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自然辨证法讲义3自然观.ppt

    • 资源ID:2921056       资源大小:100.52KB        全文页数:6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然辨证法讲义3自然观.ppt

    科学技术哲学 自然观,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自然界的物质性和演化,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总体认识,是关于自然系统的性质、构成、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界的本质在于物质性,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演化,目前观察到的自然界可看作演化着的自然界的一个暂态。,自然界的概念,自然界的概念 自然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包括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和人类社会。 狭义的自然界则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然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来源。,自然界的本质在于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尽管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不同形态的物质又具有统一性。 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共同的本质,这就是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只有两条规定:它不依赖于人而存在,同时又可以为人所察知,这两条规定,是为了与唯心主义及不可知论相区别。因此,自然界就是作为本质的物质和作为物质表现的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统一体。自然界的统一性首先是统一于物质,粒子、元素、能量、场、信息。 自然界的物质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统一性,而且其形态是千姿百态、无限多样的。 同时,这种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是其物质统一性的前提条件。,自然界物质的证明,运动规则一致性 哥白尼革命、牛顿力学、经典电磁学、爱因斯坦电动力学 化学元素统一性(光谱分析) 宇观世界都是由在地球上均可找到的化学元素所组成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微观物质形态统一性的论证基本粒子与量子理论 生命的物质基础的揭示 无机物与生命物质在化学成分上也有着同一性,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统一性,而且其形态是千姿百态、无限多样的。 同时,这种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是其统一性的前提条件。 根据能否自我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 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 依据不同的物质聚集状态,据此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可以划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超密态;真空场;反物质(其根据是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反粒子);暗物质。,非生命世界 1)宇观世界: 总星系星系团星系恒星行星 2)宏观世界: 有机物、无机化合物(100多万种)、单质 3)微观世界: 分子 原子 原子核 基本粒子 夸克 110多种元素 400多种基本粒子 轻子类&重子类 光子族和轻子族;介子族和重子族,生命世界 生物圈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种群生物个体生理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病毒生物大分子 发现现存的: 动物(含昆虫) 150多万种; 植物40多万种; 微生物89万种。,物质不灭原理,物质形态可以互相转化,然而一种物质形态的消失,必然会伴随着另一种物质形态的产生;在这种转化中物质既不会创生又不会消灭。 物质不灭原理用量的概念来表述,就是质量守恒定律。,自然物质在时空中永恒的运动,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所谓运动,可以理解为差异性在时空中的展开,从简单的机械位移到复杂的生物活动,包括自然界的一切变化过程都在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 运动不灭原理 运动不灭原理是笛卡尔提出来的。19世纪中叶的能量守恒定津,为运动不灭原理提供了科学根据。,物质运动的形式,微观运动服从量子物理学的规律; 宏观运动服从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理论的规律; 宇观运动服从广义相对论和星系动力学的规律;以上三种都是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在分子-原子体系中的化合-分解等运动。 生命运动生物体中发生的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等。,运动形式的矛盾性,吸引和排斥运动的基本矛盾 化合和分解引入有序性,形成质变 同化和异化在质变基础上进入新的量变过程,自然界的演化,要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展示自然界的图景,除了把自然界作为一种存在来把握,还必须把自然界当作一种过程来理解。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生成着并消逝着。生成与消逝的不断更替,便构成了自然界的演化链条。 一般意义的运动指变化,即没有质变的变化,而包含质变的变化就是演化。,自然演化观,要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展示自然界的图景,除了把自然界作为一种存在来把握,还必须把自然界当作一种过程来理解。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生成着并消逝着。生成与消逝的不断更替,便构成了自然界的演化链条。 一般意义的运动指变化,即没有质变的变化,而包含质变的变化就是演化。,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宇宙的演化 核物理学家伽莫夫G. Gamow(1948) 修改和发展了勒梅特的理论,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大爆炸; 后来的暴胀理论对大爆炸理论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发展。认为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一个奇点。 从奇点到普朗克时间(10-43秒),宇宙处于一个过渡的混沌态。 10-43秒以后,引力分化出来,宇宙进入“假真空”状态,具有巨大的能量密度,表现出巨大的负压力,从而引起引力排斥效应,使宇宙在10-35秒后发生“暴胀”,从10-35秒到10-32秒,宇宙的半径增加了约1050倍。 暴胀结束后,宇宙进入对称性破缺阶段。“假真空”转化为“真真空”,在“真真空”中产生夸克、轻子等。,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宇宙的演化 大爆炸后10-36秒,温度降到1028K,强相互作用分化出来,10-12秒时,温度降到1016K,弱电相变发生。 当t=10-6秒时,温度降到1012K,发生夸克-强子转换,宇宙进入以强子(介子、重子(质子、中子、超子、超子等)为主的时代。 当t=10-4秒,T=1011K,出现粒子的分解和正反粒子的湮灭,宇宙进入轻子及其反粒子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t=1秒之后,T=1010K,正负电子相遇湮灭为两个光子,因而出现大量的光子和中微子,宇宙进入到辐射时代。,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宇宙的演化 t=3分时,T=109K,中子和质子结合形成氘核,两个氘核再结合形成氦核。 t=1万年时,T=105K,自由电子开始被原子核俘获,形成稳定的原子。 t=106年时,T=3x102K,宇宙内的实物粒子从等离子体演化成气状物质,而形成原始星系,并进而形成星系团,然后再从中分化出星系。 当t=5x109年时,在星系中凝聚成许许多多的恒星。,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大爆炸宇宙说的经验支持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谱线红移和星系离地球的距离成正比。 伽莫夫推算出宇宙质量的组成中,氦占25-30%。 伽莫夫的同事阿尔芬和海尔曼根据伽莫夫的学说,在1948年提出了宇宙5°K剩余背景辐射预言。,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恒星的演化 引力收缩阶段:恒星的幼年期。 主序星阶段:从氢到氦的热核反应。 红巨星阶段:氢已耗尽,星核收缩,温度升高,三个氦聚变成一个碳:外壳膨胀,温度下降。此后,氧、硅、铁逐步形成。 脉动阶段:核燃料耗尽,辐射压消失,星体开始收缩。 高密阶段、爆发和超高密阶段:白矮星、超新星、中子星、黑洞。,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太阳系的起源 - 康德-拉普拉斯假说 约46亿年前,太阳系还是一团缓慢旋转的由弥漫物质组成的原始星云。在原始星云的收缩中,由于角动量守恒,自转逐渐加快,于是原始星云变扁。在赤道面上的物质由于离心力抵御了收缩。最后在赤道面附近形成一个连续的星云盘。中心部分因收缩密度变大,最终形成太阳。 云盘中的固态颗粒在太阳引力、离心力和惯性的作用下向赤道面沉降;同时又有布朗运动而碰撞导致的碰撞吸积。当尘层物质的密度足够大,在局部扰动下会很快向密度大的地方集聚,于是尘层瓦解为许多粒子团。各粒子团靠自身的引力吸引而收缩,集聚成星子和行星胚。行星胚进一步生长就成为行星。,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按照星云说,地球由弥漫星云物质集聚而来。 由于引力势能和陨石撞击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尤其是放射性蜕变产生的热能的积聚,原始地球的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达到2000度时,铁镍等物质熔化下沉形成地核,硅酸盐等较轻物质上浮形成地幔。 但地幔中的物质进一步分化时,较轻的物质就从地幔中上浮至地表,形成地壳。 地壳的演化: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现存的主要板块有欧亚、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和太平洋板块。板块驮在地幔软流圈上,随软流圈的流动发生移动。整个地壳由于板块的移动发生水平运动。两个板块相互挤压产生地震和火山活动,也导致垂直的造山运动。,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原始生命的诞生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具有催化功能的原始蛋白质和起模板作用的原始核酸产生并结合为多分子体系。 原始大气中的CO,CO2,HN3,CH4,H2O等在太阳紫外线、雷电、火山等的作用下,合成氨基酸、核苷酸、糖类等有机分子。 氨基酸在各种条件下形成多肽分子并进而形成蛋白质;单糖缩合成多糖;核苷酸脱水缩合成核酸。 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聚集成一种具有一定内部结构的颗粒(奥巴林的“团聚体”,美国Fox的“微球体”),外面包着原始的界膜,从而构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原始生命诞生。,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生物进化 非细胞细胞(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动物&植物) 植物:菌藻植物苔藓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类,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400万年前类人猿:爬行转变为直立行走 300万年前猿 人:制造工具+天然火 20万年前早期智人:人工火+劳动分工 45万年前晚期智人:旧石器时代 至今当代人类:社会进化为主 社会进化的重要量度就是科技发展水平,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之一,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自然界的演化具有不可完全逆转的性质,且具有普遍性。 一个物质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如果存在一个反过程,它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恢复,即物质系统回到原来状态,同时消除了原来过程对外界环境引起的影响,则原来的过程为可逆过程。 反之,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为不可逆过程。,自然界演化的周期性 自然界演化发展中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便使其呈现出周期性规律。 周期性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形态的相似、性质的相同、结构的重复、过程的重演等向其原来出发点的回归现象。 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决定了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辩证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之二,系统的概念,现实存在的系统都是具体的,如物理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等。在不同的学科中,系统有不同的定义。 在技术科学层次上,通常采用钱学森的定义: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这个定义强调的是系统的功能,因为从技术科学看,研究、设计、组建、管理系统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具有特定功能是系统的本质特性。 在基础科学层次上,通常采用贝塔朗菲的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这个定义强调的不是功能,而是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整(综)合作用。撇开组成成分的基质特性,仅仅把它们看作系统,就是所谓一般系统。一切系统共同具有的、与其组分基质无关的特性,即系统的一般特性。,系统的分类,系统可以按不同参数分类: 按与环境的关系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按所处状态可分为: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系统。 按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系统;复杂系统。 从演化角度说,最有意义的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概念最重要的核心的思想是系统在整体水平上出现不同于要素的新属性。所谓整体大于部分的和,1+1大于2等等提法都是指此,我们称之为整体性(整体涌现性)。 在讨论整体性时,我们十分注意区别组成系统的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加和性与非加和性。所谓加和性指要素和系统间有量的关系,非加和性是要素与系统间有不同的质,不可比。 系统不同于要素,其本质就在于非加和性。那么,非加和性来自何处? 系统的整体性是要素、结构和环境的函数,非加和性源自要素及其与结构、环境的相干性耦合,包括它们彼此之间的约束、选择、协同、放大等作用。这种相干性是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系统的参数,在自然观中将系统理解为一种联系方式,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联系方式。所谓“系统指若干要素,经过特定关系构成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整体。描述系统需要四个参数:描述系统需要四个参数: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元素,要素构成系统的最小部分或基本单元,即不可再划分的单元,基本特征是具有基元性。所谓要素的不可分性,是相对于它所属的系统而言的。离开这种系统,元素本身又可以成为由更小单元构成的系统。 要素与系统有构成关系,意味着系统总是可以分解的,即可以通过还原方法对系统进行分解加以研究。但同时由于系统的整体非加和性,又不能单纯仅就要素来代替系统整体,还要留意要素与要素组成系统的结构,以及根据特定结构组成系统后出现的各要素所不具备的新的特性系统的功能。,结构,结构元素或组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撇开与组分基质有关的特性(如机械的、生物的或社会的),其方式仍然是多种多样的。有空间的联系和时间的联系,持续的联系和瞬间的联系,确定性联系和不确定性联系,等等。广义地讲,元素之间一切联系方式的总和,叫做系统的结构。,功能,功能属于系统整体,且不同于要素的新的功能(属性)。 系统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称为系统的性能。系统行为所引起的环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变化,称为系统的功能。被改变了的外部事物,叫做系统的功能对象。性能一般不是功能,功能是特殊的性能。可以流动是水的重要性能,利用它输送木材是河水的功能。燃烧是发动机的重要性能而不是功能,提供推力才是它的功能。性能是功能的基础,提供了发挥功能的可能性。功能只能在系统行为过程中呈现出来,通过它所引起的功能对象的变化来衡量。功能概念也常用来刻划元素或子系统对整个系统的作用,即对系统整体存续运行的贡献。,环境,环境系统在时空上总是有限的,因此必定有边界,即有环境。广义地讲,一个系统之外的一切事物或系统的总和,称为该系统的环境。 把系统与环境分开来的某种界限,叫做系统的边界。从空间结构看,边界是把系统与环境分开来的所有点的集合。从逻辑上看,边界是系统构成关系从起作用到不起作用的界限,系统质从存在到消失的界限。,系统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关系,系统的功能以系统的结构为载体,是系统各要素的功能和特性通过特定结构的耦合作用后实现的,功能以结构为基础,可以说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功能离不开结构。 结构对功能的决定不是单向的,也可能互相决定,功能的实现会引起结构的变化,一种结构可以表现为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可以映射多种功能。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功能只有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以实现,系统特定结构的维持也需要环境的支持。,自然界的层次性,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可以理解为扩展了的系统,如要素本身就是一个系统,那么现在所指的系统则为母系统(高层系统),而要素则成为子系统(低层系统),当然子系统也有要素,这样推而广之,这种有多级母子系统构成关系的系统就是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指一种纵向关系。在跨域层次时会出现新的特征。,在跨越层次时将产生新的特征,主要有两点: A)从低层次(低层系统)向高层次(高层系统)推进时,其结合度递减。 所谓结合度指同一层次的各子系统(要素)间的紧密程度(或相互作用强度)。结合度递减指当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推进时其紧密程度下降。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结合度是一个一般性概念,在物理世界中,可以有具体标度,例如能量(或温度)。 推出结论规律的作用与层次是耦合的,B)在高低层次间存在双向因果链。 因果关系指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在高低层次间有因果关系,高层次中出现的特征和规律在低层次中有原因,高层次中出现的质的新特征,更是导源于低层次中的相干性。这是上向因果关系,如果是跨层次的就成为上向因果链;反过来,一旦层次结构形成,低层次的特征与规律也不同于其在自由态,受到高层次的制约,这是下向因果关系(因果链)。 推出结论层次的关系决定了方法论的基本趋向,产生了有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的区别。,自然界的复杂性,简单与复杂 简单性原理:认为世界是由少数要素构成并服从少数几个领域的自然原理的。 复杂性原理:认为世界不能用少数要素根据少数几个领域的自然原理构成和解释。具体包含统计性、非线性、整体性、差异性(有序)和自组织性。 线性与非线性少变量可预言&多变量不可预言 竞争与协同结构及功能上统一与差异的展现 有序和无序合规则性与差异性的量度 自组织与他组织系统演化中实现有序的具体途径,自组织过程产生的条件,开放系统。 远离平衡态,系统进入非线性区,系统失稳(临界值)。 涨落:在临界点,涨落很可能成为“巨涨落”,成为自组织的胚种。 非线性作用的实现:正反馈机制,即自组织与系统要素之间存在一种互为因果的作用链。,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稳定性,物质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物质系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某种状态的特性,它体现了物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依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系统可以分为孤立、封闭和开放系统三类。 孤立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 封闭系统与环境之间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 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在这三类系统中,开放系统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系统稳定性的衡量标准,系统的稳定性可通过涨落衡量。系统的状态变量对平均值的一定偏离或起伏即涨落。只有经受涨落后能恢复自身状态的物质系统,才有存在的可能。这种对涨落的不变性就是系统的稳定性。 然而,并非系统的每种状态都是稳定的。按照对涨落的不同反应可以区分出三种状态: 恒稳态对涨落保持不变的状态;亚稳态在一定范围内对涨落保持不变的状态;不稳定态在涨落下即行消失的状态。 系统稳定性是相对性的,超出某个相对范围,原有的稳定态就会失稳,涨落将支配系统的行为。,自组织形式:耗散结构,物质系统的稳定性的产生和耗散结构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能从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空或结构有序的新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作为一种时空有序结构,正是在一个自我保持和自我修复的系统中维护各部分之间关系的一种特定构型。因而其存在就标志着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耗散结构的产生过程也是一种自组织形成的过程,其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系统稳定性产生并得以保持的内在原因。,复杂性研究,早期阶段(20世纪40年代) A系统论 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30-40年代提出系统论思想。 贝塔朗菲认为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而不论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力的情况如何,任务是确立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B信息论,信息论: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贮、处理识别及利用的学科。 美国数学家申农1948年发表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为信息论奠定基础。 申农认为信息是对“对象不确定性”的消除,通讯的基本问题是精确地或近似地在一个点上再现另一个点上所选择的信号,其中信息源模型是一个随机过程。 信息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可识别、可转换、可传递、可处理; 无损耗性,可多次利用; 在流通中扩充; 主客体二重性。信息是物质相互作用的一种属性,涉及主客体双方;具有信源的客体性,绝对性和收信者的主体性和相对性。 信息的能动性。 可共享性,与物质和能量区别开来。 信息的产生、存在和流通,依赖于物质和能量,没有物质和能量就没有能动作用。信息可以控制和支配物质与能量的流动。,C控制论,1948年维纳出版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为该理论的奠基性著作。 控制值为改善某对象的功能或发展,以对象的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作用到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 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任何控制又都依赖信息反馈来实现。信息反馈是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即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达到预定的目的。 控制论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神经生理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数理逻辑、计算和技术、统计力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产物。,复杂性研究,后期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学 突变论 混沌理学,耗散结构理论关注有序和无序的转换过程 创始人普里高津物理化学家,1969年正式提出该理论,倡导“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 该理论表明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时,不断消耗外界提供的物质或能量等,通过随机涨落而达到有序结构。 正是在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非线性和自组织的特性。,协同学 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1973年创立协同学。 自然界是复杂的巨系统,研究各小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和制约由旧的平衡结构转变为新的平衡结构的规律就是协同学。 协同学分析论证了不论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的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都是组成系统的各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又协调一致的结果。,突变论 比利时科学家托姆在1972年创立。 突变论利用拓扑学、奇点理论和稳定性数学理论,专门分析描述系统临界点的状态,揭示自然多种形态、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连续性变化现象突变式质变。,混沌学关注有序到无序的转换过程 1972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发表论文蝴蝶效应,开创混沌学理论。 混沌态的含义: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导致的非平衡无序状态。对初始条件敏感性,初始条件经过非线性作用逐级放大,演化过程中会导致有重大区别的结果。 今天,伴随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进步,混沌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影响深远、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人与自然,人是大自然自组织演化的产物; 人一旦产生出来,就出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和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对象性关系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依存关系 人的意识能够反映自然:认识关系 人能能动地改变自然界:作用关系,自然人化观天然、人化到人工,天然自然:包括在空间上人类目前尚未观测到和未被了解的领域; 人化自然:为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工自然:即人类所利用、控制、改造、创造或“再生产”的自然。包括:对自然的简单控制,如野生动物保护区;改变天然自然的某些形态,野生动物的驯化;创造天然自然中完全没有的事物。,自然观的历史改变,自然观的历史沿革 蒙昧时代自然是巨大而神秘的异己力量 古代古中国&古希腊 古中国: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 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神话和自然哲学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自然观 上帝创世说:自然是上帝给人类造出来的,可以被人类认识并利用 近现代自然观 机械论、唯能论、功利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传统发展观(增长癖):科学建立以后,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生产过程,人的力量空前增大,自然被置于可控客体、资源和废料库的角色 自然生态观 自然观念层面自然与人的整体关系,自然人化与人向自然的回归 发展观念层面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与自然新的和谐共生关系 措施层面绿色(生态)技术、环境友好型社会,异化自然: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表现 人口危机 资源危机 环境危机 生态危机的根源 传统发展观和增长癖: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没有考虑自然成本;缺乏整体协调观念。 解读传统发展观的局限: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万能论。,从人类中心转向生态中心,1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运动发起:卡森寂静的春天(1962)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 悲观主义: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1972) 乐观主义:托夫勒未来的冲击(1970)、第三次浪潮(1980) 2 当代生态运动中的反科学倾向: 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中介性手段,使得科学技术具有双重属性,既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文化价值观和人的目的的规范。 3生态价值观确立的合理性 是科学技术造成了人的生存困境吗? 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不是科学技术,而在于支配着科学技术运用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价值观危机。 关于对自然进行控制的观念: 控制自然的任务应当理解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控制自然的观念应当包括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对内在人类自我的控制。,生态价值观下人与自然的“应然”关系,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 不是武断的反对一切科学技术,而是反对不加区分的运用一切技术,反对在科学中刻意追求技术工具效用。 力图在生态价值观的调控下使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酝酿与形成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共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这次大会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与发展的密不可分。,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补充)既满足一地区人们的需要,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人们需要的发展。 特征: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必须与具体的社会时空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 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的现实措施,绿色技术: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态的技术群。 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神态技术。 绿色技术的价值 仍然是以生产为目的的技术体系 其价值主体是企业,而非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的现实措施,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肯定科学技术和生产同自然关系的转型通过社会行为、社会工程来实现;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 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包含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价值体系、技术支持、资源战略等一系列社会建制。,

    注意事项

    本文(自然辨证法讲义3自然观.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