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doc

    • 资源ID:5277419       资源大小:95.55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讲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 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 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领土司法关税贸易自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 “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和主要矛盾 (一)特征 193912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 基本特征:(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实力日益衰败并通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住压迫,奴役中国的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种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他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在某些时候,中国的某些地区甚至沦为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二)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社会革命性质和任务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构成 鸦片战争前:封建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入京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 人民大众: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革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的封建主义以帝国主义为靠山,帝国主义以封建主义为支柱,为社会基础。 3、近代中国社会革命性质和任务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主义革命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反帝民族独立民族革命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反封民主自由民主革命 任务:反帝反封为了民主自由,人民解放 4、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这两大任务贯穿一个共同的主题完成中国的现代化 现代化经济上的工业化 政治上的民主化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五次斗争 1851、1.11864.7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5.51898.9 戊戌变法 18991901.9 义和团运动 1894111912.4 辛亥革命 一、 太平天国农民斗争 (一) 历史背景 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 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 (二)发展经过 理论宣传建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1851.1.11永安建制1851.12定都天京1853.3北伐天京事变(1856.911)最后失败 (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2)评价: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中国历史虽已经步入近代,但却没有新的生产关系之前农民战争中,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土地纲领。适应了反封建的要求。 局限性提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违背了近代社会的发展规律。限制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主义,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资政新篇 1)内容:政治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经济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了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 思想文化-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并“与番人竟雄”,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一) 太平天国农民斗争评析 1、 失败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主观: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1) 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革命纲领。 (2) 农民是小生产者,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作为指导 (3) 农民阶级难以克服自身的保守性,落后性,狭隘性,散漫性,自私性等固有的弱点,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其政权未能跳出封建政权模式的窠臼。 (4) 洪秀全平均平等思想逐渐向皇权蜕变。 二、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的起步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近代化运动 (一) 洋务派及其阵营的构成 1、 洋务派的形成 奕,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 目的:靖内乱,御外敌 2、 构成 (1) 清廷中央统治集团种分化出来的一批王公大臣,如奕,桂良,文祥 (2)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汉族地方势力,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3) 一批主张学习西方,具有改革倾向的官僚和知识分子 (4) 一批具有发展名族工商业愿望的买办商人和传统商人 (5) 由清流派转化而来的一部分人张之洞,张佩伦 (6) 西方在华人士 (7) 甲午战后,思想转向学习西方的封建士大夫 (二)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 含义:以中国的封建制度为根本利用西方的技术来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 (2) 提出原因:受洋务派,尤其是前期洋务派的价值观念,及对西方认识的水 准所制约。 出于策略上的考虑:顽固派的反对,西学中派说。 2、 政治纲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作用:1、“和戎”变法提供前提,“变法”国内外安定稳固的环境积极 2、李鸿章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妥协退让的多,据理力争的少,尤其在国外武装面前主和不主战消极。 3、主要活动 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枪炮,船舰 建立外交机构 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 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总体来说:60、70年代以求强为主,即适应战争和军事。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 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 具体:(1)开办军事工业以求强 军事工业典型(共21个):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 1865年 上海 金陵机器局李鸿章1865年 南京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1866年 福州 天津机器局崇厚 1867年 天津 湖北枪炮厂张之洞 1890年 汉阳 军事工业的特点和性质: 特点:A、采用机器生产,开启近代工业生产方式。 B、使用雇佣劳动力,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起点。 C、采用官办方式。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仍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组织体制:地方政府的分支机构 经费来源:政府拨款 产品:调拨使用 超级经济的封建压迫剥削比较严重。 (2)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典型:轮船招商局(1872年,上海),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李鸿章 汉阳铁厂张之洞 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A、官办 B、官督商办 C、官商合办 性质:A、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B、采用雇佣劳动力 C、商股由资本家控制 D、仍具有封建性 作用:A、为中国近代化大型企业的肇端奠定基础 B、压抑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创办近代陆军和海军。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集中力量有限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2)开办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3)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技术被视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这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变化。 (四)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标志: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 原因:客观:在于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清政府的掣肘。 主观:A、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派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为维护封建清朝而举办的洋务,从而决定了其知道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发展起来的。 B、洋务运动种充满封建色彩,干扰企业发展。 A)领导都有浓厚的忠君思想 B)经营办理方式具有腐朽性。所长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有的质量低下。商人并无发言权,往往还要承担企业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徇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戊戌维新运动1898年6月 (一)发生的原因 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3)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4)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成效。 (二)经过 1、向皇帝上书。1895年 “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等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4、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5、设学堂。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 6、办报纸。时务报(梁启超,上海);国闻报(严复,天津);湘报(湖南) (三)内容 政治: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管家供养特权。 经济: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物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军事: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文化教育: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一) 意义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这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政治,经济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 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二) 失败原因和教训。 主要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反对。 自身局限性表现: (1)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主义,幻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虽然提倡西学,却要抬出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的旗帜。 (2)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乘机扩大在华侵略的势力,并寻找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 (3) 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正因为没有人民的力量做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打算依靠掌握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 总之,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讲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1、帝国主义对华掠夺性贸易恶性膨胀 2、掠夺中国的铁路筑路权和矿山开采权 3、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投资 4、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斗争 (1)德、日、英争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 (2)英、俄争夺对西藏的控制 (3)日、俄争夺对中国东北的控制 (二)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1、完全成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2、晚清“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 3、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4、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1894年11月,檀香山,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诞生。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提出纲领同意思想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武昌起义与准备经过 (1)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2)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3)1912年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3)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3、辛亥革命的失败共和制蜕变成为封建军阀专制 辛亥革命以同大地主,大买办的代表北洋军阀的妥协而告终,不是通过反动实力的武装镇压而失败。而是通过假共和的手段实现了权利的转移。 一、 三民主义纲领 (一) 创立背景 (二) 三民主义的内容以及评价 1、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即推翻满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民族革命。 2、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三民主义的核心。 直接民权: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法律权,复决权 具体内容 间接民权:五权宪法:立法权,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3、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即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对土地核定地价,把革命后应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并逐步由国家向地主收买土地。 评价:积极性: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了三大斗争任务。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中,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局限性:是一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A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口号。 B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农民工人群众发动革命。 C主张民生主义,但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具体内容,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问题的迫切需求,就不能正真的领导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阶级,吧反封建斗争进行到底,更不能吧民主革命引向胜利。 (三) 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 问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1、辛亥革命有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的领导。 2、辛亥革命有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级纲领三民主义 3、采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常用的暴力革命方式 4、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如推翻了清朝统治,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四、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一)历史意义(历史地位)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失败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与国内的反革命派勾结,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A、提不出科学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B、不能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彻底决裂。 C、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D、不能深入农村,发动土地革命,不能依靠人民群众。第四讲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 (一)原因 1、近代中国人对改革目标的认识逐步深入的结果,政治革命必须以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为前提。 2、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形成。 传统与近代新式教育参半,新旧学问兼备,中外思想的影响集于一身。 1、 言论出版自由。 (一) 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1、 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2、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3、 提倡新文化, 反对旧文化,要求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革命。 4、 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二) 评价 性质: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它是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倡导和发动的思想启蒙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连续。 积极性:1、它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武器。向封建专制主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发动了前所未有的攻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自由的观念。 2、它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潮,使人们特别是广大的知识青年,从封建道德,迷信愚昧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增强了探索真理历史责任感和革命新进取的开拓精神。 3、他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潮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介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4、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的进步。 局限性:1、运动的参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没有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 2、运动回避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 3、采用形式主义态度分析问题,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条件和状况 (一)马克思在中国传播的条件 问题: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殊魅力。 2、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人队伍的壮大。 3、 传统文化中的空想思想与近代空想运动。 (1) 洪秀全的空想社会主义即农业社会主义。 (2)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3)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4、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和俄国模式的诱导 19141918“一战” 1917年十月革命 5、近代启蒙运动的影响。 6、先进知识层的文化心态。 7、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为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成为现实必须。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状况。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2、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 1、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伴随着与各种思潮行进激烈论战。 1919 下半年 胡适“问题与主义”之争 1920 下半年 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论战 1921 区声白,黄凌双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3、理论准备欠充分,注意同实践相结合,同群众结合。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背景 1、中国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在1914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和北洋政府的媚外卖国。直接导火索 (二)过程 1、5.36.3 北京 学生 2、6.36.10 上海 工人 (6月5日:三罢: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3、6.106.28 巴黎 留学生 (三)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1、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对运动的发展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2、指导运动发展的陈独秀,李大钊奉行的指导思想,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 3、社会各阶层联合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四)性质和特点 性质:五四运动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宗旨,是一次伟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 特点:1、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是一真正的群众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历史意义 1、它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 2、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为中共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推动了一大批知识分子迅速实现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为中共的诞生做了干部上的准备。 3、它推动了当时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自觉地到工人群众中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4、它揭开了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序幕。 问题: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 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彻底性的特征。 2、 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联合战线的特征: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 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力量。 4、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着宣传和组织的作用,说明马克思主义革命已经渗入中国社会革命,并成为指导思想。 5、 五四以后反帝反封建的前途不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比较: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区别。 四、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一) 条件 1、 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3、 组织准备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形成 4、 外界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二) 中共“一大” 1、 召开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期间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代表(共12名):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本东京),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出席会议)。 内容:1)、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2)、大会的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3)、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2、“一大”的意义 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1)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工人阶级不断成长壮大,以及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创建的。 2)它“一开始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 3)初创之时就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并执行了严格的组织纪律。 4)小资产阶级及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比较严重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开天辟地大事变 1)使中国革命有力坚强的领导核心 2)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第五讲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1927年后国民党政权性质 (一)国民党政权性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统治 (二)国民党独裁统治地位的确立通过“训政”取得了包揽一切的权利 (三)国名党政权的内外政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比以前更加严重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道路问题的提出 1、以城市为中心的十月革命发展道路 2、中共成立之后一直实践着十月革命道路 3、19241927年国民革命的失败,客观上说明十月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1927年三大武装起义(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再次证明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不能照搬于中国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涵义 以农村为中心,首先夺权和占领农村,开展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武装,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中心城市和全国政权。 (三) 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过程 1、 国民革命时期农村农民问题中心论的提出,在理论上为大革命失败后的探索作了准备。 2、 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的认识,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规定了前进的方向。 3、 1927.10.1928.4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其经验的推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 在创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过程中,毛泽东撰写了一系列总结革命经验的文章,形成和提出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三、 土地革命和反围剿战争 (一)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 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二)五次反围剿斗争 四、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 (一)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2、内容: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1)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3、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及其为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共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1、长征原因: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的先后指挥下,采取正确的作战方针,连续取得胜利。第五次“围剿”,党中央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红军一再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乌江-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1936年10月) 3、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转危为安的关键。那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中国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这支队伍做骨干,使革命力量逐步恢复,发展,壮大,直到取得全国胜利。 第六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二十世纪上半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全民抗战的发动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原因:1)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其长期推行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 2)日本内外矛盾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doc)为本站会员(少林足球)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