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ppt

    • 资源ID:3555348       资源大小:5.47M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ppt

    第 四 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大展台】,【助记小窍门】 【理解记忆】 1.把握物质概念,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二是物质的可知性,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而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2.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首先明确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其次注意如何在二者关系中强调物质(或运动)的重要性,最后注意反对在二者关系上的错误观点。,【比较记忆】 1.对静止的认识,×,2.对规律的认识,×,【图解记忆】,核心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 1.世界的物质性,2.哲学的物质概念,【知识拓展】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1)“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 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 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相对 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 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 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比如,他人的思 想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承认他人的 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就是承认了他人的思想是“物质”的。,【重点突破】 1.理解一个概念:物质概念,2.进行一种比较: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3.明确世界物质性的五种表述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世界统一于物质。 (5)世界是物质的。,【考题体验】 1.(2012·浙江文综)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 B. C. D.,【解析】选A。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说法错误。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错误。故选A。,2.(2011·江苏单科)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选D。从名言中可看到,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符合这一说法的只有D;A、B与材料无关;C说法不准确。,【加固训练】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该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水”是 (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D.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解析】选B。泰勒斯所讲的“水”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分解物质,使物质变成极细的结构,由于结构变化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这说明 ( ) A.物质具有客观性 B.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C.物质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们可以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 【解析】选D。题干强调人们可以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A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C项本身错误,D符合题意;人们改变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不是物质,B错误。,【迁移应用】 经典素材: 女娲造人 太平御览中写道: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 初一到初六创造出鸡、狗、羊、猪、马之物, 初七用黄土和水创造出了人。 思维导向:你认为女娲造人的故事是真实的吗?为什么? 提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宇宙间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这些说法都是荒谬的、唯心的。,核心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强加于它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3)物质与运动是辩证统一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重点突破】 1.明确一个原因 为什么不能说运动和静止是物质的两种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离开运动,物质就无法存在。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状态,它并非绝对不动。,2.区分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与物质的唯一特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是说物质的本质,这个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这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或者说“客观存在”本身的属性,它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而言的。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3.从三方面理解静止 (1)静止不是绝对不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静止有两种表现,一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化,二是事物相对参照系没有运动或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未做某种特殊的运动。 (3)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考题体验】 3.(2012·江苏单科)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解析】选B。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抓住题干中的“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有效信息,可以看出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类似,都否认了相对静止,故选B。“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C不选。“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与题意不符,故不选。,4.(2011·浙江文综)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 B. C. D. 【解析】选B。“这”指代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关键字眼是稳定,这样不难选出,其他都不符合题意。,【加固训练】 3.(2013·新乡模拟)“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从洛阳看历 史的变化,即洛阳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可见该句诗形象地说明了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故选D。,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解析】选C。其观点否认了静止,而不是否定了客观性,故A不选。其观点夸大了运动,而不是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故B不选。克拉底鲁的观点夸大了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C应入选。D观点题干未体现,不选。,【迁移应用】 经典素材: 扶贫标准上移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适应我国扶 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 人均纯收入2 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 个标准比2009年1 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 模到2011年年底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4%。 思维导向:扶贫标准上移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提示:扶贫标准上移说明,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人们的决策应该与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核心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 1.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1)规律是一种联系,也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赋予的。,(3)规律是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不是浮现于外表的现象的联系。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规律无法被人们直接感知,需要通过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来把握。 (4)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是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易逝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3.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4.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能动性,【知识拓展】永动机 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故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重点突破】 1.明确一个原因 为什么不能说人类改变规律加以利用?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人类改变的是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及形式,而不是规律本身。 2.理解三个“不等于” (1)哲学上的规律具体规律。 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不同于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规律现象。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现象是浮于外表的联系,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现象。,(3)规律规则。,【考题体验】 5.(2013·北京文综)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解析】选B。材料的意思是家长使孩子超负荷学习,导致孩子厌学,说明家长没有遵循孩子成才的客观规律,B项符合题意;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家长看到了矛盾,但没有正确处理矛盾,A项排除;家长们如此培养孩子就是为了质变,C项错误;家长们看到了培训班的作用,重视了外部条件,D项与题意不符。,6.(2012·安徽文综)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解析】选D。,【加固训练】 5.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是无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A. B. 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活火”,这就承认了世界是物质的以及物质是运动的,认为世界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和熄灭,承认了运动是有规律的,入选。观点错误,排除。材料中的观点并未体现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故排除。,6.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人类无法回避和不断探讨的问题。下面漫画所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做一切事情都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A. B. C. D. 【解析】选C。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漫画寓意要尊重自然、按规律办事,符合题意;与题意不符;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观点错误。,【迁移应用】 经典素材: “超前教育” 思维导向:“超前教育”违背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超前教育”不顾儿童身体、心智发展情况,盲目进行提前教育,拔苗助长,没有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学习规律,会造成不良影响。应该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素材链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绿水青山枉自多,华 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 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中尤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脍炙人口,对于 此句一贯的解释是坐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一周,就等于行走了 八万里,因为赤道长40 075千米,换成华里就是80 150里。地球 在自转,由此造成星河的东升西落,这样坐一个晚上,就等于在 巡天,在巡天中看到了很多星河。 反映到哲学上就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是绝对运 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关注自然变化 规范人类活动 【考情考向】,【热点点击】 材料一 2013年夏季我国多地出现极 端高温天气,高温覆盖了全国19个省、区、 市,达317.7万平方千米,覆盖了三分之一 国土。2013年冬季埃及则降下了120年来 首次大雪。,材料二 2013年12月16日13时4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发生5.1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材料三 2013年8月14日以来,东北灾情严重,8月15日松花江流域出现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水利部发布洪水橙色预警。截至2013年8月19日16时,已造成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11个县、区、市373.7万人受灾。,【命题角度】 1.高温天气、大雪、地震等重大自然现象的出现主要体现了“探究世界的本质”的哪些观点? 提示:自然现象的出现主要体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人类面对自然灾害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体现了规律的什么特点? 提示: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即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热点专练】 1.“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 ( ) 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A. B. C. D.,【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符合题意;“改变规律”“征服自然”表述错误,排除。,【加固训练】在洪灾面前,吉林省军民立足现状、积极应对,排除嫩江、东辽河、二松等江河及月亮泡等水库汛情、险情,进行恢复重建工作。这体现了 ( ) A.世界是物质的 B.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C.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人类的力量是巨大的,无所不能的,【解析】选B。在灾害面前,人们积极救灾抗灾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的表现,B正确。A、C与题意不符;人类的力量并不是无所不能的,D错误。,2.在每一次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往往由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自然灾害,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运用有关哲学知识谈谈人类怎样才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题目范围限定为哲学知识,范围较广,需要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明确理论依据,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应怎样处理。,答案:(1)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属性和规律,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人为地破坏自然界中的联系。 (3)必须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4)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重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价值。,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 1.(2014·深圳模拟)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 球,“玉兔”号月球车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并展开“巡视”工作。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绕地球飞行、建成 载人空间站。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这表明 ( ) 神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A. B. C. D.,【解析】选B。“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表明自然界是物质的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及神创论的观点的荒谬性,材料没有涉及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及意识,故不选。,【加固训练】2013年8月28日凌晨云南省德钦县、香格里拉县与四川省得荣县交界处发生5.1级地震,位于震中的德钦县奔子栏镇房屋普遍受损,巴拉格宗景区通讯中断。这次地震再次表明 ( ) A.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密切相关 C.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解析】选C。地震是自然界自身变化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B、D三项虽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只有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2.根据“嫦娥”三号卫星拍摄的月球局部影像,我们可清晰看到月面的地形地貌,甚至一块岩石。从唯物论的观点看,材料佐证了 ( )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设问“从唯物论的观点看”。从月球局部影像上可以看到月面的一些情况,说明了月球本身的物质性,证明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项正确。A项与题干主旨无关,且观点不正确。C项错误。B项不属于哲学道理。,【加固训练】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在暗能量的作用下,宇宙的确是无限膨胀的,同时宇航局也对外表示,此后将不再就宇宙是否存在暗能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宇宙间的物质形态,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这些发现表明 ( ) A.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 B.人们可以穷尽对宇宙的认识 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 D.那些未经证实的新发现往往成为科学进步的干扰因素,【解析】选C。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说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进一步得到证明,C正确。A、B、D三项皆属于错误观点。,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3.(2014·苏州模拟)苏轼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轼观点相近的是 ( )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解析】选C。苏轼的观点意为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与苏轼的观点都正确地说明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C项入选。A、B两项都否认了相对静止,是错误的;D项意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题意不符。,【知识拓展】苏轼赤壁赋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题干中词文出自前赤壁赋。,【加固训练】唐诗回乡偶书中有这样一句诗:“唯有门前 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它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C.既要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也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解析】选C。本题考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镜湖水的波浪还与离家前的模样一样,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C项。A、D两项强调的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项说法错误。,4.(2014·锦州模拟)有人指出:“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雾,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在诞生之日起便进入了消失的过程。”这段话说明 ( ) 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存在的理由 事物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相对和暂时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A. B. C. D.,【解析】选D。材料中观点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正确,错误;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表述错误。,【加固训练】(2013·泰州模拟)关于运动的说法有“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以上观点依次属于 ( ) A.辩证法、二元论、客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辩证法、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法、相对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法、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解析】选C。“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是一种辩证法思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否认了相对静止,属于相对主义;“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思想一致。只有C符合题意。,【深化点拨】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则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 5.月亮绕地球转动,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本身。这是因为 ( ) 规律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于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联系,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 规律不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A. B. C. D.,【解析】选C。本题考查规律的含义及特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观点正确;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错误,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故选C项。,6.我国是海岸侵蚀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70%左右的沙质海岸线以及几乎所有开阔的淤泥质海岸线存在海岸侵蚀现象。人类活动是导致现代海岸侵蚀灾害的主要因素。沿岸采砂、海岸工程建设、沿岸开采地下水和采伐红树林等,是人类活动直接导致的海岸侵蚀的常见原因。 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现象的认识。 【解析】题目限定要求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回答问题,首先明确规律知识包括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然后结合材料分析。,答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为一旦违背了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材料中人类的活动是违背规律的行为,正是因为这些活动,才导致了我国海岸线的严重侵蚀。 (2)这启示我们,人类活动必须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贪图一时的眼前利益,损害长远的整体利益。,

    注意事项

    本文(【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