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陇南市试中点方案编写20140106-接受修订v2.doc

    • 资源ID:2542726       资源大小:16.15MB        全文页数:7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陇南市试中点方案编写20140106-接受修订v2.doc

    陇南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4-2016年)(送审稿)陇南市人民政府二一三年十二月前 言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2013年8月,陇南市提交“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申请通过水利部批准(水资源函2013233号),成为全国首批4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之一,为陇南市全面提升水生态文明水平提供了重要机遇。陇南市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是长江流域、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级重点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自然生态维护良好是陇南市一大特色,目前陇南市拥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国家4A级风景区,全市二类水及以上河长比例为57.5%。由于陇南市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全市有大小沟溪9832条,水事灾害频发,滑坡、泥石流分布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0%,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近年来,陇南市通过灾害防御能力提升、供水工程和灌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高效用水工作推进、重金属污染专项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利风景区打造、水管理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使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原始生态格局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持、特色山水景观体系初具雏形。然而,由于水事灾害频发、经济基础薄弱、长江源头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等三大本底条件,全市仍面临着防御重大灾害能力不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保育任务繁重、水环境治理力度不够、水管理体系不完善、水文化尚未挖掘等一系列问题。在上述背景下,为确保试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和甘肃省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的总体工作部署,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等技术要求,编制本方案,实现试点工作的前期顶层设计。本次试点建设期为2014-2016年,试点建设范围为陇南市所辖行政区域。1目 录一、试点区域概况1(一)自然地理概况1(二)生态环境概况4(三)社会经济概况7(四)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10二、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11(一)现状评估11(二)关键问题16三、试点建设目标20(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20(二)工作目标23(三)总体布局32四、试点建设内容34(一)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水事灾害防御体系34(二)民生发展工程:建设安全供水高效用水体系37(三)环境提升工程:维护健康优美的城乡水环境39(四)生态保育工程:特色山水生态保育与修复41(五)水务管理工程: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44(六)山水文化工程:培育陇上江南山水文化47五、示范项目49(一)示范项目: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完善升级50(二)示范项目:白龙江武都城区段多功能景观长廊建设51(三)示范项目:成县黄陈镇饮水安全工程52(四)示范项目:武都大湾沟油橄榄节水灌溉工程53(五)示范项目:文县柳园水电站规范建设与管理工程54(六)示范项目:天池风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工程55(七)示范项目:康县阳坝镇小流域综合整治56(八)示范项目:陇南大鲵保育和增殖放养行动58(九)示范项目:宕昌县缸沟水源保护区建设59(十)示范项目:陇南水事灾害应对“日-周-月”行动60六、组织实施61(一)试点工作安排61(二)资金投入62七、预期效益分析63(一)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63(二)水生态得到有效维护63(三)水景观得到有效提升64(四)水管理得到有效实施64(五)水文化得到有效拓展64八、保障措施64(一)组织保障64(二)机制保障65(三)资金保障65(四)科技保障65(五)宣传保障66I一、试点区域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部,东邻陕西省,南连四川省,西接甘南州,北靠定西市和天水市,总面积2.79万km2。陇南市地处我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图1-1),全市大致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势,海拔在550-4187m之间。由于地质历史的褶皱断裂、新构造运动的强烈隆起和河水的急剧下切,层峦迭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特征遍布,只有小片的徽成盆地分布。图1-1 陇南市地形地貌图陇南市气候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年均气温10-15,无霜期193-256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22.5mm,降水集中在7-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年蒸发量在900-1300mm之间,干旱指数1.8-2.4。陇南市属于嘉陵江水系、汉江水系和渭河水系,境内河网密布,共有大小河流、沟溪9382条,详见图1-2。嘉陵江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9.3%,有大小河流、沟溪9330条,其中一级支流有白龙江、西汉水、永宁河、燕子河、杨店河、洛河、庙河、广坪河、托河、青泥河等48条,二级支流有白水江、岷江、让水河、大团鱼河、北峪河、拱坝河、洋汤河、漾水河、北燕子河、洮坪河、清江河、石峡河、平洛河等715条。汉江水系有大小河流、沟溪52条,流域面积171 km2。渭河水系汇水面积仅6km2,无河流形成。图1-2 陇南市水系图陇南市处在西部黄土高原向中部秦巴山区丘陵山地的过渡带上,山大沟深,气候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尤以山洪、泥石流灾害居多,是全国四大泥石流高发区之一,也是甘肃省五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谷坡高而陡峭且不稳定,谷底深而狭窄,河床比降和糙度均大,只在极少数河段有阶地发育,多数情况下,城镇、居民点、农田和道路都建于泥石流堆积物上。全市有大小泥石流沟道6230条,其中重点危险性泥石流沟道3000多条,滑坡、泥石流分布面积占全市总面积50%(图1-3)。图1-3 陇南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二)生态环境概况根据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和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陇南市属秦巴山地森林生态区秦岭山地森林生态亚区,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年变化较小,水资源充沛,森林资源丰富。由于处于嘉陵江、西汉水、永宁河等多条河流的源头,在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方面都是极重要地区,有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成县鸡峰山、康县大鲵、武都裕河金丝猴、礼县香山、两当黑河、两当县灵官峡白皮松、文县尖山和文县大鲵八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超过全市国土面积的10%,还有永宁河(白水河)特有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白龙江特有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两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陇南市林地草地覆盖率高,自然生态系统为针阔叶混交林,主要为松、栎林,以次生林为主。森林面积166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9.95%,林木绿化率达到56以上,自然生长的树种达1300种,其中经济树种400多种,有中药材1200多种。草地面积为62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5%,98.9%为天然草场,其中山地草原植被分布于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的半山干旱地带;垂直带的高寒草原植被主要分布于海拔2600-3500m之间;温带草原植被分布在海拔2200-2600m比较湿润高半山,草种以禾本科、莎草及杂草为主。陇南市有野生种子植物约140科820属2500多种,有15个类型25变型,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54种。其中:珙桐、南方红豆杉、银杏等一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27种,省级保护植物17种。全市有高等野生动物620种(亚种),其中:陆生野生动物542种(亚种),水生动物有78种。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71种(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金钱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6种(亚种);省重点保护动物10种。陇南市有着较为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总面积8.6万公顷,类型有河流、湖泊、水库、水田、滩涂、坑塘、苇地、沟渠等,其中河流湿地面积占33.9%,高寒草原、高山草甸湿地占58.7%,湖泊湿地占0.1%,水库湿地占1.4%,水田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3.7%,其它坑塘、苇地、沟渠等湿地占2.2%。丰富的湿地资源孕育并保存了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湿地植物430多种,有高等动物162种,其中有毕登马口鱼、马口鱼、瓦氏雅罗鱼、赤眼鳟、撼鱼、餐条、翘嘴红鲴、圆吻鲴、中华鳑鮍、刺鲃、中华倒刺鲃、瓣结鱼、宽口光唇鱼、多鳞铲颌鱼、短须颌须鱼、华鲮、唇鳃、棒花鱼、黄鳓、波氏栉虎鱼、吻绚、中华裂腹鱼、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四川裂腹鱼等鱼类73种,有北方山溪鲵、大鲵、文县疣螈、川北齿蟾、花背蟾蜍、秦岭雨蛙等两栖类34种,有大白鹭、中白鹭、斑嘴鸭、赤頸鸭、白眉鸭、凤头潜鸭、小鸊鶘、白骨顶、小田鸡、凤头麦鸡、金眶鸻、金鸻、青脚鹬(旅鸟)、白腰草鹬、林鹬、长趾滨鹬、鹮嘴鹬等以候鸟为主的鸟类56种。湿地动物中有黑鹳、大鲵、文县魷螈、山溪鲵、野生甲鱼、水獭白鹭、苍鹭等6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有益的野生动物,有经济价值较高的齐口裂腹、重口裂腹、野生鲫鱼、中华倒刺鲃、黄鳝、石爬鮡等鱼类近20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陇南独特的自然风观。森林旅游风景区有宕昌官鹅沟、文县天池、成县鸡峰山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康县白云山省级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康县阳坝、武都裕河、文县石龙沟亚热带风光和茶区风情,徽县三滩、礼县香山森林景色,两当张果老洞白皮松林海,以及众多的城市生态公园。其中官鹅沟、文县天池、鸡峰山、阳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景区已经晋升为国家4A级风景区。陇南市地表水水质总体较好。根据嘉陵江、永宁河、长丰河(青泥河)、西汉水、燕子河、白龙江、白水江、岷江、拱坝河等九条河流出、入境断面水质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全市境内重点河段达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水质以上的河段数13个,、类优良水质河段占测报河段总数的57.5%,类水质河段占测报河段数的29%,IV、V类水质河段数占测报河段总数的1.5%、12%。白龙江武都段两水桥断面、白水江和长丰河等水质达到了II类水域水质标准的要求,白龙江麻池桥和绸子坝断面水质达到III类水质标准。陇南山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多种基质、多层次的景观生态过渡交错带,区内森林、草地、农田、湿地和城市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交错分布,相互影响,具有极强的复合性,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属于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是我国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明确规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秦巴山地国家级重点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在甘肃省境内涉及两当县、康县、宕昌县、武都区、文县、迭部县、舟曲县等。中央关于甘肃省及其市州、县市(区)的发展定位,以及陇南市特殊的自然地理区位和极度脆弱的生态因子条件决定了其属于限制开发的农业地区、限制开发与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区。(三)社会经济概况陇南市辖武都、文县、康县、宕昌、成县、徽县、西和、礼县、两当一区八县(图1-4)、195个乡镇、3201个行政村,分布着汉、回、藏、蒙等29个民族,2012年,全市总人口283.17万人,常住人口256.09万人,城镇化率为23.5%。2012年,陇南市实现生产总值226亿元,人均GDP仅为8070元,约为甘肃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市9区县中有7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贫困人口达14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53%,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图1-4 陇南市行政区划图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25.4:30.6:44.0,农业仍然是陇南重要的基础产业。2012年,全市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0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约为510万亩、经济作物180万亩、其它作物10万亩,经济作物以油料、中药材、蔬菜、瓜类、烤烟等为主。陇南市农业特色显著,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的栽植规模在全国占有较大份额,核桃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花椒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中药材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油橄榄鲜果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陇南市矿产、水力、生物等资源丰富,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水电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全市已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产34种,矿产地445处,储量大、品位高、有开采价值的金属矿有铅、锌、锑、金,非金属矿有硅、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石膏等,依托铅锌、黄金、硅矿等资源,有色冶金工业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5%。依托“三江一水”资源,全市已建成投产发电的电站137座,总装机已达70万千瓦,占全市可开发量的31.4%,实现的工业增加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8%。围绕油橄榄、蚕桑、茶叶、银杏、中药材、草畜、面粉、苹果、马铃薯淀粉等地方特色产业开发,组建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生产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6%。水泥、石材、混凝土等建材工业和医药化工产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8%和5%左右。为加快城市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未来陇南市将依托“两个中心”,即市区和徽成盆地现有基础条件和综合优势,建立“七个支撑点”,即徽县、两当、礼县、西和、宕昌县、康县、文县七个县城,形成“两条经济走廊”,即依托兰渝铁路、兰海高速、现有国道212线及周边城镇,形成纵向经济走廊;依托规划天武和九武高速公路形成横向经济走廊。其中中心城区为5大功能组团,形成“水系五城,绿满两岸”的空间布局,以旧城组团为城市商业区、东江组团为行政区、吉石坝组团为物流区、两水组团为综合区、汉王组团为产业服务区,通过白龙江、滨江过境路、沿江绿带相互联系,结合两山绿化,构筑陇南市带状山水城市格局。图1-5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四)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评价结果,陇南市自产水资源总量68.6亿m3,人均占有量2450m3,水能蕴藏量426万kw,占甘肃省水能蕴藏量1309万kw的32.5%,水能可开发量260万kw,约占甘肃省的三分之一。全市年径流量大于1亿m3河流共24条,年径流量大于1000万m3的河流有174条。2012年全市供用水量2.10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2.55亿m3,占总供水量的81%;地下水供水0.60亿m3,占总供水量的19%。生活用水(含城镇公共)0.41亿m3,占总用水量的13%;工业用水0.38亿m3,占总用水量的12%;农业用水2.37m3,占总用水量的75%。2012年,陇南市人均用水112m3,比全省人均用水低366m3,较全国人均用水量低332m3;万元GDP用水量为140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54m3。2012年全市废水年排放总量为3246万吨,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8228吨、1835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42万吨,COD的排放量为1520吨,NH3-N的排放量为3吨;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为2404万吨,COD的排放量为6708吨,NH3-N的排放量为1832吨。境内共有43个水功能区一级区,水质达标率为80%。二、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一)现状评估1、水事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陇南市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形起伏大,岩石软弱破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多为强降雨或冰雹,暴雨、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2008年以来,先后发生了历史罕见的“5·12”特大地震和百年不遇的“7·17”、“8·12”暴洪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始终是陇南市重中之重的工作,一是整合水利、气象、国土、环保、水文、地震、泥石流预警、通讯等部门软硬件资源,建成了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系统,极大地提升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二是不断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监测设备的改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测群防体系,建立群测群防点1846个,拥有市、县区、乡镇和村社四级群测群防责任人员2.5万人。三是切实制定、扎实落实防御局地暴洪灾害的预案,加强灾害抢险演练,增强了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四是针对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开展了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一大批重点项目已建成发挥效益。五是在基础调查基础上,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完成了武都6个、成县4个、文县6个、康县3个、西和3个、徽县4个、两当3个等共29个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2、农村供水安全问题有效缓解陇南山大沟深、人高水低,农村人畜饮水一直是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最大难题。2004年以来,陇南市持续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成立了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农村安全饮水实施规划,对村庄相对密集水源充足的地区,实施整乡镇或跨村集中连片供水;对村庄相对分散的地区,以村为单位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对水源严重缺乏的地区采用修建集雨水窖的方式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严格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供水工程管护机制,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截止2012年底,全市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达到176.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1.6%,自来水受益100万人,普及程度40%。针对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问题,陇南探索形成了发展农业灌溉的六条路子,并在“两江一水”沿岸和徽成盆地,发展水浇地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农业特色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在半山干旱区,以“两亩一窖一场”的集雨节灌工程为主,兴建“五小”工程,为发展油橄榄等经济林果特色产业创造了条件。截止2012年底,全市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2625余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3、行业高效用水持续稳步推进农业方面,建成集雨水窖(水池)19.4万眼(个),节水灌溉面积达21.29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60.8%。其中喷灌面积5.45万亩,微灌面积0.29万亩,低压管道灌溉面积6.34万亩,渠道防渗灌溉面积5.85万亩,其他节水工程面积3.36万亩。同时,全市推广地膜覆盖,有效减少无效蒸发,降低作物灌溉需水量。工业方面,陇南市高度重视工业节水方面工作,成立了陇南市工业节能减排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抽调专门工作人员具体抓全市工业节水。开展全市工业用水定额监督检查,重点监督检查成县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等34户重点用水企业的用水定额标准执行情况。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工业节水项目,宕昌宏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三昌锑业公司采用尾矿干式堆排工艺,西和恒安工贸公司等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引进节水设备,实现废水“零”排放;徽县金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成县红川酒业公司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运转;成县锌业公司采用膜过滤工艺,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后用于生产和生活,实现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生活方面,市政府通过节水倡议书,举办“珍惜生命之源,人人节水护水”宣传周等活动,普及了节水知识,增强了居民的水忧患意识、水节约意识和水保护意识,通过加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服务机构用水管控,有力促进了公共生活用水效率的提高。4、原始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陇南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也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重要生态屏障,区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分布区,气候自南向北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水热组合为温暖湿润类型,拥有甘肃省最佳的水生态环境建设气候条件。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全市森林面积达16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95%,是全国平均的2.1倍和全省平均的3倍,全市湿地总面积 8.6万公顷,是发展特色林果业、中药材种植业和生态旅游业的最佳区域,具有建设水生态文明具有良好的基础。陇南市积极维护优良的本底生态环境,提出“生态立市、绿色富市”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强化生态屏障功能,培育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产业体系,积极打造拉动发展的“绿色引擎”,建立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文县金丝猴尖山自然保护区、成县鸡山自然保护区等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9.4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5%。5、水环境水风貌保护扎实有效近年来,为控制铅、砷等入河污染物排放,陇南市对重金属污染突出的西和县、成县、徽县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西和县2012年被列为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示范区域,成县、徽县被列为全国重金属重点防控县。武都区、成县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其它7县区污水处理项目已列入甘肃省相关投资计划。建成了覆盖九县(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场、重点乡镇集中式生活垃圾处理场、武都和成县两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工程,减轻了城镇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污染物对水体的威胁。依托优良的天然水环境,建成了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保护天然水环境的有效载体。在市县城区,将河道护岸、堤防、滨河道路、景观桥梁、文化设施、避难广场等工程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白龙江武都城区段等多条滨水景观长廊,显著提升了城市品位。6、涉水管理体系建设成效明显近年来,陇南市积极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初步建立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水务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大幅提升了水务管理水平。一是成立了市、县(区)水务局,将涉水事务纳入统一管理范畴,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深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产权、经营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逐步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三是深化用水户参与式管理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水利项目村建立用水者协会,覆盖率达40%,引导水利建设管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四是大力加强乡镇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县区设立质量与安全监督站、建设管理站、抗旱防汛服务队,乡镇结合流域分区设水利管理站,强化涉水公益性职能。五是逐步规划化水务管理工作,制定出台了陇南市计划用水与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编制完成了陇南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陇南市“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等。六是大力开展水务监控体系建设,将基础水文、供用水和灾害监测等信息集于一体,水务监测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七是加大执法力度,维持良好的水事秩序,开展各项水利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规范水事行为。7、全民灾害应对意识显著提高为降低灾害损失,陇南市长期积极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方式防灾减灾教育,显著提高了全民灾害应对能力和意识,大大降低了灾害损失。一是成立了市减灾委员会和区县减灾委员会,在市政府各部门之间制定了防灾减灾联席会议制度,既加强了减灾工作的日常管理,又强化了各部门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二是规范应急救助工作规程,各级人民政府定期组织应急管理、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的培训。三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行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全民灾害应急能力。四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册、展板、街头演讲等,开展多种类型宣传活动,使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五是开展了防灾减灾教育进课堂活动,每学期至少保证一节防灾减灾课程,加强了中小学生抗灾意识、提高了抗灾能力。(二)关键问题1、暴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频发,防御重大灾害能力仍然不足陇南属全国四大泥石流高发区之一,受洪水威胁的频率高、危险大、治理难,境内滑坡、泥石流、崩塌数量众多,分布遍布全市,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3833处,其中滑坡1546处、泥石流1070处、崩塌958处。近年来,极端天气和地震发生频率一直居高不下,再加上人类工程活动扰动不断加剧,暴雨山洪泥石流等水事灾害仍呈高发态势。经过多年的努力陇南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多数河流未能得到有效治理,大部分江河堤防年久失修或没有设防,大多数泥石流沟排洪出口不畅,主要江河沿线的村镇、农田、厂矿企业防洪能力不足。城区设防标准普遍偏低,部分城镇排水功能较差,极易发生洪灾和涝灾,而且大部分城镇村庄建在川坝河谷地带和泥石流冲积扇上并且缺少防护设施,各种自然灾害直接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陇南市区地理环境和舟曲极为相似,长期遭受北山10条泥石流沟侵害,防洪防汛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总体上看,陇南防灾减灾能力仍然无法适应严峻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仍然是心腹大患。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远未达到支撑建设小康水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突出,截至目前,仍有69.72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其中氟超标3.26万人,饮用苦咸水8.27万人,饮用严重污染水14.1万人,水量不达标、方便程度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44.09万人。陇南市半山干旱地区面积大,水利工程设施严重缺乏,灾害受损严重,全市434万亩耕地中有效灌溉耕地不足10%,仍有近400万亩耕地亟需解决灌溉问题。总体上看,农村水利建设仍然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远没有达到支撑建设小康社会的水平。3、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较低,各行业高效节水工作有待推进农业方面,从灌溉基础设施状况来看,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渗漏严重。位于半山干旱区的耕地,供水成本高,需要建设高标准农业节水灌溉设施才能降低成本,减少无效漏损。工业节水方面,企业内部的生产用水管理基础薄弱,节水意识不强,大部分企业缺乏建立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许多小企业没有重视节水工作,企业用水计量不完善、统计不健全,缺少用水和节水的基础资料,企业供水管道和用水设备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居民生活节水方面,由于经济后发、水价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节水与否”尚未成为居民购买生活用水器具的重要影响指标。4、水土治理、保护区建设、人工扰动应对等生态保育任务繁重由于地理地貌影响,陇南是全国泥石流重发区和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约178万hm2,占土地面积的63.8%,全市年均流失泥沙0.48亿吨,占嘉陵江输入长江泥沙的四分之一。现状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和水平远远不够,加之传统农业活动对土地的过度开垦,造成了水土流失进一步加重。随着坡耕地种植等人类活动干扰不断加大,且集中于生态系统较易破坏的半山地区以及天然草原地区,对森林资源的掠夺式采伐以及旅游开发污染,致使原生森林遭到极度破坏,造成林线明显后移、土地荒漠化、自然栖息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许多野生动植物种濒临灭绝。亟需完善自然保护区保护体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和加快生态保护修复配套工程建设。5、水环境治理、水景观维护与陇上江南形象仍有不小差距一是铅、砷等重金属入河污染短时期难以快速削减。铅锌采掘、洗选作为成县、徽县、西和县等地支柱产业,改变开发秩序散乱、工艺设备落后、废水处理技术水平低的状况仍需要长期努力。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源分散且范围广泛,治理难度大。陇南市3200多个村落广泛分布在川坝、半山、高山区域,由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规模小、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农村生活贫困,化肥、农药、地膜、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面源防控仍处于起步阶段。三是秀美的水域风光大部分仍然“养在深山人未识”。陇南山水景观独特,拥有文县天池、康县阳坝等一批自然水生态景观,但受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造力度,知名度尚未打开,陇上江南优势尚未发挥,同时由于少量居民生产生活对自然水环境产生一定干扰,水景观保护仍需加强。6、涉水事务管理基础仍然薄弱,水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待完善陇南水务管理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水管理体制尚未彻底理顺。供、用、排、净水管理环节缺乏有效衔接机制,水能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农村供水工程运行投入机制等亟需解决,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缺乏手段。二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管理制度体系有待完善。面向经济社会供用水安全的水电站用水管理运行制度、面向防洪要求的河道管理制度、抑制用户不合理用水需求的水价制度等都亟待建立。三是基层水利技术力量不足。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水利科研及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管理工作薄弱,科技投入不足,科研、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适应水利建设需求。四是水利投入缺乏稳定的保障机制。近年来,虽然水利投入有较大提高,但投资渠道单一,水利建设主要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远不能满足水利建设发展的需要。7、彰显陇南特色品牌的山水文化资源有待挖掘、整理和提升陇南市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水多山险是陇南基本自然地理特征,因此陇南的历史是“依山水而生、伴山水而在、适山水而长”。如现隶属于礼县红河乡的秦皇湖是秦人的发祥地,白马峪河流域是白马人集居之地。但是,特色陇南山水文化的挖掘和宣传远远不够,与突出浓厚的历史文化不相适应,现状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未成形,沿江文化长廊、自然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少,水文化品牌未形成,水情灾情教育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三、试点建设目标 陇南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是长江流域、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级重点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水生态景观优美,自然资源维护良好,但耕地资源稀少、经济发展落后、水事灾害频发。陇南市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关系,力求通过水安全的保障、水生态的维护、社会经济系统的自我约束、水福利的提升,处理好水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江河重要水源区、经济后发地区和灾害频发地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 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水利部和甘肃省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围绕“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陇南”的发展战略,立足于陇南天然水生态本底良好、水事灾害点多易发、社会经济发展水支撑迫切等特点,以提升城乡水安全保障和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为核心,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为支撑,以区域特色山水文化挖掘为提升,打造兴利和减灾兼筹、发展与保护融合、山水产文相宜的陇上江南,塑造复杂江河水源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2. 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优先保护。尊重自然规律,以降低人类活动影响为主,在维护良好的自然水生态景观基础上,兼顾经济发展,体现经济发展迫切需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交互与融合。改善民生,促进发展。面向现实亟需,把最大限度避免减缓水事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加强基础供水设施建设保障人饮安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同时以试点建设为契机,努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提高水利支撑保障能力,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统筹规划,急用先行。在明确长远建设发展目标与任务的基础上,紧抓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试点期突出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效应。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结合陇南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现状和社会经济基础,创建具有陇南特色的水生态文明,探索自然生态良好、经济后发、水事灾害频发地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范本。3. 编制依据(1)相关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重要政策与文件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3)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4)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国办发20132号)5)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6) 水利部关于加快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资源函20137) 关于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西部20111726号)8)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陇南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12111号)9) 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陇发201134号)10) 甘肃省水利厅关于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甘水发2010692号)(3)指导性规划1)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2) 甘肃省“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3) 甘肃省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4) 陇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5) 陇南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6) 陇南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7) 陇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8) 陇南市“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9) 陇南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10) 陇南市“十二五”生态建设规划11) 陇南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12) 陇南市“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13) 陇南市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4) 陇南市公共机构“十二五”节能规划15) 陇南市2013年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建设实施方案(二)工作目标1. 范围及试点期编制范围:陇南市所辖行政区,包括武都区、文县、康县、宕昌县、成县、徽县、西和县、礼县、两当县一区八县基准年:2012年试点期:2014-2016年2. 建设目标总体目标:构建完备可靠的水灾害防御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积极有效的城乡基础供用水体系,保障供水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构建尊重自然的健康水生态系统维护体系,提升生态屏障功能;构建多功能集成的城乡水景观体系,营造宜居生活环境;构建节水防污生产体系,确立集约型发展模式;构建适应于发展需求的水管理体系,落实水务管理目标;构建具有陇南特色的“山水文化”体系,提升水生态文明理念。试点期目标:通过六大体系建设,把陇南建设成为水事灾害防御治理示范地、安全供水高效用水富民地、优美城乡水生态景观宜居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地和特色秦陇巴蜀山水文化交汇地。(1)水事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通过高精度山洪地质灾害详查与处置规划、重要地质灾害点监控、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区域的移民搬迁、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升级,完善水灾害应对预防体系;通过“三江一水”及中小河流治理、城镇和暴洪多发段治理、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完善水灾害应对工程体系。至2016年,雨量监测站点密度增加到6.0个/百km2,中小河流治理长度增加到1686km2,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率提高到100%,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点工程治理个数增加100个。(2)安全供水高效用水体系建设。通过划定水源地保护区、确界立碑等措施和手段,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通过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工程建设,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建设以引水浇灌工程为基础,以骨干管引工程为支撑,以“五小”水利工程为补充的农田水利体系,保障基本灌溉需求。以城镇居民饮用水全过程提质升能,提高城镇饮用水水质标准。通过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支撑农民脱贫致富。通过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强化用水监管、推广节水器具、培养节水意识等,促进生活工业用水效率提升。至2016年,解决69.72万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45m3,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增加15万亩。(3)水环境风貌治理保护体系建设。继续优化铅锌采掘、选洗产业结构,整顿行业秩序,从源头预防重金属污染物发生。加大尾矿库除险加固及安全监测力度,截断污染泄露渠道。指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减少生产工艺副产物。督促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在重点区域治理土壤、河

    注意事项

    本文(陇南市试中点方案编写20140106-接受修订v2.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