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中论文:微格教育中地理课堂教学演示的技能.doc

    • 资源ID:3976989       资源大小:35.03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论文:微格教育中地理课堂教学演示的技能.doc

    微格教育中地理课堂教学演示的技能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是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W.阿伦和他的同事W.伊芙首先开发设立的,被定义为“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而北京教育学院微格教学课题组经过7年的实践和研究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践系统,并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训练。它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微格教学赋予师范生综合教学能力,给予老教师经验交流、规律探讨、技能总结。正因为微格教学突出的实践性委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有效性,许多年来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欢迎。微格教学主要研究和学科专业课堂教学技能的行为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技能训练程序,以及某些较为复杂性的教学专题。而教学技能是微格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没有一个可具体描述、可操作的教学技能行为模式,训练、反馈和评价都无法有效进行。地理教学技能包括语言的技能、演示的技能、板书的技能、提问的技能、导入新课的技能、结束的技能、强化学生学习行为的技能、变化的技能、讲解的技能、组织教学的技能等等,其中又以演示技能最直观。演示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操作、示范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形成表象及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思维和操作的一种教学行为。地理知识空间范围十分广阔,加之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无法看到或想象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因此,演示成为解决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教学空间局限性之间矛盾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摸索和总结,我认为模像演示和电化教学演示给学生得益非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运用实物演示,可建立正确的表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知而不见,虽博必谬。”最信服的是让学生眼见是实。而实物演示将野外采集到的矿物、岩石、士壤、植物、动物等制成标本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其形状、颜色、大小、结构,从而认识这些地理事物的特征、属性、存在环境等等。如在上第三章第一节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时,为了区别矿物、矿产、岩石和矿床这几个概念,我准备了实物演示,让学生将标本互相传看。第一步,准备好事先从家里带来的食盐晶体和铅笔芯,观察后得出什么叫矿物,但同样的化学成分由于原子排列结构不同,物理性质却不一样。再从仪器站买来的矿物标本中选出石英、云母、长石和黄铜矿,分析后得出矿物有造岩矿物和造矿矿物两种。第二步,出示一花岗岩,请同学辨识里面的物质组成,得出矿物的集合体是岩石。第三步,拿出赤铁矿,说明只有有用的矿物富集才会形成矿产。第四步,出示从广西桂林旅游带来的石灰岩,得到岩石和矿产的关系。最后以图例归纳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理解了概念和相互关系。二、运用模型演示,可揭示问题的实质,增加学生的记忆模型演示,是将巨大的、学生不易见到的地理事物制成模型,以达到以大化小、由远及近、揭示内部的直观效果。应用最广泛的是地球仪,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很难想象,尤其是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若用一个底部定位而头会转的手电,放在讲台的中间,让地球绕日公转,请同学观察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他们会轻而易举地得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以一年为单位往返移动。又如,第三章讲承压地下水的自流盆地中有自流井,本人自作了一个自流盆地模型,在一块木板上用泥巴搭成山盆交错的地形,用3根长短不一的试管作三口井,横放的一根长试管作承压地下水,烧制焊接后成连通器放入山体模型中,课堂演示时,从补给区加入足量的水,盆地中的水管成了自流井,从直观的演示中,请同学解释为什么盆地中的水管水会自动流出来,而其它水管的水只到达一定高度。这样使学生水到渠成,记忆深刻。三、运用图片演示,可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图片有景观图片、示意图片、漫画图片、航空像片、卫星遥感图片等等,它是地理事物真实的写照,它形象直观、美观典型,为学生提供了第一手感性材料。图片的来源,第一,源自学校为我们征订的上下册配套的图片集,如上二种类型的锋面,可出示锋面图来形象地加以比较。第二,来自日常的剪辑,长期积累,分类成册,如在上九大行星中的火星时,我出示了从报纸上剪来的二幅图片,一幅是美国宇航中心发射“火星探路者”时的场景图,另一幅是“火星上有无生命?”的探测器图片,给学生展示火星的表面形象,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得出结论。第三,来自不同地区的图片收集,每到达一个城市,我都尽可能收集有关自然和人文地理风貌的景观图片,按不同区域加以整理,如到南京考察,其中有两幅图是长江大桥和南京中山陵,请同学判断是属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教师的图片积累,不但意味着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意味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对实施素质教育是大有益处的。四、运用地图演示,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不用地图,就不成其为地理教学”,地图的演示是地理教学中最经常使用也是最重要的演示技能,它不但是一种直观的载体,而且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讲气温的水平分布时,我挂出一月和七月气温水平分布图,先让学生熟悉等温线,再观察等温线的分布及气温的变化,南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及等温线的凸凹向,气温的极值等,带着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再者,地理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让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这项技能不但要靠学生不断训练,还要靠教师正确熟练地演示地图来影响学生,让学生逐渐养成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习惯。五、运用电化教学,突破难点,推进素质教育电化教学是指运用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如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等进行教学,一直来用得较多的是幻灯和录像,利用幻灯片,具有节省时间、直观性强、重点突出、课堂容量大等特点,而用录像,则可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上第四章地质灾害中的地震时,我自制地震要素和板书结构及思考题三张幻灯片,讲解过程中插入唐山大地震惊心动魄的场景及震后的废墟这段录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在突破了难点的同时,增加了兴趣,也提高了效率。运用计算机教学,也即眼下教学中的热点“多媒体教学”,它是将教学内容编制成计算机课件,充分利用声音、图像显示及动静结合的特点,辅助教师讲解新知识。若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这样就形成了地理信息系统(即GIS),GIS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信息工具,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运用GIS技术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教师只有领先一步,悉心探索,开发多媒体GIS,同时也组织学生开发一些简单的应用系统,从“死记硬背”的老教学模式中脱颖而出,为推广素质教育而努力。总之,作为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分析,修改教案,改进课件,遵遁微格教学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示,培养学生认真、全面、真实探索问题的科学态度,学会从各种扑朔迷离的现象中去捕捉事物的本质,养成实事求是探求真理的作风和习惯,为适应21世纪的信息时代奠定基础。3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论文:微格教育中地理课堂教学演示的技能.doc)为本站会员(爱问知识人)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