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休闲体育设施规划与管理.doc

    • 资源ID:2546619       资源大小:616.01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休闲体育设施规划与管理.doc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途径初探彭瑞( 宜春学院体育学院江西宜春336000)【摘要】大众体育健身需求日益增长, 动员更多的体育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满足大众健身活动的需求, 就成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分析了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现状和途径, 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关键词】高校; 体育场馆; 对外开放; 途径高校讲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awenck/topics?start=40&sa=N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 全国上下掀起了健身热潮,全民健身运动不断走向深入。大众体育健身需求日益增长, 致使现有公共体育场地难以满足大众健身活动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动员更多的体育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资源, 就成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以及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体育资源的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之间矛盾的关键。因此, 发挥高校体育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和盘活高校体育场馆资源, 挖掘其潜在功能, 对于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高校适应市场经济、适应体育事业发展, 深化自身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的体育场馆作为高校教学设施的一部分,在高校建设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而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除完成教学、课外活动外, 基本上都处于闲置状态。因此, 研究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提高高校体育场馆使用效率, 既遵循了市场经济的利益补偿机制, 又体现了服务社会的公益特征, 是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高校为个案, 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的现状以及途径的分析, 提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可行性途径和一些意见, 旨在使高校体育场馆能够更好的为在校大学生以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服务。 1.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现状 高校一直是周围附近居民锻炼的场所, 但是这是一种原始的无意识的无偿的开放 形态,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以及周围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体育锻炼场所的需要。 1.1 开放对象和时间开放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人员、外单位的包场,但针对本校学生实行无偿开放。开放的时间主要是在节假日、双休日以及中午和晚上, 为的是尽量避免与教学使用场地相冲突。一般来说,早晨、傍晚、双休日和寒暑假是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最佳时期, 同时也能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等方面存在的经费不足的矛盾。1.2 开放方式及收费情况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 普遍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出租或开设培训班、办理月卡或季卡、开办俱乐部以及实行有条件的承包或转包等形式来收取一定费用。在经营方式上多采用“有偿与无偿相结合”、“内外有别”的经营方式。1.3 收费及收益情况高校体育场地对个人锻炼者基本不收费,主要的收费对象是有组织的培训、运动会包场,由单位或集体支付费用。学校不开放体育场地,将使体育场地闲置,造成浪费; 完全免费开放场地将导致场地设施加速耗损, 学校损失严重。所以, 寻找新的、面向社会、集体和个体锻炼者, 全面实行合理收费和部分场地无偿开放的经营管理式相结合是学校体育场地能否长期向社会开放的一个重要问题。 2.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因素2.1 管理因素管理难度大。具体表现在学生对场地使用密度大,爱护设施的自觉性不够, 具有专业知识及事业心的管理员缺乏, 大都是聘请临时工管理, 造成服务水平和质量都达不到应有的要求。管理人员额外工作的工资问题。2.2 思想因素部分高校领导对此还不够重视。担心社会人员对校舍、场馆设施的破坏。担心社会人员干扰学生学习, 以及运动中产生伤害事故带来的责任问题。 3.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主要途径3.1 转变观念, 提高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 人们渴望健身、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日渐提高, 然而人们的健身需求却面临体育场地严重缺乏的困难。高校体育设施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民健身对体育资源的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的相应匮乏, 就迫切要求开放学校体育场馆, 实现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高校领导和体育场馆管理者应进一步提高认识, 注重高校体育场馆长期的社会效益, 应该认识到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不仅可以缓解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和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矛盾, 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的实施, 而且把体育场馆用于社会也是直接为社会服务, 可促进实现发展体育运动, 提高全民族整体身心素质的最终目的, 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3.2 纳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范畴, 建立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规范和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列入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各校开放体育设施工作的积极性; 通过规范来指导协调各校的开放工作。3.3 合理统筹, 适度开放高校体育场馆首先是学生上体育课、校运动队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的地方, “应在满足学生教学与训练的前提下, 有序地向大众开放; 管理者应尽量把时间协调好, 做到互不冲突。”优先安排教学训练, 空闲时段合理对外开放, 比如早晨、中午、晚上及周末、节假日。3.4 建立市场观念和人才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教育、体育都是一门产业, 而结合两者特质的高校体育理应跟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 按照市场要求组织经营, 合理配置资源, 在保证学校正常体育工作的前提下, 放宽政策, 搞活体育市场。值得一提的是, 应努力将高校体育竞赛推向市场, 如果这一点获得成功, 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 美国的NCAA 就是我们的榜样。而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规律的经营管理人才。3.5 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首先制定有偿开放的科学管理制度, 结合学校及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有整体规划, 布局合理, 细致安排。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 吸引体育消费者, 如举办各种培训班时要系统地进行招生,对初步掌握某项锻炼项目技术的消费者要有更高水平的教学, 以形成传统, 提高水平。3.6 多方融资, 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单纯等待上级拨款是不够的, 一定要多渠道引进资金, 可与学校周边的企业( 公司) 合作, 定期出租场地、器材, 收取一定费用。目前, 健身娱乐性的体育项目成为社会的热点, 高校应抓住时机为我所用。 4.结论与建议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还处于不成熟状态, 大都以部分场馆对内开放为主, 开放对象主要为本校学生, 还未真正意义上的面向社会开放。因此, 建议高校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合理统筹、适度开放、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将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作为推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一个重要环节, 尽快将高校的体育场馆全面实现对外开放研究根据在校学生与入校参与体育锻炼群众的锻炼项目和锻炼时间、高校体育教学规律和高校节假日等特点的研究, 认为高校体育场馆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时间段、选择合适体育项目的场馆实行对外开放。此外还建议学校正确处理好教学训练与向社会开放的关系。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活动毕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经营, 高校体育设施最主要的任务是为高校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服务的, 因而不能用一些纯粹的经济指标来评价( 下转第235 页)对我国大众体育设施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的研究高国生, 宋证远(江苏工业学院科技处, 江苏常州213164)摘要: 我国大众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主要是体育设施少, 场馆功能单一, 使用率不高, 管理人才缺乏等。利用已有建筑改建体育设施, 有效利用公园空地建简易的体育运动设施, 体育设施建设应与房地产业联姻, 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等措施有利于大众体育设施的建设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关键词: 体育设施; 大众体育; 经营管理; 体育产业中图分类号: G811. 4文献标码: A 文章编号: 1672- 9048 (2006) 04- 0040- 03近年来, 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的长足进步。但是, 大众体育的场馆数量和质量、参与人数量以及大众体育活动的数量、水平都不及发达国家。一我国大众体育设施建设的现状(一) 发展速度较快, 但比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目前的人均占有体育场馆面积为0. 65m 2,虽然比起建国初期的0. 05m 2有了十几倍的增长, 但与美国人的人均14m 2相比, 有二十几倍的差距。我国的室内健身房约25 万城市人口才有一座, 而日本社区群众大约每2000 人有一个健身房, 差距在百倍以上。1994 年, 国家体育总局成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 1995 年我国政府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大众体育运动。这以后的几年,住宅区内、公园内兴建了各种全民健身设施, 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沸沸扬扬, 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只停留在室外活动的低水平的设施上, 尽管目前已有不少经营性的室内大众体育设施, 但它们的昂贵收费还是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日常体育锻炼难以承受的, 这是与全民健身的日常性、普及性的精神不符的。(二) 大众体育设施存在的问题1. 场馆功能单一, 使用率不高现有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大多是按照体育比赛的要求修建的, 在设计建造时, 主要是从承办国际、国内比赛的要求考虑, 功能单一, 规模大、标准高,附属建筑面积大, 因而对外开放经营成本高, 使用率低, 如果低价位向群众开放, 往往入不敷出。2.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还比较淡泊, 愿意花钱到体育场馆健身娱乐的人还不是很多。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体育健身娱乐还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 因而群体活动等社会效益较好的经营服务项目往往是亏本业务, 经济效益较差。而办宾馆、招待所, 出租房屋等却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是场馆创收的主要来源。有些场馆把能出租的房屋都对外出租, 搞起证券营业部、歌舞厅、美容美发厅、餐厅等, 这样的经营创收必然缩小了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空间, 影响场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 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3. 维修改造资金不足, 场馆发展缺乏后劲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承包经营带来的场馆经营短期行为使得有些场馆的损耗、损坏急剧增加, 维修费用急剧上升。公共体育场馆的房屋、场地、大型设备维修由国家财政拨款解决是世界许多国家管理公共体育场馆普遍采用的方法, 公共体育场馆的维修费用一般控制在经费支出总额的20% 以上, 法国是21. 8% , 德国是23. 38% , 我国1991 年是20% ,1995 年是14. 5% , 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并呈下降趋势。有些公共体育场馆年久失修, 设备老化, 而维修改造资金严重不足, 场馆发展缺乏后劲。1 4. 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人员超编严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是当前公共体育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 公共体育场馆进人渠道多为体育系统内部流动, 致使人员结构失衡,场馆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体委的干部、退役的运动员以及少量的场地、设备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据笔者走访调查, 有些场馆的个别职工甚至连小学学历都没有, 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 而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员过剩。因此, 一方面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可另一方面场馆人员又严重超编, 人员老化,直接影响到场馆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二对策与建议(一) 已有建筑的利用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都经历着由于市中心土地升值、城区污染治理、或工业发展导致用地的功能性衰退, 原地的工厂、仓库等需要迁出, 土地功能待转换的过程。而厂房、仓库的高大空间恰恰可以很好的满足体育活动的需求。利用此契机, 规划部门可以进行规划, 配置体育设施, 政府就此进行引资,进行大众体育设施的建设, 既完成了城市更新, 又节省了大众体育设施的投资, 在目前的现状条件下不失为一个两得之举。国外也有很多例子可提供佐证, 例如英国有用教堂改造的文体中心, 荷兰有用煤气库改造的体育馆, 芬兰赫尔辛基的东部中心甚至有一个用防空洞改造的游泳馆, 是建筑师的独运匠心使人们根本觉不出这是防空洞。(二) 公园的有效利用广州健力宝健身乐苑, 它是有7 家连锁分苑的俱乐部, 各分苑分别位于广州市各区的公园中。它们都是利用公园中闲置的空地, 建起非常简单的临时建筑, 材料、装修都节俭而实用, 省下了可观的购买土地和建筑建造的费用, 而把资金主要投资在健身设备和聘请教练上。目前在广州的影响力颇大,有很可观的收益。利用公园中的空地。不仅节约了投资, 而且由于公园在城市分布均匀合理, 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较近, 环境又好, 能够吸引很多人来运动。(三) 体育产业与房地产业的联姻除了通过利用已有的空地或建筑以节约投资,有的大众体育设施建设还不断发掘新的筹资方式。这种探讨应该是大多数大众体育设施的建设努力的方向, 它更有普遍性, 是每一个建筑都会面对的问题。广州的奥林匹克花园是广东金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住宅区, 它以大型综合性体育会所为楼盘的卖点。会所由体育产业公司经营, 房地产公司投资, 两家公司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房地产公司利用会所提出“运动就在家门口”的售房口号, 吸引购房者; 而体育产业利用房地产公司的投资得到体育会所的建设费用和初期经营困难时期的资金支援。会所的经营者说, 随着现已培养起小区内居民的运动习惯与消费意识, 以及渐渐吸引来的附近其它居住区的顾客, 会所将来的经营将能够不依靠房地产的资金补贴, 而逐步脱离小区, 成为独立的体育产业。这种资金雄厚的房地产与新兴的体育产业联姻的尝试, 提供了一种解决大众体育设施, 尤其是中型设施的建设资金来源的新思路。(四) 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在我国的体育场馆中全部开放的占44. 1% , 部分开放的占21. 3% , 还有34. 6% 的场馆未向大众开放。这些未能全面利用的场馆是一批很大的潜在的资源, 将它们利用起来能节省建设新设施所需的大笔资金。竞技体育场馆的利用我国各城市各区在计划经济年代都建有较大型的体育场馆, 它们在建设时都只考虑了竞技项目一种功能, 未考虑全民健身和体育配套功能, 也未考虑多种经营的可能性。导致今天这些体育场馆向大众开放时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主要是运动场地使用率低和缺乏资金。2 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我国各类体育场馆有67% 在学校, 各类各级学校都建有体育设施, 一项调查显示其中敞开校门面向全社会的自由开放只占室内场馆的6% , 室外场地的7% , 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开放只占1%。考察其原因, 主要是学校担心场馆开放后损坏快, 维修资金不好解决, 担心影响校园环境和学生教育, 还有的是因为教育部门观念没跟上, 不能完全接受这一新生事物。其实, 只要以经营的态度去管理学校体育设施, 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 让学校体育设施走向市场, 设施维护改进的资金可以来自经营获得的收益、社区内各单位的集资等。实施规范的管理、时间和场地使用的精心安排也能避免对学生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校设施中较多的是占地不大、投资较少的篮球场、200 米田径场、小足球场和风雨操场, 这些简陋的设施可以满足现阶段的需求, 但从长远来看, 学校还须添置更好的设施, 既利于教学又服务社会。这些资金的解决都有赖于学校设施的市场化。_(五) 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1. 改革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 实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根据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不同特点和经营管理的现状, 加大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 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并存。对于小型公共体育场馆, 可以委托社区管理, 方便居民参加群体活动,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 保障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 应努力推向市场, 采用市场运行机制, 部分场馆可尝试实行公司制,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运作; 对于一些训练基地性质的场馆可以委托给运动队(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经营运作。3 2. 明确产权关系。要实行开放经营必须进行投资改造, 方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引导大众的体育消费, 使场馆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鉴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维修、改造资金严重不足, 而国家投入又有限, 因此多渠道筹集资金是目前公共体育场馆摆脱维修、改造资金不足的有力之举。坚持“谁投资, 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 明确产权关系, 采取集资、合资或引进外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进行经营开发。4 3. 加强资产管理。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 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场馆所属资产进行评估; 对场馆自办经营实体要进行产权登记, 按规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基金; 承包、租赁合同中必须加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内容。5 4. 完善内部激励机制。鉴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职工队伍的现状,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 公共体育场馆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 引进、培养既懂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又谙熟市场运作机制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紧迫。6 打破长期以来场馆进人渠道单一化的模式, 吸引非体育系统的经营管理人才到体育场馆工作, 尽快改善场馆人员结构。鼓励场馆干部、职工在职进修, 对现有人才的知识进行更新换代, 引导职工向管理、技术和经营岗位转换。让超编职工转岗、下岗, 到能发挥他们最大作用的地方去, 尽快提高场馆的整体效益。加大内部管理的力度, 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 实现责、权、利相结合, 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 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有关数据J . 体育文史, 1997 (4) : 64. 2 大平. 困境中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J . 体育文史, 1996(1) : 15 18. 3 吴健安. 市场营销学M .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29- 42. 4 俞继英. 体育产业指导M .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45- 75. 5 古桥. 现代营业性健身房服务指南M .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10- 30. 6 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 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 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 .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97- 101.湖北省高等院校体育场馆面向大众体育开放状况的研究王雷(武汉体育学院科研处, 湖北武汉430079)摘要:通过对湖北省高等院校体育场馆面向大众体育开放情况的调查,阐述了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现状、经营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即学校管理者要破除思想束缚、转变经营观念;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开拓多种经营方式等。关键词:体育场馆;高等院校;开放状况;经营中图分类号: G80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0X(2003) 0620170202 湖北省地处华中腹地,位于长江中游,是一个体育大省,又是高等院校聚集区,各学校基本都有比较发达的体育场馆。高等院校如何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如何将全民健身运动持续、深入、科学地开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据最新我省城乡居民大众体育情况调查表明,缺少场地设施是制约我省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利用率低,数量短缺,开放程度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经营不善的状况也普遍存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湖北省12 所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性质与分类、开放与利用、体育场馆经营等现状,获得该领域的基础数据。为湖北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馆的主要规律,进而提出若干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咨询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汉大学、武汉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12 所高校现有体育场馆的数量、设备、经营方式、利用率以及对大众体育开放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通过专家访谈加之与国外发达国家使用体育场馆的模式进行比较,探讨其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向营利型体育场馆方向发展的可行性。2 湖北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开放状况 在所调查的12 所学校中,体育场馆总量达206个,其种类和数量情况、开放情况、效益情况分别见表1表1 湖北省12 所高校体育场(馆) 种类和数量情况表场地种类场(馆)露天场地场地种类场(馆)露天场地篮球场16 26 游泳池7 6排球场15 20 器材健身8 0足球场0 15 各类小球16 39网球场0 18 田径场6 14表2 湖北省12 所高校体育场(馆) 有偿开放时间开放时间数量星期一星期五每天1 h ,双休日全天15星期一星期五每天2 h ,双休日全天20星期一星期五每天3 h 以上,双休日全天18仅工作日6仅双休日10不开放12表3 湖北省12 所高校体育场(馆) 效益表效益数量较好效益2一般效益2持平0亏损8调查结果表明,学校规模基本与场地数量成正比,学生数量越多的学校其场地(馆) 数量越多;其次,有偿开放的场(馆) 大多为易管理的封闭型场(馆) 及其相邻场地,其他露天场地因不便于管理,多采用无偿使用;第三,造价较高的综合体育场(馆) 基本不对外开放,只在有正式比赛时临时租用。综合来看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开放利用率低,经营不善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大多数在产权上为国有、集体性质,在经营性质上为事业型,缺乏个体、外资、合资等产权性质,及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体育场馆;在体育场地利用方面,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面向大众利用率较低,其中使用率最高的为游泳池、田径场地和网球场,使用率最低为各种球类馆。在对外开放方面,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用于教学,基本无法保证课外师生员工的体育活动,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体育锻炼的需求。3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场馆管理方式 在美国,遍布城乡的各种体育设施,为美国人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方便。美国大(中) 学体育馆的利用率也非常高,以巴尔的摩郊区一所中学的体育馆为例,它白天用于学生上体育课,每晚6 时至8 时校篮球队训练,周一和周四晚8 时至10 时是一个乒乓球俱乐部的活动时间。周二、周三和周五晚8 时至10 时有当地的体操、武术等俱乐部活动,周六、周日常用于各种比赛。体育场馆每天的活动排得满满的,为美国大众体育的蓬勃开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系统开展的有偿服务、增收节支等体育经济创收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上海依靠民间集资3 亿元,在不要国家财政拨款的情况下,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东亚运动会。1997 年在上海举行的第8 届全运会,新建和改建体育场馆38 座,总投资56 亿元,除了政府少量拨款外,绝大部分是由社会集资筹措的。由此可见,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体育场馆开放经营为突破口,以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和培育体育竞赛市场为重点,以体育欣赏、健身、娱乐为主的体育本体产业开始起步。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体育部门的产业创收已接近或超过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体育是一个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部门,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效益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发展体育产业,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导,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的原则。目前,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已出现健康投资观念和体育消费明显增加的势头。4 结论与建议4. 1 结论 我省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向社会或学生开放,被调查学校的校方管理者都对体育场(馆) 向社会开放持肯定态度,但是几乎所有高校体育场(馆) 对社会开放都处在不成熟状态。其主要表现为:高校体育场(馆) 、设施相对于其辐射人口数量较少,满足正常教学都较为困难,开放时间必然不够;学校对体育场(馆) 投入资金有限,自身造血能力差,体育场(馆) 、器材更新改造程度不够,为学生(青少年) 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及其相应场(馆) 为数不多;现各高校体育场(馆) 的管理者多为本校的体育部门,其管理水平不高、运营机制原始,多注意小部门利益,普遍缺乏长远规划,这些均导致高校体育场(馆) 向社会开放的经济效益不是很好。因此造成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较低,开放程度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建议有关部门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高校体育场馆更广泛_、表2 、表3 。家所有者拥有股权,以法定方面(股东代表或董事)进入俱乐部,行使选择俱乐部经营者、重大决策和收益分配等权利。3. 3 坚持和完善教练员、运动员和球迷参与管理的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俱乐部的生产者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消费者是广大的球迷。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推进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公司化改造,就必须不断完善运动员、球迷参与俱乐部管理机制和对俱乐部进行监督的机制,树立球员主人翁的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消费的目标市场。通过球员、球迷参与俱乐部民主管理,发挥监督作用,使之成为我国企业改制中法人治理机构的一大特点。完善董事会、监事会中的教练员、运动员和球迷代表制。教练员、运动员和球迷依法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教练员、运动员、球迷董事和教练员、运动员、球迷监事制度,是教练员、运动员、球迷参与俱乐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形式,可以有效地监督俱乐部经营者的行为,充分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球迷的参与热情,使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它应成为我国今后俱乐部法人治理机构的一大特色。参考文献:1 夏汛鸽. 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J . 经济研究资料,1999 , (2) .2 青木昌彦,钱颖一. 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机构:内部控制和银行的作用M .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3 戴晨. 中国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探讨J . 体育文史,2000 , (3) .(上接第171 页)地向社会开放;现有体育场馆建设在尽快满足大众体育需要的前提下提高体育场馆的经营效益,以实现良性循环;建议加强营利性体育场馆的建设,以促进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化进一步发展。4. 2 建议(1) 学校管理者要破除计划体制下的思想束缚,改革管理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经营观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2)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利用场馆的空闲时间、空闲场地和现有人力、物力资源等有利条件,规范经营,系统规划。(3) 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注重宣传,保持长远发展,使经营活动进入良性、有序状态。(4) 在保证正常体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拓多种经营方式,寻求两者的统一,提高体育场(馆) 的利用率,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5) 大力开发群众体育项目以满足群众对诸如健身房、羽毛球、乒乓球馆、游泳池等场馆日益增长的需求。参考文献:1 王兵容. 体育场(馆) 内部承包的法律思考J . 中国体育科技,1999 , (7) .2 张晓波. 四川高校体育场馆效益现状的研究J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 (1) .3 周之华. 高校体育场(馆) 向社会开放情况调查J . 中国体育科技,2000 , (6) .4 隋忠军. 浅析山东省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现状及发展J . 山东体育科技,2002 , (4) .5 史兵. 西安市体育场馆现状及利用分析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 , (1) .6 雷厉. 影响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赢利效果的因素分析J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 , (1) ._对大众体育设施建设的思考近年来,我国运动员在各种国际赛事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国内各种联赛蓬勃发展,北京申奥的成功都说明我国的体育事业的长足进步。但是,竞技体育毕竟是少数人的运动,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人人参与,1919 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国并非体育大国,无论是大众体育的场馆数量和质量、参与人数数量还是大众体育活动的数量、水平都不及发达国家。我国目前的人均占有体育场馆面积为0165m2 ,虽然比起建国初期的0105m2 有了十几倍的增长,但与美国人的人均14m2 相比,有二十几倍的差距。但差距最大的还不是竞技体育设施,我国的室内健身房约25 万城市人口才有一座,而日本社区群众大约每2000 人有一个健身房,差距在百倍以上。 1994 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1995 年我国政府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大众体育运动。这以后的几年,住宅区内、公园内兴建了各种全民健身设施,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沸沸扬扬,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只停留在室外活动的低水平的设施上,尽管目前已有不少经营性的室内大众体育设施,但它们的昂贵收费还是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日常体育锻练难以承受的,这是与全民健身的日常性、普及性的精神不符的。因此,如何为大众提供可消费得起的更优质的设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新的时代对大众体育设施的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我国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形成国家和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因此场地和设施的建设要由国家拨款走向国家、企业、个人和国内外多渠道筹款。 大众体育设施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今天大多数人民群众还只能在体育运动上付出较少消费时,给这大部分人们建设场地和设施是大多数投资商都不愿做的事。哪怕在西方发达国家,尽管人们有很高的消费能力,大众体育设施也是需要国家补贴的。英、德、日等国的大众体育俱乐部都是公益性事业,政府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和适当的资金补助,另外社会的赞助也占很大比例。但在目前我国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想完全依靠国家资助投资大众体育设施的建设不是出路,体育设施的建设应该另辟蹊径。11 已有建筑的利用 人多地少的市区总是缺少空地,即便有,地价也很高,在此经营大众体育设施需要一笔昂贵的投资,而这些人口稠密的地方大众体育设施往往最缺乏。广州健力文体活动中心启发我们解决这种矛盾的出路:在广州海珠区工业大道旁的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价格的变化使很多工厂停业或搬迁,遗留下许多废弃的老厂房。一家私人的投资公司以低廉的价格向某工厂租下一间厂房,改造成为一个有6 片羽毛球场、3 片半场篮球场、3 个室内足球场和3 张乒乓球台的综合体育活动中心。改造非常简单,仅仅是必须的楼、地面和灯具,加上球网、球架、球门、乒乓球台等,投资不多,目前的开销也就是电费、少量的维护工作和两名兼职管理人员的工资。在土地和建设的资金上的节省让投资商能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场地设备上,因此该体育设施以低价位(日场羽毛球15 元每小时、篮球30 元、足球40 元) 和良好的场地质量受到附近居民的欢迎。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都经历着由于市中心土地升值、城区污染治理、或工业发展导致用地的功能性衰退,原地的工厂、仓库等需要迁出,土地功能待转换的过程。而厂房、仓库的高大空间恰恰可以很好的满足体育活动的需求。利用此契机,规划部门可以进行规划,配置体育设施,政府就此进行引资,进行大众体育设施的建设,既完成了城市更新,又节省了大众体育设施的投资,在目前的现状条件下不失为一个两得之举。 国外也有很多例子可提供左证,例如英国有用教堂改造的文体中心,荷兰有用煤气库改造的体育馆,芬兰赫尔辛基的东部中心甚至有一个用防空洞改造的游泳馆,是建筑师的独运匠心使人们根本觉不出这是防空洞。另外,目前我国有些大城市也已开始出现郊迁、城市空心化等趋势,在老的城市中心,通过老建筑的重新利用作为大众体育设施,也是保持旧城区的繁荣的一种途径。因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体育运动的生活化、日常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平时下班后人们也可能来运动,而不是像过去,运动只是周末的“庆典”。这样,体育设施像吸引人们的磁极,成为城市中的活动集中点。21 公园土地的利用 广州健力宝健身乐苑,它是有7 家连锁分苑的俱乐部,各分苑分别位于广州市各区的公园中。它们都是利用公园中闲置的空地,建起非常简单的临时建筑,材料、装修都节俭而实用,省下了可观的购买土地和建筑建造的费用,而把资金主要投资在健身设备和聘请教练上。目前在广州的影响力颇大,有很可观的收益。 利用公园中的空地。不仅节约了投资,而且由于公园在城市分布均匀合理,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较近,环境又好,能够吸引很多人来运动。我国各城市的各大公园都在每天清晨和晚上迎接着锻练的人们,基本没有任何设施,只要一片空地就满足了广大群众简单的要求,投资者应该看到这些场地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建设适合大众消费水平的健身运动设施,规划部门也应该看到这种趋势,制定支持和控制的法规,鼓励投资建设的同时限制滥占公园绿地。在对政府体育部门的调查中发现,目前这种利用公园空地模式推进的阻力之一在于,规划和园林部门担心其影响公园的绿化和景观环境指标。其实,若在公园中的建筑能在体量与造型上考虑周围环境,使建筑成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则建筑与公园的关系由互相限制变成为互动的,则可以消除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在这方面的顾虑。例如,日本的Osaka 城市中心体育馆(Osaka CityMunicipal Central Gym2nasium) 利用了公园空地,建筑被处理成半地下式,地面露出的只有植了草的建筑穹隆顶,建筑像小山丘一样不露痕迹的溶入了公园的环境(如图1) 。又如悉尼某公园中的运动综合体位于一需保护的教堂前的广场,半地下式的建筑不仅没有破坏教堂的尺度,还通过天窗把建筑内人们的活动展露给广场散步的人们,建筑以其形体和其中的活动成为了公园的景观(如图2) 。31 创新的筹资思路体育产业与房地产业的联姻 除了通过利用已有的空地或建筑以节约投资,有的大众体育设施建设还不断发掘新的筹资方式。这种探讨应该是大多数大众体育设施的建设努力的方向,它更有普遍性,是每一个建筑都会面对的问题。 广州的奥林匹克花园是广东金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住宅区,它以大型综合性体育会所为楼盘的卖点。会所由体育产业公司经营,房地产公司投资,两家公司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房地产公司利用会所提出“运动就在家门口”的售房口号,吸引购房者;而体育产业利用房地产公司的投资得到体育会所的建设费用和初期经营困难时期的资金支援。会所的经营者说,随着现已培养起小区内居民的运动习惯与消费意识,以及渐渐吸引来的附近其它居住区的顾客,会所将来的经营将能够不依靠房地产的资金补贴,而逐步脱离小区,成为独立的体育产业,经营者坦言没有房地产公司的初期的资金投入,他们不可能有现在的良好的经营状况亦不会有这样的前景。这种资金雄厚的房地产与新兴的体育产业联姻的尝试,提供了一种解决大众体育设施,尤其是中型设施的

    注意事项

    本文(休闲体育设施规划与管理.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