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工业发展规划工业是新常态下筑牢经济增长、民生保障的重要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核心区建设的主战场。为促进区“十五五”工业高质量发展,以国家、省市工业发展相关战略规划和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目标纲要为主要依据,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区工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1、综合实力逐步提升。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工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162.6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32.95亿元,年均增长7.5%;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610.47
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830.33亿元,年均增长6.3%o工业性投资稳步增长,“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163.59亿元。骨干企业稳中向好,累计完成企业股改177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12家,动态培育“四龙”企业100余家。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全区制造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292.1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2%,年均增长11.2%,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4.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86.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56%,年均增长16.2%,领先规上工业产值增速9.9个百分点。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示范区,2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1个省级传
3、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试点,1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是市唯一的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省共7个),全省首批科技强区。2020年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72%,位列全市第一。“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发明有效专利授权271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市第一。拥有各类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00余家,建有全国首家县级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基地,智能马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入围省首批创新产业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并已建成,获评2020年度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综合评价优秀等级。拥有“国家引才计划”13人、“省引才计划”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院士工作站10个,医
4、药行业成为全省唯一千名药物研发人才集聚地。4、数字经济成效显著。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连续五年稳居全市第一,成功入选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名单。2020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8.64亿元,其中制造业部分增加值18.73亿元,占全市比重达24.6%,已初步形成以光电子元器件及材料、超高清显示、智能终端等为主导的数字产业基地。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96.45,处于全省一类地区。累计完成企业上云超过3100家,全区工业制造业法人企业实现上云全覆盖。飞跃科创园获评省数字化示范园区并取得5A级认证,成为唯一入选园区。5、平台建设有效推进。工业地产、特色小镇、
5、上市公司产业园三大平台成为我区工业发展的三大主战场。小微园建设全力推进,截至目前已建、在建、拟建小微园共12个,总用地近1300亩,总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飞跃科创园是全省首个取得小微创业园预售证的工业地产。特色小镇加快创建,绿色药都小镇入选财政部PPP项目,列入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和首批省级高新技术特色小镇培育名单;智能马桶小镇已列入第四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获批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水晶光电、长鹰信质等上市公司产业园建设正加快推进。6、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亩产论英雄”改革深入推进,低效企业改造提升348家,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5.5万元/人上升至21.7万元/人,规上企业亩均税
6、收从20.8万元上升至25.4万元,规上企业亩均增加值从82万元上升至116万元。工业节能成效显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用水量降幅均完成省级下达指标。工业取得稳健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一是总量规模不大。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7%,低于全市4.6个百分点,“三千三百”主导产业在全区工业经济产值占比约23.6%,仅医化产业产值上百亿。二是产业转型任重道远。现有主导产业大而不强问题突出,在技术研发、数字化转型、品牌提升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规下企业工业用地占工业用地的1/3,亩均税收不到9万元/亩,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化等工业化后期的典型特征尚未充分展
7、现。三是发展空间受限。市区两级体制机制调整后,一大部分已开发地块和未来可发展空间划转湾新区。且随着“退二进三”不断加快,工业用地供应日益减少。四是核心平台载体缺乏。湾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大平台尚在开发初期,未形成规模集聚态势,大体量的龙头企业和项目不多,产值上亿元企业仅有63家。(二)发展环境1、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为工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世界主要经济体因新冠肺炎疫情面临停工停产、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全球产业链面临新一轮重塑,并且我国把“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为“六保”之一进行重点部署。当前,我区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有利于巩固我区企业在全球产业
8、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并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2、双循环发展格局为工业发展带来新空间。党中央已明确提出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伴随这一战略深入实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有利于区行业企业捕捉新需求、发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模式,建立新生态,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3、数字化发展趋势为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数字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工业与科技、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度融合态势更加明显。随着省数字化改革纵深推进和工业4.0标杆城市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深入实施,工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推进,数
9、字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赋能制造业作用倍速释放,为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4、一体化发展态势为工业开放发展带来新突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区之间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建立一体化大市场,区域联动创新与产业协作能力正加速释放。工业用地较为紧张,在“十五五”融长接沪关键期,更需要秉承开放发展态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更多形式的推进工业飞地和在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发展空间拓展和能级提升。5、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对工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十五五”时期,提出要聚力新府城建设,在开启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在“重要窗口”建设中高水平展现“新府城
10、景致”。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未来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凸显,“退二进三”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这一大背景下,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转变观念,强化科创孵化功能的培育与植入,形成科创引领发展态势。总之,在逆全球化和后疫情的影响下,工业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同时数字技术的大发展、传统产业的大转型、区域发展的大协同、产业之间的大融合等都为工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可以预见,“十五五”时期我区工业发展仍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
11、三立三进三突围”的新时代发展路径,以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为统领,着力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以数字化、绿色化、集约化、服务化、集群化为方向,坚定“个十百千四增强”战略路径,扎实推进九大重点工程,着力构建“2+4+N”工业产业体系,重点培育“1212工业企业梯队,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区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将我区建设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样板地、科技创新孵化新高地、传统产业转型引领地,力争成为工业4.0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区。(二)总体战略1、一个总体定位:“一区三地”。即工业4.0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区,数字经济发展样板地、科技创新孵化新高地、传统产
12、业转型引领地。2、二个目标维度。一是产业维度:构建“2+4+N”工业产业体系。即打造医药健康、缝制设备2大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提升智能家居、汽车零配件、电子信息、时尚产业等4大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未来产业。二是企业维度:形成“121”工业企业梯队。即培育1家百亿企业、20家十亿以上企业、100家亿元以上企业。3、一个战略路径:“个十百千四增强”。“个”一一打造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一个产业大平台,争取纳入省大湾区产业平台或“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实现平台能级大提升,增强产业承载力;“十”一一滚动实施现代制造业10大
13、标志性项目,以标志性项目为牵引,实现产业链式扩张,增强产业带动力。“百”一一实施百亿投资计划,以项目的留驻和招引落地为突破口,实现产业融通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力;“千”一一规上工业产值超千亿元,达到1200亿元,实现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跃升,增强产业竞争力。4、九大重点工程。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数字赋能工程、示范链条打造工程、企业培育工程、品牌塑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融合提质工程、项目支撑工程、资源聚力工程等9大重点工程。(三)基本原则创新发展。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引导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
14、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制造业创新体系。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工业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实施“互联网+”专项行动,努力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制造业各个环节,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集群发展。实施精准招商,加快重点产业关键环节企业引进,同时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整合区域资源,推进制造业生产要素空间重构,加强工业重点园区建设,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开放发展。着眼互利共赢、内外统筹,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加快企业走出去;强化与周边区域协作,创新飞地模式和探索共建产业园等,以开放
15、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绿色发展。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绿色工艺、研发绿色产品,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四)发展目标到2030年,在实力提升、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质量效益方面实现有效跨越,产业转型成效显著,产业链条加快完善,工业提速提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工业4.0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区。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到203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o成功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亿元以
16、上企业突破100家,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150亿元。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到203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7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3%和62%o质量效益显著改善。到203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8万元/人,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32万元/亩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用水量降幅均完成省级下达指标。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3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4.08%左右,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7%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00家以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
17、0件。表1区“十五五”工业发展指标体系指标2020年2030年体实力*工业增加值(亿元)232.95330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830.331200*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9.933亿元以上企业数(家)63100工业性投资150产业结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31.6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55.362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96.4597以上月量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兀/人)21.728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万元/亩)25.432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完成下达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
18、排放降幅(%)完成下达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完成下达指标仓能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723.5力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302.7以上国家级IwJ新技术企业(家)83200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020备注:(1)考虑到目标的可比性,2020年采用小数据,但由于部分小数据不可得,故用大数据代替。其中带*是大口径数据。(2)指由于2020年数据未出,采用2019年数据。(3)表示五年累计数三、产业体系围绕工业发展总体定位,立足“十四五”时期“三千三百”特色优势,充分考虑本地产业关联性、创新性、竞争力和带动性,结合当前发展趋势,以高端、智能、绿色、
19、集群、服务为方向,在“十五五”期间,优先发展医药健康、缝制设备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产业,提升发展智能家居、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时尚产业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未来产业,重构“2+4+N”新型制造业体系,引领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招商链、政策链等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为工业强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2X+N”产业体系2大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产业集琳4大具有台州特色的产业集群若干个未来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和传感器智能终端光电子材料和元器件K:Y/车用像塑制品核心配套产业生活塑料用品工艺美术曲纺织一段沁图1“2+4+N”产业体系(一)打造2大具
20、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聚焦医药健康、缝制设备等基础好、竞争力强的核心产业,把握全球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机遇,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到2030年,在医药健康、缝制设备2大领域建成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体系。1、医药健康发展定位及目标立足现有基础和特色优势,以“绿色制造、国际高端”为导向,以“主攻成品药、培育生物药、做优原料药”为路线,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厚植优势,全面推进现代医药健康产业高端、绿色化发展,重点贯通以海正药业等重点医药企业为龙头的医药产业链,打造“中国绿色药都”。发展重点医药制剂。发挥海
21、正药业口服抗肿瘤固体制剂引领作用,对接国际标准,鼓励生产装备提升和工艺流程优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研发带动生产,重点发展PROTAC新药开发技术、给药新技术、药物缓释控释技术,及新机制、新靶点、新结构、新药物组合和新剂型(二类新药)化学药等。研发创新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菌感染、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改良型新药,积极开发罕见病用药、艾滋病用药、儿童及老年人用药等临床短缺药物,加快开发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药。生物制药。依托海正博锐、海晟药业等,联合兰州大学王锐院士生物医药研究所,重点突破抗体药物的新靶点筛选、蛋白修饰及抗体偶联、重组蛋白高效表达等前沿关键技
22、术,开展新型治疗性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治疗药物、新型基因工程重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核酸类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核酸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一代生物疗法,有选择开发生物类似药大品种。高端原料药。依托全区现有原料药优势,围绕抗肿瘤药、心血管系统用药、精神障碍用药、笛体类药物等特色原料药,通过技术创新、生产装备升级和环保设施投入,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巩固提升现有优势大品种市场竞争地位,积极开发技术门槛高、生产难度大的高附加值品种,培育新的拳头产品系列。鼓励企业抓住全球专利药密集到期机遇,在保持CMO生产和欧美高端原料药产业承接的基础上,大
23、力拓展CDM0、CRO领域。在做大医药健康产业的同时,转型提升特色化工行业,引导向高端、绿色方向发展,做强新型活性染料,转型绿色农药制剂,创新发展精细化工。2、缝制设备发展目标和定位以“新蓝海、新市场、新模式”为导向,强化创新驱动,提升缝制设备及零部件企业设计、装备、工艺水平,加快发展形成缝制整机设备、关键零部件、成套智能缝制设备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缝制设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到2030年,努力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缝制装备智能制造基地、行业领先的缝制设备创新研发中心、世界一流的缝制设备智能制造服务中心。发展重点缝制整机设备。做大杰克的智能缝制单元、裁床,新顺发曲折缝等为代表的特种机、高端机市场
24、重点发展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电脑绣花机、智能裁床、模板机、罗拉车、铺布机、平缝机、包缝机、绷缝机等整机设备,培育发展钉扣机、开袋机、锁眼机、整烫机、定型机等特种机系列产品。加快研发高端箱包缝制技术、汽车产业缝制技术等国外垄断技术。鼓励缝制设备向时尚化、智能化、人性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关键零部件配套。加强对零部件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支持力度,着力提升本地零部件企业设计、装备、工艺水平,支持缝制设备行业加强对旋梭、机针、弯针、球连杆、螺钉、轴、杆、凸轮、齿轮、球类零件等加工工艺复杂、承受交变负载、使用在关键部位、对缝纫性能影响大的零件和异形传动零件工艺研究。鼓励企业积极攻关伺服电机、缝制数控芯片等重大
25、关键技术,提升设备档次,促进工业缝纫设备向特种化、高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成套智能缝制设备。支持杰克等龙头企业,融合物联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数字化信息技术,突破机器视觉、运动控制、故障预测等技术,衍生发展高效节能直驱电机、控制驱动系统和嵌入式控制软件等,以智能缝纫机、智能缝制单元、成套装备集成为发展路径,引导企业向服装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全面推广智能机器人制造与装配技术,加大服装吊挂、熨烫整理、缝纫设备及生产线管理为主要功能的服装加工自动生产线装备应用,建立智能化示范生产线。(二)打造4大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针对电子信息、智能家居、汽车零配件、时尚产业等特色产业,紧跟产业和科技
26、发展新方向,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大政策扶持,推进以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绿色化“四个化”为重要标志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版,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品高标准、国际化发展,推动供应链本土化、区域化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1、电子信息 发展目标和定位主动对接5G,强化行业龙头引领,重点发展防护屏、触摸屏、反光膜等精密光学薄膜、LED衬底等光电子产品,积极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各类零部件生产制造。发挥水晶光电等龙头企业作用,突破高端光器件、半导体芯片、图像传感、大功率激光器件等技术短板,大力发展光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培育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及光通信等新兴领域,打造全球最大精密光
27、电薄膜元器件制造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镀膜基地。一一发展重点光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以提升产品附加值为方向,加快新型元件向器件、组件和终端产品延伸。大力发展光学低通滤波器和反光材料、精密高灵敏触摸屏、3D电子玻璃、柔性超薄电子玻璃、生物识别组件等。探索发展LED芯片和外延片等高端关键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聚焦省级超高清及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AMOLED微显示、柔性显示、MicroLED显示、MiniLED显示、OLED柔性显示等新型显示模组和器件,加强高世代制程生产线建设和技术工艺开发,加强核心材料研发,积极拓展新兴技术领域应用。智能终端。以“智能化、多功能化、品牌化”为方向,加快智能平板电视
28、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微型投影仪等智能终端研发创新;推动终端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创新延伸,积极发展车联网终端、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终端等新产品,提升人机交互水平、增强用户体验。集成电路和传感器。探索发展智能终端专业芯片、工业和环测用传感器等,加强功率器件、MEMS传感器等特色工艺半导体制造生产线的布局和建设。结合新基建、环境生态保护等,拓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环保监测系统、车联网等应用范围广、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市场。2、智能家居 发展目标和定位充分发挥以星星冷链、怡和卫浴、星星便洁宝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先企业的先发优势,以设备改造、工艺升级、产品开发为抓手,巩固提升产品质量,推广人性化设计理念
29、丰富产品门类,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打响智能家居品牌,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智能家居设计研发生产基地。 发展重点智能马桶。重点发展高品质电子马桶、智能网联马桶等产品,鼓励企业向提供整体智能卫浴设计生产方向发展。强化智能马桶功能研发,提升自动冲洗、排污、暖风烘干、加热保温等基本功能,优化智能除臭、坐圈缓降、智能感应、喷嘴自洁、紫外线杀菌等辅助功能,提升智能马桶的节水性、安全性。强化外观设计,基于用户体验观感等人性化需求,努力提升产品的外观设计,为消费者带来舒适美观的体验。推进与大健康相融合,支持面向卫生健康防疫需求,开发具有除菌、除病毒、抗菌、抗病毒、净化等防疫功能和具有营养、保健、健康监测、个
30、人护理等健康功能的新型智能马桶产品。强化关键零部件研发,提升加热器、控制器、电磁阀、集成阀、冲洗器等关键零部件质量与功能。加强原材料供应,强化与朔州等地区合作,加大陶瓷等原材料供应,加快非陶瓷智能坐便器等新材料研发。智能家电。推进高端智能家电产品研发,重点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语音、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算法、5G等在家电产品上的融合应用,提升冷柜等家电产品新型智能化水平。鼓励传统日用品、家电、家居产品的跨界发展,开发个性化定制家电、特殊用途及特殊人群家电等新产品。支持行业面向卫生健康防疫需求,开发具有除菌、除病毒、抗菌、抗病毒、净化等防疫功能和具有营养、保健、健康监测、个人护理等健康功
31、能的新型家电产品。3、汽车零配件 发展目标和定位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加快推动传统汽车零部件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转变,做大做强做精汽车关键零配件,建设成为汽车零配件高端制造基地。 发展重点核心配套产业。依托长鹰信质、博弈科技等企业,积极推进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的协作,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器、整车轻量化产品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率先布局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鼓励传统企业推进技术改造、装备升级、研发创新,创新发展车载光学系统、车载雷达系统、信息终端、车载高清显示器等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前瞻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依托新能源汽车基地,探索发展动力电
32、池单体、电池系统、永磁电机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实现新能源汽车领域突破发展。车用橡塑制品。依托区现有基础,顺应全球技术趋势,重点发展橡塑密封件和汽车非轮胎橡塑产品。重点发展高端密封件,鼓励企业不断向高端领域开发新产品,不断加大非标、定制化生产能力,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新能源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动力总成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主动或被动安全系统所需的各种橡胶密封件。加快发展汽车用非轮胎橡塑产品,重点发展减震件、胶管、气门座圈及安全制品等橡胶配件,加快发展空气导流板、灯罩、车棚、装饰板、通气孔部件、通风道、发动机罩等塑料汽车内饰件,发动机隔热降噪产品、塑料歧管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高性能功能件。4、时尚
33、产业 发展目标和定位以设计为龙头、“科学与时尚”为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眼镜制品、纺织制品、工艺美术品等时尚产业,全面完善文化、信息、传播、营销、金融等多领域对时尚产业的服务能力,打造成为浙东南时尚产业核心高地之一。 发展重点眼镜。依托大光明、亮洁等骨干公司,推动眼镜工业向科技化、轻质化和时尚化方向发展。加快光学性能优化、材料轻质化、表面增强、抗损自洁等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以太阳镜、老花镜、光学镜架为基础,加大研发设计力度,重点发展时尚度高、功能性强、品质优的眼镜。加快发展镜片、镜布、镜架、镜鼻、镜盒等零配件,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培育发展矫正视力眼镜、虚拟现实眼镜、工业护目镜、医用护目
34、镜等智能眼镜、特种眼镜,打造适合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眼镜全产业链。强化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推动家庭作坊式眼镜生产企业转型升级。纺织制品。依托“台绣”传统优势品牌,做大丝绸城,重点发展一批时尚感强、充分融合高端设计理念和传统绣衣工艺的服装品牌,大力推动高档丝绸及混纺面料、高档丝绸针织品、丝绸艺术品及高端智能化丝绸装备的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档丝绸特色产业基地和国际丝绸时尚中心。加快洪家童装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童装服饰新花色、新品种、新款式、新功能的研发设计,提升童装科技含量、文化内涵、环保性能。工艺美术品。积极采用三维CAD,3D打印等技术,发展柔性化生产,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加快融入传统文化和现
35、代时尚元素,连接创意设计、生产制造与消费市场,开发提高产品种类、花色和生产工艺,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重点发展木制、铁质工艺摆件、民间工艺及绘画艺术品、创意圣诞礼品,开拓影视传媒及动漫周边玩偶、特色旅游纪念品等。(三)培育若干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面向未来、抢抓“风口”,瞄准技术发展趋势,紧盯数字经济、战略性新材料等产业,积极对接腾讯、华为、阿里等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引进前瞻性的优质项目或行业龙头企业入驻湾数字经济产业园,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若干未来产业集群。1、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智能装备等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材料。加快引进第二代
36、聚乳酸生产技术,合作共建中科院()未来新材料研究院,重点扶持以聚乳酸为代表生物可降解塑料,大力发展在纺织、医用、汽车等领域应用的聚乳酸纤维、聚乳酸薄膜、无纺布,推动产业向无纺布袋、服装、包装材料等下游产品延伸,培育新材料产业增长极。新能源汽车。围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前沿技术领域,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从新能源汽车电池入手,依托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研发中心,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控、电机系统,实现新能源汽车领域突破发展。绿色环保。突破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工业滤布、水供给净化处理、水污染治理、油污处理等污染治理装备与关键部件,积极发展高效节能变频控
37、制及无功补偿技术与装置。智能装备。加强智能供给,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智能机床、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工业数采设备、机器人控制器、智能网联车设备终端、5G物联网通信模组和终端等,谋划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单元、系统装备及成套生产线。2、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发展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产业,力争在未来产业培育上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以人工智能小镇谋划建设为依托,加快突破机器视觉、生物识别、语音识别、智能人机交互等基础关键技术和算法,重点发展机器人、自动驾驶等相关产品及配套零部件及材料,拓展“人工智能+工业智能”应用解决方案。5G产业。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5G通信生产企业,重点发展射频器材、基站天线
38、光模块等5G基础材料、通信设备及智能终端制造。物联网。加快核心技术引进,重点开发多速率多频段的蜂窝物联网模组设备及短距无线通信设备,积极发展物联网实时操作系统、边缘智能设备管理平台等。区块链。加强与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融合集成,加强在电子政务、金融征信和产品追溯、产业链合作、公益服务等领域技术开发与生产。四、空间布局区工业空间布局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凸显,未来工业发展要转变观念,空间布局上必须突出科创引领作用。二是紧紧把握省里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战略机遇,按照“淘汰撤销一批、转型提升一批、整合优化一批、创建打造一批”的原则,对的园区进
39、行整合提升,形成产业发展主平台。三是随着“退二进三”深入推进,工业用地制约将会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布局上必须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通过开放协作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发展跃升。基于上述空间布局总体思路,按照区国土空间规划要求,顺应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趋势,结合产城融合发展要求,加快形成“一谷引领、一园支撑、开放拓展”发展格局。(一)一谷引领一谷引领,即科创谷。由大道、疏港大道、75省道复线等合围而成的区域,约60平方公里。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聚焦创新格局优化、创新产业培育、创新平台打造、创新资源汇聚、创新生态构建、创新机制探索,构建“一谷十区”空间格局,打造“创新驱动、产业带动、辐射联动”的“
40、三地一窗口”(创新产业集聚地、创业孵化样板地、创新生态新高地,湾科创走廊的核心展示窗口),力争成为引领乃至产业转型和创业创新的强大引擎。专栏1科创谷建设导向1、数字经济创新区。以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中心,着力发展半导体材料、人工智能、5G等,打造全市数字经济的集聚地。力争“十五五”期间实现“双一百”目标(累计产业投资100亿、实现产值超100亿),争创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2、高新产业创新区。以绿色药都小镇和智能马桶小镇为基础,加快推进省级特色小镇命名,打造成为以生物医药和智能马桶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3、科技孵化创新区。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区科创中心为核心,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41、专注引进科技型小微企业。4、人才引育集聚区。以人才城、汇智园为平台,建设人才集聚区,优化城市配套功能,打造集居住、生活、学习和创业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增强区域人才吸引力,打造人才汇聚高地。5、小微企业活力区。以飞跃科创园、聚星科创园等为依托,创新工业地产开发利用新模式,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构建创业创新大平台,打造小微企业的创业乐园。6、信息软件创新区。以一江两岸科创中心为基地,围绕服务建设工业4.0标杆城市,面向基础软件、工业核心软件等领域,积极谋划引进重点软件服务企业,打造省内具一定有影响力的信息软件服务园。7、科技金融创新区。以中央商务区金融集聚区为载体,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42、集聚一批创投机构,打造政策体系完善、产品种类丰富、功能覆盖全市的区域科技金融创新中心。8、创业苗圃孵化区。以大学生创业园为基础,重点引进市内外大学生创业项目入园发展,打造成为全省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新典范和全新模式的大学生创业“硅谷”。9、创业创新孵化区。以(上海)创新港为依托,聚焦战略新兴产业,搭建孵化平台,建设新型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园区,打造沪台科技合作示范区。10、科技研发创新区。以高教园区、浙大研究院、高铁新区为依托,聚焦科学研究、教育培训、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强化校地合作,产学研协作,打造成为辐射全区,服务全市的科创综合区。图2科创谷规划展示图(二)一园支撑按照省园区整合要求,现代医药
43、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工业发展的窗口平台。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原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分区、聚星科创园、飞跃科创园等区块为基础,加快整合为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设椒北片区、椒南片区、下陈(洪家)片区。着力推进管理运营创新、传统利益分享机制。重点推进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智能马桶小镇、绿色药都小镇、小微园区等重点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医药健康、智能缝制设备、智能马桶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打造区工业发展核心支撑园区,辐射带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专栏2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本情况椒南片区:11.70平方公里,东至岸线,西至太和山、安康路,南至市府大道,北至岸线;
44、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医药制剂、生物医药、制药装备等医药健康及智能缝制设备、智能马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椒北片区:1.28平方公里,东至经三路,西至经一路,南至岸线,北至纬一路及托管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现代医药、机械制造等。下陈(洪家)片区:1.28平方公里,东至规划道路,西至机新线南延,南至王桥泾、规划道路,北至洪三路。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缝制设备。台州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椒江经济开发区(筹)规划示意图图3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示意图专栏3重点园区建设导向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总规划用地面积10500亩,力争打造“万亩千亿”数字经济产业的平台载体。着力打造“一廊三区”:一
45、是智慧生态长廊,依托北岸岸线,打造基于5G的智慧绿廊;二是未来生活体验区,按产城融合要求打造产业园生态,建设人才公寓、学校医院、文体场馆等公共配套设施,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智慧生活服务链;三是数字产业化功能区,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数字经济融合型产业的引进、孵化、培育为方向,结合海洋生物制品及未来食品全球现代中心项目等重点项目合理布局规划,重点建设创新孵化区和数字产业园;四是产业数字化功能区,以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技术在生产、物流等领域的应用为方向,同时发挥临港优势和交通优势,建设智能制造园和智慧物流园。绿色药都小镇。按照省级特色小镇标准扎实推进绿色药都小镇建设,争取省级特色小镇的正式命名,并努力
46、争创省级高新技术特色小镇。智能马桶特色小镇。推进智马综合体二期建设,争创省级标杆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按照省级特色小镇标准扎实推进智能马桶小镇建设,并努力争创省级高新技术特色小镇。小微园区。推进飞跃、聚星等科技产业园转型成为转为创业创新园。提升小微企业工业园标准化管理水平,健全入园评价选择机制和有机更新的退出机制。推进小微园区数字化园区提质,完善园区政务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功能,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力争建成一批星级小微园区。(三)开放拓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全方位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内外联动,异地拓展,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市域互动
47、整合政策、产业和资源优势,通盘谋划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合作、联动开发,促进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市域产业平台互动融合发展。创新开发建设机制,积极推进市内合作“飞地”产业园建设。区域一体。加快探索一体化发展新路径,加大培育要素和资源共享,创新产业合作机制,探索跨区域合作项目中财税利益分配机制。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体系,抓紧谋划对接上海合作产业园,拓展省内外互动新空间。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在转化,谋划共建“创新飞地”产业园。海外拓展。深入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不断拓宽海外对接渠道,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企业及研发中心,建设国别产业园
48、境外并购国际产业合作园。鼓励杰克、水晶光电等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助力企业搭建全球化产品销售体系。支持企业在国内外布局生产基地、研发机构等。支持智能马桶等特色行业抱团开展自营出口。五、重大工程(一)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科创谷建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打造成为湾科创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展示窗口。加强产学研合作,联手“双一流”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共建一批高水平研究院。高起点谋划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合成生物制药研究院、医药产业创新中心等建设,推进上海专家赋能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机构落地;谋划智能马桶、光电材料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双尖双领”攻关计划,加强医药健康、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