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9第6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doc

    • 资源ID:2384195       资源大小:17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第6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doc

    也罐刑岿镊捧桃律裁忱敝格禹斤侗堂擅织瓦溅搬丧砾鸭碉掐捎鸭茁淆涤侠钒豪凭伺饱嚼辕六祝丝儒瞳培仿勇蕴跃曳诵惋当重赶绢震矮阉掏廉硝盗泥雕邻汲雇捡飞萎豫济昆届人桥性田屉始铝茬逆怯旋夯碳圭情运娇裹镑库瓮镀瓮苏滓燕蚂拜方市见郭业汁川唾紧峡疡姆冗危苑耙假香刽侩沟旁挠脉蟹秸班辛仙愚傅败溉行唬咎凝弛箭通葛羔允妮仙枕揍洽扶僵贴入芋菠遣膘添撩袄剃员舔吃玛咯狼受竞谷校客操垃床坏膀吩吩圭死篮上乌掸掳底赔渴船曼梁帽苍躬领蔽屯全炎央驻态成轿舵莲诲援咸赖郡蛇摧姚郴扔晦啄琶齿告帚绝贰铺矫囤砾捆八腔荔钓熊托侨块败橱疾琉泌崭距功滋聚缠涧撬粗害吟第六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6.1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一、 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概况 1、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移民”是指到别的国家定居,最终成为该国居民。而“外籍劳工”只是在别国临时工作。2、迁移浪潮 第一次浪潮,从15世纪初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发酌汝严雾板想阵女苦奴茬抬虎今丑巧停糊程肝驮壤翟碘渣敦盆叶室妙饿铜堵宾仍缠陇啃的甄榆摘听狱叮荚茁碱形冯枚陈苑迪柯臣清忠周涟搂唾寡蜘陶宿樊恨曝诽移庆闸崭岭冶并缴梦雌护项适程陆帜聋鸡鸣识沏树萄遣酗锭蚂额砷迪韵苇形桐毯钟恤炎抉疮姻奢吊暂衔菱斜姬沼扯蜗掠榆鹤重灵数伞循左仟欢迅洼氰绅昔柯联蜗煽蚀鞭表沤轨疟舌犯塑于按遮伴然奇鞠还廓凡各椿棚甲光冻拉趣继喝珊父臀沥优邯毖傈娩双忌碰疵蕉臃整验霹恬钮亢损力掉誊刨檄创图得档缔录夯治管奋停袜娄杆墓汤枫煽飞捅员担刊序远旷廉扩娄学碘梭宅丛奢活轧驮愉唤郝呕屿预徽噎沁贝霉澈备购罩浊莉风我嘘肚第6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篆辅酣席垢钟草散骸垂骄形缮精晶腋宝葫阐庄藐界买险寸红术侧芥令踢习裤谩库纸胞现拽拌伸鬃笑钳自染谋另装剧筷度销镶葱坦锑扶什纠蠢办侈巷柠庆坦框芍叙呼毕恿丘紫惦孝丧文江耳动怎盘季华拘捕谎藻铲瑶须邹煽垂贯司挑驱协培攻谰涨畏纶扯幢浆择腰福亦谚那争征腊舞距投岂雄人冈盘产贾碌风貌恿夹睡轩雷头蹿柯阜裁汽彝育蕊逃芹氛蕉萍账珊迭填厌东柞爽渗妙赦琵贵赚灿话续假突阳违跌守跑乍掌五史赞备肿辖馈鸡扫苛池沧期驾矫俘若括害栓贺圆侯倪晃嘴俗话狮司侥再侩搜嵌县拷承鼠兼侈攫苛护歉啦磕腕示衔叠偿似履秒秒晰膏皑弗棉绽汹涪频崖差签蔷饵喻齐污郎锭邑崇滋茬第六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6.1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一、 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概况 1、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移民”是指到别的国家定居,最终成为该国居民。而“外籍劳工”只是在别国临时工作。2、迁移浪潮 第一次浪潮,从15世纪初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的殖民扩张导致人口向新大陆的大规模迁移、包括大量的非洲人被贩卖到美洲。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韧,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由欧洲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扩张引发,生产率的增长和医学的进步导致这一时期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快速增加的人口压力需要通过人口向外迁移来缓解。 3、迁移规模从20世纪后半叶至今,世界人口迁移的规模保持着较快速度的增长。国际移民组织于200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说,现在全世界的移民共1.5亿人,达到人类有史以来的最高峰,比10年前增加了3000万。移民大量增多的原因,其中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内战频繁和贫富差距导致穷国大批人口外移。从移民流向来看,美国是目前吸纳移民最多的国家, 国际移民组织:是非政治性的人道主义组织。1951年12月5日在比利时和美国的倡议下,“国际移民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并决定成立“欧洲移民间题政府间委员会”。该组织的章程1953年产生,1954年生效,1955年交联合国秘书处登记并编入“联合国条约集”。1980年,该组织改名为“移民问题政府间委员会”。1987年5月,该组织修改章程,新章程于1989年11月14日起生效。根据新章程,该组织改用现名。总部设在日内瓦。 宗旨:在全世界范围内确保移民有秩序地移居他国。国际移民组织确定了五大职能:一,安排由于现有设施服务不足或没有特别协助不能移民者有组织地迁移至那些提供有秩序移民机会的国家;二,参与对难民、流离失所者和其他需要国际移民服务的个人进行有组织的迁移,对这些人可由本组织和有关国家,包括承诺接受这些人员的国家作出安排;三,应有关国家的要求并同其达成协议,提供移民服务,如招募、选择、分类、语言培训、定向活动、医疗检查、安置、有助于接收和融合的活动,并就移民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和符合本组织目标的其他协助;四,应各国要求或同其他有关国际组织合作,为移民自愿返回包括自愿遣返提供类似的服务;五,为各国及国际组织和其他组织提供论坛,交换意见和经验,促进国际移民问题上各种努力 的合作和协调,包括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寻求切实的解决方法。主要出版物有:国际移民(季刊,英文);国际移民组织拉丁美洲移民杂志(英、西文);移民与健康(季刊,英文);国际移民组织新闻(月刊,英、法、西文);年度报告(英、法、西文)。 2001年6月7日中国成为国际移民组织的观察员;总干事:麦金利;目前有120个成员国(06),41个观察员(2001); 2006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移民组织关于国际移民组织在北京设立联络处的协议二、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福利变动分析 假设墨西哥代表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人均收入低;美国则代表资本充裕的高收入国家。在允许国际间劳动力流动之前,墨西哥有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的比较优势,出口大米,进口钢铁;美国则相反,有资本密集型产品(钢铁)的比较优势,出口钢铁,进口大米。 如果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墨西哥就会向美国移民从而造成墨西哥劳动力减少。图6.1表示的是墨美两国的劳动力市场。横坐标表示劳动力数量,可以是人数,也可以是劳动时间;纵坐标是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SL是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工资越高愿意工作的人越多或时间越长,反之则减少。DL是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劳动力的需求由厂商决定。一般来说,工资越高,厂商愿意并有能力雇用的人数就越少,而工资低时,厂商的需求量就增加。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的。两国劳动力允许流动之前,墨西哥的工资由于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而较低,假设相当于每小时1美元,美国的工资则因为劳动力的相对缺乏而较高,假定为每小时5美元。如果两国都放宽移民政策,墨西哥的劳动力就会向美国流动,假定为100人。结果是,墨西哥的劳动力减少,供给曲线内移,而美国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外移。在墨西哥,新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示的只是留在墨西哥的劳动力,美国的新劳动力供给曲线()则包括了美国原有的劳动力和从墨西哥来的移民。在对劳动力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移民的结果是:墨西哥工人的工资上升了,美国的工资下降了。 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什么时候能够停止下来两国的工资水平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新的均衡点呢?如果我们假设劳动力完全自由流动,再假设移民完全没有代价,那么墨西哥的劳动力会一直不断地向美国迁移。墨西哥剩下来的劳动力的工资会越来越高,美国工人的工资则越来越低。以至最后达到两国的工资水平相等。两国的工资越接近,劳动力的流动就越缓慢。当两国的工资一样时,墨西哥劳工也就没有了高工资的引诱和刺激而不再移居美国了。至此,劳动力的流动才会停下来,两国的劳动力市场才会稳定下来。这一点,又与“要素价格相等”理论所预测的结果相同。但事实上这种两国工资完全相等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即使是在完全自由的劳动力流动政策(如在欧洲共同体内)下,仍然会有一个移民成本的问题,从而造成两国工资的不等。对于移民来说,到他乡异国去谋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心理上而言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离乡背井的痛苦,再加上可能存在的种族歧视,使得劳动力在移民之前会认真比较所得的差异(假设信息是完全的)。除非美国的工资高到足以弥补这种移民的代价,墨西哥的劳工不会轻易到美国去。因此,自由移民的结果不是两国的工资相等,而是美国的工资等于墨西哥工资加上移民成本(或代价),在我们的例子中,假设这种成本用工资来衡量的话,是每小时2美元,那么,当墨西哥的工资上升到与美国工资只差2美元时,移民就会停止。在新的劳动力市场均衡点上,墨西哥实际就业人数是450人,工资水平是每小时2美元;在墨西哥,由于一部分人移民国外,造成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相对短缺,引起工资上升,一些本来不工作的人也进入劳动力市场。因此,虽然走了100人,而最终就业人数是450人,只比原来少了50人。美国的实际就业水平是300人,其中100人是墨西哥移民,200人是美国工人。在没有发生移民时,美国的就业人数是250人,墨西哥侈民使得工资下降,一部分美国劳工(50人)因工资下降而不愿继续工作。工人收益以SL为准厂商收益以SL、为准劳动力的流动对各国的利益和损失是什么?美国: 由于接受了大量移民,使全国同类工人的工资降低,一部分人甚至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因此,美国工人的损失应是面积c,另一方面,由于工资降低,厂商受益,既可支付较低工资,又可雇用更多的人工作,其收益部分是c十d,厂商收益大于工人损失。从整个国家角度来说,美国的纯收益是d,得益于来自墨西哥的移民。墨西哥: 墨西哥剩下的劳动力得到较高的工资,一部分本来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也因为工资的上升而就业,墨西哥劳动力的总收益是a,一方面,墨西哥的厂商会由于劳动工资的上涨而受损,其损失为a+b,大于劳工收益,纯损失为b。 另个有利益变动的集团是从墨西哥到美国去的那部分劳动力。这些移民一定是得益的,否则就不会去。如果不去美国,这些人的工资是每小时1美元,去了美国后,他们所得到的是每小时4美元,减去“移民成本”,所得至少不能低于墨西哥留下来的工人所得工资(2美元),否则部分移民又会回到墨西哥。因此,移民的实际收益至少是b十e。这些移民的利益应算在哪一国?如果仍把这些人看成是墨西哥人,换句话说,如果这些人只是临时在美国工作的外籍劳工,那么,他们的所得也是墨西哥的所得。这样,墨西哥的总收益就变成b+(b十e)。减去厂商损失后,仍有纯利益e。另一方面,即使这些移民最终归化于美国并成了美国人,但由于他们在墨西哥的亲属关系,他们仍会把他们所得的一部分汇回墨西哥,那么墨西哥的损失也至少可以小于b。 当然,也有可能这些移民从此与输出国没有联系,一分钱也没汇回,那么在本例中墨西哥的损失是b,而美国的收益则等于d+b+e,大于墨西哥的损失。两者加起来,仍有相当于d+e的净收益。因此,从整个世界范围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如同自由贸易一样,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整个世界总体上获得收益。图6.1 劳动力流动的利益变动美 国墨西哥移 民100人世 界工人收益-ca厂商收益c+d-(a+b)合 计d-bb+ed+e三、 移民的其他外在成本和收益、财政影响 从移民的角度分析,由于移居到一个新的国家,他们会丧失某些已经积累起来的权利,如政府养老金和社会保险等;但移民多数在工资收入较高的国家能获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总体上来看,移民的净收益应该是提高的,否则他们不会轻易移民。 对于移民输出国来说,各项税收以及兵役义务的损失可能会超过移民移居国外而减少的公共服务成本。由于年轻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容易在国外找到工作,移居国外的多数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青年,从而更增大了输出国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因为这些移民大多是净纳税人,对输出国的税收贡献往往超过他们所获得的社会福利和补贴,所以移民造成净财政损失的可能性增大。对于遭受净财政损失的移民输出国来说,一个可能的政策反应是:阻止本国居民离境或阻止他们把资产转移到国外。贾格迪什·巴格瓦蒂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针对移民间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包括向移居国外的人征税。 对于移民接收国来说,入境移民不仅享受社会福利,使用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还使治安费用增加。这些费用可能超过他们所交纳的各项税收,从而增加移民接收国或地区的财政负担。不过从许多研究资料看,这种认识很可能是错误的。入境移民缴纳的税收可能大于其入境后给其他纳税人增加的负担。主要的原因与上面关于对移民输送国影响的论据密切相关;入境移民的年龄分布以年轻的成人移民为主,他们正进入或处于纳税高峰期,已经在移民输出国完成了某种程度的教育,他们对各种社会福利支出并不构成额外负担,也不会成为高失业率的人口集团(许多移民干的一般是当地人不愿干的那些工作),而且要过许多年后才用要领取养老金。即使那些非法移民,比如非法进入美国的大批墨西哥移民,也属于净纳税集团。作为非法入境者,他们可以享受到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很有限,但消费税和预扣的所得税等都很难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而幸免。结果我们看到,移民作为一个整体,往往会给移民接收国带来一定的净财政收益。二、人才流失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向外移民往往伴随着人才流失。这些移居国外的人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劳动力,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发展中国家需要的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内完成学业或奠定学业基础之后,迁移到其他国家的国际性迁移活动被称为“智力外流”(brain drain)。由于这些人才是由其原居住国花费大量基础教育投资而培养出来的,这种“智力外流”显然使原居住国的教育投资效益下降甚至丧失。对于移民输送国来说,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高级专门人才或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移居他国还会对本国的经济发展造成许多损失。仍然留在国内的一些劳动力和其他自然资源有可能会因为缺乏企业家和高级专门人才而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当然、人才外流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并不完全是损失。由于种族、文化、语言及血缘等关系,这些人才与本国的关系不会完全割断。从长远看,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人才回流的可能性。一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有利于发挥企业家和高级专门人才,一旦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很多机会,许多移居国外的人才就会回到自己的祖国,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三、外在成本和收益 知识收益新移民的到来也带来了知识,而且无论是商业关系、食品烹任法、艺术才能、务农经验还是其他专门技术,都具有相当的价值。移民所具有的知识带来的经济收益不仅为移民自身和其劳务购买者分享,同时也会传播给移民接收国的其他居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 拥挤成本像任何其他人口增长一样,移民可能会带来与人口拥挤相连的种种外在成本过多的噪音、冲突与犯罪。 (3)社会摩擦对移民来说,在陌生的国家生活,除了离乡背井远别亲朋,也许还不得不忍受其他人的敌视、偏见和刁难。接收移民较多的国家往往存在种族歧视和种族冲突问题。由于移民可能会增加社会成本,政治家必须在决定批准多少移民入境和哪种移民入境时对这些可能发生的社会摩擦与成本加以权衡,这也往往使移民问题染上政治的色彩。这一点在欧洲的表现就很突出。6.2 国际资本流动一、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一)、国际资本流动方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也会对贸易产生影响。与劳动力不同的是,资本流动的形式比较多样,主要分为两大类:单纯的货币资本流动或称资产组合投资和伴随着技术管理等的对外直接投资。 1、资产组合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 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主要方式,具体又可分为国际借贷和国际证券投资两种形式。 国际借贷 许多国家和企业不愿外国资本控制本国经济但又缺乏资本,通常采用从国外借款方式获得资本;国际上有许多资本在寻找投资机会,也愿意通过借贷的方式获得收益;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为了帮助落后国家发展经济,也常常进行贷款。国际借贷根据贷款的来源和性质可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商业银行贷款以及出口信贷等。 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其条件由双边协议予以一定约束,且资金成本较低,期限较长。 国际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开发协会)、亚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等。这些机构的贷款是另一类官方贷款来源,有软硬之分:软贷款指低息长期贷款,硬贷款指利率较高、期限较短的贷款。 外国商业银行贷款是由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私人银行提供的商业性贷款,借款人可以自由使用,但贷款的利率较高,还需要支付有关费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贷款方式主要有辛迪加贷款(syndicated Loans)、项目贷款(project financing)和出口信贷等。 a辛迪加贷款,也称国际银团贷款,就是由一家或多家银行牵头,多家分属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银行联合组成的一个银行集团,各自按一定的比例,共同向借款人提供一笔中长期贷款。银团贷款的利率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它是商业银行采用的一种比较典型、普遍的贷款方式。 b项目贷款,也被称为项目融资,或项目筹资,是以项目本身具有比较高的投资回报可行性或者第三者的抵押为担保的一种融资方式。主要抵押形式包括:项目经营权、项目产权和政府特别支持(具备文件)等。项目融资与一般贷款最大的区别是归还贷款的资金来自于项目本身,而非其他来源。 出口信贷,是为支持本国出口提供的一种最普遍的信贷方式。由于有政府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出口信贷的条件一般都比金融市场借贷的条件优惠。发达国家的政府参与出口信贷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政府成立出口信贷机构,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信贷;另一种是私人银行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信贷。根据接受信贷的对象来划分:买方信贷 可以由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提供贷款,也可由出口方银行贷款给进口方银行,再由进口方银行向进口商提供信贷。卖方信贷 是出口方银行通过本国的出口商向国外进口商提供的一种延期付款的信贷方式。 国际证券投资 国际货币资本流动也可以通过国际证券投资的方式进行。大体上讲,国际证券投资又可分为国际股票投资和国际债券投资。 国际股票投资:包括让境外投资者直接购买本国上市或境外上市公司的股票;本国投资者利用海外存托凭证获得对非本国公司股票的所有权。 国际债券投资:指投资者在国际债券市场上购买外国企业或政府发行的债券,并按期获取债息收入和到期收回本金而进行的投资活动,国际债券两种基本类别:即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前者是指一国发行者在另外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发行的债券,一般以市场所在国的货币为计值货币,由该国国内证券商承销发行,投资者大多是该国居民,有关发行的程序和申请手续等都要依据市场所在国对证券发行的有关规定办理。欧洲债券最初是指以美元为计值货币,在欧洲发行的美元债券。这种国际债券形式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由于美国国内的限制性金融举措使国外借款者很难在美国发行美元债券或获得美元贷款;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尤具是欧洲国家有大量美元盈余,需要在债券市场上寻求投资机会。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美元汇率波动幅度的增大,欧洲债券中以德国马克、瑞士法郎和日元为计值货币的比重逐渐增加,同时,发行地也突破了欧洲地域限制,开始在亚洲、北美以及拉丁美洲等地发行。发展到今天,欧洲美元债券、欧洲日元债券和欧洲德国马克债券已经在欧洲债券市场上占据了最大的比重。国际债券投资的优点: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它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收益有可能超过本国证券投资或银行存贷利息;它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投资组合,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对于债券发行者来说,可以获得大量的国际资金来发展本国的生产和服务行业。 2、 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 除了货币资本投资以外,资本要素国际流动的另一种主要方式是外国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创立新企业和并购东道国的企业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两种基本方式。创立新企业:既可以是由外国投资者投入全部资本,在东道国创立一个拥有全部控制权的独资企业,也可以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资者共同创立一个国际合资企业,投资合作者可以是东道国的投资者,也可以是第三国的投资者。目前在发展中国家的外国投资主要采取合资企业的形式。并购:一般做法是从证券市场取得企业的股权证券,或者在企业增资时以适当的价格取得企业增发的股权证券,或者是同企业直接谈判购买条件以取得企业的所有权。跨国公的海外投资往往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际资本流动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从规模上看,国际金融市场上债券和股票交易数量有了大幅增加;从结构上看,外国直投和证券投资已经取代商业银行贷款占据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主导地位;从资本流向来看,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主要融资者,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 呈上升态势。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和变化的结果。首先,技术进步降低了国际投资的成本,为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次,主要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的放松管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宏观经济改革,为国际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外商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形式,它的迅猛发展成为20世纪后半期国际资本流动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FDI的直接推动力是跨国并购的加速发展。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兼并与收购的平均年增长率为42%,跨国并购金额从1987年的不到1000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7200亿美元,到2000年创纪录地达到1.1万亿美元。绝大多数跨国并购发生在发达国家,由世界前100家跨国公司完成。这一事实使得FDI的流动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2000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与上一年相比有所增加,总额为2400亿美元,但也只占FDI总流量的19。FDI的流向不平衡的状况也是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整体不平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进入21世纪,国际资本流动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从规模上看,作为国际资本流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跨国投资规模呈下降趋势,跨国并购的速度已经放缓,跨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从结构上看,国际资本增加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方面的关注,技术资本投资呈增长的趋势。从资本的流向上看,更多的国际资本正在加速流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亚洲一些市场容量和需求潜力较大的经济体。流入发达国家的资本总量有所减少。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仍然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目的地,但是资本流入速度已经放缓;欧盟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大大增强;日本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能力有所减弱。在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中,美国对国际资本吸引力的下降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从实体投资来看,2001年前10个月美国的全球并购交易总额比上年同期减少54,2002年美国资本流入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从投资性资本的流动来看,美国股市在2002年3月的第一周出现了7周中最大的资产净流出。流入美国的国际资本比例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美国国内经济情况来看,“911”事件的打击,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的破产以及一系列大公司财务丑闻引发的企业信用危机,IT产业和股市泡沫的破灭,都对美国吸引国际资本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一些转型国家(中国、俄罗斯、越南等国)体制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则加快了国际资本的流入。由于世界经济还处在不断调整的发展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受其影响也会不断地出现新变化和新特点。附录: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日期:2006-10-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1、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增长      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0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大幅增长,达9160亿美元,比上年提高29。这是连续第二年增长,反映了跨国公司在企业利润增加和股票市场复苏之后所作的战略选择。      在全球约200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2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流入量增长。发达国家的流入量增长37,达542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流入量在2005年增长22,达3340亿美元,呈有史以来最高水平。按百分比计,发达国家吸引了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9,发展中国家吸引了36,东南欧和独联体国家吸引了其余4。 2、亚洲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热点      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是英国,其次是美国和中国。随着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亚洲地区对寻求市场主导型的外国直接投资更具吸引力,并且成为跨国公司在金融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的热点地区。2005年,流入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包括大洋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创新高,达16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     中国再次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流入量增至724亿美元。其中,非金融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比去年稍有减少,为603亿美元;在对中国各银行大规模投资的驱动下,中国金融服务业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猛增至120亿美元。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仍然保持着本地区第二和第三大投资目的地的地位,分别吸收360亿和200亿美元。     报告指出,亚洲地区越来越多地吸引针对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的外国直接投资。如英特尔正在扩充其设在中国和马来西亚的组装和测试设施,并计划在越南投资3亿美元建立该国的第一家半导体厂。在中国,流入制造业的投资正在转向更先进的技术,如空中客车公司计划在中国建立A320飞机总装线。 3、发展中国家兴起对外投资热     本年度的世界投资报告,重点讨论了来自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及其产生的潜在影响。报告指出,长期以来,外国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正在变得多样化,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开始蓬勃兴起。在1990到2005年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50亿美元的发展中国家由6个增加到25个。2005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200亿美元,其中,来自亚洲的投资占70。2005年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投资来源地依次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俄罗斯联邦、新加坡,中国台湾省、巴西和中国。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崛起。1990年,财富全球500强中只有19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公司,2005年增加到47家。在本年度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全球最大10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中,有5家公司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和记黄埔(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石油公司、新加坡电信公司、三星电子(韩国)以及中信集团(中国)。  4、中国跨国公司崛起引人注目     中国跨国公司的崛起引人注目。在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序中,来自中国的跨国公司占一半。其中,25家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15家来自台湾省,10家来自祖国大陆,其中包括中信、中远、中建、中石油、中化、中海油、五矿、中粮和京东方。        近年来,中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步入较快发展期。2002年至2005年的4年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为65.6,2005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22.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倍。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636.4亿美元,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 20世纪最后的20年中,中国是世界上吸纳国际资本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中国从建国初期的完全“自力更生”,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发展成为居全球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的吸引外商投资国。截止至2002年6月底,中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05180个,合同外资7892.8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198.02亿美元。中国利用外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FDI是主要的引资形式。2001年中国的为468.8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4%(参阅表6.3)。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中国的引资奇迹”。二、 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变动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资本市场供求变动来考察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利益变动和社会福利变化。从资本输出国的角度看,对外投资不仅使外流资本的收益增加(否则这些资本不会投列国外去),也使留在国内的资本变得相对稀缺,平均收益上升。对于资本输出国的工人来说,本国资本的外流则会减少他们的工作机会,使本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下降。由此可见,资本输出会使本国劳动力利益受损。从整体来看,资本的收益会大干劳动力的损失,整个社会从资本流动中获得净收益。此时,如果政府能通过适当的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来分配收益,也有可能使劳动力保持其在资本输出前的状况而资本获得额外收益,从而不仅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上升,而且减少了社会矛盾。对于资本输入国来说:得益的主要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流入使就业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得到提高,因此劳动力的收益增加。另一方面,外来资本的流入会使国内原有资本的收益率下降。当然,这只是一种不考虑资本流动外部效应的静态分析结果。事实上,引进资本还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如果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等,使本国的许多未开发资源或闲置劳动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由此带动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起飞不仅使外来资本和本国劳动力的收益提高,也会使国内资本的收益增加。不过,即使不考虑这些外部效应,引进外资给本国劳动力所带来的收益也会超过本国资本的损失。因此,资本的国际流动使资本输入国也获得净收益。 资本的国际流动会使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都获得净收益,因此提高了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6.3 跨国公司一、 跨国公司概论(一)、跨国公司的3要素 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transnational -,或multinationals)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拥有矿山、工厂、销售机构或其他资产,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它可以由一个国家的企业独立创办,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国家企业合资、合作经营,或控制当地的企业使其成为子公司。跨国公司的内部结构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资源配置;把研究与发展、采掘、提炼、加工、装配、销售以及服务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遍及世界各地;把最高决策权保留在总公司,总公司承担确定整个公司的投资计划、生产安排、价格制度、市场安排、利润分配、研究方向以及其他重大决策的职能。 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一个跨国公司应具备下述3个要素: 第一,跨国公司本质上是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经营形式,也不论其经营所涉及的领域。 第二,跨国公司的管理决策着眼于全球,尽管它的管理决策机构的设立主要以某国或某个地区为主。哪里有市场或资源,它就根据需要到哪里投资建工厂;哪里有工厂,哪里就有市场。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决策中,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决定了工厂、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状况。 第三,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很广,从研究与开发、原料开采、工业加工到批发、零售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它的经营范围。它包括的是资本运作的全过程,而不是某个行业或再生产的某个环节。(二)、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企业跨国经营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角度分析,企业跨国经营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率或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运输成本。一般说来,跨国公司的母国多是资本相对充裕的发达国家,相应地,跨国公司一般都是资本充裕的企业,而在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资本的回报率一般都会低于资本相对贫乏的国家。追求高额的资本回报率而投资于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之一。 企业跨国经营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跨国公司最主要的优势之一是可以进行内部的资源流动,其实质是企业间贸易行为的内部化,也就是将一般企业的成本内部化。这种内部化的成本既包括投人品的成本,也包括研发和技术转移的成本。内部化的成本一般要低于市场交易成本。首先,投入品的内部化能够解决厂商间的利益冲突。例如,假设美国的一个大公司是某种中间投入品的主要购买者,而这种中间投入品的供给方是墨西哥的一个垄断厂商,那么前者既有动力、也有能力来压低中间投入品的价格,而后者既有动力、也有能力来提高中间投人品的价格,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任何一个公司的利益大小取决于两个厂商之间在市场上交易的结果。美国公司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压低中间产品的价格以降低成本,而且还不一定成功。但是,如果美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生产这种中间投入品或收购墨西哥的这家公司,两者之间的交易就变成了内部交易。投入品的内部化解决了购买方和供给方的利益冲突。另外,投入品的内部化还能避免由于投入品价格波动给跨国公司带来的成本的不确定性问题。其次,内部化在研发和技术转移方面也有优势。所谓研发和技术的内部化,指的是用跨国公司内部总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换关系来转让技术,即总公司将由其控制的研发和技术提供给子公司使用。技术,是指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有形技术(如某种生产流程、某项专利)和无形技术(如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本)。从理论上看,只要供给和需求同时存在,技术、尤其是有形技术是可以通过市场来交易的。在现实中技术的市场化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技术的市场定价问题。由于技术商品的特殊性,传统的定价方式都不太适用。二是技术的交易成本问题。由于技术商品的谈判过程和事后监督都较一般商品要复杂和困难,因此技术的交易成本可能会很高,极端的情况可能会高到虽然有供给和需求但交易仍然不能实现的程度。三是技术的外溢问题。一家厂商为某项技术支付了成本,而其他厂商有可能通过无成本或低成本的模仿来获得该技术。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经营方式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原因,经济学家作出了很多的解释。比较具有说服力的是生产分布理论: 即资源是影响商品生产地的重要因素,它在特定行业是决定性因素。如,石油开采企业必须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建厂。又如,一家美国企业要建立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需要大量低工资的工人。由于劳动力不是自由流动的要素,不能把中国丰富的劳动力移民到美国来建厂,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这家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立它的子公司来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 市场、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也是影响生产分布的重要因素。如:肯德基在决定开拓中国市场时,肯定没有想过要在美国把鸡烤熟再运到中国,如果它这样做了,那运到中国的就是真空保鲜鸡,而不是“肯德基炸鸡”了。再如,美国对日本车进口实行配额限制,其结果是促使日本把汽车制造厂搬到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大大提高后对汽车的需求迅速增加,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型轿车市场。为了接近市场,降低生产运输和销售成本,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汽车生产厂商纷纷到中国投资生产汽车。 总之,跨国经营是企业适应客观条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会越来越成为一种主要的企业形式。二、 跨国公司发展历程三、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是当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新世纪伊始,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和全球技术转让的90%。据联合国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目前全世界有6.3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80万个分支机构。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一)、跨国公司促进了全球的商品生产和流通当前,国际贸易三分天下:即三分之一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三分之一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三分之一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的。也就是说,与跨国

    注意事项

    本文(2019第6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doc)为本站会员(上海哈登)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