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doc

    • 资源ID:100821       资源大小:45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doc

    1、1、如图3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2、如上图8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时,能看到左边音叉旁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会 ;如果在月球上进行同样的实验,则 ,这是因为。3、同学们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王成在竖立的玻璃板前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蜡烛高1cm,烛焰高cm,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同样的点燃蜡烛B放在像处,使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1)A蜡烛的烛焰像高_cm;(2)实验中的错误之处是_()纠正了错误之后,为

    2、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他最好在_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4)将A蜡烛以5cm/s的速度匀速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_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4、如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看到A的像属于 现象,看到B蜡烛属于 现象。(2)取两段相同的蜡烛,目的是 关系。(3) 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

    3、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4)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实验时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接着小红就在记录的白纸上进行相关处理,请问这样有什么不妥? ,你认为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5、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凸透镜成像规律。(1)小红同学为了形象记忆和理解这一规律,她想将物与像的关系用图进行描述。请你帮助小红把同一个发光物体分别放在a、b处时,所成对应的像a、b性质的大致情况在图中画出来。(2)小亮同学为了证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正确性,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焦距为2

    4、0cm的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的35cm刻度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的5cm刻度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接着他们保持烛焰的位置不变,在原位置上将凸透镜A换成凸透镜B,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请问凸透镜A的焦距 凸透镜B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请你根据小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描述和小亮的实验,归纳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6、小军和小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26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他们按照图甲所示安装各种器材后,点燃蜡烛,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2)实

    5、验小组依次选取了不同的物距分别进行实验,同时记录下相关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如下表。探究实验记录表(凸透镜焦距f=10cm)实验次数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物距u/cm)像的放大或缩小像的正立或倒立像的虚实130缩小倒立实像225缩小倒立实像320等大倒立实像416放大倒立实像512放大倒立实像68放大正立虚像74放大正立虚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 的实像;如果将蜡烛移动到距离凸透镜15 cm处,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此像 (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3)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二者成像特点的不同是 。(4)实

    6、验时同学们发现,在观察光屏上淸晰的烛焰像的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5)小明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用凸透镜看“照相机”三个字,并在笔记本上画出了如图26乙所示的实验现象,其中 图是画错的, 图反映了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7、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cm。(2)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低,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_(填“上”或“下”)移动。(3)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_点,

    7、此成像规律应用在_上(填一种器材名称)。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如右图所示),小明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小华应将光屏向_(左/右)移动。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 )A.乙 甲 B.丙 甲 C.乙 丁 D.丙 丁8、小明和张阳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

    8、使像成在_.(2)经过调节后,如图20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该像是_(倒立/正立)、_(放大/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光学仪器是 (填一种即可);小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当把透镜移动到图中标尺上60cm的位置时,光屏上再次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此像与原来的像比,变 (大/小)了,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光学仪器是 (填一种即可).(3)张阳同学也用同样的器材做这个实验.他在光具座零刻度线的位置上固定好蜡烛,然后在光具座左半侧的某一位置上安装好凸透镜,最后在凸透镜的右侧安装好光屏. 点燃蜡烛,保持蜡烛与透镜间距离不变,张阳发现,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包括上、下或左、

    9、右),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你认为造成以上结果的可能原因有( ) 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大于一倍焦距 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略大于一倍焦距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的焦距太大A B C D9、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王聪同学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时,王聪点燃蜡烛,沿光具座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的像不完整(如图所示),原因是 _ _。问题解决后,王聪经过规范操作,测量准确,实验记录如下表:序号物距u/cm像距v/cm像的性质130.001

    10、0.91a216.0016.00倒立,等大,实像312.0024.00b46/正立、放大、虚像根据上表信息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 cm;表格中有几项内容漏写了,请你帮助填补:a_;b_;在第4次实验时,所成的像是虚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为了观察到此时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_(“同”或“异”)侧。小雪小组做此实验时,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他们不用蜡烛,而用由几个发光二极管做成“F”字样的发光体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其好处是(写出一点即可)10、如图是教学中常用的一台光学投影仪的示意图和使用说明书。(1)请你在使用说明书的划线部分填写合适的答案。(2)A的作用是_。

    11、如果画面偏下,应将A的张角变_(大小)。(3)投影幕的幕布做的粗糙,是因为_。(4)请在示意图中将光路补画完整。11、小丽同学在测量盐水密度时,进行下列操作,其中的一步错误操作是: (填序号),正确的操作顺序应当是 (填序号)把烧杯中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下盐水的总质量m2;把天平放在水平桌上,旋动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把天平放在水平桌上,拔动游码,使横梁平衡;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小丽在测盐水质量时,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况,此时她应进行的操作是:_ _ .盐水的密度为_(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12、张华和同学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张华拾到一

    12、个小金属零件,他很想知道这个零件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就把它带回学校利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这个零件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1)把天平放在_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标尺上的位置如图7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零件的质量。天平平衡时, 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7乙所示,则零件的质量为_g,用量筒测得零件的体积如图7丙所示,则零件的体积为_cm3,由此可算得小金属零件的密度为_gcm3。(3)若该零件磨损后,它的密度将_ (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13、为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

    13、明利用带有四个铁钉的小方桌、沙箱及质量不同的重物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1)实验中通过观察_方桌陷入沙中的深浅来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2)要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应选择图_1和图_2进行分析比较(3)图2和图3探究的问题是高度相同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_14、物理研究学习小组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时,实验记录如下表:实测物体物体质量m/kg重力G/N比值(G/m)/Nkg-1比值G/m的平均值/Nkg-1物体10.10.999.9物体20.21.969.8物体30.32.919.7(1)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_、_ _;(2)在上表空白处填出比值G/m的平

    14、均值;(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15、如图17所示,是某同学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模拟实验装置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三次实验现象如下,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1)三次实验中,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 表面上滑得最远,但最后会停下来,这是因为_阻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3)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车会在水平面上做 运动。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_运动状态的原因。16、古希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

    15、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利略则认为:运动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中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要探究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所以小中让一辆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研究它的速度变化。小中在实验中是如何让小车受到不同阻力的?答:_;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小车受不同阻力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小中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答:_;请将小中在本实验中的结论填写完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速度减小得越_ 。(4).推理小车若不受阻力,小车将_。 17、在探究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中,如图

    16、所示,用同一个小车从同一斜面及同一高度滑下,在不同材料上继续运动,分别停止在如图位置上,则:(1)使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 (2)小车在不同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不等,这表明了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_,运动的距离越_。从克服摩擦做功的角度看,两次实验中,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的动能_(填“相同”或“不同”),平面给小车的摩擦越小,小车克服摩擦所运动的距离越_。(3)探究得到的推论是 18、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应保持物体处于_或_状态进行研究。图13中(a)、(b)所示的实验过程说明所探究的两个力需作用在_上,物体才能平衡。图(c)则可验证所探究的两个力必须

    17、作用于_。 19、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甲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图乙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 。(2)小明选择了图甲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用于探究两个力的 和 对物体平衡的影响;(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 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为什么?20、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

    18、验情景(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危的线分别 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 ,并通过调整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 手后小卡片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 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 桌面上,没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予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小书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才料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

    19、小卡片容易扭转21、小明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两 个线端挂上相同的钩码(1)当卡片静止时,发现拉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甲所示),于是他得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要得到科学的结论,请你给他提出一条改进建议是: ;(2)实验改进后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平衡现象,若使卡片在图示位置失去平衡,你将通过 或 方法实现2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对有关的问题分析如下:(1)他们利用图9甲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先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着木块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弹簧测力计对木

    20、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 力。(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他们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 ;实验中应用了 的研究方法。(3)实验中他们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性,很难读数,原因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小明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9乙所示。利用该装置的优点是: 。23、如图18所示是“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1)实验过程中,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A做_运动,是因为由二力平衡知识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分析图甲和丙,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3,说明:在压力相同时,_,滑动摩擦力越大。

    21、在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_。(3)分析图甲、乙可知,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为了进一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定量关系”,某同学在A物体上添加砝码并均匀摆放,改变的是物体对桌面的压力,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多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实验次数压力F/N测力计示数/Nl2.31.823.32.634.33.445.34.2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18中绘制图像。分析图象可得结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成_。(4)如图丁所示,在图丙中物块A上叠放一块与之相同的物块B,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块A,使物块B随A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4,则F3:

    22、F4=_。若他拉着重叠体速度由0.02m/s变为0.04m/s,重叠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24、某物理兴趣小组研究“力对运动的影响”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如图,三个滑道的斜面部分完全相同,水平部分材质不同(毛巾、棉衣、木板)三个相同的小木块分别从三个滑道的同一高度O处从静止释放,在水平面滑行至停止的距离sBCsBDsBF.(1)控制其他因素均相同,只体现“滑道材质”与“滑行距离”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属于_法(2)三种滑行的初始段OB均相同,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从静止释放时,三木块的_能相同,滑到水平部分左端B处时_能相同,则它们的速度_(3)在该实验时,三

    23、木块在水平面部分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关系fBC_fBD_fBF(填不等号),这个实验只能说明物体所受摩擦力与_有关(4)结合上述实验,推测和猜想:如果滑道水平部分绝对光滑,小木块将做_25、用图11所示的装置探究摩擦力跟压力大小的关系。(1)实验时,拉动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因为这时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_力。(2)某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如图11所示,它的示数是_N。实验次数12345压力F / N 34567摩擦力/N 0.60.8 1.01.2 1.4 (3)改变木块上所加钩码的个数进行多次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上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1

    24、2 中画出摩擦力随压力大小变化的关系图像。(4)分析图像可知: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摩擦力跟压力的大小成_。(5)实验结束后,小丽同学想探究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她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然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锯掉一半,测得摩擦力的大小也变为原来的一半。她由此得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越小,摩擦力越小。你认为她的结论正确吗?_,理由是:_。26、小明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做了图27甲、乙所示的实验。(1)实验中用 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2)通过甲、乙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3)若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

    25、积大小的关系”,应再做图 (填“丙”或“丁”)所示实验。(4)图丙和图丁的压强p丙 p乙。 27、小明同学做“研究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与支持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实验,他用双面胶将一个200克的砝码固定在1米长的塑料直尺中间,将直尺的左端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提右端,如图8(a)所示。然后缓缓抬高右端,观察到的实验情况如图8(b)、(c)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比较图(a)和(b)或图(a)和(c)可知:_;比较图(b)和(c)可知:_。28、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和小华利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了如图(a)、(b)所示的两个实验,通过观察后得出

    26、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此后小华把小桌挪放到一块木板上,发现小桌对木板的压力效果不够明显,如图(c)所示。通过对图(a)、(c)的比较又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的结论。请你根据已学过的压强知识分析:(1)小明和小华实验时是通过观察_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2)造成前后两个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_。(3)设图(b)中小桌对海绵的压强是pb,图(c)中小桌对木板的压强是pc,则pb_Pc。(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4)比较图(b)和图(c)可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需满足的条件_.29、如图是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实验装置

    27、除之外,其它装的都是同种液体,请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U形管压强计是用来研究_的仪器。本实验用的方法是_。(2)把金属盒放入中,U形管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_。(3)比较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的_有关;(2)比较三幅图,可以得出:_(3)比较两幅图,可以得出:_;30、请你认真阅读下列几份资料,并思考回答题后的问题。资料资料1:“大气压”是描述大气对地面物体压力的物理量,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那里的大气压越小;离地面越深的地方(如比地面低得多的矿井),大气压越大。资料2:科学家在研究水的沸点和海拔高度之间关系时,通过实验测出不同高度处的水的沸点大约值

    28、如下表所示)资料3:在制糖工业中,要用沸腾的办法除去糖中的水分。为了是糖在沸腾的时候不致变质,沸腾的温度要低于100。资料4:如图所示,为青山、海湾、东京三个城市的等高地形图。 问题(1)根据你对上述资料的分析思考,你认为在海拔8.848 km的珠穆朗玛峰顶上,水的沸点大约是 .(2)资料2给出了水在不同高度处的沸点,决定水沸点高低的因素是“大气压”。请你将水的沸点和大气压之间的关系用文字写出来: (3)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混度下提取,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B. 缩短加热

    29、沸腾的时间C. 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4)假如你是制糖集团的老总,准备在青山、海湾、东京三个城市之中选择某个城市办“制糖”分厂,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你会将厂办在哪个城市?并请说明你选择的理由。答 海拔高度h/km01369水的沸点t/1009791807031、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研究,下图表示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1)分析图B、C、D,说明浮力大小跟 有关。(2)分析图 ,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3)物体完全浸没在煤油中所受的浮力是 N.(4)小

    30、明还想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一小团橡皮泥、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步骤一:将橡皮泥团放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橡皮泥团下沉至杯底。步骤二:将橡皮泥团捏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a)小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由于第一次橡皮泥团受到的浮力 (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第二次呈“碗状”时受到的浮力,所以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b)同组的小红不同意小明得出的结论,她指出小明的实验有一处错误,所以才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错误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橡皮泥形状的改变,没有控制物体都要。 32、在“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质量关系”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

    31、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如图所示 (1)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 (2)小车放置的位置越高,木块被撞击得越远。研究表明:当 一定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 有关33、为了模拟研究汽车超载和超速带来的安全隐患,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将A、B、C三个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高分别为hA、hB、hC的位置滚下(mAmBhB),推动小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探究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判断: (1)用来研究超载安全隐患时,我们应选 择 两个图所示实验进行比较 (2)用来研究超速安全隐患时,我们应选择 两个图所示实验进行比较34、小明用若干个相同的滑轮以不同的方式组合

    32、成甲、乙两个不同的滑轮组,分别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g取10 Nkg)滑轮组钩码的质量g钩码上升的高度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m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甲2000.11.50.20.20.3乙2000.21.00.8(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2)小明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_升高,并由弹簧测力计读出拉力的大小。(3)请你帮小明填写表中空格。(4)由数据分析可知,滑轮组乙至少是由_个定滑轮和_个动滑轮组成的。(5)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的原因是 。35、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中,小吴同学测量了下列数据。请帮助他完成下列活动任务。(1)请在右图

    33、中画出实验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2)小吴同学在记录数据时漏填了一个数据,请帮他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3)经过分析发现: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当被提升的物重增加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动滑轮和绳重一定的情况下,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_和_有关。(4)小吴同学在第一次实验中,使钩码上升0.1m所用的时间为1.5s,则他说做功的功率为_W。实验次数动滑轮重G动N物重GN钩码上升高度hm动力FN动力作用点移距离s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0.510.10.70.347.6%20.520.11.10.360.6%30.540.120.3

    34、36、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小明做了如下实验。(1)小明量取了食用油和水分别放在两只相同的烧杯中,用两盏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如图15所示,老师发现并指出小明的一个错误,小明的错误是:_。小明纠正错误后,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2)加热结束时,水的温度比食用油的温度_(选填“高”或“低”)。(3)在此实验中,若要使水和食用油升高到相同的温度,则需要给水加热_(选填“更长”或“更短”)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4)实验表明,_(选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更强。37、如右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

    35、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将A和B一前一后竖直立在直尺上。实验时点燃蜡烛A,并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B,当 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若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位置放置一光屏,则在光屏上 _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实验结果表明: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 (填“能”或“不能”)进行,因为 。38、如图所示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cm;当物距为5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_(填“照相机”、

    36、投影仪”或“放大镜”)。39、著名的 实验向人们显示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是很大的;意大利科学家 首先通过实验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实验表明大气压强的大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海拔高度越低,大气压强就越 (选填“大”或“小”)。40、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和注射器可以粗略测量大气压强以如图14所示为例,求注射器 活塞横截面积的方法是:从针筒上读出注射器的_,用刻度尺测量注射器_ (选填“针筒”或“全部刻度”)的长度;再算横截面积,实验时,可先在活塞周围涂抹润滑油,然后将其插入针筒中,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小_;二是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二、实验,探究题2、弹起(有理即可);看到小球不动;月球上是真空,不能传声。 3、 4、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 玻璃板有一定厚度 实现次数太少 结论有偶然性 改变蜡烛位置再次试验 不能5、(1)要标出物像对


    注意事项

    本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doc)为本站会员(田海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