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八攻击行为.ppt

    • 资源ID:3159142       资源大小:3.29MB        全文页数:6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八攻击行为.ppt

    第八章 攻击行为,学习目标: 1、掌握攻击行为的定义和种类 2、了解关于攻击的各种理论,掌握并理解酒精期待论,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3、理解并掌握消除和转移攻击行为的方法,如习得的抑制,置换等方法。,攻击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从未消失。在现实生活中,大到部落、民族、国家间的战争,小至个人间的口角、诽谤、抢劫、谋杀。 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在尽力抑恶扬善,但攻击行为仍伴随人类存在着,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人类的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攻击行为?如何去正确认识攻击行为?怎样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攻击行为呢?,第一节 攻击行为的概述,一.攻击行为的定义 攻击行为,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一般分为两方面的情况: 一方面为实际的伤害,如对他人谋害生命、残杀肉体等。 另一方面为心理的伤害,如对他的谩骂、诋毁、诽谤、诽谤、讽刺、挖苦等伤及个人尊严、名誉、人格等的行为。,1、必须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 因为攻击行为会对他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造成伤害、或者财产遭到损害或损失,所以攻击行为是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攻击行为?,但是诸如法律条款所强制执行的抓强盗、调查贪污、惩罚罪犯等行为,或者某人为了正当防卫而击伤歹徒等。这些行为是社会规范所允许的,因此不属于攻击行为。,2、攻击行为必须是外显的行为 攻击行为是外部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只是感情、动机、态度等内在心理状态。愤怒可能对攻击行为起动机作用,但不意味着就构成了行为事实。 如果一个人内心有伤害动机,图谋伤害他人,但没有通过动作或语言表达出来,那么这个人就还没有构成攻击行为。例如,想打人还没动手,想骂人还没有开口。因为攻击举动未外显,所不能说构成攻击行为。,3、攻击行为必须是有意图的,故意的行为。 (人们根据社会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线索来帮助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否具有故意。) A、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情境的特点可以向我们提供理解行为者动机和意图的线索。 B、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C、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攻击行为并不考虑行为的后果,攻击行为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例如,在你经过足球场地时,一只足球飞来,打到了你的腿,该球足马上跑过来说:“对不起。”你虽然很痛,但并不会责备,因为你意识到对方并没有伤害你的动机,并不是在攻击人。此外,像缺乏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的伤害行为也不能算攻击行为。 但是,有些行为,虽然没有造成伤害,但由于行为者有伤害意图,因而属攻击行为,如蓄意谋杀但行未果。,二、攻击行为的种类,攻击行为是由伤害他人的动机和意图引起的,但是攻击行为不能一概定性为坏事。 例如,警察为追捕逃犯开枪打伤了逃犯的腿,使逃犯难以逃脱,这种攻击行为对社会是有益的。,社会心理学家们研究了各种攻击行为,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社会后果和社会意义,将攻击行为分为三大类型: 1、反社会攻击行为 2、亲社会攻击行为 3、被认可的攻击行为,1、反社会攻击行为,有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并且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均属于反社会攻击行为,即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攻击行为。 如打群架、凶杀、进行人身攻击等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风气、破坏人们平静幸福的工作与生活等行为。这类反社会攻击为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与唾弃,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允许他们的故作非为,对此都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来惩罚它们、限制它们。,2、亲社会攻击行为,亲社会,即符合社会准则。亲社会攻击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团体的利益,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做出的攻击行为。 例如,依法抢毙;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打击偷盗、严惩贪污吏等。这类攻击行为对社会是必要的,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利益,因而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也是法律赋予的权力。,3、被认可的攻击行为,这是一种介于亲社会攻击行为与反社会攻击行为之间的一种攻击行为。这种行为虽然不是社会所必要的,但也不违背社会准则与规范,是一种违反公认的道德标准、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行为。 例如,一个女孩子出于正当防卫打伤一个企业强奸她的男人;父母亲为了教育子女采取的一些必要的惩罚行为,都是被社会认可的行为。,按照攻击行为的目的的,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对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如果攻击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只是把攻击行为作为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的话,这种攻击就是工具性攻击。 如绝大多数使用暴力的银行劫案则属于手段性攻击,劫匪通常以暴力作为获取大量钱财的手段。,延吉3.29、4.01特大入室抢劫杀人案成功告破,2010年3月29日和4月1日,延吉市北山街和进学街相继发生两起特大入室抢劫杀人案。经过州、市公安机关全体参战干警七个昼夜的奋力攻坚,于2010年4月5日8时许将犯罪嫌疑人金某(男、朝鲜族、1968年生延吉人)成功抓获。至此,发生在延吉北山街“3.29”和进学街“4.01”两起特大抢劫杀人案成功告破。延边信息港,宝安劫杀案引中央关注批示 深圳掀打黑风暴,2010.2.26宝安抢劫杀人案发生后,受到中央领导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下大力气把深圳的社会治安搞好。,长沙街头发生持枪抢劫案1男子中枪死亡,2009年12月4日上午11时30分,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接到爆料,长沙市芙蓉南路发生一起抢劫枪杀案,1人死亡。一位买菜路过此地的目击者说,这是一个抢劫案,听说死者当时从银行取了4万块钱出来后遭遇抢劫。这位目击者看到,男子头部中弹死亡,小轿车边上还有弹壳。,敌对性攻击:如果攻击者只是想让受害者遭遇不幸,目的在于复仇和教训对方的话,那么,这就是目的性攻击。 如打群架、近年来在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绝大多数是目的性攻击,攻击者的目标在于对他人或社会实施报复或发泄不满。马加爵事件、杨佳事件、郑民生事件等。,1988年在美国阿肯萨州发生校园枪击案,凶手只有11岁和13岁,2007年美国校园枪击案,行凶者:23岁韩国学生,4月17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警长弗林彻姆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16日校园枪击案的凶手是该校一名韩国男学生。弗林彻姆说,经证实,岁的凶手赵承辉(音译)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语系四年级学生。这名韩国学生先后在该校一座宿舍楼和一座教学楼开枪打死人,随后自杀。另有人受伤,目前状况稳定。这是凶手赵承辉(音译)的照片。新华社发,2010年美国校园枪击案:女教师因没评上副教授枪杀三同事,艾米(中)被警察逮捕,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生物系2月12日发生枪击事件,共造成三死三伤。警方透露,行凶者是该系一名女教师,因未能“评上副教授职称”而开枪杀人。据悉,死伤者都是这名42岁女子的同事。学生们表示,这位“杀手教师”性格开朗,但不擅长解释问题。人民网,2004年云南大学4学生被杀藏尸宿舍 疑凶为在校生马加爵,2004年2月马加爵为报复杀人而进行了一系列周密而细致的准备,积极实施犯罪,最终致4人死亡。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马加爵为泄私愤图报复而连续、残忍地杀害多人,犯罪后果特别严重,应予严惩。四川在线-天府早报,行凶者:在校生马加爵,2008年杨佳上海袭警案,2008年 7月1日,冲入警局连夺六条人命的杨佳,被判死刑无疑,在社会舆论中杨佳被形容为“丧心病狂” 。,犯罪嫌疑人杨佳,福建南平“3-23”重大凶杀事件,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医生郑民生冲入小学生人群砍杀,造成八死五伤,而他原先的计划竟然是杀死30名小学生。,犯罪嫌疑人郑民生,根据攻击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 言语攻击,是使用语言、表情对别人进行攻击,诸如讽刺、诽谤、谩骂等;这类攻击行为在电影院、公共汽车等公共场所常见。言语攻击所伤害的是他人的精神,严重时也会间接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如言语攻击带来的强大的精神压力,极度愤怒、高度紧张会击溃人生化保护系统等,从而导致生理疾病。 动作攻击,是使用身体的特殊部位(例如手、脚)以及利用武器对他人进行攻击(如砍杀,枪击)。,第二节 对攻击行为的解释,攻击的生物观 挫折攻击假说 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与大众传播 文化与攻击,攻击的生物观,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本能与死本能两种对立的基本本能。死本能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它代表了恨与破坏的冲动。生的本能会把攻击推向他人,把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外部,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人只要活着,死亡本能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攻击形式表现出来,就会成为对他人伤害、攻击、攻击的动因,引发出人的攻击行为。 人的攻击力是由内而发,而且人类的攻击行为不会消失。重要的是让人们有机会以社会认可方式将攻击性释放出来,像体育比赛、辩论、暴力游戏、冒险旅游等,可视为替代性的攻击冲动释放途径。,(一)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5.6-1939.9.23)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洛伦兹习性学观点 洛伦兹在观察动物伤害其他个体的基础上认为,不论以什么途径和方式,有机体内滋长的能量总得释放出来,因此攻击是本能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资料 攻击具有生物保护意义。攻击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于实施攻击,而战争就成了发泄攻击冲动的重要途径。,攻击的生物观,(二)洛伦兹习性学观点,康拉德·洛伦茨 1903.11.071989.02.27,资 料,有一种攻击性很强的热带鱼丽鱼,在自然环境里,雄鱼并不攻击雌鱼,也不攻击其他种类雄鱼,而只是攻击同类雄鱼。在鱼缸饲养条件下,缸内营养成分是不够的。如果从鱼缸中拿走所有其他同类雄鱼,只剩下一条雄鱼,这时已经没有竞争对手的雄鱼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假设攻击本能是存在的,攻击需要的滋长会导致这条雄鱼去攻击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适宜作为攻击对象的不同种类的雄鱼,甚至雌鱼。 结果,当其同类的雄鱼不存在时,这条雄鱼先是攻击不同种类的雄鱼,而这些雄鱼以前是不被它理睬的;当最后只剩雌鱼时,它就进攻并杀死雌鱼。,认为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会将有利于物种生存的行为方式保存和遗传下来,人类之所以有攻击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 该学派片面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受到诸多批驳。,攻击的生物观,(三)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观,爱德华·威尔逊,美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社会生物学”奠基人,是最早宣传“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人之一。,研究了遗传、染色体、激素等对攻击行为的作用。 行为遗传学(behavior genetics)领域也有大量的研究试图证明遗传因素在人类攻击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中孪生子、染色体差异、被收养者与亲生父母的比较等研究比为常见。 人们很早就发现,雄性激素(androgenic hormones)在动物的攻击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如睾丸激素(testosterone)会刺激几种雄性脊椎动物的攻击性,尤其是在生殖活动期间,会大大地增加雄性动物之间的攻击性。但是,人类是否也会受到类似的影响,还处于广泛的争论之中。,攻击的生物观,(四)攻击的生理基础研究,行为遗传与攻击,一家收容罪犯的苏格兰医院对医院内攻击性极强的男性危险犯人315人进行染色体检查,发现其中16人的性染色体为xyy,比正常男性的xy多了一条y染色体。学者普赖斯等人找到9个具有xyy染色体的男犯人、16个随机挑选出来的染色体正常的男犯人,然后查看这两组犯人的兄弟们的犯罪记录。在9个具有xyy染色体的犯人的全部31个兄弟中,只有一个人有犯罪记录,而且只犯过一次罪。而在16个具有xy染色体的犯人的63个兄弟中,12个人有犯罪记录,犯罪案件达39件。普赖斯的调查说明了一种可能的情形,即正常人的犯罪行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而染色体异常者的犯罪行为很可能由于特殊基因的变化而致,较少地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但是,现有的研究类型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够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甚至有些研究结论还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米勒斯等人分析并总结了现有的二十四个研究发现:攻击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攻击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瑞尼赤调查了一些11岁的男孩和女孩后发现,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接受合成激素注射的话,孩子们在面对假设存在的刺激情境时,会比他们无此经历的兄弟姐妹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有一些研究发现:睾丸激素浓度和攻击之间存在相关性,这证明了睾丸激素在攻击行为中能够发挥激活的作用。戴比斯等人比较了同一所监狱里的被判暴力犯罪的犯人和被判非暴力犯罪的犯人,发现前者的富余睾丸激素水平要高于后者。 在这类研究中,经常是把荷尔蒙浓度解释为原因,把攻击解释为结果。而另有研究指出:实际情况可能正相反,和攻击相关的经历,例如涉及竞争或过分固执的行为,有时候会影响睾丸浓度。有些灵长类动物研究发现,雄性动物的睾丸激素会随着它们的地位变化而改变,当其获得或捍卫了支配地位时,它们的睾丸激素浓度就会上升;,激素活动与攻击,相反,当其处于被支配地位时,睾丸激素浓度就会下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攻击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睾丸激素的活动与竞赛、努力争取控制权、获得支配地位表现出相关性,后者经常与冲突和攻击联系在一起。 对人类攻击的生物学解释至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攻击的生物学理论还停留在用一种特殊概念来推测内在的生物过程和生物机制的层次上。内在的生物机制和生物过程在攻击行为中的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还不能说攻击是一种本能行为,当前的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把生物过程看作是环境刺激与攻击之间的中介过程、调节变量,但是,了解现有的生物学解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调节变量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激素活动与攻击,挫折-攻击假说,挫折: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事物或情境。 挫折攻击理论要点:是认为攻击主要是一种受挫折的后果,一是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二是挫折的产生,将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挫折与攻击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玩具实验(巴克尔、勒温等,1941 ),1、挫折攻击理论及其实验研究,挫折攻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对人类攻击行为的较为系统的理论。自从提出后,这一理论便得到广泛关注和其他研究者的追随,此理论也随之得到发展和充实。,玩具实验(巴克尔、勒温等,1941 ),实验组: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全是玩具的房间前,孩子们非常想期待玩那些玩具,但是实验者只允许他们从窗外观看,不许他们进去玩。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之后,这些孩子最终才有机会玩那些玩具。 控制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受挫折。 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踏玩具。,挫折感越大,导致的攻击越强? 攻击强度受挫强度/预期惩罚强度 哈里斯(M.B. Harris, 1974)实验 实验助手在商场、银行和售票窗口排队的人群中插队,插到第二个人或者第十二个人的前面。,观察表明,第二个人对插队者的反应比第十二个人更具有攻击性。由于第二个人比第十二个人能更快地达成目标,所以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2,12,插队实验(哈里斯),替代性攻击: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对方抗衡时,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 。实验资料 替代性攻击有两种类型: 攻击对象的替代 攻击类型的替代 eg. 受到父亲责打的孩子由于不能直接挥拳打倒父亲,可能会嘟嘟囔囔地骂父亲几句(攻击类型上的替代),或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攻击对象上的替代)。,1、挫折攻击理论及其实验研究,在一个学习环境里,实验者助手故意辱骂女性被试,使她产生愤怒的情绪,然后要她们去惩罚犯错误的儿童,结果,她们倾向于对那些无吸引力、口吃的犯错误的儿童施以强的惩罚,从而使这些儿童比漂亮、口齿伶俐的儿童更容易成为攻击目标转移的对象。研究还表明,当儿童受到老师和同伴的激怒时,往往攻击无生命的东西,如玩具等。,实验 资 料,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逐渐发现,挫折与攻击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许多生活中的例子表明,挫折并不一定导致攻击反应,如果在个体所处的环境之内不存在给人以引导的认识线索,挫折不一定能导向特定形式的反应。例如,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所受的挫折是出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时,一般不会表现出攻击行为。换句话说,个体在遭到挫折之后将作出什么反应,表现怎样的行为,是由环境内在的线索或者说环境提供的刺激来引导的。另外,有许多攻击行为并不是由挫折所引发的,有人为了权力、财物而加害他人,其攻击行为乃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受到挫折后的反应。军人在战争中杀死素不相识的人,不是因为受到攻击,而是因为执行命令的结果。,1、挫折攻击理论及其实验研究,2、对挫折攻击理论的修正,攻击线索 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攻击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只有当环境中出现能引发攻击的适当线索时,攻击才会出现。攻击线索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当个体将某个事物与攻击行为联系在一起时,线索才具有引发攻击的作用。 也就是说挫折并不总是引起攻击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当一个人遇到挫折之时,如果认为这是由他人故意造成的,则其挫折感很可能引起攻击行为;如果认为这是由偶然因素而遭到挫折,则其挫折很可能不引起攻击行为。 武器效应:武器增强攻击行为的现象叫做“武器效应”。,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应,而攻击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攻击行为;但是,攻击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 米勒(1941)在挫折攻击假说一书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攻击理论的内容,把挫折与攻击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对多的关系。,伯克威茨(L.Berkowitz)的理论修正:挫折导致的不是挫折,而是攻击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攻击的发生还受到情境攻击线索的诱发。 武器效应的实验程序 武器有效的攻击线索 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使被试有机会对实验助手实施电击 安排电击情境:A情境:被试眼前放着手枪(武器条件) B情境:眼前放着羽毛球拍 结果表明:当被试愤怒时,他们在武器条件下,比在羽毛球拍条件下对实验助手实施了更多电击,武器效应 伯克维茨和李佩奇的实验,1、目标的重要性 追求目标越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攻击行为越明显。 2、目标的临近性 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攻击。 3.目标的合法性受质疑 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攻击行为。,研究表明,挫折导致攻击的制约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攻击行为往往定会发生。,4.产生相对剥夺感 伯克威茨(L.Berkowitz)认为,挫折所引起的仅仅是个体内部的一种进行攻击行为的“准备状态”,而不是外在的攻击行为。而且这种“准备状态”不但可以由挫折引起,还可以由他人的攻击和个体以往习得的攻击习惯产生,因此,挫折并不是导致攻击的唯一原因。 伯克威茨进一步指出,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攻击行为的“攻击线索”时,其内在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攻击行为。 武器增强攻击行为的现象叫做“武器效应”。美国步枪协会提出的一个口号“杀人的不是枪,而是人”被证明是比较苍白的。,挫折攻击理论的概括,社会强化习得 通过强化,可以使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增加或减少。实验表明,如果强化儿童粗鲁的行为,就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和攻击行为。因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关注),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大(打我娃娃实验) 如 暴力家庭的暴力教养方式 观察与模仿习得 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认为,人类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的,攻击行为主要也是通过这种观察和模仿而形成。如果儿童经常耳闻目睹各种攻击现象,就可能学会各种攻击行为。 通过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习得攻击(充气娃娃试验) 模仿电影中的成年人或者卡通人物,出现攻击的行为 暴力家庭孩子的暴力行为 媒体暴力的消极影响,社会学习理论,实验材料:一个肚子上写着“打我”的玩具娃娃。打娃娃的肚子时,它的眼睛和插在钮扣洞上的一朵花会发光。 每次拳击玩具娃娃,都会得到一个有色玻璃球作为奖励; 第二组的孩子间断获得同样的奖励; 没有外加奖励,只有拳击时娃娃的发光作为积极反馈 控制组:无强化支持 实验程序:实验进行两天后,引起被试的挫折,然后安排被试同一个未参加实验的儿童玩游戏,看如何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 结果发现:各个奖励组被试实施的攻击行为(推人、踢人、撞人等)明显多于控制组,而其中又以间断强化组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持续强化:刺激停止,行为中断;间歇强化:不知道刺激何时出现,持续行为),打我娃娃实验 瓦尔特斯 ( R.H. Walters) 1963年,充气娃娃实验(班杜拉,1961),实验情境:让被试儿童与一个成人一起呆在一间屋子里(屋里有一个高约1.5米的充气娃娃)。 实验组:成人先装配一会其他玩具,之后对充气娃娃实施长达9分钟的暴力攻击,拳打脚踢,同时,不停喊:“揍它的脸”,“打倒它。” 控制组:成人则修装其他玩具,不去理会充气娃娃 每个孩子单独留在游戏室20分钟,除其他玩具外,有三个充气娃娃。,攻击与大众传播,大众媒介对于人们攻击行为尤其是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已经成了国内外人们关注的一大社会焦点。 美国研究者在1976年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平均每25分钟就有一个人遭到袭击死亡;他们同时也作了为期两周的电视节目分析,发现每10个节目中,就有8个属于暴力和攻击一类,并且每一节目中平均有5次暴力攻击的镜头。调查还发现,学生们每天平均用56个小时的时间收看电视节目。,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台公开播放美国引人入胜的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结果青少年中间出现了许多加里森敢死队,模仿电视中的情节攻击无辜者,致使电视台不得不在社会呼吁之下,中途停止播放这一节目。,美国学者艾伦等人做过追踪研究,以800名八九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每个儿童每天观看电视的时间、所看节目的类别、家庭特点、被同学评定的攻击行为的等级。 结果发现,喜欢看暴力节目的男孩比很少看暴力节目的男孩具有更大的攻击性。而且10年之后,访问当初被试中的400名,了解他们喜欢什么电视节目,测量他们的犯罪倾向,请他们的伙伴对他们的攻击行为作出评估。结果发现,9岁时爱看暴力节目的儿童,同19岁时的攻击性成正相关。,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1)增强情绪唤醒 (2)提供攻击的行为模式 (3)减少对攻击行为的限制 (4)形成对解决冲突的误解 (5)降低人们对暴力行为的敏感度,实验室研究和生活事实,都证明了暴力传播的潜在危险。令人担忧的是,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暴力都是文化娱乐产品的一个占压倒性优势的主题。 这种情况至今没有改变。在国内,社会、家庭录像的播放,有线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电影片,多数都含有暴力情节。而且,有关的情节描述越来越细致。这些都为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提供了模仿的对象,成为社会公害。,不同的文化中攻击性的程度表现出很大差异。 研究还显示,攻击性还和荣誉文化相关。,文化与攻击,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转移与消除,一、宣泄 现在还有一种被人们广泛采用的宣泄不满的情绪的方式,就是替代性攻击行攻击。宣泄的方式是应当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宣泄,即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攻击性情感,就让他以某种方式把这种情感释放和表达出来,以达到消除其实际的攻击性行为的目的。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们保存着一种本能性的攻击性倾向,它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驱动力。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攻击性能量的储存器,应当不断以各种方式使攻击性能量发泄出来,如球赛、打拳、游泳以及适当地表现一些攻击的行为和举动,否则攻击性能量在体内积存过多,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洛伦兹也认为攻击是人的本能,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战争是人的攻击本能发泄的结果。因此他主张以一种不具破坏性的发泄途径来代替战争,如体育比赛、登山、航海等。,研究表明,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宣泄是一种很好的消除人的怨恨与攻击冲动的方法。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下属企业中,设有“精神健康室”也称为“出气室”。如果工人心情不悦或对某个管理者心存怨恨,可以去“出气室”重建平衡。“出气室”里有各种哈哈镜,又有几个象征经理、老板的橡皮塑像,旁边备有棍子。如果怒气犹存,可以拿起棍子,狠揍塑像,发泄不满。这样,工人就不至于把对管理者的不满转移到工作和人际关系上,而影响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精神健康室”的设立,所依据的就是宣泄原理。http:/www.pep.com.cn/xgjy/xlyj/xlshuku/xlsk1/115/xlsk_shxlx/201008/t20100827_814610_3.htm,应当指出,宣泄的方式是应当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由于社会道德与各种规范的限制,人们不能毫无顾忌地对使自己遭受挫折的人施行报复,而且有时使人处于困境的是许多因素构成的环境,并不是由哪个人造成的。 因此,寻求社会容许的有效方式来达到宣泄的目的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引导人们去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学会幽默,广交朋友,谈心等等。,二、习得的抑制 所谓习得的抑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学到的对攻击行为的控制,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1、社会规范的抑制 2、痛苦线索的抑制:痛苦线索是指攻击者受到伤害的状态 3、对报复的畏惧,三、置换 当个体遭受挫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又不能对引起挫折的来源进行直接还击时,个体就会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攻击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置换。 据心理学家观察,被当做“替罪羊”的人往往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软弱性;第二,特异性。,四、培养同情心 拉沙特在实验中查明,攻击性行为很多的人,正是缺乏攻击为内疚感得人。为了培养攻击行为的内疚感,就应该培养个体对他人感情的移入。一个人对他人的感情移入越多,就越会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验受害者的痛苦,就会减少对他人的侵害行为。反过来,当把对方看成是和对方格格不入、毫无共同之处的“非人”的时候,就很可能加害对方,做出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内疚感是一种内在的、抑制攻击行为的力量。培养攻击行为的内疚感,就如同培养其他道德感一样,不仅是生命的早期儿童时期的重要任务,而且是伴随终身的任务。,审视,马加爵事件 艾滋病人报复杀人 民工讨薪集体自杀,

    注意事项

    本文(第八攻击行为.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