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公交停靠站设计09.doc
《第4节公交停靠站设计0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节公交停靠站设计09.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word第八章 公共交通优先通行交通设计第四节 公交停靠站设计一、公交停靠站分类的定义与类型在城市公共汽车交通系统中,公交停靠站作为一种重要的根底设施起到了提供公交车辆停靠、乘客上下车服务的作用。根据公交停靠站的所处位置、设置方法与站台形式,公交停靠站具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方法。1根据所处位置分类根据公交停靠站所处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交叉口上游公交停靠站上游公交停靠站指设置在交叉口上游区域进口道的公交停靠站,又被称为近端公交停靠站Near-side bus stops,NS。对于交叉口上游停靠站,公交车辆进出站点受交叉口信号灯和进口道机动车辆排队长度的影响与控制。2交叉口下游公交停
2、靠站下游公交停靠站指设置在交叉口下游区域出口道的公交停靠站,又被称为远端公交停靠站Far-side bus stops,FS。3根本路段公交停靠站根本路段公交停靠站指设置在两个交叉口之间,公交车辆运行、停靠不受交叉口影响的纯路段的公交停靠站,又被称为中端公交停靠站Mid-block Stops, MS。在保证公交线路站点平均站距最优的根底上,具体某一个公交站点的定位是有较大弹性的。不同所处位置的公交停靠站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位于交叉口附近的公交停靠站在减少了乘客公交换乘距离的同时加剧了交叉口的瓶颈效应。设置在交叉口上游、交叉口下游与根本路段公交停靠站的优缺点总结见表8-4-1所示。不同所处位置
3、公交停靠站优缺点比拟表表8-4-1公交站点所处位置优点缺点交叉口上游当公交车进站时为红灯相位时,可以利用红灯时间上下乘客;公交车在车站的排队不会堵塞交叉口当车辆完成停靠离站时,如果信号相位为红灯,将会阻碍后面的排队公交车进站停靠;车站将占用一定的道路宽度,对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造成一定影响;对于路侧型公交站,公交车进出站台将与右转车辆产生冲突交叉口下游公交车在完成停靠后即可离站,不会在受到红灯阻碍;在设置平面过街时,乘客在停靠车辆车后过街,与车前过街相比更安全;交叉口各进口道聚集的线路均可以在设置出口道的车站停靠,便于实现同台换乘,防止停靠站在交叉口各个位置的重复设置公交车在遭遇交叉口红灯相位
4、时,不能利用红灯相位时间上下客,并会造成公交车在车站排队可能会阻塞到交叉口,影响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当公交车在绿灯时间相位到达交叉口,而交叉口出口道的车站又处于饱和状态时,车辆将不得不在进口道等待进站,并可能因此遭遇二次红灯排队根本路段减少了交叉口停靠站所导致的车辆和行人的视距问题;减少了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容易导致行人直接穿越街道,阻碍交通流正常运行,存在安全隐患;增加了行人通过交叉口的步行距离2根据设置方法分类根据公交停靠站设置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路侧型公交停靠站路侧型公交停靠站是指沿城市道路人行道或机非分隔带设置的公交停靠站如图8-4-1所示。对于三块板和四块板的道路且机
5、非分隔带宽度满足条件时,可将公交停靠站站台设置在机非分隔带上,这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设站形式。当不存在机非分隔带或机非分隔带宽度不满足条件时,可将公交停靠站站台设置在人行道上,对于这种形式的公交站,公交停靠要占用和穿过非机动车道,容易与非机动车产生干扰。图8-4-1路侧型公交停靠站示意图2路中型公交停靠站路中型公交停靠站是指当沿中央分隔带,在城市道路每个方向侧车道设置公交专用道时,为防止公交车辆进出路外侧公交停靠站时变换过多车道,而沿公交专用道设置的公交停靠站如图8-4-2所示。对于两块板和四块板的道路且中央分隔带宽度满足条件时,可将公交停靠站站台设置在中央分隔带上。由于我国的交通规如此是车辆靠
6、右侧行驶,公交车辆的乘客门也都是设置在右边,对于正常行驶的公交车辆如果要在这种停靠站停靠,如此必须在左侧车身上设置乘客门,存在一定的技术与安全问题。另外,沿中央分隔带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如果没有设置专门的人行天桥或地下过街通道,乘客需要穿越机动车道才能到达和离开停靠站,这不仅会影响乘客的安全,而且也会影响社会车辆的正常行驶。因此路中型公交停靠站在我国并不常见。图8-4-2路中型公交停靠站示意图不同设置方法的公交停靠站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路中型公交停靠站多用于城市资金投入较多,交叉口间距较大,交叉口左转或者直行公交车辆较多,道路较宽或进展大规模的城市道路改造或者在新建的主干道上设置公交专用道时。路
7、侧型与路中型公交停靠站的优缺点总结见表8-4-2所示。不同设置方法公交停靠站优缺点比拟表表8-4-2公交站点设置方法优点缺点路侧型占用机动车道路资源少,投资较低,充分利用慢行交通空间,不需要建设很大的站台空间,易于实施;乘客候车与上下车条件好,不需要穿越马路,保障了乘客的出行安全,符合人们的出行心里;与现有公交车辆匹配,公交车辆车门不用改造公交车辆的运行容易受到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干扰,且进出停靠站容易与右转社会车辆产生冲突;当交叉口堵塞时,不利于左转公交的行驶;停车区域易受到出租车等社会车辆的占用路中型不受非机动车、行人与路侧进出交通的干扰,专用性强;公交车行驶顺畅,速度较快,表现了公交优先的思
8、想;减少与其他社会车流的混合为保证乘客上下车的安全性,需要设置隔离栏等封闭设施或天桥、地下通道等连通设施,增加了建设本钱;对道路宽度要求较高,为设置公交站台,需减少社会机动车道宽度,影响社会车辆运行;3根据站台形式分类根据公交停靠站站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直线式公交停靠站直线式公交停靠站是传统的公交停靠站设置方式,它直接将公交停车区设置在机动车道上,如图8-4-1所示。因此,当公交车辆停靠时就容易形成交通瓶颈路段,对社会车辆的正常行驶和公交车辆的超车产生很大影响,当路段机动车饱和度较大时甚至会造成交通阻塞。因此,直线式公交停靠站一般适用于设置在公交停靠站不易拓宽且机动车饱和度不大的
9、路段。2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是指在公交停靠处将道路适当拓宽,将公交车辆的停靠位置设置在正常行驶的车道之外,以减少公交车辆停靠时形成的交通瓶颈对社会车辆和后到先走的公交车辆超车的影响,保证路段车辆的正常运行。设置这种形式的停靠站,通常需要占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因此只能在用地条件满足要求的路段才可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而港湾式停靠站的设置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机动车道在公交停靠站处没有弯曲,公交停靠区没有占用机动车道,而只是向外侧拓宽挤占机非分隔带或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进展局部弯曲而形成港湾区如图8-4-3所示。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完全没有改变原有机动车道的宽度
10、和走向,公交车辆进站停靠对后续车辆影响很小,是一种比拟彻底的港湾式停靠站。适用于道路两侧用地宽裕的路段。图8-4-3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示意图半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机动车道在公交停靠站处局部弯曲,公交停靠区局部占用机动车道,同时局部向外侧拓宽挤占机非分隔带或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进展局部弯曲而形成港湾区如图8-4-4所示。半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较小程度改变原有机动车道的宽度和走向,公交车辆进站停靠对后续车辆有一定影响,是一种不彻底的港湾式停靠站。在我国许多城市的中心区,由于早期道路交通规划没有考虑公交港湾停靠站的建设用地,往往难以减少全港湾式停靠站,可以考虑建设半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图8-4-4半港湾式公
11、交停靠站示意图虚拟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机动车道在公交停靠站处弯曲严重,公交停靠区不向外侧拓宽挤占机非分隔带或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进展局部弯曲,而完全占用机动车道形成港湾区如图8-4-5所示。虚拟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机动车道的宽度和走向,公交车辆进站停靠对后续车辆有较大影响,是一种近似直线式的港湾式停靠站。在机非分隔带宽度不足且道路不易拓宽处,可以考虑建设虚拟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图8-4-5虚拟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示意图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多港湾式停靠站通常以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为主是指对公交线路进展一定的分组,从空间上对公交停靠泊位横向拉开或纵向拉开,且规定各条公交线路的停车位置如图8-4
12、6所示。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适用于公交线路较多的城市主干道,机非分隔带宽度、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宽度比拟富裕的情况,允许压缩机非分隔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宽度进展设站。图8-4-6横向拉开的双港湾式停靠站示意图不同站台形式的公交停靠站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直线式公交停靠站虽然会占用一条机动车道对交通流影响较大,但设置简便、本钱低,且适用于不宜拓宽的路段。直线式、港湾式、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优缺点总结见表8-4-3所示。不同站台形式公交停靠站优缺点比拟表表8-4-3公交站点站台形式优点缺点直线式公交车进出站点容易,可减少公交车辆的站点延误;设计简单,建造费用较低,容易改造公交停靠时占用一条车道,形成
13、道路瓶颈,降低路段通行能力,顶峰期间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公交停靠时尾随车辆必须减速行驶或变换车道,司机容易采取不安全操作,存在安全隐患港湾式公交上下客在道路之外完成,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交通延误;规驾驶员的进站行为增加安全性;有效地控制乘客候车围,为公交停靠和乘客上下车提供一个安全场所,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不安全因素公交车进出站不便,尤其是在道路交通流量大时,公交车出站困难,增大了公交车辆的站点延误;与直线式停靠站相比,占用空间资源大,建设费用高,不易改造双港湾式减少了公交车之间以与公交车停靠对其他交通流的干扰;一定程度上降低公交车在停靠站的延误,提高停靠站的通行能力;减少乘客换乘距离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
14、影响较大;与港湾式停靠站相比,占用空间资源大,建设费用高,不易改造二、公交停靠站交通影响分析1.公交站点车辆停靠特征分析 1公交车流宏观运行特征分析一般来说,道路上运行的机动车流可以分为公交车流和其他社会车流两个局部,作为整个机动车流的组成局部,如果忽略公交车在站点的停靠,公交车流与其他社会车流在道路上的运行状况根本类似,理想的情况下可以将公交车流的运行看成是公交车辆经过上一个交叉口,然后以路段上的设计车速继续匀速的行驶直到经过下一个交叉口的过程1,如图8-4-7所示。图8-4-7不考虑停靠下公交车流运行特征图 图8-4-8考虑停靠下公交车流运行特征图如果将站点处公交车的停靠考虑在的话,公交车
15、流的运行特征将会有较大的区别。公交车流加减速进出停靠站的过程中,一方面,公交车辆完成进出站和静止停靠这一过程会改变公交的行程时间;另一方面,公交车辆进站停靠或出站时都需要变道,将与其他社会车辆产生一定的冲突。此时公交车流的运行特征可以看成是经过上一个交叉口,然后以路段上的设计车速继续匀速的行驶,到公交停靠站时匀减速进站停靠,然后等待乘客上下车,完成这一过程之后,匀加速驶离公交停靠站,再以路段上的设计车速匀速的行驶直到经过下一个交叉口的过程,如图8-4-8所示。2公交车停靠微观过程分析如果以时间尺度来衡量公交车辆在公交站点围运行、停靠的微观过程,公交车辆从减速进站到加速离站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变换
16、车道、减速进站停靠、开车门、乘客上下车、关车门和加速离站。1变换车道与减速进站阶段变换车道是指运行在非公交站点相邻车道的公交车辆,在站点围之将要减速停靠时,必须变换到公交站点相邻车道的运行过程。这一阶段并不是所有公交车辆都必经的,对于那些没有到达公交站点围之前早已经运行在站点相邻车道的公交车辆,就不需要经历这一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公交车辆变换车道才能进站停靠,不可防止的会与其他交通流产生交织干扰。减速进站是指公交车辆在公交站点围之,从正常运行速度开始减速直到进站停靠静止的运行过程。根据观测,其减速运行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做匀减速运动直至停车。公交车在开始进入站点围以后,在保证能正确停靠的前提下,
17、先不减速,而是以在路段上的车速行驶,然后在车辆与站台较近的距离以较大的加速度在短时间停车。实际情况中,公交车辆的进站过程大多为第二种2,主要是因为大局部驾驶员都想尽量减少公交停靠的延误时间。公交车辆减速进站之前可能需要通过变换车道来为进站停靠做准备,这两个过程经常同时发生,因此,可以将这两个过程统称为进站阶段。2开关车门与上下客阶段由于开车门、乘客上下车与关车门三个阶段都是在公交静止停靠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可以合称为公交停靠过程。乘客上下车时间即为公交车辆服务乘客的时间,而每位乘客上下车所需要的时间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车门宽度和数量、踏步级数和高度、售票系统、乘客携带行和包裹数量、车拥挤程度、
18、座位构造、车通道宽度、上、下车乘客混行状态、路面、路缘石和停车地点的条件与构造等3。目前,我国的公交车辆一般采用的都是前门上客、后门下客的服务方式,以防上、下车客流交织。3加速离站阶段加速离站是指公交车辆在公交站点围之,从静止开始加速出站,直至达到正常行驶速度的运行过程。不同站台形式的公交停靠站,车辆出站运行特征不同。直线式公交停靠站公交车出站特征描述对于沿机非分隔带设置的直线式公交停靠站,公交车辆出站的过程较为简单,其表现为公交车辆在完毕服务乘客过程后速度从0开始加速直至达到正常的跟车行驶状态的过程。当直线式公交停靠站沿人行道设置时,公交车辆的出站过程将会受到非机动车流的干扰。公交车辆在停靠
19、站处从幵始加速,直至达到正常速度并汇入机动车流,这一出站过程可以看作由两局部组成:一是从零开始加速,在这个过程中,公交车辆主要受到非机动车的干扰;另一过程如此是公交车辆寻找间隙汇入机动车流,此时公交受到的阻碍随着机动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大。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公交车出站特征描述与直线式公交停靠站相比,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公交出站过程更为复杂。公交车辆出站时由于要重新汇入相邻机动车道的交通流,因此还需要考虑与公交停靠站相邻车道的交通流状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认为与公交停靠站相邻机动车道的直行交通流为优先交通流,出站的公交车辆需让行,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公交车辆出站时常常争道抢行,迫使路段的交通流减速甚至产生拥
20、堵。公交车辆需要在站点停靠完成乘客上下车这一服务功能,使得它在公交停靠站附近的运行特征与普通路段上其他社会车辆不同。公交车辆在停靠站减速进站、静止停靠上下客、加速离站以与变换车道,这一系列的过程不仅导致公交车辆的行程时间发生变化,而且在进出站停靠和变化车道过程中与其它社会车辆、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织。不同类型的公交停靠站,引起的站点附近交通流分布和冲突情况不同。城市道路路段的交通流运行速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道路条件、交叉口间距、交通流量、非机动车或行人干扰等;而对于公交站点影响围路段,公交车辆不断上下客,使其在公交站点围频繁的减速停靠,因此交通流的运行速度不但取决于上述各种非公交影响因素,而
21、且受到公交车辆停靠的影响。1非公交影响因素非公交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交通运行影响因素和非交通运行影响因素两类。1交通运行影响因素路段本向机动车交通流量q当本向机动车流量q增大时,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增强,因而其受到的交通阻抗随之增大,车流运行速度随之下降。道路交通流量与通行能力的比值即为道路交通饱和度,饱和度最客观的反映了道路交通流的运行质量,也是路段交通流运行速度的最直接影响因素。路段对向机动车交通流量q对于未设置中央分隔带的道路一块板和三块板,本向车流的运行可能受到对向车流的干扰,当对向机动车流量增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没有设置中央分隔带,双向车流会车时,车辆会适当减速,对向交通量越大,对本向
22、交通流运行速度的干扰亦越大。研究明确4,当城市道路为一块板且对向机动车饱和度q/c0.6时,对向交通流量对机动车流速度的影响显著;当对向机动车饱和度q/c0.6或城市道路为三块板时,对向交通流量对速度的影响不显著。路段非机动车流量qf对于未设置机非分隔带的道路一块板和两块板,机动车运行受到非机动车运行的干扰,在机动车道路饱和度不变的情况下,非机动车流量越大,对机动车交通流运行速度的干扰就越大。尤其在公交站点沿人行道设置的情况下,公交车辆停靠要穿越和占用非机动车道,造成公交车、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非交通运行影响因素非交通运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道路形式、道路条件和交通运行环
23、境。道路形式主要指道路横断面型式与车道划分。不同横断面型式的道路车流运行状况以与车流运行所受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车道划分情况也影响道路车流运行状况,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受到车道数的影响,车道数越多,道路通行能力的折减程度越大5。道路条件主要指车道宽度、道路的空间平、纵、横线形、交叉口间距等。由于这些因素对交通流运行的影响是确定和不变的,为了简化模型,可以用零流量时的车速和道路通行能力这两个变量来反映这些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行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由于城市道路两旁行政、商业与居住区域密集,交通流运行经常会受到行人过街、路边停车以与道路两侧开口车辆汇入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不正常的天气情况对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交 停靠 设计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