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阿城县官志概述.doc

    • 资源ID:2538556       资源大小:170.52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阿城县官志概述.doc

    阿城县志1988年版概述及地理概 述 (一) 阿城县位于黑龙江省的南部,地处张广才岭西麓,是个五山半水四分半田的县份,与哈尔滨、呼兰、宾县、尚志、五常、双城等市、县为邻。1985年全县为7镇13乡,总人口为574万,由汉、满、朝鲜、回、蒙古等17个民族组成,汉族人口占856。全县总面积为2 680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阿城镇位于省城哈尔滨市东南285公里处。 阿城是黑龙江省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阿什河流域是阿城的发祥地,在小岭地区曾发现过距今近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迹。两晋以前,这里先后是肃慎、挹娄人居住和活动的地区。北朝末年至隋朝时期,阿什河(当时称安车骨水)流域先后有安居骨勿吉人和安车骨靺鞨人劳动和生息。唐代,这里是海东盛国渤海国的属地。辽灭渤海后属辽统治。辽天庆五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奠都,建立金朝。金朝的建立标志着这一地区从原始氏族制向阶级社会转化的成熟和完成。金朝政权在这里虽只历四帝、凡38年,却是阿城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到了元、明时期,这里虽也建过一些州、站、卫、所,但已一改金朝盛世时的繁荣景象,甚至一度湮设无闻,清朝视阿城为"东北最要咽喉"。从乾隆二十一年至宣统元年(1756-1909年)的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时期是阿城历史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宣统元年,裁撤副都统衙门,设阿城县,县名由阿勒楚喀城简化而成。 阿城县地势东高西低,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状况颇为复杂。依据成因,阿城的,地貌可分成低山、山间河谷、平原河谷、高平原、松花江漫滩等五种。东部为山区、半山区,大个子岭、大顶子山、一撮毛山等均属张广才岭西麓的大青山山脉。西部为低丘陵和平原区。全县平均海拔为400米。在连绵起伏的。山地和丘陵地中间有阿什河、蜚克图河、海沟河等大小十几条河流纵横流驶,最后汇入松花江。阿城县为中纬度中温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年平均气温为33,1月份平均气温为-198,7月份平均气温为227。年平均降雨量为5184毫米,分布不均,差异较大,东部山区一些地方的年降雨量达700-750毫米,西部、北部的丘陵与平原地区为450-55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为146天(东部山区为110-120天),年平均蒸发量为 1 437毫米,年平均日照为2 6588小时。 阿城县的土壤分为8个土类,绝大部分为黑土和森林土,占全县总面积的777,宜农宜林。阿城县自然资源丰富,以矿产资源为最。阿城县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对成矿有利的地层出露较全,已知矿点、矿化点较多,矿产种类也比较齐全,主要有铁、铜、钨、钼、铅、锌、大理石、莹石及其它建筑石材等。建县以前,由于森林覆盖率较大,以及气候、土壤等方面的因素,阿城曾是野生动、植物相当丰富的地区,但建县以后人口日繁,森林、条通、草甸地逐年减少,兼之人为的频繁的经济活动(乱砍滥伐和盲目狩猎)以及50年代以来在发展农业上的失误和"左"的错误的影响,致使大量野生动、植物失去了生存条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就野生动物而言,东北虎、丹顶鹤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已经绝迹,而且曾大量存在的紫貂、水獭、野猪、猞猁、豹等也已濒于绝迹。现存的野生动物主要有梅花鹿、马鹿、狼、貉、貂、狐狸、黑熊、松鼠、麝鼠、东北兔以及麻雀、鹌鹁、山雀、鹪鹩、红胸鸲、蓝点颏等,除梅花鹿、马鹿因玉泉鹿场和平山野生动物实验场的建立由野生转为豢养而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外,其它野生动物的拥有量逐年下降。阿城县植物资源曾相当丰富,均属长白山植物区系,共80余科、1 000余种,其中仅药用植物即达400余种。建县初期,全县植被面积占全县总面积一半以上。东部山区多针阔叶次生林,北部沼泽地多草甸植被植物,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演替,在原有的80余科植物中,现存的仅70种,原始森林变成了次生林,许多稀世树种,如红松已濒于绝迹,野生人参已不见,五加科植物显著减少。动、植物资源的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利于四化建设的进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保护好现有动、植物,逐渐恢复生态平衡已是当务之急,是摆在阿城全县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二) 阿城县各项事业的兴替都和伟大祖国的脉搏的跳动相吻合,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从建县至抗日战争的胜利(1909-1945年),阿城县的经济虽有发展,但很缓慢,且时有停滞或倒退,"九·三"后的40年(1946-1985年),阿城县面貌巨变,工作上虽也有过失误,经济发展有过挫折,但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以前任何历史时期所不能比拟的。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含省、地、市驻县企业)987亿元,中1949年增加30余倍,比1978年增加29倍。1985年,全县人均产值为585元,比1949年增加3倍,比1978年增加176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阿城县农业发展很快。1949年,粮食总产为149亿公斤,平均亩产99公斤,农业总收入2 960万元。1982年,农业总收入增加到7 583万元。1983年全县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效益明显。1984年,在播种面积比1949年减少37万亩的情况下,总产量增加了5 400万公斤,平均亩产达2155公斤。1985年,虽遭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总产值仍达11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40元,比1978年增加一倍。阿什河乡白城村(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址)盛产的、紫皮大蒜是享誉全省的阿城特产,曾出口国外。1985年,白城大蒜总产为1825万公斤。自1975年以来,黑龙江省每年从阿城县上调的紫皮大蒜均在60万公斤以上。1985年,全县已拥有各种型号的拖拉机2 400余台(其中联户和农民个体经营占90以上),各种农产品加工机械3 811台,实现了田间作业的半机械化和非田间作业的机械化。1985年,全县共有中、小型水库10座,分别建于1958-1980年,小型塘坝125个,总库容量为5 496万立方米。1985年,全县大小灌区101处,有效灌溉面积为1756万亩。水稻早育喜获成功。1984年,早育水稻2万亩,1985年增至10万亩,皆获丰收。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水稻早育的成功,大大减轻了因水源短缺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压力。 阿城县的工业比较发达,其特点是历史久,行业多,门类全。阿城县发展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建筑材料、矿产资源丰富,交通方便,能源条件优越,工业开发较早。在清光绪和宣统年间,阿城县就出现了机械制糖厂、机械制粉厂等大型工业。"九·三"以后,除县地方国营工业不断发展外,省、市、地区等各部门纷纷来阿城县建厂、建矿,使阿城县工业水平在全省各县中居领先地位。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8·74亿元(包括省、市驻县企业产值,其中,县属工业产值为182亿元),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846。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已达297个,其中县属273个。在全部297个工业企业中,按所有制分,全民所有制的67个,集体所有制的230个,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141个,重工业156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省、市驻县工业,县属工业和乡镇工业全面发展,其行业、门类及发展速度,远非历史任何时期可比。1985年,阿城地方工业形成了食品、建材两个支柱行业和玉泉酒厂、玉泉啤酒厂、防水材料厂、县制药厂等骨干企业,中国玉泉酒、龙江春酒、玉泉大曲酒、黑加仑卷糖、黑加仑奶糖、制糖机DZ筛网、熏醋等15种产品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及国家优质产品。黑豆果的。开发利用已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黑加仑系列食品已被作为招待贵宾的特供产品,还被国家有关部门推荐为重要的保健食品。阿城继电器厂的产品已远销33个国家。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阿城县工业发展的又一明显特征,不但在厂家多、产品多、品种全方面创阿城乡镇企业历史的最高纪录,而且在产品质量方面也有新的突破,一些产品达到或接近了国营工业优质产品的水平。刺绣、柳条、编织工艺品、罗盘三角架、狗皮褥子、人工蘑等产品,都已成了国际市场的热门货。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阿城工业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新格局已初见端倪。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化只在城市推进,农民很少介入的状况。 阿城县的交通、邮电事业适应工农业的发展而发展。至1985年,这个原来交通闭塞的"东北最要咽喉”之地,经过建国后36年的建设,已成了铁路、公路两便,客车、货车并驶,交通发达的县份。县内除有哈绥(哈尔滨至绥芬河)、哈同(哈尔滨至同江)、哈五(哈尔滨至五常)等3条省级公路通过外,还有县级、乡级及林业专业道路16条。公路客运线全长492公里,全县设70个公路汽车站,1985年,全县公路客运量达550余万人次,日平均乘客为15万余次。滨绥铁路在阿城境内长度为69公里,全部复线。铁路共经过7个乡镇,10个车站,阿城站为滨绥线上的要站。每天有11对快慢客运列车与49对货运列车通过。1978年以来,年均客运量约为600万人次,年均货运量近400万吨。1985年,全县有邮电局、所24处,邮路55条,单程总长226公里。1985年全县共有电话机3 989部,电话线总长度达1 269公里。阿城县的商业也有着历史久、行业多、经营品种全的特点。清政府对东北地区部分开禁之后,副都统衙门驻地的阿勒楚喀城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同治十年(1871年),阿勒楚喀地方街市村屯共有烧锅、油坊、当铺、杂货、皮铺、药铺、碾磨房、车店等商铺72家。滨绥铁路通车和阿城设县为商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宣统二年(1910年),城乡各地商铺已达831户。民国与伪满时期,商业发展缓慢,市面萧条冷落。"九 ·三"后出现了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比重逐年扩大。1956年,实现了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导下,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国营商业、集体商业继续发展外,居民个体从商者日益增多。由国营、集体、个体组成的阿城县商业网,布点合理,经济活跃,市场繁荣,城乡贸易成交额逐年增加。1981年,全县商品销售总额为8 7065万元,其中国营商业销售额为7 3582万元,占销售总额的845,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国营商业销售总额的78倍。1983年,仅商业零售额即达174亿元。个体商户由1972年的66户增至1 737户,个体商户从业人员达6 583人。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8亿元,其中集体、个体商业零售总额达127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567。1985年,个体商户已增至5 944户,从业人员达9 898人。(三) 阿城县曾以中等师范教育著称全省,民国9年(1920年)成立的吉林省立第三师范是当时全省著名的三所中等师范学校之一,曾为吉林、黑龙江两省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师资。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松江省立第二师范,五六十年代的松江省阿城师范学校,七八十年代的松花江地区师范和80年代的农垦师专先后为祖国盼中、初等教育事业培养和输送了15万余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是阿城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又一明显特征,除设有朝鲜族中学外,还有朝鲜族小学多所和回族小学一所。这些学校不但在办学条件、经费调拨与一般学校享有同等待遇,而且还得到民政部门的资助,从而使后进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很快地赶了上来。新中国建立以后,普通教育发展更为迅速。1949年,全县只有一所附设在师范学校内的初级中学和312所小学,中、小学生25万余人。中、小学教师1 000人。至1985年,全县共有县办、乡(镇)办、企事业单位办中、小学301所,中小学学生12万余人,中、小学教师6 800余人(其中,中学65所,中学生35万人,中学教师2 400人)。近年来,成人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蓬勃发展,大批职工干部,或在职提高,或离职进修,或业余自学,已蔚成风气。 新中国建立前,阿城县医药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天花、霍乱、伤寒、鼠疫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城乡各地虽也有几家药店、诊所,但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水平低下。且广大劳动人民多无力就医购药,人口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新中国建立后,阿城县卫生事业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共有中、西医院(包括门诊部、所)79处,共有病床1 033张,医务工作者达1 900余人。1985年,全县人口的平均寿命为6687岁,最高寿命为102岁。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1985年,计划生育率为889,人口出生率为13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一对夫妇只生一孩的领证率为90以上,阿城县计划生育工作跨进全省先进行列。 新中国建立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喜人,电影院、剧院、文化宫、俱乐部、书场、书店、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站、电视转播台等各种文化设施应有尽有,并涌现出一批写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专业和业余人才,创作了大批诗歌、小说、曲艺、版画、油画、国画等作品,仅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或参加省级以上展出的就有100余部。有些作品,不仅享誉本省,而且闻名全国或海外。版画秋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版画苹果姑娘等多件作品被分别送往日本、罗马尼亚、喀麦隆、等国展出,并获得好评,版画乌苏里渔歌在江苏、四川、黑龙江三省联展中受到赞许。1985年,哈尔滨市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先后在哈尔滨、北京两地举办了“阿城版画展",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光明日报等刊登了部分作品及评介文章。 阿城县有丰富的文化遗址和文物。1115年,金太祖完颜曼(阿骨打)在此开国建都-上京会宁府。上京会宁府不仅是金代的早期(1115-1153年)都城,而且是上京路的治所,1982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亚沟镇石人山的金代石刻图象是我国绝无仅有的一处金代摩崖石刻,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00年重新修葺的阿城清真寺,斗拱飞檐,气势宏伟,也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金代的东城子遗址、古城遗址、驸马城遗址、小岭冶铁遗址、半拉城子遗址、松峰山太虚洞及清代的文庙等。据1981年末的不完全统计,全县共出土,并已经过专家鉴定、登记造册的文物达1 800件之多。因阿城一度是金代在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在大量的出土文物中以金代的为多。 阿城县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有著名风景区和旅游点多处。山河乡境内的松峰山早在清末阿城隶属宾州府时期,就被定为宾州八景之一。这里群峰积翠,怪石嶙峋,危崖峭壁,石级层层。山上有太虚洞、拜斗台、石井、围棋盘、石室、海云观、道士墓等古迹多处,除供人游览、观赏外,还为研究这一地区金代以来道教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位处红星乡中部群山环抱的红星水库是新兴盼旅游胜地,可供游人垂钓、舟,楫、游泳。玉泉镇境内的北山是省城哈尔滨市近郊的著名风景区。夏天,北山享有天然公园之美誉,而冬天,北山滑雪场已成为全国三大滑雪场之一。位于玉泉镇北部山区的哈尔滨市玉泉狩猎场已定为国家旅游基地,它东接松峰山自然保护区。西临红星水库,北靠大杨树岭,狩猎面积约3 000公顷,不仅是哈尔滨市冰雪节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而且常年接待中外游客。(四) 阿城县人才辈出,人杰地灵。自金代以来,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英雄人物:有创立一代基业的封建帝王,有封建王朝的治国栋梁,有统兵见阵的今古将才,有率领人民群众推翻腐朽统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革命者,有埋头搞科研、悉心搞文艺的文化、科技工作者,至于能工巧匠、著名教师、医师以及各业的出类拔萃人物更是不乏其人,他们和当地的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开发、建设了自己的家乡。何延川、徐明、崔德等英雄儿女将永远为阿城全县人民缅怀,其光辉业绩将永远激励家乡的几十万后昆。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已达46 301人,其中大学毕业生为1 774人。至1985年末,全县共有被授予初、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各类科技人员4 165人。建国36年来,阿城县为祖国各地输送了大批人才。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至1985年末,全县已有1 607人考入高等学校,其中387人考入国家重点院校。另据1985年末的不完全统计,在外地工作的籍隶阿城的地师级以上的党政军、企事业干部及高级科技人员(包括1945年"九·三"前迁居阿城者)100余人。这些有志于国者,不论是年事已高离退休或退居二线的老同志,还是年富力强的少壮派,迄今仍活跃在祖国各地的各条战线上,或出谋划策,或冲锋陷阵,各抒其志,各展其才,决心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而贡献终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其它各项事业中,先后有500余名阿城籍的英雄儿女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充分地表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的浩然正气将永存于家乡人民的心中。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必将继续证明,勤劳、勇敢、智慧的阿城人民,一旦有了施展才能盼广阔天地,必将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政策概括起来是一项富国、富民的、政策,城乡体制改革的初步实践已充分表明这些政策的切实可行。各种失误已开始得到补偿和纠正,致富的门路已为全县人民敞开,全县人民将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所指引的道路,和衷共济,奋力拚搏,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第一篇 大事记(1726-1985)(略)第二篇 地 理 第一章地理位置 阿城县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县城在省会哈尔滨市区东南28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6°4200-127°3900,北纬45°1200" -46°0000。东北以蜚克图河、舍利河为界与宾县相邻,东南与尚志县接壤,西南与五常县毗连,西与双城县为邻,西北与哈尔滨市区连接,北至松花江南沿,与呼兰县隔江市相望。阿什河由南而北纵贯阿城县中部,滨绥铁路从西北阳东南方向斜穿境内。位于阿城县申部、阿什河西岸的阿城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全县总面积为2 68平方公里,南北长的最大距离(南至平山镇泉河村南界,北至巨源乡北界,松花江南沿)约为84公里;东西宽的、最大距离(东至山河乡山河村东界,西至利新乡利平村西界)约力75公里。阿城县为半山区,地势东高西低,自金代以来,一直被视为战略要地,为我国北方重镇之一。第二章历史沿革第三章 行政区划第二节 1945-1985年的行政区划 1945年"九·三"后,行政区划袭用伪满后期之街村制,全县1街17村。1946-1955年,改为区制,先分15区,后改12区。1956 1958年人民公社化前,实行乡(镇)制,乡(镇)数始为34,继改33,又改15。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至1984年,一直沿用公社制的行政区划,先后分为15、8、11、17、19、20个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镇)制,全县共20个乡镇。阿城县1943-1985年行政区划表(附表2-5)阿城县1946-1985年行政区划表表2-5年 度区、镇、乡社个数名 称备 注198520 阿城镇 玉泉镇 小岭镇 平山镇 永源镇 亚沟镇 交界镇 双丰乡 杨树乡 阿什河乡 利新乡 新华乡 舍利乡 新乡乡 巨源乡 蜚克图乡 料甸乡 红星乡 大岭乡 山河乡 3月25日,经黑龙江人民政 府批准,将永源、亚沟、交 界3乡改为镇,全县7镇13 乡  第四章 县城 乡镇第一节 县城 阿城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阿城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 阿城之古城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250余年来,几经重修和扩建,已发展为一个占地1099平方公里,拥有13个民族,23万余户,10万人口的城镇。阿城镇位于全县腹地,阿什河由南而北流过镇的东部,与省原种场隔河相望,南、西、北三面与阿什河乡为邻。全镇共15个街道办事处,78个居民委员会,717个居民小组。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镇99 483人,其中汉族86 359人,满族8 100人,回族3 331人,朝鲜族 1 590人,还有蒙古、苗、侗、白、壮、俄罗斯、达斡尔、京等兄弟民族100人,镇内还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3人。 阿城县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阿城镇。早在建县之前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一个波兰人就在阿什河畔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机械制糖厂。1945年"九·三"前还兴办了火磨(制粉)、大兴昌(制酒)、丰盛泰(制酒)、瑞大(油坊)等几家私营工厂。"九·三"后发展迅速,到1985年,阿城镇有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哈尔滨市和阿城县以及阿城镇属的国营、集体、镇办工厂近60家。其中较大的有阿城继电器厂、黑龙江涤纶厂、黑龙江纺织印染厂、黑龙江省阿城糖厂、黑龙江省制糖机械厂、黑龙江省无线电一厂、阿城县农业机械修造厂、阿城县淀粉糖厂、阿城黑加仑制品厂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个体工业户也不断涌现。1985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含省、市驻县工业)为64 59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763。 全镇除百货一商店、二商店、三商店(朝鲜民族商店)等16家大型国营商店外,还有一些集体所有制商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个体商店逐年增加。1985年,全镇有百货、粮油、副食、日杂、五金交电、医药等各类零售商店232家,占全县各类零售商店的42,1985年,在全县6 889家商业零售网点中有3 549家设于阿城镇,占全县商业零售网点的52。 滨绥铁路经过镇的东部,阿城火车站是滨绥线上的一个大站。1985年,每天有上下行快慢和市郊客车对开11次。县城至各乡镇的公共汽车已全部开通,通往省城哈尔滨市的公路客运班车每天达66次,日间,平均每10分钟发车一次。 文教事业发展迅速,据1985年统计,有7所县办中学设在县城,其中省重点中学1所(一中),朝鲜族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一般普通中学4所(二、三、四、五中)。全镇共有小学9所(包括县办小学1所)。继电器、涤纶、纺织、制糖等大厂都设有子弟中小学。镇内还有聋哑人学校1所。1985年,镇内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达22万人,教师1 50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列全县各乡镇之首。县教师进修学校、电视大学阿城工作站等教育单位也设在县城。县城有县办电影院2处,厂办电影院(工人文化宫或职工俱乐部)6处,评剧团、民间艺术团、曲艺茶社各1个。镇内还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新华书店各1处。 医药卫生事业也有较大发展。1945年"九·三"前只有少数几家私人开设的小医院。1985年县城内有设备较全、规模较大的县医院2处,镇医院2处。阿什河乡卫生院也设在县城。在镇内各大工厂和部分科局也设有卫生院所,其中继电器、涤纶、制糖等大厂的医院其规模、设备和医疗水平仅次于县医院。镇内还有个体诊所和坐堂医多处,县营制药厂1处,药店3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内的大小街道大部分已先后展拓和整修,主要街道两旁新建筑不断出现,现已一改街道狭窄、房屋破旧、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的旧观。镇内最繁华的街道是东西向的解放大街,这条街是“九·三”后在原东门里大街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全长750米,本段宽40米,分快、慢车道和人行道。街道两旁多为新楼建筑。商店、饭店、旅店、剧院、邮局、银行、文化馆皆在此大街。镇内的另一条繁华街道是南北向的牌路大街,阿城县人民政府驻牌路大街北段。牌路大街与解放大街相交之处是新十字街,百货一商店、县供销社综合商店、阿什河旅社、综合商场4个高大建筑矗立在十字街之四角,形成繁华的市中心。延川大街是镇内最古老的一条大街,原名南、北大街,街长2 500米,宽近20米, "九·三"后为纪念阿城籍的哈东专员何延川烈士而更今名。“九·三”后还在镇东以继电器厂为中心建设一条继电大街;在镇北,以黑龙江涤纶厂和黑龙江纺织印染厂为中心扩建一条涤纺大街。县城内有在省内外享有盛名的胜迹和重要人工建筑多处,清代所建的清真寺和文庙(详见本志第二十篇第四章第三节)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除是造型考究、优美的古建筑群外,还是伊斯兰教重要活动(尔代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的场所。镇内还有阿什河大桥3座(铁路桥1座,公路桥2座),供人游览和发展养鱼事业的人工湖也在城内。阿城镇1985年街道办事处基本情况表(附表2-6)阿城镇1985年街道办事处基本情况表表2-6街道办事处名称所辖居民委组个数 街道办事处地址 管 辖 范 围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合 计78717  河东街525 原种场 原种场区民主街881 双石碑胡同南侧 旧城区西南隅胜利街631 东姓胡同3号 延川大街以东;新华大街以南东关街423 柴市路东段 旧城区柴市门外一带建设街636 牌路大街中段路西 延川大街以东;新华大街以北; 解放大街以南解放街675 西北门里路南 旧城区西北隅城北街526 纺织印染厂 纺织印染厂家属区和平街446 民权大街34号 解放大街以北;牌路大街以西; 延川大街以东民权街331 民权大街34号 解放大街以北;牌路大街以东车站街543 火车站前 火车站周围及铁路家属区东方红街463 火车站北 铁路北一带继电街10137 继电路南侧 继电器厂家属区糖工街456 糖厂南门外 糖厂家属区糖机街210 糖机厂家属区 糖机厂家属区涤纶街634 涤纶厂家属区 涤纶厂家属区  第二节 乡镇 一、玉泉镇 玉泉原名二层甸子。玉泉之称始于1936年,传说在镇内圈河东端有一眼俄国人修的“玻璃井”,井下有泉眼,泉水爽口微甜。伪满时期日本人化验测定该泉水比一般泉水重2,随将此地更名为玉泉。 中东铁路滨绥线修成后这里俗称三站,建县时为宾康区,民国时期为五区,伪满前期为二层甸子保,后期为玉泉村。1945年"九·三"后相继改称玉泉区、十一区、玉泉镇人民公社,1980年改称玉泉镇。 玉泉是阿城县一个半城半乡的城镇,位于县城的东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25公里。东邻小岭镇,西连亚沟镇,南与交界镇毗邻,北与大岭乡接壤,面:积为1538平方公里,共3个街道办事处,19个居民委员会,154个居民小组,8个村,30个村民小组,25个自然屯。1985年,全镇共8 350户,39万人。汉族人口为366万人,占全镇人口的938。朝鲜、蒙古、满、回、壮、达斡尔等6个少数民族共2 417人,占全镇人口的62。 玉泉镇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土质肥沃,资源丰富。农作区适宜水旱农作物的生长,山区蕴藏着大量的花岗岩和石灰岩等重要建筑材料。 玉泉镇南北环山,玉泉河水流经镇中心,是阿城县著名风景区之一,素有"天然公园"之称。风光旖旎的玉泉北山和清澈潺湲的玉泉河水每年都招来县内外大批中小学师生、职工、干部到此野游。 玉泉是个工业比较发达的小城镇,全镇除黑龙江省通信电缆厂、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厂、阿城县玉泉酒厂、阿城县玉泉啤酒厂、阿城县水泥厂、阿城县水泥制品厂等十余家省、地、市、县企业外,还有十几个镇办企业和服务网点。多年来,镇办企业总产值在全县各乡镇企业中居第二位。 玉泉镇以酿酒业著称。中国玉泉酒(俗称"方瓶")获1984年国家产品质量奖银牌。玉泉大曲酒、玉泉啤酒等多次被评为地方优质产品,被誉为地方名酒。中国玉泉酒已进入国际市场。 1985年镇内有中学3处,在校生2 900人(其中高中生811人),中学教师177人。全镇共有小学13所,在校生4 903人,小学教师193人。 玉泉卫生院建于1956年。20余年来,卫生设备不断完善,医务人员不断充实,医疗水平不断提高。1985年医务人员已达40余人(其中医生21人),卫生院设有住院处。8个村都设有卫生所。 玉泉镇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以滑雪运动著称。玉泉滑雪场建于伪满大同2年(1933年),建场初期,多是日本人和俄国人来此滑雪。1953年,省体委扩建了这个滑雪场,此后,群众性滑雪运动才逐渐开展起来,参加滑雪运动的主要是中、小学学生。玉泉滑雪队多次代表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哈尔滨市或阿城县参加全国滑雪比赛。 二、亚沟镇 亚沟镇地处县城与玉泉两镇之间,滨绥铁路西北、东南向斜穿全境。西与阿什河乡隔河相望,西南与交界镇为邻,北与大岭乡毗连,玉泉河东南、西北向流经全镇,注入阿什河。 早在金朝时期,亚沟一带便是女真人的聚居地之一。明朝时期曾在今亚沟属地岳吉设岳希卫。清朝乾隆年间以后,因这里地处阿勒楚喀河东岸,离衙署较近,所以是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属地中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亚沟镇为半山区,东部是山地,中部是丘陵,西部是平原。全镇四山一水五分田,以农业为主。 在砬子沟东面的石人山上的两个石刻人象,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仅有的一处金代摩崖石刻,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和艺术价值,196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见第二十篇第四章第三节。 三、小岭镇 小岭镇位于阿城县东南部,东部与平山镇接壤,东北与北部分别与山河、大岭两乡为邻,西部是交界镇和玉泉镇,南部与五常县八家子乡隔阿什河相望。小岭镇地处浅山区,地势东高西低,大石河由北而南穿过腹地注入阿什河。 小岭历史悠久,考古工作者认为约在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劳动生活在今天的小岭一带。金朝时期在这一带开采了五道岭铁矿,并在今西川村的东川屯建窑炼铁,是金代初期炼铁基地之一。炼铁炉遗址至今尚存,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岭滇是阿城县矿物资源最为丰富的乡镇之一,除盛产白石、水泥、白灰等建筑材料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铁、锌、铜、铝等。 四、平山镇 平山镇位于阿城县东南部山区,境内山岭交错,河流纵横,东与南面和尚志县接壤,北面和山河乡毗邻,西面是小岭镇。 平山镇林业资源丰富,林业占地达129万亩,其中国营林76万亩,全镇森林覆盖率为232。 平山镇地处山区,除林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及野生药材比较丰富外,还有黑豆果、建筑石和编织品等特产。社办编织厂的产品已远销联邦德国、荷兰、加拿大、比利对、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五、交界镇 交界镇原名沙河公社。因与五常县沙河公社重名,又与五常县交界,1981年地名普查后更名为交界公社,1985年撤乡设镇。交界镇位于阿什河东岸,地处阿城县东南部边沿的靠山邻水的浅山地带。西南与五常县八家子乡隔河相望,西北与双丰乡依水相连,正北地接亚沟镇,东北与东南分别与玉泉、小岭两镇毗邻。 交界镇曾是森林茂密,林业资源丰富的山区。“文化大革命”前森林覆盖率为581,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毁林种田,兼之盲目采伐,致使森林覆盖率减少到2l。为挽救山林资源,促进生态平衡,1979年以来,又实行了封山育林和大力开展群众植树造林运动,使许多荒山秃岭又重新显现出繁茂景象。 六、永源镇 永源镇在阿城县北部,北与巨源乡接壤,西与哈尔滨市香坊、太平区毗连,距哈尔滨市245公里,东以蜚克图河为界与宾县为邻,南与蜚克图、新乡两乡相接。永源原名榻龙沟。据说清道光年间把黄河两岸的一部分居民迁到永源这个地方开荒建屯。因为这些移民是奉旨迁来,群众称"随龙"而来,所以定名日榻龙沟。清末,阎、邱两富户在这里开永增源烧锅,于是又以商号永增源之名为屯名。永源镇土质肥沃,且大部为平原,是阿城县重点产粮区,素有阿城粮仓和小麦故乡之称。 七、阿什河乡 阿什河乡环阿城镇之四周,南面与双丰乡接壤,西面与舍利乡毗连,北面与料甸乡为邻,东面是国营阿城原种场,东南隔阿什河与亚沟镇相望。地势东低西高,水源充足,土质肥沃,宜粮宜菜。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白城、东环、双城、南城、新城几个村。1977-1985年,蔬菜年平均亩产为3 200余公斤。1975年以来外调蔬菜量每年均在1 750万公斤以上。白城村盛产大蒜,遐迩闻名,畅销省外,素有"呼兰大葱阿城蒜"之称。 阿什河为阿城肇兴之地,早在金代以前,便有安居骨勿吉人和安车骨靺鞨人先后劳动、生活在今天的阿什河(当时称安车骨水)流域。金代曾在安出虎水(即今阿什河)之畔,今阿什河乡白城村建都-上京会宁府。金建国者完颜阿骨打死后亦安葬于上京宫城之西南(今国营苗圃南侧),并建神宁殿于墓上。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墓址分别列为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明、清时期,这里均有建置。 八、双丰乡 双丰乡位于县城之南10公里,西沈公路横穿乡境。东部以阿什河为界与亚沟、交界两镇隔河相望,西邻杨树乡,南与五常县相接,北与阿什河乡毗连。东部土质肥沃,西南部是丘陵。这里水利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适于农作物的生长,是阿城县重点产粮乡之一。全乡有朝鲜族近2 000人,多集中在东光、双兰两村,朝鲜族善种水稻,著称全县。 清代阿勒楚喀副都统曾在今双兰村设立驿站-萨库哩站是阿勒楚喀四驿站之一。 乡境内有金代点将台一处。点将台俗称郊祭台,遗址在双兰村东洼屯200米处,现为16米高、方圆40平方米的土台,当年为金代帝王选派将帅操演兵马、点兵点将及阅兵之所。 九、杨树乡 杨树乡位于阿城县西部,东与双丰乡接壤,南与五常县为邻,西至双城县东界,西北是利新乡,东北与舍利乡毗连。杨树乡除东部八道岗一带属于丘陵地带外,大部分是平原,土地肥沃,是阿城县重点产粮区之一。 杨树乡西沟(今红旗村一带)是阿城县最早垦殖的地区之一,乾隆九年(1744年),清朝政府拨生计贫困之京畿八旗(即所谓"闲散满洲")500户,屯田西沟,并置八旗。 在新强村境内有金代驸马城遗址,相传为金代兀术门婿夏金武所建。该城在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西南10余公里。原是金初设置的通往长春州、泰州和中原地区的第一个驿站,因之有“会宁头铺”之称,总面积2 000平方米。至今城垣尚存,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利新乡 利新乡位于阿城县西北部,是阿城土地面积较小、建乡最晚的乡之一。北邻哈尔滨市平房区,西邻双城县,南和东与杨树乡接壤。全乡多为丘陵漫岗,土质肥沃,日照充足,以粮为主,是全县人均售粮较多的一个乡。 十一、舍利乡 舍利乡位于县城西北部,哈绥公路横穿全乡。南与杨树乡接壤,西与新华、利新乡为邻,东面是阿什河乡,东北与料甸、新乡两乡毗连。舍利乡地处丘陵与平原结合地带,阿什河流经乡的东部,由南向北注入松花江。全乡土质肥沃,日照充足,以农为主,兼顾各业。 十二、新华乡 新华乡位于阿城县的西北部,西和北面地接哈尔滨市的平房、香坊和动力区,东面与舍利乡为邻,南面与利新乡毗连,东北隔阿什河与新乡乡相望,哈绥公路在本乡中部穿过,滨绥铁路通过本乡的东北部,新华乡是阿城县建乡较晚,面积较小的乡之一。新华乡漫岗纵横,早沟杂陈,水利资源贫乏。于1967年修筑的总库容量为430万立方米的民丰水库和1978年开凿的新民川等水利工程

    注意事项

    本文(阿城县官志概述.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