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入介入 共生共生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目目录录从有到无;苏苏州州博博物物馆馆设设计计解解读读1.建筑功能2.技术指标3.参观流线4.主庭院的更改5.立面6.结构7.形体1.图底生成2.体量生成(未做)3.功能单元生成(未做)从无到有;项目背景;选址问题;项项目背景目背景苏州博物馆老馆苏州博物馆老馆:1960年建立馆址为忠王府中部主体建筑全馆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余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为什么要建新馆?为什么要建新馆?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苏州需要一座更现代化的新馆。而旧馆则作展示古建筑本身之用,以及展示少量无
2、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忠王府忠王府(老馆)(老馆)拙政园拙政园新新馆选馆选址址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的“缓冲区”之内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6个选址方案个选址方案VS对其余5地块的情况尚无调查北寺塔以东、西北街以北地块北寺塔以东、西北街以北地块经苏州文博部门调查研究,现址范围内没有文物保护单位。现状建筑可分为3类:1.公共建筑平江医院,是区级医院,为1970年代建造的障碍性建筑,面积6 309 ,因拆迁费用高,政府一直想拆而未拆;2.一般住宅,共10 427,主要为近代和现代所建,保存价值不高;3.有一定价值的古建筑两处,为市属“控制保护建筑控制保护建筑”,即张氏义庄和亲仁堂,合计面积 2 32
3、8 ,张氏义庄现由多户居民合住,亲仁堂现为平江医院车库,功能使用极不合理。平江医院平江医院张氏义庄张氏义庄亲仁堂亲仁堂忠王府忠王府最最终选终选定地定地块块原状原状整个区域水陆并行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它是进入苏州老城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南邻步行街东北街,它是苏州一条重要的文化街,串联起拙政园、忠王府和苏州园林博物馆。其中拙政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忠王府是一座较大型的官式宅邸,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已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东北街以南是一片完整的苏州民居。第一,有利于整治和改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处历史街区的环境;第二,利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建设新馆,利于节约投资,又易于新馆老馆相得益彰;第三,由于历史原因
4、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助于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最最终选终选定地定地块环块环境境齐齐门门路路东北街东北街选选址争址争议议争议来源:1.拙政园和忠王府的属地与新馆馆址(主要指两处古建筑)有无隶属关系?(历史原因)2.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能否建新建筑?(文物建筑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争议:正统含义常规的做法是划定保护范围、确定建设控制地带等,“修旧如旧”;新的评价标准具有新的历史意识、分辨出文化特色与个性、认识文化与时代关联性)图底生成图底生成1、同时确立场地南北轴、同时确立场地南北轴 线和入口线和入口建筑摆位与入口位置建筑摆位与入口位置有两
5、个选择:、东西向,入口在西、南北向,入口在南东西向:便于布置广场,解决车流、人流问题;避免与忠王府、拙政园游客人流交杂;避免出入口与忠王府紧邻并置产生的新旧建筑形象冲突。与地域割裂图底生成图底生成1、同时确立场地南北轴、同时确立场地南北轴 线和入口线和入口看邻居们:忠王府三条并列南北轴线;园林博物馆到传统江南住宅:南北纵向生长格局南北纵向生长格局与拙政园补园伸入部分做连接在场地中部与拙政园相连处确立一条南北向轴线,入口设于纵向轴线始端南北布局模式,契入地域南北布局模式,契入地域忠王府忠王府拙政园补园边界拙政园补园边界园林博物馆图底生成图底生成2、建筑围合式布局、建筑围合式布局前临街河,后筑园林
6、虚体)拙政园(主体部分)建筑围合中央虚体的形式图底生成图底生成2、建筑围合式布局、建筑围合式布局三面以新建筑围合,一面以补园之墙围合前临街河,后筑园林(虚体)拙政园建筑围合中央虚体的形式西路围建筑:与忠王府保留区断裂建筑区块的延续中部虚空:形成与拙政园的一脉相连东部围建筑:保持齐门路街道界面的完整、连续(院墙)江南传统住宅围合式布局图底生成图底生成3、建立门厅,连接东西、建立门厅,连接东西入口直面门厅,门厅作为水平交通核心,连接起东西两部分图底生成图底生成4、生成前广场和后庭院、生成前广场和后庭院由门厅及东西交通廊将中央虚体一分为二,划分出两进院落,承担前导广场和中心主庭院功能,形成入口空间
7、序列图底生成图底生成5、确定建筑的秩序:中央门厅和位于西侧、确定建筑的秩序:中央门厅和位于西侧 的的2核心及西侧的紫藤花园核心及西侧的紫藤花园化整为零化整为零拆分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央大厅参观流线的设计:与忠王府仍连为一体的设想(还原历史)。在东侧与忠王府并列处放置紫藤花园,作为新馆参观序列的收尾从有到无从有到无总总平平布布局局明确的功能分区:东、西、中三部分,并以中路为中轴线,中轴线上为两进式院落。一条东西横向的交通主轴线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展区办公区库藏区(一般位于地下)休闲接待部分(多分散于展厅)展区办公区布局方式:展区办公区博物馆的功能块:1.嵌入式(办公区面积要求较小)2.并联式并联式(平面
8、上展区与功能区划分 明确,相互独立。有利于管理与独立使用。)3.独立式(平面上独立,且形体上分立,多为组群式,以连廊等相连)西展厅部分中入口、大堂、主庭院东行政办公、少部分展厅、休闲展展 区区行政办公行政办公一层平面一层平面部分二层部分二层地下展厅地下展厅公共教育公共教育业务研究业务研究藏品储藏藏品储藏水庭水庭技术用房技术用房P P地下层平面地下层平面卫生间卫生间建地下通道连接小姐楼(古文物库房)一层为主,部分二层百分之五十为地下结构,且与文化遗产相邻深基坑支护问题极大地争取绿地面积技术列表技术列表除展厅外:技术用房面积和公共教育面积占最大比例。技术用房几乎全在地下室,并处于边角空间;公共教育
9、用房包括多功能厅、影视厅、图书馆,便民、利民,使博物馆功能更全面。陈展部分,藏品储藏占了近1/3。因此,藏品储藏的摆放问题需要合理设计。视线视线路径路径转入入口大门,八字形,空间稍作收缩随即而来:空间突然放大的前院空间进入大堂:空间再次收缩走上休息平台:空间再次放大空旷的院子,只几棵孤树,细沙铺地,环境极“简”易识别性、探索性后院,环境信息非常多:亭榭、水面、小体量山石、树木、竹林复杂性参观流线与视线设计参观流线与视线设计第一条轴线空间序列进入尾声第一条轴线空间序列进入尾声借景:借拙政园补园之景,做到空间的既分又合。传统山水画构图技法:白墙为背景,山石为画,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收尾:收尾:
10、脚步不可及,视线可及)(脚步不可及,视线可及)视线视线路径路径转折处以水景楼梯做收头(人们可以顺着水声走入地下层观展,也可以转进临时展厅)较开敞的公共空间“放”长廊:视线得到压缩,“收”视线视线路径路径经过视线上层层铺垫后,亭子方可进入。参观完第二个展厅,视线终端是竹林,向左转,依然是小景,让游客自然转弯。狭长的走道给人带来期待感路径转折处:、忠忠王王府府以紫藤园做整个游览路径的收尾每个转折由不同主题小园林收头,“移步换景”。出口出口:由忠王府西路藏书阁院门作为两者的过渡入口,进入忠王府做的继续参观。或由南侧巷门出去。流线特点:布局上带有方向性,在尽端配置有吸引力的内容 芦原义信步移景异 中
11、国园林思想参观流线总体(垂直方向:以悬挑的景观楼梯相连)环形序列形式:环形序列形式:几个体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以西部和东部进行围合,基本布局呈放射式。相互关联的相互关联的“子序列子序列”:新馆西部的几个展区,是串联+通道式的交通流线组合形式,也具有放射式的特征。指各个展厅或其中若干个展厅直接贯穿连通,各展厅又通过一个贯穿始末的通道连成整体。优点: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引导性,观众在这样的空间中基本不会迷失方向,参观流程可以作到不重复、不逆行、不交叉。缺点:使观众产生疲劳和单调感。陈列空间组织陈列空间组织 放射放射 环绕环绕串串联联+通道式交通流通道式交通流线组线组合合陈列空间组织陈列空间组织 分
12、割分割 多层次多层次单层系统模式(如浙江美术馆)单层系统模式(如浙江美术馆)中央大厅中央大厅布展+休憩、休闲+交通枢纽(垂直交通布置,路径)化整为零化整为零拆分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央大厅简单到复杂展览+交通休憩休闲展览+交通展览+休憩小尺度空间空间层次丰富空间功能趋单纯性并且不仅仅把所有藏品划分在主体建筑的室内展厅,室外设计了独立展厅,宋画斋:复原宋代民居厅堂,从基础开始到屋顶全部采用传统工艺。陈列空间的分割陈列空间的分割 多层次展览空间多层次展览空间图底反转图底反转。原本中央庭院,四周展厅,转成中心展厅,四周庭院。陈列空间的分割陈列空间的分割 多层次展览空间多层次展览空间苏州博物馆中以苏州工艺为
13、主的展品小巧玲珑。因此,展厅不采用大开间,而是对展厅进行巧妙地分割,根据每个展厅及展品的特点量身定做。展厅的设计采用了135米的模数,为展厅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体量生成体量生成被拆分的三个“小”大厅为制高点,成为整个群体建筑体量的中心 小尺度的平面划分小体量的建筑与周边建筑获得和谐装卸装卸运输平台运输平台展品通道(从室外到室内)室内运输办公流线办公流线业务研业务研究究P P业务研究者(地下一层)行政办公人员:一层到二层多个地下一层办公出入口:地下面积较大,满足地下疏散出口要求。“巷”新馆建筑的西北端和东北端都留出了3m消防通道,最窄处净宽2m所以不能进消防车(=3.5m4.0
14、m)区域间隔火作用紧急情况人员疏散通道主庭院设计的更改主庭院设计的更改1.曲桥“二折桥”2.水池驳岸硬质、线条人工化3.亭子登高的台阶取消这座桥是出口的必由之路,自然态的园林式曲桥不满足公建人流疏散的要求。WHY?自然态的游园路径转变为人工态路径自然态的游园路径转变为人工态路径通过水岸代替桥,桥的背景由直墙改为折墙,创造原本需要曲折之意;水域边界必要的后移;增加眺望台,打破“折桥”的单调。延长游览时间(园林思想);桥末台阶选用自然石块,是原本自然态岩石景观的浓缩;驳岸由有机自然态转为无机人工态,呼应折桥。由桥引起的改动由桥引起的改动立面立面建筑高度控制: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
15、高度为15.3m,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苏州市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及其它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12米,建筑高度最高不超过15米。水巷两岸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36米。沿交通干道立面做局部二层,树立建筑形象“中国黑中国黑”火烧喷沙面石材(干挂)火烧喷沙面石材(干挂)作为装饰,这种石材有着特殊的属性,淋了雨时颜色是浓浓的黑色,干燥的时候变成浅灰色,室外阳光直射的时候变成了深灰色。以瓦为墨,与中国古老的书法的“墨分五色”异曲同工。传统小青瓦屋面传统小青瓦屋面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结结构构&构造构造结构:钢结构桁架屋面+混凝土剪力墙大厅顶部悬挂下来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它是力学上的需
16、要,也在风格上协调。石材嵌套拼接:每块石材重达三四百公斤,人工敲磨,才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结结构构&构造构造金属屋面板做防水,形成封闭的防水系统2cm架空层:架空隔热,消除热桥,稳定室内环境。用灰色装饰直线条代替传统的木梁,既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又成为新建筑的现代表皮纹样保留了木梁、木椽构架的传统形制,并用开放式钢结构代替。避免木制品因长时间光照而变形;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对对传传统统结结构构形形制制的的模模仿仿实面山墙实面为主相同的屋顶坡度屋顶形式屋顶形式现代几何元素对大屋顶的新构几何分解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传统元素的提取传统元素的提取:披檐老虎天窗传统屋顶的轮廓线屋顶形式屋顶形式高侧窗金属遮光条柔和的自然光的引入:柔和的自然光的引入:用光用光线线来做来做设计设计高侧窗为玻璃,而顶部的玻璃均采用木质感觉的金属遮阳片,一方面,使室内空间得到柔和、舒适的光线;另一方面,也让室内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大厅的则光线敞亮,以赏景为主。The end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