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践承国学精华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ppt

    • 资源ID:2546741       资源大小:1,006.51KB        全文页数:9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践承国学精华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ppt

    践承国学精华 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韩清林 2012年12月22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提高人的国民素质。 在我国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要努力推进传统国学教育实现现代化,把培养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摆在重要位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奠定具有民族精神的国民素质和人才奠定基础。 践承国学精华,创新育人模式,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来战略目标和历史使命。,一、关于国学与国学教育,(一)关于国学的概念。 国学的原始含义是指西周时期设于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 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中“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礼记学记中也有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西周时期的贵族学校分“小学”和“大学”:“小学”讲授的内容是书、数,“大学”讲授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两者合称“六艺”。 国学在汉代时称为“太学”,明清时称为“国子监”,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学是中国人通称的本国文化学术。,“国学”的现代意义就是指以传统的经史子集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总和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 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学术,一般称为汉学,也称为中国学。国学既然特指中国文化学术,那么国学研究的内容,就应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各个方面。,国学三种含义: 第一种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输入以前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所谓学术文化意指学术形态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学术形态的文化,如民俗等。 第二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第三种是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 “国学”是指一国所固有之学术,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称,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还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也有学者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就整体上来说,国学就是指第三种含义,即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典籍文化和非典籍文化,如民俗等。,(二)国学教育,中国国学教育兴起于二十世纪初,鼎盛于三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国学”热再次兴起并一直延续至今。 国学教育兴起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观,也代表了中国意识和中国价值的觉醒,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清末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所以清朝政府下令:小学要保留一门经学,起码让学生可以知本。大学里本来也有经学门,但其课程仍然大多是学西学,中国学问极少。而小学里这一点点经学课,到了民国元年,辛亥革命成功以后,蔡元培当教育总长时,对清末教育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经学在大学被五马分尸,中小学干脆被取消。新文化运动中一大批留学欧美的学生归国,并在教育界的影响迅速扩大;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以此次 “壬戌学制”的颁布为标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在中国教育界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三)20世纪30年代国学教育运动,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界悄然掀起了一场国学教育运动,在大中小学产生了相当的影响。1922年后,北京大学、清华学校等国立大学和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教会大学相继创建研究院国学门或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的机构。 但在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事件是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的调查考察。南京国民政府鉴于美国教育对中国至深至巨的影响,请以欧洲国家为主体的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咨询。,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于1931年9月来华,先后在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河北定县等地考察教育。1932年12月提交中国教育之改进报告书 。“报告书”指出:“外国文明对于中国之现代化是必要的,但机械的模仿却是危险的。”极力主张中国的教育应构筑在中国固有的文化基础上,对外来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影响,抨击甚力。还深刻地指出:“中国为一文化久长的国家。如一个国家而牺牲它历史上整个的文化,未有不蒙着重大的祸害。”中国教育之改进的公开出版切中时弊。此后,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国学教育运动。,一是创办国学教育机构。无锡国学专修馆、河南河洛国学专修馆,一些大学也创设了国学教育机构。金陵大学于1934年开设国学特别研究班。许多大学多在文学院的国文系、史学系中加设国学课程,藉以培养国学人才。 二是开展国学研究。北京大学研究所开设国学门。国立几所综合性质的大学,均或者设立独立的国学研究机构,或者在文学院国文系、史学系中设立国学、中国文化性质的研究机构。教会大学在30年代也形成了国学研究热。,三是普通中学中课程渗透。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通中学的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国学内容。 四是开展中小学读经运动。湖南和广东两省遂发起中小学读经。 加强国学教育是有助于进行道德建设和中国文化建设的,对国家的繁荣富强,宏扬中国文化,提高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但当时的主要的是对国学教育的功能估价太高。在人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国势日衰的情况下,国学教育救国、读经救国在大敌当前都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的确起着阻碍人民挽救国难的消极作用。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朝代创业都不靠经学,(四)改革开放以来的 “国学热”,第一次国学热。文革结束后,伴随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和思想清理,1980年前后全国兴起了“文化热”,开始提出重振儒家文化,开始对孔子的重新评价。如1978年10月21日至30日,在山东大学召开了以“孔子和儒学的评价问题”为主题的“文科理论讨论会”,可以说是大陆上一连串儒学学术会议的开始;1984年,是孔子诞辰2535周年,九月在曲阜又举行了会议,并为孔子像揭幕,并且正式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1987年8月31日至9月4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与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联合在曲阜举办了首次国际性的儒学会议;成立了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及国际儒学研究联合会、中国实学研究会等组织机构。 但在持续十年的文化论争中 ,西优中劣的观点占了主导地位 ,期望以西方文化为武器 ,批判传统文化 ,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早日实现。,第二次国学热.,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 在经济大潮中“国学热”在高校首先兴起。以大学校园的国学实验班、国学研究所为标志,从“西学热”转向“国学热”,出版了一批传统经典著作,掀起了一股校园国学文化热的高潮。1993年月,北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学研究创刊。1993年月日,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篇幅作大型报道: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 1995年启动了大中华文库;1995年月,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召开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术研讨会。1996年启动了东方文化集成选编工作。,第三次国学热,从2004年前后掀起的更大范围、更加持久的国学热。 2004年被称为“国学年”。 这次的国学热是由官方倡导,民间、媒体、社会、学界共同推动的。 在学术界: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五位发起,发表了甲申文化宣言;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宣告成立孔子研究院,社科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开展了“十大国学大师”评选。 国学开始走向民众、走进中小学校园。 在民间的表现:截至2005年底,中国已有700万个家庭、70多个城市的少年儿童加入到了诵读儒家经典的行列,还有重修家谱、重建私塾等。 这次国学热一直延续到今天。,(四)台湾的国学教育,日本侵占台湾后,全面推行日本奴化教育。1949 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便着手大力推行“重建中国文化“的教育。1952 年,通过台湾省各级学校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规定:国民学校把“爱国、守法、孝顺、信实、礼节、合作、勤俭、整洁“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中心,中等学校以“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廉耻、礼节、勤俭、合作“为训导的准则。自此,正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台湾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而这一切是通过国文教育来实现的。,从小学到初中,台湾如今称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教育 。 语文课程纲要中,明确地将“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其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首先课程学习时间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年200天授课时间,规定国文要占到正规学习时间的30%。其次,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份量,比如初一上学期文言文占课文的20%,以后每学期递增10%,到初三下学期占到60%。另外,书法也是初中国文的必修课,平均每两周一课时,学生每天要练习毛笔字。,到了普通高中,国学教育的份量就更大了。不仅制定了专门的“论孟选读“课程纲要。在“国文“课程纲要中,也明确把国学教育列为它首要的两个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及浅近古籍之兴趣,增进涵泳传统文化之能力。2、研读文化经典教材,培养社会伦理之意识及淑世爱人之精神。可以看出,台湾的国学教育是从培养学生“社会伦理意识和淑世爱人精神“的角度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把经典中的文化精神传播到社会生活中去,把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所以纲要要求:“吸取古人深思、反省之生活智慧,并落实在日常生活上;配合现代思潮,以达新旧传承之目的。“,高中国文有三套教材:,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国学概要。其中国学概要为选修课。国文教材中,不仅文言文比例均在50%以上,而且要求高中生具备写作明易文言文的能力。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与高中国文同时教学,贯穿高中三个学年。一般他们的教学安排是:国文每周3学时,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每周1学时,作文每2周2学时。 高中生的国文总成绩一般按如下标准计算:国文与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属必考科目,占总成绩的50%;作文练习成绩占40%,课外阅读成绩占5%,书法成绩占5%。从这个标准可看出,台湾的国文教育对学生的考核是非常全面的。,二、国学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一)什么是国学教育现代化? 所谓国学教育现代化,是指把国学教育纳入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战略布局,恢复国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恰当予以现代意义阐释的基础上,精选国学教育内容,改革创新国学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使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形成覆盖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现代国学教育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以中华民族精神为脊梁的国民素质和人才基础。,国学教育现代化有六个要点: 一是把国学教育纳入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战略布局,恢复国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应有地位; 二是坚持以培养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塑造中华民族人格为目标; 三是通过改造、扬弃的办法精选国学教育内容体系,整合、优化国学教育课程结构,努力使传统教育内容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四是坚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教学原则,改革创新国学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 五是构建覆盖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的现代国学教育体系。 六是国学教育最重要落实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这个基本点上。,(二)国学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重构国学教育的文化教育内容现代国学课程体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国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代表着这一个民族的面貌,整个的生活方式;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就是一个根。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文化丢了,中华文化灭亡了,中华民族就不存在了。中国的儒学文化讲做人、讲修身,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整个民族文化之中。 国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知识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是不朽的教育力量。 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根源地位。,国学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定位和战略选择。 宋明以来国学仅仅局限在儒学一家,大大缩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限制了民族精神内涵。 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必须重构国学文化体系。 国学文化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文化: 一是民本文化,包括劳动人民创造传承的非典籍精神文化、民俗文化和士民阶层创造的文学、艺术、中医学、武术等多元化民族文化; 二是儒家典籍文化; 三是道家、佛家文化。,第一,“中华民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人类历史和人类文化主要是由谁创造的呢?首先和主要的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 劳动人民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人类精神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劳动人民。 “中华民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 但在我们讲的传统文化中,只有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看不到劳动人民的踪影。 研究中国文化,要有一个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主要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首先恢复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疏通河道、开垦农田,战胜了无不胜数的自然灾害,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农耕发明,创造了丰富的种植养殖技术、冶炼铸造技术以及建筑、纺织、陶瓷、雕刻、造船、武器制造等技术,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中国劳动人民和市民阶层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世界上最发达的物质文明,也同时创造辉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士农工商阶层创造和丰富着科学技术、文学、戏曲、音乐、书法、中华医药学、兵家武术等文化,传承者民间习俗。 民本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根基。 “中华民本文化”包括非典籍文化和典籍文化,非典籍文化是劳动人民通过言传身授在耳濡目染中以文化积淀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与典籍文化相比,已经转化为更稳定、更持久、更广泛、更深刻的中华精神文化和习俗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是前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历经磨难而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之根。,第二,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导文化。,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及其教育传播体系,包含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还有经史子集 、诗书礼数射御等。 儒家文化是西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的官方文化、统治文化。儒家文化主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华文明集大成者,但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儒家文化抹杀劳动人民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文化,因而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主导文化,主导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 。,第三,是道家、佛家、兵家等诸子百家文化,道家、佛家、兵家等诸子百家文化以及文学历史典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民本文化”、“儒家文化”和佛道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国学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国学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民本文化”、“儒家文化”和佛道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筛选、改造、整合形成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国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对传统教学内容加以改造,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立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项战略任务之一,并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他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现代国学文化课程体系,现代国学文化课程体系坚持以中华民本精神文化为基础,以精选的儒家典籍文化为重点,以道家、佛家优秀文化和文学艺术文化为支撑,构建多元化的中华国学文化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现代化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三)国学教育现代化以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传统美德、造就中华民族人格为基本目标,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连续不断、有古有今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华民族百余年来曾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恢复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所占有的世界经济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军事强国的地位。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复对于民族生命的畅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现代国学教育必须以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传统美德、形成中华民族人格为基本目标。 真正的民族精神仅是指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而不包括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只有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能提“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不断,无不得益于华夏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除了爱国主义外,人们还认为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各种具体的表现。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确显现了这些美德。但也必须承认,世界上其他优秀的民族也拥有这些美德。这就是说,它们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本性,而是人类文明所共有的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普遍人性。,国学热使我们意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过程,而必须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及其近代曲折的历史来认识,必须把它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生命过程联系起来,把它视为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新篇和中华文明史的新开展,看成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的一部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理解它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成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节俭与发明创造,归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价值。 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其重要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表现在经济强国地位、科技强国地位的复兴。中华民族精神核心首先在于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在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发明创造。勤劳节俭、发明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他是劳动人民薪火传递、生生不息精神财富。因此,勤劳节俭、发明创造是中华民族精神基础因素。 这种民族精神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成为我国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主体文化。朝代可以更替,但劳动人民创造和承载的优秀文化却打着深深的民族烙印,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不断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勤劳节俭、发明创造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勇敢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国学教育现代化以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目标,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统美德教育方面,台湾的做法值得借鉴。 台湾省各级学校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规定:国民学校把“爱国、守法、孝顺、信实、礼节、合作、勤俭、整洁“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中心,中等学校以“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廉耻、礼节、勤俭、合作“为训导的准则。,(四)国学教育现代化要推进国民教育体系转型。,要正确处理”西学“与”国学“的关系,清朝末年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但从清朝末现代学校建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新文化运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完全是从西方照搬过来的教育体系,从教育思想、学科体系到教学制度,都无一不是西方的东西。 ”西优中劣“成为我国教育界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以国学为标志的中国传统文化被阻挡在教育大门之外。 文革结束后,伴随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和思想清理,1980年前后全国兴起了“文化热”,开始提出重振儒家文化,但在持续十年的文化论争中 ,西优中劣的观点占了主导地位 ,期望以西方文化为武器 ,批判传统文化 ,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需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对国学文化充满自信。 一百年多年来,在教育领域里,我们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从“西学东渐”到“西优中劣”,西方文化独霸中国教育领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大中小学地位上不占位置,内容上不占空间。长期以往,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弘扬光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必然包括教育传承体系,教育要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和体系之一。 实现国民教育体系转型:由“西优中劣,西学问本“转变为“中西结合、中学为根,西学为体。”,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应该全面强化国学教育,在语言教育领域,改变”重外语轻汉语”的倾向,实行汉语等级考试制度;在语文教育领域,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设经典,坚持“白话文与文言文”并重;在思想品德教育领域,要把民族精神、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加强书法教育,实行书法等级合格考试;中小学加大中国历史比重;在大学开设中国经济史、科技史、政治史、哲学史、文学史的研究与教学。,(四)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学以致用原则。,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经世致用之学”和“修身立德之学”的本质。复兴传统国学要恢复国学“经世致用”和“修身立德”的双重功能。 学以致用,是先秦孔派儒学的传统。但宋代兴起的新儒学即所谓理学(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这个传统,专讲道德性命、修身养性,不务实际,学问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学以致用,是先秦孔派儒学的传统。 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国学教育现代化要吸取清初实学的进步主张,强调做学问要务当世之务、勇于任事、致力创新、注重调查研究、研究范围广大。,挖掘传统国学中的“经世致用”之学,国学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先进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等科学知识。需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理论,使之成为“经世致用”之学。比如“贞观政要“就是唐朝实现贞观之治的为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传统文化的改造要做到根源性与选择性的科学统一。当代的国学教育不应该是照搬宋明以来形成的国学教育体系,不是照搬宋明理学。如果想把五千年的文明全部教给孩子,对于孩子来讲这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要扬弃,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有所取舍,在汪洋大海舀取最好的那一瓢,大胆取舍,将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教给学生。,构建现代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要对传表述给予现代解释。比如对哲学层面、价值观、人生观层面、伦理道德层面要予以现代化阐释。要加强格言的学习。 当在现代语境当中,在世界文化的背景当中,适当的改造经典,给以时代精神的阐释,赋予现代意义,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努力寻求经典的现实意义。这种努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这样一个时代经典教育不是复古教育。 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千万个英雄模范人物,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些杰出人物身上.国学教育必须把这些杰出人物作为重要的内容.,(五)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要实现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国学教育内容要创新,国学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要创新。 传统国学教育强调机械记忆、背诵经典。 除了讓孩子记忆之外,还要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推进现代国学教育要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在目前的国学教育中没有理解活动。推动过儿童学国学、学哲学,要让小孩子懂得去想,去思辨。小孩子的思辨能力从小是可以培养的,因为孔子和孟子在教学生时都有一个辩论过程,都有一个思辨的过程。可以依这个过程,带着学生去设计、去讨论,辩论经典,也可以通过小型的辩论会,或者細緻讨论问题的方式,带着他们去想问题。,提倡讨论式教学,小孩既获得了语文涵养,又生成了思辨能力,未来他的发展就应该会更好。 我觉得这可能是值得尝试的方向。 学国学要靠教化,考启发和引导,提倡参与式、讨论式教学,而不是单纯的记忆背诵。,三、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一)国学复兴是中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发展而带来的中华民族自信心复兴的客观需求。 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盛、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激发了我们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我们复兴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的增强,而且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够代表我们民族精神价值的时候,挖掘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内容,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们,在固有的传统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希望传统的维度能够成为今天思想建构的资源;经济发展,温饱满足,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人们产生了了解传统、学习传统的需要。,(二)国学复兴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国学复兴对近百年来长期对国学压制而引发的传统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反弹。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由曾经是政治、经济、文化遥遥领先的国家沦落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砸烂孔家店,批林批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百多年来,国学教育受到了批判,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受到极大的破坏和摧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人们迫切需要有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信仰,需要建构一套适合当今社会的道德信仰体系。 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世界逐渐地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中华民族也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相遇,其中有冲突,也有交融。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生活、思想和语言等。正是在这种中西民族冲撞的时候,许多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中华民族精神是否具有其优越性?它是否要被西方的民族精神所同化?对此问题有不同的回答,主要有所谓的保守派和西化派。但解决问题的真正的道路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深思中华民族精神自身的本性。,在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发生了巨变,我国爆发了1989年学潮和动乱。社会主义义体系几乎垮塌。90年代出现了几种声音: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这些观点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国内刚发生“六四”风波,随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标志着我国从一种单一的社会模式走向多元化社会模式,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用哲学术语表示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一个人、一个国家总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的,这种思想不去填补,别的思想就会去填补。在这种背景下,当人们把目光再次转向中国传统文化时,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量优秀的丰富的具有普世性的思想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国家在搞市场经济过程中,在进行现代化过程中所缺乏的宝贵财富。,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以及对良好社会风尚、对真善美的热切呼唤强化了“国学热”。 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出现了荒芜、扭曲,感到心浮气躁,无所适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沦丧,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充斥着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 人们迫切需要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从五千年文明发展凝练而成的民族精神中,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突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一个根。国家的现代化必须是建立在民族之魂基础上的现代化。 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失,从中国走向世界,中国传统的文化就是我们民族象征的身份。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才能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的命运,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突显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大问题。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儒学关于礼乐仁和的社会理想,关于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特别重要价值。,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江泽民文选第三卷559-560页),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立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项战略任务之一,并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他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2007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在政府方面的表现: (1)各种祭祀仪式由民间转向官方; (2)“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立; (3)“汉语桥”工程的推广; (4)“孔子教育奖”的设立; (5)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将清明节等定为法定节日。 (6)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 (7)“文化遗产日”的设立; (8)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三)国学复兴适应了我国教育体系变革、丰富和完善的客观需要,清朝末年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但从清朝末现代学校建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新文化运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完全是从西方照搬过来的教育体系,从教育思想、学科体系到教学制度,都无一不是西方的东西。 ”西优中劣“成为我国教育界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以国学为标志的中国传统文化被阻挡在教育大门之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需要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需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对国学文化充满自信。 一百年多年来,在教育领域里,我们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从“西学东渐”到“西优中劣”,西方文化独霸中国教育领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大中小学地位上不占位置,内容上不占空间。长期以往,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弘扬光大?,我国现行从中小学到大学有两个显著的薄弱环节,一是没有人格教育,二是没有民族文化教育,而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教育就是教孩子怎样成人,所以这不是学业负担问题。 而国学教育恰恰弥补了现行教育体系不足。因为中国传统国学教育更多的属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和人格教育范畴。通过国学教育,不仅传道授业更要解惑,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看待今日之人和事,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国家教育部在推动国学教育上采取了三项重大措施,第一,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于2004年3月30日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实施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第二,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启动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推动了全国性的国学教育运动。 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2010年发出“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 决定从2010年起在全国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即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通过试点,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诵读、书写及讲解经典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形成示范成果,为经典诵读行动的全面推进和扎实有效开展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要求试点省份可采取推进区域性试点或在部分学校试点的方式,试点高校可采取整体推进或着重进行课程、学科建设的方式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和学校应形成明确的指导思想、思路、机制、措施和方法,在相关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创新、有特色,并取得显著成果。,推进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需要开发建设国学课程体系。,教育部、国家语文、中央精神文明办要求: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应注重学科教学渗透,特别是在语文、历史、德育类等课程中融入并强化经典讲解、诵读内容,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并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高校大学语文及中文、播音主持、影视话剧表演、师范类等专业相关课程中应进一步强化经典的讲解及诵读和书写技能的训练、考核。,二是要鼓励开发经典诵读、书写、讲解专门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试点学校可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尤其应按照课标和有关文件要求开设写字课;中等职业学校、高校相关专业可结合培养语言文字交际能力、综合素质等专业需求,开设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必修课;中等职业学校、高校应结合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设经典诵读、书写、讲解公共选修课程,举办讲座。高校的相关必修课或选修课设一定学分,并进入学生素质拓展认证系统。,三是要提供经费保障。试点学校应投入一定的资金,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应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资源库、网络平台开发建设及骨干师资培训、全国性的交流和竞赛活动经费由国家“经典诵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安排。,第三,在国外建设孔子学院激发了国内的国学热。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流传这么久且仍在使用的文字,目前,全世界使用汉语的人数有亿人,而使用英语的不到亿人。汉语在国外越来越受到欢迎,据统计,目前在中国以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突破4000万人。自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正式挂牌,8年来,在108个国家和地区,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相继成立。有人做过统计,平均不到3天就有以“孔子”命名的学院或课堂开始教授汉语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替代、当之无愧的文化符号,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张最亮靚的名片。 国外的汉语热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的现代国学教育发展。,三、如何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一)积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体系。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包括:文化艺术传承体系、新闻出版传承体系和学校教育传承体系。 学校教育传承体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因此,学校教育传承体系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占有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构建以民本精神文化为基础、以儒家优秀文化为主导的传承体系。,国学教育需要内容上实现现代化,需要体现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有益无害性。

    注意事项

    本文(践承国学精华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