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新]新课标高考历史(适用于文科艺术生):选修一改革史.doc

    • 资源ID:4819338       资源大小:315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新课标高考历史(适用于文科艺术生):选修一改革史.doc

    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选修一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朝代歌:原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770),春秋(东周)战国(前770-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8,25-220)三国(220年280年)晋(265420年),晋后南北(420589)分,隋(581-618)唐(618-907)五代(891-979)宋(960-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晚清)及民(1912-1949)。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考试大纲】商鞅变法【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知识梳理】时代背景1、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井田制瓦解;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商业繁荣以及城镇兴盛、土地兼并、租佃制。2、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礼崩乐坏;国家分裂,诸侯争霸;各国变法推动社会变革;奴隶主阶级衰落,新兴地主阶级。3、文化:各国纷纷网络人才,学术环境宽松活泼;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士人阶层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私学兴起使“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大批人才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对社会问题发表见解。4、代表:齐国管仲改革;魏国魏文侯变法。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秦国形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全面落后。外交上诸侯卑秦。3、人才储备:孝公求贤,商鞅入秦。4、变法准备:说服秦王,获得支持;论战权贵,扫清障碍;南门徙木,取信于民。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内容 作用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官爵和军功结合,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什伍制度。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可以买卖。正式废除井田制,推动地主经济发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统一秦国度量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县制将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什伍连坐制度。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轻罪重刑。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思想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习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一夫一妻制。增加财政收入。三、商鞅变法的结局、历史意义、成功的原因、历史局限性、特点、启示:1、结局: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遭到其反对;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秦法未亡的原因:新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新法使秦国富强。2、历史意义: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变法; 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 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为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3、成功的原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改革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成熟:井田制进一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法家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合乎秦国国情。秦孝公全力支持是保障。 商鞅不惧权贵,执法如山,赏罚分明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4历史局限性压抑工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君主独裁,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法律严苛,轻罪重刑,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激化社会矛盾。5、 特点:变法核心内容是“重农”和“法治”。手段: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影响: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6、性质:促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新兴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7、改革的启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改革就会丧失活力,就会落后,就会灭亡。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改革者要具有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不怕失败,不怕坐牢、砍头的大无畏精神,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即使改革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都只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坚定改革的信心。(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知识拓展】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项目郡县制分封制相同点都是地方行政制度,负责地方管理。不同点官员选拔郡县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免。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维持,实行世袭制。权力、职责负责地方民政和军事。诸侯在领地内拥有政治、经济一切大权。影响加强中央集权。随着诸侯国实力壮大和血缘关系疏远而成为地方割据势力。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比较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理念中庸法治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为了实现秦的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内容改革土地所有制,以财产的不平等取代出身不平等。建立民主机构,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参政的民主权利;发展工商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一定程度维护平民利益。触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的全面彻底的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推动农耕经济发展。对人民轻罪重罚。性质奴隶主阶级巩固自身统治的改革,维护工商业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封建化改革。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民主借鉴,但限制了平民成为高级官吏的的机会。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奠定基础。相同政治:都涉及等级划分,都部分废除政治特权。如梭伦改革政治上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打击了贵族特权。经济:改革土地制度。梭伦改革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影响:都加强了政权,有利于政治稳固和经济发展,都推动了国内社会政治制度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考试大纲】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知识梳理】1、改革的背景:(1)前提:北魏(386年534年)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2)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农民负担加重,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3)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2、改革的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3、改革的主要内容:(1)均田制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影响: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均田制蕴含的是:封建生产关系。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北魏推行均田令主要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2)三长制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作用: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大量依附人口脱离豪强,重新成为政府控制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推行均田制。(3)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和任期考核制。内容: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不许官吏自筹。凡贪污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俸禄制度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任期考核制:地方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对官吏三年一次考核,以能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意义: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4)迁都洛阳(493年)(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原因:政治上平城故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经济上平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影响: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5) 实行汉制。(6) 移风易俗:禁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定姓族;禁鲜卑族同姓通婚,与汉族通婚;禁鲜卑语、改说汉语。影响:移风易俗,改革鲜卑族旧有落后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4、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5、改革的历史作用: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如新都洛阳重新成为北方的政治贸易中心。(3)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局限性:丧失了民族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6、改革成功的原因:(1)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7、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什么启示?(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历史概念】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知识拓展】比较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背景相同 社会转型时期。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面临改变落后状况的任务。解决具体矛盾不同 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 目的富国强兵,地主专政缓和社会矛盾,改变落后状态内容全面 政治、经济、思想、习俗等;措施有效;确立新制度。重点“耕战”和“法治”制度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性质相同 都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性质的改革 特点不同侧重创新侧重借鉴结果相同 获得了成功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措施全面有效落实;得到当执者的支持;改革者注重策略、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共同作用 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封建制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社会转型,有利于国家统一。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考试大纲】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知识梳理】1、 背景、原因:北宋(960年1127年)中期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问题 (必要性)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财政、边疆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1、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政治危机(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措施,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行政效率低下,形成“冗官”弊端。(2)为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南侵,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导致军费开支大增,造成“冗兵”问题。(3)养兵、养官和战争赔款,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问题。(4)“三冗”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5)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与辽、西夏的战争连年战败,边疆危机,形成“积弱”局面。2、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1)王小波、李顺起义:土地兼并、赋税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社会不安定。大地主往往隐瞒田产,逃避税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入难以保证。(2)与辽、西夏连年征战,导致民族矛盾激化(边疆危机)守内虚外:冗兵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受到辽、西夏的威胁。社会危机的表现原因1、阶级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北宋统治者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2、统治危机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分化事权,防止文武官员专权。“恩萌补官”,科举制的改革(冗官)。募兵、养兵的弊端(冗兵、积弱)。伴随着冗兵、冗官而来的是国用大增,每年还要给辽、西夏大量的银绢。(冗费、积贫)3、社会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的威胁)守内虚外,冗兵素质低下,临阵多败。3、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提供了经验教训。 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改革精神。(1)指导思想: 以“理财”为中心,整顿财政,增加政府收入,减少和节省开支。(2)核心:富国强兵。(3)目的:(直接)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富国强兵,(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5、宋神宗的支持。二、内容、措施(核心内容:富国强兵) 措施目的内容作用富国:理财 青苗法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低息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农业生产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消极:强行借贷,导致百姓负担加重,变质为官府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引起争议原因)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免役钱。积极: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加了政府收入,也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争议:官僚地主的特权受到限制。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税。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有所增加。均输法设置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及远”的原则,采购物资。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节省了财政支出,减轻了人民负担。强兵:军事 省兵精简军队,缩减编制。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保甲法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十家为一保,农时生产、闲时练兵,战时编入军队。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有利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军费开支,确保了兵源和提高战斗力。将兵法精减军队;禁军固定辖区,有固定将领训练。加强了军事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政府支出。取士:教育改革科举制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废诗赋取士旧制(明经科);重经义策论考试(设明法科,联系实际);太学生优异者直接任官;惟才择优录用。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培养和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改革官吏选拔制度对“恩荫”制度提出批评,要求择优录用。选拔了真才实学的人才。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直接授官。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扩大了选拔人才的途径和灵活度;培养了各方面人才,发展了教育。三、影响、结果、评价:新法被废除,变法失败(一)性质:是北宋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调整内部统治政策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为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取得一定的成效,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二)意义、作用(积极、进步性):(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财政状况大为好转。(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国力有所增强;克服了恩荫泛滥的弊病。(3)王安石能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学习。人民版对变法的评价: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三)局限性、败因:不足 (1) 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2) 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 直接: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保守派的激烈阻挠和破坏,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4) 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操之过急、执行不善,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引起民间不满。(5)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其病死后,保守派重新得势,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6) 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树敌过多,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四)经验教训、启示、认识 (1)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要学习和继承王安石等改革家值得肯定的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 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尖锐斗争。改革者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行动要坚决彻底,要针对实际情况,注意用人得当,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注意讲究策略,循序渐进,处理好改革派内部及其与守旧派之间的关系。(3) 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历史概念】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知识拓展】一、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2)背景: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3)失败的原因: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遭到强烈的反对。(4)结果: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5)内容: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2、不同点(1)背景: 商: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2)根本目的: 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 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4)结果:商:成功,对后世影响大;王:失败。二、比较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背景都是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都是地主阶级封建改革。结果都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重在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重在理财改革。 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考试大纲】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程标准】(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知识梳理】一、19世纪中叶的俄国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国际:工业文明的冲击。(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根本原因)(2)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奴的反抗彼起此伏,严重威胁沙皇专制统治;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4)军事上: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直接原因)探究:为什么说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五个条件分析。)自由劳动力: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市场:人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也狭小。原料:农业经营落后,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资金:经济水平低,投入工业的资金不充足。技术:工业水平低,成为西欧原料供应地。政权:封建农奴制。沙皇的抉择: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目的: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正因为如此,在内外交困形势下上台的亚力山大二世才主动推进改革,他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解放法令2、司法改革3、地方自治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内容: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由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等17个文件组成。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地方法令规定,当农民使用的份地超过“法令”规定的数额时,或者分给农民份地以后,地主剩下的好地不到全部土地的1/3时,地主有权向农民割地。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A、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B、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赎买土地); 规定土地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多少、肥瘠由地主决定; 农民必须付高额赎金赎买份地,而且在赎金付清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老役,交代役金。 作用:a、促进农业的发展;b、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C、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如果一个农民希望到外面找活干,也必须得到村社的书面许可证。作用: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放法令的评价: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但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地主总是以各种手段向农民“割地”,全国平均“割地”达到18%,在土地肥沃地区达2040%,少数地区甚至达到一半。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1)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摆脱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2)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一方面农奴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奴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2、司法改革(变革上层建筑)措施:参照西欧模式,颁布司法章程进行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进行无等级审判,实行公开陪审制, 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评价:A、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有利于俄国法制化的发展。 B、但司法改革进展缓慢。许多地方仍然按照以前的习惯来处理诉讼,普通群众不具备法律意识。3、地方自治 措施:A、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B、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C、这些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文化、教育、卫生。凡是纳税人,不论出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权。 评价:对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三、性质:是俄国沙皇和农奴主自上而下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历史概念】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又称封建领主制。在这种制度下,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绝大部分生产资源,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从农奴主手中分得一块份地,作为代价他们必须无偿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农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劳役地租,辅以少量的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知识拓展】“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它是沙皇为首的封建地主以国家名义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获得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同时,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从而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增长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俄国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2)局限性:改革是在保护地主利益前提下对农民的合法掠夺,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呈现出掠夺性;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因而具有欺骗性;改革还具有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这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经济近代化:1861年农奴制改革扫除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障碍,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改革后,俄国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政治近代化: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影响的基础上,1864年俄国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司法改革,全面建立了近代司法体系,这使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的气息。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开始传入俄国。(2)由于1861年改革是沙皇代表的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因而未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较多农奴制的残余,因而使俄国农业与资本主义工业矛盾不断深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及民主政治的发展,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危机,不得不通过革命手段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第14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考试大纲】明治维新 【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知识梳理】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一)幕府统治的危机(德川幕府;江户时代16031869年)封建统治基础开始动摇(内忧外患)。1、内忧:幕府成为众矢之的: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强烈不满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1)政治上,四民不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幕府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顽固坚持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 将军:掌握国政实权,是最大的封建主,最高统治者,把领地分封给藩主; 大名:藩主效忠将军,结成幕藩体制; 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各等级内部又划分出许多阶层,身分等级世代相继 。1)武士阶级:是统治阶级,包括将军、大名、武士。2)农民、工商业者:受压迫剥削。3)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领导)、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中下级武士穷困潦倒,从幕府统治的基础转变成反幕府统治的力量,有变革体制的强烈愿望,成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2)经济上,实行领主土地所有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发展,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 土地归将军、藩主等领主所有。 农民承担沉重的租税负担。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和发展: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经营手工工场的富裕农民和商人。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严格限制商业活动和手工工场的规模,对工商业者采取歧视态度。实行商品专卖,设立关卡、恣意没收工商业者财产。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3)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使日落后于世界发展大趋势。 禁止日本人出海 (为维护幕府封建统治)。 只允许荷兰等国的商船在长崎一地从事有限的贸易。 2、外患:黑船来航的冲击(1853年)欧美列强的侵略,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1)情况: 培理叩关:1853年,率美舰以武力打开日本大门。 幕府被迫开国:与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承认开港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2)影响: 日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引起整个日本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积极辅佐藩主,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吉田松阴等人主张对内广开言路,改革幕政,对外通过开国,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民族独立。 产生从锁国到开国的思想转变。 激化了日本社会的内部矛盾。 (3)幕府的高压政策:激化了日本社会的内部矛盾有志之士通过幕府改革来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破灭 竭力维持旧的统治秩序; 镇压要求改革的有志之士:处死、禁闭、流放多人。3、思想:洋学的传播和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3、武装倒幕运动的失败:建立明治新政府(因幕府的镇压觉醒)部分下级武士形成改革派,公开反对幕府从统治阶层中分化出来。 (1)主张:“尊王攘夷” “王政复古”“大政奉还”。 对内: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抨击幕府篡权; 对外:要求废除幕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驱逐侵略者。(2)确定武装倒幕方针:胜因 依靠自己的力量,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新政权,向西方学习 目的明确,要求富国强兵。 逐渐控制了长州、萨摩等藩的政权采取割据富强的策略,努力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 长州藩打破传统的身分制,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建立了主要由农民和商人子弟组成的武装力量。 发动京都政变,成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利用年轻的天皇倒幕,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优势。(3)彻底消灭幕府势力:经一年多的内战结束德川幕府统治。 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ks5u长州藩成大本营 ; 农民和市民暴动,极大地支持、推动了倒幕运动的发展。 4、目的: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决心改革 核心: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实现近代化。 (1)政治: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2)经济: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资本主义新经济,解决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 (3)对外:摆脱外来压迫。(4)总体: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二、过程、内容、措施、情况从明治政府建立(1868年)到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1889年)措 施作 用政治ks5u核心:政体改革废藩置县。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实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新课标高考历史(适用于文科艺术生):选修一改革史.doc)为本站会员(螺丝刀)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