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二章精神分析人格理论.ppt.ppt

    • 资源ID:3505222       资源大小:660.55K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二章精神分析人格理论.ppt.ppt

    ,第二章 精神分析主义的人格理论,第一节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简介,一、生平(1856-1939),二、历史背景 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社会文化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 思想文化渊源 心理学上:莱布尼茨的微觉说,赫尔巴特的意识阈,费希纳意识运动的学说 哲学思想上:叔本华的无意识概念、他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哈特曼的无意识研究 科学思想上:赫尔姆霍茨的能量守恒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医学上:精神病病因学上的两种思想生理病因观和心理病因观,三、人格结构 (一)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无意识存在的证据催眠、梦、日常生活中的过失、灵感与直觉、神经症或精神病症状等。,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到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二)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1923年)中对他的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结构,是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东西,同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或惹事生非,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将成为快乐主义和兽欲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接满足。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带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全国1253婴儿患肾结石 三鹿副总鞠躬道歉(图),四:人格发展的动力基础 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人格的结构系统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19世纪中叶,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提出了能量守恒定理。这个定理说明,“能”实际上是一个量,它可以转换形式,但不可以被消灭;当能在一个系统的某部分里消失时,它就一定会在该系统的其它地方出现。能量守恒定理的提出,使科学家们对人的看法有了改变,出现了所谓动力生理学。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机体也是一个动力系统,同样服从化学和物理的规律。弗洛伊德接受了这种新的观念,并把它引入心理学,认为动力学规律不仅适用于人的躯体,同样也适用于人格,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理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他开创的“动力心理学”便是研究人格中能量的转换与改变。,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三部结构运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丧失能量。一个人有坚强的自我,其本我和超我就势必虚弱。人格的动力状态是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其所具有的动力状态。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一个人想干什么和要干什么,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毫无例外地取决于能量在其人格结构系统中的分布情况。弗洛伊德认为,一切作用于人格的能都来自本能。本能作为一定量的心理能,是整个人格结构系统的动力基础。人体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本能,因为一种本能就是一种人体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各种本能归根结底可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所有与生命保存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力比多”等同于性本能的能量,由于阿德勒、荣格等人的反对,弗洛伊德后期理论发生了变化,把“力比多”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大,不仅包括性,而且包括饥饿、渴等所有与生命延续有关的本能能量。死的本能是促使人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最后的稳定状态,因为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的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当它转向内部时,导致个人的自责,甚至自杀;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总之,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无意识的本能的支配。,五、人格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自我在整个人格结构中执行着控制和管理人的行为的职能,它同时服侍着三位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然而,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常常互不相容,所以自我常表现得软弱无力。焦虑就是自我对待上述三者的软弱状态。弗洛伊德说:“如果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它就会突然产生焦虑。 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即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真实性焦虑是正常人所患的焦虑,它是由对外部世界的软弱态度造成的,也就是由于害怕客观世界的危险造成的。如对考试的焦虑。弗洛伊德说:“真实的焦虑或恐怖对于我们似乎是一种最自然最合理的事,我们称之为对外界危险或意料中伤害的知觉的反应。它和逃避反射相结合,可视为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种表现,神经性焦虑是病态的焦虑,它的根源在于对本我的软弱,它是担心本我的冲动引起个人去做某些会使他遭受惩罚的事情。弗洛伊德把神经性焦虑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期待的恐怖或叫做焦虑性期待,患有这种焦虑的人常以种种可能的灾难为虑,将偶然事件视为不祥之兆;第二类是特殊性焦虑,常附着于一定的对象或情景之上,例如坐车怕遭车祸,乘船怕遭灭顶之灾,过桥怕桥梁中断等;第三类是同癔病同时产生的焦虑,其焦虑和危险之间无明显的关系。,道德性焦虑也属于正常人的焦虑,不过它是更高水平上的焦虑。弗洛伊德认为,道德性焦虑是对超我软弱的表现,是自我对罪恶感和羞耻感的体验。其产生原因是人们害怕因为自己的行为或思想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的惩罚。道德性焦虑随着一个人超我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在生活中,道德高尚的人比道德败坏的人更经常体验到道德焦虑,因为仅仅不好的念头就足以使有道德的人感到无地自容。一个道德不太好的人不具有如此强烈的超我,当他想到或干什么违反道德准则的事时,也不大可能受到良心的谴责。,焦虑反映了人格结构诸系统之间的不适应状态,自我无力同时满足内部和外部的需要,那么,人格结构系统便不能处于和谐、平衡的稳定状态,于是便濒临危险的境地。焦虑的功能便是对自我发出警告信号,当这种信号出现在意识中时,自我就能采取措施以对付危险。尽管焦虑是种痛苦,而且大概任何人都希望消除焦虑,但是它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即提醒人们警惕已经存在的内部和外部危险。由于受到警告,人们可以密切注视甚至避开危险,反之,就无法躲避危险,焦虑就可能不断积累起来,以至最后出现人格结构严重失调,产生精神病症或“精神崩溃”。,焦虑是可以防御的。弗洛伊德认为,自我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的危险,在正常情况下,自我以合理方式未能消除焦虑时,就必须以非理性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这种非理性的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为保护自我免受冲突、内疚或焦虑之累的潜意识反应)。 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1.压抑机制:这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就是从清醒的意识中把一切引起焦虑的欲望、冲动排挤到潜意识中去,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 2.投射作用:这是把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转嫁于他人。如有人作风不好,大谈别人作风不正派;恨媳妇的婆婆常说媳妇恨自己等 3.反向作用:这是用过分夸大的相反举动来压抑激起焦虑的冲动。如青春期男女的对抗;对继子女的态度。,4.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这是采用错误的推理使引起焦虑的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 5.否认作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就是否认作用的表现。 6. 替代和升华:这是一种调和的方式,它既避免过度的压抑,使本能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又和道德习俗不相违背,把自己的欲望变成社会所能接受的、对社会和人类有益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科学创造、文学艺术创作都是本能升华的表现。,六、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经验决定了他的人格特征。事实上,弗洛伊德相信成年人格实际上是在生命的第五年就已形成。 每一阶段的划分是以动欲区的转移为依据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本能的发展,本能的根源在于身体的紧张状态,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称为动欲区。动欲区在发展的早期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口腔,其次是肛门,然后是生殖器,据此他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每个时期都有与性有关的特殊的矛盾冲突,人格的差异与个人早期发展中性冲突解决的方式有关。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满足或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即“停滞现象”。“停滞”与“退行”是紧密联系的。所谓“退行”是指当个人受到挫折或焦虑时,他就会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幼稚行为,如哭泣、抽烟、酗酒等。一个人一旦发生退行现象,他总是倒退到他曾停滞的那个发展阶段。,口唇期: 口唇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一年,这个时期的动欲区是嘴。在口唇阶段的初期(08个月)快感主要来自唇与舌的吮吸活动,吮吸本身可产生快感,婴儿不饿时也有吮吸手指的现象就是例证。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被“停滞”在口唇阶段初期的人可能会从事大量的口唇活动,诸如沉溺于吃、喝、抽烟与接吻等,这种人的人格被称为口欲综合型人格。在口唇期的晚期(8个月1岁),体验的感受部位主要是牙齿、牙床和腭部,快感来自撕咬活动,一个被“停滞”在口唇阶段晚期的人会从事那些与撕咬行为相等同的活动,如挖苦、讽刺与仇视。这种人的人格被称为口欲施虐型人格。,肛门期: 肛门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年,动欲区在肛门区域。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必须形成卫生习惯。在肛门期,快感主要来自对粪便的排出与克制,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或循规蹈距、谨小慎微、吝啬、整洁两个方向发展,形成“肛门排泄型”或“肛门滞留型”人格。,性器期: 这个时期发生在生命的第三至五年,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它是弗洛伊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最复杂和争议最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最显著的两个行为现象是“恋亲情结”和“认同作用”。恋亲情结因儿童性别的不同有“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之分。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开始对自己的母亲产生一种爱恋的心理和欲求,同时又有消除父亲以便独占母亲的心理倾向。在另一方面,男孩子因为上面所说的一些想法而产生“阉割恐惧”,害怕自己的性器会被父亲割掉。为了应付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焦虑,男孩子终于抑制了自己对母亲的占有欲,同时与自己的父亲产生认同作用,学习男性的行为方式,这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化极为重要。弗洛伊德认为,与此类似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也在女孩子身上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恋父情结”。女孩子最后也与母亲发生认同作用,而开始习得女性的行为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适当地处理性器期的矛盾冲突是影响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与父母亲的认同不但是超我发展的启端,同时也是两性行为方式的基本学习历程。弗洛伊德认为此一时期的矛盾冲突不易解决,因而产生滞留现象的机会很多,这乃是造成日后许多不良行为如侵略性人格和异常性行为的导因 。,潜伏期: (六岁至十二岁)这里所谓“潜伏”,指的是儿童对性器兴趣的消失。这种情形的发生可能与儿童因年龄增大而其生活圈(学校生活)也随之扩大有关。儿童到了这个年龄,他们的兴趣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身体,对于外界环境,也逐渐有了探索的倾向。由于这个时期的行为少有与身体某一部位快感的满足有直接关系,于是乃有“潜伏”的说法。 生殖期: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于是进入人格发展的最后时期生殖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所以又称两性期。儿童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成具有异性爱权力的、社会化的成人。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如果不能顺利发展,儿童就可能产生性犯罪、性倒错,甚至患精神病。由于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所以他对潜伏期和生殖期没有较多论述。,部分人格发展阶段特征举例,六、研究方法 自由联想法:自由浮现于心头的任何东西都是与前后联想的东西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的 梦的分析:梦的实质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口误、遗忘等。 幽默: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得到宣泄。,七 评价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功绩 第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传统心理学把心理和意识等同起来,而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应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潜意识的提出使人们知道了精神世界的一个一向被忽视了的奇异领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第二,弗洛伊德发现了性机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对人们重视生物因素,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他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使人们对性的问题不再感到神秘,促进了性科学的发展。,第三,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是有科学道理的。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早期经验发生于儿童人格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今天,重视早期经验,提倡早期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培养人才的共识,这不能不说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很大关系。 第四,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他对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划分也与心理年龄阶段的科学划分有着一致性。这可说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谬误 第一,弗洛伊德贬低意识、理性的作用,片面夸大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作用是错误的。弗洛伊德武断地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潜意识的。他把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说成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而把意识和理性仅仅看成是本能和欲望的伴随因素,这是不符合人的实际的。人类发展的史实和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人是理智的,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上是意识的,非理智、潜意识的活动只是少数和非正常的情况。这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否定人的意识的主导作用,实质上是把人和动物混为一谈了。,第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是错误的。他把性本能看成人的活动的主要动力,把各种活动都看成是性本能的表现是不符合实际的。性本能只是人的本能的一种,只有当人成长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来。而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生来就有的,并且一出生就起作用。他把性欲的概念扩大为器官的快感,把婴儿吸吮母亲的奶水的活动也说成是性本能的表现,把人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上的创造活动说成是性本能的升华,这完全是他的主观臆造。,鲁迅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曾作过有力的批判。他说:“弗洛伊德恐怕是有几文钱,吃得饱饱的罢,所以没有感到吃饭之难,只注意于性欲。婴儿出生不多久,无论男女,就尖起嘴唇,将头转来转去。莫非它想和异性接吻么?不,谁都知道:是要吃东西!”(鲁迅全集第4卷,第3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显而易见,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实质在于无边无际地过分夸大性欲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以致把食欲的外部表现都性欲化了。 第三,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认为成年人格在四五岁时就已基本形成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第二节 荣格人格理论简介,一、荣格生平 荣格于年出生于瑞士东北部康斯坦斯湖畔一个名叫凯斯维尔的乡村里,他家中一共有个牧师(他的父亲和个叔伯)。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很大程度上培养并助长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荣格的童年生活是孤独的。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睦,经常吵架,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荣格常常是一个人玩,自己设计出各种模仿宗教仪式的游戏;他常常沉湎在梦、幻觉和离奇的想象中,他喜欢独自面对美丽的湖光山色,享受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领悟大自然给他的神秘启示。这一切使得荣格自小就非常内向、敏感。,年,荣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见面,彼此一见如故,相逢恨晚。此后,大约有五年的时间,可以说是他们的“蜜月”。弗洛伊德器重荣格,称他为“我亲爱的儿子”。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认为“当我所建立的王国被孤立的时候,惟有荣格一个人应该继承它的全部事业”。年,弗洛伊德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推荐荣格担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而荣格对于弗洛伊德也非常尊重。,但是,两人的亲密关系毕竟不能掩盖他们之间存在于思想上的的分歧。这首先并且也集中地在性理论方面暴露了出来。事实上,荣格从一开始就倾向于把libido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指向未来并不可破坏的生命力,可以被导向不同的方向,性不是它唯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形态。 开始,荣格只是在和弗洛伊德的通信与私下交谈中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到年,他发表了力比多的象征一文,同年夏天,他又去美国讲学,在那里,他终于公开了他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分歧。年月,荣格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年鉴主编职务;年又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职务,然后又退出了学会。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的友谊、合作和往来至此结束,但是荣格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弗洛伊德真诚的敬意。,二、人格结构 (一)意识 意识: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人直接知晓的部分。 自我是意识个性化的结果,是意识的中心。自我的选择性保证了人格的同一性和持续性。,自我在整个精神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好比是意识的门卫,只有被这个门卫所认可的信息刺激(能量)才能进入到意识当中,被人的大脑所感知。而不被它认可的信息,就被拒绝在意识之外,不被大脑所感知。但这部分能量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进入到个人无意识中,以一种不被人脑所感知的安眠的能量形式存在。这样,我们的精神系统虽然吸收了大量的能量,但实际上,只有被自我所认可的那部分信息产生的能量在发挥着作用。而大部分能量是以静止休眠的形式储存在无意识中。所以,我们的精神系统(人格)就不会崩溃而致使人发疯。另外,那部分储存在无意识中的能量并不就是永远静止不动,它在适当的外部信息刺激下,会被诱导而“活化”,即从无意识中被 “拉”出来,通过自我而进入到意识当中来。,(二)个人潜意识 个人潜意识:由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构成。 情结:富有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或思想。心灵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地占据着,无法思考其它问题,而自己却对此一无所知. 情结的形成: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集体潜意识。,(三)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的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经历许多世代一直保持不变的经验累积于心中的结果, 人格面具(persona):指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力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忘掉persona,就会低估社会的重要性;过度认同persona,会失去与内在真正自我的接触。,阴影(shadow):是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来源于人类祖先的动物本能。消极方面:邪恶、犯罪、道德败坏;积极方面:创造性、洞察力的原动力。要成为完整的人,必须持续的了解我们的shadow。 阿妮玛(anima):男性精神中所带有的女性特征,源自男性早期与女性接触的经验。 阿妮姆斯(animus):女性精神中所带有的男性特征。,自性(self):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它把其它的原型收集在一起,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以自我实现的历程将这些原型联合起来) Self的象征完美、完成及整体的意念。虽然self从未完美的平衡过,但在每一个人的集体潜意识中,均带有一个完美的、统一的self的概念。,三、人格动力 Libido生物的普遍生命能量,从身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能量的分配遵循等值原理和熵原理。 等值原理每一个人能应用的Libido是固定的。用于某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减少或消失,意味着另一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增加和产生。 熵原理心理能总是倾向于从高能量的心理结构向低能量的心理结构转移,直到能量趋于均衡。 因果论与目的论。目前的事件可以从过去的经验找到源由;同样还会受到引导我们命运方向的未来目标和抱负所激发。,四、心理类型 在与世界的联系中,人的精神有两种态度:内倾与外倾。内倾者会以自己主观的观点,选择性的去知觉外在世界;外倾者受到周遭事物的影响大于内在世界。 四种思想功能:感觉指明事物存于何处;思维说明感觉到的为何物,给予命名;情感是对事物的评价,如好坏、可接受与否;面对陌生情景时所依赖的预感就是直觉的作用。 理论上,一个达到自我实现或个体化的人,这四种功能都会有高度的发展。,五、人格发展 儿童期:有如朝阳,充满潜能,但仍缺乏亮度。 青年期 (青春期中年之间):外向发展,并与外在实际的世界开始接触。活动增多、性成熟、意识的成长。 中年期(35岁老年):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年人应对未来抱有希望和期待,放弃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并实现新的生命意义。 老年期:荣格视老年为生命重生、自我实现以及死亡准备的机会。 只有在中年期之后,人们才有机会将人格各方面加以统合,并达到自我实现。,五、人格适应 个性化:在意识的指导下,使意识的心灵和潜意识内容融洽的结合为一体的过程。 健康的个体允许自己与外界接触,但同时也让自己有机会经验潜意识的self,以达到个性化。健康人格具有以下特征: 1.persona的影响已减至最低。 2.有勇气面对shadow中的邪恶成分。 3.对于个人的anima or animus已有意识上的觉察。 4.四种思想功能达到优势位置。 5. 内外倾态度之间已达到相当的平衡。 精神病被压抑的无意识力量超过了意识。,六、研究方法 字词联想测验。主要用于发掘具有情感性色彩的情结。理论依据在于情结会创造出可测量的情绪反应。主要记录口语反应、反应时间、呼吸速率、皮肤电阻等指标。 主动想象。从任何一个印象开始,然后集中注意,一直到这个印象开始移动。此时,必须跟随着这些意象到任何它们引导的地方,然后勇敢的面对这些自发的意象并自由的与它们沟通。目的在于显现发自潜意识的原型意象。 梦的解析。,第三节 阿德勒人格理论简介,一、人格动力自卑感与补偿 自卑感的起因: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障碍。 男性反抗: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质以变得更有力量。 补偿的途径: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发展其他机能 超补偿: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先的缺陷成为优势的过程 个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婴幼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 自卑情结:沉重的自卑感成为阻碍个体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二、追求优越与生活风格 (一)追求优越“我们生活的基本事实” 追求优越早期的观点:追求更多的攻击、力量或男性品质;后期的观点:追求一种优越而完善的社会。 特点人的本性;不仅个人,而且整个人类社会都永远在追求优越。 优越情结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二)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独特手段。 作用决定个人重视和忽视生活的哪些方面及如何重视和忽视;个人的未来目标和以何种手段和方式去追求目标 形成取决于个人的条件;定型于四至五岁 分类健康的生活风格和错误的生活风格,三、创造性自我和社会兴趣 创造性自我人格中的自由成分,使个体能在可供选择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目标之间进行选择。 社会兴趣全人类和谐生活、友好相处、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需求,必须加以认识才能得到发展。 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解决的三个重大问题:职业任务、社会任务、爱情和婚姻任务。 我们生活的意义应该是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 儿童社会兴趣的程度取决于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质。 根据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把人分为四种类型: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躲避型、社会有益型。,四、人格适应 健康人格的指标:勇气;社会兴趣;现实感 各种心理疾病都是由错误的生活风格导致的。 错误生活风格的特征:设立太高的标准;缺乏弹性;仅生活于私人的世界里。 保护倾向:一种神经质的状态,保护个人免于公开的羞辱。,几种常用的保护倾向,最普遍的保护倾向借口:Yesbut Im sick. 承认自己的社会责任,但表现 but 的症状来推卸责任。 攻击 A.贬抑别人的成就 B.控告别人为自己的失败负责 C.以自我控诉作为使别人受苦的手段 撤退/退缩/保持距离:Yesbut I defy it.以No响应生活的要求,并切断与世界的关连,五、研究生活风格的两种角度,出生顺序与生活风格 A.老大:有强烈的权力和优越感,被过度保护,有较高的焦虑 B.老二(中间):有强烈的社会兴趣与手足竞争性 C.老么:被娇纵,缺乏独立性 D.独子:较少社会兴趣,期待别人的照顾 早期记忆:在4,5岁时的回忆会显示出我们在成人时持续的生活型态 。个案的早期回忆是真实事件或虚构,其差异不大。,身体的缺陷,自卑感,补偿作用,追求优越或成功,社会兴趣的发展,个人利益,健康的,不健康的,阿德勒人格理论概略图,第四节 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简介,自我总是独立于本我的情感和动机的。自我的目的是帮助个体积极适应环境挑战。 人格的发展过程就是自我在人生经历中如何获得或失去力量,如何支配个人心理发展的过程。 自我发展的顺序由遗传决定,但各阶段危机的解决由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人格发展八阶段,人格适应,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患者是那些同一性混乱且对自我缺乏控制感的个体。 成年早期神经症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个体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成年中期神经症的形成是因为个体未能体验引导和帮助下一代的满足感 成年晚期神经症的形成与自我的分裂有关,对早期的失败经历耿耿于怀。,第五节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评价,一、精神分析论的科学地位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问题收集资料的性质;研究对象;治疗记录与发表的个案报告有明显差异。 治疗效果问题艾森克的研究 二、精神分析论的贡献 开辟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 创立心理治疗的新理论和方法 开创西方的人格心理学,三、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区别 1.人格结构。自我是辅助本我的机能;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动机和目标 2.人格发展。本能论或泛性论;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3.对人性的态度。性恶论倾向;善良的,有理性的,有能力发展、改变、完善自己。 4.儿童发展。对童年经验的回忆,生物决定论;直接研究童年时期,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结构。 5.研究方法。自由报告、对过去经验的回忆;传统方法与实验方法的融合、跨文化研究等。,安娜·O,症状:右侧肢体感觉丧失,强直性痉挛,不能用母语讲话,但能讲英语,怕水,自言自语,嗜睡等。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歇斯底里症。 治疗:催眠状态下,将先前记录的话念给她听,接着话茬讲过去的经历和感受。催眠结束后,与讲话内容有关的症状消失。 启示:童年的创伤经历留存于潜意识中,可能成为神经症的病因;潜意识中经验和情绪的宣泄可使症状消失。,继续,错误社会风格形成的原因,个体生理器官的缺陷: 家庭过分的溺爱和姑息: 被冷落和忽视:,继续,同一性,我们是什么? 我们想成为什么? 我们应该成为什么? 我们不想成为什么? 我们知道我们不可能成为什么?,继续,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二章精神分析人格理论.ppt.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