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四川第四期地质灾害崩塌调查报告.doc

    • 资源ID:2548288       资源大小:1.80M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川第四期地质灾害崩塌调查报告.doc

    *崩塌崩塌 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1 目目 录录 1 前前 言言.2 1.1 任务来源2 1.2 前人调查研究概况2 1.3 调查目的与任务3 1.4 调查技术依据3 2 调查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3 2.1 位置与交通3 2.2 气象水文4 2.3 地形地貌6 2.4 地层岩性7 2.4.1 第四系全新统(Q4)7 2.4.2 元古代溦江-晋宁期第四期黑云花岗岩(2(4).7 2.5 地质构造与地震7 2.6 水文地质条件9 2.7 人类工程活动10 2.8 地质环境条件评价10 3 崩塌区特征崩塌区特征.10 3.1 崩塌区形态规模及物质组成11 3.2 崩塌区变形破坏特征12 3.3 成因机制分析13 2 3.4 崩塌区危害对象及治理工程必要性14 4、调查主要工作量、调查主要工作量.15 4.1 调查工作方法15 4.2 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15 4.3 调查工作量16 5、调查工作经费、调查工作经费.16 附图:1)调查平面布置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 3 1 前前 言言 1.11.1 任务任务来源来源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关于请组织支援开展我省地震灾区第四批重大地质灾害应 急勘查、设计工作的函的有关要求,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将*崩塌调查任务下 达给*公司实施。为保证调查工作有序进行,加快灾后重建的工作进度, 特编制该调查报告书,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1.21.2 前人调查研究概况前人调查研究概况 在*内以往的地质工作较多,主要是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其 次是地质灾害勘查,包括崩塌的研究。在此之前,*勘察院对*崩塌作了地 质灾害巡查排查工作并编写了*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总结报告 ,但尚未开展具体 的勘查工作。 前人的地质工作结果主要反应了区内地层时代、岩性、构造、矿产、地震活动及区 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等内容,其成果资料 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基础性地质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31.3 调查目的与任务调查目的与任务 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崩塌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 质条件,对崩塌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具体为: 1)查明该崩塌区范围、地形地貌特征、规模、形态、地质背景、工程地质条件及 水文地质条件; 2)查明崩塌区岩土体的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 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3)查明岩体结构类型、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和等级、产状、发 育程度、延伸程度、闭合程度、风化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 和与临空面的关系; 4)分析该崩塌区的形成条件及机制,评价其变形特征及发展趋势,评价其稳定性 及危害性; 1.41.4 调查技术依据调查技术依据 4 本次调查工作将主要依据以下规程、规范展开: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18-2006) ;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9-2006) ; 地质勘查坑探规范 (DZ014194) ; 另参考其它相关行业标准。 2 调查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2.1 位置与交通位置与交通 *崩塌位于阿坝州*,北距县城*约 29km,南距*约 10km,地理位置东 经 103o5 ,北纬 31o27 ,详见图 2-1,*崩塌位于*右岸,通过*公路与国道 213 线连接,交通条件较便利。 图图 2-1 *崩塌区交通位置图崩塌区交通位置图 2.22.2 气象水文气象水文 1、气象、气象 *盛夏受太平洋暖流高压控制,冬季盛行西北高原于冷气流的影响。分为两个 明显的自然气候区:银杏乡苏坡店以南的映秀、漩口区河谷地带,属山地亚热带湿润季 风气候区;苏坡店以北的绵虒、威州区河谷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由 于地形地势差异悬殊,*从东南向西北呈比较完整的气候垂直带,南涝北旱,光、 温、水、湿时空分布不均。从山地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至南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常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短无酷暑,冬长无严寒,春秋温和,作物生长期长的 气候特点。 县境南部的漩口、映秀(含三江乡)一带,属川西多雨中心区,是暴雨常出现的地区 之一,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 1285.1mm,日最大降水量 269.8mm,具有多雨多涝,秋 绵雨危害严重,四季分明,夏季湿热,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无霜期最长,气候特 5 点。县北的威州、绵虒一带,属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而稳定, 年降水量 526.3mm,日最大降水量 79.9mm,因季节分配不均,干雨季分明,冬干明显, 常有春旱和夏伏旱发生。降水量地区差异大,南涝北旱(或南湿北干)分明,县南漩口年 降水量 1285.1mm,县北威州年降水量 526.3mm,西南部卧龙年降水量 925.1mm,漩口年 降水量是威州年降水量的 2.4 倍,这是形成南涝北旱的直接原因。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190.9mm,南部和北部地区降水量差异很大,由南至北递 减。南部地区根据渔子溪水文站 25 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253.1mm,最大年降水 量为 1688mm(出现在 1964 年映秀地区),最小年降水量为 836.7mm(出现在 1974 年),连 续最大 4 个月(69 月)降水量为 853.2mm,占年降水量的 68.2;寿溪水文站 22 年实 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333km2mm,最大年降水量为 1933.5mm(出现在 1966 年漩口地区), 最小年降水量为 768.3mm(出现在 1974 年),连续最大 4 个月(69 月)降水量为 912mm, 占年降水量的 69.2。北部地区,据威州气象站 23 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528.7mm,最大年降水量为 648.6mm(出现在 1958 年),最小年降水量 369.8mm(出现在 1974 年),连续最大 4 个月(58 月)降水量为 324mm,占年降水量 62.1;桑坪水文站 22 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643.6mm,最大年降水量为 646.1mm(出现在 1958 年威州 地区)。最小年降水量为 369.8mm(出现在 1974 年),连续最大 4 个月(58 月)降水量为 317.9mm,占年降水量的 61.9。各代表点年降水量和月平均降水量如表 21。 表21 *各地年、月平均降水量(19572005) 各月平均降水量 气候类型及 代表点 l23456789101112 年平 均降 水量 年平均 降水日 数 实测 年度 漩口 13.1 22.1 48.8 84.5 106.7 138.2 287.9 286.6 170.9 81.5 33.3 11.6 1285.2 201.9 19602 006 北亚 热带 湿润 气候 映秀 10.3 19.5 51.3 86.1 107.7 131.2 277.5 278.4 170.1 80.9 31.39.2 1253.1 202.7 19571 981 南温 带湿 润气 候 三江 12.7 20.8 46.5 83.2 105.6 132.4 246.2 220.7 136.8 794 6 30.79.8 1125.0 186.3 1962 2006 耿达 8.110.3 32.0 71.9 98.2 127.5 192.0 148.5 111.1 49.8 15.92.5867.8173.5 19601 973 南温 带半 湿润 气候 * * 4.23.512.9 52.8 94.5 105.2 139.5 137.3 111.4 37.9 33.81.9734.5 1g662 006 下索 桥 1.86.920.0 54.1 73.2 107.0 152.6 88.8 73.6 51.5 13.12.6653.8152.7 19581 2006 绵虒 3.56.525.2 52.5 78.2 85.4 95.694.82.9 50.1 15.02.4598.6137.4 19662 006 南温 带半 干旱 气候 威州 2.44.721.8 46.6 75.7 81.3 92.3 81.3 69.2 37.9 11.41.7526.3150.6 19572 006 中温 带湿 润气 卧龙 6.612.2 40.2 74.0 123.6 144.4 175.1 141.7 120.5 63.0 18.55.4925.1216.0 19722 006 6 候 2、水文、水文 县境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各级支流多呈树枝状,河流纵横,沟壑交错。其中,流域 面积大于 50km2的河流有 16 条,主要河流为岷江,较大支流有杂谷脑河、巴郎河 (渔子 溪)、*、寿江(寿溪河)等。 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松潘县北弓杠岭隆板棚,经松潘、茂县,从县境东北流入 *。经雁门、威州、绵虒、银杏、映秀、漩口等 6 个乡镇,纵贯县境东部,境内流 长 88 km,流域面积 1428.476 km2。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河床平均坡降 8。其中, 佛堂坝至中滩堡(映秀)23km 内落差达 22.3m,平均比降 9.7。最大流量 1890 m3s, 最枯流量 49.3 m3s,年平均流量 168268 ms。岷江水位(姜射坝水文站测)最高 1336.48m(1973 年测),最低 1332.92m (1985 年测),常年水位 1335.5m(1985 年测)。最 大流速 6.9ms,最小流速 1.44ms。河面宽度一般在 80100m 左右。县境出口处多 年平均流量 452 m3s,径流量达 142 亿 m3。汛期主要为降水补给,枯季为融雪和地下 水补给。 表表 2 22 2 *主要河流地表径流资源表主要河流地表径流资源表 多年平均径流量 河流 名称 径流 面积 (km2) 径流深 (mm) (亿 m3) 平水年 (亿 m3) 丰水年 (亿 m3) 偏枯年 (亿 m3) 特枯年 (亿 m3) 多年平均 汛期径流 (亿 m3) 岷江14279483.679.2769.0675.2863.5457.3253.94 杂谷脑河4629749.434.6934.6937.1332.5330.1827.82 巴郎河17421124.019.619.3821.9317.6215.5815.87 寿江5961418.18.448.379.077.676.5l6.37 合计21246943.78142131.5143.44121.36109.59104.0 调查区位于*右岸,*河谷高程低于勘查区坡脚标高约 24 米,对坡体 稳定性有一定影响,踏勘期间未见有泉水出露和明流现象。 2.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绵虒镇*崩塌位于*公路边上,行政区划属*组,场区地处 *右岸山谷陡坡地带,由于受修建*公路时开挖影响,地形坡度较陡,一般约 45°80°,属侵蚀剥蚀斜坡地貌。调查区最高地形约 1930m,最低地形约 1170m,相 对高差达 760m。场区纵向上由上至下可分为陡坡、中缓坡二种微地貌: 1、陡坡 位于斜坡中上部,高程在 1300m 以上,坡向约 180240°,主要由裸露基岩组成, 植被不发育,坡度约 4580°,坡体局部近似直立,形成陡崖,长度为 2040m。 2、中缓坡 7 主要分布于斜坡中下部,高程在 11701300m 之间,地形坡度约 2045°,坡体覆 盖层主要为崩坡形成的碎石土,推测厚度分别为 215m。下伏为强中风化黑云花岗岩。 斜坡上基岩裸露, ,局部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 2.4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 场区出露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块、碎石土() 、及元古代溦江-晋宁期 4 col dl Q 第四期黑云花岗岩(2(4)地层。 2.4.12.4.1 第四系全新统(第四系全新统(Q Q4 4) 调查区内,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块碎石土() 。 4 col dl Q 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块碎石土():主要堆积于斜坡下部及坡脚位置,由块、 4 col dl Q 碎石土组成。其中以块石居多,为上部基岩崩塌滚落堆积形成,块石直径一般 0.20.5m,最大达 4m 左右;碎石土为崩塌携带下来的坡面松散物质,排列混杂,成分 不均,推测一般厚度 210m。 2.4.22.4.2 元元古代溦江古代溦江-晋宁期第四期黑云花岗岩(晋宁期第四期黑云花岗岩(2( (4) ) 区内,主要发育有元古代溦江-晋宁期第四期黑云花岗岩地层,黑云花岗岩为灰 青灰色,块状构造,受构造和风化影响,岩体表面裂隙发育,强风化层较破碎,厚度一 般 13m 左右,岩层产状为 33003420450500。 2.5 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构造与地震 (1 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崩塌调查区为一单斜构造,但受区域性地质构造影响,区内岩体节理较发育, 主要发育两组节理:J1 产状 240255°4887°,延伸长约 1.510.0m,节理密度 23 条/m,闭合微张;J2 产状 6090°5562°,延伸长约 35.0m,节理密度 24 条/m,闭合微张,少量泥质充填。 区内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区域性地壳急剧上升并伴随断裂活动,在上升中有短暂间歇, 上升幅度随时间推移递减(图 2-2 地质构造体系图) 。 8 图图 2-22-2 地质构造体系图地质构造体系图 (2 2)地震)地震 *地处九顶山华夏系构造带,有三条主要大断裂(青川茂汶断裂带、北川 映秀断裂带、江油灌县断裂带) 呈北东一南西方向斜穿全县,影响宽度 1332km,约 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二,*又是薛城卧龙“S”型构造体系的背斜、向斜褶皱带 和断裂穿插的构造带,约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一。县境及邻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 较为频繁。 9 图图 2 23 3 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县内地震发生频繁,其震中大多分布在九顶山华夏系构造带上,即在茂汶大断裂、 映秀大断裂、二王庙大断裂等三条大断裂带上。 根据年代和震中范围和震级统计;1952 年以前,有记载的历史地震 30 次;1952 年 至 1984 年 2.5 级以上的地震 46 次,2.5 级以下的 132 次。在 300 公里以内波及到 *4 级以上的地震 60 次。*地震台测得 1 级以下的地震次数更为繁多。 本次*5.12 地震为*有历史记载以来震级最高,破坏强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其震级达 8 级,地震烈度达度(详见图 2-3 勘察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 据 2001 年 2 月出版的 1:400 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008 年版)修订本,*地震基本烈度为 度,勘查区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 0.45s,属中硬不稳定场地区, 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差。 2.6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区地处*左岸,*为岷江的一级支流,河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冰雪 融水补给,在调查区范围内,*宽度约 1030m,河面高程低于崩塌区坡脚高程约 25m。区内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二类。 10 松散岩类孔隙水 受大气降水和*河水渗透补给影响,赋存于斜坡上第四系杂填土及崩坡积块碎 石土堆积层中,以上层滞水赋存为主。赋存与崩坡积块碎石土中的孔隙水,由于斜坡地 带地形切割较大,含水介质空隙大,透水性强,故富水性较差。赋存于第四系杂填土的 孔隙水主要受*河水渗透补给影响,在气候干旱季节,*河水下降,地下水就 比较贫乏,在雨季则地下水赋存丰富。 基岩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地下水分布受岩性、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控制,其水量受 大气降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补给,裂隙水不易富集,此类地下水普遍较贫乏。主要沿基 岩界面及基岩裂隙向下迁移,最终排泄于地形低洼处。 2.7 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 工程区内主要人类工程活动在 5.12 地震前为修筑公路等,5.12 地震后,人类工程 活动主要为修筑和维护道路。 2.8 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地质环境条件评价 该崩塌的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根据上述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特征划分为复杂(见表 2-3) 。 表表 2-3 滑坡与崩塌调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表滑坡与崩塌调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表 勘查地 质条件类 型 特 征 简单 单斜地层,岩层平缓,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地质界线清楚;围岩露头良好,岩 体工程地质质量好;地形起伏小,地貌类型单一;第四系沉积相单一,阶地结构好; 重力地质作用弱,风化卸荷裂隙不发育,风化层厚度薄。 复杂 () 褶皱和断层发育,岩性岩相变化大,地质界线不清楚;地质露头出露差,岩体 工程地质质量差;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变;卸荷裂隙发育,风化层厚度大,植 被发育;堆积层厚度巨大;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大。 3 崩塌崩塌区特征区特征 调查区受山脊地形由北向南依次分为三段崩塌区,第一段坡向 195°206°,坡体 近于直立,坡高约 670m,坡长约 110m,其中北侧约 40m 长度坡面采用主动防护网进 行了治理;第二段坡向为 275°294°,崩塌范围总长约 250260m,边坡下部以崩塌 形成的块碎石斜坡为主,其表面坡度约 30°50°;上部以陡坡为主,基岩裸露,节理 裂隙较发育,岩体局部表面在“5.12”地震作用下已松动形成多处危岩,崩塌区从坡脚 到崩塌坡顶高差约 630760m,该段是崩塌最严重的地段,崩塌物已将原有*公路 11 全部掩埋,并堵塞*,形成了小型堰塞湖;第三段位于调查区西南侧,坡向 325°335°,边坡近于直立,坡高约 1020m,下部已全部采用被动防护网进行治理。 其地形地貌见图 3-13-4: 图图 3-1:第一段崩塌带:第一段崩塌带 图图 3-2:第二段崩塌带:第二段崩塌带 图图 3-3:第二段崩塌形成的堰塞湖:第二段崩塌形成的堰塞湖 图图 3-4:第三段崩塌带:第三段崩塌带 3.1 崩塌区形态规模及物质组成崩塌区形态规模及物质组成 崩塌区总体临空边坡方向为 275°294°,崩塌范围总长约 250m,边坡以陡坡为 主,崩塌带组成物质为破碎的基岩,在其下部可见大量的崩塌堆积体(其主要组成为块、 碎石)土。本段内岩层产状 330°342°45°50°,为顺向坡或切向坡。本段内受 长期的风化、剥蚀、水蚀影响,在边坡岩体下部可见大量的岩腔,最大长度达 5m,最高 达 3m,最深达 2.5m。岩腔对边坡岩体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常诱发崩塌破坏,在其 下部可见大量的崩塌堆积体(其主要块石及碎石) 。 在上述崩塌中,由于“5.12”地震的影响,本次形成了 2 处危岩(WY1、WY2) ,主 要位于崩塌带 W1、W2 上,见图 3-53-6。各危岩体特征见表 3-1。 图图 3-5:危岩:危岩 1 图图 3-6:危岩:危岩 2 主要危岩体基本特征一览表主要危岩体基本特征一览表 表表 3 31 1 危岩 编号 危 岩 基 本 特 征稳定性破坏方式 崩塌运动方式及 危害对象 WY1 该危岩位于第二段崩塌带偏北位 置,宽 5m,高 10m,厚约 5m,方量约 250m3;两侧为裂隙面切割,形成独立 的岩块。 不稳定 危岩体重心位于基座 边缘。危岩体易易沿卸荷 节理面产生剪切破坏,形 成滑移式崩塌。 崩塌后易向下滚 动、跳跃,危及 公路。 WY2 危岩位于第二段崩塌带南部,危 岩体宽约 12m,高 3m 厚 2.04.0m, 方量 140m3,两侧为层理面切割,形成 独立的岩块。 不稳定 危岩体重心位于基座 边缘,易沿卸荷节理面产 生剪切破坏,形成倾倒式 崩塌。 崩塌后易向 下滚动、跳跃, 危及下方公路。 3.2 崩塌区变形破坏特征崩塌区变形破坏特征 “5.12”地震前,该段边坡在暴雨时期应有零星的崩塌滚石现象, “5.12”地震时边坡 发生了大量岩体崩滑、落石、飞石等现象,对*公路和*造成威胁(图 3- 73-8) 。 12 图图 3-7:崩塌后滚落的块石:崩塌后滚落的块石 图图 3-83-8:崩塌堆积物淤塞河道:崩塌堆积物淤塞河道 本次踏勘发现在*路路边上有较多的滚石堆积,其一般粒径主要为 1.0×0.5×0.5m 及以下,现场发现最大粒径为 2.5×1.2×1.8m(见图 3-7) 。 据现场调查,滚石最大滚距 50m,少量已跳跃至*对面,最大跳高 48m,滚 落范围见平面图,对*公路和*构成威胁。 3.3 成因机制分析成因机制分析 根据调查, *崩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大气降雨 等密切相关。边坡在 2008 年 5.12 地震的影响下稳定性变差,因此地震是该边坡稳定性 的主导诱发因素,在 5.12 地震后,局部裂隙受地震影响扩展,其稳定性还受到暴雨、裂 隙充水情况影响。综合分析,引起坡体变形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地形地貌:该段边坡区地形起伏较大,总体上陡下缓,其坡度陡、高差相对大 的地形条件致使卸荷作用较强烈,不利于坡体的稳定。 2)地质条件:斜坡区为切向坡顺向坡,构造节理发育,基岩为层状结构黑云花 岗岩,在各种结构面作用下易发生崩塌,不利于斜坡的稳定性。此外是地震,据调查 5.12 大地震时斜坡多次发生崩滑崩塌,表层岩体变得较松散、破碎,不时出现落石现象, 在今后余震、暴雨和大风等影响下,易加剧斜坡塌方、掉块现象。 3)构造裂隙:构造裂隙、节理的发育,本次踏勘期间调查主要发育 2 组主控节理 裂隙: JI 产状综合取为 24050°、J2 产状综合取为 80°60°,斜坡区岩层产状综合取 为:330°45°,以这三种结构面作为主控裂隙做赤平投影分析,见赤平投影分析图 (图 3-7) 。主控裂隙及其交线产状如表 3-2。 主控裂隙及其交线产状表主控裂隙及其交线产状表 插表插表 3-2 裂隙及交线倾向(°)倾角(°) 岩层层面 Y 330°45° 斜坡坡面 278°80° 第组 240°50° 第组 80°60° 图 3-7 主控裂隙赤平投影图 13 从赤平投影分析可知,在崩塌区内主要为顺向坡,岩体被外倾裂隙切割,陡崖内第 组裂隙倾角陡,且与临空面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在崩塌区内主要变形模式为沿组裂 隙产生坠落式崩塌或沿外倾裂隙面产生滑移式崩塌,少量形成倾倒式崩塌。 4)水的作用:降雨是加剧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降雨后裂隙内地下水水位迅 速上升,加剧裂隙张开程度,增强水压力,易加速岩体风化,将加剧出现崩塌、落石现 象。 3.4 崩塌区危害对象及治理工程必要性崩塌区危害对象及治理工程必要性 经本次调查, *崩塌主要危害对象为*公路和*,且威胁公路部分 已由公路部门治理,根据政府(2009)295 号函规定,灾害体应由相关部门进行防治, 故建议终止该项目的后期勘查工作。 4、调查主要工作量、调查主要工作量 4.1 调查工作方法调查工作方法 4.1.14.1.1 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1)工程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为查明调查区的地层、地质构造、地质环境、地下 水的补给、迳流、排泄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地质灾害体的规模、范围、 人为工程活动等。 测绘比例尺:1:2000。 测绘范围:根据地质调查成果,应大于预测崩塌区周界及其影响区,并进入稳定区 50m 左右。 14 4.1.24.1.2 地形测量地形测量 (1)1:2000 地形测量。 (2)1:200 地形剖面测量,剖面线沿地质剖面线布设。 4.2 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 (1)调查崩塌群的周界特征、平面形态、分布面积,重点对危岩带、危岩体及已 有崩塌体的坡度、平面形状、擦痕方向和特征及植被生长情况。 (2)调查已有崩塌体的活动特点、力学性质、主崩方向及其变化情况。 (3)调查已有崩塌体已经造成和将要造成的危害。 (4)调查斜坡体危岩带和相邻的地段,坡顶应达到卸荷带之外一定位置,坡体应 到达危岩崩塌堆积区外一定位置;调查危岩所处陡崖(带)岩体结构面性状(产状、性 质、延伸长度、深度、宽度、间距、充填物、冲水情况) ,坡体结构(岩性、结构面或 软弱层及其与斜坡临空面的空间组合) 、陡崖岩体卸荷带特征、基座特征(软弱地层岩 性、风化剥蚀情况、岩腔及洞穴状况、变形情况) 、崩塌堆积规模及可能造成的危害。 (5)在调查过程中,对重要地质现象应及时拍照或进行素描,还应收集、调查水 文气象因素对斜坡的影响,分析水文与坡体活动的关系。 4.3 调查工作量调查工作量 根据以上调查工作方法,阿坝州* *崩塌调查工作量见下表。 阿坝州阿坝州* *崩塌预计调查工作量表崩塌预计调查工作量表 项项 目目单单 位位工作量工作量备备 注注 E 级 GPS点 31、控制测 量 图根点测量点 20 2、1:2000 地形图测量 km20.90 工程测量 3、1:200 剖面测量 km2.5 复杂 工程地质测绘1:2000 工程地质及地质测绘 km20.90 复杂 5、调查工作经费、调查工作经费 调查费用的经费计算采用工程地质勘查设计收费标准 (2002 年修订本) ,调查费 用为80641.74元,大写捌万零陆佰肆拾壹元柒角肆分,计算结果见附表 1。 1 附表 1 阿坝州*崩塌调查工作费用计算表 工程量 调查工作项目内容规格 数量单位 基价(元) 附加调整 系数 金额(元)备注 一、工程测量39045.807 E 级 GPS复杂E 级不造标3点41230.89895.2 1、控制测量 图根点测量 复杂三角高程20点131 1.12882 2、地形图测量1:2000 地形图测量复杂数字化测绘0.9km214244 1.114101.56 3、剖面测量1:200 剖面测量复杂覆盖60%2.5km18641.1 5126 地形比高 80m;通 视困难, 隐蔽区面 积 40%;地 物较多。 小计(1+2+3) 32004.76 4、技术工作费(1+2+3)×22% 7041.0472 二、工程地质测绘27264.6 1、1:2000 工程地质测绘及地质测绘 0.9km276501.812393 小计(1) 12393 2、技术工作费 (1)×120% 14871.6 野外实物工作费(一+二)66310.407 三、总则费用野外实物工作费×15%9946.5611 以上项目合计(一+二+三)76256.968 四、税金 (一+二+三)×5.75%4384.7757 五、总计 (一+二+三+四)80641.74 注:海拔高程在 20003000m 地区进行工程勘查作业时,高程附加调整系数为 1.1。

    注意事项

    本文(四川第四期地质灾害崩塌调查报告.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