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doc

    • 资源ID:2715179       资源大小:369.04K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doc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生长繁殖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遗传特性代谢和发育微生物的亲代 子代 下一代,并且相对稳定地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就是微生物的遗传性。微生物的遗传性与其他生物一样是相对稳定的。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 在遗传物质水平上发生了改变微生物群体中少数个体 遗传性发生改变,这就是微生物的变异性。变异由于是在遗传物质水平发生改变,因此是可遗传的,并且是普遍的,其变异现象很多。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从而使微生物不断进化。变异了的微生物与原来的微生物有所不同,称为变种。由于微生物有一系列非常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因而在现代遗传学研究中往往把它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生物学特性包括:1. 个体结构简单;2. 营养体一般都是(n);3. 生长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易于在成分简单的合成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4. 易于累积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和终端代谢产物;5.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各个群体作用直接均一,且重复性好;6. 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等突变类型;7. 各种微生物都有其相应的病毒;8. 特殊的生殖方式:无性及原始的有性;9. 菌落形态的多样性和可见性。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在遗传学的研究和学习中,已经证明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核酸。这个结论的得出就是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而得来的。一、 三个著名经典实验1. 经典转化实验:以有荚膜和无荚膜的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为试验对象;2. 噬菌体感染实验:E.coli及其噬菌体;3. 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TMV及与其近缘的HRV。通过这三个实验以确凿的事实证实了核酸尤其是DNA(RNA病毒为RNA)才是遗传变异的真正物质基础,只有核酸才是负荷遗传信息的真正物质基础。但就微生物而言,其核酸类型、结构、存在部位等和其他生物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独特之处。二、 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一) 七个水平 1. 细胞水平大部分DNA集中在核区,不同微生物或同种不同细胞中细胞核数目常不同。2. 细胞核水平真核、原核,DNA含量少、能自主复制的核外染色体。3. 染色体水平(1)染色体数: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差别很大。(2)染色体倍数自然界中微生物染色体多为(n),只有少数营养细胞及合子为(2n)原核生物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可形成不稳定的部分(2n)。4. 核酸水平(1)核酸种类(2)核酸结构(3)DNA长度用bp、kb、mb表示。5. 基因水平原核生物的基因组成以下调控系统而发挥作用:6. 密码子水平7. 核苷酸水平AMP、TMP、GMP、CMP,E.COLI的T偶数噬菌体的DNA中有5羟甲基胞嘧啶。(二) 原核生物的质粒1. 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基因组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称为质粒。2. 质粒的特征(1)形状大小:超螺旋结构、106 108Da、1%核基因组大小。 (2)数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或很多。(3) 质粒上携带有某些核基因组上所没有的基因,使原核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增添了一些特殊功能,如:接合、产毒、抗药、固氮、产特殊酶、降解毒物等。(4) 是一种独立存在于细胞内的复制子。严紧型复制控制: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同步。松弛型复制控制: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不同步。(5) 少数质粒可在不同菌株间转移,如:F因子、R因子。(6) 质粒消除:因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致使质粒复制受抑而核染色体的复制仍继续进行,从而引起子代细胞中不带质粒的现象。(7) 有些质粒具有与核染色体整合和脱离的功能附加体。(8) 质粒还有重组的功能:可在质粒与质粒间、质粒与核染色体间发生基因重组。3. 几种典型质粒(1) F质粒(F因子、致育因子、性因子)是E.coli等细菌决定性别并有转移能力的质粒。(2) R质粒(R因子)存在于某些肠道细菌中的抗药性质粒,这些细菌不仅能抗多种抗生素等药物,还能把抗药基因传递到其他肠道细菌中。(3)Col质粒(大肠杆菌素质粒、大肠杆菌素因子)使E.coli等细菌产生大肠杆菌素等细菌素,具有通过抑制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方式专一地抑制或杀死其他肠道细菌生长。(4) Ti质粒(致癌质粒)存在与根癌杆菌中,可引起许多双子叶植物根癌。(5) Ri质粒发根土壤杆菌或发根农杆菌中,可侵染双子叶植物的根部,并诱生大量毛状的不定根。(6) mega质粒(巨大质粒)根瘤菌中,其上有一系列与固氮相关的基因。(7) 降解性质粒假单胞菌中发现,可为降解一系列复杂有机物的酶编码。在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特有作用。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一、 基因突变(突变)是变异的一类。凡指细胞内或病毒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狭义的突变:专指基因突变(点突变)。广义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突变的几率很低10-6 10-9。野生型菌株(wild type strain,野生型):从自然界分离到的菌株。突变株(mutant,突变体、突变型):野生型经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一) 突变类型按突变后极少数突变株的表型能否在选择培养基上迅速选出和鉴别,可分为:选择性突变株:凡能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其他选择性培养条件快速选择出来的突变株(selectable mutant)。如: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非选择性突变株:不能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其他选择性培养条件快速选择出来的突变株(non-selectable mutant)。如:形态突变型、抗原突变型、产量突变型。1.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某一野生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无法在基本培养基(minimum medium,MM)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2. 抗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野生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对某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变异类型。3. 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某菌株经基因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地生长繁殖,而在另一条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类型。如:温度敏感突变株(Ts突变株)。4. 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 mutant)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个体或菌落形态的变异类型。5. 抗原突变型(antigenic mutant)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抗原结构发生变化的变异类型。6. 产量突变型(metabolite quantitative mutant)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在代谢产物产量上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若产量明显高于原始菌株者,称为正突变;反之称负突变。(二) 基因突变的特点1. 自发性:可自发地发生突变。2. 不对应性:突变性状与引起的原因间无直接对应关系。3. 稀有性:通常自发突变的频率在10-6 10-9间。4. 独立性:某基因的突变率不受他种基因突变率的影响。5. 可诱变性:自发突变的频率可因诱变剂的影响而大为提高(10 105倍)。6. 稳定性:基因突变后的新遗传性状是稳定的。7. 可逆性:野生型菌株某一性状可发生正向突变,也可发生相反的回复突变。(三) 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1. Luria等的变量实验2. Newcombe的涂布实验3. 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培养法(四)基因突变及其机制基因突变的机制是多样性的,可以是自发的或诱发的。1. 诱发突变(诱变)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诱变剂: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诱发突变又可分:(1)碱基的置换点突变(移码突变)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置换。1)转换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2)颠换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2) 移码突变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插入)或缺失,而使其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3)染色体畸变影响一段染结构的色体的变化(染色体上基因的缺失、添加、易位、倒位)。2. 自发突变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引起自发突变的原因:(1) 由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引起;(2) 由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引起;(3) 由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错误引起。自发突变频率约为10-6。对细菌作一般液体培养时,因细胞浓度可达108/mL,常会在其中产生自发突变菌株。(五) 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已知的DNA损伤类型很多,机体对其修复方法各异。1. 紫外线对DNA的损伤DNA中嘧啶对UV的敏感性较强,经UV照射后相邻嘧啶会形成嘧啶二聚体(TT,TC,CC)和水合物。形成二聚体后,造成局部DNA分子无法配对,从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或突变。2. 微生物修复受损DNA的作用(1) 光复活作用把经UV造熟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就可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UV对照:8×106个/ml E.coli 100个/ml E.coliUV360 490 nm 可见光,30 min实验:8×106个/ml E.coli 2×106个/ml E.coli 作用机制:经UV照射后带有嘧啶二聚体的DNA分子,在黑暗下会被一种光激活酶(光解酶、光裂合酶)结合,这种复合物在300 500 nm可见光下时,此酶会因获得光能而激活,并使二聚体分解成单体;光解酶也会从复合物中释放出来,以便从新执行功能。2. 切除修复(暗修复)是活细胞内一种不依赖可见光就可对被紫外线等诱变剂损伤后的DNA进行修复的方式。作用机制:通过酶切作用去除嘧啶二聚体,随后从新合成一段正常DNA链的核酸。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共有四种酶参与。 二、 突变与育种(一) 自发突变与育种1. 从生产中育种生产中,自发突变的微生物中有可能出现一定几率的正突变。2. 定向培育优良菌株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自发突变,并采用特定的选择条件,不断地移植以选育出较优良菌株的古老方法。如:炭疽芽孢杆菌活菌苗、卡介苗的选育。费时费力、工作被动、效果很难医疗预测。(二)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快速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用。方法简便易行、条件和设备要求简单。1. 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2. 诱变育种中的几个原则(1) 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诱变剂的种类很多,有物理因素(UV、激光、离子束、X射线、射线快中子)和化学因素(亚硝酸、氮芥、烷化剂、碱基类似物、吖啶化合物)。使用UV照射最为方便:取5ml单细胞悬液置于直径6cm的培养皿中,开盖照射;15W、30cm、不短于10 20s,也不长于10 20min。(2) 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选用合适的出发菌株有利于提高诱变效率。(自发突变菌株、具有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或应用性状的菌株、已发生过其他突变的菌株、对诱变剂敏感性较高的菌株)(3) 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可使每个细胞均匀接触诱变剂并防止长出不纯菌落。(4) 选用最适的诱变剂量选用既能提高诱变效率又能扩大变异幅度,并促使变异移向正变范围的剂量。(5) 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诱变剂的复合使用常表现明显的协同效应,有利于育种。(6) 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7) 设计高效筛选方案(8) 创造新型筛选方法3. 三类突变株的筛选方法(1) 产量突变株的筛选琼脂块培养法用此法筛选春日霉素生产菌。优点:在此条件下,各琼脂块所含养料和接触空气面积基本相同,且产生的抗生素等代谢产物不致扩散到琼脂块外,因此测得的结果与摇瓶实验结果十分相似,而工作效率却大为提高。(2) 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梯度平板法是定向筛选抗药性突变株的一种有效方法。用此法筛选抗异烟肼的吡哆醇高产菌株。(3)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1)与营养缺陷型突变有关的三类遗传型个体野生型(wild type,wild strain):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型突变前的原始菌株。A+B+。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某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简称营养缺陷型。A+B-、A-B+。原养型(prototroph):指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原养型相同。A+B+。2)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三类培养基基本培养基(MM,-):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不同微生物的-是很不相同的,有的成分极为简单,有的却极复杂。完全培养基(CM,+):凡可满足一切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一般可在-中加入一些富含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和碱基之类的天然物质。补充培养基(SM,A或B等):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是在-中加入某一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所不能合成的某相应代谢物,因此可专门选择相应的突变株。3)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捡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四个环节。 诱变剂处理:与一般诱变处理相同。 淘汰野生型:在诱变后的存活个体中,营养缺陷型的比例较低(百分之几千分之几)。需选用适当的方法淘汰为数众多的野生型菌株,达到“浓缩”极少数营养缺陷型的目的。抗生素法: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制霉菌素法(适用于真菌)等方法。菌丝过滤法:用滤孔较大的擦镜纸过滤。适用于进行丝状生长的真菌和放线菌。 捡出营养缺陷型:具体方法很多。A、用一个平皿即可捡出的方法:a、夹层培养法b、限量补充培养法选用含有微量蛋白胨的基本培养基。B、用两个平皿才能捡出的方法:a、逐个捡出法把经诱变剂处理后生长在完全培养基上的菌落逐个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上和另一完全培养基上(两平板上菌落位置严格对应),培养。b、影印平板法将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的全部菌落用影印接种工具转印到另一基本培养基上,培养。 鉴定缺陷型:可生用长谱法进行鉴定。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基因重组(遗传重组,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重组是在核酸分子水平上的一个概念,而杂交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但其中包含了核酸分子水平上的重组。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微生物基因重族的形式较多。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形式很多: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其特点为:1. 片段性,仅一小段DNA序列参与重组;2. 单向性,即从供体菌向受体菌(或从供体基因向受体基因)作单方向转移;3. 转移机制独特而多样,如接合、转化和转导。(一)转化1定义 受体菌(recipient cell,receptor)直接吸收供体菌(donor cell)的DNA片段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或转化作用。通过转化方式而形成的杂种后代,称转化子(transformant)。2. 转化微生物的种类 种类十分普遍: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3. 转化条件(1) 亲缘关系:多同缘DNA。(2)能进行转化的细胞必须是感受态的。1)感受态(competence)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在细菌的感受态出现时,具有从周围环境吸收DNA分子而不被DNA酶破坏的生理特性。处于感受态的细胞,吸收DNA的能力有时可比一般细胞大1000倍,吸收速度快5 10。2) 与感受态的出现有关的因素受该菌遗传性、菌令、生理状态和培养条件等的影响。一般出现在生长的指数期后期,有的出现在指数期末和稳定期;在具有感受态的微生物中,感受态细胞所占比例和维持时间也不同,外界环境因子如环腺苷酸(cAMP)及Ca2+ 等对感受态也有重要影响。3)感受态因子:调节感受态的一类特异蛋白(胞外蛋白)。包括3种主要成分,即膜相关DNA结合蛋白(membrane-associated DNA binding protein),细胞壁自溶素(autolysin)和几种核酸酶。4. 转化因子(transforming principle)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或质粒。转化因子的本质是离体的DNA片段。通常都只是15kb左右的片段。5. 过程转化过程被研究得较深入的是G+细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6.转染(transfection)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DNA或RNA)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作为转染的病毒核酸,决不是作为供体基因的功能,被感染的宿主也决不是能形成转化子的受体菌。)(二)转导(transduction) 通过缺陷噬菌体(defective phage)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由转导作用而获得部分新性状的重组细胞,称为转导子(transductant)。作为媒介的缺陷噬菌体可分为:完全缺陷噬菌体、部分缺陷噬菌体。 1完全缺陷噬菌体与普遍转导(1) 完全缺陷噬菌体感染宿主的噬菌体待成熟与进行包装之际,极少数噬菌体(约10-610-8个)的衣壳将与其头部DNA相似的一小段供体菌DNA片段误包入其中,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含噬菌体本身DNA的假噬菌体完全缺陷噬菌体(转导颗粒,transducing particle)。(2) 普遍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感染受体菌时,把供体菌DNA片段导入受体细胞内,而将供体菌的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称为普通转导。一般用温和噬菌体作为普通转导的媒介。普通转导又可分为以下两种:1) 完全普通转导 (简称普通转导、完全转导complete transduction)由完全噬菌体导入的供体dsDNA片段可与受体细胞核染色体组上的同缘区段配对,再通过双交换而整合到受体菌染色体组上,使受体菌成为一个遗传性状稳定的转导子。以Salmonell tyhimutium为例,用野生型菌株作供体菌,营养缺陷型突变株作受体菌,P22噬菌体作转导媒介: 2) 流产普遍转导(流产转导)经转导而获得了供体菌DNA片段的受体菌,如果外缘DNA在其内即不进行交换、整合和复制,也不迅速消失,只进行转录、转译和表达的现象。2. 部分缺陷噬菌体与局限转导(1) 部分缺陷噬菌体前噬菌体脱离溶原菌的核基因组时,将其插入位点两侧之一的少数宿主基因连接到噬菌体的DNA上(而噬菌体也将相应的一段DNA遗留在宿主的核染色体组上),通过衣壳的误包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噬菌体部分缺陷噬菌体。(2) 局限转导由部分缺陷噬菌体转导的基因总是限于临近前噬菌体两侧的宿主基因,因此称为局限转导或限制性转导。1)低频转导通过溶原菌释放的噬菌体所进行的转导,只能形成极少数的转导子(10-4 10-6)。2)高频转导双重溶原菌:用高感染复数的低频转导裂解物干扰受体细胞时,几乎同时感染正常噬菌体,且两噬菌体的核酸同时整合在一个受体菌的核基因组上。用双重溶原菌感染另一受体菌,就可高频率(50%)地把后者转导成转导子。3. 溶原转变是一种与转导相似又不同的现象。当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并使之溶原化时,因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宿主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新的性状的现象。当宿主丧失这一噬菌体时,通过溶原转变获得的性状也同时消失。(三) 接合1. 接合供体菌(F+)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F-)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并使其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通过接合而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叫接合子。2. 能进行接合的微生物种类主要在细菌和放线菌中进行。细菌中,尤其G-菌较为普遍。接合还可发生在不同属的一些菌种间。3. E.coli的4种接合型菌株(1) F+菌株(2) F-菌株(3) Hfr菌株(4) F菌株(四) 原生质体融合1.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具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所获得的重组子叫融合子。2. 能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的生物种类原核生物和各种真核微生物和高等植物细胞。3. 主要操作步骤(1) 选选择亲本细胞置于等渗溶液中;(2) 用适当的脱壁酶除去细胞壁;(3) 将原生质体离心聚集,加入促融合剂PEG(聚乙二醇);(4) 用等渗溶液稀释;(5) 涂在能促细胞壁再生和进行细胞分裂的基本培养基上;(6) 用影印平板法将形成的菌落接种到各种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检验其是否为稳定的重组子;(7) 测定其有关生物学性状和生产性能。二、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很多,主要有: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转化等。(一) 有性杂交杂交是指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一种遗传重组方式。1. 有性杂交指不同遗传型的两个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进而产生新遗传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2. 可进行有性杂交的微生物凡能产生有性孢子的酵母菌、霉菌、蕈菌都可经有性杂交方式育种。3. 主要操作步骤(以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例)(1) 选择亲本:不同性状的甲、乙两个亲本。(2) 获得单倍体细胞组成的菌落; (2n)细胞 产孢培养基 子囊 水洗 破碎子囊 离心 (n)孢子 涂布平板 (n细胞组成的菌落)(3) 产生出种种双倍体的有性杂交后代把来自不同亲本、不同性别的单倍体细胞通过离心等方式使之密切地接触,以产生出种种双倍体的有性杂交后代。甲 离心密集接触 (2n)有性杂交后代 优良性状的杂种 筛选 乙 (4) 通过筛选,选到优良性状的杂种(二) 准性杂交1. 准性生殖是在自然条件下,同种而不同菌株真核微生物体细胞间的一种自发性的原生质体融合现象,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它在某些真菌尤其是还没有发现有性生殖的半知菌类中最为常见。2. 准性生殖过程(1)菌丝联结(同种不同菌株的单倍体的体细胞间)(2)形成异核体(3)核融合(核配)低频率地产生双倍体杂合子核。(4)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体细胞间染色体的交换(有丝分裂交换)。(5)单倍体杂合子形成双倍体杂合子遗传性状极不稳定,在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极少数核内染色体发生交换和单倍体化,形成具有新性状的单倍体杂合子。3. 准性杂交育种(1) 选择亲本:选择来自不同菌株的合适的营养缺陷型作为准性杂交的亲本。 (2) 强制异合:用人为的方法强制两个营养缺陷型的亲本菌株形成互补的异核体。(3) 移单菌落:将平版上长出的单菌落移种到的斜面上。(4) 验稳定性:检验获得的菌株是否稳定的异核体。(5) 促进变异:用诱变剂进行处理,以促使其发生染色体交换、染色体在子细胞中分布不均、染色体缺失或畸变及点突变等变化,从而使分离到的杂交后代增加新性状变异。(6) 通过一系列生产性状的测定,筛选较优良的准性杂交后代。 第四节 基因工程一、 基因工程(遗传工程)是一种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自觉设计、操纵、改造和重建细胞的遗传核心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定向变异,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的体外DNA重组技术。二、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三、 基因工程的应用1、在生产多肽类药物、疫苗中的应用2、改造传统发酵菌种3、动、植物特性的基因工程改良4、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一、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一) 菌种的衰退与防止1. 菌种的衰退衰退: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的现象。2. 衰退的防止(1)控制传代次数(2)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3)利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接种传代(4)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二) 菌种的复壮复壮:在衰退菌种的细胞群中,通过纯种分离方法从中挑选出仍保持原有典型性状的个体。1、纯种分离2、通过宿主体内生长进行繁殖3、淘汰已衰退个体二、 菌种的保藏(一)菌种保藏的一般方法(二)几种常用菌种保藏方法(三)ATCC采用的两种菌种保藏方法复习思考题:1、4、5、9、13、14、15、16、17、20、22、23、26、27、28。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