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国学第三讲古代学校.ppt

    • 资源ID:2558519       资源大小:910.51KB        全文页数:11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学第三讲古代学校.ppt

    ,国学讲座 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 (3) 任课教师介绍 西北工业大学 黄迪民 教授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前言 中国高校应以孔子为友 2010年3月29日 光明日报 世界上办得最成功的一些大学,都有自己悠久的教育传统,其办学理念中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这是中外教育共同的规律。如哈佛大学以“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为办学理念。而中国高校应以孔子为友。,孔子提出和建立的教育理念是学以“求道”。就是追求真理,寻求智慧。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他提出一个为学的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就是立志求道获得人生的最高真理和智慧。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据于德是要以人的内在德性为依据,发挥人的固有潜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生的真理和智慧。 依于仁是说仁是德性的核心,是最高的理想境界,即以仁为核心价值。所以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游于艺是指文化知识教育,“六艺”(西周)礼、乐、射、御、书、数,用今天的话说,是指学习掌握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一切文化知识。 这四句话表达了孔子教育理念的全部内容。他所追求并要求学生的是人生智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孔子要求读书人成为君子,就是有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要修德、讲学、在实践中培养。,第三编 传统文化的摇篮古代教育与古人治学,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学校的源流和特点 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来就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正是因为有了教育,有了育才的学校,才使得某一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得以传播、弘扬、发展和更新。 中国古代早就产生了学校,先后出现了官学和私学两种办学形式。有时此消彼长,更多的时候则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唐代以后又产生了书院办学的形式。,一、古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1、原始社会与学校的萌芽 中国古书记载:“(燧人氏)钻燧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神农氏教民农作”等等,都属于教育活动。 只有当人类文明和语言文字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从“第一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大分工进入到“第二次大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大分工,特别是社会劳动产品有了相当的剩余,保证一部分人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成为脑力劳动者,而这部分人又觉得有必要将某些专门知识和经验有目的地、有计划地传播给下一代时,这时候才有可能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2、奴隶社会与官学盛衰 夏朝,距今4000多年已出现了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礼记王制称:“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的学校名称除“庠、校、序”以外,还出现“学、大学、( 宗)”等称谓。礼记王制称:“殷曰学”。殷商时期不仅出现了正式的学校,而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殷人除了进行基本的书写、算数传授外,还十分重视宗教、军事、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其中对乐教尤为重视。殷人素来重鬼佑神,他们在发动战争之前或进行祭祀活动时常配有相应的仪礼和音乐,这就必然对礼、乐教育特别是乐教予以相应的重视。,西周时,学校制度初具规模。西周学校包括国学和乡学两个系统,国学是中央官学,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那里;乡学则是地方官学,设在郊外的乡、州、党、闾等地方行政区域之中。关于国学可以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类。周王城所设的大学称“辟雍”或称“学宫”、“大池”、“射庐”等。诸侯国中所设的大学叫“沣宫”。关于乡学,周礼称:“乡有庠,州有序,闾有塾”;学记谓:“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这种“学在官府”的情况下,形成了“官师合一”,国学中的教师由大司乐、乐师、师氏、保氏、大小胥、大小师等官吏担任;乡学中的教师由大师使、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文师、少师等官吏担任。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六艺”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 “礼”是政治伦理课; “乐”是综合艺术课;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核心和基石。 “射、御”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是基础文化课。,西周建立了初步的教学管理制度。学记记载,西周国学中的大学已建立了隔年一次的考核制度。考核实际上兼重了学业和德行两个方面,为后世学校考试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天子一年之中有四次亲临学校,祭奠先圣先师,视察学校规制和教学情况,谓之“视学”。 官学在西周时已达到极盛。但到西周末期,由于王室衰弱,诸侯纷争,“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始动摇,文物、典章也开始从官守的秘府中流向民间,官学亦趋衰废。春秋时期出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新局面。到春秋中后期,私家讲学次第崛起,并很快出现了初步繁荣的景象。,3、“大一统”封建社会与多样化学校网络 在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文明成果,并善于通过学校不断传播、发展和更新。 中国封建社会的办学形式有:官学、私学、书院三种。,二、中国古代官学 战国时期齐国(田齐威王)在稷下办的“稷下学宫”是一次很好的新官学尝试,它吸收了当时私学自由办学的优点,并加以创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崇尚“以法为教”,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受到排斥。中国封建官学制度初步形形成是从汉武帝兴学开始,经历代王朝不断发展,趋于完善。汉代太学盛行的是经师大班讲课,与学生课外进修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宋代官学在教育实践中推出新的教学形式分科教学,这是胡瑗在苏州、湖州创造的“苏湖教学法”。宋代专科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也颇具特色,如医学已运用模型教学、实物教学和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明代国子监的“历事志”也是一种教学制度。,封建社会的官学还建立了较为严格的学校考试制度。汉代太学就很重视考试,因为考试结果的好坏与学生出路有关。唐代官学考试效率明显加快,当时中央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普遍实行三种考试:旬试、岁试、毕业考试,考试合格者可送礼部考核录用。,三、中国古代私学 私学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它繁荣了学术文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主政者虽然热衷于官学建设,但对私学基本上也不禁绝,使私学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得以绵延和发展,形成了与官学不同的办学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封建王朝国家办学的承受力。封建社会私学的特色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其一,形成了相对自由的办学方针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术思想和科技文教事业的综合发展。,私学大师孔子以博大的胸怀,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体现了来者不拒、诲人不倦的大教育家风范。墨子亦不甘落后,进而提出了“主动往教”的流动教育形式,以扩大自己学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层面。一时孔墨显学,传为私学佳话。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儒学对社会影响的主要途径即是通过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特别是私学教育。私学较少政治干预和思想控制,在传播儒学时更注重学理论或学术的研究探讨,与官学中过于直陈的伦理政治说有所不同。宋代儒家学派林立,正是与私人讲学兴盛有关。,在教学方式上,汉代经诗讲学中的“高徒相授”形式就颇具特色。汉代私学人数经常是数百上千,故这种形式很受经师青睐,递相效法,蔚然成风。 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收程颢、程颐为弟子就常“令寻颜子(颜回、渊,七十二贤之首)、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哲理思考;朱熹则常常在集体教学之后,带领学生徜徉于山水丛林之间,一边漫步,一边讨论。,中国封建私学在内容上为多样化,同时兼容了旨趣相异的儒、佛、道诸学,使私家办学出现百家竞放的可喜现象。私学不只限于儒家经学,还有传播道学的宋纤、张忠、张讥、杜家严等,也有传播佛学的支遁、慧远等。 私学在传播中国古代科技、文艺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如汉代的鸿都门学(中国最早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专科学校,在洛阳),唐宋的医学、算学、画学等。,其二,私学承担了封建社会的启蒙教育任务,弥补了国家官方办学的不足,并在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宋代地方州县一级的官学已十分普遍。但地方官学也只能实行到州(府)、县,县以下的初级启蒙教育,官方已很难顾及,主要由私学承担,统称“蒙学”。“蒙学”作为封建教育的基础,历来为许多教育家所重视,他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融知识性、理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启蒙读物。,中国古代启蒙读物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的读物,如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十字经等;另一类是专门性的读物,如千字诗(诗歌)、十七史蒙术(历史)、名物蒙术(自然常识)、增广性理字训(伦理道德)等。但无论是综合性还是专门性的启蒙读物,都十分重视将知识性、伦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既获得文化知识,又不知不觉的接受了传统美德的熏陶。,四、 中国古代书院 书院是唐末以后逐渐兴起的具有独特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在五代末期基本形成,经北宋的初步发展和南宋的突飞猛进,一些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崇山书院、石鼓书院(唐公元810衡阳石鼓山)、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河南商丘,五代后晋创)等脱颖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早期书院多属自由办学的私学性质,办出成绩后亦常受到政府嘉奖和帮助,元代以后的书院则多走向官学化,为官府所操纵,书院能够绵延一千多年,本身说明书院的某些优良传统始终是存在的。中国书院既不同于官学,又与一般私学有所区别,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态,有其独到的办学特色。 第一,注重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形成了学术研究的自由争鸣风气。,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以儒家教育为主线,书院也离不开对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的教学。宋代的福建武夷山、江西的庐山、湖南的岳麓山、江西的婺源之所以成为研究中心,是因为当时学术带头人朱熹、张栻、吕祖谦等理学大师在这些地方分别创建、修复或主持众多书院,如沧州精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堂等。,第二,注重学生自修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 书院除集体讲学外,教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自己读书和自修,教师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问共商量而已。”(朱子语类辑略)朱熹指导学生的方式,经常是带领学生到野外漫游、考察,在自由自在的优美环境中随机指导学生。朱熹特别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自己深思未得者,即可去询问书院的教师。这就叫做“质疑问难”。朱熹在指导学生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读书法”,其门人把它概括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颇为后世读书人所推重。,第三,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校园建设)与和谐的人文环境(师生关系)的结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的著名书院大多建立在山水优美的宁静高远之处。如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龙洞下,沧州精舍、竹林精舍和考亭书院在武夷山中,学海堂在粤秀山等。书院注重养成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早在先秦,孔子就为人们树立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师楷模,并在“求道”基础上与弟子们结成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书院师生之间以学问为重,真诚相待,日常有情感交流和问学之乐。朱熹与弟子蔡元定之间的师生关系在中国教育史上被传为佳话。 中国封建社会学校制度是官学与私学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构成了多样化的学校网络,共同承担中华民族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第十二章、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一、传统教育概述 孔子最先在教学上倡导伦理本位的课程论思想。他在政治上主张周礼,故在教育上提出继承西周鼎盛时期的“六艺”教育传统。他的“复礼”是主张根据春秋战国之际的时代要求进行有所“损益”的改革。孔子改革教育的根本思想是提出以“举贤才”为目的的“学而优则仕”。其中的“贤”和“优”又是以能否达到道德完善“仁人”为标准。因此,孔子在教学上便自然地突出了伦理本位的课程结构,注重德育。他花了毕生精力把自己所收集到的文献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进行系统整理和修订,编成教学用书,世称“六经”。,诗是西周以来的诗歌,本有3000篇,经孔子删订后只留305篇。依据乐调的不同,这个诗歌选集又可分为“风”、“雅”、“颂”三类,而贯穿诗核心思想内容则是合乎“礼”的伦理道德精神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在他看来,学习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贷)就是说,学习诗不只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志向(“兴”),观察社会了解人生(“观”),也可以增强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怨),而关键是可以从中学会“事父”和“事君”的做人道理。孔子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诲学生:“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读了三百多篇诗应该会政治、会外交,如果把政事交给他,而他不能通达,派他到国外办事,在辞令方面,不能专对,读诗虽多,又有何用?),在2010年的德国莱比锡书籍评比大会上,诗经被评为“世界上最美的书”。现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终于叫出了国门,古老的“窈窕淑女”终于让欧洲“君子”“好逑”起来了。无论给它一个什么名字, “诗三百”,还是“十五国风”“风雅颂”?都摆不脱一个事实,它的主要成分是中国二千多年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最通俗易懂的民歌。,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资料汇编,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史实,相传有百篇,今存28篇。学习书不只是为了丰富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把握先王是如何以伦理精神来治理国家政事。孔子说:“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以为政,奚其为政?”(论语·为政) 。这句话意思是,你听过书中所说的孝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又能将此孝友之心作为管理家族的指导思想,使长幼都能和睦相处,没有不归于正道的。以书看法来说,人处在家庭之间,能带领家人正心修身,就是为政了。何必非要求个一官半职,才叫做为政呢?将孝施于政事,那也便是政治了,不然什么叫做为政呢?显然,孔子最关心的是尚书中所蕴藏的“孝悌”人伦道理。,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夏礼、殷礼和周礼都有过仔细的研究,并做出“从周”的理性选择。但孔子所选择的“周礼”是注入“仁”的精神的,“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孔子最反对礼的表面化和虚伪化。孔子精心选择了“士”必须学习的“礼制”17篇,简称士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并领会其中的做人根本“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乐指乐经,系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订乐与其坚持伦理准则是一致的,他指责新乐“郑声谣”,而认为韶、武等雅乐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修养境界。孔子认为最好的音乐,应是美与善的和谐统一。遗憾的是乐经自秦后即亡佚,其具体内容已不得详知。,易,即周易,(也叫易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为六经之首。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组成部分为:阴阳;爻(组成卦的基本单位,有阳爻、阴爻);卦(阳爻、阴爻按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而成);八卦:乾(天)、坎(水)、艮(山)、震(雷)、巽(风)、离(火)、坤(地)、兑(沼泽);六十四卦(八个单卦以不同次序两两重合产生,分别由六个爻组成)。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孔子习易较晚,但他晚年读易竟至“韦编三绝”,足见之用功之勤。孔子及弟子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撰写了传注,统称易传,以阐明儒家伦理、政治和哲学。 相传有三种易学:一曰连山又叫伏羲易,是夏代的易学,以艮卦为首,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二曰归藏也叫神农易,以坤卦为首,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三曰周易以乾坤两卦为首,象征“天地之间,天人之际”。周易易经和易传的说法有三,即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传,历经三圣而成周易。 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笔削后,该书蕴含着浓厚的伦理政治色彩。他所采用的笔法是“微言大义”,其字里行间隐藏着“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的良苦用心。把它作为教材,这对教养儒家所希望的德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后,五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程。但不同时代的儒家教育家对“五经”常有不同的注解和理解,从而推动了儒学教育思想不同形态的递进和发展。但“五经”作为学校的基本教材是一以贯之,只是各个朝代所强调的侧重点略有不同而已。,宋朝以后的儒家教育家又进而在“五经”基础上新增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作为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程。私学中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十七史蒙术等,也是有意渗透进儒家伦理的基本常识,并求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道德教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教育也容纳了一定程度的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内容。儒家经书中本身就包含了一定成分的自然科学知识,如诗经中广泛涉及到鸟、兽、花、草之名,尚书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春秋中记载哈雷彗星的情况等。历史上曾出现过鸿都门学、书学、算学、画学、律学、礼学等多种专科学校,对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安石提出:“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无不在学者”的主张,对诸子百家之学持兼容并蓄的态度。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顾炎武、黄宗羲、颜元等。在不脱离儒学教育伦理本位精神的前提下,也容纳和提倡实用科技教育。 伦理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德育,在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中占据了主体地位。但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专门知识的教育也长期绵延发展,有时因多种因素的促成而发展得更快一些,出现了一些专科学校;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民间传播或家学私学传递形式进行。这种教育结构的形式与2000多年宗法封建社会的相对稳定是符合的;但随着近代世界的科学兴起和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传统教育开始落后,它不能不接受新的时代挑战。,国际上学者认为,“东方古文化”体系有四种: (1)以阴阳统一对立为主体的易经文化。 (2)以孔子、孟子思想为基础的儒家文化。 (3)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教文化。 (4)以印度为发源地的佛教文化。 这四种古文化称为“东方文化”核心,从它创造形成至今,是中国文化遗产。但今天,在东南亚国家弘扬和应用更为广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促进了历代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李瑞环(前全国政协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大会上讲过: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建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张。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了极其重要贡献,有着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深远影响。儒学的许多重要论著,特别是做人、处事、立国的至理名言,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二、传统教与学的经验和特点 关于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样学方面,中国传统教育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其特点如下: (1)尊师爱生 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往往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表现得十分突出。孔子最懂得爱护学生,他能够不顾“贫贱”、“富贵”地招收一切愿意学之士,以一颗真诚的爱心善待每一个学生。孔子的教育态度是:“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即使是一个坏人,他能够反省过去,等于洗了一个澡一样,把自己弄得很干净,来求进步,只要能这样不就好了吗?孔子不仅注重学生的学问道德进步,而且十分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弟子有病不忘探问,学生有困难则主动设法帮助。孔子的人格力量赢得了弟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逝世时,不少学生守丧悲痛欲绝,决心克服困难传播孔子学说。,自孔子开了“尊师爱生”的风气后,历代教育家相沿成习,逐渐熔铸成中国传统教育的优良传统。教师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职责,学生尊敬师长留下不少佳话。如程颢教书亲切自然,常能让弟子有“如坐春风”之感,而程颐素有严毅之风,弟子拜访,见老师瞑目静坐,则恭恭敬敬地立于门外,以至雪积尺余,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2)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十分重视观察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其心智,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及,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达到“愤”、“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则不宜越俎代庖,只有在学生“心愤口悱”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启而发之,以收举一反三之效。孔子启发式教学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他十分重视利用各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灵觉心智,创造自由活泼的氛围,提供平等谈话的机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等。孔子用“叩其两端”(即从某个问题的首尾两头去反诘)的方法教学,与苏格拉底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产婆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苏格拉底最反对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用反诘的方法使之自相矛盾,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除孔子外古代许多教育家对启发式教学都有研究如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绝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绝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教师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就是做到善于启发诱导了。,(3)因材施教 教师对每位学生心理特征了如指掌,才能因材施教。孔子最懂因材施教的教学法。 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好的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呢?”孔子答:“有父兄长辈在上,应该先请教他们才是,怎么好匆忙行动呢?”过了一会冉求也问:“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动呢?”孔子回答:“对,应该马上行动。”作为旁观者的公西华便疑惑起来,特询问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您的回答不同呢?”孔子诚恳地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是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加以抑制。,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就是指教师平时要注意考察学生如何待人接物,观察如何为学做人,这样才能及时把握住心理和思想状况,从而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天赋潜能。 后人对孔子“因材施教”的教法多有推崇。程颐总结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二程遗书)程颐自己也常用这个方法去指点四方求学之士,做到“强猛者当抑之,畏缩者当充养之。”不可否认,这种教法今天仍有重要作用。,(4)循序渐进 从教学理论上讲,循序渐进必须考虑到教材难易程度、编排逻辑和学生接受能力的一致性,且在教学上需注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原则。 孔子在教学中就很善于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精神。颜渊深有感触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对学生来说,学习只能是积累渐进,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学记把循序渐进的“教”与“学”形象地概括为:“不陵节而施”(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教育),和“学而不躐(lie)之弊”。(学习不能超越次序、等级) 朱熹强调每读一本书都不可囫囵吞枣,须一本一本地读,对书中的篇章、文、句均须依次细读,他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改精。”许多教育家不只把“循序渐进”当作教学原则,也常常视为修养方法。,(5)学思结合 学与思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离开思考的学习只能是知识的堆砌,而脱离学习的思考则无异于虚妄的空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即说,只学习不思考,必然消化不良而无益;只思考而不学习,必然流于空幻而有害。孔子关于学思关系的见解十分精要,成为后世教育家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础。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下)在他看来,不重视思考的学习免不了要上当受骗,他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古代教育家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书院讲学。师生间辩论是习以为常之事。朱熹就特别强调读书致疑的重要性,“读之又读,而于其无味之处益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续近思录卷)他甚至认为:“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朱文公文集卷31) 王充在学习上最反对“信师是古”,主张通过博习群书,敢于向相沿成习的圣贤言论提出挑战,王充写下了许多诸如问孔、刺孟等不朽篇章。 正是这种读书致疑的优良传统,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和学术文化思想的不断递进和发展。 王夫子说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船山遗书·四书训义)只有把学与思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学生学业的真正进步,这是古代教育家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6)由博返约(广博与精约结合) 博与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精约的广博是不得要领的,而离开广博作为基础的精约是不可靠的。孔子平时教人颇重博闻多见,但他强调在适当的时候要由博返约,对所闻所见能够“一以贯之”,“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亦(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论语·雍也)孟子更是明确指出:“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即深入浅出)。”(孟子·离类下)突出了博学与精约的逻辑关系,强调在“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回归于“约”。朱熹说:“博文功夫虽头项多,然于其中寻将去,自然有个约处。”(朱子语类卷33)朱熹本人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他的博学并非杂学,而是博而有约,最终要返回到伦理本位上来。,(7)温故知新 “温故”和“知新”也是学习上常遇到的矛盾统一体。论语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达了孔子对日常学习和温习学业的极端重视。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朱熹解释说:“温,寻绎(理出头绪、线索)也;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朱子语类卷24)古代教育家实际上是提倡一种务实创新的教风和学风。 朱熹巧妙地把“温故知新”所蕴含的求新创造精神,凝练成一句著名的诗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8)身体力行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伦理本位为主旨,儒学教育家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人生的伦理实践中。身体力行既是教师进行德育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又是学生开展学习所完成的必要环节。 孔子素来反对“巧言令色”,认为夸夸其谈,不能躬行实践,这是读书人的最大毛病。他强调君子应该以言而不行为可耻;“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强调教师衡量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准,不能只“听其言而信其行”,而应该“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荀子进而认为,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入乎耳,出乎口”的表层阶段,而应该由“问”、“见”、“知”,最后上升到“行”的阶段。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中庸把学习过程述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成了后代为学教人的基本准则。朱熹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13)王夫子也说:“方学、问、思、辩之时,遇着当行,便一力急于行去,而不可曰吾学,问、思、辩之不至,而俟之异日。若于五者第一不容缓,则莫如行。”(读四书大全说卷3) 把读书为学与身体力行结合起来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特色。,(9)教学相长 教和学本是相辅相成的,师生即是通过教学这个实践活动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记对“教学相长”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是说,学生经过学习实践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水平不足;教师经过教学实践之后,才知道自己教学能力的局限。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方能反省自己,并加倍努力以提高学习水平;教师知道自己的局限,便要督促自己并加强学习以提高教学艺术。,教师与学生一样始终把再学习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艺术的前提,并十分重视向学生学习。孔子说:“学无常师”,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他对学习和再学习的终身提倡。韩愈认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虽闻道在后,但在某一术业有其专攻钻研的精神,就不一定比不过年岁在先的教师,故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关键是师生在教学上应当紧密配合,做到教学相长。 中国古代私学特别是书院教学,除集体讲学外,师生们常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相互启发,使教与学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以上九方面的教学经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思考题 1、中国古代学校最早出现在哪个时代?历史上办学的主要形式有那些? 2、试述古代私学、书院的办学特色。 3、孔子的“六经”教学是什么?“四书”、“五经”包括那些? 4、概述中国传统教育的经验与特点。,第十三章、先秦两汉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学人的治学精神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孔子3岁丧父,随母移居曲阜,家境贫寒,故自称”吾少也贱”。鲁国是周公封地,所以他幼时深受周朝礼乐文化的熏陶,对他以后思想影响极大。 青年时代的孔丘,以好学而闻名。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了学习他远离家乡,四处寻师。20岁以后他做过管仓库和牛羊的小官,30岁开始创办私学。他虽在51岁时做了中都军,后升为司寇,并一度代理宰相职,但从未断过讲学活动。56岁后用了十三、四年时间“周游列国”。68岁在鲁国专门从事和整理文献“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他一生教育成就显著,其理论主要有:,(1)教育的作用 第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认为庶、富、教是国家强大的三要素。他提出“为国以礼”的治国方案。礼的实质是按一定准则摆正人之间位置,处理好人与人间的关系。 第二,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先天素质无大区别,只由于后天教育影响才有了差别。他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好古,敏而求之者”。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表达了教育在塑造人、改造人及从政中的作用。 (2)教育的对象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即不管贫富贵贱都可受到教育。他的弟子确实多是平民,时人称“杂”。,(3)教育的目的 孔子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三个等级的人才:一是“仁人(圣人)”、二是“君子”、三是“士”。仁人是完美人格的象征。君子是高尚道德和高超才能的人才,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士指从事政治、军事、外交、财务、司仪活动的辅佐人才。 (4)教学的内容 孔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六艺”,即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材。 (5)教学思想 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诱导包含两个含义: 一是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时机、把握火候,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材施教。 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才”。一是发挥学生特长;二是补偏救弊;三是同一问题不同回答。 学、思、习、行四环节学习途径。 学:多闻、多见、增加感性认识,“每事必问”、“不耻下问”。 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习:“温故而知新”。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强调躬身实践,学行统一。,(6)德育思想 孔子办教育,说到底是实施道德教育。 孔子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绳。提倡“智、勇、信、义”;以“文、行、忠、信”四教育为要素。 立志乐道 孔子要求学生“志于道、志于人、志于学”。他说:“志士仁人,无求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是立志的最高要求。为此要“乐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把道德化为内在感情。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自省自克 孔子认为一要主动防范,消灭不良杂念于萌芽状态,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焉”;二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责备自己重些,责备别人轻些。 身体力行 即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道德要成于内而形于外,“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要求学生“讷于言而敏于行”、“慎言”、“言必信,行必果”。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改过迁善 即勇于改正缺点,学习他人长处。孔子提出,一要“过勿惮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二要“择善而从之,见恶戒之”。在修养中一要正确对待自己错误;二要正确对待别人的错误和优点。 (7)为师之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走到那,学到那,“每事问”,“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之”。孔子说:“教不倦,仁也。”他本人是“诲人不倦”的典范。 热爱学生,平等待人。 孔子有一句格言:“当仁不让于师”。 以身作则,模范表率。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二、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柯,鲁国邹人。其父早亡由母教养,“孟母三迁”广为流传。自幼好学,拜孔子孙子思为师,崇拜孔子,聚徒讲学,游说诸侯,晚年专心著书立说,从事教学,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看作人生乐趣。 (1)教育的作用 第一,教育是巩固统治的根本。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才,善教得民心。”他认为,教育可使人“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第二,教育可以使人的固有善性得以发扬。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由此产生“仁、义、礼、智”四道德。得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结论。,(2)德育论 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没有其他途径,只不过把人们所有的善心寻找回来,所以要做到“存其心,养其性”,则必须: 1)寡欲。性是善的,欲望是恶的,欲望多的人难养善心,最好办法是寡欲。 2)持志养气。“仁义”为志;“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3)反求诸己。就是检查自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强调自我反省、严格规己、“慎独”。 4)意志磨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教学论 1)自求自得。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是说获得高深学问

    注意事项

    本文(国学第三讲古代学校.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