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作物病虫害防治.ppt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编者 庞惠玲,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 二、麻类作物病害 三、棉花其他病害,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棉花病害种类较多,全世界已知120多种,我国约有40种,其中以苗期病害、枯萎病、黄萎病及铃期病害危害较重。,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一)苗期病害,我国已知有20余种棉花苗期病害,其中危害严重的有立枯病、炭疽病和红腐病等。在南方棉区,炭疽病、立枯病危害较重,北方棉区立枯病和红腐病危害较重。棉苗受害后,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成片枯死。此外,炭疽病和疫病等还能侵染棉铃,引起烂铃。,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1.症状,(一)苗期病害,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图片来自《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一)苗期病害,1.症状 (1)立枯病 种子萌发前被侵染引起烂种。 萌发后未出土前被侵染引起烂芽。 出土后受害,病苗茎基部变黑褐色,呈环状缢缩,严重时成片死亡。拔起病苗,在缢缩部可见丝状物粘附的小土粒。 潮湿时,在病部及其周围土壤表面可见白色稀疏菌丝体。,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一)苗期病害,1.症状 (2)炭疽病 种子萌芽时受侵染,嫩芽变褐腐烂。 幼苗出土后,在茎基产生红褐色梭形病斑,略凹陷并有纵裂,严重时病斑环绕茎基部变黑褐色腐烂,病苗萎蔫死亡。拔苗时,茎基部以下皮层不易脱落。子叶多在边缘产生圆形或半圆形褐斑,后期病斑干枯脱落,造成子叶边缘残缺不全。 潮湿时,病表散生黑色小点和橘红色粘质团(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团)。,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一)苗期病害,1.症状 (3)红腐病 棉苗出土前受害,幼芽及幼根变褐腐烂; 子叶期根尖先发病,扩展后全根肥肿,变褐腐烂;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引起子叶破碎; 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粉红色霉层。 诊断要点:烂种、烂芽及茎基部肥肿,甚至腐烂。,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一)苗期病害,2.病原,1,2,(图片来自《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立枯病菌(1.菌丝 2.担子及担孢子 3.菌核菌丝 ),炭疽病菌 (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红腐病菌(1.小型分生孢子 2.大型分生孢子),1,2,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一)苗期病害,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一)苗期病害,3.发病规律,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一)苗期病害,4.防治措施 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为主,棉种处理与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一)苗期病害,4.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①选用品种纯净度、发芽率高的种子,晒种2~3天后进行种子处理。 ②合理轮作,重病区可选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田块。 ③适时播种,在5 cm土温稳定在12℃以上时播种。 ④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注意氮、钾肥配合施用。 ⑤加强田间管理,出苗后及时中耕,提高土温及其通气性;及时排水;及时间苗和处理病、死苗。,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一)苗期病害,4.防治措施 (2)种子处理 药剂拌种或浸种 选用棉籽重量0.5%~0.8%的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后,密闭半个月左右播种;还可选用0.3%多菌灵胶悬剂浸种14 h或402抗菌剂2000倍液,在55~60℃下浸闷30 min,晾干后播种。 温汤浸种 在55~60℃温水中浸种30 min后立即转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至绒毛发白,再用一定量的拌种剂和草木灰配成药灰搓种,现搓现播。,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一)苗期病害,4.防治措施 (3)药剂防治 在出苗80%时进行叶面喷雾,以后视病情决定是否继续施药。 ① 选用0.25%~0.5%等量式波尔多液,首次使用浓度为0.25%,以后可用0.5%。 ② 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二) 棉花枯萎病,,棉花枯萎病是棉花重要毁灭性病害之一,一旦发生很难根治。除少数地区为纯枯萎病区外,多数地区为枯萎病和黄萎病混发区。重病株在苗期或蕾铃期枯死,轻病株发育迟缓,结铃少,吐絮不畅,纤维品质和产量下降。,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二)棉花枯萎病,1.症状 在棉花幼苗期开始表现症状,在3~4片真叶期或现蕾期达到发病高峰,病株萎蔫死亡。夏季高温时,病情停止发展,表现隐症。秋季气温下降、多雨时,病株又表现症状,叶片、蕾铃大量脱落,重病株枯死。 诊断要点:根、茎内部的导管变黑褐色。纵剖茎部,可见导管呈黑色条纹状。,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二)棉花枯萎病,症状与病原,,(图片来自《植保员手册》),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二)棉花枯萎病,1.症状,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二)棉花枯萎病,2.病原 为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的尖镰孢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ium Schl. f.sp.vasinfectum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型、多有3个隔膜; 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多单胞、卵圆形或肾形; 厚膜孢子圆形、淡灰黄色、单胞、壁厚,在菌丝中段、大型分生孢子或顶端单生或串生。,棉花枯萎病菌 (仿葛钟麟《植物病虫草鼠害防治大全》)1.2. 小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4.大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5.厚膜孢子,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二)棉花枯萎病,3.发病规律 (1)越冬越夏场所 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在棉籽、病残体、土壤和末腐熟的堆肥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在棉籽内、外部可分别存活8个月和5个月左右,且外部短绒带菌率高于种壳和种胚。病菌多分布在l~20 cm耕作层中,能活6~7年,而厚膜孢子可存活15年。 (2)传播 在田间,主要靠流水、农事操作、地下害虫及未腐熟的肥料等传播。远距离传播通过种子、棉籽壳和棉籽饼的调运。 (3)入侵方式 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二)棉花枯萎病,3.发病规律 (4)发病条件 发病适温为20~28℃。雨水多、土壤湿度大,发病重。现蕾前后,形成发病高峰;夏季土温达到33~35℃时,病情暂停发展,表现隐症;秋季,当土温下降到25℃左右时,再现发病高峰。 连作、耕作粗放、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大水漫灌则可加速病菌的传播。 不同品种对枯萎病菌的抗性存在差异,中棉抗病性强,陆地棉中度感病,木棉和海岛棉高度感病。,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二)棉花枯萎病,5.防治措施 策略:保护无病区,铲除零星病株控制轻病区,在重病区主要采取种植抗病品种和轮作措施。 (1)农业防治 ①及时拔除零星病株,就地烧毁,后用强氯精或沼液对病穴及其周围土壤消毒。 ②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 ③合理施用氮、磷、钾肥。 ④选用抗枯萎病、又抗黄萎病的品种。 ⑤禁止从病区调运棉种,建立无病良繁基地。,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二)棉花枯萎病,5.防治措施 (2)药剂防治 ①种子消毒 棉籽经硫酸脱绒,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在55~60℃的402抗菌剂2000倍液中浸闷30 min;或用40%多菌灵胶悬剂750 g加清水99 kg,在常温下浸泡40 kg未脱绒棉籽14 h,药液可反复使用2~3次。 ②浇灌 在棉花移植前5天,浇灌7.5 kg/m2强氯精300倍药液,防治效果可达70%左右;或用50%沼液5000~7750 kg/hm2分次浇灌,连续3年防效为70%左右。,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三)棉花黄萎病,(图片来自《植保员手册》),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三)棉花黄萎病,1.症状,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三)棉花黄萎病,2.病原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的大丽轮枝孢Verticillium dahliae Kleh. 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每轮有3~5个小枝; 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卵圆形。 寄主范围较广。但不侵害小麦、水稻等禾本科作物 。,,棉花黄萎病菌 (仿葛钟麟《植物病虫草鼠害防治大全》) 1.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2.分生孢子球,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三)棉花黄萎病,3.发生规律 (1)越冬:以菌丝体及微菌核在棉籽短绒、病残体、土壤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植物上。微菌核抗逆能力强,在土壤中能存活8~10年。 (2)传播与入侵: 与枯萎病相似。,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三)棉花黄萎病,3.发生规律 (3)发病条件 最适温度:25~28℃,低于或高于它则发展缓慢,35℃以上隐症。花蕾期降雨较多,土温降低,则发病严重。 土壤:棉田冬季淹水,微菌核不易存活,翌年发病轻; 连作棉田,发病严重。 田间管理:偏施氮肥、带菌土杂肥、大水漫灌,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品种:棉花现蕾后较感病,棉花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一般海岛棉抗病、耐病力较强,陆地棉次之,中棉较感病。,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三)棉花黄萎病,4.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或耐病、无病种子 不从病区调种;建立无病良种繁育基地,做到种子自育、自选、自繁。 ②合理选地 应选前茬为禾本科作物,水旱轮作由于棉田淹水造成土壤缺氧,促进微菌核死亡,减轻发病;深耕将病残体翻入土壤中,加速其分解,可减少越冬基数。 (2)药剂防治:参照棉花枯萎病。,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四)棉铃病害,在棉花结铃期常受到多种病原菌的侵染,引起烂铃或形成僵瓣。 我国棉铃病害发生普遍,一般南方棉区发病重于北方棉区。 主要铃病有炭疽病、疫病、红腐病、黑果病,其次为红粉病、软腐病和曲霉病。 南方多雨的年份,烂铃率可达30%~40%左右。铃病流行年份,皮棉产量损失达10%~20%。使纤维缩短,强度下降,衣分减少,种子变劣。,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四)棉铃病害,(图片来自《植保员手册》),炭疽病,红腐病,黑果病铃及病原,疫 病,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四)棉铃病害,1.症状,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四)棉铃病害,2. 病 原,一、棉花病害,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四)棉铃病害,3.发生规律,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四)棉铃病害,3.发生规律 温湿度:结铃吐絮期间,日均温25~30℃、相对湿度超过80%,或田间 高湿或多雨低温有利铃病发生;台风、蕾铃期虫害可加重棉铃病害。 品种:一般陆地棉铃病较亚洲棉重;品种间的发病程度有差异。,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四)棉铃病害,3.发生规律 生育期:铃龄lO天内的幼铃发病较少,随着铃龄的增长,铃病明显加重,接近吐絮前10~15天发病最重,铃龄约50天后铃病率相对减少。侵染力强的病菌多在花后3周发病,侵染力弱的病菌则多在铃龄45天左右导致烂铃。 田间管理:晚施、过量施氮肥,不及时整枝、打顶、摘叶,营养生长过盛,棉田郁闭潮湿、积水、排水不良、漫灌或泼浇的棉田,铃病发生重。,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四)棉铃病害,4.防治措施 根据当地铃病发生的种类和情况,采用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以改善棉田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氮、磷、钾肥平衡施用。 降低田间湿度:采用沟灌、及时排除积水。 降低田间郁闭程度:合理密植,及时打顶、整枝和摘老叶。 减少伤口:及时防虫。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一、棉花病害,(四)棉铃病害,4.防治措施 根据当地铃病发生的种类和情况,采用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以改善棉田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2)药剂防治 及时喷药保护裂开的棉铃。 可选用1:1:200倍的波尔多液、2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14%络氨铜500倍液等。,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二、麻类作物病害,我国栽培的麻类作物有红麻、黄麻、苎麻和亚麻等,麻类病害有200余种,其中以红麻(黄麻)炭疽病、立枯病、根结线虫病,黄麻秆枯病和苎麻炭疽病危害最重。,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二、麻类病害,(一)红、黄麻根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是红、黄麻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主要产麻省(区)均有发生,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二、麻类病害,(一)红、黄麻根结线虫病,1.症状 发病时间: 从苗期到成株期。 发病部位:主根和侧根 病状:病部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虫瘿),有的连接成串珠状。根结初黄白色、表面光滑、较坚硬,渐变为褐色。植株地上部分生长缓慢、矮小,叶片黄化脱落。病重的根部腐烂,提早枯死;病轻的影响产量和品质。 病症:切开根结,可见有乳白色的小粒状物(雌成虫)。 诊断要点:主根和侧根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虫瘿),切开根结,可见有乳白色的小粒状物。,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二、麻类病害,(一)红、黄麻根结线虫病,2.病原 为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根结线虫属的多种线虫: 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 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 Chitmood; 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 Chitwood。 分为成虫、卵及幼虫3个发育阶段。成虫雌雄异形,雄成虫线状,雌成虫梨形。1龄幼虫在卵内发育,从卵中孵化出来为2龄幼虫,2龄幼虫期是侵染阶段,3龄幼虫豆荚状,两端较尖,雌雄开始分化。4龄雌性幼虫,体膨大为梨形;雄性线形。,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二、麻类病害,(一)红、黄麻根结线虫病,3. 发病规律 越冬:线虫以卵和幼虫主要在病残体中。 侵染:春季,土中越冬幼虫或由2龄幼虫遇到寄主时,以口针刺破根部皮层进入根内,其唾液中多种分泌物,使寄主细胞分裂加速、体积增大、病部肿大呈节状根结。 潜育:幼虫在根结内生长发育为成虫。雌成虫产卵数十粒至百粒。每个世代25~30天。,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二、麻类病害,(一)红、黄麻根结线虫病,3.发病规律 线虫生活习性:好气,多分布在表土以下3 cm砂质疏松的土壤中活动;适宜在土温25~30℃、土壤含水量20%及中性土壤生长发育;雨季有利于卵的孵化和2龄幼虫的侵染,土壤过干、过湿或低于10℃时,线虫停止活动;寄主范围很广,包括麻、烟草、甘薯、瓜、豆类等多种植物。 传播:带有线虫或残瘿的土可借地面流水和人们的农事活动进行近距离传播。 发病条件:连作发病重;新垦地和多年轮作地很少发生。,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二、麻类病害,(一)红、黄麻根结线虫病,3.防治方法 防治红、黄麻根结线虫病的最有效措施是合理轮作。(1)栽培管理 防止虫源扩散,收获时,就地集中剥麻,病株残体就地烧掉;深翻25 cm以上,将虫口密集的表层翻到深层;增施有机肥;与水稻轮作,或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2~3年。 (2)药剂防治 可选用10%力满库颗粒剂45 kg/hm2播种时穴施,也可选用10%克线丹颗粒剂等杀线虫剂。,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二、麻类病害,(二)红麻炭疽病,红麻炭疽病是各红麻产区的重要病害,植株各部位都可受害,引起死苗、植株腐烂等。,(图片来自《植保员手册》),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二、麻类病害,(二)红麻炭疽病,1.症状 发病时期:红麻整个生育阶段。 诊断要点:叶片上产生紫红色圆斑,中部呈浅灰色,病斑多沿叶脉发生,使叶片皱缩变形。茎上形成梭形病斑,中部黄褐色,稍凹陷,边缘紫红色。潮湿时,各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形成桔红色的粘状物。,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二、麻类病害,(二)红麻炭疽病,2.病原 为真菌门、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 Celletotrichum gloeosporiodes (Pens.)Sacc. 分生孢子盘生于表皮下,成熟时突破表皮。 分生孢子梗长圆筒形、单孢、无色。 分生孢子圆筒形、两头钝,单孢,无色。 此菌存在不同生理小种。,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二、麻类病害,(二)红麻炭疽病,3.发生规律 越冬: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在种子内外,菌丝在病株残体内越冬。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种子,其次是田间病残体。 传播:种苗出芽后即可受到侵染,所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传播。 发病条件:多雨有利于发病,特别是雨季来得早,阴雨天持续长,常会严重流行;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连作地病重;偏氮肥及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瘠薄的田块易发病。,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二、麻类病害,(二)红麻炭疽病,4.防治措施 (1)栽培管理 病区采用无病田留种并选用抗病良种;应与水稻、高粱、玉米、大豆等作物轮作;多施有机肥,氮、磷、钾配合使用;地势低洼地加强排水。 (2)药剂防治 可选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1%拌种,也可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浸种;根据病情与天气情况及时喷药防治,可选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施保克乳油1000倍液等。,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二节 棉麻作物病害,三、棉花其他病害,,主编:……,撰稿教师:……(以姓氏为序),制作:……,责任编辑:……,电子编辑:……,,高等教育出版社 HTTP://WWW.HEP.COM.CN,谢谢观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