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3.ppt

    • 资源ID:2114177       资源大小:1.62MB        全文页数:9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3.ppt

    变态心理学 与 健康心理学知识(第四章),山东省安康医院心理咨询中心 杨冬林主任 200803,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3),2,教学内容,(1)变态心理学(识记) (2)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重点掌握) (3)常见异常心理症状(重点掌握) (4)常见精神障碍(掌握) (5)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重点掌握) (6)健康心理学(识记) (7)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重点掌握) (8)压力与健康(掌握),3,心理健康与不健康:谱系观点,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个连续谱系:当前的诊断系统以症状学量别取向为主,病因学为辅,故在精神疾病中总有一些疾病因为症状类似、同时或交叉存在不同症状,或症状的严重程度不能达到诊断标准的要求而导致诊断的分歧。使最早是Lewis在1934年提出连续谱系观点受到重视. 谱系观点是用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心理障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是移行的. 健康与不健康是动态的、可变的. 复杂的情况:症状是交叉的、重叠的.,4,他们怎么了?,5,6,犀利吗?,犀利哥,7,马加爵,8,杨佳,9,芙蓉姐姐,10,这是不可预知和失去控制的行为吗?,杨丽娟一家倾家荡产 赴香港与刘德华见面,因未满足要求其父愤而自杀 他24岁,14岁痴迷刘德华,已与家人反目, 在广州街头称见不到刘德华他就一直在街头等下去,11,这些也是罕见的行为,光头国之父 一对新人扮僵尸走在闹市,12,从烟草到毒品,13,从上网到网瘾,14,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学科简史P250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是人的异常心理行为。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 具体说,它要研究如何定义变态心理,它是如何发生的,它自身有那些种类,不同种类的异常心理与行为有那些性质和特点,它有那些具体表现形式,它给人造成怎样的痛苦,它对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怎样的破坏,等等。,15,关于变态心理学,万事万物皆有正反方面,人的心理也不例外。 13.47/ 正常心理 异常心理 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活动并非全是异常 (如:人格有异常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正常),正常群体,异常 群体,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 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因为有些缺乏器质性损害证据,只能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16,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P250-256,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包含了现代心理学所谓“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型。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17,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1、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在某个阶段接受的刺激过少,得不到满足,人格的发展就会受阻而停滞在这个阶段,产生固着,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 2、在三大人格结构中,由于超我和本我总是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而自我实施对超我和本我的调控。当自我对两者的调控有效时,心理保持健康。当自我对两者的调控失效时,心理失常(焦虑); 3、潜意识中的内容(力比多、童年创伤)总是试图进入意识,意识之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潜意识的内容。如果压抑成功,意识不到痛苦;压抑失败,意识到痛苦(心理异常)。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内容并没有停止活动,可以以扭曲的形式表达,如:梦、口误、笔误等。,18,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在消除心理障碍的神秘性和超自然解释、确立心因性理论中起重要作用,为心身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奠定基础; 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严格的实验研究。,19,行为主义的解释,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且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当然,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即不是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从总体上说,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并由此判断出高级神经系统(即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按这种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第一人不是巴甫洛夫,而是美国的桑代克(E.F.Thorndike). 巴甫洛夫自己对此也是承认的。,20,巴甫洛夫关于神经症与精神病的认识,巴甫洛夫认为: 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上的区别。 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他说: 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也正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 他认为,神经衰弱与癔病这两类疾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前者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超抑制,负诱导)。而后者则相反,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薄弱(正诱导)。 巴甫洛夫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的特征的一系列概念,如兴奋、意志、兴奋和抑制的集中与扩散的过程、互相正负诱导过程,等等。他始终是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异常。,21,(三)存在人本主义的解释,代表人物:马斯洛与罗杰斯,22,自我实现的需要或驱力受阻所致。受阻的原因,一是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同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真实的自我之间不一致,二是正是因为这种不一致从而不能满足需要。 其实,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比如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所以他们有选择生存方式与道路的自由。可是,人们又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的生存,所以,他们有义务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群体-人类社会,为此,他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总是与“自由选择”同在。这两者的对立会跟随人的一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将这种对立造成的焦虑,叫做“存在焦虑”或叫做人的“基本焦虑”。,存在-人本主义 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23,人本主义- 存在焦虑,“存在焦虑”这一概念,不正是说到个体与群体、自我与社会的矛盾吗?天生的本能是天然合理的,但是本能的表达,则必须在具体的环境之中才能实现,违背特定环境的规范就不能被表达,这种矛盾足以使人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在适度的情况下,正是一种个人成长的动力,成长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社会化达到成熟水平的人。,24,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P257 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其正面的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它能使万物之灵的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由于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上述三大功能,所以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而且以其异常的心理特点,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25,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 (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26,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一)统计学角度 (二)文化人类学角度 (三)社会学角度 (四)精神医学角度 (五)就认知心理学角度,27,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三、标准化的区分 (一)医学标准 (二)统计学标准 (三)内省经验标准 (四)社会适应标准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28,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参考:新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1.9症状学) 症状学的基本原则:行为观察与自身内心体验 一、感知障碍 感知: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部信息,并将心理整合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2、感觉减退 3、内感性不适 (二)知觉障碍 1、错觉 :与幻觉不同,有真实的物质基础,只是感知时发生了扭曲。,P261-270,29,2、幻觉,没有客观物体和现实的刺激产生的感知 幻觉可以伴随妄想和意识障碍 常见: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 、幻视、幻嗅、幻味、幻触 运动性幻觉 内脏性幻觉 机能性(牵连、反射性)幻觉 真性幻觉 假性幻觉 心因性幻觉,30,(三)感知综合障碍:,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叫做“非真实感” 。非真实感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还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患者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故称为“窥镜症”,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1,二、思维障碍,思维根据是否有边界和日常事件相关程度分3种类型 幻想 想象 理性思维 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部分。 (一)、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1思维奔逸 2思维迟缓 3思维贫乏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 5破裂性思维 6思维不连贯 7思维中断 8思维插人 9思维云集 10病理性赘述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12语词新作 13逻辑倒错性思维,32,(二)、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它的特点是: 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结论; 2)、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两大类。,33,妄想常见种类,被害妄想:没有根据的被陷害、投毒、跟踪、窃听- 关系妄想:没有根据的认为别人议论自己 嫉妒妄想:没有根据的怀疑配偶不忠 自罪妄想:没有根据的认为自己犯下严重罪行 被控妄想:感觉自己的心理活动被控制 疑病妄想:没有根据的坚信自己患重大疾病 钟情妄想:没有根据的认为对方深爱自己 夸大妄想:没有根据的认为自己的身份和财产与众不同 其它:非血统妄想、替身妄想、宗教妄想、妄想性知觉、妄想氛围、妄想记忆-,34,2、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 强迫性的穷思极虑,强迫性对立、强迫意向、强迫回忆、强迫计数、强迫想象,35,3、超价观念:,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能理解和可接受,经常存在病态人格中。常与异常情绪有关联。 超价偏见(偏执观念你)对他人行为和言语自我解释,认为被忽略、轻视、不公正、冒犯、钟爱自己。,36,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1、注意障碍: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时。注意狭窄: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见于有意识障碍时,也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 2、记忆障碍:(1)记忆增强 (2)记忆减退 (3)遗忘 (4) 错构 (5)虚构 3、智能障碍 : (1)精神发育迟滞 (2)痴呆,37,四、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人贵有自知之明”,38,补充:意识障碍,周围意识(环境意识)障碍:嗜睡、清晰地下降、朦胧、浅昏迷、谵妄、深昏迷 自我意识障碍:双重人格、多重人格、人格转换、人格解体,39,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P270-272,40,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一)情感高涨 :过分高兴、兴奋话多、夸大、冲动不负责任、注意转换、意志亢进、冒险、大方、性亢进、联想快而丰富、记忆增强 (二)情感低落 :痛苦、郁闷、悲哀、无助、意志活动减退、自责自罪、贬低自己 (三)焦虑 :担心过度、期待中的危机感、坐立不安、躯体症状(紧张性出汗、失眠、头痛、心慌、胸闷等) (四)恐怖 :对事物的极端恐惧,经常伴有逃避行为,41,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一)情感迟钝 (二)情感淡漠 (三)情感倒错,42,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一)情感脆弱 (二)易激惹 (三)强制性哭笑 (四)欣快,43,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P272-278,一、意志增强 二、意志缺乏 三、意志减退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44,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青春型。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 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 2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 3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 4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45,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46,心境障碍,一、躁狂发作。其特点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二、抑郁发作。其特点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三、双相障碍。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 其特点为: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47,第三单元 神经症,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有以下共同特征: 病前常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 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 一般有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48,一、恐怖症,1、场所恐怖:“广场恐惧症”,占60% 对特定环境的恐惧 担心晕倒或失去控制,又无法迅速离开 害怕离家外出,陪同、回避 2、社交恐怖:害怕被人注视 3、特定恐怖 :对具体物件、动物等的不合理的恐惧,49,二、焦虑症,1、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 惊恐发作:伴濒死感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突然出现,历时5-20分钟,自行缓解。 发作后一切正常、不久后可再发 2、广泛性焦虑障碍 ,又称慢性焦虑症。 精神焦虑:自由浮动性焦虑、担心的期待 躯体焦虑:运动不安、肌肉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50,三、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临床上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类。 强迫思想、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意向 强迫动作和行为:常为继发 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51,四、躯体形式障碍,1、 躯体化障碍 2、 疑病症 3、 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 4、 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52,躯体化障碍,是一种经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返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的严重障碍。女性远多于男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53,疑病症,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病人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常伴有焦虑或抑郁。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的疑虑或优势观念也属于本症。本障碍男女均有,无明显家庭特点(与躯体化障碍不同),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54,五、神经衰弱,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 临床表现: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低等衰弱症状;回忆及联想增多且难以控制;对声、光、噪音敏感;易烦恼、易激惹;紧张性疼痛;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55,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精神障碍。临床上包括:,56,一、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57,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58,三、适应障碍。,是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59,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P281-282,一、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可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60,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 基本特点:,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 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61,人格障碍,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四)冲动性人格障碍 (五)表演性人格障碍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 (七)焦虑性人格障碍 (八)依赖性人格障碍,62,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63,分裂样人格障碍,男性略多于女性。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淡,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 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 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缺乏愉快感; 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 对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考虑年龄)。,64,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65,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修缮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 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瞻养子女或父母; 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 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 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 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 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66,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 易与他人发生争吵和冲突,特别在冲动行为受阻或受到批评时; 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导致的冲动行为不能自控; 对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明显受损; 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 不稳定的和反复无常的心境; 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在偏好(包括性欲望)的紊乱和不确定; 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不稳定,时常导致情感危机; 经常出现自杀、自伤行为。,67,案例1:冲动性人格障碍,非常容易冲动 突然爆发 不顾及后果,68,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 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表达情感; 肤浅和易变的情感; 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 追求刺激和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 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情感易受伤害; 过分关心躯体的性感,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响。 以过分的感情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69,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 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忽视全局; 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个人消遣,及人际关系; 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70,焦虑性人格障碍,以持久和广泛的内心紧张,及忧虑体验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一贯的自我敏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 对遭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 不断追求被人接受和受到欢迎; 除非得到保证被他人所接受和不会受到批评,否则拒绝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惯于夸大生活中潜在危险因素,达到回避某种活动的程度,但无恐惧性回避; 因“稳定”和“安全”的需要,生活方式受到限制,71,依赖性人格障碍,以过分依赖为特征,并至少有下无3项: 要求或让他人为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承担责任; 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地服从他人的意志; 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合理的要求; 感到自己无助、无能,或缺乏精力; 沉湎于被遗忘的恐惧之中,为断要求别人对此提出保证,独处时感到难受; 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结束时,有被毁来和无助的体验; 经常把责任推给别人,以应对逆境。,72,二、性心理障碍,既往称为性变态,是指以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种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不包括单纯性欲减退或亢进及性功能碍。 性心理障碍临床上包括三种类型: 性身份障碍:如易性症 性偏好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性施虐与性受虐症。 性指向障碍:如同性恋,73,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一、进食障碍 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二、睡眠障碍 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三、性功能障碍 包括:性欲减退、阳疾、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74,第七单元 癔症P283,癔症旧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解离(精神)症状和转换(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归纳起来可分为下述三类: 一、分离性障碍 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等。,75,二、转换性障碍,又称癔症性躯体障碍,表现为运动障碍与感觉障碍,其特点是多种检查均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一)运动障碍 :较常见为痉挛发作、局部肌肉抽动或阵挛、肢体瘫痪、行走不能等。 (二)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缺失、感觉异常、癔症性失明与管视、癔症性失聪等。,76,流行性癔症又称癔症的集体发作,是癔症的特殊形式,多发生于经常在一起生活的人群中。当某种原因引起一人首先发作癔症,周围人出于不理解,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在相互暗示和(或)自我暗示的影响下,相继发生症状类似的发作 。,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77,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P284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6年)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而且“最佳”状态的标准,也难以掌握。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有幸福感; 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78,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他同时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79,一、许又新教授的标准:,(一)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 (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主要包括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和社会功能。 (三)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80,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郭念锋于1986年在 临床心理学概论 一书中提出评估 心理健康水平的 十个标准。,81,(一)心理活动强度:即对突然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强为好。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即长期忍受精神刺激的能力。 (三)周期性节律:应规律而不宜紊乱。 (四)意识水平:以注意力和记忆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标准。 (五)暗示性:不宜高。 (六)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 (八)自信心: (九)社会交往: (十)环境适应能力:,二、郭念峰教授的标准:,82,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概念的区分 1 “正常”和“异常”,是标明和讨论“有病”或“没病”等问题的一对范畴。而“健康”和“不健康”,是另外一对范畴,是在“正常”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 的水平高低和程度如何。可见,“健康”和“不健康”这两个概念,统统包含在“正常”这一概念之中。这种区分,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不健康不是有病,不健康和病是两类性质的问题。另外,在临床上,鉴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与区分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截然不同的。 2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划分为“健康的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和“精神障碍”三大类,并分别使用“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异常心理”这三个概念来表达。,83,心理正常,心理异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可疑神经症,变态人格; 确诊的神经症; 其他精神障碍,心理咨询,精神(心理)治疗,心理正常、心理异常与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图示:,84,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至今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都处于模糊状态。为此,他所涉及的领域、为自己提出的研究内容、使用的具体方法等等,目前都尚未定型。 健康心理学在美国诞生至今已有28年历史,在科学发展历程中,28年恰似一瞬间。为此,可以说,健康心理学刚刚处在婴儿阶段。在美国,说它是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产物,似乎很少有人怀疑。如果站在心理学立场上,也可以说,它也是心理学借助“现代医学模式”,主动介入医学领域的结果。 就健康心理学的早期定义来看,我们有理由把健康心理学解释为“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在后来发展中,这一学科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工作,大致也是围绕着上述四个方面展开的。,85,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第一单元 概述P294-299 一、用途 1、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 2、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3、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4、咨询方案的制定 5、疗效评估 6、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7、职业培训 8、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9、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二、效度 :1、症状学效度 2、预测效度 3、结构效度,86,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是由现实因素激发 持续时间较短 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 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 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87,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 严重心理问题,1.“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2.在心理咨询临床上,对“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关键问题是与神经症进行鉴别。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诊断的论述,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和“病程”。,88,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鉴别),内心冲突的性质:前者为现实性的或道德性的。 病程:前者持续时间一般限制在6个月之内,不超过1年。 社会功能破坏:前者较神经症轻。,89,三、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 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第三种类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我们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90,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P309-313 一、压力的定义:一种说法认为,压力就是客观事件对个体的刺激,另一种说法认为,压力是压力源及环境条件变化对主体提出的要求和个体对它的反应. 二、压力源的种类: (一)按性质分类 : 1.生物性压力源 2.精神性压力源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社会环境性的压力源,分为两大类:(1)纯社会性的(2)由自身状况,91,三、压力源的测评 目前缺乏很理想的压力测量方法,较公认的、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测量压力量表有三种: (一)社会再适应量变:主要用来测量重大生活事件引起生理或精神疾病相关性。设计者是霍尔姆斯; (二)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主要测量生活中的小困扰、小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设计者是坎内。研究表明,日常生活积累的小困难、小困扰比主要生活事件更能影响健康。 (三)知觉压力的测评:主要是测评个体对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事件的体验的测评,如对中、小学生必须超额完成超限的课后作业的心理体验的测评的。设计者是威廉姆斯。,92,即内心冲突(由勒温和米勒提出) 1、双趋冲突:如,一男子同时被两女子看中; 2、趋避冲突:如,想炒股又必须冒风险;再如,想结婚又恐怕失去某些自由; 3、双避冲突:如,在腹背受敌的情景时; 4、双重趋避冲突:如,一种工作工资高,但工作性质没前途,而另一种工作工资不高但工作性质有前途。,四、压力的内省体验,93,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一、压力的种类: 按压力的强度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2)叠加性压力 (3)破坏性压力 二、压力的适应 :在适应压力的三个阶段中,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状态各有特点。 警觉阶段 搏斗阶段 衰竭阶段,94,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压力的临床后果 (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 对压力引发疾病的机制,曾经有两种解释: 1、体质、压力论 2、器官敏感论 (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3、临床相阶段,95,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 对压力引发疾病的机制,曾经有两种解释: 1、体质、压力论:不同的体质面对同样的压力可产生不同的疾病; 2、器官敏感论 :在面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容易患病。,96,(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中介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都有性质相反的两种功能,增益功能与消解功能。 3、临床相阶段 临床症状有及时型和滞后型两类。后者如童年不愉快经历被压抑到潜意识,成年后“发病”。如一岁的女孩因性游戏被母亲责骂为干坏事,因当时对此事不解而后逐渐“忘却”,青春期时谈到性问题时便认为自己不纯洁,是个坏女人,对异性恐怖、逃避,多岁还未交男友。,97,回顾与小节,(1)什么是变态心理学(识记)? (2)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重点掌握) (3)常见异常心理症状(重点掌握) (4)常见精神障碍(掌握) (5)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重点掌握) (6)健康心理学(识记) (7)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重点掌握) (8)压力与健康(掌握),98,感谢大家的聆听!,联系电话:13695373995 3165638 欢迎登陆 www.86xinli.com 继续讨论 本节内容以及考试情况在东林心理论坛【心理医生沙龙】版面,再见!,

    注意事项

    本文(变态心理学与健康3.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