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在国资系统学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的发言1.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2,中国特色现代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3 .2024年以国企功能使命类改革为主。4 .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5 .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春意盎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盛大启幕。伴随着庄严的气氛,国务院的领军人物*强为大家带来了期盼已久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份报告,如同一张绘制精细的蓝图,绘出了中央政策落地的路径。其中,对于来年的工作安排,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成为了耀眼的焦点。我们特别注意到,国有企业的改革内容尤为丰富,可以概括为五个关
2、键领域,不妨称之为202国家发展的关键支柱:首当其冲的是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其次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第三项是深化核心职能的改革,项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最后则是推动科技体制的革新。1 .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二十大报告中经济工作排在前面的一项工作。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去年4月总书记在湛江考察时提出,后来在中央财委会上强调。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新质生产力,报告讲了推动产业链
3、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个方面。特别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报告讲得非常具体。这些都是国有企业要做的事情。中央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创造许多骄人
4、的成就,譬如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蛟龙潜水器探秘深海、“中国天眼”FAST巡天观测、国产大飞机C919飞向蓝天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生产力跃迁,主要力量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不仅要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还要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责任极其重大。2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工作任务时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
5、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国企改革先出现的是两句,上一句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一句是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内容,是基本经济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制度。这一句例外地放在国企改革最前面。主要是讲的“制度”,与上面的制度问题衔接,同时也是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国资国企改革内容时,提出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2024年回到制度层面。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并不完善。完整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应该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运行制度、现代企业分配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职工民主参与
6、制度六个方面,现在有的方面解决得好,有些方面差,甚至有很大差距。完善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制度,今年重点是制度建设。可以期望,2024年国有企业在公司产权、组织、运行、分配、管理、职工民主制度六个方面的制度将会得到进一步健全。2024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两大内容。一是巩固三年行动成果的体制机制性任务,另一方面是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使命功能性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属于前者。3.2024年以国企功能使命类改革为主。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国资国企改革内容时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
7、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这里三个句式,明显呈现三层意思: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二是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式,重点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去年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前,今年换了个位置,把“增强核心功能”放在前面了,这个变化,应当注意。2024年国企改革的重点是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
8、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将将持续深入推动深化提升行动落地见效,坚持将功能使命任务和体制机制任务两手抓,以功能使命类任务引领体制机制类改革,以体制机制类改革支撑功能使命类任务完成,形成深化改革组合拳,确保年底前完成70%以上的改革主体任务。现在强调的功能,主要是指对现代化国家的功能,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核心功能,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控制、安全保障作用,安全保障中包括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等的保障,在这些基础安全领域,国有企业也担当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责任。国资委确定2024年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并且提出
9、约束要硬、发力要早,要尽快明确70%的衡量标准。目前,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要找准行动方位、强化考核引导;体制机制类改革任务要形神兼备、更广更深落实;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与体制机制类改革任务要统筹推进、形成改革组合拳。报告中,有一句“做强做优主业”,是一个重要变化。这里没有“做大”。今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部长通道上强调,过去“500强”,实际是“500大”,直面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坚守主责、做强主业。当然,不是否定做大,而是强调主业的做强做优
10、4 .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这里报告中结构调整先后出现两句,一句是做强做优主业;一句是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在做强做优主业,国有企业将持续用好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整合,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内部的专业化整合,把横向的相应产业通过整合实现“一企一业、一业一企”,提高企业集中度,推进上下游行业协同重组,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将大力推进产业化整合,立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主业的做强做优。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是首次提出。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目前存在模糊状态,行业企业发展比例有多
11、有少,有先有后,有轻有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评价、考核、监管与引领作用。5 .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先进的科技强国相比,我们的科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央企业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今天部长通道上讲了科技创新的措施,表明国资央企看法做法。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就是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抓手,加快提
12、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还有在增强创新体系的效能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学习传达全国推进新型工会精神,分析当前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胸怀大局、站位全局切实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故
13、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强调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要坚定不移把推进新犁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布局的制造业重地、改革开放积累形成的中部先进制造业要地,我省有基础、有责任、有能力在新型工量化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我们要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和中央经济工作会、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按照省委全会工作部署,勇担使命,主动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建设制造强国高地。(一)从全球经济格局看,新型工业化是
14、决定大国博弃的关键“胜负手。纵观世界发展历程。唯有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才能实现大国岷起。英国抓住蒸汽革命机遇,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作为唯一抓住两次科技和产业机遇的国家,引领了信息技术革命,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产业链价值链竞争和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世界各国都在“摩拳擦掌”,纷纷抢抓新型工业化这一所史机遇。面对目益加剧的全球竞争。谁牵住了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淮就在新一轮大国博弃中占主导地位。(二)从我国产业演进看,新型工业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吸纳就业的主阵地。没有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
15、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我国工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必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工业技改、新兴产业培育、优势产业提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更高层面塑造发展优势,实现发展突围。(三)从我省发展定住看,新型工业化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承载力。我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布局的制造业基地,从“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重点项目在我省布局,到“三线”建设时期建成武钢一米七轧机、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公司)、三三零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
16、等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经多年积累,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工业大类的省份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考察我省,对我省制造业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赋予光荣使命。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是一丝不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坚持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的战略选择。二、彰显优势、积蓄胜势,准确把握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我省是经济大省、科教大省、工业大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源禀赋等方面得天独厚、优势突出,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新型工业化中挑重担、走前列,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一)工业体系门类齐全、基础扎实。我省拥有全部41大类、206个中类工
17、业行业,是全国8个拥有全部工业大类的省份之一。“十二五”以来,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跨越4万亿、5万亿台阶,工业增速整体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主要工业产品2000多种,重点工业产品66种,其中光缆农用氮磷钾化肥等产量居全国第1位,平板玻璃、铜材、汽车、水泥、纱、布、饮料、白酒等产量居全国第3-8位。2022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38亿元,同比增长8.4%,总量居全国第8位。(二)科技创新资源富集、人才荟萃。我省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院士79人、全国第4,高校132所、全国第6,在校大学生200万、全国第3。围绕产业链布局建设的国家级科创平台88家、全国第4,新型研发机构
18、452家、全国第2,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加快建设,10家我省实验室高水平运行。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与创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晋升国家级。(三)优势产业全国领先、潜力巨大。我省拥有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光纤光缆产量全球第一,以光电子信息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超7600亿元;汽车产业链条完备,拥有整车企业25家规上零部件企业1553家;生命健康产业蓄势待发,建成亚洲首个生物安全P4实验室
19、全国首家认证的A3实验室,拥有8个生命健康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临床试验基地;高端装备产业实力较强,船海装备、商业航天及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研发制造国内领先;北斗核心产业及关联产业占全国的10.6%,定轨精度达到世界第一。(四)新兴产业特色鲜明、大有可为。谋划实施“链长+链主+链创”三链融合机制,加快推进算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量子科技、现代纺织服装、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材料、低碳冶金等9个新兴特色产业。在电磁能、类脑科学、脉冲强磁场、光纤研发制造等前沿领域,技术国际领先,处于世界前沿武汉市东西湖区网络安全、武汉市洪山区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十堰市茅箭区商
20、用车制造、荆州市荆州区石油固井压裂装备、谷城县再生钢铁产业集群人选首批1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人选集群数量并列全国第一。2022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2.1%,为近年来最高水平。(五)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空间广阔。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4.7%,继续保持全国第8、中部第1位。华中地区首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在汉率先上线,我省格创东智、大唐互联科技(武汉)成为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截至2023年10月底,全省5C宏基站数达到107万个;在用机架数超过14.6万架,数量居中部第1位。武汉顶级节点接入二
21、级节点34个(其中我省省14个),累计标识注册量达到170.46亿,累计标识解析量达到134.01亿,累计接人企业节点数量14957家。全省工业企业上云达到4.8万家,覆盖率超过47.8%。三、主动作为、奋发有为,积极探索淮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路劲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新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是立足国家所需、我省所能、未来所向的主动作为。一是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抓好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深入实施十大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支持工业大省继续“挑大梁”,做好经济宣传、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深化原材料、消费品“三品”行动,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深化产融合作
22、做好制造业重点外资项目服务保障。保持烟草行业平稳增长。二是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强化应用牵引,加快技术攻关突破和成果应用,实现“化点成珠、串珠成链”。三是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持续优化创新平台网络,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火炬”品牌升级版。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启动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四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加快钢铁、有色、轻工等重点行业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深化智能制造试点示
23、范,推进开源体系建设。继续办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五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提升全产业竞争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发展,抓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加强光伏行业规范引导和质量监管。促进稀土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高端应用。六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和卫星互联网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瞄准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七是推动信息
24、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建、用、研”各项工作,推进5G、千兆光网规模部署,加快布局智能算力设施,加强6G预研。创新信息通信市场监管,纵深推进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完善应急通信预案和指挥体系。推动5G规模化应用,出台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提升专项行动,提升行业数据安全管理水平。八是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严控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新增产能,开展工业数字化碳管理试点,深入实施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行动,积极探索新兴固废综合利用市场化途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全面推广绿色制造。九是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一批普惠性帮扶政策,多渠道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创
25、新发展,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和“三赋”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深入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系列活动。十是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布局,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十一是支持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强党建、思政和意识形态工作,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支持部属高校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十二是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规范指导。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落实制造业全面对外开放措施,放宽电信市场准入,深化双多边机制合作。抓好制造业人才培养等重点项目实施。加强通信管理局建设。支持部属单位聚焦主业、突出特色,打造核心支撑能力。加强民爆行业监管,抓好通信业及通信设施建设安全生产监管。做好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通信服务、网络安全、无线电安全等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