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设计题 目铧式犁的犁体设计学生姓名学 号系 部专 业班 级指导教师二一七年X月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摘要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本次毕业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铧式犁的犁体总体的设计,本机主要包括牵引悬挂装置、主犁体、机架和行走限深装置组成。本文首先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然后进行铧式犁整体的设计,最后并通过三维软件SOLIDWORKS对整机进行三维建模。关键词:铧式犁的犁体 ,牵引悬挂装置, 行走限深装置,三维建模AbstractPlough is a kind of
2、cultivated land of farm tools. By at the end of a beam of thick blade, usually attached to a set of drawing on its livestock or motor vehicle, is also useful to the human to drive, used for breaking clods and plow out of the groove so as to prepare for planting. This graduation design is the main ta
3、sk of the complete huasheng plow plow body overall design, this machine is mainly including traction suspension device, main plough body, frame and walk deep limiter.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and then to furrow plough the overall design, and finally by 3 d software S
4、OLIDWORKS 3 d modeling on the whole machine. Keywords: huasheng plow plow body, traction suspension, deep limiter, 3 d modeling 目录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犁的发展史1.2 犁的作用1.3 国内CAD/CAM的发展及趋势1.3.1 我国CAD/CAM的发展现状1.3.2 CAD/CAM技术的发展趋势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5 课题完成的内容第二章 铧式犁的犁体的总体设计2.1 铧式犁的结构组成2.2 主犁体的结构组成与作用2.3 设计参数的确认设
5、计2.4 主犁体的设计2.4.1 犁铧的设计2.4.2 犁臂的设计2.4.3 犁侧板的设计2.4.4 犁柱和犁托的设计2.5犁架的设计2.5行走限深机构的设计3铧式犁的三维造型的设计3.1 Solidworks软件简介3.2 零件建模3.2.1行走轮三维建模的形成3.2.2 支腿的三维建模形成3.2.3 TOOLBOX运用3.3零件装配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第一章 绪论1.1犁的发展史最早农民是用简易的挖掘棒或锄头来挖垦农田的。农田挖好后,他们把种子抛撒在地里,希冀着能有一个好的收成。但在5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农民开始尝试一种破碎泥土的新手段犁。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的枝段
6、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当将犁系上绳子并由一头牛拉动时,尖头就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农民可以用把手来驾驶犁。大约公元前970年,在埃及有人创作了这幅画有一个简单的牛拉木制犁的素描。与远在公元前3500年就制造出来的第一批犁相比,设计上并没有多大变化。在埃及和西亚干旱、多沙的土地上,用这种早期扒犁可以充分地挖垦农田,使庄稼收成大为增加。增加的食物供应完全可以满足人口的增长,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日益发展起来。到公元前3000年,农民们改进了自己的犁,把尖头制成一个能更有力地辟开泥土的锐利“犁铧”,增加了一个能把泥土推向旁边的及倾斜的“底板”。牛拉的木制犁仍在世界上许
7、多地方使用,尤其是在轻质的沙土地区。早期的犁在轻质沙土上使用起来,比在北欧潮湿、厚重的泥土上使用更为有效。欧洲农民不得不等待公元11世纪时传入的较重的金属犁。 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夏,商、西周,是我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汉代,产生了犁壁汉代的犁是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效率也较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全面进入牛拉犁耕的阶段,以耕耙耱为体系的精
8、耕细作技术越来越成熟,直辕犁结构已经相当完善,应用更加广泛。 隋唐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其农业技术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曲辕犁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曲辕犁的发明,在中国传统农具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我国的传统步犁发展至此,在结构上便基本定型。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犁型。 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辕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明清时期,耕犁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到清代晚期由于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耕
9、犁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浅,使犁身结构简化而又不影响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坚固耐用,既延长了使用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是一种进步。1.2 犁的作用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1.3 国内CAD/CAM的发展及趋势1.3.1 我国CAD/CAM的发展现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用户对产品的质量、成本、上市时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的CAD/CAM技术在近20年间也取得了可喜成绩。通过国家科委实施的863计划中的CIMS主题,也促
10、进了CAD/CAM技术的发展,CAD/CAM系统的软、硬件主要依靠进口拥有自主版权的软件较少;缺少设备和技术力量,有些企业尽管引进了CAD/CAM系统,但二次开发能力弱,其功能没能充分发挥。1.3.2 CAD/CAM技术的发展趋势CADCAM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虽然这项技术的发展时间不长,但它的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它已经成为新一代生产技术的核心,被公认为提高制造业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的关键。CADCAM系统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用户需求和技术环境,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构造模式。CAD和CAM两项技术虽然几乎是同时诞生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是按照各自轨迹独
11、立地发展来的。 CAD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形成阶段 195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采用阴极射线管(CRT)研制成功图形显示终端,实现了图形的屏幕显示,从此结束了计算机只能处理字符数据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图形学。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光笔,从此开始了交互式绘图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初,屏幕菜单指点、功能键操作、光笔定位、图形动态修改等交互绘图技术相继出现。1962年美国人Iva Sutherland开发出第一个交互式图形系统Sketchpad。此后,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商品化CAD软件系统。但是由于显示器价格昂贵,CAD系统很难推广。直到60年代
12、末期,显示技术有了突破,显示器价格大幅度下降,CAD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大大提高,CAD用户开始以每年30的速度逐年递增。n 在显示技术发展的同时,计算机图形学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整个70年代,以二维绘图和三维线框图形为主的CAD系统形成主流。 3成熟阶段 第一个实体造型(Solid Modeling)试验系统诞生于1973年,第一代实体造型软件于1978年推向市场,80、90年代实体造型技术成为CAD技术发展的主流,并走向成熟,出现了一批以三维实体造型为核心的CAD软件系统。实体造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拓宽了CAD技术的应用领域。 4集成阶段 CAD、CAM各自对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所产生的巨大推动
13、作用已被认同,加之设计和制造自动化的需求,集成化CADCAM系统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事。到了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的CADCAM系统都通过自行开发或购买配套模块的方式实现了系统集成。 (1)CAM技术的发展如前所述,除了CAPM、PAC等与管理层相关的内容外,CAM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数控编程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规划两个方面。其中的数控编程主要是发展自动编程技术。这种编程技术是由编程人员将加工部位和加工参数以一种限定格式的语言(自动编程语言)写成所谓源程序,然后由专门的软件转换成数控程序。195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伺服机构实验室公布了APT(Automatically Tools)系
14、统。在该系统基础上,后来又发展成APT、APT-IV。60年代初,西欧开始引入数控技术。在自动编程方面,除了引进美国的系统外,还发展了自己的自动编程系统。如英国国家工程研究所(NEL)的ZCL,西德的EXAPT。此外,日本、苏联、中国也都发展了自己的自动编程系统。如日本的FAPT、HAPT,苏联的CC、CAC,中国的ZBC一1、ZCX一3、CAM一251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APT语言为代表的数控加工编程方法已经非常成熟,甚至当今最好的CADCAM系统也还带有APT源程序输出功能,将CAD数据传递给APT系统进行处理,并产生机床数控指令。随着计算机技术、CAD技术的发展,数控编程开始向交互式
15、图形编程过渡。借助CAD图形,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将有关工艺路线及参数输入编程系统,再由系统生成数控加工信息。与批处理式的语言编程相比,此种编程方式是很大进步。目前绝大多数商品化CADCAM系统中,数控编程都采用此方式,如UGII、EUCLID、Intergraph、CV、I-DEAS等。70年代后,人们开发出面向图形的数控编程系统GNC,它作为面向产品制造的应用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推广。它将几何造型、图形显示、数控编程和后置处理等功能模块有机地结合一起,有效地解决了编程数据的来源问题,有利地推动了CAD、CAM技术向着一体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2)CADCAM技术的发展 进入70年代,C
16、AD、CAM开始走向共同发展的道路。由于CAD与CAM所采用的数据结构不同,在CADCAM技术发展初期,主要工作是开发数据接口,沟通CAD和CAM之间的信息流。不同的CAD、CAM系统都有自己的数据格式规定,都要开发相应的接口,不利于CADCAM系统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波音公司和GE公司于1980年制定了数据交换规范IGES(1nitial Graphics Exchange Specifications)。这一规范后来被认可为美国ANSI标准。IGES规定了统一的中性文件格式,不同的CAD、CAM系统可通过此中性文件进行数据交换,形成一个完整的CADCAM系统。将不同的系统通过适当的媒
17、介集成到一起,这就给CADCAM集成化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想法,许多商品化CADCAM或CADCAMCAE系统都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开发的。从本质上讲这是系统的集成,即将不同的系统集成到一起。 随着CADCAM研究的深入和实际生产对CADCAM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又提出用统一的产品数据模型同时支持CAD和CAM的信息表达,在系统设计之初,就将CADCAM视为一个整体,实现真正意义的集成化CADCAM,使CADCAM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统一产品模型的建立,一方面为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也为CADCAM系统中实现并行设计提供了可能。目前,各大商品化软件纷纷向此方向靠拢。例如SD
18、RC公司的I-DEAS Master serial版,在Master Model的统一支持下,实现了集成化CADCAM,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并行工程。8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工程化的CADCAM商品化软件系统,其中较著名的有CADAM,CATIA,UG-,I-DEAS,ProENGINEER,ACIS等,并应用到机械、航空航天、汽车、造船等领域。进入90年代以来,CADCAM系统的集成度不断增加,特征造型技术的成熟应用,为从根本上解决由CAD到CAM的数据流无缝传递奠定了基础,使CADCAM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成,从而发挥出最高的效益。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铧式犁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耕地机械。其
19、主要优点是翻转土垡、覆盖杂草残茬和肥料,消灭病虫害等性能好,但碎土能力较差,耕后尚需进行耙地作业。由于铧式犁使用最普遍,数量又最多,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与南方两种系列犁。该课题不仅需要设计机械结构和机构,同时课题还涉及到设计、绘图、控制等各方面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工程项目的能力。1.5 课题完成的内容本次设计收线介绍犁的发展历史、犁的作用,介绍CAD/CAM软件国内的发展和趋势。然后对铧式犁整体结构形式设计,最后通过三维软件SOLIDWIRKS对整个铧式犁立体结构进行三维建模。第二章 铧式犁的犁体的总体设计 2.1 铧式犁的结构组成铧式犁的主要组成如下图2-1所示:图2
20、1 铧式犁的结构组成如图2-1所示,铧式犁主要包括:机架、主犁体、限深装置牵引悬挂装置等。主犁体为铧式犁的核心工作部件。2.2 主犁体的结构组成与作用主犁体是铧式犁的主要工作部件。它的作用是切开土垡并使之翻转破碎以及覆盖地表的残茬和杂草。它由犁铧、犁壁、犁柱、犁侧板、犁托等组成。为了增强翻土效果,有的犁体上还装有犁壁延长板。主犁体的结构组成如下图2-2所示:图2-2 主犁体结构组成主犁体各个部件的作用如下:犁铧切开土垡引导土垡上升至犁壁。犁壁破碎和翻扣土垡。犁侧板平衡侧向力。犁柱联结犁架与犁体曲面。犁托联结犁体曲面与犁柱。犁踵耐磨件,防止犁侧板尾部磨损,可更换。2.3 设计参数的确认设计本次
21、设计的铧式犁型号1L-350,其型号含义如下图2-3所示:图2-3 型号含义2.4 主犁体的设计2.4.1 犁铧的设计犁铧的作用是切开土垡,并将它升运到犁壁。犁铧由铧尖、铧刃、铧翼和铧面构成。常用的犁铧,按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梯形犁铧、凿形犁铧和三角形犁铧。如下图2-4所示:图2-4 犁铧的结构分类本次设计采用凿形犁铧,如下图2-5所示:图2-5 犁铧设计图2.4.2 犁臂的设计犁壁是犁体曲面的主要部分,其作用是破碎和翻转土垡。犁铧和犁壁组成犁体曲面。犁体曲面的前边称为犁胫,起垂直切开土壤的作用;中部称为犁胸,起连续翻土和碎土的作用;尾部称为犁翼,它保证翻垡质量和位置。犁壁有整体式、组合式、栅条式
22、等形式。 如下图2-6所示:图2-6犁壁的结构分类本次设计的铧式犁设计耕宽为50CM,属于比较大的铧式犁,所以本次设计采用组合式,如下图2-7所示:图2-7 犁壁设计图2.4.3 犁侧板的设计犁耕时犁侧板贴在沟墙上滑行,承受并平衡土壤对犁体曲面的侧压力,使犁平稳前进。犁侧板还有防止沟墙坍塌的作用。多体犁上最后一个犁体承受侧压力最大,因此,最后一个犁体的犁侧板比前面几个犁体的犁侧板长些。犁侧板后端接触沟底的部分叫犁踵。犁踵做成活的、可调节的,以便磨损后调节或更换。本次设计的犁侧板如下图2-8所示:图2-8犁侧板设计图本次设计的犁侧板采用可拆卸更换形式,结构简单,方便更换。2.4.4 犁柱和犁托的
23、设计犁柱和犁托将犁铧、犁壁和犁侧板等组装在一起构成犁体。犁柱按结构可分整体式和组合式;按形状又可分为直犁柱和弯犁柱。北方系列犁中的牵引犁和深耕犁采用整体式直犁柱。南方系列犁大都采用分开制造的直犁柱和犁托。国外悬挂犁很多是采用弯犁柱,有的直接由犁架纵梁下弯而成,有的单独制造后安装在犁架上。弯犁柱下部装有犁托。犁托具有与犁壁吻合的表面,更换犁托,可换装不同曲面的犁壁。 本次设计的犁侧板如下图2-9所示:图2-9犁柱和犁托设计图本次设计的犁托采用焊接形式,犁柱和犁托之间的连接采用螺丝连接。2.5犁架的设计本次设计的犁架采用8080的方管焊接而成,具有搞强度,高刚性。设计图如下图2-10所示图2-10
24、 犁架2.5行走限深机构的设计本次设计的行走限深机构如下图2-11所示图2-11行走限深机构 如图2-11所示,行走轮的上下高度靠调节手柄进行调节。3铧式犁的三维造型的设计3.1 Solidworks软件简介首先我要对Solidworks进行介绍一下,它是一种先进的,智能化的参变量式CAD设计软件,在业界被称为“3D机械设计方案的领先者”,易学易用,界面友好,功能强大,在机械制图和结构设计领域,掌握和使用Solidworks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与传统的2D机械制图相比,参变量式CAD设计软件具有许多优越性,是当代机械制图设计软件的主流和发展方向。传统的CAD设计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
25、从正视,侧视,俯视等角度,根据投影,透视效果逐步绘出所需要的各个单元,然后标注相应尺寸,这就要求制图和看图人员都必须具备良好的绘图和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如果标注尺寸发生变化,几何图形的尺寸不会同步变更;如果改变了几何图行,其标注尺寸也不会发生变化,还要重新绘制,标注,因此绘图工作相当繁重。参变量式CAD设计软件,是参数式和变量式的统称。在绘制完草图后,可以加入尺寸等数值限制条件和其他几何限制条件,让草图进入完全定义状态,这就是参数式模式。由于软件自动加入了关联属性,如果修改了标注尺寸,几何图形的尺寸就会同步更新。也可以暂时不充分的限制条件,让草图处于欠定义状态,这就是变量式操作模态。美国Soli
26、d Works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开发三维机械设计软件的高科技公司,公司宗旨是使每位设计工程师都能在自己的微机上使用功能强大的世界最新CAD/CAE/CAM/PDM系统,公司主导产品是世界领先水平的Solid Works软件。90年代初,国际微机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微机性能大幅提高,而价格一路下滑,微机卓越的性能足以运行三维CAD软件。为了开发世界空白的基于微机平台的三维CAD系统,1993年PTC公司的技术副总裁与CV公司的副总裁成立SolidWorks公司,并于1995年成功推出了SolidWorks软件,引起世界相关领域的一片赞叹。在SolidWorks软件的促动下,1998年开始,国
27、内、外也陆续推出了相关软件;原来运行在UNIX操作系统的工作站CAD软件,也从1999年开始,将其程序移植到Windows操作系统中。由于SolidWorks出色的技术和市场表现,不仅成为CAD行业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也成为华尔街青睐的对象。终于在1997年由法国达索公司以三亿一千万的高额市值将SolidWorks全资并购。公司原来的风险投资商和股东,以原来一千三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获得了高额的回报,创造了CAD行业的世界纪录。并购后的SolidWorks以原来的品牌和管理技术队伍继续独立运作,成为CAD行业一家高素质的专业化公司。功能描述(1) TopDown(自顶向下)的设计(2) Down
28、Top(自下向上)的设计(3) 配置管理(4) 易用性及对传统数据格式的支持(5) 零部件镜像(6) 装配特征(7) 工程图(8) eDrawingSolidworks模形由零件,装配体和工程图等文件组成,没有生成零件之前的图纸称为草图。由2D,3D草图直接生成3D模形和工程图时,如果修改了草图的标注尺寸,其3D模形和工程图会同步更新;相反,如果修改了工程图的标注尺寸,其3D模形和草图也会同步更新。软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大大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常,从打开一个零件文件或建立一个新零件文件开始,绘制草图、生成基体特征、然后在模型上添加更多的特征,生成零件。也可以从其他软件导入
29、曲面或几何实体开始,编辑特征,生成零件和装配体工程图。这是常用的设计方法,也就是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草图绘制从零件文件开始,对于一个新的产品设计,要首先建立零件文件。由于零件、装配体及工程图的相关性,所以当其中一个视图改变时,其他两个视图也会自动改变。Solidworks2014允许自定义功能,选择菜单栏中的“工具”-“选择”命令,可以显示.定义”系统选项”和”文件属性”选项卡.Solidworks2014可以自动保存工作.自动恢复功能可以自动保存零件,装配体或工程图文件的信息,在系统死机时不会丢失数据.如果设定此选项,则选择”工具”_”选项”菜单命令.在”系统选项”选项卡上,单击”备份”选项
30、选择”每(n)次更改后,自动恢复信息”复选框,然后设定信息自动保存前应发生的变更次数.Solidworks2014具有很强的文件交换功能,可以输入,输出数十种文件格式,可以与AutoCAD,pro/ENGINEER,Solid Edge,CAM等软件很方便地进行文件交换。Solidworks2014在草图绘制模式及工程图中提供显示网格线和捕捉网格线功能。可将网格线与模型边线对齐,还可捕捉到角度。网格线和捕捉功能在Solidworks2014中不太使用,因为SolidWorks是参变量软件,尺寸和几何关系已提供了所需的精度。3.2 零件建模3.2.1行走轮三维建模的形成在SolidWorks中
31、行走轮的形成比较容易实现,通过拉伸、阵列等指令,行走轮的三维模型如图3-1所示。图3-1 行走轮三维图3.2.2 支腿的三维建模形成由于支腿的三维模型比较复杂,运用了拉伸,切除,圆角,等特征,形成支腿的三维模型。如图3-2所示图3-2 支腿三维图3.2.3 TOOLBOX运用另外,SolidWorks里toolbox里包含了各种传动件,螺栓,螺母,螺钉,轴承等数据,可直接调用输入自己参数即可。 轴承的建模,从toolbox中选择轴承,滚动轴承如图3-3所示图3-3 添加轴承3.3零件装配零件设计好了,可以将其在组建模式下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造成一个组件或完整产品模型。零件装配需要在
32、专门的组件设计模式下进行。在Solidworks2014 中,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创建一个组件设计文件:单击新建按钮,打开“新建”对话框。在“类型”选项组中选择“组件”单选按钮,在“子类型”选项组中寻则“设计”单选按钮,在“名称”文本框中输入组件名称,清除“使用缺省模板”复选框,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弹出“新建文件选项”对话框。从“模板”选项组的列表框中选择“mmns _SLDASM_design”,单击“确定”按钮。在组件设计中(装配设计),主要有两种主流设计思路,即自底向上设计和自顶而下设计。通俗一点而言,前者是将已设计好的零部件按照一定的装配方式添加到装配体中;而后者则是从顶层的产品结构着
33、手,由顶层的产品结构传递设计规范到所有相关子系统,从而有利于高效地对整个设计流程项目进行协作管理。在组件设计模式下,系统允许采用多种方法将元件添加到组件,包括使用放置定义集(简称约束集)和使用元件界面自动放置等。通常元件放置根据放置定义集而定,这些集合决定了元件与组件的相关方式及位置,这些集既可以是由用户定义的,也可以是预定义的。用户定义的约束集含有0个或多个约束;预定义约束集(也叫连接)具有预定义数目的约束。约束放置是较为常用的装配方式。在 Solidworks2014元件放置操控板的约束列表框中,提供了多种放置约束的类型选项,包括缺省、固定、曲面上的边、曲面上的点、直线上的点、相切、坐标系
34、插入、匹配、对其、和自动。在使用约束放置选项时,需要注意约束放置的一般原则及注意事项。例如,“匹配”约束或“对齐”约束的一组参照的类型要相同(平面对平面、旋转对旋转、点对点、轴对轴);一次只能添加一个也是,譬如不能使用一个单一的“匹配”约束选项将一个零件上的两个不同的平面与另一个零件上的两个不同的平面配对,二必须定义两个单独的“匹配”约束;元件的装配需要定义放置约束集,放置约束集由若干个放置约束构成,用来组合定义元件的放置和方向。装配通过一个中心线重合,面重合或给定距离来配合圆弧曲面的零件。首先进行部装,在得到铧式犁的装配图,总装配图见下图3-4所示:图3-4 铧式犁三维装配体结论此次毕业设
35、计是我们从大学毕业生走向未来工程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从最初的选题,开题到计算、绘图直到完成设计。其间,查找资料、老师指导、与同学交流、找相关人士咨询、反复修改图纸,每一个过程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检验和知识的运用。通过这次设计,我了解了的铧式犁的犁体的的用途及工作原理,熟悉了产品的设计步骤,锻炼了工程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了自己的独立设计能力。此次毕业设计是对我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一次实际检验和巩固,同时也是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热身。毕业设计收获很多,比如学会了查找相关资料相关标准,分析数据,提高了自己的绘图能力,懂得了许多经验公式的获得,是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仍有很多课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去努
36、力去完善。但是毕业设计也暴露出自己专业基础的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缺乏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对材料的不了解等等。这次实践是对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一次大检阅,使我明白自己知识还很浅薄,虽然马上要毕业了,但是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很长,以后更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为中国机械行业添上自己的微薄之力。参考文献1濮良贵. 纪名刚主编 .机械设计(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朱龙根主编.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3陈翠英旋耕机速度参数的合理选择农业机械学报.1985(2):304刘景泉主编.农机实用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85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
37、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6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机械学(上册)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7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主编.农业机械学.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8 李益民.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9 沈世德.机械原理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2.10 李云.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设计指导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11 机械加工技术手册编写组.机械加工技术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09.12 胡家秀.机械零件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0.13 徐灏.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8、2002.14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09.15 祝永健,基于Solidworks的机械制图教学改进与应用,文教资料,2008.2(6):27-2816 党兴武,靳岚,机械设计与制造-基于SolidWorks的机构运动模拟 2006年4期17 卫江红,基于SolidWorks的运动分析与仿真,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第1期(总第146期)2008年2月致谢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生活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要感
39、谢我的导师X老师。X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到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X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设计中的错误。除了敬佩X老师的专业水平外,她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我要感谢我的母校石河子大学,是母校给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我还要感谢那些曾给我授过课的每一位老师,是你们教会我专业知识。在此,我再说一次谢谢!谢谢大家!。 感谢X老师给予我精心的指导,并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和创新性的意见和建议,使我的毕业设计得以顺利完成 。感谢我的导师马蓉教授,她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X老师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扎实广博的学识和平易近人的性格,使我在学习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它们将是我受益终生的财富。此外,感谢X老师对我毕业设计的最后审核,使我的最终作品更为完善。 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帮助和指点。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提供资料,要想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学习到这么丰富的知识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再次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