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学体育活动伤害事故处理应急预案为保障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有效预防和处理伤害事故,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预案。一、加强预防管理1 .健全体育活动管理制度制定体育课安全规范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办法,明确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安全要求(如穿运动服、取下首饰、禁止擅自使用器材)。体育教师课前需检查学生着装,讲解活动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禁止学生做超出能力范围的危险动作(如擅自尝试高难度体操、违规使用器械)。2 .体育器材与场地安全维护后勤部门指定专人每周检查器材(如篮球架螺丝是否松动、单双杠焊接处是否开裂)、场地(如跑道是否有坑洼、足球场草皮是否平整),记录体育设施检查
2、台账,发现问题立即停用并维修。运动器材(如铅球、标枪)使用后及时收回存放,禁止学生私自拿取或玩耍。3 .关注特殊学生身体状况开学初通过体检、家长告知等方式,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标注心脏病、哮喘、骨折恢复期等特殊学生名单。体育教师课前询问特殊学生身体状态,劝止不适宜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如建议在旁见习或进行轻度活动),并与班主任沟通确认。4 .规范体育活动流程体育教师必须全程带领学生做好热身运动(如慢跑、关节活动、肌肉拉伸,时间不少于10分钟)和放松活动(如慢走、呼吸调整),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导致拉伤。教学中示范标准动作(如篮球传球、足球射门),强调安全要点(如跳跃落地屈膝缓冲、对抗性运动避免冲撞要害
3、部位)。5 .活动过程专人监管体育课、大课间、运动会等活动中,体育教师必须在场指导,不得擅自离岗。分组活动时,教师需明确组长职责(如监督安全、及时报告异常),定期巡视各组情况,尤其关注运动强度大或易发生碰撞的项目(如篮球、足球、单杠)。6 .班级配备协同管理教师除体育教师外,班主任或副班主任需到场协助管理(如整队、清点人数、观察学生状态),尤其低年级学生或集体户外活动(如春游中的徒步、登山)。教师分工明确:一人负责组织活动,一人在旁观察,确保每个学生处于视线范围内。7 .科学规划活动场地按班级、活动项目分区域使用场地(如篮球场划分为多个半场,避免班级间互相干扰),错峰安排使用时间(如高年级使用
4、操场时,低年级在体育馆活动)。活动前清理场地杂物(如石子、积水),设置明显警示标识(如“禁止进入”“小心地滑”),避免学生拥挤或碰撞。二、处理程序1 .紧急救护与送医现场处理:若发生扭伤、擦伤等轻伤,校医立即到场,用碘伏消毒、冰敷止血、包扎固定;若为骨折、昏迷、大量出血等重伤,禁止随意移动伤者,立即拨打120,同时采取临时急救措施(如止血、保持呼吸通畅)。送医流程:由体育教师、班主任或校医陪同送往最近医院(携带学生医保卡、家长联系方式),途中联系家长说明情况,记录送医时间、伤者状态。2 .收集证据与保护现场教师第一时间记录事故细节:时间、地点、受伤学生姓名、活动内容、受伤经过(如“张某在篮球比
5、赛中被撞摔倒,导致手腕红肿”),询问在场学生并留存证人证言。若为器材故障或场地问题导致受伤,保护现场(如暂停使用该器材、围蔽事故区域),拍摄现场照片(器材损坏处、场地隐患点),调取相关监控录像(保留至少30天)。3 .及时上报事故信息一般伤害(如轻微扭伤、擦伤):班主任或体育教师在2小时内向德育处、后勤处报告,填写学生伤害事故登记表。严重伤害(如骨折、脑震荡、需住院治疗):现场教师10分钟内报告校长,校长30分钟内电话上报教育局,并在2小时内提交书面报告(内容包括:学校名称、事故时间、受伤人数、伤情、已采取措施)。4 .通知家长与安抚工作即时沟通:第一时间联系受伤学生家长(优先电话,后短信/微
6、信补充),告知伤情、送医医院、陪同人员联系方式,避免家长因信息滞后产生焦虑。安抚跟进:校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前往医院探望,协助家长办理就医手续;轻伤学生康复后,班主任回访了解恢复情况;重伤学生安排教师轮流陪护,协调家校沟通。5 .维持秩序与舆论引导通过校园广播、班级群向全体师生说明事故情况(如“某班学生在体育课上意外扭伤,已送医治疗,学校正在处理),避免谣言传播。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如需暂停部分体育活动,提前通知学生并说明原因(如“因场地维护,今日大课间改为室内活动”)。6 .保险理赔与后续处理后勤部门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联系保险公司,提供学生保单号、医院诊断证明、费用清单等材料,协助家长办理理赔手续。配合教育部门、公安部门调查(如需),根据事故责任认定,落实整改措施(如更换器材、加强教师安全培训),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附则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每学期组织1次体育安全应急演练(如模拟学生骨折、中暑场景),确保教职工熟练掌握处理流程,切实保障学生体育活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