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群文阅读精忠报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2.docx

    • 资源ID:4368643       资源大小:63.0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群文阅读精忠报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2.docx

    单元群文阅读·精忠报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限时15分钟)魏晋南北朝之时,侠客的书写开始出现在诗歌中。魏晋诗歌中的男侠大多是边塞的少年侠客。他们的特质,总是自恋、爱美、高傲、挥霍无度、重友情而轻金钱和死生,甚至可以为友人或知遇者牺牲生命,然而魏晋南北朝的边塞诗大多是诗人的想象之作。到了唐朝,这种书写传统有了很大的改变,促成了侠客诗风的发展高峰。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出现在边塞诗中。唐朝边塞诗所描写的侠客,大多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有些是住在西北边境、生活浪荡、喜欢逞凶斗狠的游侠儿,有些则是在长安、洛阳犯案之后逃到边塞的侠客。然而,当他们眼见西北外族入侵而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体内的另一种侠客情怀爱国之情随之兴起,因而毅然从军报国。唐朝边塞诗中,就有许多的作品是描写侠客的从军报国。然而对许多诗人侠客而言,从军只是纯粹的爱国表现。许多诗人与侠客甚至是反战的。从汉末到唐初,长期以来一直是战争频仍的乱世。到了盛唐,又因拓展疆域的政策而长年征战。到了中晚唐,更因为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内战不断。侠客与诗人,甚至是平民百姓早已厌倦且害怕战争。在唐朝边塞诗中,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侠客的厌战与反战的心态。特别是晚唐,除了内战之外,还有外族入侵。由于藩镇割据与内战的长期消耗,士兵与百姓,不管是在实质的体力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无法抵抗外族的入侵,因此有许多作品不仅主张反战,甚至大胆直言以投降的方式来争取和平。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报恩,尤其是报知遇之恩,从史记的刺客列传就已是侠客特质的标签。而这个特质,对诗人侠客也不例外。高适报答哥舒翰即是典型的例子。侠客复仇,不管是为知遇者、友人、国家、正义或是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侠客复仇,并不是文学所虚构出来的。从史料得知,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甚至到了唐朝,复仇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虽然复仇是侠客用来展现侠义精神的重要行为,但男性侠客与女性侠客在复仇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男侠客可以为知遇者、为朋友、为弱小、为国家、为正义、为自己复仇,但从来没有为家人复仇,而诗歌中的女侠,只为家人复仇。唐朝边塞诗中有许多作品是描写诗人如何仰慕侠客的行为、如何借由从军以及打猎、放鹰等行为让自己感受侠客的豪放与英勇,从而想象自己就是侠客。但是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古代诗人总是向往侠客情怀?可能的一个解释,是侠客精神长期以来对诗人有激励作用,尤其是诗人受到挫折之时。在这些困顿挫折的生活中,侠客精神就经常被诗人拿来作为疗伤止痛的抚慰。除了少数诗人如李白善于剑术武艺之外,多数诗人都是文弱的书生,他们应该非常清楚他们的文弱体质是不可能与真实的侠客相比的,由此可见唐朝侠客诗风中所谓侠客,并不是与职业有关,而是指那些具有侠客特质的人。所谓侠客特质,一言以蔽之,侠之大者,不在于武,而在于侠。(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的侠客书写,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了唐朝达到发展的高峰。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体现在唐朝的边塞诗中。B唐朝侠客诗风改变了魏晋时期边塞诗多流于诗人想象的传统,常见的主题有从军报国、厌战反战、报恩复仇等。C唐朝侠客诗风中的侠客,是指那些具有行侠仗义、重友情、讲义气、爱国等侠客特质的人,泛化为一种精神气概。D唐代很多边塞诗人将英雄之梦寄托在诗歌之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追求、理想、情怀、愤懑以及对民主平等的向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曲解文意,“对民主平等的向往”表述错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无论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还是犯案后逃到边塞的侠客,面对国家的危难大都会兴起爱国之情。B唐朝诗歌中描写侠客从军报国的作品注重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大义结合在一起。C诗人想象自己是侠客,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诗歌中,目的是让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通过诗歌来实现。D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为正义、为知遇者乃至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答案C解析C项“目的是让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通过诗歌来实现”错误,原文第五段是说“侠客精神长期以来对诗人有激励的作用,尤其是诗人受到挫折之时。在这些困顿挫折的生活中,侠客精神就经常被诗人拿来作为疗伤止痛的抚慰”,诗人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诗歌中是为了疗伤止痛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侠客复仇既可见于文学作品,也可见于历史资料,从春秋到唐代,这种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B唐代侠客诗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盛唐时期是报国情,晚唐时期则是反战心。C诗歌中侠客的身影既有男侠也有女侠,不同的是:男侠从来不为家人复仇,女侠快意恩仇只为家人。D诗人体质文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幻想自己成为侠客,因为侠之道在于侠之精神,而不在于武之技能。答案B解析B项“盛唐时期是报国情,晚唐时期则是反战心”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唐朝边塞诗中,就有许多的作品是描写侠客的从军报国”,第三段“在唐朝边塞诗中,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侠客的厌战与反战的心态”,所以“报国情”与“反战心”每一个时期都有,不能简单划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限时15分钟)岳飞:魂兮归来陈世旭车出新郑机场,尽管是夜间,也能感觉到处在内陆季风气候中的中原,漫天扬着雾一般的沙尘。此行的目的地是汤阴。汤阴是岳飞故里。高速路像一柄长剑,横亘中原,直插茫茫暗夜,直入历史腹心。思绪随疾驶的车轮一起飞奔,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不堪回首的历史疼痛。那时的中原,荒烟笼罩城郭。当年的花遮柳护,凤楼龙阁都不见,只有铁蹄满郊畿,千村寥落。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潇潇雨后,谁人凭栏,怒发冲冠,壮怀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但得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把破碎山河,从头收拾!岳飞出生在两宋交接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南宋一百五十余年的黯淡岁月里,如流星刹那划过,瞬间陨落。他给这个世界的历史太短了,只有三十九年!这是岳飞个人的悲剧,是南宋那个“自坏汝万里长城!”的偏安朝廷的悲剧!更是华夏民族精神历程的悲剧!中国的历史,夏商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清,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性。任何一个朝代都不缺少经天纬地的人物,不缺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中华传统文明里慷慨悲歌之士的经典故事令我们荡气回肠。即便在靖康之乱中依然产生了华夏精神的典型代表文武皆备,尽忠报国,气贯长虹的岳飞。南宋是个极为尴尬的朝代。应该说,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诸领域都曾达到过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北宋至少在赵匡胤和前几代皇帝的治理下曾经繁华灿烂过,而南宋从诞生之日起就萎靡不振,终因不图进取而自戕灭亡!南宋出现的英雄们是如此的显眼,盖因为南宋的悲剧,注定了那么多悲情英雄的出现!岳飞的为人和品行是许多人无法比拟的。他廉洁奉公,全家均穿粗布衣衫,他与士卒同饭,与士卒同住茅屋军帐。他的财产只有三千贯(约合两千多两银),南宋对军队犒赏极厚,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数分给将士。他直言不讳,行若明镜。他严以律己,厚以待人。他令出如山,赏罚分明。他文才横溢,儒将风范。他武艺高强,武略非凡。他身先士卒,战功卓著。他卫国尽职,事母至孝。他不纵女色,不图安逸在他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然而,这个上天恩赐给南宋的救星,上天却没有给他更大的发挥空间!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扼杀。真是苍天弄人!岳飞之死,敲响了赵宋王朝的丧钟。西子湖畔,歌舞升平,靡靡之音,床笫之乐熏酥了文武官员的筋骨。最终演变成崖山之败。岳飞之死乃是包括华夏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文明整体的悲剧。杀害岳飞实则是损伤民族的脊骨。血性一次次被嘲讽,忠勇正气一日日衰微,越来越多的人灵魂和身体分裂,越来越多的中国式智慧蔓延滋长,把“好人不得好报”“好死不如赖活着”奉为人生哲学。官场则奉行“淘汰清官定律”,清官举步维艰,贪官如鱼得水,君子获罪,小人得志,成了劣性竞争的舞台。越是心狠手辣背信弃义表里不一如赵构、秦桧者越可能取得成功,而越是忠直仁爱如岳飞者越容易遭到惨败。宋以后的伪文化为日后的汉奸卖国贼的滋生准备了土壤和温床。在世界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亡国事件不胜枚举。但像南宋这样的灭亡仍不失为一个异数。落日余晖,亦足令后人羞愧难当。悲悼英魂,真是不胜唏嘘。所幸的是人民的意愿从来都不可违拗,人民的意志更不是暴力所能征服。对于岳飞,人民的怀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已成为一种历史奇观。汤阴的岳飞故居和先茔,安卧在浑朴古老的乡土中间,皆由乡人建造和看护。其修缮和看护之责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并将永远。此间的石碾、木盆或牛槽无从考证,历经过泛滥的洪水或烽火,会在原野的麦香和民族的史册里永存。人民的力量使华夏原生文明即便遭遇灭顶之灾,仍能将对英雄的珍重根植于民间回忆。而对英雄的崇拜又转化成巨大的凝聚力量,使华夏民族在屡遭巨创之后,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朱元璋在读岳飞手迹时曾写下“纯正不曲”的批语,并将岳飞列于帝王祠之列。岳飞无愧。中国亦无愧。中国人纯正不曲的血性在汶川大地震中又一次大放光芒。中华民族的脊骨永不会断裂;中华民族的命运可以挑战,却永不会屈服。岳飞,魂兮归来!(节选自人民文学)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首尾呼应,以作者游踪开头,通过对南宋历史的反思与岳飞悲剧的叙写和分析,表现了作者对岳飞的景仰之情。B南宋以后之所以出了很多汉奸和卖国贼,是因为南宋的秦桧和赵构杀了岳飞。C“岳飞之死,敲响了赵宋王朝的丧钟。西子湖畔,歌舞升平,靡靡之音,床笫之乐熏酥了文武官员的筋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赵宋王朝灭亡的原因。D朱元璋在读岳飞手迹时曾写下“纯正不曲”的批语,并将岳飞列于帝王祠之列,表现了岳飞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崇高。答案C解析A项,“本文首尾呼应”错,本文并未首尾呼应,开头写的是作者的行踪,结尾写的是岳飞对人们的影响。B项,“是因为南宋的秦桧和赵构杀了岳飞”错,出现汉奸和卖国贼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不能全部归咎于南宋的秦桧和赵构杀了岳飞。D项,朱元璋作为一代帝王,将岳飞列于帝王祠之列,并不代表人民的意愿。2原文中说在岳飞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认真阅读全文,说说岳飞有哪些值得称道的美德?答:答案廉洁奉公,与士卒同甘共苦。直言不讳,行若明镜。严于律己,厚以待人。赏罚分明,身先士卒。卫国尽职,事母至孝。不纵女色,不图安逸。解析根据原文第九段概括,如“他廉洁奉公,全家均穿粗布衣衫,他与士卒同饭,与士卒同住茅屋军帐”“他直言不讳,行若明镜”“他严于律己,厚以待人”“他令出如山,赏罚分明”等,但不能照搬,须去掉不属于美德方面的内容。3对于岳飞,人民的怀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答案汤阴的岳飞故居和先茔,安卧在浑朴古老的乡土中间,皆由乡人建造和看护。其修缮和看护之责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并将永远。对英雄的珍重根植于民间回忆,对英雄的崇拜转化成巨大的凝聚力量,使华夏民族在屡遭巨创之后,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解析题干出现在原文第十三段,其表现主要在第十四段、第十五段中,如“汤阴的岳飞故居和先茔,安卧在浑朴古老的乡土中间,皆由乡人建造和看护”“而对英雄的崇拜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即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限时20分钟)将军赋采薇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相关链接: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答案DE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自幼对熟读成诵”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只是说戴安澜为了激发大家的爱国热忱,抄录满江红过零丁洋,印发给官兵背诵吟唱。B.“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表述不准确,他还牵挂父母。C.“与日寇死战”与文意不符,原文第五段说的是戴安澜率领士兵朝祖国的方向突围;“要他申请难民身份”错,原文第五段是“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答:答案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即文章第二段。文章第二段介绍了戴安澜与记者宗祺仁的交往。答题时应该抓住戴安澜的人格特征:爱国,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朋友间相互信任。还要考虑宗祺仁作为新闻记者,是爱国志士,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考生明确这些后,即可得出答案。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答案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分两步进行思考:第一步,分析诗歌使用的典故;第二步,从典故入手,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诗歌体现的戴安澜的志向。远征其一使用了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其二使用了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这两首诗,通过典故的使用,分别表达了戴安澜扫平敌寇的决心以及弘扬国威、安抚百姓的气概。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答:答案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回答本题时,要抓住戴安澜的具体行为和思想态度。比如,他对宗祺仁的看法,表明他以祖国利益为重;写给夫人王荷馨的绝命家书,表明他关爱家人,侠骨柔肠,视死如归;“相关链接”中的“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表明他兼具文韬武略;等等。这些都是戴安澜自身的特点,都属于题干中所说的“内在原因”,考生按此思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限时20分钟)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颖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论难,颖达为最。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若其位居尊极,炫聪耀明,侍才以肆,文过拒谏,则上下情阂,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深善其对。六年,累除国子司业。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十四年,太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后承乾不循法度,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曰:“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颖达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谤逾切,承乾不能纳。二十二年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B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C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D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本题中,名词或代词作主语的,就在其前停顿。如:“礼部尚书杨玄感”“太宗”“(孔)颖达”作主语。“礼部尚书杨玄感”作“舍之”的主语,“于家”交代了“舍”的处所,意思是礼部尚书杨玄感把孔颖达藏匿在家中,结构独立,意思完整,其后断开,排除A、B两项。“封曲阜县男”是官职,不能分开,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氏易指曹魏时期王弼注解的周易,以对周易独到的解读流行于六朝隋唐。B国子指国子监,又称国子寺,在隋唐时期,既是中央最高学府,又是国家的教育主管机构。C庶人,本指平民,有时也能指太子。如李承乾即当时储君,贵为太子,又被称为庶人承乾。D释奠,即释奠礼,国子祭酒率领师生陈设乐舞呈献牲酒拜祭孔子,以示对先圣的崇敬之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项,“本指平民,有时也能指太子”说法不正确。“庶人”不能指太子,李承乾后来被废为庶人,史书追称其为“庶人承乾”。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颖达聪慧好学,多才多能。他幼年就能日诵千余字,长大以后,对五经甚为熟悉,而且还精通算术和历法,也懂得作文的方法;尽管如此,还能向同郡前辈虚心求教。B孔颖达少年及第,学惊宿儒。大业初年,他考中明经,后来参加东都儒学辩论大会,舌战群儒,荣获第一,这也引发了学术权威的极大嫉妒,甚至要杀掉他来稳固其学术地位。C孔颖达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他为唐太宗讲解论语,能结合太宗特殊的身份来阐述孔子的精义,使得圣贤的意旨能够直抵帝王的心灵,从而达到规讽和劝谏的积极作用。D孔颖达精忠报国,不避祸福。太子李承乾不守法度,孔颖达不惜触犯储君的威严来进呈谏言。遂安夫人为他的安全担忧,劝他收敛刚气,他说为国捐躯,死而无恨,劝谏更加猛烈。答案D解析“为他的安全担忧”错,遂安夫人是关心太子,希望他能换种比较委婉的方式进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译文:(2)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译文:答案(1)刘焯起初没有礼遇他,颖达请教疑惑难解的问题,多出刘焯的意料之外,刘焯改变仪容对他恭敬以待。(2)自己的才华技艺虽然多,还是认为少,仍然向才华技艺少的人求教来增加自己的才艺。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句关键点:不之礼:没有礼遇他;疑滞:疑惑难解的问题;改容:改变仪容。第(2)句关键点:虽:虽然;犹:还是;就:靠近,向。参考译文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颖达八岁从师学习,每天诵读千余字。成年后,他尤其明悉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还擅长算术和历法,擅长写文章。同郡刘焯是名扬海内的学者,颖达上门求教。刘焯起初没有礼遇他,颖达请教疑惑难解的问题,多出刘焯的意料之外,刘焯改变仪容对他恭敬以待。隋炀帝大业初年,颖达应举明经科获及第,授任河内郡博士。当时隋炀帝召集各郡儒学官吏到东都洛阳,命令他们与国子监的秘书学士一起论辩经学中的问题,颖达最为突出。那时颖达还年轻,那些先辈宿儒因被他驳倒羞愤怀恨,暗中派刺客去谋害颖达。礼部尚书杨玄感把孔颖达藏匿在家中,因此,他才幸免于难。贞观初年,颖达受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留心各种政务,颖达多次进谏忠言,更加受到太宗的亲近信任。太宗曾问:“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这是说什么?”颖达回答说:“圣人施行教化,是想使人因谦让而愈有光辉。自己虽然有才能,不骄傲自大,依旧向没有才能的人求访能做到的事。自己的才华技艺虽然多,还是认为少,仍然向才华技艺少的人求教来增加自己的才艺。自己虽然有知识,却像没有知识的人一样;自己的知识很充实,却像知识空虚的人一样。不仅仅匹夫庶人要这样,帝王的德行,也应该像这样。如果处在极其尊贵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文过饰非,拒不纳谏,那么上下就会感情隔阂,君臣之间思想相互背离。自古以来国家的灭亡,没有不是因为这样而造成的。”太宗非常满意他的回答。贞观六年,颖达屡次升迁,被任命为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又迁升为太子右庶子,依旧兼国子司业。由太子废为庶人的李承乾命令孔颖达撰孝经义疏,颖达根据文章表达意理,增加了正言讽谏的渠道。学者都颂扬他。贞观十二年,拜为国子祭酒,仍旧在东宫给太子讲学。贞观十四年,太宗亲自到国学观举行祭祀先师的释奠大礼,命颖达主讲孝经,颖达讲完后,进献释奠颂,太宗手诏褒奖赞美他。后来承乾不遵循法度,颖达常常冒犯太子的威严直言规劝他。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颖达说:“太子长大成人了,多次受到人当面斥责他的过失怎么合适?”颖达回答说:“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直言恳切规劝更加感切,承乾不能接受。贞观二十二年,颖达去世,太宗特许他陪葬昭陵,赠封太常卿,谥号为宪。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限时10分钟)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岑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注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D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E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答案CD解析C项,“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错误,诗中有“误落胡尘里”,注释也有“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D项,“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无中生有,尾联写“去河阳幕府”的情形。2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颈联描写了裴判官出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解析这是一道概括诗句的内容并分析作用的题目,要求概括颈联描绘的画面内容及其用意。答题时首先翻译诗句,再分析作用,诗句描写了裴判官出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雪沾衣”“山”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同时,下文“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注意事项

    本文(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群文阅读精忠报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2.docx)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