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二章节国际分工理论.ppt

    • 资源ID:2552244       资源大小:499.01KB        全文页数:13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二章节国际分工理论.ppt

    1,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理论,2,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3,关于分工的概念: 劳动分工:是指若干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 三次社会大分工,4,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反映国际分工的指标,主要包括: 一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结构; 一国各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一国各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5,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手工业与农业逐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资本主义进入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总之,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6,二.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国际分工在形成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7,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 总之,这一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8,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9,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标志: 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的双重依赖性:一是经济上依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亚、非、拉国家依靠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换取所需要的工业制成品。,10,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除亚、非、拉国家之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工的依赖。,11,最后,在现有分工格局基础上,贸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国际定期集市、现场看货交易方式逐渐减少,代之以样品展览、商品交易所的产生和发展,此时的商品交易所开始依照商品大类品种实施专业化经营,并引入期货交易。,12,总之,在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参加国际分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部门首先是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而每一个国家消费的许多产品都源自世界市场,直接或间接凝结着许多国家劳动者的劳动。,13,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14,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1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内部分工迅速发展。,16,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 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 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如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设计咨询等部门。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如建筑承包、劳务输出服务项目。,17,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参与程度不同,发展极度不平衡,只有少数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比较重要,多数国家微不足道。,18,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分工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可以是水平型,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复制,或不同区位子公司间形成零部件分工生产协作;也可能采取垂直型,如规模庞大的石油公司,子公司分处于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19,外部分工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合同、企业合作而同外部企业建立的分工协作关系。 由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性,这种内部分工和外部分工客观上就表现为跨国界的国际分工。实质上,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和载体。,20,第二节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 度和深度 (四)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1,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资本流动(资本国际化因素),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达国家之间分工居于主导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分工获得发展、 产业内分工的发展,22,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经济贸易政策因素) 经济贸易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23,五、人口与生产规模因素 人口、生产和市场影响国际分工的规模 人口分布的影响 生产规模影响 市场条件的影响,24,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理论,从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到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代表。 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与扩展,以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秉赋论为基础,并由Samuelson、Stolper、Rybczynski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证检验。,25,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惕夫之谜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释,提出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说等。,26,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代表著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富论。,27,斯密的国富论整体贯穿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贸易思想是其整个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他通过对家庭和国家的对比分析来描述国际分工、贸易的必要性,由此提出他的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28,在对其国际分工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 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29,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30,假设: 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只需投入劳动一种生产要素。,31,结论 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32,关于“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方法: 劳动生产率,即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用产量与这一产量所需的劳动投入量的比率表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处于劣势。 生产成本,即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用劳动投入量与其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率表示。,33,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历史条件和一国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构成的自然条件 。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要比没有依照“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之前有利。,34,举例1: 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的情形下,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最终两国享有的产品总量都有所增加。,35,36,从表一中可以看出,酒的的生产效率是葡萄牙高于英国,而毛呢的生产效率却是英国高于葡萄牙。,37,表二:中美两国生产计算机和棉布的劳动效率与绝对优势,38,从表二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的生产效率是美国高于中国,棉布的生产效率却是中国高于美国,即美国在计算机生产上具有优势,在棉布生产上具有劣势,中国在棉布的生产的上具有优势,而在计算机生产上处于劣势。,39,按绝对优势分工中美两国贸易前后生产、消费状况,40,分析见课本68页,41,对绝对优势的评价(略):见课本P69,42,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是否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43,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44,比较优势论的产生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产生与“谷物法”有关。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45,比较优势论的结论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46,贸易模式 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 ,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假设与斯密基本相同,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存在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见课本71页),47,48,关于“比较优势”的衡量或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 (1)相对劳动生产率,即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可以表述为: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49,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50,上例中, 英国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 葡萄牙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 1.125083,所以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51,仍沿用上例的数字, 英国毛呢相对于酒的劳动生产率 = 葡萄牙毛呢相对于酒的劳动生产率= 1.2089,英国在毛呢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52,(2)相对成本,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与单位产品B要素投入的比率。公式可以表述为: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B) = 采用此衡量方法条件下,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另一国家生产相同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53,在上例中, 英国酒相对于毛呢的相对成本 = 葡萄牙酒相对于毛呢的相对成本 = 0.891.2,葡萄牙在酒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54,我们继续利用上例的数字计算毛呢相对于酒的相对成本。 英国毛呢相对于酒的相对成本 = 葡萄牙毛呢相对于酒的相对成本 = 0.831.125,说明英国在毛呢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55,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核心观点是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不同。比较优势论比绝对优势论更具有普遍意义,对现实具有更强的解释性,它认为一国在产品的生产上不需要有绝对优势,只要具有比较优势,就可以在要素投入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从贸易中获取利益,但贸易利益实现的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56,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略) 见课本75页,57,国际贸易形成条件的分析 一、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决定论 (一)相互需求方程式 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在国际贸易中,两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决定于贸易双方对双方商品的需求程度,即每一国的出口量正好等于对方的进口量。,58,1.两国国内交换比价确定了国际交换比价的变化范围 2.贸易一方的出口量正好等于对方的进口量是国际交换比价唯一确定的条件,59,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决定论 (一)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贸易形成的条件 (二)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下的贸易利益分配,60,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思考:比较:HO理论和李嘉图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运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要素的理论。,61,两个理论均从供给方面论证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古典理论强调比较成本的差异源于生产要素效率的差异(李嘉图: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歇学说则把比较成本的差异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和生产不同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重(密集性)不同。,62,要素禀赋学说,63,(一)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Heckscher-Ohlin Theorem),俄林 (Be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64,1.HO 定理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 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不同 不同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差异。,65,两个关键概念,生产要素禀赋:表明一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通常用“丰裕”和“稀缺”表示。丰裕是相对的概念,用资本劳动比率,即人均资本来衡量。例如,中国是劳动相对丰裕,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是资本相对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 要素密集度: 表明某种产品要素比例的状况。在生 产某种产品的各种要素中,比重最大的要素决定着产 品的要素密集度性质。例如,可以分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66,2.要素秉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应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67,3.贸易形成的原因,要素禀赋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的差异要素价格的差异和使用要素的比重商品成本的差异商品价格差异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各国生产同种产品的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或直接原因。 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源于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异,因而成本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第一个条件 比较成本(各国国内各种商品成本比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第二个条件。(比较成本相同的情况),68,相同的成本比例。俄林认为,如果两国的成本比例是相同的,一国的两种商品成本都按同一比例低于另一国,那么两国间只能发生暂时的贸易关系,直到两国的汇率变化使两国商品的单位成本完全相等。见下表:,69,(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1.主要内容: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的结果不仅使贸易国之间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生产要素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趋于均等,即所谓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俄林看来,通过国际贸易,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趋势,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是必然的,而不是一种趋势。,70,2.要素价格均等化形成的原因 国际贸易会导致各种要素相对价格的完全均等化,是由于在多种要素相对价格有差异的情况下,贸易仍将持续扩大和发展,而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将会减少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直到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这时就意味着两国国内的要素相对价格也完全均等化了。,71,(三)雷布津斯基定理 (Rybczynski theorem),雷布津斯基定理阐述了一国生产要素秉赋的变化对该国产出及国际贸易的影响。,72,1.主要内容: 雷布津斯基定理认为,如果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增加,使密集使用其他生产要素的商品产量减少。,73,2.雷布津斯基定理形成的原因 因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时,如果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变,要素的相对价格也将保持不变。假如增加劳动这种要素,为了使增加的劳动充分就业,并保持两种商品的要素比例不变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资本密集型商品的产量以转移足够的资本(及小部分劳动),用来吸收增加的劳动,最终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产量的增加。,74,3.定理认为,如果密集使用增加要素的产品属于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那么,随着这种要素供给量的增加,其产品的出口量也将随之增加。如果密集使用增加要素的产品不属于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但随着生产量的增加会逐步增强对进口产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减少竞争性产品的进口。同时由于要素使用发生转移,在这种条件下该国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将会减少。,75,(四)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1.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认为,在一国不存在完全专业化和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条件下, 商品价格的变化将影响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如果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将提高生产这种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降低生产其他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76,2.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本国商品价格发生会变化,这种变化也将影响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在一国内部形成贸易的既得利益者和利益受损者。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如果贸易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则劳动力的实际报酬将会提高,资本的实际报酬将会降低;但如果贸易提高了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则将提高资本的实际报酬,降低劳动的实际报酬。,77,3.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认为,自由贸易不利于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本国进口行业总是希望通过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减少竞争,提高本国同类产品价格和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报酬。,78,保罗·萨缪尔森 (Paul Samuelson),79,(五)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条件,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 两国存在要素禀赋的差异,不存在其它技术和偏好等的差异; 要素密集度存在差异; 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规模报酬不变; 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在不同国家是同质的; 等等。,80,(六)评价,(1)HO理论通过分析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并且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价格、收入的影响,要素禀赋变化对产量和贸易的影响。,81,(2)按照HO定理决定一国的贸易模式,能够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和纺织品、鞋帽、玩具和箱包等轻工业产品,对于中国出口创汇、解决就业,融入国际市场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东地区出口石油;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都发挥了其比较优势。,82,(3) HO理论仅是从一国要素禀赋出发分析一国的贸易模式,只强调了要素禀赋的静态结果,忽略了技术进步、政策因素对于要素的影响。当已有的要素通过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得到改善和调整之后,一国可以重新选择它的贸易模式。 举例说明。例如资本积累和集中可以改善资本要素;引进外资政策可以改善资本要素;合理的教育制度可以改善劳动者素质等等。,83,(4)HO理论对于需求因素以及其他一些现实存在的条件缺乏充分的重视,影响了该理论对实际情况的分析。众多的假定条件使得该理论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后来的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84,四、比较优势的表现形式 (一)利用相对劳动生产率寻求比较优势 相对劳动生产率指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假定有x和y两种产品, 则x的相对劳动生产率,85,五、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里昂惕夫反论 Leofieff基于HO定理的观点,利用他的投入产出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具体计算,其目的是对HO原理进行验证。 但是里昂惕夫的验证表明: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结论正好与赫俄原理相反。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86,1.两种产品两个国家的比较 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外一个国家同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改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例如中国和韩国生产棉布和小麦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如下表。,87,中国和韩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88,2.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比较 判断多种产品情形下的比较优势,不仅要考虑各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优势,还要考察相对工资率的状况。因为,一国工资率如果高于另一国的工资率,就会因成本的增加,降低劳动生产率上的优势,甚至失去比较优势。 工资率:指单位劳动获得的工资报酬。相对工资率是两个国家的工资率之比。,89,假定a,b两个国家同时生产1、2、3、4、5、6六种产品,决定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哪些产品,进口哪些产品的原则是: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相对劳动率高于相对工资率,即Ha/HbWa/Wb,该国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应该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反之,就应该进口这种产品。,90,中韩两国产品的相对生产率,91,如果中国与韩国的工资率之比为0.6,中国在服装和粮食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该生产并出口服装和粮食,进口钢铁和化肥。 如果是1.5。如何?,92,(二)利用相对生产成本来寻求比较优势 (三)利用相对价格寻求比较优势 (四)利用机会成本寻求比较优势 (五)利用要素禀赋的差异寻找比较优势,93,里昂惕夫 (Wassly .W. Leontief) 美籍俄国经济学家,94,沃尔、建元正弘,对一些国家,如加拿大、日本的对外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加拿大与日本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高于进口商品的劳动资本比率。,95,有学者对印度数据的分析发现,印度与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国家进行贸易时,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同美国进行的贸易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高于从美国的进口商品。印度的研究结果一方面给予赫-俄定理以支持,另一方面又在前人之后,进一步证实了“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96,要素禀赋论的扩展,(一)要素密集度逆转论点 赫-俄模型对要素密集的基本假定是,如果按照生产要素价格的某一比率,某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另一商品,那么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下,这一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都高于另一商品。举例来说,在A国(劳动要素相对比较丰裕)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下,成衣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商品,在B国(资本要素相对比较丰裕)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下,成衣也是劳动密集型商品。,97,但现实是,B国由于资本相对丰裕,可能在生产成衣中以资本取代劳动,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更多地使用资本而不是劳动,这样,在B国成衣就变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98,由于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存在,在美国是资本密集的商品,如进口替代品,可能在真正对美出口的国家却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在美国本地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对于接受美国产品的国家可能是资本密集型商品。最后的结果就是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低于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99,(二)劳动熟练说(人类技能说) 1.劳动不同质 H-O理论假定各国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劳动熟练说强调各国劳动力不同质。 里昂惕夫提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更高,是其他国家的三倍,这是因为美国人更勤奋、美国工人所受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美国管理水平更高。,100,2.解释里昂惕夫反论 如果把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则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符合HO定理的。,101,(三)人力资本说,1.人力资本 世界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 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主要是指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 方面投入的资本。,102,2.解释里昂惕夫反论 以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 构,其结论符合赫一俄生产要素禀赋的理论。 由于美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而拥有更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与有形资本相加,美国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是符合赫一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103,(五)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U.Posner)提出,经格鲁伯(W.Gruber)和弗农(R.Vernon)等人进一步论证,是关于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理论。,104,波斯纳认为,人力资源是过去对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的结果,因而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而技术是过去对研究与开发进行投资的结果,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但是,由于各国技术投资和技术革新的进展不一致,因而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这样就使得技术资源相对丰裕的或者在技术发展中处于领先的国家,有可能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105,(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时期。它们是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准化时期。,106,(1)产品创新时期。少数在技术上领先的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根据本国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首先开发出新产品,而后在国内投入生产。此时期该创新企业在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享有垄断权。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出口到与创新国家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时期,创新企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鉴于国外还没有该产品的生产,当地对该新产品需求完全依靠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的出口来满足。,107,(2)产品成熟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生产企业不断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强了,对企业来说,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随着国外该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展,出现了大量仿制者。这样一来,创新国家企业的生产不仅面临着国内原材料供应相对或绝对紧张的局面,而且还面临着产品出口运输能力和费用的制约、进口国家的种种限制及进口国家企业仿制品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想保持和扩大对国外市场的占领就必须选择对外直接投资,108,(3)产品标准化时期。在这一时期技术和产品都已实现标准化参与此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日益增多,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成本与价格在竞争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对各国市场、资源、劳动力价格进行比较,选择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从事产品的生产活动。此时往往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较高,生产的最佳地点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创新国家的技术优势已不复存在,国内对此类产品的需求转向从国外进口,109,2.三个时期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1)产品创新时期 (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 (2)产品成熟时期 (资本密集型产品,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3)产品标准化时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110,贸易模式图示,111,3.比较优势的动态化 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在不同国家之间不断地转移。 因为某一国家的要素禀赋是既定的,而某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因而,一国不可能在各个阶段都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转移。,112,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比较优势一般是从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向资本较丰富、劳动力较多的国家转移。,113,(七)偏好相似原理,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他认为赫-俄原理只适用于工业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无法解释工业品的贸易。,114,林德认为,工业品生产的初期是满足国内的需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才会想到扩大销售范围,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由于该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偏好和收入水平而生产的,故该产品较多的是出口到那些偏好相似的、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这些国家间的需求结构和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愈大,如果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完全一样,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的可能进出口的商品。,115,那么,影响一国的需求结构的因素是什么?林德认为主要因素是人均收人水平。人均收人水平的相似可以用来作为需求结构相似的指标。人均收人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贸易机会就越多,而人均收人水平的差异则是贸易的潜在障碍。,116,(八)规模经济贸易学说,美国经济学家 保罗·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MIT Press(1990),117,1.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的新框架 规模收益不变和市场完全竞争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两个最基本的假定前提,然而,在现实中,无论是世界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完全竞争的状态及其少见,规模收益的大小成为市场竞争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118,2.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又称为规模报酬递增,即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水平以更大的比例增加。 例如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如果所有投入要素增加100美元,则增加100美元以上的产出。,119,3.规模经济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规模经济实际上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形,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120,4.规模经济的类型 内部规模经济:指来源于单个企业内部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报酬的递增。 外部规模经济:指某个产业或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报酬的递增。,121,克鲁格曼, 美国经济学家,代表著作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122,十、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两个概念 产业间贸易:指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贸易。例如计算机与纺织品之间的贸易。产业间贸易是以产业间的国际分工为基础,贸易双方依据各自在特定产业中拥有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贸易的结果会出现一种产业快速的发展,另一种产业相对地萎缩。,123,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产品之间地贸易。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可以完全替代的产业内产品的贸易。例如中国在出口水泥时也在进口同一标号的水泥。 2.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如美国既向日本出口别克轿车,又从日本进口丰田轿车。产业内贸易大量发生在经济技术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124,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它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125,(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特点。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 (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人。,126,一些学者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简称IIT)来测度产业内贸易程度,美国1970、1987、1999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55.1%、61%、81.1%,德国的数字为59.7%、 66.4%、 85.4%,中国1999年的数字是88.5%.。 IIT=1-,127,X和M分别代表同类产品的出口和进口值,IIT的数值介于0-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进口,IIT=0,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如果IIT0,说明该国在同类产品上,有进口也有出口,IIT数值越大,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128,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或前提条件,(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重要基础。 (2)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129,(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理论意义和政策价值 1.产业内贸易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自由竞争、机会成本不变或递增的经济基础,以规模经济和市场不完全竞争为基础,标志着现代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产业内贸易理论破解了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现实与“对对外贸易依赖递减规律”的悖论。,130,3.产业内贸易理论揭示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没有比较优势时,可以通过创造竞争优势(如规模经济)来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4.产业内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5.产业内贸易理论为国家干预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注意事项

    本文(二章节国际分工理论.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