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研究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案例课件.ppt

    • 资源ID:3304623       资源大小:664.54KB        全文页数:16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研究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案例课件.ppt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 理论基础与实施案例,上犹中学 蔡思琼,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 二、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解读 三、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解读 四、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究与实践项目测评实施指导意见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 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案例,一、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1.知识经济与知识 2.21世纪美国就业人员的五大能力 3.教育的四大支柱 4.加德勒多种智力理论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课程计划),1.知识经济与知识,联合国研究机构1990年提出“知识经济”一词,经合组织1996年明确提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信息咨询、管理服务)为支柱的经济。 知识含义(4W): 知道是什么(know-what):掌握事实; 知道为什么(know-why):理解科学和其他原理; 知道怎样做(know-how):做事的技能; 知道谁(know-who):确定谁拥有信息和专长。,2.美国就业人员的三大基础五大能力,能力基础:有较高的读、写、算、听、说的能力。 思维基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决策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想像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 素质基础:有责任心和自尊心,善交际,能自律,为人诚实正派。 资源统筹能力:统筹人员、资源、时间、财力及物资设备的能力。 善处人际关系、同他人合作的能力:领导、谈判、适应差异的能力。对团体负责,与之共同努力、为之奉献;能为顾客服务,并令服务对象满意。 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获取、评估、组织、保持、诠释、交流信息的能力,能用计算机做信息处理。 系统运作能力:认识系统运作的复杂交错关系,进行系统运作的能力。 能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工作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步骤、工具或设备熟悉设备。,3.教育的四大支柱,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获取和掌握认识与理解世界的手段。为理解知识而学习,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 学会做事: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并对自己所处环境产生影响。包括实际动手、处理人际关系、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学会做事与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密切相关。 学会共同生活:在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学会生存: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4.加德勒多种智力理论,语言智力: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数理逻辑智力:数字运算、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力:精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和根据这些感知重塑空间的能力; 身体运动智力:支配身体动作和熟练操作物体的能力; 音乐节奏智力:对节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赏、创作和表达能力; 人际关系智力:察言观色并对他人的情绪、脾气、心意和企盼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 自我认识智力:体验自己情绪感受和分辨自己各种不同心理状态的能力,明白自己强项和弱项。 自然观察者智力 :人们辨别生物类别以及敏锐感知自然界其他特征的能力。 存在智力 :寻找生命的重要性、死亡的意义、身体和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以及沉浸在艺术领域内的种种深奥经验中给自己定位的能力等。,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丰富完善。主要观点有: 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认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生长和发展。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对某种特定的外界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映,即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由外而内的输入,而是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交互作用。 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借助他人(同学、老师)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意义的生动建构者。,改变学习概念的五大主题,30年来,有关学习的研究在五大领域中产生了新的学习概念。作为对人类学习新的类型的积累结果,有效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勤奋操练和练习转向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上。 记忆与知识的结构。记忆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联想,事实表明结构不仅包含知识,也涉及到意义。知道学习者是如何组织信息结构的,这特别有利于人们理解隐含于有效理解和思维的条理化的知识的性质。 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当代最具影响的学习理论之一是对专家学习者的基本研究。学习理论现在能够解释学习者是如何获得寻找问题空间的技能的,以及在很多问题解决情境中他们又是如何使用这些一般策略的。新手学习者学到的问题解决技能与熟练掌握特定专业领域的专家的专业技能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早期基础。运用创造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婴儿在控制情境中的反应揭示了早期学习的发展。对婴儿和幼儿的科学研究显示儿童的(先天)学习素质和后天出现的组织和协调信息、做出推论、发现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们正在重新思考儿童入学时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对学校学习的有利的影响。 元认知过程与自我调节能力。个体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促使自我监控和对个体行为的总体控制。即预测结果、事先计划、分配个体的时间、向自己做解释以便提高理解、记住并充分把握失败的原因、激活背景知识 文化体验与社区(共同体)参与。参与社会实践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学习包含了与已有资源、约束、限制、可能性等保持一致,它们存在于共同体的实践之中。学习得到社会标准的刺激,在其中寻求理解的价值。早期学习通过成人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得益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它为婴幼儿提供了文化标准和规范的解释与结构,该过程早在儿童进入学校前就已发生。,6.国家的有关规定,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列入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周课时9个,合计288个课时。 教育部2001年4月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将研究性学习列必修课,从2001年9月1日起,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小学和初中进行实验。 教育部2002年5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累计周课时9个,合计276个课时。 教育部2003年3月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一、指导思想 二、课程设置 三、课程目标 四、实施建议 五、评价建议 六、保障措施 七、专题研究,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新课程实验 学科实施意见·综合实践活动 浙教基2006136号,一、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地方发展的特色需求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原则,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教育观和课程观的更新,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奠定基础。,二、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思想。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科目部分。课程结构如图所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是高中毕业学分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价值,而且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学科领域的学习也有着明显的作用。认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三、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加强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获得亲身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激发学习的热情,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各科目的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活动 经历研究探索的实践过程,获得切身体验和经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学会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步形成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社会实践 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获得直接感受,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具备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形成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社区服务 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形成基本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具有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比较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四、实施建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校为单位开发、实施和管理。基于本课程特点,对本课程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 1设置专门机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校为单位开发、实施和管理。在课程发展最初阶段,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学校教科室、教务处、政教处、团委等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制订并统筹管理,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实施。 2制定课程方案 制订具体可行的课程方案是课程开发的第一项工作。“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是学校的总体规划与安排,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纲领,对提高全校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说明和安排,并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有专业化分工、配置合理的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队伍。 在课程开发初期,要特别注意研究和解决课时安排、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合、教师培训与调配、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评定和活动保障等诸方面的具体问题,防止在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面出现混乱现象,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3.遵循基本原则 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便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施过程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以及诚实守信和尊重知识产权等情况。,4分项实施要求 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等,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科学研究的方法。活动的方式,一般可采用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种方式。 活动要求。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相关领域并形成问题,继而提升为课题或项目,并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最后形成一定的结论。课题或项目的选择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在研究或设计中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课题或项目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不仅探究事实和规律,更要注重研究课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伦理价值,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活动内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分别来源于自然、社会、自我三大领域。 a.人与自然。如环境保护研究、生态建设研究、能源利用研究、农作物改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自然资源保护与开放利用研究、天文地理研究等。 b.人与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研究、人群心理研究、人口研究、城市规划研究、交通建设研究、法制建设研究、政治制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与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c.人与自我。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内容组织。课题研究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项目设计是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科技项目设计等,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等。不论是课题研究还是项目设计,都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并基于合作,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当中去。 每个学生在校三年,必须完成两至三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研究的课题或设计的项目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急需解决的问题来设计,也可以利用高中三年的学科发展倾向来设计。 基本步骤。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以分为如以下图示的六个阶段和步骤: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整理分析交流评价自我反思 a.确定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可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起始阶段也可以由学校提供研究课题让学生选择。研究的课题最好是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可行性的。,b.制定计划。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就应着手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时间和地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和工具等,同时还要明确小组的内部分工。 c.搜集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履行各自职责,通过图书馆活动、上网查询、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并做好记录。 d.整理分析。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资料,不断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并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e.交流评价。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实物成果、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把成果的分享过程看作发现自我、欣赏他人,提高自身的过程。 f.自我反思。交流展示后,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研讨、写作等方式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活动做好准备。,时间安排。学生三年中需要完成约270课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前五个学期平均每周应安排3学时。考虑到活动内容和活动场所的开放性,以及指导教师时间安排上的因素,学时安排要在保证研究性学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注意长期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集中安排与分散安排相结合。高一年级的集中安排时间可以多些。集中安排时间主要用于了解课程内涵、课题设计指导、开题报告评审、资料搜集指导、数据筛选与分析等系列理论讲座,以及中期小结、报告撰写指导、研究成果答辩、总结表彰、成果展示等活动。此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还需要由学生自己安排课余时间延伸拓展。 具体操作上,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模式安排时间,总体上,大约三分之一的课时用于理论讲座和集体教育活动,三分之二的课时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学校要注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在社会实践的项目上勇于创新。 活动内容 a.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学商、军训、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 b.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或社团、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包括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成人仪式教育等,是学校每年例行举办的重大节日和活动;值周班活动是在高中三年学习期间以班级为单位的停课(或半停课)负责学校接待、卫生、管理等活动;社团、俱乐部活动是学校社团、俱乐部成员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活动 c.实地参观、考察、访问或生存锻炼。实地参观和考察的内容一般为某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教育基地、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现实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情况和生产方式等,可结合春游与秋游活动进行;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典型人物、特殊群体、热点事件等为访问对象;生存锻炼则是将学生置于陌生的社会环境,使其寻求维持生活的方式,锻炼生存能力。 d.社区民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依照民间风俗习惯所开展的活动,使其通过体验社区生活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地域文化,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 基本步骤。 a.考察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规划社会实践方案之前,学校应综合考察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以及能够提供的时间或服务机会,还要考虑相关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等因素,制定可行的方案。 b.制定实施计划。学校要与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通力合作,协商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使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c.开展相关培训。活动之前应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让学生熟悉内容,掌握有关的实践技能,建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或撰写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d.实施活动。接受相关培训后,学生即可在学校教师与社区机构相关人员的指导与协助下开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真心投入,积极体验,并利用学习日记及时记录活动体验。 e.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是学生将活动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参加活动后,凭借学习日记、实践活动记录表等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以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f.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给予评分。 时间安排。社会实践以学年为单位安排活动时间,每学年总的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周(按5个工作日计算),约为34课时。时间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高中三年共安排三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三期活动的内容和主题应有所不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为社区提供的公益性义务服务。它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具有意义的服务。 活动内容。社区服务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可分为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a.通用内容: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扶贫帮困、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b.特色内容:城市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如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农村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参加农忙、扫盲辅导、乡村农技站(组)的科技活动、镇村公共卫生等。 c.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所开展的各种为公众谋利益的活动,可配合社区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宣传教育活动,还应鼓励学生自觉而乐意地为社区特殊人群(如经济困难人群和残疾人等)的生活服务,用来增强学生对社区发展的使命感,并激励学生身体力行,增强奉献精神。 基本步骤。参照“社会实践” 时间安排。社区服务时间以高中三年为单位安排,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5小时)。可以由学校、年级或班级统一安排,也可以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里自主安排,但学生的自主安排必须得到学校和指导教师的认可、指导和管理。,5活动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以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组织形式大致有三类。 小组活动。学生自愿或进行异质、同质分组,组成活动小组。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根据我省目前班额状况,一般,每组36人为宜。 个人活动。个人根据兴趣爱好独立进行活动。个人活动应与小组和集体活动有机地结合。 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 各种组织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互配合。,6教师配备与教师指导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合格的师资队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教师配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专业化分工将有利于指导教师人力资源的最优化,有利于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和规范化管理。学校必须组建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组或教研组,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结合组成。学校每15个班必须配备一位专任教师。学校应统筹规划,发现人才,培养骨干,聘请称职能干的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的任务:除了实施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外,还须在以下三个方面担负自己的任务,一是在理论与方法层面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相关的理论课教学,负责以研究方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评价。二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负责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学生管理;开题论证和结题汇报的组织工作;审核课题立项中的程序问题,监控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三是指导、督促、检查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的任务: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内容、方法与方案等,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形成。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家长、社区能人等有关社会力量也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高年级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可以作为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高校联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发挥高校教师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以便共享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工作量,定为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相当于一个数学课时的工作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个指导教师以指导1-个课题为宜,最多不超过3个。,教师指导 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工作常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应发挥整体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进的作用,制定并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组的工作计划,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校级研训、展示、评比等活动,实施活动主题申报及检查制度。 建立教师指导方案设计常规。教师的指导方案包括学期指导方案、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制订好学期指导方案,理清工作思路,安排好活动进度,明确学期课程目标和具体任务。上课前必须设计好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与每一次活动的具体内容。教师指导方案的内容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建立学生活动指导的基本常规。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明确教师指导的基本常规,活动准备阶段的指导应包括活动意义认识的指导、提出问题或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指导主要包括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交往策略和方法的指导等;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指导主要包括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成果发表方法和成果权维护的指导等。,五、评价建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有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将评价结果机械量化,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主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对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1.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 评价的基本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以课程的性质和特征为依据,树立重参与、重过程和重发展的整体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与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与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评价不能局限于知识、能力,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即必须围绕课程提出的多个纬度的目标,对学生发展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评价。 多元性原则。强调多元评价。首先,评价主体的多元。应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专家、社区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第二,评价信息来源的多元。评价信息既可以来源于活动方案、调查报告、论文,或物化了的作品,或被观察到的外在行为表现或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第三,评价方式的多元。要承认学生的多元智能,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表现,以发展性评价为主要标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多种评价方式。 全程性原则。评价应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过程,兼顾结果。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态度和体验。要将评价贯穿在活动的全过程之中,而不仅是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终结果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或效果,也应让学生从中获得宝贵经验并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评价的内容与形式 评价内容 a.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与他人积极合作,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等。 b.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如感想、体会、收获、总结等。 c.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与发展情况,如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字、运用工具、交往与表达等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 d.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情况,如在活动中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持之以恒、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善于合作共事、共同分享的团队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比较宽阔的视野等。 e.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如善于用新的视角看问题,大胆又合情合理的想像,并勤于动手尝试等实践,评价形式。评价的形式多样。可采取“五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书面材料或考试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与不以活动群体成绩为参照的绝对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要形式。 学校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自觉进行反思。也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在关注自己的同时关注身边的同伴。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营造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养成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以及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的优良品质,为学生之间开展评价互动奠定基础。教师还要精心观察并留意每一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通过一定形式将他们的成长与进步记载下来,使评价更准确、更全面,令人信服。,学校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实施与学校整体评价体系整合在一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素质,应在学生学年评语、品德等第或荣誉称号等评优活动中予以体现。对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材料纳入学校网络平台,由广大浏览者鉴赏、品评,使“五结合”的评价形式得到更为便捷的实现。 学分认定办法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指出的基本条件是: 研究性学习活动:开题报告或活动方案;过程记录;成果;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记录;实际参加活动的时间每1学分不少于12学时。以学生参与完成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或项目为认定学分的主要依据。 社区服务:学生活动计划、记录、总结;社区提供的证明材料;三年内参加社区服务不少于10个工作日 社会实践:学生的活动计划、记录、总结;学校或相关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周。,2.对教师活动指导的评价 要建立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或活动指导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活动指导水平。所以需要以发展性教师评价为指导思想,创立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包括专家评价)在内的量化和质性(即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方案。,六、保障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学校要充分发挥行政保障和专业支持作用,切实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和管理。 1.组织保障 成立专家工作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专业指导工作组是省教育厅成立的专家工作组,该工作组负责对本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验进行指导和咨询。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与解读浙江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方法进行研究,指导各地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承担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培训任务,反馈收集新课程实施后本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对策,促进地区内和地区间的交流。各地市也应成立专家工作组,确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加强学科建设。教师是课程改革与实施的主力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解决综合实践活动专任教师职称评定等系列设定,对综合实践活动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要给予充分肯定,并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优制度,加强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同时,各级教研室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有专人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和业务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及时发现总结学校、教师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并及时推广。要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采取针对性的指导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有关教研机构和师范院校应共同协作,建立省、市(县)、校三级培训体制,明确各级培训的对象和培训的重点,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所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接受培训,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以确保每一轮、每一位教师接受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培训,使全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估标准等内容,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评价观,从而在省内形成一支能够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督导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检查和评估,以及时发现典型经验和存在问题,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指导和调控。建立由省、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有关人员组成的评估、督查组织,对各区(县)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估、督查。评估、督查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该地区或学校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所创造的条件,课程开设水平、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发展情况,实施新课程遇到的问题等。要保证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防止学校用学科性的课程或地方课程来分割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区域性的、校际性的经验交流活动,加强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联系高校招生。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是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方向的政策性工作,对推进课改具有导向性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高校招生制度联系方式,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综合素养以及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作为高校招生的内容和依据。,2学校课程管理 学校在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专门机构、制定课程方案并教学进入正常运作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师资队伍管理。学校应认真执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从师资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定科学的课程管理制度和考核奖励办法。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其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态度,教学课时、指导的课题个数、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反应,应作为对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晋级、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并与奖励挂钩。 学校要充分重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修工作。通过校本教研与培训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并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范,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教师参加校本教研与培训情况,其考核结果也应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学生档案管理。学校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和档案管理。学生活动手册是记录活动过程的档案资料,也是活动评价的重要依据。活动手册应包含课题立项的认定、成员组成、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活动过程记录、中期总结、结题报告、自评和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和学分认定等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的活动手册应包含活动时间、对象、效果和证明等内容。 课程资源管理。有关教学资料实行省教育厅推荐与地方、学校开发研制相结合。为便于广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了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路标和支撑。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具体情况,或选择使用,或作为参考并因地制宜地开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程资源。学校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基地建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校内有各种特长的教职员工以及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场地和设备,还可发挥各种教育基地以及大学、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人才资源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课程开发、管理、服务和评价的网络化。,诚信安全教育。学校要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增强安全防患意识,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增强法制意识,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版权教育、著作权教育和成果权教育,要防止因侵权行为发生法律纠纷。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杜绝活动过程中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七、专题研究,专题一:行政管理专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带头人培养规划研究 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督导评估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学校评选标准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教育资源配置关系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常态运作体系的建构研究 专题二:学

    注意事项

    本文(研究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案例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