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考点集训:2.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含解析.doc

    • 资源ID:4819341       资源大小:52.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考点集训:2.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含解析.doc

    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考 点 集 训【P252】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B)A废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B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巩固了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D恢复了农民的产品支配自由权【解析】根据题干中“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可知赫鲁晓夫在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正,用统一收购办法实际上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的“废除了”表述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巩固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D项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2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B)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解析】A、C明显错误,因为他的改革尚未动摇斯大林模式,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化;D错在“模式”;故选B。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C)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解析】赫鲁晓夫是苏联在斯大林领导结束后进行改革的领导者,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却采取了不顾苏联国情蛮干的措施,即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A对于苏联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开始进行改革具有积极作用,不能说是“蛮干”;B、D对于改革苏联的经济体制具有积极作用,也要排除。4(2016一中)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B)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B认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点在工业。依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可知认识到计划体制的弊端,故B项正确。5(2016长郡)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的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中,约27%投向了农业。这一投资数额,在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中居首位。由此可见(B)A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农业B苏联的集体化农业效率较低C勃列日涅夫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D苏联的农业问题已得到了有效解决【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是重工业,所以A项错误;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大并不能说明“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因为苏联农业早已实现现代化,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是集体化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故C、D错误,B项符合题意,答案选B。6(2016长郡)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为此,当时苏联可能采取的新措施是(C)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B取消部门管理体制C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D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解析】企业经营自主权主要包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中自主定价、买卖与商品货币关系有关。A、B、D三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只有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举措,故答案选C项,也可结合时间1971年解题。7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的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项措施(C)A减少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B实行农产品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C坚持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解析】A、D两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B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同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故C项正确。8(2017一中)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A)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代价沉重B石油成为苏联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解析】根据题干中“美国里根政府针对苏联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而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导致世界油价下跌,苏联损失惨重”的信息,可知苏联是因为不能及时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而付出沉重代价,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粮食危机对苏联经济的影响,故D项错误。9(2016一中)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A)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加速战略”可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他的经济改革的方式是用经济管理方法取代原来的行政命令,故A项正确。B是斯大林时期经济措施;C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D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10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的内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C)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解析】1990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触及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思想僵化与材料中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苏联改革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出现“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故C项正确;此题侧重的是苏联出现的问题,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问题,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改革思路来讲,为了克服传统体制的弊病,在改革开始阶段,首先应把中心放在改革经济机制和调整经济关系上,即要调整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放权让利,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与经济杠杆的作用,而1957年的工业和建筑业大改组把中心放在调整经济管理组织形式上,只是把经济管理的重心由中央转到地方,管理机构从条条搬到块块,即只是在条条与块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兜圈子。从改革的步骤来看,正如一些苏联学者指出的:“这样全面的工业改革,不言而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报刊上对改革计划的种种分析,不能代替实际的尝试。”改组的结果使企业下放过了头,权力分散过了头。致使地区的“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材料二1959年10月,赫鲁晓夫参加新中国10周年大庆。其间,赫鲁晓夫在庆祝宴会上讲话,教训中国不要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的稳固性,并在中苏两党领导人的会谈中粗暴地攻击中国的内外政策,以致双方发生了激烈争论,赫鲁晓夫提前结束访华回国。10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认为,赫鲁晓夫对艾森豪威尔抱有幻想,只看到美国当局表面上所谓“爱好和平”的一面,而且真的相信,没有看到美帝国主义的本质。会议作出结论,认为目前应采取以团结为重、不搞争论、冷静观察的方针,但应看到国际上出现的修正主义思潮。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百年潮(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谈谈你对材料一、二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的认识。【参考答案】(1)失败原因:改革没有触及经济体制的根本,即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而只是由一种行政手段转为另一种行政手段,即从中央的行政指令方法转向地方的行政指令方法;改革没有进行试点实践,以致工作急躁冒进;企业权力下放过头,导致地区“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2)认识:材料一从改革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角度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理有据,相对客观;材料二认为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主要是基于双边关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析,带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还是有了明显的进展。第六个五个计划(19561960年)和七年计划(19591965年)都取得成绩。从1951年到1965年期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7%。苏联的工业产量成倍增加。1953年到1964年间,钢的产量从3 810万吨增长为8 500万吨,煤从3.2亿吨增为5.5亿吨,石油从5 280万吨增为2.23亿吨,电力从1 340亿度增为4 590亿度。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表时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19661970年8.4%4.1%19711975年7.4%2.5%19761980年4.4%1.7%19811985年3.7%1.1%摘编自黄安年苏联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改革材料三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0.8%,低于19801985年的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所取得成果的异同之处。苏联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有哪些?(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结果。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其改革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后果?(3)从苏联这三位领导人三次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参考答案】(1)同:都在工业领域取得了成果。异:赫鲁晓夫时期农业改革成果不明显,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农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原因: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对原有体制进行了调整。(2)结果:国民经济增长率进一步降低;经济改革失败。变化:改革重心由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后果:造成苏联解体。(3)启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复杂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改革一定要符合实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考点集训:2.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螺丝刀)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