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刊文稿合集(202404)(10篇)目录1 .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22 .廖续守护,让千年文化瑰宝璀璨依旧143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64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405 .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556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687 .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798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949 .在腐续历史文脉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0410 .扎实做好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124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监
2、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有力推动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这一体制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为统领,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企业发展规律,又反映我国国情和国有企业实际情况,为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创新。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我们党领导和发展国有企业的基本立场、重大原则、方法路径,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总原则,发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
3、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长期努力,没有国有企业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不懈奋斗,就没有国有企业的今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必须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国资国企旗帜鲜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落实“第一议题”、“看齐对标”制度。国务院国资委常态化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情况“回头看”,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及1.26万户重要子企业全面制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事项清单,连续7年开展党建责任制考核,持续完善党建工作格局
4、党建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管党治党意识和责任明显增强,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状况明显改观,企业面貌、队伍面貌、改革发展面貌都发生了具有根本性的显著变化。新征程上,国有企业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必须坚决把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国有资产监管全过程、各方面,切实把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健全做到“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深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示范点建设,健全“政治要件”全链条落实机制,坚决把党中央部署的重大任务落到实处。坚持“两个一以贯之“
5、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推动实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夯实党建基层基础,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企业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持续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国有企业改革始终不能动摇的重大原则,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推动国有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的有效制度设计。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国资国企改革历程,从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成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把国资监管职能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和一般经济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都是适应建立和完善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突出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国企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制定实施国企改革“1+N”文件,大力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深化提升行动,国有资产监管得到进一步加强,监管职能、理念、方式、重点等加快转变,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深入推进,目前全国省一级国资委集中统一监管平均比例超过99%;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从法律上、制度上进一步厘清政府与企业的职责边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收官,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万多个各类公共服务机构、1500万户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基本完成分离移交,超过200
7、0万退休人员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有力促进国有企业更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与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完善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必须进一步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推动国有企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依法理清政府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职责边界,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集中统一监管制度,打造专责专业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更多依靠公司章程和法人治理结构行权履职,确保该管的科学管理、决不缺位,不该管的依法放权、决不越位。另一方面,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健全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公平参与市
8、场竞争、充满生机活力的独立市场主体。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推动国有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有效发挥了国民经
9、济“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快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317.1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3.4倍;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80.3万亿元、4.5万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1.I倍、1.2倍;20122023年累计实现增加值146.9万亿元,年均增长8.1%。当前,国际形势异常严峻复杂,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需要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更好发挥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但目前国有企业不管是“质”还是“量。与承担的使命责任都还有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必须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作为总目标,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
10、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在做强做优上下更大功夫,完善考核奖惩和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国有企业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聚焦三个集中”,从战略上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立足主业实业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有助于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统筹配置国有资本,有助于提高国有
11、资本配置效率、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更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是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内在要求。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国有经济在航天、深海、能源、通信、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取得一大批世界级科研成果,在船舶、钢铁、化工、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建材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形成一大批优势产业集群,大量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有序退出。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的布局比重超过70%,近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
12、过20%。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国有企业发挥产业支撑引领作用提出更高要求,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推动国有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立足实体经济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塑造发展新动
13、能新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强重大科技攻关,积极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推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相统一。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必须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国有企业坚决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是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重要职责。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指导推动国有企业带头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强化公共服务和应急能力建设,提供了全国近100%的原油产量、100%的电网覆盖、97%的天然气供应量,建成运营覆盖全国的基础电信网络;主动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2013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上交
14、国有资本收益1.5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在脱贫攻坚中累计投入和引进各类资金超过千亿元,定点帮扶的24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积极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成功落地。迈上新征程,无论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无论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还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无论是做好跨周期、逆周期调节还是带动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无论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还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都需要国有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自觉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下思考和行动
15、把国家所需与国企所长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推动国有企业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发挥好国家队、主力军、排头兵作用,统筹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坚持把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基本底线,持续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企业不少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地位重要、作用关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安全,是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重要要求。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监督,不断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监测预警、风险报告、穿透监管、责任追究等机制,深入开展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调查及违规责任追究,从严从实
16、抓好债务、投资、金融业务、安全生产等重点风险防范化解,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的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特别是当前国有企业在境外经营、投资、债务、合规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立足于有、着眼于防、落实于控,切实提升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刚性和有效性,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完善事前制度规范、事中跟踪监控、事后监督问责的完整工作链条,健全各类监督力量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机制,打造全面覆盖、专责专业、权威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强化监督合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控体系建设,
17、更好发挥外部董事、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和企业内审队伍等监督力量的探头触角作用,综合、立体、及时揭示企业当期问题,不断提升风险监测和防范化解能力。坚持健全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国有资产监管模式,不断提升国资监管效能。这些年来,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坚持“先立规矩后办事“,牢牢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从建章立制、清产核资等基础工作做起,围绕规划投资、财务评价、产权管理、考核分配、资本运营、监督追责、干部选用等职责,构建了一整套监管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打造了一支国资监管专业队伍,有力推动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做强做优做大。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和国资国企新使命新定位新要求,各级
18、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不断健全国资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积极调整优化国资监管途径方式和手段措施,加快建成全国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着力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持续强化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监管,具有出资人特色的国资监管模式更加完善。当前,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中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监管的方式和手段还有待完善。新征程上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要更好适应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针对当前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监管的系统性,把稳增长、抓改革、强创新、促发展、防风险等多重监管目标统筹起来,不断推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加强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着力增强监管的科学性,健全更加有利于加
19、强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符合世界一流企业成长规律、更加突出国有企业功能使命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着力增强监管的有效性,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工具,深化分类监管和“一企一策”监管,及时研究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监管效能。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重要保障,推动国有企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动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的宝贵经验。近年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国有企业反腐力度持续加大,违规经商办企业、虚假贸易、违规挂靠等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利益输送、设租寻租等违纪违法行为以及“影
20、子公司”、“影子股东”等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得到严肃查处,“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得到坚决遏制,为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当前,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然易发多发。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必须始终把严的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要把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健全国资国企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结合起来,推动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力量高效联动、有力贯通,全面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大国企反腐力度,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充分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扎实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坚决斩断
21、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交织链条,坚决铲除国资国企腐败产生的土壤条件。实践充分证明,完善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重要保障。新征程上,要不断创新完善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扎实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担负党中央赋予的功能使命责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康续守护,让千年文化瑰宝璀璨依旧“每个中国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敦煌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和文化殿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动情地说:“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2019年8月19日,总书记到甘肃考察,首站就是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总书记指出:“敦煌文化延
22、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何以敦煌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包括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敦煌位于最西端,控扼着中原地区与西域的往来交通。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敦煌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重镇,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中国与欧洲、西亚、南亚、中亚地区的宗教、文化和艺术的交汇处。佛教传入中国后,敦煌因地接西域,佛教氛围浓厚,造就了佛教石窟的兴盛。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此后经过100O多年连续不断营
23、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敦煌文化遗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敦煌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存,如汉代长城、汉简、各时代的出土文物等;二是以莫高窟为代表,包括西千佛洞、榆林窟等处的石窟;三是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数万件文物。在莫高窟1700多米长的断崖上,至今还保存着公元414世纪开凿的700多个洞窟,保存有45000多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敦煌莫高窟代表了公元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既融汇了本土多民族艺术,又吸收了来自域外艺术的养分,形成了发展脉络清晰、自成特色的敦煌佛教艺术体系,彰显了恢宏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我国对世界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敦煌壁
24、画展现了丰富细致的内容和复杂宏大的场面。按主题内容,敦煌壁画可分为尊像画、佛经故事画、经变画、中国传统神仙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等7类,从艺术方面则涵盖了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画、装饰画等,系统保留了公元414世纪中国绘画的真迹。十六国和北朝前期,敦煌壁画受西域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较大,进入北朝后期,出现了浓郁的中原风格,唐代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绘画的长处,人物画有极大发展。比如莫高窟盛唐第103窟的维摩诘经变,画家以遒劲挺拔而又富于变化的线描,表现出维摩诘居士衣袂飘举、善于辩论的精神风貌,正是唐代“画圣”吴道子一派“吴带当风的特色。敦煌壁画中还反映了许多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民情的场景,
25、农业如榆林窟第25窟表现农业耕作、播种、收割、扬场的壁画;手工业和商业如榆林窟第3窟表现打铁、酿酒的壁画;风情民俗如莫高窟第156窟中描绘的母亲手推四轮婴儿车图;等等,堪称墙壁上的博物馆、百科全书式的壁画。敦煌彩塑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敦煌各种彩塑中,既有佛的造像,也有菩萨和弟子的造像,还有各种天王、力士等的造像。各时期不同风格的彩塑,既可以看到源自古代印度和中亚,乃至古希腊的雕塑风格,也可以看到中原风格,反映了中国雕塑吸收外来文化,创造具有中国风格艺术的历程。比如,敦煌石窟早期造像的题材、坐式与形象、衣纹等仍保留了西域样式,但人物的容颜、体型、服装已渐渐展现出魏晋优雅、敦厚的风韵。莫高
26、窟第259窟的北魏禅定佛像,面部神态恬静安详,目光温和亲切,深凹的嘴角刻画使面部充满了善意的微笑,既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又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是敦煌早期彩塑的经典之作。敦煌彩塑精品众多,历经千余年依旧绚丽精致,生动体现了古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不间断的交流交融,彰显出我国古代雕塑家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创造力,这也正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所在。敦煌藏经洞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宝藏。1900年,在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洞中出土了数万件多种文字的古写本和少量印本,以及绢画和刺绣等文物。一是宗教典籍,其中占敦煌文献90%的是佛教典籍,如禅宗六祖慧能所讲的六祖坛经。二是儒家经典
27、如周易、论语(述而篇)等。三是历史地理文献,如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了敦煌县河流、水渠、道路、学校、祠庙、名胜古迹等,是研究唐代敦煌地理的重要资料。四是科技文献,如天文有唐代的全天星图,医学有唐代针灸治疗的专著灸法图,还有唐代雕版刻本。五是文学典籍,既有传统文学作品,还有许多通俗文学写本。六是官私文书,如张君义勋告,是唐代官府授予张君义等263名立功战士勋官的任命书等。七是非汉文文献,如粟特文善恶因果经、回鹘文写的佛经祈祷文、吐蕃文吐蕃赞普世系谱,还有于阑文、突厥文文献等。八是绢、纸、麻布画和刺绣等艺术品,如绢画引路菩萨、刺绣凉州瑞像,等等。藏经洞出土文物不少是失传的写本,并且是古代社会文化的
28、原始记录,反映了古代社会多方面的真实面貌。敦煌,之所以令人向往,其魅力在于厚重的文化积淀。回望千年,汉、羌、匈奴、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杂居生活,创造了灿烂辉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民族文化最终汇流到中华文化的海洋,敦煌文化因此也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创新创造的重要体现。敦煌文化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根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多种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内涵。作为沟通东西方世界的中转站,各种文明在这里汇聚,敦煌石窟中的古代印度、中亚、波斯、希腊艺术异彩纷呈,藏经洞文献中袄教、摩尼教、景教多元信仰兼有,都证明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开
29、放包容的广阔胸怀。季羡林先生曾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守护敦煌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在一定意义上,守护敦煌就是守护中华文脉,就是守护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1944年1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敦煌石窟结束了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
30、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其确立了“保护、研究、弘扬”的工作方针。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拨出巨款,通过大规模加固维修工程,使濒危的莫高窟危崖和洞窟得到妥善保护,并为莫高窟壁画保护引进了国外的专家和先进的修复技术,推动了莫高窟壁画的抢救性保护。改革开放后,敦煌文物保护迈入了国际合作、科学保护、弘扬传播的崭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扩大编制、增加部门、汇聚人才。2003年,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专项法规颁布实施,为莫高窟的保护、利用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和保障。2011年,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正
31、式公布实施,提出了“整体保护”目标,统筹规划了遗产地的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为保护、利用和管理莫高窟提供了专业性、权威性、指导性的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敦煌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敦煌经验”文物保护模式基本形成,并逐步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亲自到敦煌实地考察,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敦煌文化遗产保护和敦煌文化研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敦煌文化遗产保护指明了方向。从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到打造敦煌学研究的高地;从莫高精神的代代传承,到敦煌文化的发扬光大殷殷牵挂、谆谆嘱托,体现
32、了总书记对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厚情结和深邃思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多方支持下,先后组建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建成国内首座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初步建立起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体系,努力使莫高窟及其壁画、彩塑得以长久保存;采用数字技术对敦煌石窟的洞窟文物实施数字档案工程建设,并以多种新的数字技术手段对敦煌艺术进行解读、研究、保存、保护、弘扬。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文物局批复实施莫高窟本体保护、崖体加固、环境整治等文物保护项目51项。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累计完成86个洞窟整体保护修缮,形成了古代壁画保护、沙砾岩石窟崖体加固、风沙灾害
33、综合防护、石窟监测预警等成套关键技术体系,为深化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80年来,从最初的用双手清沙、引水冲沙、修建“土坯防沙墙”,到崖体加固、环境保护,再到多场耦合实验保护研究;从早期的自然开放到预约参观;从最初的看守保护到如今的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从数字展示中心投入运营到“数字敦煌”资源库开放,再到上线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随着时代变迁,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技术、手段、体系不断升级完善,使敦煌石窟得到最有效的保护。80年来,为了敦煌文物的长久保存,为了敦煌文化的廖续传承,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从艰难起步、曲折探索到蓬勃发展,深居
34、大漠谱写了世人瞩目的敦煌传奇,让沉积千年的莫高窟盛世重光;几代莫高窟人用青春和汗水、坚守和奉献深耕大漠、艰苦奋斗,孕育形成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从常书鸿先生开始,莫高窟人始终有一种把这座人类文化瑰宝保护好的使命担当。“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曾这样说,“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给下一代人,无愧祖先、无悔后人,这就是担当,就是使命。”弘扬敦煌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努力地保护敦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发掘、阐释、传承、弘扬其
35、价值和内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滋养,让敦煌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坚持科技创新,守护传承历史文脉。文物保护是敦煌研究院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多年来,敦煌研究院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大文物科技保护力度,攻克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在壁画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数字化研究等领域总结出成套“敦煌经验”。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致力于推动我国石窟、壁画和土遗址等重要文物资源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面向全球汇聚与吸引文化遗产保护顶尖人才,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服务支撑国家文化战略。
36、要持续开展文物保护重大科研项目,稳步提升文物科技保护基础研究水平,加快敦煌石窟及院属六处石窟的数字化进程,在上线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和“数字藏经洞”博物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资源库内容,实现数字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多元化的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敦煌文化价值,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以敦煌石窟和藏经洞出土文物等为主要内容的敦煌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
37、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持续推进敦煌学各学科的研究,并拓展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丝绸之路民族文化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推进考古调查与发掘,加快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积极构建敦煌考古研究的体系,形成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的规范和标准,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引领国内石窟寺考古工作。加强活化利用,助力文化传承发展。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在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敦煌积累留存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
38、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深入挖掘展示敦煌艺术及其研究成果,在国内20多个省区市,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力、“敦煌艺术展”、“数字敦煌展”、“敦煌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借助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展会平台,承办各类学术活动、艺术展览20余场,举办10余场“敦煌文化环球连线走进使领馆活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国内外不断推出不同形式的敦煌艺术展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敦煌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多样而交
39、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共建国家高等院校、文博机构和社会各界开展交流合作,组织6批次专家学者赴印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围绕敦煌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变迁,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社会、文化等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学理支撑。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国际合
40、作与交流,持续加强与国际敦煌学研究机构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的学术文化交流,增强敦煌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奋进八十载,启航新征程。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用心呵护敦煌这份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让敦煌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
41、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有的城市把真古董拆了建假古迹,我看到一份材
42、料,说全国有三十多个城市已经或正在谋划搞古城重建,搞什么潘金莲故居、阿房宫重建!还有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一些洋气一点的地名,如“曼哈顿”、“威尼斯”、“加州1886”、“玛斯兰德”等,五花八门,与中国历史文化协调吗?不仅群众看得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而且也割断了地名文脉、不利于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何况有些情况也是违法的,我国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
43、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3年12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四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
44、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五我讲过,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
45、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2015年12月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六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6年3月23日关于做好文物工作的批示)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建设要注重特色。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围绕古代海上
46、丝绸之路陈列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7年4月19日在广西考察时的讲话)八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47、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九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48、认同。(2019年7月15日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十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
49、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要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要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使用。要深刻汲取国内外重大文物灾害事故教训,督察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整治,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要加强执法督察,规范举报流程,严厉打击文物犯罪。(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十二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