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doc

    • 资源ID:2551956       资源大小:747.0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doc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第一单元 旅游活动基础知识第一节旅游活动概况旅游、旅行、游览旅游的定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还鲜见“旅游”二字,更多的是沿用“旅行”一词。在国外,旅游一词被广泛使用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中国古代,“旅”和“游”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旅”,即旅行。“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这是中国最早关于“旅行”的定义,它指人们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移动过程。“游”即游览,古人把“游”解释为“谓闲暇无事之为游”,这表明中国古人对于外出游览活动必须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观念是很强的。所以,“旅游”就是旅行游览,是“旅行”和“游览”二种活动的统一。在现代汉语中,“旅行”和“旅游”二词可以大体相通,这是我国对“旅游”这个概念最通俗的表述。但严格地说,旅行和旅游是有区别的。旅游是有动机内涵的,是旅行和游览的统一体;旅行仅是一个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因此,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旅游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任何关系活动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所构成。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旅游的主体旅游者;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的媒体旅游业。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紧密结合,构成旅游活动的整体人类活动的高级消费形式,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l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要成为旅游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自由支配的收入水平,即除了支付衣、食、住、行等日常的必需品外,还有余额可供其它项目选择;二是有一定的余暇时间,即扣除了正常工作时间、家务休息时间以外的时间,且余暇时间应有连续性;三是具有旅游动机,即人们对旅游活动有兴趣,这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素养水平相关。l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它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能对旅游者产生一定吸引力的事物和现象。各种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分别来源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它们并不等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和现象,而是特指那些能夠满足旅游者美的享受的审美对象。l 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它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得以结合,最终实现旅游活动的条件和手段。主要包括旅游交通、食宿、通信、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旅游业是旅游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旅游发展的推动者。旅游活动的特征古今中外,贯穿于人类旅游活动始终的特征是审美性、异地性、流动性、综合性。l 旅游活动的审美性。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它集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为一体,熔文物、古迹、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音乐、戏剧、风情、美食等于一炉,除能夠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外,还能满足人们的生理、认识等方面的需求与欲望。l 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是人类的一种空间活动,离开日常生活地到另一个地方作短时期逗留,去观赏异地风光,体验异国情调,同当地人交往,使精神和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一个地区异地性越强,对旅游者吸引力就越大,旅游者的感受也会越深,该地旅游业也会越发达。l 旅游活动的流动性。旅游的异地性决定了旅游的流动性。旅游者为了实现旅游目的,必须能夠顺利地从自己的常住地转移到异地景区,并从一个景区向另一个景区转移,这就产生了流动,也就是旅行。只有旅行,游览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形式,所以旅游必须以旅行为前提。l 旅游活动的综合性。表现在:第一,旅游活动的构成除包括人们通常说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主要方面需求外,还包括通讯、医疗、洗理、修补、出入境等方面的需求。第二,旅游活动既涉及自然方面的事物和因素,又涉及社会方面的事物和因素。第三,旅游需求使目的地国家或地区许多部门和行业为其提供服务。活动1 说一说旅游、旅行、游览三者的联系与区别。2 介绍自己某一次旅游(旅行、游览)活动的主要内容,要具备的基本条件。第二节旅游景观类型、特性、价值旅游景观类型旅游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山景苍山翠岭,幽谷奇峰建筑园林水景浩荡江湖,流泉飞瀑寺观佛窟海景碧海金沙,岛屿风光帝陵古墓地景水乡田园,草原大漠城市风光云景云霞变幻,太虚万象摩崖石刻洞景洞天福地,钟乳奇石文物艺术花景名贵花卉人造景点林景森林植被民俗风情其它珍禽异兽等美味佳肴神话传奇等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一) 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形态美指地象、天象的总体形态与空间形式的综合美。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态美概括为雄、奇、险、秀、奥、旷、野等几种典型的风格特征。l 以“雄”为美的景观。雄是指一种壮观、雄伟,意味形象高大,人们常须用高仰角来观看,有压顶之势,是巨大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如五岳之首的泰山,向以雄伟著称,有“泰山天下雄”的赞誉。其绝对高度为海拔1545米,但其相对高度则达1360米,且骤然突起,山势陡峭,凌驾于齐鲁大地之上,具有通天拔地之势,给人以高大雄浑之感。杜甫望岳一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形象地道出了泰山雄伟壮观的审美形象。l 以“奇”为美的景观。形态光怪陆离,奇异多变,往往给人一种巧夺天工而非人力所为的感叹。我国以奇为美的景观首推黄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两登黄山,以“生平奇览”、“步步生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溢美之辞,盛赞“黄山天下奇”的独特景象。黄山奇美,主要源于峰奇、石奇、松奇、云奇。黄山景区72峰均高千米以上,沟壁交错,层次丰富,构成连天涌地的峰海奇观。黄山岩石久经风化,断裂纵横,曲直圆方,其状 “如笔、如矢、如笋、如林”或“似人、似物、似禽、似兽”,遍布于山脊、峰顶、陡崖上,构成“仙人指路”、“猴子观海”、“松鼠跳天都”、“金鸡叫天门”等系列石奇景观。黄山的松苍郁挺拔地盘结在危岩或峭壁上,其“无树非松,无松不奇”和“近听风声如笛,远闻松涛似海”等景象,给黄山奇美注入了与众不同的内容。黄山“四奇”中,峰、石、松三者处于相对的静态,唯云海如锦似缎,变幻无穷,使峰、石、松变得丰富摇动起来,幻化出动态美和朦胧美的奇特景致。l 以“险”为美的景观。这类景观形状陡峭,气势险峻,坡度特别大,山脊高而窄。西岳华山,素有“天下险”之称。如想登上华顶,领略“西岳狰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景象,就须攀登30里,历险数十处。其中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上天梯和苍龙岭等险道,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特别是苍龙岭,长约一里,岭脊仅宽一米左右,光滑圆溜,形如龙背鱼脊。岭西壁落深渊,直下700余米;岭东绝壑悬崖,似觉无底,故有“背无一仞阔,旁有万丈垂”的描述。恒山的悬空寺也以神奇惊险著称,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一座寺院“吊”在三根马尾上,其惊险程度可想而知。l 以“秀”为美的景观。秀美是风景中最常见的一种审美形态,一般有良好的植被覆盖,山水交融,色彩葱笼,生机盎然。其形态别致丰满,轮廓线条柔和优美,给人一种甜美、安逸、舒适的审美感受。所谓的“秀木含秀气”。“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都从不同侧面揭示出秀美景观的审美特征和构成要素。峨眉山之所以享有“天下秀”的美誉,一是因为远观其形,“此山云鬟huán凝翠,鬓bìn黛遥妆,真如螓qín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二是因为植被葱翠,水草丰茂,色彩雅丽,四季常青。杭州西湖的秀美,从苏东坡的“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中得到形象的描绘。l 以“幽”为美的景观。常以崇山幽谷、山间盆地或山麓地带为地形基础,辅以铺天盖地的高大乔木,构成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环境。幽美在于深藏,景藏得越深,越富于情趣,越显得幽美。正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青城天下幽”的青城山之美,就美在一个“幽”字上。宏观青城,如一个天然陶铸成的大青瓷瓶,幽雅古朴。游人沿山间小路上山,两侧苍松翠竹,碧绿成荫,溪泉清澈见底,潺潺入耳,偶尔传来鸟鸣声,“鸟鸣山更幽”,有一种幽深莫测的神秘感。l 以“奥”为美的景观。这类景观比“幽”美更为复杂深隐、封闭迷离。如四周崖壁环列、通道如隙的“一线天”式的景观;曲折而出、深奥如井的溶洞景观都属此类。游人进入其内,顿感奥秘无穷,幽深莫测,如扑朔迷宫。号称“天下奥”的武陵山区,植被复盖率高达90以上,峰密森立,遮天蔽日,溶洞棋布,迷离神奇,对探幽访奥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l 以“旷”为美的景观。这类景观的视域开阔宽广,形态坦荡,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凡能称“旷”的,都为人们的视线没有阻隔、放眼四望茫无际涯的景色,如浩渺的水面、苍茫的原野、居高而望群峰等。从内蒙古大草原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登黄鹤楼的“唯见长江天际流”,各种旷景无不具有雄浑、博大、深沉、单纯之势。最典型的“旷”美景观首推“八百里洞庭”。l 以“野”为美的景观。这类景观属于原始自然的产物,纯真古朴,富有野趣,一般未受人类干扰、雕饰或破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大漠荒原之野;“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是山林之野。近年来开辟的九寨沟、张家界和神龙架等景区,其山、水、石、林、洞等仍处于原始状态,保持着荒洪自然的风貌,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野趣”神秘之感。正所谓有“九寨风光人间稀”之说。活动1 说一说自然景观形态美的几种类型?其各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 讨论:从地理角度说明我国“南秀北雄”自然景观是怎样形成的色彩美自然风景中的色彩美主要是由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岚云霞及阳光等构成,万象纷呈,极其丰富。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最易于被人们直观地感受,给旅游者带来欢乐和幸福,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乃至令人振奋和神往。“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西山红叶好,深秋色愈浓”大自然中色彩之绚丽,色彩之变幻莫测,令人着迷。l 四季之色:“苏堤春晓”突出春色,“居庸叠翠”突出夏色,“西山红叶”突出秋色,“西山晴雪”突出冬色,故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之说。秋季的山野,黄红(变色树叶)、白(白桦树干和芦花)、绿(常绿树),色彩斑驳,较之其他季节尤为动人。“香雪海”(梅林)、林海雪原以其纯白洁净而富有魅力。l 山色:近山绿而远山蓝,渐远渐淡,层次分明,直至天边。l 石色:色彩相对稳定。如碧水丹崖的武夷山(红色砂岩构成的丹霞地貌)、青色石灰岩构成的路南石林、四川江津县的黑石山、浙江乐清县的白石山、新彊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等。l 水色:水本无色透明,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由于所含矿物质及洁净程度的不同,或受天色及周围景物的影响而产生丰富的色彩。如黄河,因含沙量大,成为世界上特有的黄色巨流,在阳光下像一条金色的带子。l 天色:当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不同的天气和时间就会出现五彩斑斕的朝霞、晚霞、彩云、雾霭,使天空呈现出蓝、紫、灰、绿、红、橙、黄等色彩的变化,五彩斑斓。l 植物色:植物的色彩,是生命的色彩,最富有情感,色彩也最为丰富。如北京香山红叶、峨眉山的高山杜鹃花、云南的茶花、广西左江的木棉花、上海南汇的桃花、天津盘山的梨花等。花季之时,游人如潮。动态美自然景观的动态美主要由流水、飞瀑、飘雾和浮云等因素构成。所谓“山得水则活”,是因为水的流动、跌宕、声响,打破山谷的沉寂,改变景观的形态,同时还给植物鸟兽提供滋养,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审美感受。闻名天下的三峡风景,若无汹涌奔腾的长江巨流,就不会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瀑布是动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中近观飞瀑,或浪花四溅,或珠帘轻泻,或银河落天,或雷奔云卷。其形态多变,充满活力,气势动人,洗涤胸襟。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云南的大叠水瀑布,雁荡山的大龙湫,泰岳的黑龙潭,庐山的三叠泉等,都是典型的动态景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的动态美描绘得淋漓尽致。流云飘雾构成的动态景观奇幻莫测,深远神秘。云动山移,峰影隐现,构成“山在虚无飘渺间”的朦胧之美。云作为动态表象,聚散不一,“轻而为烟,重而为雾,浮而为蔼,聚而为气。”结果,其状相异,有浮云,朵云,片云,条云,鱼鳞云等。黄山就美在云雾之中,其云变化多端,像流水一样荡漾在万壑深谷。每当烟云升腾,犹如大海波涛翻滚,向游人迎面扑来,使人感受到一种飘动的美、荡漾的美。构成动态美的内在动力是无形的风。风驱赶云雾,扬起波澜,摇拂垂柳,掀动松涛使山水变活,景物生趣,造成“众象不定”的景观变化。 听觉美在众多自然景观中,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溪流山涧,泉泻清池,雨打芭蕉,风吹松涛,幽林鸟语,夏日蝉鸣,寂夜虫唱等自然音响,在特定的环境中,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音乐般的美感享受。凡名山名园,均设有诸如“松涛亭”、“听泉亭”、“留听阁”之类的景点。大千世界中听觉美有着丰富的内容,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鸟语、风声、钟声、水声。l 鸟语的听觉美。百鸟之中,黄鹂历来倍受青睐。“两个黄鹂鸣翠柳”、“隔叶黄鹂空好音”等诗句,都描写的是黄鹂鸣唱时所给人的那种心旷神怡的听觉之美。在幽林深谷之中,鸟语虫声会使自然景观产生一种对比和反衬的审美效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便是典型而形象的写照。l 风声的听觉美。在中国山水中以风声构成或得以命名的景致不胜枚举。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一景,使得古往今来的游人慕名而访,期望倾听浑厚沉浊、古朴苍劲的自然乐章。有人比喻:假如把大自然视为一架钢琴,把山谷、岗峦、植物等视为琴键,那么,风则是拨动这些琴键的乐师。l 钟声的听觉美。古刹钟声浑厚深沉和悠远荡漾的特点,常常给人一种不可言喻的带有神秘意味的听觉美感。“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空灵清净的诗意,感人肺腑的钟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其中不少人为闻钟声,离开饭店宾馆,夜居水舟之上。l 水声的听觉美。轰然巨响的飞瀑,惊涛拍岸的江流,节奏起伏的海潮,潺潺不息的泉涧,轻打芭蕉的雨声由此汇成的自然协奏曲,或亢奋,或雄强,或古朴,或轻柔,或欢快能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听觉享受。嗅觉美久居城市的人们,一旦深入山林,闻到芳草、花香,吸到新鲜空气,顿觉得肺腑清净,全身透亮,精神振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以生理快感为主要特征的审美享受。象征美中国人喜欢荷花、兰花、竹子和松柏等植物景观,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外表好看,而在于其内在的品质,即作为人格的象征或精神意志的表现。荷花生长在池塘沼泽,“出淤泥而不染”,故象征高洁。兰花生于幽谷而不与芜草为伍,色洁、香纯、质朴,故象征清雅。竹子修直不弯,引发人们洒脱淡泊的联想,故象征高风亮节,素有“正人君子”之称。松柏不畏严寒,斗风傲雪,四季常青,因此,人们习惯于借用松柏的这种性格来喻示人类不屈的精神,以象征坚忍不拔的品质。活动1. 说一说:在旅游活动中曾经体验过下列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嗅觉美、象征美中的某一种自然景观美学特征。2. 比一比:谁列举南京的四季之色最具代表性。(二) 人文景观的审美价值技术美我国众多的古建筑、园林、桥梁、佛像等人文景观随着其历史性和时间性的不断延长,原有的实用功能相对淡化,而观赏功能则更加突出。其宏伟、典雅和精巧的造型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这些独特的造型与结构,应用了一系列形式美法则,其基本原理包括:l 反复与整齐的互动原理。要求同一形式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组成整体结构上的整齐一致形态,给人以秩序感、条理感和节奏感。比如中式大屋顶建筑中形式一律的窗户与斗拱,佛塔上层的拱门与叠檐,桥体中连串的小拱或桥孔等等。l 对称与均衡的互动原理。对称要求物体或图形相对两边的各个部分在大小形状及排列上对应相当。对称法在中国古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上应用得十分广泛。沿北京故宫中轴线南北穿行游览,门洞、路基、台阶、大殿的立柱、左右的开间均遵守对称的规律,给人以法度严密、体态沉稳之感。均衡是对称的某种变形。主要差异在于均衡要求物体或图形左右上下在形、量、力甚至色彩等方面大体接近,但不要求形体的一致或相等。如故宫的午门,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对称与均衡相结合的手法,其造型通过大小、轻重、高低、上的变化既保持了稳定而牢固的重心,又表现了庄重与严肃的气氛。l 调和与对比的互动原理。调和指将两个相接近的东西并列在一起。给人一种融洽、平和、安定与自然的感觉;对比是为了追求一种比较或对照的明显反差效果,而将两个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给人一种鲜明、醒目、活泼或华艳的感觉。如天坛的祈年殿,在圆形的回音壁中看到圆形的大小基座、叠檐与上接蓝天的皇穹宇,这种在形体上由曲线所构成的调和现象,具有浑然一体和特点。而汉白玉护栏、镏金宝顶、蓝色琉璃瓦与火红的立柱等,因彼此色彩对比强烈,在外观上具有显赫、宏丽和超拔的意味。l 尺度与比例的互动原理。“尺度就是量”,就是以一定量来表示和说明质的某种标准。中国人所讲的“度”,指的就是适宜的尺度,即一定事物质量变化的限度。所谓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讲的就是一种关于人体美的“度”。比例是指同一事物的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尺寸大小所构成的结构关系。古希腊人最早发现的“黄金分割率”(即长与宽之比等于1:0.618),则是最有代表性的比例美范式。我国的乐山凌云大佛,虽高达71米,但整尊佛像仍保持匀称的体态与适当的比例。l 节奏与韵律的互动原理。节奏指有秩序、有规律的连续变化和运动。韵律是指在节奏基础上,内容和形式在更深层次上有规律的变化统一。节奏和韵律都离不开一定的比例关系和适当的间隔距离。故宫的太和门,其内容丰富而生动的韵律,沿垂直和水平方向巧妙展开,逐渐变化,令观赏者的心律和视线平和地跃动起伏,回还往复,使原本静止的空间形象活转过来,委实象一首“凝固了的音乐”。l 多样与统一的互动原理。多样指不同事物个性间的千差万别;统一代表多种事物共性的有机结合与整齐一律。外在的人文景观内容如果仅有多样性而缺乏统一性,容易造成杂乱无序的印象;如果仅有统一性而缺乏多样性,则会导致单调死板的感觉。唯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和谐有致,给人以美感。l 实景与虚景的互动原理。“实景”是指相对独立与实际存在的景物与形象,如园林中的水、石、亭、台、楼、阁、植被和绘画中的着墨之处等。“虚景”是指相对依附和假借的景物与形象,如园林中的借来之景与绘画中的空白之处等。在注重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中,虚实相生的造园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协和美一般表现在物态形式和人文心理两方面因素l 物态形式因素:它是人文与自然景观协和美的基础。人们通常以特定的自然环境为背景,遵循多样统一等美学原则,选择布局和谐的景点位置,并借助亭台楼阁等建筑形式,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景中之景,以协调和强化整体景观的审美效应。我国各大名山胜水,历经数千年经营,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非常讲究审美风格上的和谐统一。² 以“雄”为美的景区,建筑多居于山脊,绝顶或明坡上,以协调和强化雄伟崇高的气势。如东岳泰山,每到险要高旷之处,必有建筑点缀。² 以“险”为美的景区,建筑物一般临崖依壁,凭险而设,突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如北岳恒山的悬空寺,西岳华山的长空栈道等。² 以“秀”为美的景区,建筑物往往依山傍水,掩映林间。号称“地上天堂”的苏杭,经常在主要景点看到造型轻巧,尺度适宜,体态匀称,色彩素雅的亭台楼阁与小桥流水式的景致。² 以“幽”为美的景区,建筑物常掩于密林,藏于山麓,沉于谷底,形成密林隐殿或深山藏古寺式的幽静宁寂之境。如崂山的夏清宫等。² 以“奥”为美的景区,建筑物大多与洞穴结为一体,更显得扑朔迷离,妙趣横生。如雁荡山合掌峰下的观音洞,顺山势筑有九层殿堂,远望是天然洞穴,近看有殿阁隐约可见,入内有九重楼阁之大观。² 以“奇”为美的景区,建筑物在布局设计上惯于采取巧妙因借的手法,构成更为变幻曲折、令人叹奇的景致。如云南石林中时上时下、时隐时现、时洞时桥的游览道路等。² 以“旷”为美的景区,建筑物往往选择临湖或沿江的制高点而设,以供游人登高俯视,远望或纵览景观的全貌与气势。如洞庭湖畔的岳阳楼,钱塘江边的六和塔、武昌城外江边的黄鹤楼等。l 文化心理因素:它是指相关的神话传奇的辅助作用(渲染、烘托、引申、和深化意境等)是观赏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中国名胜古迹山川河流的神话传说极丰富,有人将其比作一条彩练,能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联结起来,从而对游人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如借助于阿诗玛的故事,可从云南石林那块冰冷僵硬的石头中幻化出一位楚楚动人的妙龄少女;凭藉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可从姜女庙后那块平淡无奇的“望夫石”中想象出一位凝愁带恨的善良少妇所有这些,是假借神话传说的启迪,经由主体心理的活动,与自然景物的互动协和作用而生发出来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事实表明,此“象”此“景”所给人的历史、文化、伦理与审美等综合性体验,在内容与深度方面都超过纯风景观赏所获得的形式美感。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便从一侧面表明了神话传奇在丰富和提高景观价值方面的实际效用。风情美观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那城郊农村清明时节四野如市的田园风光,汴河两岸繁华兴盛而又闲适悠然的市俗景象,以及汴梁街市人欢马叫、歌舞喧天和车轿穿梭等热闹场面,便组成一幅风土人情相互交融的优美图画,这就是风情美。它是民俗民风、生活方式与社会人文环境彼此协调而成的一种综合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习俗内容丰富,风土人情各具特色。其中一些主要的节日庆典活动,如汉族的春节、元霄节、端午节、团圆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回族的古尔邦节,形式各异的庙会、灯节与花市,以及风格不同的民俗歌舞等,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最能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之美。意境美用象征手法和自然布局,将主观意趣、理想与客观感性形式、景象有机地融合起来,所生成的富有典型性特征的艺术境界,就是景观意境。如我国承德避暑山庄的景点全都“因地之势”,“度土之宜”,采取分散布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艺术风格各异的“外八庙”。若登上棒锤山环顾四野,你会十分惊奇地发现,这些在当时为了联络满、藏、蒙、布鲁特、哈萨克等民族而建立的宗教庙宇,象众星捧月般地面向行宫,象征着各地民族心向中央,巧妙地借助建筑形式表现了“宇内一致”或“一统天下”的主题思想。活动1 讨论:人文景观技术美的相关原理中哪一条最富有中国文化与美学的特色?为什么?2 写一短文说明学校及南京周边地区某种风情美的特色。第三节 旅游观赏艺术的原理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生活方式,其主要意向是审美。懂得审美,才会欣赏旅游景观的美。能欣赏到旅游景观的美,才可获得旅游的乐趣。如何培养自己较强的欣赏能力呢?这里依据美学原理,综合中外旅游观光的实践经验,介绍几种基本方法。动态观赏是一种或步行、或乘车、或乘船的动态游览方式。动态地观赏风景,与电影院看电影不同,观赏者身临其境,立体地感受风景,得到的美感非常强烈。如步移景异是一种慢速度的游览,人与景没有阻隔,不可分离,在随心所欲和全身心都同时介入的悠然自得的观赏中,会体验到较强的亲切感和立体感。湖中荡舟式的游览在审美效果上与此近似,但视野比较开阔,感受更为悠闲。车过景变或船(快艇或顺江而下的游艇)过景变,是动态观赏活动中快速度快节奏的游览形式。一幅幅远近不同、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景致,迎面扑来,在空间腾跃飞动,此起彼伏,形成川流不息的节奏美,使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唐代诗人在早发白帝城中所记述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直下江陵的情景,以及现代诗人贺敬之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中所描绘的“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那流动的景象,都是对运动感及流动美的精彩写照。总之,旅游动态观赏过程如同一种由移动、速度、景变、与感受等四大因素组成的“魔圈”,其中移动涉及速度,速度导致景变,景变影响感受,感受反过来又调节速度彼此关联,循环往复,交互作用,使旅游者尽情玩味,畅神怡性。静态观赏是指旅游者在一定的位置上,面对风景的一种欣赏活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的网师园等,其特点是小巧精美,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都适合静态观赏,仔细玩味。与动态观赏相比,它是一种选择性极强的观赏方法。在人们游览某些景点时,要设法入静,在静观中感悟景物的诗情、画意、哲理或禅味。中国的名山大川和古典园林,在布局和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这一审美情趣,主要景点都置有亭、台、楼、阁、榭、廊等,如泰山的松涛亭和瞻鲁台,上海豫园的静观厅,昆明滇池的大观楼,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等。它们一方面构成景致,一方面供游人歇息,另一方面还供游人静观周围的景象,是观赏功能和实用功能有机统一的产物。移情观赏凡游过泰山、观过日出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体验:拂晓,你站在观日峰上,只见脚底下飞渡过乳白色的流云飘雾,东方茫茫的海面上空浮动着鱼肚白色的云团。你屏住呼吸,凝神翘望,渐渐地,那云团染上了淡红色,愈来愈深,成为朵朵翻飞的丹霞;继而,似乎含羞带笑的红日慢慢地浮了起来,霎时,像一只火轮似地一下子跃出地平线,光芒四射,万物生辉。此时,你心神振奋,只觉得自己的生命在扩张,体积在增大,仿佛感到这云霞、红日中有你,你胸中亦有这云霞、红日这是什么缘故呢?是移情观赏所产生的作用,是人与物交感贯通的结果。旅游审美活动中,移情观赏作为重要原理之一,是指游人在观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在审美知觉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审美想象的翅膀,动用以往积累的直接或间接审美经验,将自己的思想意趣投射到外在的景观中去,使景化为情,使情化为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何才能取得移情观赏的审美效果?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l 首先是入景。即旅游者要乘游兴全身心投入到景观欣赏之中。l 其次是择景。旅游景观丰富多样,审美个性因人而异。旅游者在入景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情思意趣来选择相应的景致,并取舍与组合来达到满足观赏需要的目的。l 最后是融景。随着择景过程的完成,观赏者在凝神默观中,充分展开自由的想象,暂时逃开日常的自我,越出现实的意识,将自我的情感借助审美想象假托到景观之中,从中幻化出第二个自我,创造出第二个景致,进入到“神与物游,情与景谐”的自由审美境界。观赏距离距离也是一种观赏原理。距离本身能够美化一切。距离不仅掩盖了物体外表的不洁之处,而且抹掉了那些使物体原形毕露的微小细节。这样,视觉的过程本身,在把对象提高到纯洁形态方面而起到了一定作用。这里的距离包括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两种。l 心理距离。是指观赏者暂时摆脱实际生活的约束,把事物放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观赏。如我们在游历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东方人陡然站在西方的环境中,或西方人陡然站在东方的环境中,都觉得面前的事物光怪陆离,别有一种美妙的风味。池塘中园林的倒影往往比实在的园林好看,也是因为“距离”的道理。l 空间距离。指人与物之间的远近长短间隔。距离不等,所看到的景致相异,而具有一定差异的景致,往往使人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如昆明滇池的西山,素有“睡美人”之称。而这一“美人的睡态”形象,只有在可构成全景的基础上,才能通过空间想象,勾出轮廓线,视其形态美。如果距离太近,你也许只能看到满山的杂树,遍野的荒草,零乱的岩石,而丝毫见不到“睡美人”的踪迹。观赏时机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其丰富多彩的美,只有在一定时机才为观赏者所领略。当人们置身于巍巍的泰山之顶,不同的时机都会使人感受到不同的景致。从观日石上望去,晨曦中有红日喷薄欲出时的绚丽神奇的色彩美;从观日峰上远眺,黄昏时有夕阳余辉洒落黄河而构成的“黄河金带”式的线条美;夜来站在玉皇顶上,有幽寂而挺拔的东岳与其脚下的万家灯火相衬而出的形象美。如遇山风云雾,你来到瞻鲁台上,还将有机会欣赏到由松涛飞瀑汇成的音响美,以及由飘飞的流云与虚幻的雾气所构成的飞动美和朦胧美正如宋代郭熙所言:一切景物,“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是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景观的形态变异,不仅受朝暮光照的影响,而且也受季节的制约。同一景观在不同的季节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形象。是因为导致变异的光照、植被、云雾、雨雪等等自然因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从而使同一景观按时令顺序表现为春景、夏景、秋景和冬景。因此,如游燕京八景中的“琼岛春荫”。应在桃红柳绿的春季,择风和燕舞之日前往;观“居庸叠翠”,应在草木葱茏的夏季,择雨后方晴之日寻访;看“西山红叶”,应在天高云淡的秋季,择明净气爽之日揽胜;赏“西山晴雪”,应在寂静萧瑟的冬季,择雪后日出之时登临。景观的变异,也包括那些稍纵即逝的特殊景观。如篷莱仙岛的“海市蜃楼”和峨眉金顶的“佛光”等自然幻景。这类景观时间性尤为突出,大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特点,慕名而访的旅游者能否如愿以偿,那就要看其运气如何了。观赏位置观赏位置是旅游审美活动中不容忽视的原理之一。涉及视点、角度、方位、乃至距离等几个因素联结起来,会对旅游者的审美经验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关系到一个从上至下,自左到右或自右到左地俯视环顾的观赏点,否则就不可能产生这种雄浑坦荡的崇高美感。不少旅游景观只有从一定位置或角度望去,才能发现其特有的魅力。如在北京的玉泉山眺望万寿山,万寿山只不过是一个单调的小山头,感觉不到什么美。而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再看万寿山,便觉得它林木苍翠,高峻雄伟,在山上建筑物的衬托下,万寿山显得美丽壮观,玉泉山和西山的群峰,似乎也是颐和园的景物了。同理,到云南石林观看神话中的“阿诗玛天然石像”,也存在一个观赏位置与角度的问题。通常,从正前方十步开外望去,那尊“石像”犹如一位穿裙戴帽、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但若从偏左方八步开外看去,该“石像”顿时变成一位瘦骨嶙峋、风蚀残年的老太婆。同一景物,从不同位置和角度看去,就会呈现出截然相异的形象,这显然是观赏位置的戏剧性效果所致。观赏节奏旅游景观中,季节交替、山色变幻、日月升降、峰峦起伏、潮张潮落、花开花落等等,像钟摆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疑也贯穿着各种节奏。这些景观节奏,随着时间的流动、空间的广延而展现出来,以视觉形象作用于心,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节奏美感。如游览北京故宫,那些具有独特建筑形式的大屋顶乍看上去会给人一种异常沉重甚至压抑的感觉,但随着视觉的移动,眼前建筑四角飞檐的弯曲翘起,展翼腾飞,原先的重压感被减弱了。接着,一排排小巧玲珑的斗拱由下而上伸展开来,似乎毫不费力地托起大屋顶。斗拱之下,是粗壮有力的廊柱和阔大坚实的台基,这样,整座建筑的立面给人一种“重轻重”的节奏感。从平面上看,飞檐、廊柱、门窗、夹柱、斗拱,也同时形成一种起伏变化的整体序列感。此外,建筑群的高低起伏、虚实结合、疏密交织、对应变幻,亦产生节奏效果。因此,人们通常也把建筑称之为“凝固了的音乐”。观赏节奏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观赏节奏。这种节奏是旅游景观的物理节奏与旅游者的生理心理节奏趋于对应合拍或同步运动状态时,形成的一种特殊节奏。实践证明,旅游者的生理心理节奏,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对旅游景观的审美态度。高强度长时间的奔波使人紧张,同样程度的闲散使人不快。人们不喜欢杂乱,也害怕单调;喜欢变化,又讨厌无规律的运动;喜欢交替,但又回避无休止的重复。所以,要想解除紧张,摒弃单调,避免烦乱,获得审美感受,就必须使主客观的节奏协调同一起来,使观赏节奏趋于合理化。登高观赏游览泰山,若不会“会当凌绝顶”,何以谈“一览众山小”的感受?游华岳,若未“峰头游罢看”,何以谈“云开眼界宽”的喜悦?可见,凡游崇山伟岳,只有登高望远,才能视野开阔,一览无余,欣赏自然雄奇之美,产生坦荡无限之情。古人所说的“登高壮观天地间”的崇高美感,正是出于上述道理。“登高壮观”作为旅游审美原理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比如对于文人墨客来讲,“登高能赋”长期以来被视为寻求创作灵感的有效途径。唐诗宋词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和“登临信地险,俯仰知天大”(王安石)等写照,无一不是对“登高壮观”之审美效应的张扬与推崇。活动1 谈一谈:自己在旅游实践中曾经运用过哪些旅游观赏原理?2 议一议:在旅游观赏原理中,你认为哪几种比较重要和实用?为什么?15

    注意事项

    本文(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