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隋唐时期的都中国建筑下.doc

    • 资源ID:2542846       资源大小:49.20MB        全文页数:6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隋唐时期的都中国建筑下.doc

    隋唐时期的中国建筑(下)隋唐时期的宗教建筑隋唐时期保留下来的重要的建筑不是很多,主要的建筑都会讲到。这个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重要的,对于中国建筑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在技术和艺术的方面对后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隋唐时期的宗教建筑唐朝的宗教以佛、道为主。因为道教创始人老子姓李,李唐王朝要跟他产生关系,就把老子奉为他们的祖先,尊崇道教。开始时道教是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佛教在它这下。到唐高宗和武则天以后,佛教开始转盛。当时玄宗下令:天下州府各建一寺一观,这时佛教和道教有同等的地位,而且都以开元为名。唐末会昌灭法拆了大量的寺庙,僧尼还俗,对佛教是一个大的打击。在会昌之前木结构的建筑,留下的只有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会昌灭法以前的建筑),其他保留下来的木结构建筑都是以后的。五台山南禅寺由于唐代跟西域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所以西域的祆教(拜火教)、伊斯兰教、 基督教等都有传入,规模不是很大,跟佛教和道教来说没有可比性,只发现了少量有关的遗物,宗教的这些寺庙遗迹没有留存。因为道教后来变化太大,很多没有留下来,主要留下来的还是佛教。当时唐朝把寺院分四个等级:最高级的是皇家自己建的东西,皇家出资,规模极其巨大,按照它的那种宫室的样子来建,现在留下来最著名的龙门石窟的奉先寺传说是武则天捐出她的脂粉钱建的大佛。当时那个石窟的规模会比现在更完整一点,我们现在看到的主要是奉先寺这一组造像。这是等级最高的, 皇帝出钱来建设的东西。龙门石窟奉先寺还有一类就是国家下令让各州建的寺院。也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建造的高级别的建筑。这两类寺庙有可能建造的跟宫殿建筑很像,比如隋朝敕建的大兴善寺就占了靖善坊全坊之地,一个里坊。它的正殿和当时的太庙是同样的规格,建得很大。这一类都是规模很大的,皇家或者国家出钱来建的。大兴善寺隋朝的禅定寺建了一座三百三十尺高的木塔,是当时城内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禅定寺 公元648年敕建的大慈恩寺占了半坊之地,房屋有1897间。这个规模也很大,分了十几个院子。大慈恩寺公元658年建的西明寺,当时占了四分之一个里坊。它的房屋有四千多间,分了十个院子。西明寺第三类是诸王、公主、贵族、富商们出钱来建造的, 这些类型规格就低一点,建筑的面宽不能超过七间,跟贵族的府邸差不多,等级降下来了。第四级就是地方乡里自建的佛堂,它们的形制就更低。不能用庑殿的屋顶等这样的一些规定,规模比较小。唐长安城寺院分布图当时长安城里主要寺庙的情况,分了几个等级。有些知道确切位置的,有些是大概知道的情况,可以看到长安城里头的庙是很多的。青龙寺青龙寺跟外界的联系非常广泛。包括跟日本的佛教界之间的联系。它也是占了差不多半坊之地这样的规格青龙寺遗址平面图唐代的建筑的格局跟现在寺庙的格局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一类格局的方式在中国现存的寺庙当中,没有一个格局完整的,留下的都是零散的建筑。如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的,但寺院的格局变了:文殊殿是金代的,其余的建筑是清代的,格局都变了。唐代寺院格局留下的很少,基本没有了。在朝鲜半岛、日本还有一些可以参照。一些文献如戒坛图经可反映出一些,它就有一组实寺庙的标准的格局形式。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中所附大型寺院图唐代寺院的格局基本上是廊院,就是一圈廊子围绕着一个主殿,一个院一个院布局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唐宋时期是主要的一个平面格局(和明清时候的四合院的形式不一样)。戒坛图经中佛院平面示意图一个大廊院,中间是主殿,边上有很多小院,各有各的功能,这个寺庙的格局跟唐长安很接近,里头也是有一些街道分隔出不同的院子,不同的院子有不同的功能,中间是一组主要的建筑的布局形式。这样的布局在藏传佛教的寺院当中可以看得很完整。有一组主要的举行仪式的建筑,它分成各个学院、喇嘛的住宅、僧侣的住宅,一圈一圈好像像一个小城一样,远看是一个小镇。如拉卜楞寺在一个小城里面,占了半个城那么大,它就像一个小镇,相比之下那个镇都完全是为它服务,没有它重要,这样的一种形式,实际上这种形态在唐代的寺庙当中也大致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拉卜愣寺对唐代景福年间重修的悯钟寺做了复原,两边两个塔院、中间都是大殿。唐景福年间重修悯钟寺复原想象图早期的寺院中心是塔,很多寺院的遗址如云冈石窟上面北魏时期的寺院,一圈是僧房,中间有一个塔的遗迹,非常清楚,那就是以塔为中心。北魏寺庙遗迹到了后来就以殿阁为中心,再到后来辽代的蓟县独乐寺,就是阁为中心,其他的是围绕着它,就变成了这样的一种格局。独乐寺到了唐以后就是大殿、佛像变得更重要。龙门石窟的奉先寺是我们保存下来非常重要的一个唐代的石窟。唐代石窟留下的还不少,敦煌留下了很多唐代的石窟。在四川地区有很多唐代的石刻,龙门石窟是一个皇家的、武则天建的石窟。它的等级非常高,它的造像的水平也反映了唐朝的典型的艺术风格。龙门石窟奉先寺著名石刻乐山大佛是唐代的一位老僧人用一生做的,他没做完,后人帮他完成。山有多高,佛有多高,是世界上最大的佛的坐像。乐山大佛这些作品,这些石刻反映了唐朝时代的人对于佛教的虔诚,发大志愿把一个山雕成一个佛像,靠自己一己之力把它做出来,这是他的功德、虔诚。乐山大佛通高是七十一米,头高就是十四点七米,是非常巨大的建筑雕像。 巴米扬的佛是站像。 阿富汗巴米扬大佛 敦煌石窟保存下来大量的盛唐、唐代的窟龛,里头的壁画非常丰富。塑像、彩塑很多。唐代也是一个开凿石窟的时代,开凿了大量的石窟,有大量的石刻保留下来。它有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北魏在开凿云冈石窟初期的时候,它是大像,就是中间坐一个巨大的佛像,两边是菩萨,或者力士,或者是弟子,做一个大像。敦煌石窟造像后来就转化为塔心柱,就是在洞窟的中间留一根柱子,一根石柱,然后把这根石柱做成塔的样子,就好像这个寺庙中心是一座塔,周围是修行的地方,有一个通道是朝拜的地方,变成这么一种形式。敦煌石窟塔心柱到了隋再晚一点的时候,塔心柱就变成了一个佛台,上头供奉佛像,不再是塔心柱,变成绕着这个佛台转的格局。再晚一点,到盛唐的时候变成了前后两室,前头是一个礼拜空间, 进去后头这个房间里全是佛像,在佛台上有佛像、有卧佛两室的形式。 敦煌石窟卧佛到了再晚一点就变成了有一个大空间,头上是一个佛台,上头供奉佛像。石窟在雕刻、开凿的过程当中逐渐地脱离了印度的那种石窟的模式,而转变成一个汉地寺庙的或者甚至大殿的空间的模式。从石窟,特别是我们保存下来的隋唐的这些石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样的一个过程。 隋唐时期的木结构佛教殿堂 隋唐时期木结构佛教殿堂建筑的遗存五台山的南禅寺五台山的佛光寺芮城的五龙庙平顺天台庵正定开元寺钟楼正定开元寺钟楼可以算半个唐代建筑。隋唐时期的佛塔,砖石结构的保存下来较多一点。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西安大雁塔西安小雁塔玄奘墓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安阳的修定寺塔登封净藏禅师塔隋唐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建筑的一个最盛期。它的建筑、它的格局包括它的建造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但是保存下来的实物不多,残存的也大多是一栋两栋,不成为完整的格局,不能反映整体的平面是怎么布局的。如果参照一些图像资料,如敦煌壁画,可以大致地恢复这个时期建筑格局的基本的情况。敦煌壁画不仅仅是研究宗教史的重要材料,也不仅仅是研究艺术史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建筑史的一个重要材料。有学者专门从敦煌的建筑形象研究唐代的建筑形态。从敦煌看唐代的建筑格局,发现如中间是大殿,有廊子围合成的院落,在院落中间有一个法坛,周围有水。这按照佛经它是有特定的意义的,如八功德水注到这儿,形成一种独特的寺庙格局,这样的格局我们在现存的寺庙当中还真没有发现。敦煌壁画 盛唐时期的寺院建筑群日本很完整地把这样的格局方式放到他们的寺庙里。不知道是日本的僧人把这个格局复制到了日本的寺庙中,还是把绘画中的寺庙格局当做一种标准的模式建在它的寺庙中。唐招提寺(一)唐招提寺(二)在大足的北山的第245窟,唐末的石刻当中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重庆大足北山245窟唐末雕塑观无量寿经的唐代佛寺现存的木结构建筑最早的是公元782年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殿的规模不大,三间的一个小殿。发现它的时候,这个建筑也已经被改造过了,形象也不是现在看到的这个形象。这个形象是七十年代的时候,根据当时的研究结果,对南禅寺大殿做了一个复原,恢复了我们认为的唐代时候的面貌。它的主要的结构,特别是室内的这个主要的木结构是唐代的没有问题。从南禅寺的这种结构我们发现,像唐代这类寺庙,虽然它很简单很小,但是它的结构逻辑特别清楚,整个处理非常简洁。结构比清代的处理要简洁得多。南禅寺大殿构架透视图从结构的稳定性来说,它很稳定。它使用了三角形屋架,就是我们说的叉手、托角,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关系,这也是它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南禅寺屋架结构唐代南禅寺的佛像这个佛像是唐代的。南禅寺是规格较低的庙,它属于村庙的等级。它的构架是厅堂的构架,但是重要的是,它是唐末会昌灭法以前建的建筑,在会昌灭法当中幸存下来,保存至今。是非常重要的一座唐代建筑,也是现存中国最早的一座木结构建筑。会昌灭法之后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会昌灭法的时候佛光寺被毁,它原来大殿的地方可能是一座阁,被拆毁了。会昌灭法以后,佛教重新再兴旺,有施主出钱来建了这座大殿。佛光寺总平面图它的历史非常清楚,在它的石幢上有很清楚的石刻说明了这个事情。佛光寺石幢佛光寺祖师塔佛光寺是一座历史很久的寺庙,大概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5世纪后半叶。会昌灭法(845年)时被毁。之前的建筑肥仅留下祖师塔一个建筑。另外在它的庙里,当时兴建寺庙的僧人的造像、 还有施主的造像,宁公遇施主的造像,都在现在它的寺庙的佛台上有保存。佛光寺造像在唐大中十一年的时候,就是857年重建了东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这个规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四坡顶,屋顶的形式跟看到的石窟当中是很接近的,佛光寺屋顶形式比较完整地准确地保留了原来唐代的形态。佛光寺东大殿平、立面图佛光寺东大殿结构图它的结构分成内外两圈柱子, 然后是一个斗拱层,上面是屋顶。这个结构在后来很多的建筑当中都是这样一种结构方式。比如保存下来辽代的应县木塔也是这样一个结构方式。都是柱,一层层的柱, 柱子之间是一个斗拱层。甚至是一个结构暗层,一层层摞起来。佛宫寺应县木塔佛光寺只有一层,下面是柱子,中间有一个斗拱层,后上面是一个很重的屋顶。它这样有一个好处,虽然木结构不是刚性的结构,但它是可以移动变化的。佛光寺这种建筑底下是一个柱础,然后柱子就放在那个柱础上,柱子是不深根在地下的。一旦有地震力作用的时候,个地面跟柱子之间是可以移动的,可以平移。在平移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被吸收。佛光寺柱础它上面是木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四边形的结构,上头加一个很大的斗拱层,上面是屋顶,有重量压住屋顶。这几个结构层都是可以错动、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它的外力得到极大的消减。佛光寺大殿斗栱层这种传统结构的木结构建筑,对地震多发地区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一种结构形式,而且事实也证明了“墙倒屋不塌”。这跟佛光寺结构体系密切相关的,这个体系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特别是对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有很好的抗震能力。巨大的斗栱层赋予了建筑独特的形象,而且它也有功能作用。唐代包括宋代建筑的墙体大部分是土坯砖,外表涂泥,然后粉刷,涂上颜色。还有一些墙里头是木骨泥墙,就是里头加了木樘,强度会更高一些。但是不管是加木樘还是不加木樘,还是土坯墙,都是土墙。土墙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淋雨,淋了雨以后墙就会脱落。所以在过去只能把屋顶做得大一些,尽量不要让雨水淋到墙上,所以唐宋时期的建筑出檐都很大,形成了这个时代的建筑的特点,很清楚的造型上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在明清的时候就变了。因为明以后砖大量地使用,墙不怕雨了,屋顶不用那么大,不用挑那么大檐了。而且梁的作用更大,有的直接用梁挑出来,来承托屋顶。斗栱的功能变小,逐渐地转化为一种装饰构件,反映建筑等级的构件。不再像唐宋时期具有强烈的结构作用。佛光寺的建筑出檐非常大,巨大的斗栱伸在外边,斗栱层层叠叠的做法构成了中国建筑非常鲜明的外观的特征、结构的特征。佛光寺的斗栱内层托着梁架,构成很高的一个结构层。它的柱高跟上面斗栱的高度是差不多,形成了一个很特别的比例关系。佛光寺内斗栱佛光寺是唐代的艺术宝库,唐代的建筑没有大动过,没有大的修缮,基本保留了唐代的原貌。屋顶动过,它和麦积山石头刻的屋顶很像,也就是说它基本保留了那个早期的风格。它的形式,它的结构形成的这样一个室内空间可以作为唐代建筑的范本。彩塑后代重新彩装过,但是底子是唐代的,从风格上来说是唐代的。佛光寺彩塑在佛坛背后发现了一段彩绘,因为佛坛做了封堵,用砖把它砌住了。所以那段彩绘没有光线照它,没有人进去看它、碰它,当发现它的时候,就像新的一样,非常漂亮。佛光寺彩绘壁画那些古代人在它的梁上、门上的题迹,这些题迹虽然可能是那种到此一游之类的,但它真的是唐人的墨迹,这很难得。因为纸本的东西保存下来已经不多了,唐朝人的东西保存下来很少,碑刻是上过石的,是又刻过一遍的,它不是很真的东西。但是写在门上的、题在梁上的这些没有问题。所以我们把佛光寺看作是一个唐代艺术的宝库:书法、绘画、雕刻、建筑在佛光寺中都得到反映。石刻(唐代两个经幢),记录了佛光寺的历史,反映了佛光寺建设的过程。天台庵总平面图山西平顺的天台庵经过研究判断,也应该是唐代的。从它整个风格、结构做法上判断是唐代的东西。也是一个三间的小殿,做法比南禅寺还简单。结构跟南禅寺的结构基本是一致,就是叉手、托脚这样一套构成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三角形屋架,它的屋顶的比例关系也是按照唐代的比例关系来做的。天台庵屋架芮城的五龙庙是道教的庙,从形式上来说跟天台庵差不多,也是一个三间殿,立面也经过一些改动,屋顶也有一些改动,从结构来看是早期的。开元寺钟楼可能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建筑,这座建筑明显是用另外一座建筑的料改的,它的梁上有改动的明显痕迹。这座建筑在发现的时候它的顶部上半截已经是一个很典型的清代建筑的样子。但是进去看,梁架不是清代的。梁架的做法、比例关系、斗栱应该是属于唐五代、唐晚期的。后来在修缮的时候,把它的屋顶做了一个调整复原,按照唐代的样子做了恢复,就是今天看到的样子。从它的柱础可以看到那种唐代的宝装莲花的那种样式。开元寺大殿开元寺柱础这个柱础跟佛光寺的那个还是比较接近的。另外在五台山的金阁寺还保存下来一对唐朝的仰覆莲柱础,下面是覆莲,上面是仰莲这样造型的柱础。传说金阁寺是唐代初建,当然现在剩下的是晚期的,这两个柱础被认为是唐代的柱础。 五台山金阁寺柱础五台山金阁寺1五台山金阁寺2 隋唐时期砖石塔幢遗存隋唐时期的砖石建筑的遗存相对木结构遗存稍多一些。塔有三类。一类是楼阁式塔,如西安的大雁塔、玄奘墓塔; 一类是密檐塔,如嵩岳寺塔、西安的小雁塔、登封的法王寺塔;一类是单层的塔,这类塔主要是一些僧人的墓塔,如明惠禅师塔。也有规模比较大的塔,可能用来保存舍利,如阿育王塔,大部分都是一些高僧的墓塔。从文献记载看,在隋唐时期曾经有一些很大的木结构的塔。比如公元611年隋朝建的禅定寺塔,七层高,据说是三百三十尺,很大了。现在应县木塔60多米高。禅定寺塔静法寺木塔也是隋代的,高度大概是一百五十尺,四十几米高。可惜有很多木塔都没有能够保存至今,现在留下的木结构的塔,只有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辽代的,距今将近一千年。应县木塔唐代除了塔以外还有很多石刻,就是经幢 上面刻经文或者刻什么事儿。可能是八面的,上面有华盖,有刹。下头面有一个底座,中间是幢身,刻字或者纹样,很多是刻经文的。它有一种镇邪功能。 佛光寺公元857年的一个幢,上头有很清楚的纪年,跟佛光寺东大殿的时间能够对得上,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的佐证。 松江陀罗尼经幢上海松江陀罗尼经幢,也是唐代的,很漂亮。上面有很多非常丰富的雕饰,这些雕饰上描绘出一些建筑的形态,比如栏杆造型。还有一些佛座,比如昆门等。还有一些常用的,如狮子这些雕刻的形象都在松江这个塔刹上反映出来,它建于公元859年。陀罗尼经幢栏杆造型以上是现存的两个经幢,都是开元天保年间的经幢。楼阁式塔的来源很清楚:是从早期的中国楼阁转化出来的,它在楼阁顶上加了一个塔刹,做了一个佛教的这种标志,变成了佛塔。这类塔一般是可以爬上去登临的,早期的塔它里面很简单,包括嵩岳寺塔,大部分是一个空膛,就像砌烟囱一样,里面铺木楼板,架木楼梯,可以爬上去。后来变得比较复杂,变成实心的,里面有空间,楼梯是砖砌的,曲折上去的形状。大雁塔对于当年的长安是标志性建筑,而且是供奉了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 佛像、舍利和经典、那些经文,甚至考了状元也要在上面题名,变成一种活动,在城最高的一个地方要留下自己的名字,所以大雁塔很重要。现在保存下来的大雁塔内部结构是唐代的没问题,但是外面是明代修过的,所以它从外面看更像一座明代的塔。另一座重要的楼阁式塔是玄奘的墓塔,公元669年修建的。玄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从玄奘取经路线图发现他是沿着丝绸之路兜过来进到印度次大陆,沿着圣地跑了一圈,最后再取道喀什回来。他带回来大量佛教的经典,自己翻译。他对于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是非常大。玄奘墓平面图他的墓塔也是我们保存下来楼阁式塔内容比较丰富的一座,它细部的斗栱的做法等,还有很多细部的做法都表现的很清楚,它也是我们今天跟玄奘的最直接的一个历史的见证。玄奘塔细部西安的小雁塔(公元707年)更晚一点,是一个密檐式的塔,跟楼阁式不一样。但这类的建筑更能反映这种佛教的标志性。它整个造型更像佛教的塔刹造型,节奏感更强,这类的塔保存下来还是不少的。小雁塔同样也是中心有一个筒,有一个室内的空间可以上去。陕西的香积寺善导塔也是这样的情况,修建于公元681年,稍微早一点点,它是一个方形的塔。唐塔唐朝的塔大部分是方形的,特别是这种高层的塔。现在留下的大部分是方形的,大雁塔是方形的,小雁塔是方形的,玄奘墓塔是方形的。包括香积寺善导塔也是方形的。到了宋以后八边形的塔多一点,这也是个很重大的区别,平面形式不一样。香积寺善导塔另外一个很著名河南登封的法王寺塔,也是唐代的密檐塔。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当时是南诏国的佛寺的建筑,后来宋代在它的两侧 又建了两个小塔。这是云南地区当时南诏国区域当中的一个佛教重要的寺院。它反映了当时的佛教文化向西南地区的传播。云南地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佛教发展的区域,包括它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 那种密切的关系。这个地方佛教也是教派交织的很复杂的地区,大理的千寻塔反映了这个地区当时佛教发展的盛况。这是多层、高层的塔,砖石结构的塔,从砖石结构的建造技术来说,它是有很高的建设水平的。中国的建筑体系当中,木结构是一个主要的、基本的体系。同时我们也看到,并不是说中国砖石结构就没有发展,无论是从墓葬,这种拱券形成的大空间,还是像这些高层的塔,在中国同时也是在发展。还保存下来很多单层的塔,如山东历城的神通寺四门塔,是隋代的塔,它的建造时间是公元611年。这是比较早的一座佛教塔,它造型非常简单,四边形,很方整,顶部是一个塔刹的样子,包括在石窟当中常见的一个基座,上面有一个塔刹,整个塔的比例非常漂亮。从技术上来说,更多的反映石结构自己的那种关系, 很清楚的一个石结构的逻辑。神通寺四门塔平、立、剖面图河南安阳的修定寺塔,建造的时间大概是公元758年。 这个塔非常漂亮,它的表面全部都是砖雕,布满了纹饰的砖雕,这个在现存的塔当中可能是一个孤例。修定寺塔细部砖雕宋代河北普利寺塔宋代河北的普利寺塔是千佛塔,但是像它那一大块方形砖,斜砌,上面都是各种各样的雕饰的塔还很少见。它上面有很多的纹样:有佛、菩萨、神兽等各种各样的造型,很丰满。整个塔的塔身上全是这样的东西,反映了唐代的艺术风格吧。普利寺塔细部河南登封的净藏禅师塔它是746年的作品,它是一个八角形的,是我们知道最古老的一个八角形平面,它是高僧的一座墓塔。从这座塔上可以看到它的壁柱,它的窗的细部。很多地方(包括它的斗栱)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建筑的木结构建筑的形态,它在外形上非常刻意地模仿了木结构的造型,可以看到它塔刹的部分,上面是一个宝珠,下面莲瓣托着它,莲瓣上都是雕刻。净藏禅师塔平面图净藏禅师塔窗的细部净藏禅师塔斗栱细部山东灵岩寺的慧崇禅师塔稍微小一点,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石结构的墓塔的形式,大概也是公元8世纪的、七百多年的僧人的墓塔。泛舟禅师塔比较晚,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运城的,圆形的塔,造型很漂亮,保存非常完整。泛舟禅师塔平顺海会院的明惠禅师塔也是僧人的墓塔,时间是9世纪末期,877年的。这座塔是一个方形的石塔,造型非常秀气,是这类石塔当中现存从造型上来说最漂亮的一座。不过遗憾的是原来这塔门边上有力士,后来这个力士失窃了, 现在没找到,但是这个塔的造型依然还是很漂亮。明惠禅师塔北京云居寺也有一些唐代的石塔。中间有一个主塔,两边四个角上四座小塔是唐代的,云居寺最早是隋大业年间建的,这个塔从雕刻等判断是唐代的。云居寺石塔隋唐时期建筑风格与设计方法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隋唐建筑,中国建筑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曲线。在汉代还不太看到这种曲线,基本是折线、直线。西方的建筑也大致是直线为主。在南北朝的石刻、石窟当中曲线已经出现。麦积山石窟北朝殿堂立面图在唐代的建筑、绘画、石刻中,曲线变得更为饱满,更充满了力量,有一种弹性的、内在的力量在里面。包括它的柱子不再是傻傻的一样的直柱子,而是梭柱,有收分。柱子上头有卷杀。斗拱转的地方不再是方方的、硬硬的转上去,它一定是有一个曲线规律,这种曲线在这个时期的建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曲线特征在这个时期形成,很漂亮的屋顶的曲线、柱子的曲线。曲线的柱子叫梭柱,上下都收一点,它是一个有弹性、有力量的。它内部的结构中使用曲线的有月梁这样一些结构,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从实物上来看它有一套设计的规律,如佛光寺的屋顶,它的曲线非常柔缓,非常漂亮,同时它又是很有力量。斗拱的造型,就是斗拱的卷杀有它自己的规律,自己的做法。有很多绘画中可以看到建筑的形象,包括台子、承台的收分,在这个时期都有,都呈现出它的规律性,变成一种设计的手法或是一种技术的发展。懿德太子墓壁画在墓葬中可以看到唐代建筑色彩的特征。画了很多建筑的形象,柱子用的颜色,斗拱的用的颜色,装饰用的颜色,现存的建筑可能反复地被彩绘,已经看不出原始的状况。但是在墓葬、在一些石窟中还可以看得到。永泰公主墓建筑细部形象陕西李凤墓葬中壁画反映建筑的状态,包括人字拱的形象。李凤墓壁画懿德太子墓里天花中间是比较规则形的,两端像自然花草一样,不完全是程式化的,有一种自然的变化在里面。懿德太子墓天花当时的建筑应该跟墓葬里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不然墓葬里不会凭空想出这样的造型。在佛光寺这样的保留下来的唐代建筑中可以看到月梁(梁要做一个弯曲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是有一个曲线,变得更加漂亮。另外一方面它跟建筑的受力是有关系的,符合受力的规律。表现一种预应力的感觉,感觉这个建筑的所有的设计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是个很合理的造型。除了艺术的这种美感本身,还给人一种清晰的结构逻辑。从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的屋顶,可以看到屋顶和进深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它的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些都成为唐代建筑、包括宋代建筑的一个基本规律,包括它的斗拱、卷杀,这些曲线怎么形成的,可以找到一套的规律,这些都是唐代建筑技术的进步。卷杀示意图隋唐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有大量的材料能反映唐代木结构建筑的建造过程,如敦煌壁画中的这个形态就反映了唐代人们建造一个木结构的殿堂时候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柱子怎么竖起来,屋架怎么搭上。之间的关系,包括这种三角形屋架,在这个壁画当中都非常清楚的体现出来 。敦煌壁画以佛光寺为例,分析建筑结构。它是一个双筒结构,中间有一圈柱子,外头有一圈柱子,取得一个更大的空间,同时从结构系统上来说,外头那圈柱子对中间的核心层,又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中国这个时代所有的柱子是向心的,不是笔直的,而是一个侧脚向里倾斜。有一种极端的说法就是所有柱子如果无限延长的话,它会在天空某一点交汇。 它有一个很稳定的结构,外圈柱子要承托住里面的这个结构核心,这样的做法在单层建筑上或许还不是那么突出。佛光寺上面斗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结构层,跟下面的木柱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柔性的框架结构,对于高层建筑像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就是应县木塔这样的结构体系是极其有效的,它是一个双叉筒系统, 外头这个系统来扶住中心的系统,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应县木塔结构图这样的结构体系在现代结构当中也是被广泛应用的,这种体系在隋唐时期的建筑的平面中,在结构的构成中已经变成很常用的形态,包括它的屋顶的斗拱的情况。像佛光寺这样相对比较复杂的建筑,它上面斗拱的结构层变得复杂,形成了中国木结构体系的丰富性。敦煌莫高窟445窟是盛唐时期的一个窟, 它表现了一个拆除的景象,一个像楼似的二层阁的建筑的情况,从这个拆房的情况可以看到唐代的建筑的构架体系是什么样子。在设计中有一个大致的模数规律,唐代的柱子的高度相对于上面的斗拱来说都不太高。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的关系比例的关系。南禅寺或者佛光寺在结构上都反映了一种比例关系。包括翼角的做法,这是中国建筑中很复杂的一个处理,就是那个转角的处理。南禅寺也好,佛光寺也好,都可以看到它的处理已经非常成熟。它的木椽呈伞状的、放射状的,这样对于结构的强度、对于屋角的相对的稳定性是有很大好处的,这跟直椽不一样。从斗栱的做法来看,佛光寺也好,南禅寺也好,斗栱的结构作用非常清楚,有人把它比喻是一个杠杆结构,它用后头的重量压住它来承托挑出的屋檐的重量,用这样的一种平衡方式,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方式。在实践中,特别是这些早期的建筑,往往容易出问题的也是屋面的这部分,如果屋面的重量不够,那它承托的屋面可能就会垂,形不成平衡关系。从佛光寺来看是没有,它是很平衡的,这么长时间一直保存得比较好。关于斗栱的描述,从很多有关的建筑形象上、敦煌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当时斗栱是怎么做的,而且总体上来说斗栱的做法在当时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结构作用非常清楚,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大雁塔门楣上建筑的形象敦煌壁画中斗栱的做法敦煌壁画中的斗栱和翼角隋唐时期的砖石结构建筑技术建造一个几十米高层的砖塔是一件有一定技术难度的事情,但是在唐朝有很多这样的砖塔。无论是法王寺塔,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这种砖结构的技术在这个时期已经达到了一个很成熟的水平。在砖石塔的建造当中,像四门塔 尽管有仿木的情况,但它还是紧紧地扣住了砖石承重的一些基本的特点。在上面砖石的构建,包括屋顶、里面通道的做法,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砖石的特点的熟悉的程度。一个重要的实例河北赵县的安济桥,通常说的“大石桥鲁班造”,实际是李春造的,这个是桥梁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实例。北方的河是季节性的,冬天的时候水少,夏天时可能水很大。在这样的河上建造一座桥,该怎样让它更坚固,李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工匠,他想到的办法就是不要桥墩,做一个大拱券把它跨过去,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发大水的时候,水涨上来后对整个桥身有很大的推力,桥可能被大水推倒。怎么解决呢,他在桥身上开四个小洞(敞肩券),让水从小洞上分流出去,避免对整个桥身产生强大的推力,使这座桥能够从隋代保存至今。安济桥平、立面图他还考虑了维修的问题。桥总是要有维修,怎么办呢?他发了平行的券,发了二十八道平行的券,这么发券的好处是任何一个券出了问题,都可以单独对它进行维修。当然它带来另外一个弱点,就是桥的整体性不够好。四五十年代的时候,有几个券坏了,倒塌了,桥剩下大半段在那儿,后来做了维修,整个维修出来。赵州桥石栏板的造型非常漂亮,跟后来石栏板的造型都不一样。它上头雕了很多的龙,这些龙在那个石板里出神入化,好像在里头穿来穿去,非常生动。赵州桥今天保存下来的这些石栏板基本上是五十年代复刻的。原件保存在赵州桥的博物馆里,那些是非常珍贵的遗物。现在在桥上是复刻的,是遵照了原来的真实的风格做的。赵州桥石栏板隋唐时期建筑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唐代的建筑色彩从佛光寺中还能看到一点点,后期改动的也比较多。在莫高窟的北宋的窟岩上,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北宋时期的风格,并和唐代有某些接近的地方。莫高窟北宋木构窟檐内立面敦煌壁画色彩反映比较充分。敦煌壁画唐朝的地面大量地使用花砖,就是雕花的砖。这个出土的非常多、非常丰富,砖的纹样极其地复杂,而且整个构图显然是经过仔细的设计。唐代花砖一些建筑的形态如懿德太子墓,它反映了一个阙,阙的转角上那些雕刻得非常精致的应该是石材,就是砖心。然后周围一圈石材,雕刻得非常精致。上头是一个木结构,从结构逻辑上很清晰,从装饰体系上也很清晰。在壁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花砖的痕迹,唐代大量使用花砖。明清在时期反而基本上没有,很少见到,在唐朝大量地使用。在出土的石构件当中还有很多很丰富的,如螭首(就是台阶上排水的东西),在唐代出了很多。唐代石螭首在墓葬中也看到一些石椁,上头雕刻的纹样,反映窗户的造型,建筑上的雕刻。在西安的陕西省博物馆里还保存了一个很巨大的石椁,上头的彩绘都很清楚,雕饰也保存得很好了。唐代贞陵皇后陵墓石椁从这些彩绘反推当时唐代建筑喜欢什么色彩体系,那些装饰应该在什么重点部位上。五代时期的成都的王建墓里的雕刻极其地漂亮,很难想象这样的纹饰如果在当时的建筑上表现出来的话该是什么状态。因为它是在棺椁上,这些东西既然画成一个建筑的形式,在建筑的柱子上,显然在那个时期的建筑的柱子上就是这么做的。成都王建墓雕像在敦煌的洞窟中看到整片整片的天花的做法有很生动的如飞天,也有很程式化的。当时的这种表现,这种色彩的表现也好,这种纹样的表现也好,正是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也许不像后来清代那么程式化,它充满了变化。敦煌壁画飞天懿德太子墓的天花和佛光寺东大殿的平闇屋顶的做法。在西安的唐代宫殿遗址中,出了很多鸱尾,造型也远远超出以前对这类瓦件的认识。西安出土唐代鸱尾唐代宫殿真实的做法,无论是在曲线的形态,还是它的细部,那种简繁得当的处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艺术品味。瓦当、花砖出了很多。还有石刻,包括一些瓦件纹样很丰富。唐代瓦当这个纹样所处的时期是中外交流的非常频繁的时期,外面大量的丰富的纹样传了过来,被吸收、被重新处理、再升华,变成了唐代特色。西番莲、卷草等这样的纹样,在很多的石刻当中都能看到。在敦煌壁画中有些边带、饰带,一些连续的花纹,不同处理的方式。敦煌壁画边饰纹样琉璃在这个时期是广泛应用的,唐三彩是琉璃的一个类型,这个时期唐三彩发展得很快,很多东西保存下来。琉璃作为建筑材料也是一样。琉璃鸱吻隋唐时期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进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已经完全形成 包括结构体系、明堂, 有人对武则天明堂的建筑结构做了一个分析,它应该是树状结构的,支撑起很高大的建筑。二是建筑布局、轴线规划的方法已成熟 城市的建筑布局,包括戒堂图经和敦煌壁画中反映的建筑形态,这种轴线的布局的方式在这个时期已经完全成熟。三是木结构技术已经定型 梁、柱体系已经完善,包括斗拱的做法已经完善。四是砖、瓦、石、金属材料的制造技术及使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琉璃瓦 及各种复杂的瓦件,它还曾经建造了一个金属的大柱子,叫天枢。在7世纪的时候,就是694到695年,当时征收了民间的铜铁,铸造了一个巨大的天枢,三十七米的金属柱子立在端门之外,它的直径是三米五。上面有承露盘,有神仙,上面有一个表现神人的造型,铸造这样巨大的一个柱子,反映了当时铸造的技术和当时金属工艺。五是以考工记为主导的城市规划体系已经定型 唐长安影响了很多城市的建设。从中国本身来说,一直到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都是按照这样的体系来做的。六是木工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曾经有一个故事:说苏州重元寺有一个阁,有一个角陷了,僧人算计请人把这个修好,得用一千贯钱。正好那个庙里有个游方的僧人,挂单住在庙里。说用不着找人,说你找一个人来帮我做木楔子。他来劈木楔子,我就给你修好。寺的住持想:能省一千贯钱也不错,那就听你的。僧人就揣着木楔子在这个建筑上爬来爬去,把木楔子楔在这儿楔在那儿,不到一个月他居然把塌陷这部分给扶正了。说明一个游方的僧人已经有这样的修木结构建筑的技术,可见在那个时期整个木结构的建造技术也好修缮技术也好,都有一个很大的发展。七是施工设计已经成熟 以前说中国的建筑是没设计,中国的建筑就是工匠盖盖就行了。其实没那么简单,在隋唐的时候,如宇文恺规划了唐长安、规划了洛阳城。他在建造建筑的时候首先是做模型,用模型来做设计,他的模型是百分之一比例尺的模型。隋文帝崇佛,下令全国十三个州同时要建造仁寿舍利塔。怎么造呢,他命令负责工程的部门,先造一个样子,叫造样,送往各州建造。一套施工图也好、一套模型也好,发下去,发到各地,各地按样子造。所有建出来的都是五层的木塔,前后一共建了一百一十处。一个图纸做了一百一十处房子,隋代已经有设计了。施工图,有人说柳宗元写过梓人传,里面讲,画宫于堵。在墙上先画出来,画要盖的房子的样子,也是缩小比尺的,然后按照这个来建造,毫厘不差。就是按照那个施工图来盖房子。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无论是设计施工都已经很成熟了。八是建筑装饰已经成熟 如窗户棂子从直棱窗向有复杂的纹样的形式转变。柱础有非常复杂的雕饰,栏杆、彩画都在发展的过程中,从石窟当中、从现存的实例当中可以找到很多种天花的造型。九是出现一些著名的工官、工匠 记录当中如史记记录了一些著名的工官工匠,如宇文恺、建造赵州桥的李春。宇文恺造过很多的东西,他是一个很聪明的设计家,他设计了很多东西。在以上的几个方面,隋唐时期的建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为以后宋、元、明、清,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61

    注意事项

    本文(隋唐时期的都中国建筑下.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