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doc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摘要] 响应新课标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心理,从课前心理暗示的运用、数学教 学的设计、数学内容的表述、数学课堂的调控、数学教学的评价等方面关注学 生。让学生感觉数学是“好听”的、 “好玩”的、 “好看”的;同时让学生感觉 自己在课堂上是“主人” ,自己是有“优点”的。让学生享受课堂、留恋课堂, 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学生心理 暗示 设计 表述 调控 评价 数学教学在《新课标》的实施下,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如 何让数学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变成走进学生心理的课堂, 变成让学生绽放的课堂。这是很多教师面临的等待解决的问 题。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 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 ”我们应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 热情和兴趣,关注学生的数学未来。 1 课课前心理暗示前心理暗示 ——→ 数学好数学好“听听” 课前的一、两分钟经常没有被利用起来。其实如体育比赛 前可以进行热身,使学生能很好的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体育 成绩能达到他的最高限。同样在数学课堂之前讲一些相关的 小故事、视频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 知欲望,同时提高学生的一些良好心理素质。 如在讲解无理数的概念时,课前可以讲解毕达哥拉斯的 学生发现无理数的存在,而导致被杀的数学故事,讲解数学 的发展是曲折的、艰辛的、血腥的过程。同时向学生展示真 理总会被别人接受的。激发学生认识、学习无理数的欲望, 也让学生知道不能迷信权威,作一个有思想的人。如在介绍 平面直角坐标系里,课前向学生介绍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 介绍他从蜘蛛蜘网想到了坐标系的故事。不仅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让学生懂得要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了解成功一定就 会垂青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应该有梦想,而且要会坚持、 有毅力、有耐力。如学习反比例函数的课的开始,播放一首 flash 歌曲《悲伤的双曲线》(用双曲线的性质刻画悲伤的爱情 故事),让学生在欣赏歌曲之余。感受用数学名词填写的歌词 里蕴涵的意义,并感受双曲线性质在生活中的另一种体现。 更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想学反比例函数及其性质。 在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或不需要讲数学史时,教师可 以放些小故事、视频培养学生数学良好的品质或进行心理暗 示,我是最棒,我们是最棒的!让学生期待上课、期待展示 自己、期待自己的飞越。 2 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设计设计 ——→ 数学好数学好“玩玩” 有时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但是如果将数学知识 赋于生命,让它“活”起来。那么鲜活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 更好的掌握,还能创造和谐的教学情景。 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将学生看成坐标中的点,让 “点”动起来,让学生融入数学知识中。 (教师在学生座位中任 选一个横排和一个纵排,分别拉上一根长绳,学生就很好奇) 教师在教室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师提问: ①现在你能用坐标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并能根据坐标找 到对应的同学吗? ②让每个学生用点坐标向同桌、同学介绍自己(如:小王说: “我是(2,6)”) ③让坐标轴上的点起立介绍自己,同学们能找出坐标轴上点 的特点吗? ④那么不在坐标轴上的点会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呢? 如在镶嵌教学的中,让学生利用几何图形(正三角形、正 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进行镶嵌设计。使学生感受 自己和同学们在玩“数学”,那么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 快乐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让学生试 一试,用直角边分别为 a ,b,斜边为 c 的直角三角形和边长分 别为 a,b,c 的正方形若干个,任选这些材料,你能另外拼出一 些正方形吗?试试看,你能拼几种?让学生们玩拼图时,感 受古人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也 是比较容易,从而树立我也能当数学家的感受,并激发学数 学的兴趣。 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建构的 过程,一个思维的空间,一个学生间的沟通互动空间。在数 学课中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 想,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发现。这样就符合初中学生的求知 心理,让学生在游戏里融入课堂,在游戏中学会数学知识。 同时让学生们认为自己就是这堂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点,认 为自己就是被别人时刻关注的点。这样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 动都处于激扬高涨、积极持久的状态中,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就提高了。 3 数学内容表述数学内容表述 ——→ 数学好数学好“看看”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专业术语向学生介绍数学概念、抽 象化的定理、法则,可能是枯燥乏味,但如能恰当地与一些 诗词结合则,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可以迎合 学生的心理,启迪思维,同时也可以点缀数学课堂,增加情 趣。 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可以得到不同的结 果(如观察三视图),教师可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可不同”这句诗来形象的说明。 对称,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是指图形等在运动变化 中保持的一种不变性。为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对称”。让学 生对“对称”知识的不同角度、不同学科的表述: ①用自己的话说出“对称”的意义。 ②从一些图形中找到点对称和线对称的图形(判断推理) 。 ③利用对称的原理在方格内设计美术字。 ④把对称的内容编成一首歌。 ⑤利用对称的原理,用纸折出一只动物。 ⑥和同学讨论如何利用对称图形来装扮教室。 ⑦假日外出,观察自然中的动植物、景物中哪些是对称 的? 如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让学生听学生喜欢的 flash 歌曲《悲伤的双曲线》,在感受歌曲的美妙性时,就能很好的 利用歌曲的故事、歌词和函数性质较好的结合理解了。那么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就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了。 对于同一教学内容,除了尽可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还要选择最佳的展示媒体和场所,能很好的符合的学生的心 理。另外,多种材料展示的排序不同,取得的学习效果也不 同。如学习实数的大小关系时,把实数的大小关系编成歌谣、 编成游戏、有节奏的朗读、实验、图表等形式让数学教学完 全适应学生的心理。 4 课课堂心理堂心理调调控控 ——→ 我是我是“主人主人”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等很多不同的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情 况,运用合适的方法、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堂心理调控,使学 生走出被动学习的不良状态,有效地形成数学学习的“生态 场”,真正实现“教育应走在学生发展之前,课堂教学是师生 心理互动的主要场所,是一种生命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教 师在数学课堂进行心理调控的内容: 4.1 创设创设情境,引情境,引发发求知求知 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谈到华罗庚先生提议,以后不同的 星球通讯应该把符合勾股定理的图传送过去,看对方能不能 解开这个谜,对方如果有一定的智力,他应该知道勾股定理 是什么意思的。可见,我们说勾股定理不但是有趣的,而且 是有用的这样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心理,就会产生学习的 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有利保证。 4.2 合理疏合理疏导导, ,调调整焦整焦虑虑 在课堂组织学生分小组比赛、男女生竞赛等,即使那些 平时有依赖思想的学生,也都能聚精会神地投人到紧张的思 考中去,在思考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于平时胆小学生 可以暗中点拨学生思维,助其成功;或进行班中的师徒结对 活动,让较好的同学帮助较差的同学,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 悦,让成功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自尊。使在课堂中轻松的 学生紧张起来,紧张的学生稍微放松点,那么学生的情绪就 会平稳点。 4.3 把握落差,把握落差,满满足探究足探究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正比例函数的 知识来探究新的知识,寻找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应 为新旧知识的落差不是很大,所以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比较浓 厚。在勾股定理的证明时,让学生了解证明思路以割、补、拼 等方法时,让他们利用拼图等探究更多方法,学生的思维也 是活跃的。 4.4 打破常打破常规规,拓展期待,拓展期待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课的开始,播放一首 flash 歌曲《悲 伤的双曲线》(用双曲线的性质刻画悲伤的爱情故事),让学 生在欣赏歌曲之余。感受用数学名词填写的歌词里蕴涵的意 义,并感受双曲线性质在生活中的另一种体现。更多激发了 学生的求知欲望,很想学反比例函数及其性质。 4. .5 利用利用“最近最近发发展区展区”, ,维维持探求持探求 如在突破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必须强调在每一个象限内 时:在 中,当 时, (思考几分(0) k yk x 12 y y 12 xx和应满足的关系? 钟,先让学生搞清楚题意),①在学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应 该特别注意的内容是什么?(在每个象限内)②如何分类讨 论呢?(在同一象限,在不同象限)③在同一象限,在不同象 限时,的大小关系在表达的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呢?如上 12 xx和 根据教学要求,编制出一系列实用的问题作为台阶,按照由 易到难,由浅人深的教学原则,使每一个问题难度都落到学 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维持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学生主动 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6 设计设计空白,激空白,激发创发创造造 在镶嵌教学时,让学生在设计图案时,让学生自己思考, 教师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时, 教师提问后留一段空白时间,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给学 生留有余地,能让学生与教师达成心理共鸣与思维共识,主 动地与教师一起成为新方法、新技能的探求者,从而使学生 知识、能力、心理上得到和谐发展。 数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控学生课堂心理,给 学生一个轻松、愉悦又富于探究的氛围,使学生乐学,从而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 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评评价价 ——→ 我有我有“优优点点”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 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形成,关注他们的发展和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个体发展。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不会把 生命出卖于你,但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把生命奉献于你。 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支持性的环境,给学生一份高效的, 多维的评价,就是教师给予学生的一条激励的绶带,得到它, 学生会不断地大胆尝试,不断增强成功的愿望,最大限度地 发挥学习积极性。 5.1 互互动评动评价,提高效率价,提高效率 在求证“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当学生用一种方法进行证明后, “你的解答的方法是不错的。 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样教师就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的进一 步思考,使他们思维活跃。又如□ABCD 的 AC 和 BD 相交 于 O 点,那么添加一个什么条件,使□ABCD 成为矩形?那 么添加什么条件,使□ABCD 成为菱形?成为正方形?当学 生回答“∠A=90°时”教师可以引导“对,你是从角的方面思考 的,还有别的吗?”那么学生就会从“对角线等”角度添加条 件,教师可以问:“这些条件能否用别的形式表示呢?”如 “∠A=90°时”可以写成“∠A=∠C 时”,条件“AC=BD”改为 “∠AOB=60°”等,让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同时改变题目的结 论:矩形改为菱形、改为正方形?再让学生添加条件;如果改 变条件“□ABCD”改为“四边形”,那么条件又该如何添加等等。 这样学生在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下,就能使学生能完整的掌握 知识点,同时较好的对比相关的知识,并促进课堂效率的提 高。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来思考学生的发言,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 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 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使学生 全面的掌握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体现 出新课程中评价的主要的作用“为了学生的更好的学”。 5.2 多多维评维评价,激价,激发发情感情感 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一个题目时,我可以为他鼓掌, 为学生叫好“读得很好,从你的读题中加深了各位同学对题 目的理解”;当学生板演时写出规范的解题、美观的字体,我 们应该毫不吝啬地给予评价:“你的书写很工整、条理很清晰” ;当学生没思考周全,还不知如何回答时,我们应该送上期待、 信任的眼神:“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同时 课堂上教师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关怀的 眼神,一个善意的皱眉、一个亲切的抚摸等都可以很好的让 学生马上调整自己的航向。学生们从老师这亲切多样的体态 语言中感受到了关爱,感受到了赞赏,更感受到了那无声的 动力,这一切会推动学生永远向前、向前……同时因为这种 无痕的教育,让学生的心理上没有抵触情绪。让每个学生都 感到自己时刻被老师关注,从而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和谐的 融入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的评价,就能真正营造充满生命 气息的、灵气的课堂。 5.3 高效高效评评价,促价,促进发进发展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 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实行有质量的评价:如在课堂中 要求学生听讲时。教师采用“请大家认真听讲!”这中流于形 式的要求和“某某同学听的很认真,他在积极的思考!”这种 有针对的有质量的评价对学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评 价要及时有效,评价要尽可能明确,如“这位同学结合图形思 考,且将条件清晰的标上,这个习惯非常好。 ”学生听了后就会 积极的仿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 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 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 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 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 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 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 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是一个灵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 过程。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自主的课堂。在课堂教 学中既要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 实,又要兼顾“因材施教”,同时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 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各种反映,引导学生调适 各种学习心理,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有利 于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数学课 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 谐的发展。为实现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也为学生在教学上取得更大 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教学真正的进入学生的心理,关注学 生的数学未来。 参考参考资资料料 [1][美 ] J.S. 兰祖利、 S.M. 里斯著《丰富教学模式》.华师大 出版社.2000.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 [3]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 21 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燕国才.《谈谈成功智力》.《江西教育科研》.2000.8. [5]《学习的革命》.顾瑞荣等译.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 [6] 《智能多元:挑战传统评价观念》.李建平.中国教育报. 2001.04 一 03 [7]《西方教育评价观的演进及启示》.海南师范学院. 王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