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吴江三里桥历史研究.doc

    • 资源ID:2548111       资源大小:1.46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吴江三里桥历史研究.doc

    吴江三里桥历史研究 班 级:高二(6)班 小组成员:周津津(组长)、计雅兰、沈成吉、邱佳文 指导教师:胡福贵 【背景知识】1、三里桥位于吴江市区北门外,总长50.4米,净跨16米,矢高达12.5米,其规模在吴江全市200余座石桥中位列首席。据清乾隆、光绪年间刻印的吴江县志、吴江县续志记载,三里桥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天顺元年(1457年)、清嘉庆二年(1797年)两度重建。从该桥南北两侧桥身所镌文字中得知,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予以重建。屈指算来,现存的三里桥距今有120年。三里桥东堍的“生态园”已建成开放,走进园内,迎面是一个大圆草坪,其间一棵棵绿树挺立,草坪北侧是一个碧水池,池四周花树扶疏、假山错落,东侧是新开的运河,河中舟船往来,河边垂柳依依,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2、三里桥生态园,四面环水为运河航道,面积9.7公顷,东为吴江市经济开发区,西为吴江市中心,古三里桥与227省道隔水相连,为吴江市水陆交通重要的视觉靓点,是吴江市松陵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古运河绿轴上的一块生态休闲公共绿地。2002年底,市政府决定根据绿地系统规划在此建生态园,由市城市管理局组织实施,方案由嘉兴园林设计院规划设计,2003年4月完成方案设计和招投标,并进入公园建设阶段,2003年11月完成全园建设任务,总投资约1000万元。三里桥生态园功能上以古桥入口区、风景林带区、休闲活动区、垂钓休闲区、旅游果园区和生态林区为景色分区,全园植物60余种,同时体现“古运新颜”、“绿野闲情”、“碧水晴空”、“金果飘香”和“自在自然”五个主题。入口建筑群具有江南民居风格,与古桥浑然天成。三里桥生态园为市中心与开发区之间增添了一道新的防护屏障,为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城市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三里桥生态园草坪、湖泊、树木、小径与滔滔的运河水相得益彰。在三角洲对岸是正在建设中的居民楼。站在运河岸边向两岸望去,满眼的草坪、树木和明净的居民楼。有着 “人在花间走,柳在岸上行”的诗意,是古运河绿轴上的一块生态休闲绿地。3、吴江地处“吴头越尾”,北接苏州,南近杭州,东邻上海,西濒太湖。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县,1992年2月撤县设市。境内河港纵横,湖荡棋布,水面积267万顷(不含所辖太湖水面),占全市总面积的227,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吴江,是水的国度,也是桥的世界。据清康熙吴江县志所称,当时桥梁即“以数千计”。至清末,有桥名可查者503座。1935年统计,共有桥梁1194座,其中唐桥2座、宋桥8座、元桥11座、明桥114座、清桥409座、民国时桥梁447座、年代不明者203座。1985年文物普查尚存各类石桥260余座。这些建于不同时代的古石桥,有的恢宏伟岸,有的娇小玲珑,有的九曲迤,有的一线平直。或飞越于河港,横跨于街面;或盘旋于要津,点缀于园林一座座桥,既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又为风光秀丽的吴江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据现有的文献记载,吴江最早的桥是建于西晋泰始年间的盛泽庙桥,惜已不存。如今,吴江所存最古老的桥要数七都东庙桥、八都香花桥和同里思本桥这3座古朴逸秀的南宋桥梁了。被誉为“江南第一长桥”的垂虹桥,原系72孔连拱石桥,“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其壮丽秀美独步江南。现尚存20余孔元代遗迹,仍不失胜迹风采。明代石桥已经不多,仅存4座,其中以七都洪恩桥和广福桥最具代表性。两桥均由民间捐银建造,前者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式,是典型的明代做法;后者拱券则以分节并列式和纵联分节并列式两种方法砌置,具有明显的由明向清过渡的时代特征。在吴江现存石桥中,清代和民国桥占绝大多数。其中规模最大者,当为跨越古运河的松陵三里桥,全长545米,矢高815米;而最小者则是七都东庵桥,其长218米,宽仅154米。真是大者恢宏,小者纤巧。形制最为特殊的是盛泽中和桥,中孔架梁通航,两边桥台各开拱形泄水孔,美观典雅,独具匠心。最能体现桥边景物风光的首推震泽禹迹桥,它与近旁慈云寺塔互相映照,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景观。最能反映民间风情的是同里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婚娶佳日,抬花轿,“走三桥”,喜气洋洋,情趣浓浓。最富传奇色彩的则是那些与历史名人密切相关的纪念性桥梁,如思范桥、甫里桥、天到桥、张公桥等等,每一座桥就是一段故事。4、桥的类型,若以建桥的主要材料分,便有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等之别。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盐桥和冰桥。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若以桥梁的结构及外观形式分,则主要有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也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梁桥若中间无桥墩者,称单跨梁桥;若水中有一桥墩,使桥身形成两孔者,便称双跨梁桥;若两墩以上者,便称多跨梁桥。浮桥。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常用于军事目的,故也称“战桥”-一种用于数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横于水上的)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船上铺木板供人马往来通行的桥。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那它还不是十足意义上的桥。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的地方。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铁山、石囷、石狮等以系缆。隋大业元年在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方仍常见用。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称:“窥不见底,影战影栗。”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拱桥。在我国桥梁史上出现较晚,但拱桥结构一经采用,便迅猛发展,成为古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拱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砖拱桥极少见,只在庙宇或园林里偶见使用。一般常见的是石拱桥,它又有单拱、双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等之分。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是由伸臂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状影响而产生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中,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石拱桥的发券,明以后,尤其在清代,则盛行用整券,即“桶状发券”。此外,其它特种造型尚有飞阁和栈道、渠道桥和纤道桥,以及曲桥、鱼沼飞梁和风水桥。“飞阁”,又称阁道、复道,即天桥。古代宫殿楼阁间的跨通道。三辅黄图:“乃于宫(指汉末央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秦汉皇宫楼殿间联以阁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称复道。秦始皇筑阁道由阿房宫通骊山,人行桥上,车行桥下,堪称中国最早的立交桥。“栈道”,又称栈阁、桥阁,单臂式木梁桥。在山区陡峭的地方,架木铺成的道路。“渠道桥”,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桥梁。也即在桥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于金代的山西洪洞县惠远桥。故今山西民间尚有“水上桥、桥上水”的俚语。“纤道桥”,一种为便于拉纤而建造的、与河流平行的带状长桥。多见于浙江境内的运河地区。有的长达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绍兴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纤道桥,建于清同治年间,桥长380余米,115个跨,桥面用三块条石拼成,底平接水面。“曲桥”,园林中特有的桥式,故也称园林桥。桥与径、廊均为园林中游人赏景的通道。“景莫妙于曲”,故园林中桥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桥,以形成一条来回摆动,左顾右盼的折线,达到延长风景线,扩大景观画面的效果。曲桥一般由石板、栏板构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栏杆低矮,造成与水面似分非分、空间似隔非隔,尤有含蓄无尽之意5、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6、吴江沿太湖一线河港特别多,乾隆震泽县志中就有“湖中十八港”、“湖南七十二溇”之说。如今,在横扇、庙港民间仍流传着“戗金宋宋张,姚朱吴亭盛;灶长目大小,叶娘破亭赵”的七十二港民谣。港多势必桥多,用句苏州俚语“出门就见两座桥”来形容也并不为过。有友人曾在某年的阳春三月,随笔者作太湖七十二港行,在领略太湖自然风光的同时,对沿湖众多形制各别的石桥感慨万千。他说好像是走进了一个露天的桥梁博物馆,尤其是对人称“三绝”的洪恩桥,至今还念念不忘。洪恩桥,坐落在七都镇光明村,所跨张港为七十二港之一。据桥内拱券题刻所载,此桥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当地25户人家捐银72两建造,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洪恩桥为单孔拱形桥,除桥面石级经后人整修局部改作花岗石外,其余均是青石构筑。总长133米,顶宽仅224米,小巧玲珑轻如飞燕,点缀于清澈见底的河面上;拱券又采用典型的明代做法分节并列式,纵向券石之间榫卯相接,上下错缝,中间不加“龙筋石”。券石横向则用铁扁担或腰铁连接,以增强券石之间的整体性。因此,在吴江现存的4座明代桥梁中,洪恩桥可说是年代最早、造型最美、保存最好、最有代表性的。此乃一绝。洪恩桥的第二绝是雕刻艺术。洪恩桥有四块俗称“桥耳朵”的长系石,在它的端面均刻着宽鼻突眼、阔嘴外张、额旁生角、腮边有爪的图案,面目狰狞,令人生畏。明代杨慎升庵外集中写道:“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六曰虮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据此,可知洪恩桥刻的是龙子之一的虮蝮了。自古以来,龙是我国民间崇拜的统治水族的神物。因此,洪恩桥雕刻虫(八)虫(夏),俯首向下,正视河心,欲使流水恬静安帖,不让怪物兴风作浪,具有明显的辟邪禳灾、保障平安的厌胜意义。而且雕刻双双对称、十分精美,又为青石古桥增添了具有装饰作用的艺术美。洪恩桥的基础也很有特色。它没有采用人们常见的木桩基,而将底盘石和桥墩脚直接筑在地基上,地基之上纵横相间铺设层长条青石,然后再砌筑桥台。这是一种很少见的做法,可能与当地特有的土质有关。吴江庙港、七都一带的泥土俗称小粉土,呈颗粒状,十分细腻板结,雨后也不泥泞沾鞋。洪恩桥因地制宜利用天然地基,省工省料,又能保证质量,充分反映了建桥者的聪明才智,令人叫绝。【三里桥掠影】仰望,三里桥如帜,拥抱蓝天。远眺,三里桥如处子,静卧绿荫之中。此建筑恢弘壮观,相传是为了纪念南朝陈梁之间的顾野王而建造。三里桥东侧是新开的运河,河中舟船往来,河边垂柳依依,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研究意义】1、增进对吴江古桥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2、通过活动,培养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及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接触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过程及方法】1、资料查阅法:通过书籍、电脑、专业人士获得相关资料。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老师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师生对三里桥的了解程度。3、访谈法(1)通过对个别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三里桥的认识。(2)教师采访:通过对个别老师的访谈,了解到老师对三里桥的看法。(3)校外调查:通过对校外人士的调查,了解到校外人士对三里桥保护的建议。4、实地考察法:通过亲临三里桥,三里桥的实际资料。【活动及活动成果】1、学生问卷调查(1)问卷亲爱的同学:你好!我们是吴江三里桥历史文化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我们想通过您对三里桥的认识作进一步了解。请您回答我的的一些相关问题。谢谢您的参与、合作!1.你知道吴江三里桥吗?( )A知道 B.不知道2.你是通过何种途径知道三里桥的( )A.听说的 B.亲自去过 C.不知道3.你去过吴江三里桥吗?( )A.去过 B.没去过4.你知道吴江三里桥生态园对外开放了吗?( )A. 知道 B.不知道 5.你觉得和其他桥相比,三里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A.很高很壮观 B.很古朴(三里桥)6.你觉得三里桥周围的环境如何?( )A景色宜人 B.景色堪堪(一般)7.你去过三里桥生态园么? ( )A去过 B.还没8.你觉得三里桥生态远的空气质量如何? ( )A可以 B.不够好9.你觉得三里桥生态园给人们带的的积极影响是( )A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散步地点 B.可以缓解压力10.你会在参与这次问卷调查后加大对三里桥的关注度么 ( )A.会 B.不会再一次感谢您的热情参与!(2)学生问卷调查汇总 选项题号ABC1.21%17.6%61.4%22.1%23.1%73.8%318.5%28.1%53.4%432.4%42%26.1%512.1%55.4%32.4%63.3%3.3%93.4%742%38.4%19.6%838.1%36.1%25.8%93.9%5.9%90.2%1053.1%23.1%23.8%1132.7%44%23.3%2、老师问卷调查(1)问卷敬爱的老师:     你好!    我们是吴江中学对三里桥历史文化研究的小组,我们想通过您对三里桥的认识作进一步了解。请您回答我们的一些相关问题。谢谢您的参与、合作!1.你是否了解三里桥?A.是 B.否 C.不太清楚2.你知道三里桥建筑的最初目的吗?A.知道 B.不知道 C.比较模糊3.你觉得三里桥的保护措施如何?A.很好 B.比较好 C.不好4.你觉得吴江对三里桥的使用是否合理?A.合理 B.不合理 C.不了解5.你知道三里桥现在是我国何种级别的保护单位?A. 江苏省保护单位 B.吴江市保护单位 C.国家级保护单位6.你是否想对三里桥深入了解?A.想 B.不想 C.无所谓7.你认为这座三里桥存在对吴江现在的发展是否有影响?A.有影响 B.有一定影响 C.没影响8.请谈谈您对三里桥的开发意见_再一次感谢您的参与、合作!(2)教师问卷调查汇总题号 选项ABC170%6.7%23.3%255.2%24.1%20.7%320%60%20%43.6%0%96.4%558.6%24.1%17.2%672.4%24.1%3.4%73.4%0%96.6%869%3.4%27.6%966.7%33.3%0%10(3)问卷分析通过对老师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老师对的了解也存在局限性。例如有27.5%的老师不知道三里桥是江苏省保护单位;3.4%的老师不知道三里桥。20%的老师认为现在三里桥的保护措施不够好。24.1%的老师认为现在吴江市对三里桥的使用不合理。3、活动剪影【研究成果】“安德”“三里”试比高1992年11月,吴江市文管会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10周年,举办过一次“吴江历史文物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题问吴江现存的古桥中哪一座桥最高。结果有答平望安德桥,也有说松陵三里桥的。那么,这两桥到底谁最高呢?先说安德桥。安德桥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原名平望桥,桥堍有驿楼,又称霁月楼。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曾与被后世推为“词家之祖”的张志和同游平望,写下了登平望桥下作五言诗一首。因桥在莺腹湖旁,湖广三十余里,晴波千顷,吞吐烟云,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故颜真卿诗中有“登楼试长望,望极与天平”之句。宋庆元三年(1197年)安德桥重建,壮观雄伟为吴江境内桥梁之最。著名诗人杨万里途经平望,船过安德桥洞而不用落下桅杆,亲临其境,能不惊讶?难怪他在过平望诗中要发出“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的由衷感慨了。安德桥几次坍塌几经修复。现在的安德桥是由江苏水利工程总局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单孔拱形,跨于古运河与顿塘河的交汇处,农舟商船昼夜不绝。桥总长3303米,矢高728米,跨径143米,雄姿不减当年。一方桥孔,又将古镇人家尽揽腹中。桥顶栏石设计成坐椅式,既可供行人歇息,又可远眺莺湖淼然碧波,不失为平望一胜景。坐落在松陵镇北门外的三里桥,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这与始建于唐代的安德桥相比,只能是晚辈。而如今的三里桥,也是江苏水利总局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所重建,可以与现在的安德桥称兄道弟了。三里桥也是单孔拱形桥,总长545米,矢高815米,跨径达145米。远远望去,三里桥犹如青龙腾空跃起于古运河之上,气势恢宏在江南水乡也属罕见。而建造如此高大石桥,技术要求很高。三里桥的拱券除了以纵联分节并列砌置的传统做法外,还增设了护拱石和采用收分法以降低桥梁纵坡和加强拱券横向衡定,从而加大了拱脚的受力面积,保证了拱券所承受的巨大力量。精心巧构,令人叹为观止。安德桥和三里桥作为江南水乡的重要“门户”,有着非凡的气势,真是“弯弯飞桥出,横空真奇绝。”【活动感悟】 游冶处,暂停驻 周津津在每个喧嚣的城市,总有几处承载人们不堪生活与学习的压力的宣泄地方,它们都有着和煦的风景吹散内心的阴霾,有着幽静的、空旷的场地来接受人们仇怨的、凄苦的情感,又或者,仅仅是一些闲愁。我,由此想到了三里桥。沿着古旧的石板路,缓缓走上三里桥,随着与地面的落差的扩张,对高度的愈发敏感,一种欢快的优越感随之而来。走下三里桥,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翠绿的三里桥生态园。嗅着风中的青草气息,迎面对上一方草坪,细嫩的青草有着柔韧的质感,就这么侧身躺下,任肢躯舒展,让人倍感舒畅。碧水池畔,高空中电线的倒影随着粼粼水波晃动着,多了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小径幽深,在这花香漫溢的蜿蜒小路,杨柳依依,望极不见何处是尽头,那朦胧的感觉带动着我们的好奇心,一步步,掀开了一层遮羞的面纱。 在小路尽头,稍一抬头,便能发现在生态园入口处那恢弘的,却由于我们被景色吸引而忽略的牌坊。 笔走龙蛇的字体透着刚劲之气,牌坊后是一座充满江南风韵的红房子,庄严而内敛,它是否在诉说着,这多年的煎熬? 沿侧门进入房内,它静静地,展示着几多幽怨:被烈火炙烤的玻璃轻轻一碰便呲啦一声碎了一地;内院杂草丛生,各种包装袋占领了这一方静土;里屋还残留着老人们烧香留下的灰烬,墙壁上是用烧过的木炭刻画的涂鸦,它的,“伤痕”! 三里桥呵,这次对你的探索,你可知道,我不仅仅领会了你的沧桑,你的美,由你所衍生的那些附属,它们被忽略,无声地向我控诉。三里桥呵,我想给你个光明的向往,你其实还有很多动人之处,我想,每个来三里桥寻找慰藉的人,都乐意看到你的蜕变,你的,美!深邃 幽雅计雅兰 残红染红了天边,静谧充塞了空气,只留下耸立的古桥。 远远的望去,古桥似山,似巨人耸立在万丛之中。我穿过马路,走到桥下,需仰头而视,其高度不言而喻。从小到大,我似乎还没有见过如此雄伟的建筑。桥下两旁中了其叶墨绿而又厚实,叶尖坚硬而又锋锐,如针般,把人拒之千里,却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与憧憬。时间久远,似守护者般,守护者这座古桥。桥下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河流,滚滚东去,流走的不仅是河水,而且是时间。 踏在石板上,脚下股股力量蔓延全身,令人情不自禁昂首挺胸,等高眺远。一条条时间的足迹生长开来,似要把人困在这般,令人无法挣脱。仰望天空,映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云朵,在未然的天空中嬉戏,打闹,令人心生追寻之意,想象翱翔于天际之时,是否会让人感到飘渺而舒畅? 桥下有一座生态园,正处秋季,碧云天,黄叶地,煞是一番好风景。幽静的小路曲折而又迂回,路旁两排被渡上保护层的树木,伸着懒腰,柔和而又随意。漫步在幽径中央,脚踏在落叶之上,秋风习习,却一点也不寒冷,到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山坡绵延,勾勒出一幅秋日原野图。 板桥下一条条时间的足迹仍在蔓延。 感 邱佳文身处江南水乡的我们,身边不乏一条条小河,一座座小桥,但或许就是水多桥多的原因,那一座座小桥一次又一次的被我们所忽视。 吴江的三里桥,那座就快被人遗忘的古桥,是我在吴江居住一年多后才知道的。从来不知道在喧嚣的城市里还有那么一座默默无闻的小桥。 这次研究是学习的主题就是那座被人遗忘的小桥。刚听到这个名字时脑子里无法寻找出任何关于它的记忆。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对它有人开始慢慢了解了。 三里桥,乍一看和那些古桥没什么区别,但是细细品味它不像那些古镇上的桥,有着像花一般的珍奇斗艳,它拥有的是像老者般的安详与睿智,让人不忍去打扰。 三里桥的一端是高楼林立,而另一端则是一片菜园,那不正是城市与田园之间的纽带吗?这座在城市边缘的古桥就这样被人忽视,只有那些孤独老人会再饭后到桥上散步,而那些一心想去游遍所有名胜古迹的人呢? 三里桥,带给我太多思考 追溯古桥 沈成吉 光阴似箭,自然的更替与时代的变迁,改变了多少人和物,被深埋心中的有多少?而被遗忘的又有多少呢? 追溯过去,那座桥似乎被人遗忘了。是的,被遗忘了。三里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那周遭充斥着亮丽风景的古桥,为生活带来便利,为环境增添一分静谧。 三里桥的附近,成为了开发商的垂涎之地,日后或许高楼林立,亦或是宜人的风景区。可那座桥呢?会因为要开发而被拆掉么?又会因为它的古老而被保留?没人知道。或许这根本不会引起附近人们的关注吧! 三里桥并不像垂虹桥那么有名,可它也是一座有历史的桥啊!小桥,流水,人家,多么和谐的地方啊!又是多么令人向往啊!那样静谧,可以让疲惫的心灵得到空前的洗涤的吧!这么充满生机的风景,会有人驻足的吧。 现代化的节奏,快旋律的生活,已经使这座桥染上了奢靡的气息。 而我们可以做的,远不仅仅追溯而已,三里桥的开发,还有许多不近人意之处,宏伟的牌坊后的古代红房,它的用处,不该是被当作乞讨者的聚所,游玩者的涂鸦之地,在这么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地方,或许,可以让广大的文学爱好者获得生活的趣味,意想不到的灵感,开发一个地方,本当是取其精华,用之有益。 三里桥呵,你是否也听到了我对你的辩护,轻轻地,随着风在你身边掠过。【指导教师点评】“吴江,是水的国度,也是桥的世界。”吴江古桥遍布吴江各地,不仅多,而且形态优美。每一座古桥都是一部地方历史教科书,因此是那么的令人神往。课题组选择三里桥作为研究对象,追寻三里桥的足迹,穿越历史的烟云,无疑再次激起心的波澜,感慨先人的智慧与精巧,同时,增发作为吴江人的自豪。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调查研究法,其间学业水平测试耽误,研究过程中断过一段时间,而且结题也很仓促,所以,研究不够深入。但是,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小组分工合作,从选题到研究方案的设计,从活动的实施到活动结束后的分析总结,成员都是积极参与,感受到了研究性的乐趣,更重要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相信,这次活动,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胡福贵)

    注意事项

    本文(吴江三里桥历史研究.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