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教育测量理论与中考命题.ppt

    • 资源ID:2546730       资源大小:2.79MB        全文页数:10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测量理论与中考命题.ppt

    教育测量理论 与中考命题,黄 宪 2016年10月30日,个人简介 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州市优秀专家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原主任。现任广州市人民政府督学、全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专家、广州教育学会副会长、广州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广东省教育评估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心理学会教育测量与考试研究院院长 兼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计量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首批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广州市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实践导师,一、与考试相关的教育测量理论,(一)考试的性质与特点 (二)试题编制技术 (三)常见题型的命制 二、关于中考命题的若干思考 (一)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性质与功能 (二)中考及其命题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 (三)中考试题编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与考试相关的教育测量理论,(一)考试的性质与特点,1、考试的性质 考试是一种心理测量,是心理测量在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测量是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品质(非物质性、内隐性、相对稳定性)进行定量描述的活动。 测验是由一个个精心设计、精心编排、被称为“题目”的行为刺激组成的测量工具。 测量的目的是将人的心理品质按水平高低定位在“测验”的数字系统上。,2、考试的类型 (1) 常模参照考试以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评价个体发展水平的考试。 (2) 标准参照考试以个体是否达到某一客观的标准,评价个体发展水平的考试。 (3)潜力参照考试以个体是否达到其应该达到的水平评价个体现已达到水平的考试 (4)教学目标诊断考试以诊断学生在各个学习目标上学习缺陷和困难为目的的教育考试。 (5)认知诊断考试深入到个体作答的认知过程,以评价个体各种认知属性发展水平为目的的教育考试。,3、考试的特点 (1)间接性:作为一种心理测量的考试,心理测量所用方法是间接的。 (2)抽样性:测验考卷只能是某一学科领域知识能力考题的一个样本。虽然样本力求能代表总体,但样本与总体相比总存在抽样误差。 (3)误差存在的普遍性与严重性:作为一种心理测量的考试,其误差到处存在而且远比其他测量严重。考试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将考试的误差控制在我们可容忍的范围内。,4、考试的误差 (1)定义:在考试过程中由那些与考试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测量效应。 (2)类型及特点: 随机误差:与考试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不易控制的测量效应。(特点:方向、大小随机变化,导致考试结果不一致、不稳定) 系统误差:由与考试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测量效应。(特点: 稳定地存在于每次测量之中,但却导致考试结果不准确),(3)考试误差形成的原因 所测品质的特殊性与其他测量对象不同,考试所测量的心理品质内隐、抽象,只是相对稳定,造成对目标认识不清晰,测量结果波动易变,导致误差。 编制的测验质量不高:人的外显行为与人的心理品质只具备相关关系,可能导致试题所测外显行为不是欲测心理品质的代表性行为。测验项目只“刺激”出了欲测心理品质的一部分行为,标准答案欠标准甚至出错,评分标准欠刚性。 施测过程和施测环境安排控制不好:施测过程没有统一要求;测试指导语没有统一版本;作答起始时间和长短不统一;测试时的内外环境令被试不能集中精力;测试过程失控、纪律混乱。,主试的原因:主试对所测心理品质的理解有误;主试实施的程序有误;评分标准掌握不准。 被试的原因:被试情绪不稳定,波动起伏,导致误差;被试未掌握正确作答方法,致使作答不能代表真实水平;被试随机猜测,致使评价出现误差;被试舞弊,致使评价出现误差。,(二)试题编制技术,1、考试信度评价与试题编制 信度代表的是测验考试的可靠性程度即考试结果分数的稳定性。 信度本质: 是考试随机误差的描写指标,信度越高,说明随机误差越小,考试的结果越可靠,越稳定。 通常考试测验的信度需要达到0.8以上,测验考试的结果才算作比较可靠的。,11,提高考试信度的试题编制技术 (1) 维持测题的同质性; (2) 控制题目难度:全卷试题难度呈正态分布; (3) 努力提高题目区分度; (4) 保持足够的题量; (5) 准确估计考生作答时间; (6) 控制评分误差,制定好尽量刚性的评分标准(解释描述性评分标准、答例罗列性评分标准)。,2、考试效度评价与试题编制 效度代表测验考试的结果的有效程度,即考试结果分数的准确性,实际所测的东西与我们预计想测的东西是否一致。 效度本质: 效度是考试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总和的描写指标。 信效度关系:一个考试,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效度评价方法 从内容角度评价: 用双向细目表评价 从实际表现角度评价: 因素分析方法(目的是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因素归结为数量较少的几个综合因素或称共同因素,并以此作为测验所测的特质对测验分数做出的解释)。,13,提高考试效度的试题编制技术 (1)努力使用好能提高测验信度的各种命题技术 (2)认真做好试题内容目标分析,保证所命试题内容确实能代表考试内容领域 (3)命题以能力立意,要能真正测到所要测的能力 (4) 控制试题作答发散程度 (5) 防止试题出现测量偏差,即非能力因素导致的“项目功能差异(DIF)”,项目功能差异是指不同群体对同一题目的答对概率(或得分率)不同,即不同群体在同一题目上得分存在差异。 造成项目功能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群体间本身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引起,称为良性DIF;也可能群体本身能力水平不存在差异而由于其它因素的差异(如性别、种族、地域、风俗习惯方面差异)所致,则称为不良DIF ,此时我们称题目存在测量偏差。 必须关注的是不良DIF ,即测量偏差。测量存在偏差,意味着测量不公平,不仅是效度受影响,还可能引起社会性问题。,测量偏差防止方法 命题时要特别注意测量对象中的各类弱势群体在所命试题上的感受和作答表现。尽量少出或不出有可能存在文化、宗教、性别、区域、职业歧视或敏感内容的试题。 可以用统计方法侦查是否有题目存在“项目功能差异(DIF)”,若有,进一步分析是否良性DIF ,以决定取舍。,通过率: 难度:,17,两者都说明题目的难易程度,难度或通过率的值越高,说明题目越简单,3、试题难度评价与试题编制,例:10名学生在某道满分为10分的题目上的得分分别为2、5、9、10、4、8、7、5、3、0,18,控制题目难度的试题编制技术 难度控制目标:大多数试题对全体考生呈中等难度分布,选拔考试视选拔比例适度调整。 难度控制技术: (1) 准确区分各种测量任务的难度差別; (2) 了解中等水平考生能力行为特点 ; (3) 选择题可以通过调整错误选项的迷惑力调整难度。,20,说明题目区分得高分的学生与得低分的学生的能力(就是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的差异),4、试题区分度评价与试题编制,区分度测验试题能将高低水平被试准确区分的能力。(影响总分离散程度与测验信度),提高试题区分度的试题编制技术 (1) 控制好试题难度 (2) 保证试题所测心理品质与全卷的一致性 (3) 试题答案无歧义 (4) 语言准确规范,作答要求明确 (5) 选择题可以通过选项分析帮助寻找区分度不高原因,高低分组法选项分析方法示例,分 组,A,B*,C,D,低分组,高分组,合 计,0.15,0.20,0.175,0.50,0.40,0.45,0.10,0.10,0.10,0.25,0.30,0.275,评价:本题难度0.45合适,区分度0.10偏低。 C选项无差异且诱惑力偏低,B*选项差异太小。,小结,命题者可以通过各种命题技术提高考试质量。具体途径有: 通过控制测量随机误差提高考试信度; 通过控制测量系统误差提高考试效度; 通过控制试题难度和提高试题区分度提高试卷整体质量。,5、试题编制共同要求 (1)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不应编写出内容有科学性错误的试题。 (2)注意用词和用语的准确性、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3)试题向学生提供的信息要完整,不要片面追求语言简洁。否则会导致学生误解题目考查意图。 (4)试题设问既要指向明确,又要留有作答空间。设问指向不明确可能导致学生不知道向哪个方向去作答。留有作答空间可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展现能力。,(5)要有公认的正确答案,不能出理论界还有争议的试题。 (6)要在大纲要求的能力层次和内容范围内出题,不要超越大纲。 (7)要真正体现所要求测量的性能,特别是在认知目标层次上,不要将考高层次能力的试题出成了考记忆或简单应用层次的试题。 (8)防止命制出产生测量偏差(不良DIF)的试题。 (9)题目编好后,应该给出参考答案和评分规则供阅卷评分时参考。对于非客观性试题,这项工作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非客观题无“标准”答案,非客观题的评分也就很难做到完全准确客观。,(10)为此要求命题人员在为非客观题制定参考答案和评分规则时,一定要作认真的思考,要尽量做到“准确”和“客观”。在做参考答案时,首先要保证所做答案是正确的,同时要尽量全面。其次还要考虑到其它可能产生的作答内容和形式,区别出其真伪。 (11)评分规则应尽量分步给分,给分尽量不要有伸缩余地。论述题不要简单地采用选点给分的评分方法。这种评分方法易造成低层次考生采用“漫天撒网”方式提供答句,整个作答无中心、无逻辑,甚至还有错误,结果还能得高分甚至满分。,(12)要重视审题 试题内容是否健康、科学,包括提供的附属材料、案例内容是否健康是否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试题语言是否规范、确切,设问是否清楚,会不会引起误解。 选择题的错误选项是否有效,选项用词有无暗示作用。 客观题的正确答案是否正确、唯一,非客观题的参考答案是否全面、正确。有未考虑到其它可能的正确答案。,非客观题的评分规则是否做到尽量客观细致,是否考虑到了整体思维逻辑的正确性。 所用题型是否规范,是否合符本测验题型的规格要求。 试题各项属性是否符合命题计划要求,特别是能力目标定位是否符合要求。 审题还要做整卷审核;整卷审核重在整卷结构审核,主要包括:内容结构 、能力结构、题型结构、难度结构、评分系统。,6、命题双向细目表的编制,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目标(能力)和考查内容之间的关联表。 编制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命题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双向细目表可以使命题工作避免盲目性而具有计划性;使命题者明确测验的目标,把握试题的比例与份量,提高命题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它对于审查试题的效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命题双向细目表具有三个要素:考查目标、考查内容以及考查目标与考查内容的比例。 一般地,双向细目表的纵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内容即知识点,横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能力,或说是在认知行为上要达到的水平,在知识与能力共同确定的方格内是考题分数所占的比例。 表中所列的各种能力水平的依据,一般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关于教学认知目标所分为的六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六个层次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关系。,(1)反映测验内容与测验目标关系的双向细目表,(2)反映测验内容与测验目标、题型之间关系的双向细目表,(3)反映题型与难度、测验目标之间关系的双向细目表,(4)反映题型与难度、检查内容之间关系的双向细目表,该表可以体现题型数量、难易度、测验内容的分配问题。优点是试题取样代表性高,试题难易程度也可以作适当控制,表中数据容易分配。局限性是未能反映测验目标。,(三)常见题型的命制,1. 选择题编制 题干意义要完整、陈述要简单明确 尽可能将各选项的共同用词放在题干中 正确选项不可有歧义 迷惑选项应来源于学生实际错误 迷惑选项不要使用“绝对、总是、从未、绝无、唯一”等词汇,避免暗示学生排除选择 正、误选项排列不要形成规律,2. 判断说明题编制 每一题只能包括一个重要概念。 答案应该无争议 叙述简单明了 避免使用有暗示作用的词汇 避免使用否定词,特别不要用双重否定 正误比例基本应对等,3. 简答题编制 一题一个答案,且答案简短而具体。 一般使用直接疑问句编写试题。 不宜直接从教材上原文抄写试题。 要求考生回答的应该是有关课程的重要概念,而不应是琐碎知识。,4. 论述题编制 要求考生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要求考生去说明、认识一些实质性东西的问题,并且需要考生在综合分析教材内容基础上才能获得结论的问题,不应是教材或参考材料内容的简单再现。 试题的表述要明确、完整,既要让考生明白命题者的发问指向,又要留有让考生发挥的余地。,思想品德题: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某学校中学生消费维权现状,(1)表中数据反映了该校中学生消费维权的什么特点? (2)根据上述中学生消费维权的特点,请你为依法维护中学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出两条建议。,5. 案例分析题编制 所选案例应确实是实际生活中会发生的 应是考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确实可以得出结论的问题。 应该是有正确结论的案例。理论界都还有争议的问题不宜作为考题材料,除非评价的不是结论,而是得出结论的理由。,数学题: 某城市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收费,每户每月用水量如果未超过20吨,按每吨元收费;每户每月用水量如果超过20吨,未超过的部分仍按每吨元收费,超过的部分则按每吨元收费设某户每月用水量为x吨,应收水费为y元 (1)分别写出每月用水量未超过20吨和超过20吨时,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该城市某户5月份水费平均为每吨元,求该户5月份用水多少吨?,附: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对能力命题的启示,命题共同要求第七条:要真正体现所要求测量的性能,特别是在认知目标层次上,不要将考高层次能力的试题出成了考记忆或应用层次的试题。 如何命题,才能命出准确考核各种能力的试题呢?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对我们会有所启示。,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简介,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1956)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6个子目标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六个子目标从“知识”开始到“评价”是层层递进的。除“应用”层次外,每个子目标又继续被分为2或3个亚层次。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所有层次都有严格定义,是教育目标分类方法中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布卢姆去世后,安德森等经过长期的酝酿于2001年完成了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修订,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 把知识部分细化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特性的认识) 把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中原来的综合改为创造并作为最高的考核技能。 学习和理解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下对各个目标层次的各种具体表述,有利于启发我们命制出准确考核各种预定能力的试题。,A 知识目标层次表述,1、陈述有关知识 2、陈述图表中标准表示手法和符号的知识 3、用说出特征、性质或关系的方法来界说技术术语 4、回忆某定义 5、识别某特殊作品 6、知道某些资料 7、辩认某些字母符号 8、区分和辩别各种形式和要素 9、识别作某研究时所需掌握的术语和单词的定义或意义的能力,提醒: 通常知识的考核多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两类,而忽略了对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考核。,B 理解目标层次表述,1、通过给出一个例题或样本,转换诸如一般原理之类的抽象理念的能力 2、阅读符号信息的能力 3、领会词语的弦外之音的能力 4、翻译外语的能力 5、读懂地图、图表、漫画的能力 6、据阅读材料、观察和听讲,写出概要的能力 7、据上、下文领会其中若干特殊词语意义的能力 8、识别双关语或意义含糊词语的能力 9、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外推的能力 10、估计或预测某信息所描绘的行为进程结果的能力 11、预测趋势持续状况的技巧 12、对造成预测欠准之因素的敏锐感知能力,提醒: 通常多数考“理解”试题考的是连续文本的理解,忽略对非连续文本理解的考核。而非连续文本理解能力也是现代信息社会非常重要的能力。,C 应用能力行为类型,1、能判断哪些原理和通则适合予处理新疑难情境。 2、能重述问题,以判断哪些原理和通则对于解决问题是必要的。 3、能确定某个特定原理或通则成立的限度。 4、能识别某个特殊通则的例外情况,并说明理由。 5、能运用已知原理解释新现象。 6、能运用适当的原理或通则对新情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预测。 7、能运用适当的原理或通则去确定或认可新情境中某项特殊的行动或决策过程。 8、能说明在既定疑难情境中运用某个或某几个原理或通则的理由。,提醒: “应用”大多数是对某一个或一组“原理或通则”迁移的“可能性、条件性”的分析判断,或是对迁移的”方法、前景”的设计或预测。 “应用”强调的是新对象、新情景的迁移,否则只是“理解”。,D 分析能力行为类型,1、能运用给定的分析准则,对文献中的单词、短语和表述进行分类(属要素分析)。 2、能根据文献中已知线索,推断没有直接阐明的特性或特征(属要素分析)。 3、能根据文献材料中的准则关系,推断出其中必然蕴藏着的,必不可少的或必要的内在性质,假设或条件(属关系分析)。 4、能运用准则(如关联、因果、顺序)看出文献中材料的式样、次序或排列(属组织原理分析)。 5、能识别作为整个文献或活动的基础的原理或形式(属组织原理分析)。 6、能推断出文献赖以为基础的特殊结构、目的和观点(属又一类组织原理分析)。,提醒: 分析类似于解剖,或将研究对象分解为要素或部分作要素分析,或作要素间关系分析,或在要素分解基础上作组织原理分析。,E 评价能力行为类型,1、能按照一个文件或作品的准确性,精密度和谨慎程度,来对它做出判断(内在准确性) 2、能按论据的连贯性,假设、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以及逻辑和组织的内在一致性对一个文件或作品做出判断(内在一致性) 3、能识别用于某篇作品中某特殊判断所持的价值观和观点(内在准则)。 4、能通过与其它有关作品的比较对一篇作品做出判断(外在准则)。 5、能运用一套验定的准则和规格来判断一篇作品(外在准则)。 6、能运用他自己讲明的一套准则或规格来对一篇作品做出判断(外在准则)。,提醒: 依据内部准则和外部准则对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价值做判断都是评价活动。 对描述中的“作品”要做广义理解,绝不只是文学作品。,F 创造(综合)能力行为类型,1.关于作出独特信息交流的目标的表述,形成自己的观点意见向他人表达的能力 。 1)写作的技能,对想法和说法作最佳组织 2)创造性地写一则故事、陈述文(记、议)或韵文 3)发展有效的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合目的和情境的语言和形式改写材料 4)用口头、书面或一些艺术形式清楚、正确地表示自己的想法 5)作简单乐曲的能力 6)有效地参加至少一种艺术、工艺或某种音乐表现形式的能力 7)有效地参加有关社会问题的小组讨论,协调不同的建议,提出解决办法,并使这些解决办法适应小组目标,2、关于制定工作计划或打算进行的成套操作的目标的陈述能力 1)提出对假说进行检验的方法的能力 2)提出对假说进行验证的适当实验;提供对实验变量的控制,识别并估计不加控制的变量;建立所需要的实验室设备。 3)针对特定讲授情境计划教学单元的能力 4)按照所给的规格设计建筑物的能力,3、关于推导一套抽象关系的目标的陈述能力 1)发展以手边资料为基础的尝试性假说 2)在对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当假说的能力,以及按照新的因素和条件修改这些假说的能力 3)作出数学发现和通则的能力 4)做逻辑实验:即假设他所怀疑为错误的命题是真实的,然后从这命题出发作逻辑推论,以此反推真伪。 5)发现“把经验加以组织以形成观念结构”的可能方法的能力,提醒: 创造形式有三类: 1 作出独特的信息交流 2 制定工作计划或成套操作方案 3 制定一套抽象关系或从一套基本命题或符号表达式中演绎出若干命题和关系,二、关于中考命题的若干思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新课程实验、考试改革指向的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三者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过去,我们把考试当作“教学的指挥棒”; 后来,我们意识到评价和考试制度是“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 现在,我们要通过评价考试制度改革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重要过程”。,(一)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性质与功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2007)“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2016)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docx 本质上是学业水平考试 兼顾高中阶段学校选拔新生的需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选拔性考试的特点,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 毕业标准存在一个弹性空间,合格是基本标准,从合格到优良都是达到标准。即,要求大多数学生达到合格及以上。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是进入普通高中还是中职,具体进入什么高中,还要依据其它测评结果。 兼具评定、区分、诊断、导向的功能,四个功能无一不蕴含着“发展”这一核心理念: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命题的定位并非总是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考查,更应该包括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学科核心知识、技能及思想方法; 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以考促教,发挥“指挥棒”与“杠杆”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为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服务; 着眼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对调整校本教研策略、改进教学管理手段、提高教育决策水平的作用与价值,作为终端性测试,其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结果对学校和教师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产生深远的影响; 着眼于考试评价工作的专业发展课程素养、学科素养、教育测量素养的同步提升。,(二)中考及其命题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1.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核心素养),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 2.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3.有利于高中阶段教育的各类学校挑选适合的学生。,价值取向(四个注重一个兼顾): 考试目的注重发展性; 试卷设计注重理念与现实结合; 命题构思注重基础与能力并重; 试题创作注重稳定与创新相承 。 中考改革必须兼顾评价的目标取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关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报告指出:当前国际教育讨论张口闭口谈学习,但“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指出:“由于教育内外部多方面的原因,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突出表现为:在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doc,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总体目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doc “新质量时代”必须从关注外延为主走向关注内涵发展为主。这个阶段的变化可归纳为:要从依靠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的阶段,走向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人本价值的阶段。今天的教育,要真正作用于孩子的内心改变,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平衡的人格与适应性,多元价值和宽容精神、自信、从容、有尊严的中国人”。(尹后庆),关注新一轮中考改革,教育部2016年9月18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2017年入学的初一学生开始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docx 改革针对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招生录取唯分数,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考试内容偏重机械记忆、重复训练,加重学生负担;招生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加分项目不合理,影响教育公平。,中考改革主要任务,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全科开考将国家课程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基本质量。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重点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 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对中考改革的思考 中考改革必须反映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现状; 中考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注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增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激励学生的独立思考 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 重视实践操作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把我们的眼光放远一点 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我国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以上的难题。其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基本特点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全面发展的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201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doc(2016-09-13 人民教育),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在开始阶段,我们称之为“双基”;新世纪以来,课改的目标是突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目前课改目标进一步发展为核心素养。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是从学科知识体系本身出发来考虑课程改革的目标,而新课改所强调的三维目标,是把学科内容、学生发展诉求做混合的表达方式,当前我们强调的是任何学科的内容都是促进全面发展人的载体,或者一个素材,真正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核心素养。,爱因斯坦说:素质是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全部知识遗忘以后所剩下的东西。,知识学习 立德树人 学科知识 学科能力 核心素养 关注知识学习 关注能力形成 关注终身发展 2.0 3.0 4.0,考试内容的改革,需要真正实现从知识衡量转向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 根据各学科考查的素养目标,列出考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双向细目表,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并对每一道试题进行能力功能定位; 命题时需要注意试题素材选取的真实性,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实际,力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 题目难度和时间要合理配置,减少大量计算和记忆的题目,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答案; 对于测验的结果,还要深入挖掘分数之下所隐藏的学生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三)中考试题编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1、研制考试说明 基于“四个基础”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理解与把握; 对本届初三教学现状的准确分析; 对往年中考命题经验与教训的反思与改进; 对外地中考试卷的借鉴。 确定“四项基本原则” 编制过程和编制内容的科学性; 基于教学服务于教学这一指导思想上的统一性; 关注学生学业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性;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合理规范与探索开放、借鉴外地经验与切合本地实际、初中教学现状与高中教学要求四个关系的可行性。,2、把握学业考试命题原则 (1)注意体现新课程理念,准确反映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2)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结合学科特点,适当加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和考试形式的多样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设置偏题、怪题。 科学立意正确、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适度覆盖度、难易度、相关度、开放度; 有效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 公平考查目标、考查内容、学生现有的经历与背景方面 、阅卷等方面的公平性。,(1)注重基础性 基础教育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的基础阶段,而初中阶段则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必须重视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情况的考查,其中又以考查学科最重要的主干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后续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重点(寻找两者的交叉点)。 既注意全面考查,更注意突出重点,对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如数学学科的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形、四边形、圆、概率等;物理学科的受力分析、力的平衡、机械运动、机械能、能量守恒、基本电路等),考查时保证较高的比例并保持必要的深度,显示出重点知识在试卷中的突出位置。,3、关注近年来中考命题改革的特点,(2)突出时代性 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必须体现这一特征,因此各学科都设计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题目。 (3)强调应用性 新课程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查的时候,必须注意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命题的能力立意,尽量避免出死记硬背的题目。之外,各学科均通过命制一些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又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推理和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考查。,(4)强化导向性 由于命题依据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程精神,因而具有有利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学科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导向功能。 (5)体现创新性 在每年各科的试题中,既保留和有效地使用各种传统题型和近年出现的新题型,又适当采用新颖的题型。,(6)追求有效性 作为既是初中毕业生毕业的重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招生的重要依据的一次考试,试题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这种有效性表现为试卷的设计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合理的内容结构、题型结构和难度结构,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既有利于学生发挥个体水平,又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选拔。,4、提高中考命题技术,正确把握考试的内容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考查核心内容、基本技能、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考试内容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内容领域的一致性(知识种类); 知识深度水平的适应性; 内容主题的知识范围(知识广度)对应性(覆盖与样本的代表性); 内容主题(知识样本)的平衡性。,主观题设计: (1)题目设计重双基; (2)题目设计重背景主要体现在利用学习素材(教材)、生活背景等素材的运用方面; (3)题目设计重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主要体现在运用学科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方面; (4)题目设计重思维方法主要体现在运用正确的解题策略、正确的分析和准确表述等方面; (5)题目设计重作图操作。 两点反思: (1)如何把握兼备两种功能的主观题难度结构; (2)主观题的阅读量问题。,语文作文题: 请以“改变一点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600字以上。 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思想品德题: 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纪念日。某校九年级A班同学思想品德课探究学习小组决定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做勇于担当的公民”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掌握方法】 探究学习小组首先决定对“我市中学生学雷锋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为保证调查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小组长首先就调查程序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小王提出了以下调查程序: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小组交流、展示活动成果;制定调查计划;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但其他同学认为小王的排序不对。 (1)请你按社会调查正常合理的活动程序重新排序(只填写序号数字): 。,【分析现象】 探究学习小组在调查活动的基础上,整理了以下材料: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雷锋精神渐渐变得陌生了,甚至有人因社会上存在助人为乐反被误解的现象,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可近年来,人们又开始怀念久违的雷锋精神,也不断涌现出新时代的活雷锋,仅广州目前在册志愿者人数就达69万之多。在中学生中也不断涌现出雷锋式的好学生,如2011年底,广州市某初中女生小吴,路遇晕倒妇女,挺身而出,将妇女抬到私家车上送往医院抢救。2012年初,黑龙江省的一位初三女生小郭,面对突然飞驰撞过来的汽车,奋力将身旁的同学拽到了自己身后,而自己却受伤住院。 (2)请结合“弘扬雷锋精神,做勇于担当的公民”这一探究主题,谈谈你对这两位中学生行为的看法。 【学以致用】 (3)九年级A班同学在进行主题探究学习的同时,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到社区宣传雷锋先进事迹,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到老人院、福利院做义工。除此之外,请你列举其它的学雷锋实践活动。要求:至少写出2个。,中考试题变式的若干表现,设置新的问题情境 转换题型 (1)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间的题型转换 (2)封闭题改编为各种新式的题型条件开放题、结论开放题或条件结论同时开放的题目;探索性问题;阅读理解题;图表分析题 重组整合 (1)考查内容的增加与删减的整合 (2)不同知识点的重新组合 (3)各种题型的自然融合 改变立意 (1)单纯的运算技能考查转化为应用能力的考查 (2)单纯的知识内容的考查转化为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 (3)单纯的推理问题转化为实验操作能力、归纳探求能力的考查,题型创新策略分析 表述问题的手段创新,如: 文字图(形、片); 文字表格; 图(形、片)表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测量理论与中考命题.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