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Narratology-2012-2讲-叙述者隐含作者.ppt

    • 资源ID:3525365       资源大小:7.85MB        全文页数:15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Narratology-2012-2讲-叙述者隐含作者.ppt

    2012年第2讲:叙述主体分化 Lecture 3:Narrative Subjectivity,叙述者/受述者 隐含作者/隐含读者 叙述主体分化 作者难题,叙述者是谁?,叙述者,任何叙述,不可能没有叙述者。 叙述是一种人造的符号文本,叙述文本不可能天然存在于世界上。 天然存在的只可能是某种变化,例如火山爆发。 因此,叙述必然是某种主体安排产生的符号文本,用来把变化告诉(另一个)主体。 不管何种形态,他是 “讲述源”(illocutionary source),叙述者是谁? Who Is the Narrator?,叙述者,是叙述的人:The one who narrates. 不同体裁的叙述,叙述者很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叙述者的不同,是不同体裁的最重要特征。 书面文字叙述者的各种变身,主要围绕“事实性/虚构性”这个最基本的分类。,小说是最典型分裂式叙述者,小说必须另设叙述者。“我”不是作者,是“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原因”。 作者引用叙述者。 小说叙述者的定义应当是“文本中叙述被引用的人”The one whose narrative is quoted。 小说文本应当放进引号。福克纳Intruder in the Dust文内引语单引号,暗示了全篇用双引号。,小说作者不能在小说中出现,叙述者决不是作者。整个叙述文本,没有一个字来自作者。每个字都出自叙述者,哪怕他自称“作者”。 作者在写作时假定自己是在抄录叙述者的话语。 许多文学研究者都会“弄错”。例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表达了”。 Genette说:”没有属于普鲁斯特的言语行为,理由是普鲁斯特从来没有发言权不管叙述的内容如何有关作者的传记、生平、观点 “。,叙述内“无作者”,作者并不是叙述必要的因素,叙述者才是必要的。 许多叙述文本的作者是否存在,需要文本外的材料来证明。 如果把故乡视作记事报道,那么其中的“我”就是鲁迅;如果这是小说,那么其中的“我”就不能是鲁迅。曾有相当多的插图,画着鲁迅与闰土或祥林嫂见面。 评论家把故乡或祝福中的“我”当做鲁迅本人来研究鲁迅的思想,是错的。如果这两篇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分享了鲁迅的一部分意识,研究者要加以证明。,“作者”突然冒出:是不是作者?,毛姆小说刀锋,叙述”我“名字竟然叫毛姆,”我“出来讲一个前飞行员故事。 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出来,描写说自己修了胡子,“法国化了,像个纨绔子弟”,他心血来潮把自己的表拨慢了一刻钟,于是小说有了另一个可供读者选择的结局。 。 这有点像希区柯克的电影,其中希区柯克突然出现。,三个马塞尔,马赛尔·普鲁斯特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一个叫马赛尔的人讲述他自己一生的经历;在最后一卷的结尾,马赛尔坐下来把经历写成一本书。 很容易猜到小说中的马赛尔,是马赛尔·普鲁斯特的“人格转化”。他想写的就是这本书。 但是此书第一卷出版于1913年,最后一卷在作者1922年去世之后才整理出版。 根据作品中的情节推算,叙述者马赛尔要大约1924年左右,才坐下来写作:叙述十年前开始的马赛尔的故事。,不同的马塞尔,叙述者马赛尔 主人公马赛尔 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 他们生活在三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时间中: 叙述者马赛尔在全部情节结束后的某时刻开始叙述行为, 被叙述的人物马赛尔从年青时开始经历小说中的事件。 而作者马塞尔则完全与这个时间表无关。 非自传体小说,三个人格名字不同,但情况一样。,写作时间叙述时间,狂人日记篇末注明“七年四月二日”。此小说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 故乡第一句“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文末注“1921年1月” 这是叙述时间与空间,还是写作的时间空间?,叙述文本以何种形态存在?,文本化(textualization)与抽象化,叙述文本并不是物质形态的小说版本。 文本是表意符号组合,暂时寄身于写下或印出的文字之中。 不同版本。(简装、精装、繁体、简体、直排、横排、甚至中文本、外文本),只要语意没有改动,即同一文本。 而口头叙述,与各种现场表演条件(体态、打扮、嗓音、舞台布置等)密不可分,口头叙述是一次性文本,说者即叙述者。,媒介入侵:文字文本的形式模仿,美国作家厄普代克(John Updike)的小说跑吧,兔子中有一行: He drives too fast down Joseph Street, and turn left ignoring the sign saying STOP 交通信号的STOP不应大写,这是图像性能被调动进入文字文本.,高老夫子媒介入侵,高老夫子中贤良女校的聘书,作为叙述文本应当把聘书语句转述出来。 但是小说中把聘书格式原样印下 今敦请 尔础高老夫子为本校历史教员每周授课四小时每小时敬 送修金大洋三角正按时间计算此约 贤良女学校校长何万淑贞敛衽谨订 中华民国十三年夏历菊月吉旦立 叙述文本中的聘书文字应与其他引用相同,不应有格式。,Arundhati Roy微物之神媒介入侵,密顿小姐想宝宝克加马抱怨艾斯沙倒着念书的行为,她告诉宝宝克加马,她在他们眼中看到了撒旦。旦撒了到看中眼们他在。 She told Baby Kochamma that she had seen Satan in their eyes. nataS ni rieht seye.,文本使叙述者抽象化,叙述文本的非物质化,是叙述文字化造成的后果之一。 在口头叙述中,叙述者是具体的,听众(叙述接受者)直接感知到他的物质性存在,他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 在虚构叙述文本中,叙述者成为一个抽象的人格,是叙述行为中的一个环节。,小说叙述者的分类,最简叙述行为,叙述者 受述者,叙述者五功能,惹奈特认为叙述者在小说中完成五个功能: 1 叙述Narrative功能(即讲故事); 2.指挥Commanding功能(即控制叙述推进方式,例如“且听下回分解”等等); 3.组合Associating功能(与受述者组成叙述起终点); 4.传达Communicating功能(发送叙述的信息); 5.证实Testimonial功能(在小说的情节中扮演角色)。 口述叙述者他能具体地完成所有功能,包括第五功能,即角色化功能;说书者变换口音假扮角色口吻。,作者创造的第一个人物是叙述者,沉沦,叙述者没有出场,但也是由叙述者说出来的,这个叙述者绝不是作者郁达夫。 叙述者观察到并且记下主角做的事情。 郁达夫在写小说时,需要创造的不仅是主角与其他人物的故事,而且还要创造一个叙述者,并且创造他与叙述发生关系的方式。 也就是说,小说首先要叙述的,是叙述者。,小说的四类叙述者,符号学论坛 www.semiotics.net.cn,热奈特的希腊式术语,Autodiegetic narrator (The Stranger, Great Expectations) Homodiegetic narrator - Narrator-Agent (Gil Blas) Homodiegetic narrator - Narrator-Witness (Great Gatsby) Heterodiegetic narrator (Iliad, The Rise &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不存在“第三人称” 叙述,任何人作任何讲述,一旦说到自己,只能用 “我”,或其变体“说书的”、“作者”、“我们”。 所谓“第三人称”叙述,只是叙述者尽可能不出来自称(self reference)的叙述文本。 第三人称是“隐性叙述者”(Implicit Narrator); 第一人称是“显性叙述者”(explicit Narrator)。,叙述者是一个人格,不一定是人,我的名字叫红章节名: 我是一个死人 我是一条狗 我是一棵树 我是一枚金币 人们将称我为凶手 我的名字叫死亡 我的名字叫红,死者叙述者:贝克特镇静剂,“我不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死的。我一直觉得我在年老时死去但今晚,独自躺在冰冷的床上,我感到我将会比那一天、那一夜更苍老今晚由于过于害怕,我不敢倾听自己溃烂,不敢等待心脏严重的红色衰竭、堵死的盲肠的抽搐,害怕在我头脑中完成那些漫长的谋杀。”,偶然显身的叙述者,张爱玲金锁记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隐显是个程度问题,“现身式” (explicit)叙述者在叙述中可以有明显的身份,兼任人物(孔乙己)甚至主人公(春风沉醉的晚上),也可以仅作为叙述者出现,偶而参与情节(如鲁迅祝福)。 “隐身式”(implicit)叙述者尽量不自指(如中国传统小说)。 最常见的是半隐半现式:不作为人物出现,但可以冒出来说话。 彻底隐身只有在“绝对客观”的小说中,例如海明威的几篇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 全显式的作品是第一人称小说,其余都是第三人称小说。,叙述者的性别?,既然叙述者是个抽象人格,应当称“他”? Mieke Bal 认为叙述者如果不显身,就应当称“it”,实际上非常不自然,因为叙述者依然是个人格。 兰瑟定律(Lansers Law),认为女作者的叙述者,应当是“她”。 只有在古典汉语中才能避开这个窘境。,受述者(Narratee),受述者不是读者,受述者是叙述行为中的一个必要成分,可以隐身,也可现身。 而读者处于叙述之外。小说需要读者,叙述不需要。 叙述者不可能脱离受述者而存在。 作者只是由于某种机缘“抄录”下叙述者对受述者说的话。我们读者,只是由于某种安排,看到此抄录。,显身受述者(Explicit Narratee),受述者,决不等同于读者。读者无法加入叙述之中。 显身受述者:天方夜谭中叙述者是山鲁佐德 ,而叙述接受者是残暴却嗜听故事的苏丹。 十日谈或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是书中人物轮流做的。,喜福会叙述:打麻将轮流坐庄,喜福会分四个部分十六个章节,有八个叙述者(即四对母女) 四对母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及冲突,因此由她们每个人现身叙述,不仅可以使她们的内心世界得以展露。 小说以喜福会打麻将的顺序,让四个人轮流坐庄,依次叙述。,半隐身受述者 Occasionally Appearing Narratee,隐身受述者: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者“说书人”直接称呼其受述者为“看官”。 斯特恩的小说项狄中,叙述者揶揄地称受述者为“评论家先生”、“评论家女士”。 加缪鼠疫:“事实上,正如我们城中同乡一样,里厄大夫也没防到会有这个局面,我们应当理解他的犹疑。” 叙述者把“我们大家”作为受述者,但依然不是读者。,称受述者为“读者”,梅里美古瓶恨(伊特鲁立亚古瓶) 由于我不能请我的读者们都来吃午饭,所以他们就不必听我喋喋不休地继续谈圣克莱尔有关爱情的想法,几种特殊的叙述者/受述者,日记体小说:叙述者= 受述者,叙述者可以对自己说话,自己做受述者。据说这种情形出现在两种小说中,一是日记体小说,如萨特的恶心,丁玲的莎菲女士。这是日记这种形式预设的叙述场景(narrative situation)。,第二人称小说: 叙述者全隐身,只有受述者显身,Monika Fludernik总结第二人称小说特点: 不自然(nonnatural, contrived) “你“兼为主角与受述者。更能引发读者关切之情。 不一定用“你”,可以用”朋友”,“同胞”等,只是更不方便。 莫言承认“命最差的是我的中篇欢乐,这部作品我觉得艺术上比较成熟,写得非常意识流,把第二人称用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几种特殊小说,全对话小说,叙述者何在?这种小说接近“全客观小说”。白象似的群山 完全由文件,脚注,书信构成的小说,如The Kiss of the Spider Woman两个人的对话中,将六部电影的情节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始末。 全独白小说As I Lay Dying;严歌苓人寰(病人对精神医生);张贤亮肖尔布拉克(司机对搭客);拉德纳理发(理发师对顾客)抹去对讲痕迹:但是受述者的存在不会消除。,叙述情景 Narrational situation,作者偷记,读者偷听,Robert Scholes认为作者不是“抄录”,而是“偷听”。 实际上是“作者偷记,读者偷听”。我们没有得到允许。 叙述者是作者所创造的一个特殊人物,叙述者不可能反过来委托作者记下他说的每一个字:他们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传奇原封面,张爱玲本人的描写。有几句话同读者说(见传奇): “借用了晚清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报着孩子,晚饭后加长的一幕。可是栏外,很突兀的,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似的,现代人打扮,好奇地往里窥视。如果这画面有使人不安的地方,那也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虚拟的偷听,通过某种虚拟的安排,听到并抄录叙述。有时甚至很不合理。 老舍月牙儿叙述者主人公在监狱望月想起一生、她并没有记日记、讲故事、写信。 作者用一种不必讲清楚的方式听到并记下她内心的回忆。 一个人讲自己的经历,那是自传;一个想象出来的人物来向我们讲他的经历,那就是小说。,契诃夫:万卡(四层主体),万卡给爷爷写信(人物 人物,次叙述者 次受述者) “万卡没有贴邮票就投入信箱”(隐身叙述者隐身受述者) 隐含作者隐含读者(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者) 作者契诃夫读者,四个功能,两种配合,Author = creation Audience = perception Author + Audience = Communication Narrator = presentation Narratee = reception Narrator + Narratee = Fictional Communication,故事片也是双层 Communication Action Game,电影学家古宁的说法,即一对抽象的显示者-观看者(Demonstrator-Observer)组成电影的叙述者-受述者CAG; 而在他们之上,创作者-观众(Filmmaker- Audience)组成了外层CAG。合起来成为故事片的四元。,为什么批评家要杀死作者? 为什么没有人杀死叙述者?,BarthesDeath of the Author1968,此文貌似哗众取宠,理论上步步为营,讨论周密。 作者成为写作的主宰人物( “上帝作者”Author-God)只是近代发生的事,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作者不可能是叙述主体性的唯一源头。 作品不是作者思想的表现或记录,而是语言的一个“表演形式“。,“作者死而后读者生”,巴尔特认为,只有坚决把作者排除在外,文本的意义才不会被固定化。批评的任务是“解开“而不是”解释“作品。否认作者,意义就成为阅读与批评的产物,文本的同一性不在其起源而在其终点。 正方辩护:当代文学理论的总趋势,是把重点从作者转向读者,巴尔特的这篇文章是这个趋势的有力辩护。 反方批评:否定作者的重要性是形式论诸派的共同倾向,因为作者把大量社会的、文化的、个人心理的因素带入作品,文学批评不得不走向作者的生活与时代。,Foucault:What Is Author?,福柯1969此文,认为“作者”是个历史范畴,从属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因而是”文本在社会中存在、流传、起作用的方式“。作者是个功能,不是文本的主宰。 “必须剥夺主体的创造作用” 。 福柯进一步提出”作者不是一个历史事实“,不是阅读的前提,而是批评性阅读的结果。,福柯建议:文学研究方式应当改变,可以想象有一种文化不再有令人厌烦的喋喋不休: ”谁是真正的作者?” “我们有此文出自他手笔的证据吗?” “在作品中表露出他什么个性?” 而应当听到一些新的问题: “这篇文本存在的方式是什么?” “它来自哪里?怎样流传?谁控制流传?” “可能的主体是如何安排的?” “谁完成主体的这些不同功能?”,作者是个文化史功能,莎士比亚、施耐庵、曹雪芹都只留下一个不能肯定的名字,“兰陵笑笑生” 留下一个外号。 三国演义是历代改写编辑者的集体创作,我们只能这部作品来了解“罗贯中” 。像欧洲亚瑟王传奇那样叠加的故事集合,作者无从追索。 即使到17世纪,冯梦龙、凌梦初的小说,依然没有著作权(Authorship)概念。,叙述主体分化,叙述主体,即感知、认识、判断、见解等的来源。叙述主体的声音被分散在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个体里。 传统文学理论把作者看作叙述行为的唯一主体,阻碍对叙述的复杂性进行批评操作。 一个叙述,可以有若干叙述者,可以有若干人物,他们都能发表意见,采取态度。 他们可以是同层次“分布性的”的(distributive),也可以是异层次“整合性的”的(integral). 复杂主体,可能意见相左冲突,使叙述出现张力。,叙述主体分化,十日谈有同层次的十个叙述者,狂人日记有异层次的两个叙述者;隐含作者一部作品只有一个。 阿英在论老残游记:“人物方面,老残是代表了作者自己,可是这自己,是指实体的刘铁云,他还有一个理想之身,也托附在书里的异人身上,那就是初集的琪姑,二集里的逸云” 。 阿英看到了主体分化现象,他的表达不准确。,人物/面具(personae),“面具” ,即人物作为作者的化身出现。 似乎作者退出叙述,戴上化装面具进入情节。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同名诗集发表后(1922)成为文论界通用的术语。 “李白诗中的鲁仲连、诸葛亮、谢安等人,只是他诗中一贯的我的代称” 。,面具不等于作者,“莺莺传中的张生,就是作者(元稹)自己,那是无疑的。所以故事的发展,心理的活动,都有实际的经验,决非出于虚构,因此写得格外真实动人”。 要有足够的文学史根据,某个人物可以“无疑”地是“作者自己”,此叙述作品就是自传。 如果无法证明莺莺传是自传,这段论述站不住脚。,隐含作者比真实作者高贵聪明,布斯:“当我知道Frost,Plath和其他善于戴面具的人生活中的一些丑陋细节后,我对其作品反而更欣赏了”。“我爱上字里行间的隐含作者”。 闲居赋隐指作者有着千古高情和高尚品格,其作者潘岳却是个趋炎附势、谄媚高官之人。元好问有诗: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 费伦认为可能(装得)更高贵,但不可能更聪明,更有艺术能力。,隐含作者比作者差?,也有反过来的: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题材的故意为之。 与岳阳楼记的隐含作者完全不同。范冲淹很可能比苏幕遮的隐含作者高贵。 往往是体裁要求。例如沈从文写爱情小说;例如写爱情歌曲。,钱锺书论“言行不符”,钱锺书谈艺录之四八文如其人指出: “以文观人,自古所难:嵇叔夜之家诫,何尝不挫锐和光,直与绝交二书,如出二手“。 “人之言行不符,未必即为心声失真。常有言出于至诚,而行牵于流俗。蓬随风转,沙与泥黒;执笔尚有夜气,临事遂失初心。不由衷者,且唯言哉,行亦有之“。 身份支撑的自我,或是文本支撑的隐含作者,都是变动不居的。,“作者之死”,死的是哪一位?,布斯近作说“作者之死”论者要逼死的是隐含作者。 隐含作者不死,因为隐含作者靠理解产生,只要有阐释,就会有隐含作者。 阿格萨·纽宁(Ansgar F Nünning)曾一语道破:“对许多批评家来说,隐含作者为在谈论文本现象的表象下来谈论作者及其意图提供了一个在术语上能被接受的方式” (Nünning, 2005: 92),哪怕作者死了,隐含作者活着,这个价值与观念集合与文学史家所找出的作者思想意识(如果他们能找出的话)可能完全相合,可能部分相合,也可能完全不相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自我”是作者通过作品的写作创造出来的一个人格。 正因为作者有隐含作者做替身,笔者不想赞同现代西方文论中一再出现的宣布“作者已死” 论点。 哪怕作者生命死亡,隐含作者依然活着。,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形成复杂张力,可以说:叙述研究,就是围绕着这些分化的主体成分之间的冲突展开。 想象虚构的小说/影视,最适合研究,但是其他叙述中的主体冲突更值得研究。 不同叙述,主体分化只有程度上的不同。 卢梭忏悔录这样标榜“坦率”的自传,叙述者、人物、隐含作者价值观又完全一致,主体的分化看来几乎消失,这才引起德里达等人的挑战。,人物与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冲突,人物在叙述中绝不是被动的,他们具有表达自己独立立场的能力。 人物与隐含作者价值观不同,是经常的事(所谓“反面人物”就是其极端形式),这时叙述者的加工方式,成为关键。叙述者靠近哪一边决定冲突的后果。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的笔调,决定了隐含作者是否同意人物的立场。,叙述中的主体冲突,叙述主体冲突的原因很多: 可靠情况变化(隐指作者主体意图隐匿) 叙述者不止一个,隐显状态不一,分布层次不同 叙述干预方式隐蔽 叙述语境与人物引语分割不明 人物可以抢过话语 视角可以转换 由此造成“多声部”:不可靠叙述,层次复调,干预复调,引语复调,视角复调,主题复调,叙述者加工 干预形成的叙述主题分化,何处无叙述加工:直接引语?,恰特曼认为直接引用人物的对话 (即加上引号的部分)就没有叙述者的加工了。 且不说引用语的挑选问题,底本中的人物言语是一种自然存在,述本把它变成文字,舍去了语音、语气等诸种非文字特征。,无加工?复合叙述者,恰特曼 “被发现”的书面文本,“叙述者就不成其为先决条件”:他只是一个剪贴者,从底本到述本的唯一变化只是从手写变成印刷。 如红楼梦是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下来的文字;狂人日记是病人的哥哥交给“我”的日记本。 狂人日记主要部分的讲述者是狂人“我”,而不是参与叙述的编辑日记的“我”,红楼梦主要部分的叙述者是把文字展现在身上的“石兄”,而不是抄录者空空道人,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 复合叙述者-加工者,只有其中某些组分(空空道人),是恰特曼说的“剪贴者”。,叙述文本必然“被加工”,叙述文本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叙述者加工后的产物。 底本中的任何部分不经叙述加工而进入叙述文本,是不可能的。 叙述必然是叙述者加工后的产物。,叙述者不可能描写自己,托多洛夫:“言语行为的主体,从本质上说是无法表现自己” 。 叙述者要描写自己,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把自己作为一个人物出现在叙述中(现身式叙述者)例如祝福中写“我”的心理活动; 二是对叙述中的人和事的评论,间接地显示自己的思想。阿Q正传中的大量叙述者评论,但是没有直接说到“我”。,作者干预,还是叙述者干预?,布斯称为“作者干预”(authorial intrusion)。 既然叙述是由叙述者所控制的,叙述文本中的每个字都是叙述者说出来的。作者无法直接进入叙述,作者即使要发表评论,也必须以叙述者评论的方式出现。 因此我建议称为叙述者干预(narratorial intrusion)。 至今评论家经常说“作者干预”,错。,干预是叙述者对受述者说话,叶夫盖尼.奥涅金:“我将会把一切详详细细,毫无遗漏地交代给你,但不是现在。对男主人公,我对他的热爱虽然出于真诚,虽然无疑我要和他重逢,然而此刻我没有这份心情”。 堂吉诃德13章:“让他们走吧,咱们乘机且把这部历史名著的来龙去脉交代一下”。 51章“两封信都是他自己动脑筋口授的,在这部大著作里也不算下品文字,请看后就便知”。,“看官”都会同意,喻世明言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开头: “假如你有娇妻爱妾,别人调戏上了,你心下如何?”, “看官,则今日我说珍珠衫这套词话,可见果报不爽,好教少年子弟做个榜样。”,Carolyn Parkhurst, The Dogs of Babel,巴别塔之犬叙述者是一个丧妻的语言学家,对狗说话,想从狗的语言中弄清妻子怎么从苹果树上落下死的。每一章都用指点起头: “啊,我已经透露过了,不是嘛?我们第一次约会就持续了一个星期”。 “我们快接近了,就快要接近终点了,当然,这是你们早知道的事”。 像是在安慰受述者(狗)。,指点干预(Directories),对叙述形式的干预为指点干预; 对叙述内容进行的干预为评论干预。 叙述者对叙述进行方式有全部控制权,他不必把他的指挥公诸于文字。 当叙述在某个地方分章,叙述者完全不必说“且听下回分解”,读者完全能看得出这一章已结束。 指点式干预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显示叙述方式的风格特征,真正行文不清楚,需要加以说明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王小波万寿寺:指点即风格,因车祸失去记忆的人,在出院后看到自己从前的手稿,上面写的是薛嵩和红线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完整,条理也不太清楚。 “我”决定重写这个故事,便又开始了对这个故事的新的讲述( “我的故事必须增加一些线索既然已经确知这稿子是我写的,我也不必对作者客气人和自己客气未免太虚伪可以径直改写。” “我的故事重新开始的时候,薛嵩已经不是个纨绔子弟,成了一位能工巧匠。” ”对以上故事,又可以重述如下”,传统小说的指点干预,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只见海闍黎又换了一套整整齐齐的僧衣,径到潘公家来“。为了把叙述空间集中到某个场面上。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三回:“宝玉正在这里伤心,忽听得背后一个人接言道这一 句话把里外两个人都吓了一跳。你道是谁?原来是麝月。” 不是问受述者,而是强调,引起注意。,晚清小说干预增多:风格变化时期,孽海花中,有一段类似的指点干预。第十二回金雯青给北京友人写信:”直到信末另附一纸,说明这张摄影的来由,又是件旷世希逢的佳话。你道这摄影是谁呢?列位且休性急,让俺慢慢说来:话说“ 大规模的倒述在晚清是很先锋的手法。叙述者要受述者配合。,现代小说中的指点:控制空间,子夜开场写上海: “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像火一样的赤光和青嶙似绿焰:Light,Heat,Power!” 谁向西望?小说中的人物一个还没有出场。 叙述者控制叙述空间:邀请受述者向西望。,“过分指点”,明显是拿受述者开玩笑,提醒他与叙述保持距离。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卖弄指点,最极端的是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读者诸君已经看到我如何开场:我让雅克离开主人,又使他经历了诸多惊险。我想给他多少惊险他就得挨上多少惊险;一切由我作主,让你们跟着雅克的遭遇走上一年、二年、三年。” “亲爱的伙计,你和我还得把脑子收回来干我们的正事,不然我们一辈子也听不到我想讲的故事;而你你捡起这本书时就自愿签了合同,不得不同意我们把这个气势汹汹叫人烦恼的女人拉回来。”,先锋小说卖弄指点,“陆高三十岁了,他平时胡子头发乱糟糟的,其实如果收拾打扮一下他是蛮漂亮的。一米八十几的个子我不在他的相貌上兜圈子了,不然读者肯定要认为这是个爱情故事。(理由很明显:先有个漂亮姑娘,然后再说小伙子也蛮漂亮,不是吗?),莫言红耳朵,直接暴露创作过程、袒露创作技法。 “王十千的故事应该结束了。但就这样结束是不是太简单了?用这么短的篇幅、如此粗疏的笔墨打发了一个这么好的素材,确实有点可惜。本来还有好多文章可做呀!譬如我真笨,我把一个好素材给毁了。,指点干预与传统风格,芙蓉镇有一例:”芙蓉姐子米豆腐摊子前的几个主顾常客就暂且介绍到这里。这些年来,人们的生活也像一个市场,在下面的整个故事里,这几个主顾无所谓主角配角,生旦净丑,花头黑头,都会相继出场,轮番和读者见面的。” 此类指点干预,指向了传统叙述风格。 现代小说指点干预降到最少,而且隐蔽。,副文本干预,法国当代作家赛贵尔的小说投降:叙述中的一个人物在读一本小说,小说中有个旁观者看到他正读到第144页,而这时,这本小说也正进行到144页。 小说无脚注,编辑加的技术性脚注,是副文本。法国小说危险的关系是书信体,却有许多脚注,大都是说某封信可与某封信印证,某事件在某地方有记录等。 这些脚注是文本的一部分,只是假象副文本。,其他叙述中的指点干预,剧本中的舞台说明是指点。指点只与叙述方法有关,舞台说明只与演出方式有关。 所有演出性叙述,看不到(?)指点干预。 在实验戏剧中:灯光师上台打光,服装师上台给演员换衣让他成为另一个人物。 新闻中:“到记者发稿时,余火尚未熄灭”。 电视直播中:“我这里视线不太好,但是能看到戴安娜公主走出来”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评论干预 Commentaries,评论干预(Commentaries),许多评论极短,很隐蔽: 姚雪垠李自成:“李自成镇定而威严地向全场慢慢看了一遍。奇怪,仅仅这么一看,嚷叫和谩骂的声音落下去了” 巴尔扎克夏倍上校:“夏倍因为不得不在卧房里接待客人,脸上很难堪。的确,但尔维在屋内只看到一张椅子”。 伍尔芙到灯塔去:“明达·道伊本能感受很细腻,她直率地,荒唐地(absurdly)说她不相信有人会喜欢读莎士比亚“。,几乎没有形迹的评论,有些评论性干预几乎无法觉察。到灯塔去第二章第二节这样开头: ”因此,当所有的灯都熄了,当月亮沉下去,当细雨敲打着屋顶,无边的黑暗开始涌来。没有任何东西看来能逃脱这黑暗的潮水” “看来”(it seemed) 是过去时,但它还是一个伪装的叙述评论,指一种主观的评价,有诗为证都是叙述者评论,所有的“有诗为证”均为评论干预: 三国演义第一回: 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 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卖油郎“好事子弟们又有只桂枝儿” 刘四妈,你的嘴舌儿好不利害! 便是女随何、雌陆贾,不信有这大才! 说着长,道着短,全没些破败。 就是醉梦中,被你说得醒; 就是聪明的,被你说得呆。 好个烈性的姑娘,也被你说得他心地改。,传统小说中韵文部分:叙述者评论,水浒传中写武松初见潘金莲: 武松看那妇人时,但见: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红楼梦里宝黛初见的场面: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些都不是人物的语言或观点,完全是叙述者评论。,解释性评论必然是老生常谈,人物做了一个出格的行为时,用评论说明其合理性。 卖油郎独占花魁:“你道天地间有这等痴人,一个做小经纪的,本钱只有三两,却要把十两银子去嫖那名妓。可不是个春梦。自古道有志者事竟成”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懵教官”:“老人家的眼泪极易落的。”,评论永远是老生常谈,金瓶梅写到西门庆与朋友花子虚的妻子李瓶儿私通,花子虚请西门庆吃酒,趁机向他逼还几百两银子的借款。但李瓶儿“暗地使妈妈过来对西门庆说休要来吃酒,只开送一篇花账与他,说银子上下打点都使没了”。 此时一长段评论: 看官听说,大凡妇人更变,不与男子一心,随你咬折铁钉般刚毅之夫,也难测其暗地之事。自古男治外而女治内,往往男子之名,都被妇人坏了者,为何?皆系御之不得其道。,现代小说评论一样是老生常谈,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更顺心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一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不例外。,现代小说的解释评论依然老生常谈,子夜第二节写到公债要跌的消息传到吴公馆的客厅: 这比前线的战报更能震动人心!嘴唇上有一撮“牙刷须”的李壮飞固然变了颜色,那边周仲伟和雷参谋也赶快跑来探询。这年头儿,凡是手里有几文的,谁不钻在公债里翻斛斗?,特殊的幽默评论,围城中的这段: 鸿渐暗想,为什么可爱的女孩子全有父亲呢?她孤独的一个人可以藏匿在心里温存,拖泥带水地牵上了父亲、叔父、兄弟之类,这女孩子就不伶俐洒脱,心里不便窝藏她了,她的可爱里也就搀和渣滓了。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过分干预:依然现实主义,萨克雷名利场:“小说作者常犯的罪过,是夸而无当,是大言不惭可能在当今所有玩小说的人中,鄙人的说教瘾最大。难道他不是老停下故事向你说教?他本应照看自己的事务,却老是拉着诗神的袖子,用嘲弄的宣讲使诗神厌烦。告诉你,我想写 一篇小说,其中完全没有惟我中心主义没有思考反省,没有讽嘲讥评,没有老生常谈(以及其他此类东西)” 萨克雷似乎在嘲弄自己做过分,太不现实。但是他依然是现实主义大师。,(现实主义的)长段评论干预,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九卷第一部燃烧的荆棘用了整整十多页篇幅评论“革命理想”问题: “一七八九年的酒,如今在家庭酒库中只剩几瓶泄了气的,可是我们的曾孙玄孙还会记得他们的祖先曾经喝得酩酊大醉的”。 “现实主义”小说却有大量“主观价值”干预,原因至今没有好好讨论。,现代小说排斥干预,法国新小说家萨洛特宣称:“不允许任何作者干预,不管如何轻微,打破我的小说的延续性。” 对莫里亚克苔蕾丝系列小说,萨特写了极为尖锐的长篇评论,指责评论干预过多: “在真正的小说中,与在爱因斯坦的世界中一样,没有一个全权观察者上帝能穿透表象、超越表象,他眼中没有小说,没有艺术,因为艺术正是在表象上生存。上帝不是艺术家,莫里亚克先生也不是”。,大量干预,形成特殊风格,Arundhati Roy: God of Small Things 微物之神中大量叙述评论干预,构成特殊风格: 柔和的半月形眼袋在他们俩眼下形成了,现在他和阿慕死时一样大,三十一岁。 不算老。 也不算年轻。 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龄。 昆德拉笑忘书有几页讨论“媚俗”。,Arundhati Roy,干预可以用来说未来,微物之神:“他们不知道不久以后他们会进去,他们不知道不久以后他们将渡过河流,到他们不该去的地方,和一个他们不该爱的人在一起”。 百年孤独第一句:“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实际上所有的预述,都是干预。,作者与隐含作者,“知人论世”之难,作者是文学中最不可靠的因素。即使当代的、生活在我们中间的作者,我们对作者的了解也不能作为研究作品的可靠出发点。 此时之心并非彼时之心,写下的心也不一定是作者的真心,他可能作伪,他更可能不了解自己。 他自己声明的“创作意图”也不能作为可靠依据,不然文学研究就简化为资料收集整理和辨伪工作。 只有文学史家,可以有权“知人论世”,谈作者的全部人格意识。,叙述分析不需要“原作者”,对于叙述学而言,只有这个作者的“第二自我”才是真实的、可靠的、可触及的、可批评、可分析的人格。 我们能打交道的只是红楼梦或哈姆雷特的文本中推定出来的作者人格。 这些作者人格与历史上真实的曹雪芹或莎士比亚是否相合,是文学史家工作的范围。 文学史家至今没有弄清这些作者是什么样的人物,并未阻挡我们研究这两部书。,隐含作者定义:归纳作者,与文本有关的作者,只能是阅读归纳出来、推断出来的一个人格, 这个人格代表了支持整个叙述的一套社会文化形态、个人心理以及文学观念的价值。 叙述分析的“作者”就是这些道德的、习俗的、心理的、审美的价值观念之集合。 任何文本(不一定是叙述文本)都必然有这个隐含作者。,泛隐含作者:楼盘有隐含作者吗?,例如一座楼盘的设计,有体现其价值集合的楼盘“隐含作者”价值: 供应“当代社会的精英分子”: 高档豪华但不奢侈,有游泳池和健身房给讲究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的关心者,

    注意事项

    本文(Narratology-2012-2讲-叙述者隐含作者.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