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紧固件市场发展情况分析一、 汽车紧固件市场发展情况我国是紧固件第一生产大国,近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不断增加。自2013年至2018年,我国紧固件行业市场规模由9077亿元增长至1,3042亿元。2020年我国钢铁或铜制标准紧固件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达到40691万吨和8790亿美元。总体来看,我国紧固件行业单位产值呈上升趋势,产业整体向高端方向发展。汽车行业是紧固件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汽车行业所需的紧固件数量占我国紧固件总销量的232%,在紧固件所有应用领域中占比最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近四万亿级的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由此带动了
2、紧固件需求的增长。据统计,每辆乘用车平均需要使用紧固件约4,000件,重量约为50千克;每辆商用车平均需要使用约7,500件紧固件,重量约为90千克。2021年我国汽车整车产量2,60820万辆,其中乘用车产量2,14080万辆,商用车产量46740万辆,以此测算当年汽车紧固件用量为1,20687亿件,重量约为14911万吨,形成了稳定的市场需求。汽车紧固件的竞争格局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体竞争格局基本一致。随着汽车行业全球化生产采购布局的形成,包括伍尔特、ITW、英莳集团、诺马集团等在内的国际领先的紧固件企业纷纷在国内设厂,抢占市场份额。从行业细分结构来看,普通汽车紧固件产品技术门槛相对较低,
3、国内企业依托性价比优势已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该等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高强度汽车紧固件方面,由于技术壁垒较高,特别是生产制造109级以上的汽车紧固件产品,对原材料材质、冷镦、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所占据,其中应用于发动机、底盘等核心部位的高强度紧固件目前仍以进口为主,国内企业需在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以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占据高端市场。总体来看,我国汽车紧固件行业虽然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国内企业的快速成长,未来行业整体国产化率将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二、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随着各大跨国汽车
4、公司生产经营由传统的纵向一体化、追求大而全的生产模式逐步转向精简机构、以开发整车项目为主的专业化生产模式,整车制造公司大幅降低了零部件自制率,与外部零部件制造企业建立了配套供应关系,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模式,这大幅推动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国际较为成熟的汽车工业市场通常具备成熟的配套零部件市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整合,成熟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具有产业集中的特点,国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及日本,这些企业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资本实力充足,能够引导世界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方向。在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中,2021年度全球汽车零
5、部件配套供应商营业收入前5名分别是博世、电装、采埃孚、麦格纳、爱信精机。日本企业在百强中数量最多为22家,其次是美国21家和德国18家,上榜的100家企业中有96家企业的营收超过10亿美元,24家企业的营收超过100亿美元。全球汽车零部件工业近年来通过持续创新和升级实现了与整车同步、稳健发展态势。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要围绕整车市场布局,近30年来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汽车工业崛起,凭借巨大的市场和成本优势,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大规模向亚太地区转移。中日韩三国均以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之一,培育了一大批本土零部件企业,另一方面欧美汽车整车厂商产能也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携同原有汽车零部件供应厂商共同在亚
6、太地区投资建厂。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中心。三、 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规模达36万亿元,预测2026年规模将突破55万亿元。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获得持续增长,2011年到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收规模从19,77891亿元持续增长到38,80039亿元,虽然2018年零部件行业规模跟随整个汽车市场出现下降,但2019年又呈现回升态势,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收规模达36,31065亿元。随着技术创新,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根据前瞻研究院的预测,至2026
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55万亿元。四、 汽车零部件产业链近几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产值占汽车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根据中汽协数据,2010-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销售额复合增长率为1186%,达到457万亿元,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汽车整车行业的上游。当前汽车供应链模式下,整车厂完成外覆盖件冲压、整车焊装及喷涂,再将其他所有白车身、座椅、悬架结构件的冲压环节和组件焊接环节交由零部件供应商生产。整车厂将零部件厂生产的白车身组件,再与厂内自产的外覆盖件一起焊装为白车身,而后喷涂、总装,完成整车制造流程。零部件厂商与整车厂一般采取逐级供
8、应的方式进行配套,一级供应商为整车厂商配套,二、三级供应商为一级供应商配套。一级供应商主要供应系统总成或模块化零部件,如发动机总成、变速器总成、座椅系统等,可能是整车厂商的子公司或参股公司,如华域汽车、东风科技,也可能是独立供应商,如云内动力、京威股份,二、三级供应商主要为一级供应商配套单个产品,如变速器齿轮等,一般都是独立供应商,如精锻科技、拓普集团等。五、 轻量化电动智能化打开汽车零部件量价空间通过轻量化、电动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为国内厂商创造更多机会接入整车厂配套环节,同时提升自身产品价值量进一步实现量价齐升。具体地,轻量化是指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
9、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电动智能化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其中,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智能配件等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智能座舱方面,根据IHS估算,全球及中国市场中智能座舱渗透率稳步增长,全球/中国市场分别由2019年的38%/35%发展到2021年的49%/53%,我国加速赶超全球市场渗透率。自动驾驶方面,全球ADAS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1463亿美元上升为2020年的1757亿美元,同比增速达201%;根据中汽协数据,2020年中国ADAS市场规模达到844亿元,同比增长19
10、3%;同时,2021年,国内L1/L2占比分别达259%/164%,L1-L2级别即以车道保持、自适应灯光控制、盲点辅助系统、交通信号识别等技术为主的辅助自动驾驶技术。线控制动方面,行业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总体渗透率位于低位;受益于电车销量高增且新能源汽车配置率较高,整体增速较快;根据佐思数据中心,我国汽车线控制动搭载率2022年9月已突破20%。国内自主厂商客户拓展加速,继峰股份、伯特利、德赛西威分别深耕智能座椅、智能电控方向、智能座舱及驾驶,22Q1-Q3分别实现归母净利48/-08/69亿元,同比+30%/-148%/+41%。六、 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
11、近些年,得益于新兴市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汽车产业发展较快,从而带动汽车零部件行业不断扩大。同时,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专业化、体系化和规模化的不断发展也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汽车产业的特点和规模决定了以产业链为核心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的企业群具有集群的竞争优势。在目前的生产组织形式下,汽车零部件的模块供应商对整车生产的参与程度更高,与整车厂的时间距离要求更近,从而缩小了配套半径,推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整车厂商基于优化产业链、控制生产成本、压缩市场半径等目的,推行整车制造的全球分工协作战略和汽车零部件的全球采购战略,将
12、部分研发、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转移至新兴市场。以中国、巴西、印度等为代表的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其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制造水平正逐步得到全球厂商的认可,来自于全球整车厂的订单不断增加,不仅可为其国内整车厂提供配套,而且还将为全球整车行业输送汽车零部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集散地之一。模块化采购是指整车厂以模块为单元向零部件企业采购配套产品,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世界各大整车厂商纷纷改革供应体制,由向多个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购转变为向少数供应商采购;由单个零部件采购转变为模块采购,以充分利用零部件企业专业优势,而且简化了配套工作,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
13、周期。在模块化供货中,零部件企业承担起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工作,并积极实施整车同步开发或超前开发,越来越深的介入整车开发和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提高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标准化水平,增强规模效应。整车厂不仅在产品而且在技术上越来越依赖零部件厂商,零部件企业在汽车产业中已经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汽车零部件企业正走向独立化、规模化的市场发展道路。为满足日益提高的汽车安全、环保、节能的要求及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将新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安全技术、电子技术、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已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电子化和智能化在开发新车型和改进汽车性能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并通过优化设计、采用轻量或高强度材料,实现汽车零部件的轻量化。此外,能源问题的升温和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动汽车零部件的环保、节能化。行业的发展趋势促使零部件企业不断向高端制造业升级转型,以实现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及技术水平,进而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保持足够的竞争力。七、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起步阶段,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技术水平较为薄弱,对整车厂商的依赖性较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消费市场迅速扩张,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配套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
15、的外部环境。同时,中国汽配市场的巨大潜力和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截至2020年末,国内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数量超过14万家,总产值达到363万亿元。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年报(2021)的数据显示,2020年度,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为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4%,利润总额为2,69316亿元,同比增长133%,占汽车制造业的比重达529%。整车和零部件比例接近1:1,相较汽车工业发达国家1:17的整零比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本土零部件厂商已经具备整车零部件系统、零部件
16、及子系统的产业化能力,全面覆盖发动机、底盘(传动、制动、转向、悬架系统等)、车身及附件、电子系统和安全系统等组件。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平台建设,通过企业自主研发、合资合作和技术引进的方式在较多关键零部件领域均已经实现技术突破,已经成功融入全球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中,中国有十家企业入围百强。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通常以整车厂为核心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近年来,吉林长春、湖北十堰、安徽芜湖、广东花都、京津冀环渤海、江苏扬州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迅速崛起,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包括:以上海、江苏省和浙江省为核心的长三角产业集群,以重庆、四
17、川省为核心的西南产业集群,以广东省为核心的珠三角产业集群,以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为核心的东北产业集群,以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为核心的中部产业集群,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为核心的环渤海产业集群。汽车行业是制造业的标杆,作为以整车装配企业为核心,以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为支撑的典型行业,汽车行业供应链的效率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全覆盖,产业制造优势显著,我国正在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配套基地,在全球具有显著竞争力。八、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随着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制造技术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也得到极大地提升。现阶段,国内汽车零配
18、件主要供给集中在华域汽车、拓普集团、均胜电子、诺博汽车等龙头企业。近两年,在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地方政府促汽车消费政策叠加下,我国汽车行业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带动产量上升。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综上所述,在供应及需求市场双驱动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的销售收入490万亿元,2016-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7%,预计2022年销售收入将达52万亿元。2017-202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近两年注册量超10万家。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相关企业注册量1665万家,同比增长636%,截止2022年1-5月注册量达到724万家。在区域分布方面,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和加强沟通协作,汽车零部件企业一般选择整车企业周围建立生产基地,长期发展后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六大汽车产业集群,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资金、人才和技术的集聚,有利于提升分工协作水平、降低创新成本、优化产业要素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