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问题 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978775       资源大小:88.02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问题 毕业论文.doc

    引 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问题,是一个影响城乡的全局性的问题,是一个关于农民就业状况和生存的问题,是一个最宝贵的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的问题,是一个影响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急需改进的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普遍问题。但是,在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涉及到的分析方法是SWOT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它是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的常用分析工具(H.Weihrich 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1982)。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为此,笔者对AB的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就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如何解决劳动力输出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1.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及形成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增加收入、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文明生活环境为目的,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而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既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又包括跨行业、跨产业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首要目的和主要动因就是要增加收入,改善生活。1.2 我国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这一国情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隐性状态。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出现了绝对量下降的情况,平均每年下降0.83个百分点。现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00年底达到1.8亿。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比如,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乡镇企业的贡献不足2,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各地开始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积极推进涉及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就业、保障、户籍、教育、住房、小城镇建设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使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6年,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被列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任务,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积极成效。1990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突破5000万人,2000年突破8000万人,2005年突破1亿人,达到1.26亿人,2006年达到1.3亿人。城镇就业人员比例也迅速上升,从1978年的23.7%增加到2007年的38%。2AB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现状及经济发展状况 B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丘陵地带,西部为矿区。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西部矿区的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塌陷地不断增加,西部人均可耕土地面积大幅减少,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初显。同时,党的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政策的提出,极大地调动了东部山区农民的积极性,大量劳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逐渐形成了如何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突出问题。2.1B经济发展状况近年来,B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力输出工作,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明确任务、强化考核,当地劳务输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根据2007年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B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76.9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8 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37.94 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113.79 亿元,增长18.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6.68:63.13 :30.19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产值下降0.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提高0.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提高0.16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713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71 元,增长14.9%;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194 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5836 元,比上年增加695 元,增长13.52%;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976 元,增长9.39%。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2398 元,增长20.8,其中B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2243 元,增长31.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03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7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 平方米。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4.0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9万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1.13 万人。累计组织职业介绍洽谈会52 次,办理求职登记0.88万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812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5。2.2B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现状B是一个总面积1613平方公里,有着113.03万人口的县级市,其中农村人口总数为88.4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为48万人。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人数分别为25.02万人、10.77万人、12.21万人,各占52.13% 、22.44 、25.44。从文化程度来看,比以往提高,且有一半以上劳动力具有一定技术,其中,初中文化25万人,占52.08 ;小学文化13万人,占27.08 ;高中文化6.7万人,占13.96 ;其他3.24万人,占6.75。截止到2007年底,B转移农村劳动力14.04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29.25%,劳动力输出就性别结构而言,男性劳动力为12.64万人,女性劳动力为1.4万人,分别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90和10。就转移地域特征上看,异地转移份额较大,为8.05万人,占57.33 ;其中镇外县内和市外省内人数较多,分别为2.5万人和2万人,各占异地转移的30.95和24.9。就从事行业上看,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3.64万人,占25.92 ,主要从事蔬菜、林果、养殖生产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基本持平,为5.31万人5.09万人,分别占37.8l 和36.27 ,主要是民用建筑业、服务业和维修业。就劳动力外出时间长短看,常年在外(10个月以上)人数5.6万人,占39.9 ;季节性在外(3至10个月)8.44万人,占60.1。从调查掌握的数据分析,B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在外务工主要是男性,就业观念转变,异地转移人员大大增加,主要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和发展个体私营维修及部分民营维修劳动。在本地周围活动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发展蔬菜、林果、养殖等。3B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积极意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对于B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3.1有效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大量劳动力输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平阳寺镇,十年前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学到了技术,带回了资金,回家乡办起了工厂,安置了当地劳力进厂务工。老百姓也从中受益,从原来零散的平房搬进了整齐的楼房。家家户户安上了电话,通上了闭路电视,吃上了自来水,普及了摩托车,不少的家庭甚至有了私家车。东部山区田黄镇的近万名外出务工人员每年为全镇增加7000万的现金收入。3.2加快了当地农村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不少人获得留在城市定居的机会;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很多村民致富后到本地或临近的城镇或城市购置房产,开店经商,并逐渐融人城市生活,成为城镇居民,从而大大推进了当地农村的城镇化进程。5年前,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省外去向主要集中在天津郊区,现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遍布山东周边地区,包括北京、河北、河南等地。西部矿区许多农村已全部盖起了楼房,将城区矿区融为一体。东部山区广大农民认真落实党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的资金,全面实施了村庄改造;村村通上了柏油马路,家家户户住进了新楼房,通上了自来水、闭路电视;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和图书阅览室,普及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大大丰富了农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3.3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在外闯荡,见识增加,广大村民都深深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收入增加又为教育投入提供了保障。这样,尊师重教在当地蔚然成风,有没有子女在外面读书成为了评价家长有没有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多村民在送子女读书的问题上不遗余力,近几年甚至出现了农民拿出数万元送子女进入二级学院就读的现象,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将为当地农村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4有利于当地农村社会的稳定同“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相似,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同样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据了解,以前笔者所在的城镇地区时常发生一些偷盗、打架等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而参与者绝大部分是农村闲散人员。这些人整日无所事事、空虚无聊、精力过剩,又由于没有工作而对社会存在敌对和不满心理,从而违法乱纪、危害社会。而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输出,有力地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加快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3.5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像B这样欠发达地区在农业方面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资源或资本过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太低。若要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就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才能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而且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产出效益。3.6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加快转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助于增加农民收人,改善农民生存状况,缩小城乡差别。更为重要的是,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现代化的熏陶,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跳出了落后文化的“堡垒”,能够树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随着新型平等观、财富观的树立,必将对传统的小农意识产生巨大的冲击,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加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必然选择。4B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SWOT矩阵分析SWOT分析形势时进行当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从而寻找两者最佳可行战略组合的一种分析工具。在这里S代表当地在剩余劳动力输出时的长处和优势,W是指当地在劳动力输出时存在的弱点和劣势,O代表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T代表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威胁。4.1 当地剩余劳动力输出的优势(S)4.1.1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用工成本低 据2007年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末,B总户数34万户,总人口113.59万人,其中常住人口达111.97万。2007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04万人,因劳动力输出能为输出劳动力带来较高收益,加上尚处于从温饱向小康过渡阶段的实际情况,B劳动力输出的价格在省内及山东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劳动力输出已经成为帮助B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解决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4.1.2剩余劳动力输出经验较为丰富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B劳动力输出拥有了一批业务骨干,这些人亲历劳动力输出的酸甜苦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成熟,有的已成为发展劳动力输出的领军人物;开辟了一定的输出合作渠道,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4.1.3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的B自古就受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熏陶,一直注重加强教育事业。全市拥有多所省级重点初高中,并有多所成人技校、卫职中专等专门面向成人再就业的学校。目前,这些成人学校也已经逐渐开始进行成人再就业培训,对农村的劳动力进行再就业培训,教他们一些纺织、种田、理发等就业技能。经过课程改革,这些学校还能吸纳更多需要培训的人员。4.1.4具有良好的口碑B输出地劳动力在A内及A周边地区甚至于国际一些企业都有着良好的口碑,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些输出的劳动力吃苦耐劳、积极工作、认真负责,对单位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这样的口碑为当地建立成熟的劳动力输出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4.2 当地剩余劳动力输出地劣势(W)4.2.1输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培训急需加强 在上文提到过的数据中笔者发现,输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大多是小学或者初中文化程度,分别占输出总人数比例的27.08%和52.0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9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每万人中1300人具有高中学历、每万人中600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由于文化程度低,粗要经过用人单位再培训才能上岗,导致很多人没有培训机会而只能干些技术水平低的工作,待遇不好,竞争能力差。上岗前培训还有待更大程度地提高、更有针对性地加强。4.2.2有关剩余劳动力输出政策及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尽管B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非常支持开展劳动力输出,但总的看来,有关政策、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一是培育劳动力品牌、发展劳动力经济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二是劳动力输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外出务工主要通过“亲靠亲”、“邻帮邻”等自发组织形式进行,盲目性较大。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B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有组织的输出仅占1/3。可以说,劳务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不仅限制了劳动力的输出,更影响了用工的管理、农民工正当权益的维护,导致拖欠或变相压低农民工工资等问题的存在,因此,劳动力输出服务保障体系急需健全。4.2.3输出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仅占有很小比例从上面的数据笔者可以看出,已输出的劳动力中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输出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2.13% 、22.44% 、25.44%,农业和制造业的人数占了3/4以上,从事服务业的人数非常少,这样造成很多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农民得到和在家工作差不多的工资,甚至还没有在家耕田赚钱,这样大大打击了当地劳动力的输出积极性,对组织劳动力输出工作提出了巨大的考验。4.2.4缺少劳动力输出商业运作机制笔者观察到这些年几乎都是B当地政府进行外地劳动力输出调查及组织当地劳动力输出,缺少劳动力输出的商业运作机制,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输出的效率和效果。由于人力财力问题,对输出地劳动力输出后的监管不够,经常导致农民工输出后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当地急需建立一个劳动力输出商业运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劳务输出企业,对劳动力输出实行全程监管和组织工作,强化劳动力输出品牌效益。4.3 劳动力输出中遇到的机遇(O)4.3.1国内外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 目前我国基本上还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各层次的劳动力需求巨大。伴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劳动力需求旺盛的态势更为明显。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则更说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发展趋势。不仅如此,欧美发达国家对国外劳动力,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的需求也极其强劲。因此,对外劳动力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劳动力合作的空间巨大。4.3.2劳动力市场环境将大为改善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政策及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和束缚,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环境不太乐观。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在促进和加速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劳动力市场环境大为改善。一是制定了促进人员流动的政策,实施积极的劳务经济政策;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之涵盖范围更为广泛;三是目前正酝酿改革或取消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正逐步发展变化;四是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外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已越来越被看成是城市的建设者,甚至是城市的一员。4.4 劳动力输出中远道的威胁(T)4.4.1金融危机影响越来越强烈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形势急转直下,中国也未能幸免。2008年中国GDP增速达到2002年来新低。2008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加深和蔓延,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仍在继续。这将是今后很长时间内对当地劳动力输出影响最大的制约因素。 图4.4.14.4.2区域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影响B劳动力转移的巨大挑战表现之一是区域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限制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政策、机制的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劳动力转移的环境日趋改善,但由于全国各地的劳动力,特别是河北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大多有自己的传统人文优势,类似的劳动力输出竞争也已呈现越来越激烈的趋势。如何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切实提升劳动力资源的价值,是B农村劳动力输出必须应对的挑战。而且,这种竞争将不仅仅是劳动力输出的量的竞争,更是劳动力品牌声誉和影响的竞争,它突出表现为“比较优势”、“特色劳务”甚至“专利品牌”的竞争。4.5 SWOT矩阵分析外部环境内部环境S:1.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用工成本低2.剩余劳动力输出经验较为丰富3.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4.具有良好的口碑W:1.输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培训急需加强2.有关剩余劳动力输出政策及配套措施不够完善3.输出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仅占有很小比例4.缺少劳动力输出商业运作机制O:1.国内外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2.劳动力市场环境将大为改善SO1.继续利用现有的培训体系对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2.利用劳动力市场改善的机遇,继续加强输出力度WO1.建立劳动力输出商业运行机构,打造当地特有的劳动力输出品牌T:1.金融危机影响越来越强烈2.区域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ST1.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2.发挥当地特色优势,加大现有市场的市场占有率WT1.强化现有劳动力输出市场,不必开发新市场5解决对策根据B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应采取以下对策,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输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首先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应该首先做到自我改善。继续关注当地农村发展状况,加强对劳动力输出过程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更加严谨的组织结构、制定相应的便民政策、加强管理监督力度。5.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针对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的现状,首先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把劳务产业喊响叫亮。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网络、新闻媒体、板报、标语、报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扶持政策,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二及时总结劳动力输转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组织务工能人召开座谈会和巡回报告会,现身说法,交流外出务工的经验、做法,用身边的事引导身边的人。三是结合当前“春风行动”和“再就业援助月”活动,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和“五送一落实”活动,拓展就业援助渠道。5.3巩固劳动力输出基地,开拓劳动力用工市场在巩固原有的劳动力输出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一批新的劳动力输出基地,拓展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和用工空间;在新的劳动力输出基地继续实行设立办事机构、派驻劳动力输出经纪人的做法,同时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使输出劳动力们住的下、蹲的住、工作开展有力度;劳动力输出主管部门定期对劳动力输出基地进行回访,及时了解工人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实做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5.4提高有组织输出,搞好劳动力输出服务一是以抓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为契机,来提高有组织输出的比重;二是把民间的、成规模的劳动力输出中介组织、劳动力输出经纪人纳入政府的正规化管理,提高这些人的法律意识,办事能力,确保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从而增加有组织输出的比重;三是以市劳动力输出办公室为龙头,以镇街劳动保障事务所为纽带,以村级劳动力输出信息联络员为着力点,切实发挥劳动力输出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正面的引导和宣传,使农民朋友认识到有组织劳动力输出的意义和可靠性,增强有组织输出的比重。在提高有组织劳动力输出的同时,强化对农民工的输出后服务,积极研究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土地的合理流转等政策,有些发达地区为外来农民工购买了社会保险,当农民工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打算回乡创业时,我们要及时的为其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问题,以切实维护输出劳动力们的合法权益。5.5着力搞好当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针对劳动力输出给当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地政府应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针对许多村民普遍存在的那种只顾眼前一时的利益得失而忽视长远利益的教育观念和生育观念,运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生育观;二是引导各村建设一系列精神文明活动场所,如篮球场、文化屋、图书室等,开展一系列积极健康、丰富多彩并为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如篮球赛、歌唱大赛、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学科学、学文化等,不断丰富、充实村民尤其是成年人的精神生活,使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主动抵制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 ;三是针对当地赌博风盛行、封建迷信思想泛滥等情况,一方面加强整治、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思想教育工作,彻底扭转不良风气蔓延之势。5.6 提高输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从长远看,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加快劳务输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这是因为:(1)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的速度。当地劳动力输出主要是生产率极高的非农产业,而生产率较高的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并且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需要专门性的技术工人,不断的淘汰文化素质低下的粗工。一般来说,劳动力输出的数量和速度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2) 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在劳动力输出过程中,就业范围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文化程度越高,竞争力越强,就业范围越广。曾有学者测算,如果将目前劳动力的素质由初中提高到高中(或相当于高中的职中)水平,那么他们的择业范围将增加85 ,就业机会将增加63 ;如果提高到大专水平,择业范围将增加2倍以上,就业机会也相应增加。(3) 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根据教育投资理论,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是正向相关关系,即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越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成果2002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调查显示的数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并且每个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寄、带回现金与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之间呈高度线性正相关。由于培训后的劳动力,一是要离开本业和家乡,二是要到外地去经受市场的选择,因此,对农民的培训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培训。要搞好农民工培训,就需要各级政府不断探索新的办法,形成新的机制。针对以上这些结论,当地政府应该继续加强初高级教育,利用当地已有的各种技校和成人夜校资源,对输出劳动力进行培训,加强输出劳动力的生存力。5.7 加强宏观管理、引导农民要把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渠道之一,为当地重点产业提供配套服务,通过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做强、做大重点产业,围绕重点产业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扩大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容量,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增强非公经济的吸纳能力,通过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重点工程建设、以工代赈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域。要充分发挥城镇产业的就业聚集效应,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要加大向沿海及发达地区的劳务输出力度,推动当地劳动力转移就业上层次、上水平、上规模。5.8 建立专门的劳动力输出商业机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体系。在规范准人资格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职业介绍机构体系。搞好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加强对农村地区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和管理,要按市场化、企业化的要求,从机构组织、教育培训、劳务信息、权益保障等多方面规范劳动力输出行为。5.9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民营企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是中国的一大劣势,而劳动力便宜也是中国加入WTO后的优势之一。只有通过创业和兴办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将便宜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竞争力,才能成为真正的优势。一个国家,大型企业主要承担工业体系、综合技术水平、技术研发、国际竞争力等任务,而中小型企业主要发挥解决就业、稳定社会、提高竞争活力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扩大吸收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容量。现阶段要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旅游业,使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结 论面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当地城乡全局性问题、解决农民就业状况和生存问题,对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重大作用。本文在大量阅读有关文献和广泛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B农村劳动力输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又通过对B劳动力输出市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当地劳动力输出的优势与不足,运用SWOT分析模型,提出了一些对B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工作有利的对策和建议。参考文献1苏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新探. http:/www.cmo.com.cn/0711s/tbgz/sxing.htm,2007-1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5-01-31.3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3/27/content4351118.htm,2006-03-27.4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孙玮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创建劳务品牌的有关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06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刘秀梅,田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农业经济导刊,2005.9 Fang Cai,Meiyan WangA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on Unlimited Surplus Labor in Rural China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版,2008-01致 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四年里,我认识了好多朋友和好老师,也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感谢我的母校,为我们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台,使我们有机会在我们在校园生活中学习,成长。其次,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帮助支持,使我在完成学业的道路更加坚信前途的光明。最后,感谢S老师对我在毕业论文方面的指导,使我在写毕业论文时有了正确的写作方向,正是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我受到很大的激励和鼓舞。再次感谢S老师。- 18 -

    注意事项

    本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问题 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小小飞)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