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案例.doc

    • 资源ID:4336294       资源大小:404.53KB        全文页数:7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案例.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案例案例1指纹的秘密1.案例呈现说到指纹,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终生不变的指纹纹形。指纹纹形的分类,通常是分成五大类:我们平常说的簸箕,准确地讲,这种纹形叫做“箕形纹”。簸箕的开口朝向小指的种纹形叫做“正箕”,簸箕的口是朝向拇指方向的,那就叫反箕。 除了正箕形纹,反箕形纹,斗形纹以外,还有一种叫弓形纹,它这个中心的纹线就像一个弓一样,是形状最简单的指纹纹形;还有一种叫双箕斗形纹,中心纹线是一个S形的,就像两个簸箕连在一起。 尽管有五种指纹形状,但指纹的组合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五种指纹基本上不可能在同一个人的手指上同时出现。比如,某某个体有四个弓形纹,两个反箕和四个正箕的这种出现率,理论计算是百万分之三,理论计算,实际统计是零,也就是说在正常人群中间,基本上不出现这种组合。 因为弓形纹和反箕本身量就很少,占到整个指纹总量的2.5%,在人群中间出现率都是2.5,因此在同一个个体上面,同一个个体,同一个人身上,十个手指上面,出现了弓形纹,他就不会出现反箕,出现了反箕他也就不会出现弓形纹。 舟舟,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先天愚型的孩子,他的神经发育有问题。 1936年,英国的解剖学家库明斯发现,所有像舟舟这样先天愚型的人,他们的指纹都异于正常人。 比方说,他们都有反箕纹,并且都出现在小指位,如果正常情况下,这种指纹应该出现在食指的位置上。神经类型和指纹发生的关系后来引起医学界高度的关注,进行大量的其他病例的研究,然后从胚胎遗传学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就找到了一些根据:受精卵在形成以后,它要不断地分裂生长,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两个细胞再分裂成四个,当受精卵分裂到八个细胞的时候,就开始向器官方向发展了。这个时候细胞分成了三层,最外面的那层主要发展为两大器官,一是神经系统,另外就是人的皮肤。 科学研究表明,当神经类型受损,发育不良的时候,就会导致指纹发育不良。因为神经的小的系统,就是末梢神经深入不到表皮,皮肤发育就会不良,就会导致指纹的异常。因此我们现在就知道,通过指纹可以看到分析一个人在胚胎期,神经类型发育是不是正常,反过来说,神经类型如果是有缺陷,一定在指纹上,他会有所表现。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利用指纹可以对先天性痴呆儿进行诊断已经是比较普遍成熟的做法。2.案例来源http:/www.cctv.com/science/20040927/101206.shtmlCCTV走近科学-指纹的秘密)3.思考讨论(1)结合案例说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特点。(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4.案例点评本案例介绍了指纹纹型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关系。人们很容易看到指纹的纹型,这属于感性认识阶段。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实现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指纹的纹型组合是有规律的,五种基本纹型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个体上。有的纹型组合在正常人群中间,基本上不出现。而这属于理性认识内容。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是一致的,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主观自生的东西了。指纹的规律认识是通过对若干个体的具体纹型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的,而不是主观自生的。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自身来看,它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未深入到事物内部去,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因而有待于深化。从认识的任务来看,认识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为了完成认识的任务,就必须使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指纹纹型的规律研究具有实践意义,在医学临床实践中,利用指纹可以对先天性痴呆儿进行诊断已经是比较普遍成熟的做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认识的实践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首先,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其表现是:人的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的方向;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和水平。在对指纹的观察过程中,人们至少有指纹的概念,知道它的具体指向。其次,理性认识中总是渗透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内容;理性认识要以具有声音和文字的语言、符号形式为手段。理性思维活动表现为一种语言、符号的操作过程。人们在说、写的过程中进行理性思考活动。在指纹研究中,头脑中总是有着具体的指纹纹型。5.教学建议:本案例可用于第二章第一节“从实践到认识”的辅助教学。在使用本案例时,要注意讲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既区别又联系的关系,如教学时间允许,可由学生先做分析、讨论,教师再总结。(案例提供者:王艳芹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案例案例2-总统遇刺与医学进步 1.案例呈现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上先后有5位总统遇刺,其中身亡的有4位:林肯、加菲尔德、麦金利和肯尼迪,只有里根一人幸免于难(另有几起未伤及总统的“未遂”事件)。医学史专家比较分析了这5位总统遇刺的情况,结论是不断进步的医学挽救了里根总统的生命。    在这5起总统遇刺事件中,林肯被子弹击中头部,于次日死亡;肯尼迪也被击中头部,当场死亡。这两起事件都涉及头部重伤,即使是当代医学技术也回天乏力。然而加菲尔德和麦金利的伤情与里根的伤情相似甚至更轻,如果暗杀事件发生在今天,他们应该都没有生命危险。对后面3起遇刺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过去100年中医学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1881年,加菲尔德总统遇刺身亡。他身中两弹:一弹擦伤手臂,一弹从背部右方射入。第2颗子弹穿透了他的第一腰椎骨,但未伤及脊髓,也没有击中其他任何重要器官、动脉或静脉。这只是一个非致命伤,现在住院两三天就可能解决问题,当年却在折腾了79天后,以加菲尔德死于败血症而告终。    很多医学史专家认为,加菲尔德很可能不是死于暗杀本身,而是死于当时医生所犯的错误。首先是误用仪器,未能找到子弹。其次,医生没有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导致伤口感染。为了探明子弹位置,至少有十几位最权威的医学专家先后探测了加菲尔德的伤口,他们往往是徒手或用未经消毒的金属器具,这是当时普遍采用的方法。饥饿也是加菲尔德的死因之一。医生错误地判断子弹可能已穿透这位总统的肠道,于是严格限制其摄入固体食物,只经由直肠为其灌输营养液和药品。加菲尔德本来体重超过90千克,去世时体重竟只有原来的一半。有人评论说:“总统基本上是被这些医生饿死的。”    加菲尔德去世20年后,麦金利总统在出席泛美博览会时遭遇枪击,身中两弹:第1弹从肩部进入胸部,后被取出;第2弹穿过胃、胰和肾,停留在腹腔后部肌肉中,一直未找到。8天后,他因伤口严重感染而死亡。如果能用上抗生素,麦金利基本上不会有生命之虞。只是要等到40年后,抗生素才被广泛使用。    1981年,里根总统在华盛顿的希尔顿酒店演讲完毕,准备坐车离开时遭到枪击。凶手开了数枪,一颗子弹从打开的车门反弹入车内,从里根的左腋下进入,擦过肋骨,穿透肺部,停留在距离他的心脏只有1英寸的地方。    中枪后,里根失血量超过全身总血量的50%,并发呼吸困难,血压降至零,濒于死亡。他被迅速送至附近设施完备的华盛顿大学医院急诊室。医生立即为其进行静脉补液、供氧、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插胸管等(均按严格的无菌操作),很快就使里根的血压基本恢复正常。随后里根进入了准备充分的手术室,由胸外科专家做了紧急手术,给予止血并取出了子弹。    虽然手术后里根有发烧症状,但医生用了多种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再加上护理设施完备,里根在入院后第13天即出院,大约半年后基本康复。    以上3个案例的时间跨度刚好是100年整。这3位总统的伤情应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因时代不同、医学发展水平不同,最终结果产生了天壤之别。现代医学仍在不断发展,仍面临很多难题,但过去的100多年里医学的飞速进步令人感到欣慰。2.案例来源http:/www.ledu365.com/a/redu/19182.html3.案例讨论(1)从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角度分析加菲尔德和麦金利总统死亡原因? (2)三位总统伤情最终结果产生了天壤之别,有怎样启示?4.案例点评本案例介绍了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上先后有5位总统遇刺,其中身亡的有4位:林肯、加菲尔德、麦金利和肯尼迪,只有里根一人幸免于难(另有几起未伤及总统的“未遂”事件)。比较分析这5位总统遇刺的情况,结论是不断进步的医学挽救了里根总统的生命。 从认识论原理角度而言,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只完成了一次循环,而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 ,也就是说认识运动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医学实践和医学认识过程体现出这一认识论原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循环进行多次才能完成。在案例中 ,加菲尔德和麦金利总统死亡的原因,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着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如,当时美国医学正处于转型期,医疗实践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存在诸多学术派别,加菲尔德也成为各种似是而非疗法的试验品和牺牲品。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会无限的进行下去,人类认识世界的任务永远不会完结,人对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化全面。人只能无穷地接近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但不能完成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对于整个世界人永远有尚未认识的东西存在。3起遇刺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过去100年中医学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医学发展到了顶点,仍需也正在发展着。 5.教学建议:本案例可用于第二章第一节“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辅助教学。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循环进行多次才能完成。在本案例的使用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主、客观原因,避免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原因。(案例提供者:王艳芹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案例案例3关注三腿宝宝 1.案例呈现近日两名有着共同不幸的女婴乘载了千万人的关注。由于先天发育畸形,身上长着第三条腿的残酷现状,让她们正承受着同龄孩子不该体会的痛苦。 青青:一岁零两个月,因先天畸形,九个月大的时候遭受家庭遗弃。 惠惠: 一岁零五个月,先天畸形,虽有父母相随,但巨额的救治费用让一家人举步维艰。 青青是由儿童福利部门送进北京东直门医院的一名弃婴。在这名一岁零两个月大的女婴的腰部长着一条比双腿更加粗壮的第三条腿,一直到她的后脑处,另一位三腿宝宝惠惠是在父母的陪伴下住进医院的。惠惠的畸形则出现在左腿上,发育不全的左腿底部没有脚掌,而在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又长出了第三条腿,尽管只有三个脚趾,但脚掌却十分灵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中心主任徐林:这种孩子畸形的原因无非就这么几种,一种是物理性的因子,比方说放射性的因素,再就是生物因子,比方说母亲在怀孕期间,特别是胚胎早期是否吃过一些药物,是否有些感染,再一个就是遗传的因素,经过检查青青腰部的第三条腿,事实上是一个发育不完全的寄生性连体婴,里面有大量的神经和大量被牵引的脊髓,如不尽快手术,后果不堪设想。将来就是双下肢瘫痪以后,瘫痪平面会逐渐上升,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她可能由于神经原因,膀胱,泌尿系统感染,最后有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尿毒症以至于死亡。 8月28日东直门医院内聚集了三十多家媒体的记者,青青的手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上午8点20分青青被送进了手术室,手术进行了6个小时。青青的身体也经历了一次奇迹。 据医生介绍,目前青青的身体状况已有了明显的改善,9月2日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平躺着睡觉的孩子已经由重症监护病房转入了普通病房,开始进入康复阶段,至于青青最终能康复到什么程度,医生认为目前还无法预测,这主要因为是弃婴,医院无法得知其身体状况和个人经历。因此便无法预测出造成青青身体畸形的原因,而这直接影响到医院为青青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我们也向社会上,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希望找出她的亲生父母,无论是打匿名电话,写匿名信也好,来告诉我们她出生时的一些原因,或者她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情况,比如说吃过什么药物,受过什么污染。 与青青相比惠惠身体出现的畸形就显得简单一些,但手术的难度却有所增加,除了靠打工度日的父母,很难承受得起5万元的手术费用之外,关键是无论是家长还是医生,最终的手术目的都不仅仅是满足于将第三条腿简单地截去。 我们希望手术更完美,希望将来她那条腿能够站立。 到目前为止,另一位三腿宝宝惠惠的手术方案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家长正在四处筹借手术所需的巨额费用。惠惠的父母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而无论是惠惠还是青青,医生都认为她们所遭受的伤痛和她们的家庭以及社会所承受的沉重负担实际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妊娠期间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都可以对一些畸形情况查处来,比如说腭裂,唇裂,比如说有些三条腿都可以查处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缺陷率最高的国家之一,1996年,全国人口出生缺陷率为99.62 / 万,除了引起死亡之外,出生缺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针对这种严重的现状,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01年开始正式实施了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针对人口缺陷形成的原因,对高发人群进行三级干预。 国家计划盛誉委员会科研所生殖遗传副研究员王琳:一级干预就是指怀孕前,现在好多医院和计生的社区进行了准怀孕妈妈的教育,接下来(二级干预)就是怀孕中间,孕期的一个干预,第三级干预就是孩子出生以后,针对新生儿的。 专家指出在整个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过程当中,孕前的准备和怀孕期间的预防与监护是最为重要的。众所周知,胎儿在母亲的体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生长和发育的过程,而无论是自身还是外界的因素,都可能对胎儿的正常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出生干预工程则能利用现有的医学技术与手段对胎儿的发育状况进行很好的监测。 专家:可以进行一些B超,血清生化这方面的检查,看看这个胎儿是否正常。比如说现在媒体上常见的连体婴儿,或者是肢体畸形的三腿宝宝,完全可以在怀孕的检查当中把他检查出来,然后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山西省和顺县是我国人口缺陷率最高的地区之一。1998年到2001年,这个县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300-900/万,由于恶劣的环境条件和缺乏科学的饮食习惯,加上近亲结婚等因素,除了像青青,惠惠这种先天畸形病例外,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出生缺陷病种在这个县几乎都能够找到。2001年,国家将这里列入了首批实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试点之一。 结婚7年,曾经因胎儿畸形而引产的农民魏仲兰是这项工程的受益者。今年2月,她终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婴。 村民魏仲兰:“有了小孩,心里可高兴了,生下一个孩子挺健康挺好。” 据和顺县计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目前进行的干预主要是孕前的优生优育知识培训,微营养元素的补充,及怀孕后进行计生监测,其中优生监测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 山西省和顺县计生服务站站长梁晋魁:“今年一共监测了250对夫妇,已经有60对过去怀孕过出生缺陷儿的夫妇生下健康聪明的孩子。” 2.案例来源http:/www.cctv.com/program/wnfw/20030910/101400.shtml3.案例讨论(1)造成三腿畸形孩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有什么意义?4.案例点评本案例介绍了肢体畸形的三腿宝宝的情况。 从原因和结果的哲学范畴来讲,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本案例里指出,造成孩子出现三腿等等畸形这种结果有着诸多原因。一种是物理性的因子,比方说放射性的因素,再就是生物因子,比方说母亲在怀孕期间,特别是胚胎早期是否吃过一些药物,是否有些感染,再一个就是遗传的因素。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表现为1、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即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两者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作用于原因(反馈调控),互为因果。3、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本案例表明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辨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增强人们生活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缺陷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针对人口缺陷形成的原因,对高发人群进行三级干预。 在整个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过程当中,孕前的准备和怀孕期间的预防与监护是最为重要的。出生干预工程则能利用现有的医学技术与手段对胎儿的发育状况进行很好的监测。 5.教学建议:本案例适用于第一章第三节原因和结果哲学范畴的辅助教学。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本案例的使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具体分析造成孩子出现三腿等等畸形这种结果有着诸多原因,引导学生体会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增强自身行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案例提供者:王艳芹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案例案例4-抗击“非典”1、案例呈现:2003年春夏之交,中国同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持续蔓延的非典疫情,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种传染病,如天花、疟疾、霍乱、结核病、艾滋病、疯牛病等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但人类从未放弃过与疾病斗争的努力,随着人类对各种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多种疫苗的研制成功,1885年狂犬病疫苗问世,1921年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发明成功,1928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1970年乙肝疫苗培育成功等。这为人类战胜各种病魔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摆脱各类疾病束缚的速度正日益加快。人类正是在同各种疫病作无止境的斗争中推动了科学和人体自身的不断进化。非典是人类从未遇到过的疫病,是一种尚未被人类完全认识的新型传染病。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随着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人们就能正确反映非典型肺炎这种疫病的本质和规律,就能研制出彻底制服非典病毒的疫苗和药物。2003年4月10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科研人员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3例死于非典病人的肺标本进行检测,证实在病人器官内存在冠状病毒,这是引起非典的元凶。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确定冠状病毒变种是导致非典的病因。4月16日,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学家就成功地研制出了非典快速检测技术。4月17日, 卫生部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广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共同完成了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冠状病毒技术,可在2小时内实现对非典病人的确诊;而后科学家又把这一检测过程缩短到1小时。4月16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成功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这为研制诊断制剂、疫苗和治疗药物奠定了基础。4月24日,国家批准第一个用于预防非典的新药重组人干扰素a2b喷雾剂。4月28日,我国科学家表示,两三个月内即可开出抗非典药方,数月内非典疫苗可望问世。即便在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家也找到了治疗非典的有效手段,可以使绝大多数非典患者得到救治。短短几个月之内,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对非典的一无所知,到揭开其病毒的真相,再到逐步寻找制服疫魔的有效手段。这表明,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非典的本质和规律,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对非典的认识能不断深入和发展,人类有能力战胜非典病毒。(摘自范纯炎: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斗争的哲学思考)2、案例讨论:(1)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从未停止过,这表明了什么?(2)人们对非典病毒认识深化的过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3、案例点评:(1)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从未停止过,这表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因此,我们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根据矛盾普遍性原理,疾病是与人类社会相伴随的,特别是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都会吞噬无数生命。人类就是在不断地与各种传染病作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病毒一直在伺机侵害人类,有些病毒已被人类制服和消灭了,一些新的病毒又会出现,一些已被消灭的病毒又可以变种形式重新出现。因此,人类与各种传染病的斗争是永无止境的。(2)人们对非典病毒认识深化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个重要结论:其一,世界的可知性。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正在迅速增加,人类一定能够认识和战胜非典病毒。其二,认识过程的辩证性。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在主观上要受到自己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在客观上又要受到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等时代条件以及事物本质的暴露程度的限制,因此,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认识和战胜非典病毒必然需要一定的过程。4、教学建议本案例可以运用于第一章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的教学,也可以运用于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的教学,引导学生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个重要原理,坚持可知论,把握认识的辩证过程。(案例提供者:王艳芹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案例案例5-从牛痘到抗生素 1、案例呈现18世纪终了时,医学界开始对人体有了相当的了解。医生们注意到一件奇妙的事情,就是某种疾病,人一生只会染患一次,好像身体会“记住”那种疾病,保护自己不再受到感染。“天花”就是其中的一种。土耳其某个村庄的农民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件事,甚至找到独特的预防方法。一有人染上天花,就用针刺患者的水泡,然后刻意用这支针刺穿健康人的皮肤,这些人就会染上天花,但是症状通常不会那么严重。 18世纪初期,英国贵族出身的蕾迪·玛莉·蒙塔古住在土耳其,她对农民的天花预防很有兴趣,便将这项技术带回了英国。 当时一个名叫爱德华·金纳的医生在英国中部的乡镇工作,他和许多医生一样,使用蒙塔古所传的技术预防天花。他进而发现,在为挤牛乳或照顾母牛的女人们进行预防“接种”后,她们完全没有出现天花的症状,即使天花在四周肆虐,家人也一个个死去,这些女人也不会得病。挤牛乳的女性偶尔也会染上一种类似天花的疾病,这种病的毒性较弱,原本只有母牛才会染上,因此称为“牛痘”。得过牛痘的人都不会得天花。为了确定这个发现,金纳认为必须跟学者一样做实验,于是在1796年,他为一名常在诊所出入八岁的健康儿童在手臂上刮出两个小伤口,再涂上取自牛痘水泡的液体。一星期后少年发烧,但是很快就康复了。经过几个星期,金纳又在少年的手臂上刮出小伤口,这回涂上的液体,是从天花水泡中抽出的,一不小心就可能致命。如果这个少年能继续活蹦乱跳,就表示金纳的假设没错,牛痘能预防天花。承蒙幸运女神的眷顾,少年没事。金纳借助这个极端危险的实验,证明了天花是能够预防的。他把这项技术称为“疫苗接种”。 葡萄酒为什么变酸 1856年,有个酿酒厂主人要求面见已是著名化学家的巴斯德。这家酿酒厂向来都用传统方式酿酒,但不知为什么,有许多酒会在最后的装瓶阶段变酸。经过几个月研究酵母和发酵的关系之后,巴斯德终于发现酵母中的小颗粒其实是活的。我们现今把这种小生物称为“菌”。葡萄汁添加了酵母菌之后,这些小菌会“吃食”汁液所含的养分长大,并且不断地繁殖。酒精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因此,酒精可以说是酵母菌的“排泄物”。 那么葡萄酒为什么会变酸呢?巴斯德发现,美酒中的酵母菌是圆形的,酸酒中的却是细长形的,形状不一样是不是表示菌种本身不同?巴斯德进一步探查,又发现细长形的菌体和酵母菌是两回事,这种菌体“排泄”的不是酒精,而是有酸味的物质。这也就是说,要防止葡萄酒变酸,只要把这种菌体杀掉就行了。方法不难,巴斯德只是把葡萄酒加热到摄氏50度,就消灭了不受欢迎的菌体。这个技术现在称为“低温杀菌法”。 巴斯德领悟到,自然界里充满着微生物,而微生物的作用并不只是使果汁发酵,或是让葡萄酒变酸。他在1858年发表了全新的学说,主要内容是:如果微生物会危害葡萄酒,那么对人体应该也会,也就是说,人患病的症结就是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后来被命名为“细菌”(bacteria),巴斯德的学说也就被称为“细菌病因说”。巴斯德的新贡献 1880年夏天,巴斯德的一名助手负责为实验用的几只鸡注射霍乱菌,通常鸡一被注入霍乱菌就会立刻发病而死。可是因为这时候正好放暑假,助手忘了为鸡注射。装有霍乱菌的容器就在暑假期间搁着,等到暑假结束,才拿出来注射。结果出人意料之外,那些鸡并没有在短时间内死去,它们只是稍有点不适,很快就恢复精神了。 于是重新为这些鸡注射“新鲜”的霍乱菌,结果更是惊人,这回鸡根本没有发病!巴斯德想起金纳的天花预防接种,看来助手是在无意中为鸡注射了疫苗。巴斯德于是找来几只鸡,重复同样的步骤,并且用各种方法进行试验,终于制造出了有效的疫苗。这是继金纳之后,第一次制成的疫苗。 现在的问题是,制作疫苗的技术是否也能用来对抗其他疾病。1881年,巴斯德着手制造炭疽疫苗。炭疽是侵袭牛、羊、猪等家畜的疾病。巴斯德依照之前处理鸡霍乱的方式,首先调制减弱炭疽病原菌的水溶液,然后注入25只羊的体内,这些羊在几天之内显出症状,却没有死。然后巴斯德又在羊身上注射活的炭疽病菌,羊群果然没有得病!这个实验证明了他的假设是对的。既然这种疫苗对动物有效,是否也能做出对人体有用的疫苗? 巴斯德和助手商量之后,决定先试做恐水病的疫苗。恐水病又名“狂犬病”,是狗常有的疾病,染病的狗会出现狂乱的行为。狂犬病最可怕的地方是被咬的人也可能发病,而一旦发病就要痛苦一个月以上才会死去,所以是当时的人最害怕的疾病之一。对巴斯德来说,这种疾病能同时传给动物和人是一个优点,因为制作的疫苗可以先在动物身上试打,然后才给人使用。为证明狂犬唾液中的某种成分就是病原,巴斯德做了许多实验。被狂犬咬到的人,脑部会受到侵袭。巴斯德知道这一点,就先把得病的狂犬脑部晒干磨成粉末,调成水溶液,以减弱溶于水中的病原菌,再当成疫苗注射在狗身上。巴斯德重复做了许多次这个实验,终于制成预防狂犬病的疫苗。1885年7月初,有一名少年被带到他的实验室,这个名叫约瑟夫·迈斯塔的少年被疯狗咬了,如果不想个办法,可能活不到秋天。少年的父母相信巴斯德,让他为儿子注射了12支狂犬病疫苗。幸好疫苗发挥了效力,正如巴斯德所期待的那样,迈斯塔捡回了一条命。人类可以用的最早的狂犬病疫苗也就此诞生了。抗生素的诞生 光靠一种疫苗有时候并不够,而即使打了疫苗接种,也可能因为得过某种疾病,使得免疫系统无法顺利应付新的病原菌。 1928年,在伦敦一家医院执勤的医师亚历山大·弗莱明有一天不经意地发现,容器里的细菌都死了,因为上面有一层绿色的霉。霉是一种菌体,当时已为人所知,这种绿色的霉就称为“青霉菌”。 1944年,使用青霉菌做成的药物“盘尼西林”问市。光是使用盘尼西林的第一年,就拯救了好几千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伤的士兵。 可是,盘尼西林并不是对所有病原菌都有效,其中尤以对结核菌最为有力。有些学者相信一定还有其他细菌可以做成药物,就继续研制新药,并在20世纪制成最早的结核菌特效药。由于这种药物,结核才变得能够治疗。对抗其他病原菌的药物也陆续研发出来,这些药物统称为“抗生素”。在现今时代,抗生素已成了医生不可或缺的治疗用药。 有耐性的病原菌也可以说是进化论的现成例子。所有物种都会随着时间逐渐变化,病原菌也是生物,而且有不计其数的种类,进化论对这些病原菌当然也适用。有极少数病原菌能够忍受抗生素,它们能在因抗生素而改变的环境中存活,并且留下后代,这些后代也继承了上一代的特质,于是就出现了耐得住抗生素的病原菌。耐不住抗生素的病原菌都一个个死去,最后只剩下具有耐性的病原菌不断繁衍。 病原菌实在很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有些竟然能在几个月之内就习惯新的抗生素!如果病原菌照这样进化下去,以后我们要如何对抗疾病呢?有许多学者已经在为未来感到忧心。 人和病原菌一直都在对抗,这场战争可能永远也不会终止。 20世纪80年代,可怕的艾滋病毒(HIV)开始流窜,目前已经有数千万人受到感染。而在1995年,埃博拉病毒也使数百人在短时间内死亡,远比艾滋病毒危险。这种疾病会不会像过去的瘟疫一样,在人类还无法控制时蔓延开来,目前还不知道。无论如何,要避免“新瘟疫”的扩展,就必须尽快作更进一步的研究。2、案例讨论(1)从“疫苗接种”技术的发明到“抗生素”研制,这一段历程说明了什么? (2)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反复性原理分析从牛痘到疫苗到盘尼西林再到抗生素的认识过程? (3)抗生素能否杀死所有的病原菌?有耐性的病原菌很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对此人类应该怎样做? 3、案例点评本案例讲述了从牛痘到“细菌病因说”再到“抗生素”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说明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过程通常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需要,由于过去人们普遍受到天花和各种瘟疫的侵扰,才迫使人们去注意相关的各种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不断研究,才逐渐发现这些现象的内在规律,从而又进一步把这些规律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使之为人类造福。从牛痘到“细菌病因说”再到“抗生素”的认识和发现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但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本质上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病毒和细菌也是一样,当人认识并克服一种细菌之后,还会产生新的细菌,它表现为医学能不断地治愈某些疾病,但又总是出现人们暂时无法认识和无法治愈的疾病。可以说人和病原菌一直都在对抗,这场战争可能永远也不会终止,因为病原菌的进化会导致以前的特效药失去效用,而且全新的病原菌还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所以人的认识必定会不断地反复下去。而我们之所以相信没有治不了的病,就是因为世界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一种事物的存在必定有与之相克的另一事物的存在,所以只有回到大自然中、回到生活实践中才能发现新疾病的治愈方法。所以认识的每一反复过程都必须从实践出发。4、教学建议本案例通过叙述讲述了从牛痘到“细菌病因说”再到“抗生素”的认识过程,揭示了疫苗技术来自于实践,由于对葡萄酒为什么变酸的研究,提出了“细菌病因说”,最终研制出消灭病菌的药物“抗生素”,然而由于部分有耐力的病原菌抗药性增强,又迫使人们去进一步研究,发现更有效力的药物,说明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本案例可用于第二章第一节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部分辅助教学。(案例提供者:杨帆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案例案例6-血管结扎法的发明 16世纪的欧洲,在进行外科手术时,医生们通常是将伤员绑在粗笨的椅子上,由几名壮汉手持锯子强行锯下伤员受伤的腿。在截肢手术完成后,为了止血,医生从燃烧的炭火中抽出红红的烙铁迅速烙在伤口上,使创面局部结疤,止住流血。这种近乎野蛮的外科手术常常使伤员在治疗中痛得昏死过去,令人不忍目睹。 巴雷是法国一位长年在军队中从事外科手术的外科医生。他看到伤员做手术要经受如此残酷的折磨,便开始思考如何改进外科手术的方法,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巴雷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改进了许多手术器械,并将过去用沸腾的油洗涤伤口的方法改为用温水洗涤,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不过,外科手术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最突出的便是如何找到一种新的止血方法来处理手术中的大血管出血问题。偶然的一次,一个刚动过手术的伤员大血管正在大量出血,而慌乱的助手却没有把烙铁准备好。情急之下,巴雷用手里的手术刀按住了大血管,流血停止了。这一意外的发现使巴雷认识到,如果用夹子夹住大血管就可以止住流血。然而,夹子不能较长时间留在伤员的躯体上,几次试验之后,巴雷终于发明了一种用丝线结扎血管的新方法结扎法。结扎法在临床应用中效果奇佳。巴雷每次使用结扎法之前,都要先把丝线放在锅里加热蒸煮,消毒之后再用于手术当中将血管扎住。这种用结扎血管来代替烧灼组织的结扎法,使外科中的截肢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巴雷在一系列外科治疗上的根本性改革,破除了几百年来西方外科学上带有迷信色彩的粗暴治疗手段,将外科治疗提高到科学的基础上。因此,后世把这位法国外科医生称为“外科医学之父”。 (案例提供者:杨帆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案例案例7-听诊器的发明 1、案例呈现19世纪初,在行医的过程中法国医学家雷奈利奈克斯发现,在对心肺部位患有疾病的病人进行检查时,医生只能一边用耳朵直接贴附在病人的胸部,一边用双手来摇动病人的身体,借此判断病情。这种原始的诊断方法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对于体内脂肪过多的肥胖病人,这种听诊方法就容易失效,造成误诊;如果病人患有心脏病,经过医生的摇动,可能就会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于是,利奈克斯开始努力寻找一个解决的办法。有一天,在利奈克斯所在医院附近的一个小公园里,利奈克斯看到孩子们在跷跷板上做游戏。只见他们一个蹲在这头,把耳朵紧贴跷跷板;一个站在另一头,用一枚铁钉在板上轻轻地划着。结果,坐在另一头的孩子通过木板居然能清楚地听到对方划木板的声音。这一现象启发了利奈克斯。他赶紧赶回医院,临时找来一本书的封面,将它卷成圆筒状,将圆筒的一端放置在病人的心脏部位,另一端贴在自己的耳朵上。结果,他惊奇地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听到的声音甚至比以往用耳朵直接贴紧胸部听到的更为清晰。于是,利奈克斯开始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成形状各异的听筒,并用它们来对患者进行心脏的实验性检查。在经过几年的思考与实验之后,利奈克斯终于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木质听诊器。这个听诊器在今天看来极其简陋,它呈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案例.doc)为本站会员(少林足球)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