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前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中国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以市为项目区,基于耕地质量等别更新、土地利用变更、等多元数据,以永久基本农田图斑为基准,来对市基本农田进行规划。基于永久基本农田图斑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图斑,能够有效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质量评定和建设规划,利于后续建设决策,规划结果可以指导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工作。“十五五”期间,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0.69万亩,改造提升2.43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达26.78万亩。实施四大措施,提高三大能力,提升两大产业。通过农业措施、水利措施、田间道路建设和科技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
2、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实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标准,提高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和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服务农村民生,促进全县农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规划阐明了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发展成效与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了“十五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建设内容及重点工程,是我市“十五五”期间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目录第一章总则1一、规划编制背景
3、1二、规划编制依据2三、规划范围3四、规划期限3五、规划目的3第二章基本情况4一、项目区概况4二、土地利用现状7三、耕地现状10四、水资源分析11第三章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分析13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成就13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6三、必要性分析17四、潜力分析19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有利条件24第四章总体思路25一、指导思想25二、规划原则26三、建设目标27第五章建设任务与建设重点30一、建设任务30二、空间布局34三、重点工程建设41第六章建设标准及建设内容46一、建设标准46二、建设内容47第七章建设监管和后续维护51一、严格建设监管51二、规范竣工验收51三、加强后
4、续管护52第八章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54一、投资估算54二、效益分析55第九章保障措施58一、组织保障58二、资金保障59三、制度保障59四、人才保障60五、管理保障6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编制背景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长期以来,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利于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对粮食需求
5、提高农作物质量、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且能够加快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收,还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城镇化发展,实现耕地高效利用、科学管理及保障农民增收等目的。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可以为绿色技术的推广创造条件,还能促进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让广大乡村变成“看山望水记乡愁”的美丽家园。通过以规模化的高标准农田替代碎片化的零散耕地,也有利于提升农业规模效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
6、要抓手。“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通过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可以增强小农户抗灾减灾能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基础。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举措。二、规划编制依据(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19年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11年农田水利条例2016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2014年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18年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二
7、政策文件关于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发改农经201733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浙政办发202584号)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9年第4号)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农建发(2026)1号)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浙农田发2019)11号)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2010年(三)相关规划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62030年)2026年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2026年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2026年三、规划范围市范围内适宜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四
8、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规划期为20262030年。五、规划目的编制“十五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十五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建设内容及重点工程,为我市“十五五”期间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第二章基本情况一、项目区概况古称丽州,总面积104748.74公顷,位于中部,地处东经11905338至120。2040,北纬284531至290619,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盆地,三面环山,中部平原,是一个丘陵盆地。整个地势是东北高,西南低,中部较平坦。全市东西宽约45km,南北长约38km,地处省中部和西南,东南与缙云相邻,西连武义,东北与东阳、
9、义乌接壤。市区位如图1所示。土地总面积104748.74公顷(157123LIo亩),其中:山林面积52342.39公顷(785135.85亩),占49.97%,江河塘库水面积4905.81公顷(73587.15亩),占4.68%,耕地面积23602.81公顷(354042.15亩),占22.53%,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5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现辖11个镇、3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装备高新区、1个江南山水新城,户籍人口61.5万人,登记外来流动人口54.4万人。市位于省中部,区位优势明显,辖区内有金丽温高速、东永高速、台金高速、33。国道等大通道,金丽温高铁1小
10、时到杭州、2小时到上海。市以制造业为主导,经济实力较强,连续14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工业经济位列全省19强。2025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9.8亿元、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1%和6.5%,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超I100亿元,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9位、营商环境位居全国第24位、县域经济竞争力位居全国第60位。市三面环山,中部平原,是一个丘陵盆地。整个地势是东北高,西南低,中部较平坦。盆地底部自四路沿江至李店约长34公里,地势顺江由高而低缓缓倾斜。盆地横宽16公里,以江为中轴分别向两侧逐级拾级而上,构成一组对
11、应的层状地貌,盆地底部为河谷平原和低丘缓坡岗地,盆地外缘分中高丘台地和中低山区共四类地貌。市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温度为17.9,极端最高气温417C,最低气温-11.8cC;全年日照时数1909小时,无霜期245天。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503.30mm,降雨主要来源于梅雨、台风雨,3-6月为降雨的主要集中期,占年雨量的一半以上。由于受地形影响,盆地的小气候特征明显,日均气温盆地比山区约高12Q,在山区存在着水、热条件的垂直差异。市多年平均蒸发量919.6mm,干旱指数065,属湿润地区。二、土地利用现状根据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
12、分类,市土地总面积为104748.74公顷(157123LIo亩),土地利用现状如表1所示,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为:耕地23602.81公顷(354042.1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53%。其中,水田19404.25公顷(291063.7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53%;旱地4198.56公顷(62978.4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01%。园地4896.67公顷(73450.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67%。其中,果园4661.01公顷(69915.1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45%;茶园218.45公顷(3276.7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21%;其他园地17.21公顷(258.1
13、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02%。林地52342.39公顷(785135.8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9.97%。其中,有林地50075.59公顷(751133.8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7.81%;灌木林地580.40公顷(8706.OO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55%;其他林地1686.40公顷(25296.OO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1%。草地232.18公顷(3482.7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22%。其中,全市均为其他草地232.18公顷(3482.7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22%o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2941.71公顷(194125.6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36%。其中,城市
14、用地3934.08公顷(59011.2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6%;建制镇用地1495.66公顷(22434.9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43%;村庄用地7032.07公顷(105481.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1%;采矿用地352.75公顷(5291.2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3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27.15公顷(1907.2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2%o交通运输用地2900.97公顷(43514.5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7%o其中,铁路用地110.39公顷(1655.8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1%;公路用地1548.19公顷(23222.85亩),占土地总面积
15、的1.48%;农村道路1242.39公顷(18635.8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905.81公顷(73587.1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68%。其中,河流水面971.30公顷(14569.5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93%;水库水面1630.25公顷(24453.75亩),占1.56%;坑塘水面1779.19公顷(26687.8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0%;内陆滩涂50.74公顷(76LIo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05%;沟渠372.43公顷(5586.4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36%;水工建筑用地IoL90公顷(1528.5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
16、其他土地2926.20公顷(43893.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9%o其中,设施农用地50.76公顷(76L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05%;田坎1767.13公顷(26506.9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9%;沼泽地11.45公顷(171.7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01%;裸地1096.86公顷(16452.9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5%。表1市土地利用现状表一级地类面积(公顷)占比(100%)国土调查总面积104748.74耕地(01)23602.8122.53园地(02)4896.814.67林地(03)52342.3949.97草地(04)232.180.22城镇村
17、及工矿用地(05)12941.7112.36交通运输用地(06)2900.972.7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7)4905.814.68其他土地(08)2926.202.79市土地利用特点:(1)林地面积占有量大市土地利用现状主要特点为“五林二耕一城镇”,2025年底市林地面积52342.39公顷(785135.8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9.97%。(2)土地利用历史久远,土地利用率高市的历史文化久远,土地耕作历史久远,因此土地利用程度较高。(3)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断创新,有利于城乡统筹近年来,市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通过专业代耕代种、季节性流转、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户走规模化
18、集约化的路子,鼓励农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规模经营。不仅有利于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组织的作用,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扩大农产品市场和销售收入,同时也使得更加多的农民能够离土离乡,进城发展二、三产业,完全市民化。农村人口城市化,减少了农村宅基地的需求,也为盘活原有闲置宅基地创造了条件。(4)五金机械产业独具特色,对土地需求的拉动效应显著市是全国闻名的“五金之都”,有健全的五金产业集群,有五金企业近万家,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五金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市是“全国百佳产业集群”一一永武缙五金产
19、业集群的核心区,集聚有车业、门业、杯业、电动工具、电器厨具、休闲器具、技术装备、金属材料等八大五金行业,近年来还发展了JM融合、医疗机械等2个新兴产业,统称十大支柱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003年调研市时指出,市的区域经济呈现“强项在工业,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活力在开放,后劲在科技”的发展格局,对市提出了“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市专注制造业发展、专注科技研发、专注品牌建设,以至于中国科技五金城占地面积达100O亩,是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最强的五金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交流中心,对周边地区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和产成品销售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随着城东五金科
20、技工业园区扩展及城西综合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对土地需求的拉动效应增强。三、耕地现状市耕地总面积为35.40万亩,其中,水田29.10万亩,旱地6.30万亩。耕地土壤种类主要包括水稻土、红壤土、黄壤土、岩性土和潮土,其中,水稻土占80%以上,分布在海拔250m以下的沿江平原和低丘缓坡垄贩地带,它主要是在长期种植水稻的水耕熟化作用下形成的水田土壤;红壤土、黄壤土和岩性土占10%15%,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缓坡地区,属于旱地土壤;潮土占1%3%,分布于江及其支流两侧的溪滩地以及谷口洪积扇,主要是正在逐渐向水稻土转化的水田土壤。全市多数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均为中等水平,水资源较为
21、丰富,灌溉条件亦较好。其中,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水田土壤多为中、上肥力水平,灌溉条件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3%的水稻土占水田土的80%以上,大部分水稻土全氮含量为中等水平,缺磷、缺钾较为普遍,约40%的水稻土缺磷(速效磷含量10PPm),约60%水稻土缺钾(速效钾含量50PPm);以红壤、黄壤、岩性土为主的旱地土壤,除一部分蔬菜地土壤肥力较高外,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为中、下肥力水平,灌溉条件不平衡,有好有差;大多数潮土的土壤养分含量丰富,肥力水平较高,灌溉条件较好。四、水资源分析市处钱塘江、瓯江分水岭,素有“鲫鱼背”之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分钱塘江、瓯江水系。江从东、南部合南溪、华溪、
22、酥溪、北溪、永祥溪等大小支流,西流桐琴注入武义江,构成树枝状水系,把中部河谷平原和周围丘陵山地紧连在一起,峰峦起伏、丘阜广布、河沟交错、山塘水库密布。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45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6.6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79亿m3,按96.42万常住人口计,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876.37112025年全市总用水量为1.76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0.39亿,占总用水量的22.2%;林牧渔用水量0.14亿m3,占总用水量的8.1%;工业用水量0.43亿m3,占总用水量的24.3%;综合生活(包括城镇公共和居民生活)用水量为0.36亿m3,占总用水量的20.7%;生态环境用
23、水量0.43亿m3,占总用水量的24.7%o近四年来我市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全市8个水功能区均设有监测断面,评价的河道长度136.6km,市地表水总体水质为In类,In类水质断面占100%;杨溪、太平、三渡溪等一批饮用水水源地水库水质较好,达到地表11类水的标准。第三章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分析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成就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农业农机装备配套等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完善田间配套设施,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一)农田灌溉排水条件明显改善“十四五”期间我市农田水利事
24、业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对水利建设的投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抗减灾成效显著。截止2025年底,我市耕地总面积35.4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3.25万亩,建成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1.8。万亩,其中渠道防渗控制面积15.01万亩,管道输水控制面积3.74万亩,喷、微灌面积3.05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85o共有千亩以上灌区32个,其中万亩以上灌区5处,有效灌溉面积12.45万亩,灌区内共有水库20座,有效库容10736.9万nA灌区骨干渠道长度328km,衬砌率85%。千亩以上万亩以下灌区27处,灌溉面积10.8万亩,干渠长272.79km,衬砌率55%。全市各种类
25、型灌区共有田间渠道约3197.7km,衬砌率80%;埋设输水管道193.8km。(二)耕地质量稳中有升根据我市公布的市耕地质量等级及变动表,全市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88等,较之前质量有所提升。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农田结构与布局,耕地质量及地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农机作业条件显著改善,农田防护林体系逐步建立。通过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改良了土地结构,提高了耕地质量。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耕地综合产能。初步统计,“十四五”期间整治土地规模9887.73公顷(148315.95亩)。截止20
26、25年,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4905.75923公顷(223586.3894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如图2。图2省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图(三)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快速提升“十四五”以来,我市加大科技投入,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农业科技水平,通过良种良法推广、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深耕深松、旱作节水、农林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批稳产高产防灾灭灾实用技术,促进了粮食等作物产量的增加。不仅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对非项目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产业升级。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规范项目管理、深化机制创新,高标准农田
27、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保障了粮食产能,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任务较为艰巨。(一)物料成本上升,资金压力增大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物料、人工等成本的上升,现有的高标准农田亩均投入力度难以满足建设要求。据测算,我省平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需投入30005000元,丘陵区达500010000元。目前各级财政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地方财政难以维持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较高投入,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二)数字监管滞后,后期管护不到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较为普遍,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清晰、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突出,这在很大程
28、度上限制农田水利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往往没有安排一定的后期管护资金,无法指定专人管护与维修,使得建成后的项目缺乏必要的管护与维修,缩短其使用寿命。(三)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且各项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但是部分地区农田建设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缺乏主动性,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到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田建设的进度,导致建设周期延长,为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埋下了隐患。三、必要性分析(一)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粮食核心产区我市户籍人口有61.5万人,全市每年消费粮食量较大,粮食产量在一定程度
29、上影响着全市的社会稳定和全国的粮食安全,而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是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两大关键因素。目前耕地数量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二是人口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三是社会发展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在我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对打造粮食核心产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产高产显得尤为必要。(二)能够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条件的同
30、时,坚持产业带动,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品质结构,加快现代农业业体系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还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增强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三)能够改善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我市虽然自然条件较好,但生产设施落后,土地产出率低下,增产增收潜力巨大,亟待改造治理,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制约因素,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还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
31、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项目实施,可有力地改善农村电力、交通条件及生活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改善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提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人、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推进项目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还能更好地推进农业节能减排,不仅是实现全市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循环农业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符合国家要求。四、潜力分析我市耕地面积具备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开发条件,虽有灌溉条件,但由于农田基础薄弱、农业发展缺乏后劲。主要表现在:部分水利设施配
32、套不完善,年久失修,水源不足,渠道渗漏严重;土壤质地粘重,酸化明显,供肥能力一般,加之有机肥施用量不足,同时化肥等施用不规范,致使耕层变浅,土壤板结,土壤理化性状较差,地肥力下降,农业生产水平较低若对灌溉设施进行高标准配套,提高灌溉保证率,对地力进行改良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则具有很大的生产潜能。(一)新建类潜力本次高标准农田新建潜力分析,主要以国务院下发市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简称“二调”)进行分析,提取二调地类为耕地或带恢复属性的图斑,剔除“十四五”评估核定项目,结合永久基本农田数据,提取集中连片面积50亩以上图斑以及2026年在建项目为新建潜力,总面积7.4660万亩。主要分布在唐先镇、花街
33、镇、龙山镇,详见图3、表2。图3省市高标准农田新建类潜力分布图表2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类潜力统计表序号乡镇名称潜力面积(万亩)1东城街道0.37242西城街道0.69703江南街道0.36064芝英镇0.51165石柱镇0.28466前仓镇0.48577舟山镇0.35428古山镇0.46619方岩镇0.263410龙山镇0.787211西溪镇0.683112象珠镇0.510113唐先镇0.879314花街镇0.8107合计7.4660(二)改造提升类“十五五”期间,改造提升类项目原则上:一是优先考虑粮食生产功能区;二是地块集中连片为原则。经分析,市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类潜力面积8.0885万亩。
34、主要分布在芝英镇、石柱镇、龙山镇,详见图4、表3。图4省市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类潜力分布图表3市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类潜力统计表序号乡镇名称潜力面积(万亩)1东城街道0.13922西城街道0.49243江南街道0.11884芝英镇2.29185石柱镇1.12366前仓镇0.65867古山镇0.81268方岩镇0.04299龙山镇1.151810西溪镇0.473411象珠镇0.293112唐先镇0.149213花街镇0.3411合计8.0885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有利条件(一)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我市领导依据国家省市区级政策,针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还组织专门力量,围绕实施
35、农业开发项目建设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还多次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提前完成了物测、估算、规划等前期工作。为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专门成立了农业开发项目领导小组并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制,层层落实责任人,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所有这些都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保证。(二)自筹资金有保证合作社运营状况良好,经济效益可观,能保证自筹资金足额到位。(三)科技支撑有力我市积极组织开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农业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四)群众对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有着强烈的愿望近年来群众企业改造水利工程,兴建农田设施,发展粮食生产,如果项
36、目工程启动,干部和群众积极较高,能够发挥主力军作用。第四章总体思路“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高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五年。发展乡村产业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分析国内和地方形势,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特制订本规划。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省市县关于扎实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37、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建管并重,健全管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合理化、常态化、长效化,确保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项目建设通过开展农田生态保护修复、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提升农田生态保护能力和耕地自然景观水平,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
38、给,打造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景观改善为一体的高标准绿色农田。二、规划原则(一)统筹规划、成片建设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优势农产品功能区建设规划、农田水利规划等,综合考虑我市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现状,要以镇为单位成片推进按照区域、流域和灌区辐射范围,在基础条件好,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区域内,选择空间规划相对稳定、产业发展相对稳定、土地流转相对稳定并兼具一定流转规模的区域,统筹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和提升改造,拓宽一定区域内高标准农田覆盖面,直至区域内符合立项条件的耕地全覆盖,总体上实现规模化、宜机化,快速形成一批连片高标准农田集中区。(二
39、资源整合、协同推进根据农田分布和自然条件状况,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治项目等各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农田连片规模,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安排,采取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合力推进,确保建一片成一片。(三)综合配套、高效利用突出田间灌溉工程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实施连片开发、规模建设,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模经营有机结合、开发与利用相互协调。进行数字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要按照全要素融合治理的理念,突出实用性、具有前瞻性、体现浙农味,将农田纳入“一张图”管理,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对高标准农田“建、管、用”全链条监管,以
40、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农业农村部门对高标准农田的整体智治。(四)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在建设和利用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切实把耕地质量和环境保护摆在同等位置,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农田在生产、生态、观光等方面的综合功能,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科学确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优先建设基础条件好、见效快、群众欢迎、示范作用大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三、建设目标围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相结合,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通过绿色农田建设示
41、范工程,开展农田生态保护修复、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提升农田生态保护能力和耕地自然景观水平,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打造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景观改善为一体的高标准绿色农田。通过数字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用浙农码对农田赋码,实现面向主体和农技人员的“一站式”、“一对一”码上查询、码上服务、码上监管等功能,可查询农田地类、农田肥力和可享受补助政策,测土配方施肥建议、病虫害防治信息,推进“绿色农田+数字农业”的示范引领。通过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以泵站、小型水源设施和地下管道灌溉(含首部枢纽及管网系统以及田间配套设施,包括埔情监测系统、量水设施等)为主要建设内容
42、在水田新建或改造地下管道灌溉工程,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十五五”期间,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0.69万亩,改造提升2.43万亩。同时,把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实现“十五五”期间完成高效节水灌溉0.13万亩建设任务。确保到2030年全市建成26.78万亩高标准农田。通过进一步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管理体制机制,有效支撑粮食产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指标如表4所示。表4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指标序号指标目标值属性1高标准农田保有量26.78万亩约束性2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0.69万亩约束性3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面积2.43万亩约束性4新增
43、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13万亩约束性5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高标准农田亩均产能提高100公斤以上预期性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产能不低于当地高标准农田产能的平均水平6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平均降低粮食水灾旱灾损失率12.5%预期性7建成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覆盖率实现100%全覆盖预期性8永久基本农田中高标准农田的比例80%预期性9粮食功能区中高标准农田的比例100%预期性第五章建设任务与建设重点一、建设任务结合“十五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分析结果,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禀赋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等因素;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原则,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
44、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节约利用率,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坚持维护权益原则,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按照上述原则确定各镇(街道)的建设任务如图5、表5所示,分年度任务见图6、表6。唐先镇龙山镣象珠镇花街镇古山镇西溪镇芝英镇西城街道东城街道,坊岩镇江南街道舟山镇前仓镇图5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分布图表5市“十五五”高标准农田任务分解表序号乡镇名称新建类计划面积改造提升类计划面积合计(万亩)1西城街道0.13830.13832江南街道0.13580.07190.20773芝英镇0.39040.39044石柱镇0.14710.69
45、750.84465象珠镇0.22410.54230.76646古山镇0.18020.18027方岩镇0.13300.13308龙山镇0.05000.14250.19259花街镇0.13130.131310城西新区0.13560.1356合计0.69002.43003.1200图6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年度分解图表6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年度计划表年份镇街面积(万亩)小计(万亩)合计(万亩)新建改造提升2026石柱镇0.14710.15000.29710.9900龙山镇0.05000.15000.2000象珠镇0.22410.2241方岩镇0.13300.1330江南街道0.13580.1358202
46、22023石柱镇0.54750.54750.9379芝英镇0.39040.39042024象珠镇0.39230.8694花街镇0.1313西城街道0.2739江南街道0.07192030龙山镇0.14250.3227古山镇0.1802合计0.69002.43003.1200二、空间布局(一)高标准农田新建类空间布局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新建类面积。.69万亩。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分析,全市共有潜力面积7.4660万亩,规划空间布局主要考虑的原则:一是集中连片、二是便于管理、三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等方面因素。主要分布在江南街道、石柱镇、方岩镇、龙山镇、象珠镇,约占总数的9.24%以上,详细空间布见图7、表7。图7市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