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三四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 资源ID:5073852       资源大小:368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三四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济南一中2014届高三四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命制人: 强艳 审核人:魏洁说明: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B让我们留住文化记忆,在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有机溶合中铸造城镇之魂,谱写城镇化新篇章。C依靠拾荒的微簿收入,烟台“五保”老人刘盛兰15年捐助百余位学生,只为一个炽烈的“助学梦”。D党中央“八项规定”约束的都是违规违纪的行为,整肃的都是歪风斜气,叫停的都是不应得的福利。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马年是体育大赛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和仁川亚运会等重头戏粉墨登场,体坛盛宴好戏连台。B空气污染与人类的健康休戚相关,关注空气质量,关爱健康,关爱生命是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C李娜在职业生涯第三次澳网决赛上,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第二个大满贯奖杯,成为史上年龄最大的澳网女单冠军。D家风家教的唤醒和建设,是道德建设从社会细微处抓起的具体而微的措施,是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好方式。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B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已迈出重大步伐,中央部门在信息公开的广度与深度上不断推进,比如晒“三公”经费。C. 古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以致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因此,古人通常一日两餐是可信的。D.济宁历史文化丛书主要包括鲁国历史与文化孔府孔庙文物珍藏(上、下)等,共七卷九册,资料丰厚,内容翔实。4.C(A“棉苗”“玉米”后的顿号改为逗号;B项,第一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D丛书名称用引号。)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开创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维护好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B对于中国人来说,马是再熟悉不过的朋友了,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马尽管已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与马有关的吉祥寓意和美好祝愿却代代流传了下来。C.网友们强烈指责四川凉山某县的高考状元毕业后以一种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方式沦落为流浪汉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D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后代那里借来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让别人或者后代承担过度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果。二、(9分,每小题3分)马与龙的文化缘庞 进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 “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中国文化报2014年02月07日,有删改)6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B. 论衡·龙虚尔雅翼·释龙录异记·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C.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D.由于龙也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所以说创造龙这一神物时模仿了马。B. 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C.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的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D. “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勿知同。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子胥两袪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着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选自吕氏春秋·知化)注:猏,野猪。幎,覆盖物体的巾或幔。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有可以过者 过:做错 B接土邻境,壤交通属属:归属C徙其兵以临晋 临:逼近 D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夷:铲除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主之惑者则不然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我得其地能处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子胥两袪高蹶而出于廷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D夫差身为禽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子胥“知化”的一组是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 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 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 吴朝必生荆棘矣 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 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以勇力侍奉别人也就是以死侍奉别人,但在勇士没有死的时候这样说,人们就不会了解。B贤明的君主重视那些会导致身死国亡的大事,而糊涂的君主因轻视这些而遭致国危身困。C伍子胥认为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而越国对于吴国是心腹大患,所以反对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D文章运用夫差亡国的事例,说明了如果没有事先能察知事物变化的贤臣,国家就会遭受灭亡的命运。 第卷(非选择题,共114分)注意事项:1.第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纸。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座号填写清楚,密封线内答题、答错位置无效。 (请将答案写到答题纸上.)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4分)(2)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4分)(3)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2分)14比较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春闺 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古意 王驾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两首诗都写思妇怀人,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4分)(2)杨载诗法家数中说,绝句“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试选择一首诗,分析第三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曰:“见贤思齐焉, 。” (论语·里仁(2) ,知来者之可追。 (陶潜归去来兮辞) (3)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4) ,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杜牧阿房宫赋) (6) ,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五、(12分)16.下面来自环球时报的新闻,试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向同学们转达主要信息,不得超过30个字。(4分)德国海德堡大学国际冲突研究所周二公布最新一年“全球冲突晴雨表”报告。在“冲突晴雨表”分布图上,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国家被涂上了代表“和平”的白色;中国则是黄色,表示为“危机地区”;俄罗斯和印度则是橙色,表示面临“地区冲突”;中东、非洲、中美洲部分国家还涂上了“红色”,代表“战争”。研究人员担心,2014年许多危机可能在某个时候升级,甚至发展成战争。除了美国对叙利亚可能发动战争外,中国东海上有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争端也是一个“热点”。 17.你的语文老师为同学们编写了一本诗文集,其中有一个栏目选定了以下篇目,请你为该栏目拟一个恰当的话题。(不超过7个字)(2分)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又见南山(李汉荣) 雨的四季(刘湛秋)悬崖边的树(曾卓) 神女峰(舒婷) 致大海(普希金) 18仔细观察下列这幅漫画,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漫画内容并对这种现象进行简要点评。(6分) 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村庄的灵光厉彦林山岭,梯田,山路,小桥,溪水,庄稼,秋草,牛羊,房屋,太阳,月光,炊烟,村民锣鼓,唢呐,乡戏,高跷,秧歌,对联,窗花,鞋垫,赶牛调,舞龙狮,弯把犁,土地庙这些村庄里熟悉而亲切的景物,散发出纯正缠绵的自然与文化光泽。悠闲地咀嚼着满口幸福的村庄,让人魂牵梦萦,让你我在不经意间捡拾到唐诗宋词中那婉约清纯、恬静舒适的意境,散发着温暖人心、人性的魅力与灵光。我的故乡那个小山村,坐落在沂蒙山区东部的岭膀上,东、西、北部三面环山。我小时候,村庄四周那茂密的树林,既是树木和牲畜饲料的生长地,又是百鸟和孩子们的天然乐园。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点缀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一片贼亮的眨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脚步声,说笑声,狗吠声,碰杯声,婴儿啼哭声,集体上演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留恋村庄,不是因为我生长在农村,我的亲人都是农民,而是我拥有充实欢乐的童年,那个曾经满身泥巴和草屑,在土地上滚爬摸打、学会面对风雨的童年。想起这些,胸口便涌动幸福与感动。大自然和村庄恩赐我很多,我却把村庄贴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我们凝望无垠的田野,领略绿油油的麦浪,观赏海一般金黄的油菜花,的确能感受一份诗意,那是自然的力量,是生命的奇迹,也是人类的杰作。但经营这份美丽靠的是艰辛的付出。秋收季节,场院上机器在脱粒,拥挤的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土地和家园是乡亲们灵魂的永久住所。站在村头向远处眺望,在沟壑纵横的山套里,住着许多炊烟牵挂的人家。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这熟悉的村庄里生存、生活几十年,留下生命神秘的遗传和互为亲人的缘分。土地与农民生死不离,庄稼一茬茬地播种收割,农民在一茬茬地轮回。有人站起来,有人倒下,墓地已挤满,不小心会碰到谁的院墙和饭桌。站在山顶喊一声爷爷、奶奶,山谷里会响起久久的回声。许久以来,农民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土地,在这广袤而干瘦的土地上,农民一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典生活,他们辛劳地耕种,用那执着与沉重,支撑着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村庄是人类生命的图腾,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原始却自然真实,贫瘠却纯粹安谧,承载和创造着农业文明史。现代工业文明正在更新农耕文明和传统道德的栅栏,更替田园牧歌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村庄里的路,有宽,有窄,有牛羊吃草行走的羊肠小路,有拉运庄稼粮食的沙土路,有通向集镇的柏油路,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路。每天你怎么想、到哪里去、干一件什么事、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何时返回这都是自己的事,尽是安稳富足的平凡生活。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一次次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描摹;就像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一次次被亲情和愿望反复翻阅和咀嚼。一缕风,一朵云,一滴露,都闪动灵光,蕴含淡然的乡愁。心有千结,情有万缕。唯独乡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宽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结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即使被踩在脚下,也依然坚韧博爱。这就是土地的秉性和品格。一个人最幸福、最感人的时刻,就是思故乡、忆村庄和童年的时刻,对于游子来讲,这种想念更真切、更深刻、更幸福。唇齿相依的城乡血肉交融,城市人享受眼前的现代生活,思绪却时常萦绕农村那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蓦然回首,发现一棵树、一条狗、一眼井,包括挂不上嘴的逸闻趣事原来都那么珍贵,青山绿水涵养着刻骨的乡愁,拴系着生命的根脉。乡村情结依然盘扎在我的心坎上,像开春的白杨树蓬勃向上。建筑、服饰、饮食、传统习俗这些与泥土血脉相连、气息相通的乡村文化符号,放射出生命与命运的灵光。静心俯首这朴素原始的村庄,耳际传来报春鸟轻轻的鸣唱,养心暖人,亲切悠长19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20请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1)拥挤的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2)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一次次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描摹。21.纵观全文,作者从农村生活的哪些方面展现了“村庄的灵光”?(4分)2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七、(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要想成功,先要发疯”。这是某中学校园里张贴的几条宣传标语,在网络上几度被人提起,褒贬不一。读了这些宣传标语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写记叙文或议论文。(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4年高考模拟考试语 文 试 题答案 2014.04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召唤(zhào) 发酵(jiào) 捋虎须(lu) 悄然无声(qio)B纰漏(p) 证券(quàn) 撂挑子(liào) 间不容发(jiàn)C遒劲(qiú ) 星宿(xiù) 露马脚(lù) 不落窠臼(k)D畏葸(s) 戏谑(xuè) 嚼舌头(jiáo) 栉风沐雨(zhì)1A(B项,间jin 不容发;C项,露lòu马脚;D项,畏葸x)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和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限制一样,城乡养老并轨也是破除制度壁垒、助推资源流动的关键性举措。B让我们留住文化记忆,在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有机溶合中铸造城镇之魂,谱写城镇化新篇章。C依靠拾荒的微簿收入,烟台“五保”老人刘盛兰15年捐助百余位学生,只为一个炽烈的“助学梦”。D党中央“八项规定”约束的都是违规违纪的行为,整肃的都是歪风斜气,叫停的都是不应得的福利。2A(B融合 C微薄 D歪风邪气)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马年是体育大赛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和仁川亚运会等重头戏粉墨登场,体坛盛宴好戏连台。B空气污染与人类的健康休戚相关,关注空气质量,关爱健康,关爱生命是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C李娜在职业生涯第三次澳网决赛上,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第二个大满贯奖杯,成为史上年龄最大的澳网女单冠军。D家风家教的唤醒和建设,是道德建设从社会细微处抓起的具体而微的措施,是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好方式。3. C.“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A项“粉墨登场”: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贬义。B项“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D项“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形状和规模比较微小。)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B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已迈出重大步伐,中央部门在信息公开的广度与深度上不断推进,比如晒“三公”经费。C. 古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以致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因此,古人通常一日两餐是可信的。D.济宁历史文化丛书主要包括鲁国历史与文化孔府孔庙文物珍藏(上、下)等,共七卷九册,资料丰厚,内容翔实。4.C(A“棉苗”“玉米”后的顿号改为逗号;B项,第一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D丛书名称用引号。)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开创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维护好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B对于中国人来说,马是再熟悉不过的朋友了,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马尽管已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与马有关的吉祥寓意和美好祝愿却代代流传了下来。C.网友们强烈指责四川凉山某县的高考状元毕业后以一种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方式沦落为流浪汉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D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后代那里借来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让别人或者后代承担过度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果。5D(A成分残缺,应在“开创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后面加上“新局面”;B语序不当,应改为“尽管马已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C表意不明)二、(9分,每小题3分) 马与龙的文化缘庞 进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推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尔雅翼·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马鹿还像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中国文化报2014年02月07日,有删改)6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B. 论衡·龙虚尔雅翼·释龙录异记·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C.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D.由于龙也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所以说创造龙这一神物时模仿了马。7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B. 玉龙的造型,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C. “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即距今四千二百年左右。D. 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应是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8.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B. 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C.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的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D. “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6.D(A只是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某些”二字不能漏掉。B引录异记的文字是用来证明“龙形似马形”这一说法的。 C这三则引文只是“古人心目中”的看法和想法,不能以此断定“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7.A(强加因果,后一句是质疑“马龙说”的依据。)8B(A文中说龙已成为中华民族“广义图腾”,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不确切。C这并不是辞典上的解释,文中说“龙马还可有一解”,这是作者的推论。D项中“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龙的精神”。)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勿知同。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子胥两袪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着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选自吕氏春秋·知化)注:猏,野猪。幎,覆盖物体的巾或幔。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有可以过者 过:做错B接土邻境,壤交通属属:归属C徙其兵以临晋 临:逼近D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夷:铲除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主之惑者则不然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我得其地能处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子胥两袪高蹶而出于廷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D夫差身为禽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子胥“知化”的一组是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 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 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 吴朝必生荆棘矣 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 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以勇力侍奉别人也就是以死侍奉别人,但在勇士没有死的时候这样说,人们就不会了解。B贤明的君主重视那些会导致身死国亡的大事,而糊涂的君主因轻视这些而遭致国危身困。C伍子胥认为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而越国对于吴国是心腹大患,所以反对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D文章运用夫差亡国的事例,说明了如果没有事先能察知事物变化的贤臣,国家就会遭受灭亡的命运。 第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4分)(2)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4分)(3)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2分)三、9B(属:连接)10D(则:表转折,却/表并列。B其:代词,它的/代词,自己。C于:介词,从/介词,向。D为:都表被动)11A(是太宰嚭的观点,表现夫差愧对伍子胥。)12D(文章运用夫差亡国的事例,说明了昏君误国。)四、13(1)变化没有到来时不知道;变化出现后,即使知道了却和不知道是一样的。(2)现在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这就像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即使可能获胜,但后患无穷。(3)你怎么能看到越军侵入我的吴国呢?【参考译文】以勇力侍奉别人的人,也就是以死侍奉别人。勇士没有死的时候谈论以死侍奉别人,人们不会了解,等到勇士真的死了以后,人们虽然已经了解了他,但为时已晚,和不了解是一样的。大凡智慧的可贵,就贵在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变化上。君主中的糊涂人却不是这样,变化没有到来时不知道,变化出现后,虽然知道了却又为时已晚,和不知道是一样的。事情有些是可以失误的,有些是不可以失误的。对于会导致身死国亡的大事,怎么能够失误呢!这是贤明的君主所重视的,糊涂的君主所轻忽的。轻忽这一点,国家怎么能不危险,自身怎么能不困厄?行于危险困厄之道,遭致身死国亡,在于不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吴王夫差就是这样。伍子胥并不是事先没有察知事物的变化,但他劝谏夫差而夫差不听,所以吴国成为废墟,殃及先君阖庐。吴王夫差要伐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和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同,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居住,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吴国和越国疆土毗邻,田地交错,道路相连,习俗一样,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能够居住,得到越国的百姓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也是如此。吴越两国从情势上看不能并存。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即使一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严重而且处于体内。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再说治不好也没什么妨害。现在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这就像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可能获胜,但后患无穷。”太宰嚭说:“伍子胥的话不可听信。君王您的命令所以不能推行到中原各国,就是由于齐晋的缘故。君王如果进攻齐国而战胜它,然后移兵,以大军压晋国国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这是君王一举降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可以在中原各国推行。”夫差认为太宰嚭说得对,不听从子胥的意见,而采用了太宰嚭的计谋。伍子胥说:“上天如果想要灭亡吴国的话,就会让君王打胜仗;上天如果不想灭亡吴国的话,就会让君王打不了胜仗。”夫差不听。伍子胥提起衣服,迈着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廷一定要生荆棘了!”夫差兴兵伐齐,和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杀伍子胥。伍子胥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着越军入吴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投到江中冲走,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说:“你怎么能看到越军侵入我的吴国呢?”过了几年,越人报复吴国,攻破了吴国的国都,灭绝了吴国的世系,毁灭了吴国的社稷,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在地下有什么脸面见子胥呢?”于是用巾盖上脸自杀了。糊涂的君主,祸患还没有到来时无法使他明白;祸患到来以后,他们虽然明白过来也来不及了。所以夫差死到临头才知道愧对伍子胥,这种知道就还不如不知道。14比较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春闺 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古意 王驾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两首诗都写思妇怀人,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4分)(2)杨载诗法家数中说,绝句“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试选择一首诗,分析第三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4分)14(1)第一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写思妇看到柔嫩的柳条、青青的桑叶,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表现对丈夫的深切的思念。第二首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怀念。(4分)(2)第一首:“提笼忘采叶”既照应了前面“青青陌上桑”的景物描写,又紧承下句“昨夜梦渔阳”,点明因果关系,表达了思妇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该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思妇刹

    注意事项

    本文(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三四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为本站会员(哈尼dd)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