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WPS文档下载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1707271158.wps

    • 资源ID:2943447       资源大小:1.13M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WPS        下载积分:2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1707271158.wps

    第 1010 课 短新闻两篇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新华社四记者周婷、杨兴 “周婷、杨兴是别了, 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 讯名作 100 篇(新华出版社 2000年版)。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 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 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文章体裁: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 时代的一种文体。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通讯、消息、特写、文学报告。狭义专指消息。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缺一不可) 标题 正标题、副标题。 导语 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 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 一般来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结语 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须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新闻的特点:真,再现生活的真实;快,报道一定要及时;新,一是指内容要新,二是形式上 也要求新;活,是指新闻的表现形式要活。 特写及其特点:特写也叫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 “事实,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特写”,要求用 “类似于电影 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 “”“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 特写 侧重于 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 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 者面前。 【重点理解】 “一、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 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句中的 凝重” 一词有什么意味? 1 “”参考答案:隐含了人物复杂的情感是无奈的颓唐,还是 得而复失 的悻悻然,是眷恋, 还是甘拜下风的诚服?总之,这两个字将人物的微妙心理传神地揭示了出来。 二、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 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这句话语言庄重而含蓄,平实却具有出色 的表现力,含义深刻,没有讽刺,没有痛骂,也没有欢呼,既客观地再现了这一历史盛况,又 表达了中国人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自豪之情。 三、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历史资料,那么如果把这些历史资料删去, 对文章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没有历史资料做支撑,文章将缺少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历史背景起到烘托现实场 景的作用。 把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融合是本文主体部分的另一写作特色。 【难点探究】 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 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 章的,它们依靠现实的场景串地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 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二、如何理解 别了, 不列颠尼亚 标题的含义? 参考答案: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 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 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 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 “”三、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日落仪式 ? “”参考答案: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 日不落帝国 ,喻指在它的领土上, 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 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 “”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 日落仪式 。 四、香港回归作为举世盛事,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报道这一事件的新闻数不胜数,别了, 不列颠尼亚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 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的荣誉。你认为这篇文 章与一般新闻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从本文的内容、文学性、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 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参考思路: 首先是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 目击”“和 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 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 “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 居住过 25 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 日落余音 的号角声中降 下旗杆”“,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查尔斯王子和第 任港督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 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 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年年底退役的 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 在南海的夜幕中”等等,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 有清晰的可视性,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 犹如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 其次是具有生动的可听性。实录性新闻要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离不开生动 形 象的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 “听性。如文中写的: 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 不列颠尼亚 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湾”,“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 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 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 下了米字旗”,“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等。这些描述,仿佛清风徐来, 给人以流畅自然的感觉,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 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第三是清新而又富于动感。全文没有令人生厌的套话或可有可无的废话,那些实在、具体 3 的新闻事实,都是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出面说什么,而是运用捕捉到的 镜头,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表达香港回归的划时代意义。作者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 “并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如文中写出的: 从年月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年月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 ”共过去了年个月零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读后给人以强烈的沧桑 巨变的自豪感,十分耐人寻味。 第四是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文中实录的: 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 劳斯莱斯”“广 场上灯光渐暗”“绿树丛中”“白色建筑”“南海的夜幕”“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五星红 ”旗 等等,这些多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实录性新 闻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希望这束带有露珠的花朵,在报纸新闻与 广播电视新闻百花苑中,越来越争芳竞艳。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注音。 世人瞩目(zh) 嬉笑怒骂(x) 焚尸(fén) 堪称典范(kn) 纳粹(suì) 明媚温暖(méi) 雏菊怒放(chú) 嚼蜡(jué) 重蹈覆辙(fù)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室息 憔悴 长廊 治丝益棼 题材 帐蓬 无辜 闲情逸志 愤满 隐秘 弊病 铿锵有力 3下列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篇消息却_,仅 从标题上就_。标题中,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 _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_,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A独辟蹊径 可见一斑 宽广 洗雪 B独胜一筹 略知一二 茫茫 雪耻 C独辟蹊径 略知一二 宽广 雪耻 D独胜一筹 可见一斑 茫茫 洗雪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 9 月开始,推行 4 到 5 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 4 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 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 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 5 月 9 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 70 周年,有近 30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 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在香港飘扬了 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 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 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 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 25任港督的庭院。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 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 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 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 6 时 15 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 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 “”成这个 日落仪式 的背景。 5第段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6在新闻报道中,第段插入了有关港督府的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 7第段中写道:“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 ”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 日落仪式 的背景。 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请分析:这 个镜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新闻标题必须做到语意明确,下列新闻标题中符合这个要求的一项是 A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 2002 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5 9根据下面的新闻,在横线上把这则新闻的导语补充完整 ,补充的内容不超过 50字。(5 分) 在齐齐哈尔市发生的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伤人事件的处理问题上,日本政府声明 _中国外交部就此发表讲 话。 日本政府 10月 19 日就齐齐哈尔市发生的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伤人事件发表声明,决定 向中方支付武器处理费 3 亿日元,并要求中国政府在公开场合说明这 3 亿日元并非是给被害者 的赔偿,而是支付给处理这起事故的相关单位和医疗机构的处理费。 日本的这种坚决不赔 偿的态度引起了受害者的不满,中国外交部 19 日发表讲话说,这 3“亿日元 是为了用于赔偿 ”损失 ,包括赔偿给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的受害者。预计此事的处理今后仍将会有波折。 1.“”【答案】 嬉 读 x“”, 粹 读 cuì“”, 媚 读 mèi“”, 嚼 读 jiáo。 2.【答案】 “室”应为“窒”,“蓬”应为“篷”,“志”应为“致”,“满”应为 “懑”。 3.“【解析】 独辟蹊径”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独胜一筹”指技艺或技能 超过别人。根据前文“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判断,此处应为“独 胜一筹”。“略知一二”意思是略微知道一点。“可见一斑”比喻从观察到的一小部分可以推 测事物的全貌。“宽广”形容面积大,范围大,心胸开阔,见识广博。“茫茫”形容没有边际 “”看不清楚。 洗雪 意思为除掉(耻辱、冤屈)“”“”等。 雪耻 的意思与 屈辱 有重复的地方。 【答案】 D 【答案】 C 5.【答案】 导语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 港,标志着长达 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6.【答案】 第段的背景材料,介绍了港督的更替变化及港督府风格特点、历史变迁, 说明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7.“【答案】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是殖民统治的象征,“巨幅紫荆花图案”是 “”特区政府的象征, 背景 一语双关,明指背后的景物,暗指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这样写, 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 欢乐、振奋的感情。 8B 6 9.【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的概括能力。导语要高度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通读这则新闻,不 难发现其主要内容包括:日本政府的声明,中方受害者的不满,中国外交部的发言。补写 导语时要做到全面、准确,不能遗漏了信息。 【答案】 支付 3 亿日元处理费而不是赔偿金,引起了中方受害者的不满。 【课外拓展】 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 香港,一个身世十分朦胧的城市。 身世朦胧,大概来自一股历史悲情。回避,是忘记悲情的良方。香港,没有时间回头关注 过去的身世,她只是努力朝前方,紧紧追随着大流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这是她的生命节奏。 好些老香港,离开这都市一段短时间,再回来,往往会站在原来熟悉的街头无所适从,有时 还得像个异乡人一般向人问路,因为还算不上旧的楼房已被拆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及高架 天桥全现在眼前,一切景物变得如此陌生新鲜。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以便向远方的友人介绍, 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是她的多变,也许是每当想起她,我就会陷入了浓烈的感情魔 网中爱恨很不分明。只要提起我童年生命背景的湾仔,就可说明这种爱恨交缠的境况。 说湾仔是一个与海争地的旧区,并不过分,因它大部分土地都是从海夺过来的,老街坊站 在轩尼诗道上,就会咀嚼着沧海桑田的滋味。当初在填海土地上建成的房子已经残旧,给人 一幢一幢拆掉,代替的是更高更遮天的大厦。偶然一座不知何故可以苟延残喘夹在新厦中间 的旧楼,寒伧得叫人凄酸。有时,我宁愿它也赶快被拆掉,可是,又会庆幸它的存在,正好 牵系着我的童年回忆。洛克道、谢非道,曾经是有名的烟花之地,自从那苏绍黄故事出现之 后,湾仔这个名字,在许多外国浪子心中,引起无数蛊惑联想。每逢维多利亚港口停泊着外 国船只时,我就很怕人家提湾仔。我曾经厌恶自己生长在这个老区,但别人说她的不是,我 又会非常生气,甚至不顾一切为她辩护。在回忆里,尽管是寻常街巷,都具温馨。现在,湾 仔已经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厦,给予她另一种华丽生命。我本该为她高兴才对, 但随着她容貌个性的变易,仿佛连我的童年记忆也逐渐褪色,湾仔已经变得一切与我无干了。 不知不觉,无声岁月流逝。蓦然,我们这一代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变得难 解难分。离她而去的,在异地风霜里,就不禁惦记着这地方曾有的护荫。而留下来的,也不 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的土地;于是,一切 都变得很在乎。但,没有时间关注过去的身世了, 前面还有漫漫的长路要走。 我常对朋友说,香港既是一个朦胧之城,生长在其中的人,自当也是具备这种朦胧个性。 7 香港人不容易让人理解,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 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对于她,我们有时很骄傲,有时很自卑,这矛盾缠成 不解之结,就是远远离她而去的人,还会时时在心头。 1“”“”第段 我常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 ,根据文意,香港的 个性和特色 应 是_(不超过 5 个字) 2“”“”第段中,作者说她对香港 爱恨不分明 。这种 爱恨不分明 具体表现在 _ 3.“”“”第段说 我们这一代人 对香港 一切都变得很在乎 ,这是因为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三项是 ( ) A、香港生命的节奏就是发展迅速。旧建筑不断被拆除,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香 港变得陌生而新鲜。 B、香港没有时间关注她过去的身世,是因为她生命节奏快,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 C、香港身世朦胧,香港人个性也朦胧;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来自于香港身世的朦胧。 D、香港随着大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它的变化又使我爱恨交缠,与香港的生命难解难分。 E、即使回忆起湾仔普通平常的街巷,作者都感到熟悉而温馨。 F、香港故事说的是香港人,香港人的特点就是能紧紧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 5阅读下面材料,为 G20 杭州峰会拟一副对联。总字数不超过 20 个字。 “主题为 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于 2016 年 9 月在中国杭州拉开帷幕。钱塘江边,西湖之畔,各国领导人齐聚杭州,为世界经济把好脉、开 好方。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用“四个建设”“三个共同”为全球经济提出中 国方案,提供中国智慧,提振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信心和勇气,推动本次峰会取得丰硕成果。 8 【解析】试题分析:围绕材料来写,对联的要可以用下面几句话来概括,即:两行文字,字数 相等,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5 新课标全国 2 卷)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 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 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 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 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 “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 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 ”样的爱国志士。 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 “”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 万里旌旗耀眼 ”“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其二云: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 ”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 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 ”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他给夫人王 “荷馨写了绝命家书: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 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 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 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 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 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 “”“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 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 该部队 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 ”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 “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 我戴 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 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 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 年 5 月 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 38 岁,弥留之际,参谋 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 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 “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 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 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 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 “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 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 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 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 “”嘱颁发 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 10 将领等) 相关链接 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 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 词) 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 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 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 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 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 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 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 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 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 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 何防之有”,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 分) (3)戴安澜率第 200 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 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 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 分) 【答案】 (1)E3分,D2分, B1 分 (2)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 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3)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 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 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4)超越党派立意,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 惧,胸怀坦荡;自关心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身为军人,熟读文史, 11 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志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分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基本选取文章的某句或某个部分进行命题, 主要是改变文中的说法是意思发生变化。做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区位,把原文和选 项对读,发现细微的错误,注意题干中的一些词语比如“所以”“以致”“因为”等表示 “”“”因果关系的词语,还要注意 都全 等表示绝对关系的词语。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 “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的第二段,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 探讨国共合作抗 ”“”“”“”“”日的未来莫逆之交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爱国志士 。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来自原文,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筛选的信 息,找到区位,对文段进行简单的切分,提取关键词语,做到信息全,然后按着一定的标 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然后分条作答。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找到历史人物,然后点明志向,人物主要是 “诸葛亮和秦始皇”“”,志向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和 远征 相联系,答题时可以以一对一作 答,可以先答出人物然后综合分析志向。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章内容和诗歌内容结合分析的题目,首先要筛选出 人物”然后答志 向。志向要结合全文作答,难度较往年有所提升。这是一道文章和课外结合较紧的一道题 目,答题时注意既要从诗句中找到人物,还要结合人物的事迹分析其建立的功业,然后集 合文章内容分析表现传主的哪些特征。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目一般为两种,向内挖掘和线外延伸,向内挖掘主要是 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寻找事例,关键点是对人物品质的概括;向外延伸首先明确传 主的观点,找到文中事例加以论证,然后然自己的看法,此题属于是第一种,要结合全文 概括楚传主的品质,然后找相关的事例加以论证即可。 12 【模拟试题】 (20172017届全国 100100所名校最新高考联考卷八)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 分) 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 14”年抗战 概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 8”“年抗战 一律改为 14 年抗战”,以全面反映日本侵华 “”罪行,强调 九一八事变 后的 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 系统、准确的体现。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的 十四年抗战 概念,主要是将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争也包含在了 抗日战争”这一 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九一八事变”不 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 在 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30 万东北抗日联军在 1931年 至 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在 1931 年 至 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 月 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 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 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确立“十 四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的基本历史事实。有助于消除此前 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14 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 中来,这更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8 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 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 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这是 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 年抗战”与“14 年抗战”之间有机联 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在国际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历史 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英国历史学家 13 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14 年抗战史的正名, 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同时,14 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 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 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 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 和平。 (人民日报2017年 01 月 12日 09 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 年抗战是指从 1937“”年 七七事变 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 年抗 战则是指从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来自腾讯网) 中国人民的抵抗从 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 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这一时间跨度的增加, 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14年抗战”这个概念更具 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人民的抵抗从 1931“年开始就从没停止过,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开始反抗侵略、 中华民族开始进行不屈不挠抗战的重要标志。 B教育部要求 2017 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概念更具有科 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C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 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D“此次教育部要求修改此前一直沿用的 8”“年抗战 ,而代之以 14”年抗战 ,这一历史概 念的修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 八年抗战”,是指从 1937“”“年 七七事变 开始的 全面抗战”“,事实上,从 九一八事 ”变 开始,东北军民已进行了长达 6 年的局部抗战。 14 B“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国的抗战部分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 14”年抗战史 的说法,落 “”实 十四年抗战 概念也可以与之吻合对接。 C“” 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对抗日 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和尊重。 D“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对国际上长期存在着的扭曲中国 8”“年抗战 与 14”年抗战 之间有机 联系的历史偏见提出了批评。 E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和日本国内一些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都将 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定位于 1931年。 (3“)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 14”年抗战 有哪些重大意义?请加以概括。(5 分) 答案:(1)C “”【解析】 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文中无据。 (2)答案:(2)A C (3)答案: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抗战问题上的混乱认识;全面有效还原抗日战争的的 历史事实,体现对历史真实的尊重;最大程度地囊括民族英烈,告慰和尊重所有的抗战英灵; 唤醒国际认知,突出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并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 国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 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 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 1960 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自 1977 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 年卸 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 2004年才搁笔。 15 【重点理解】 一、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 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 参考答案: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应该 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 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 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二、“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句中“雏菊 ”花在怒放 这一细节该如何理解? “”三、如何理解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这一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做祷告是是为了求得保佑或宽恕。但在这 个“人间地狱”里,生命、人性、文化、信仰全部被灭绝。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 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 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难点探究】 “”一、本文的题目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 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 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 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二、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都写了欢乐的情景,这种乐景描写与文章的整体悲情基调协调吗? 参考答案:文章写了布热金卡太阳和煦、树木繁茂、儿童嬉戏的祥和景象,这是写实景。但作 “”者觉得这种祥和之景出现在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 一场噩梦 。这 是以乐写悲,以乐衬悲,更增其悲。 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16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重(nín) 世人瞩目(zh) 纳粹(suì) 焚尸炉(fén) B婆娑(su) 堪称典范(kn) 嬉笑(x) 明媚温暖(méi) C凋谢(dio) 步履蹒跚(l) 装载(zài) 紫荆花(jn) D戕害(qin) 雏菊怒放(chú) 嚼蜡(jué) 重蹈覆辙(f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漂扬 蒙蒙细雨 撤离 降旗仪式 B掩映 世人瞩目 汽艇 阳光明媚 C帐蓬 草地碧绿 详细 不由自主 D追逐 表情茫然 窒息 绿树成茵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英国军舰 漆 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

    注意事项

    本文(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1707271158.wps)为本站会员(无敌斩)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