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美丽富饶的三秦大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为了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宜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高效利用国土空间。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
2、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西部强省目标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1。各地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
3、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72号)编制,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范围涵盖全省所有国土空间。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并结合我省实际适时调整修订。第一章规划背景构建美好家园,实现科学有序开发,首先要认识我省现有国土空间的基本状况、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趋势。第一节基本状况区位。陕西地处我国内陆中心腹地,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大西北的门户,与晋、蒙、宁、甘、川、渝、鄂、豫等八个省(市、自治区)接
4、壤(见附图1),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地形。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到南依次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见附图2),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45%、19%和36%。秦岭山脉横贯东西,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等,以南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气候。陕西纵贯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年降水量3101274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植被。陕西植被类型丰富,森林、灌丛、草原、草
5、甸等均有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秦岭、巴山、关山、黄龙山、桥山等区域,草原主要分布在陕北榆林地区。全省森林覆盖率41.4%。人口。2010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735万人,城镇化水平45.7%,人口密度181人/平方公里。其中,关中地区常住人口234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7%,人口密度422人/平方公里;陕北地区554万人,占14.8%,人口密度69.6人/平方公里;陕南地区839万人,占22.5%,人口密度120人/平方公里。经济。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01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133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17位,其中,关中地区生产总值63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126元;陕北地
6、区2642亿元,人均47690元;陕南地区1123亿元,人均13385元。全省财政总收入18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853.83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229亿元。矿产。我省地质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2010年,全省己探明储量矿产93种,保有资源储量列全国前十位的有61种,在全国15种主要矿产中,我省盐矿居第一位,水泥用灰岩居第三位,煤炭、天然气、钼居第四位,石油居第六位,金矿居第十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三分之一。关中地区以煤、建材矿产、地热、矿泉水为主;陕北地区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岩盐、粘土类矿产为主;陕南地区以有色
7、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和各类非金属矿产为主。第二节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海拔800米以下的平原、河川、盆地、台塬、山前洪积扇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0%左右,其余多为山地和高原。可利用土地资源(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2668万亩,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6%,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0.7亩。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且多分布在陕南陕北生态脆弱区,开发利用难度大。土地资源分布与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平衡性极为突出(见附图11)。水资源。总量为42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133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可利用水资源总量163亿立方米,且70%集中在汛期。关中、陕北、陕南地区的水资源分别占全省19%、10%
8、和71%,与区域人口、产业集聚度和未来发展需求不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压力较大。汉丹江流域、沿黄地区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后续保障能力较强(见附图12)。生态环境。从生态重要性看,生态重要程度高和较高的区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见附图13)。从生态脆弱性看,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35.4%(见附图14)。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湿地退化等生态问题仍然存在,大气与地表水环境质量面临较大压力。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且区域性、季节性、伴生性特征突出。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沙尘暴等。灾害危险性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程度高和较高的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7%,
9、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等区域(见附图15)。经济发展。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大,“两极”集聚态势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和榆林北部两个地区,以及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见附图1617)。战略选择。关中地区正在按照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着力打造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陕北地区煤、油、气、盐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陕南地区山清水秀,水利、矿产和生物资源丰富,汉中盆地、月河川道、商丹谷地正着力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见附
10、图1819)。综合以上要素评价,我省国土空间呈现如下特点:山地多而川原少,适宜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与发展需求不匹配;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生态重要性突出,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威胁较大;经济综合实力提升较快,但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总体开发程度不高,后续开发潜力较大。第三节面临趋势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需要优化城乡空间结构2。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转化为城镇居民,既需要扩大城镇建设空间,也需要科学整理农村闲置宅基地,有效推进用地占补平衡,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需要增加工
11、矿建设用地。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支柱产业及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这就需要适度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生产空间集约化水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需要占用更多的国土空间。我省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仍处于加快建设期,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部分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压力较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我省仍属于欠发达省份,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妥善应对气候变化。这就需要转变以往的开发模式,尽可能地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固碳能力。总之,既要满足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12、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农产品供给、维护生态安全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就必须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高效地利用国土空间。第二章主体功能区划分我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结合我省实际,统筹考虑全省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害程度、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和发展战略等十大类61项指标,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综合分析而得出。第一节划分类型我省主体功能区划,按开发方式,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3三类;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按层级,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主体功
13、能区分类及其功能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4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划分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主体产品的类型为基准划分的。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5;农产品主产区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重点开发区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
14、从而应该重点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虽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从保障农产品安全以及区域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脆弱,生态系统6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
15、化开发,并点状分布于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之中的重点保护区域。国家层面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省级层面禁止开发区域,包括省级及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湿地、重要水源地以及其他由省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7。第二节重大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应着重处理好以下重大关系:开发与发展的关系。本规划的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限制或禁止开发,特指在这类区域限制或禁止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并不是限制或禁止所有的开发行为。将一些区域划为限制开发区
16、域,并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类区域的农业生产力和生态产品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主体功能不等于唯一功能。明确一定区域的主体功能及其开发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不排斥该区域发挥其他功能。重点开发区域作为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集聚人口和经济,但也必须保护好区域内的基本农田等农业空间,保护好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空间,也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和生态产品。限制开发区域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但也允许适度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允许发展那些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当地
17、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允许进行必要的城镇建设。对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政府从履行职能的角度,对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主体功能区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把农产品主产区作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是为了切实保护这类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区域的耕地,使之能集中各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国家强农惠农的政策更集中地落实到这类区域,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面貌不断改善。此外,通过集中布局、点状开发,在县城适度发展非农产业,可以避免过度分散发展工业带来的对耕地过度占用等问题。主体功能区与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关系。能源和矿产资
18、源富集的地区,大多也是生态脆弱或生态重要的区域,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往往只是“点”的开发,主体功能区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更多的是“片”上的开发。一些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被划为限制开发区域,并不是要限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而是应该按照该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科学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是,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并据此配置公共资源,完善法律法规和区域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市场主体根据相关区域主
19、体功能定位,有序进行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编制规划和制定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这类区域集聚。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形成,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来约束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行为,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引导地方人民政府和市场主体自觉推进主体功能建设。相对稳定与动态调整的关系。主体功能区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区域开发建设活动应符合主体功能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可以对区域的主体功能进行适当调整。第三节划分结果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包括商洛市商州区
20、丹凤县)和榆林北部地区,包括36个县(市、区)以及汾渭平原农产品主产区中的部分地区,总面积3383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5%。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2597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2.6%。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分布于延安、汉中和安康市,包括3个区块的4个县(区),总面积763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7%。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666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2%。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分布于渭河平原、渭北台塬和商洛北部,共计24个县(区),总面积31269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2%。国家层面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
21、陕南秦巴山区,共计33个县,总面积8120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4%。省级层面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分布于延安沿黄地区、子午岭地区、黄龙山区、商洛南部地区,包括10个县以及重点开发区域中部分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块,总面积51859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5.2%。禁止开发区域。呈点状分布于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之中,共407处各级各类禁止开发区域,扣除部分相互重叠的区域后总面积22949平方公里(不含省上公布的55个重要湿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1%。第三章总体要求和规划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空间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时期,
22、我们必须立足国土空间的自然状况,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实现协调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指导思想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引导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空间开发新格局,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遵循自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我省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类型多样,资源禀赋迥异,发展条件差异较大,特别是陕南秦巴山地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和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
23、壑水土流失防治区生态脆弱、功能重要,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否则将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造成损害,进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因此,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开发内容。区分主体功能的理念。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须有一种主体功能。从提供产品角度划分,或者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或者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或者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如果次要功能发挥过度,就会损害主体功能产品的生产能力。因此,必须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区分不同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确定开发的主体内容和主要任务。优化空间结构的理念。空间
24、结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空间载体,是城市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等不同类型空间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的反映。要明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区位条件较优的地区,加大开发力度,提高开发效率,集聚更多的人口和产业。反之,则要控制经济活动,适度迁移人口,更多的承载生态保护功能,从而实现空间结构上的优化和空间利用效率的提高。控制开发强度的理念。我省不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国土空间占很大比重。平原及其他自然条件较好的国土空间尽管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这类国土空间更加适宜发展农业,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不能过度占用耕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即使是城市化地区,也要保持必要的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人口
25、对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因此,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有节制地开发,保持适当的开发强度。提供生态产品的理念。人类需求既包括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从需求角度,这些自然要素也具有产品的性质,提供生态产品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活动也是发展。因此,必须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把增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树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必须通过实施有效的区域政策和财政补偿机制,缩小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使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人口享
26、受到与重点开发区域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二节开发原则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推动科学发展,但不同主体功能区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内容和主要任务不同。城市化地区要把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作为首要任务,农业地区要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生态地区则要把增强提供生态产品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划定生态红线并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在符合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前提下有度有序开发,确保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优化空间结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调整空
27、间结构,合理配置生活、生态和生产空间,保证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适当控制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面积,将国土空间开发方式从外延扩张向结构调整优化转变。坚持集约集聚开发。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作为国土开发的重要任务,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走空间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重点开发区域要把城镇群作为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主体形态,其他区域则要依托现有城镇,集中布局、据点式开发8,建设好县城和重点镇,促进人口和经济集约集聚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把符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开发活动的重要前提,按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
28、相协调的要求进行开发,统筹考虑城乡、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合理布局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第三节主要目标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的总体要求,我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空间开发格局清晰。以“一核四极两轴”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基本形成,全省主要城市化地区集中60%以上人口和70%以上经济总量;以“五区十八基地”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全省国土空间的开发强度控制在4.56%,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939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空间控制在2320平方公里以
29、内,农村居民点占地减少到5034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8913平方公里(5837万亩),基本农田不低于35227平方公里(5284万亩)。绿色生态空间扩大,林地面积达到1242万公顷,湿地面积有所增加。空间利用效率提高。经济布局更趋集中均衡,产业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镇密集分布,城市空间单位面积创造的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单产水平提高10%以上。单位绿色生态空间林木蓄积量、产草量和涵养的水量明显增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所腾出的闲置生活空间得到复垦还耕还林还草还湿,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30、城市化地区反哺农业地区的能力增强,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人口更多地生活在更适宜人居的地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向城市化地区逐步转移,城市化地区在集聚经济的同时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的差距缩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荒漠化、草原退化和湿地退化等得到有效遏制,退耕还林(草)面积增加。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渭河等主要流域水质明显改善。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水源涵养功能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防御水平进一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力争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
31、左右,森林蓄积总量达到4.77亿立方米,主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2%以上。表1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指标指标2010年2020年开发强度(%)4.114.56建设用地总规模(平方公里)84639390城市空间(平方公里)16702320农村居民点(平方公里)51655034耕地保有量(平方公里)3990738913基本农田(平方公里)3522735227城市空间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774710000林地保有量(万公顷)12281242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4.244.77森林覆盖率(%)41.445注:表中用地数据依据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林业数据依据陕西省
32、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第四节战略格局从建设富裕和谐生态陕西和国土空间永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遵循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着力构建我省三大空间战略格局。构建以“一核四极两轴”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一核,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以西咸新区、经济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园区等建设为着力点,提升西安、咸阳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人文历史古都,形成千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四极,即宝鸡、榆林、汉中、渭南4个城市,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形成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两轴,即以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为东西向主轴,以西包西康铁路和包茂高速公
33、路为南北向主轴,形成“十”字形城镇群主骨架(见附图3)。构建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即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和秦巴山地生态屏障;三带,即长城沿线防风固沙林带、渭河沿岸生态带和汉丹江两岸生态安全带。构建以“两屏三带”为主骨架,以其它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黄土高原生态屏障要重点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植被保护与修复;秦巴山地生态屏障要重点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加强水源涵养。长城沿线防风固沙林带要重点加强防护林建设、草原保护和防风固沙;渭河沿岸生态带要重点开展渭河全线综合整治,营建生态林带,打造“八百里秦川”绿色生态走廊
34、汉丹江两岸生态安全带要重点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和沿江绿化,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绿色生态走廊(见附图4)。构建以“五区十八基地”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关中平原重点建设以优质强筋、中筋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型为主的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以精细菜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渭北台塬重点建设以苹果为主的优质果品产业基地,以豆类、玉米为主的杂粮生产基地,以牛、羊为主的奶畜产品产业基地,以家庭规模养殖为主体的生猪产业基地。汉中盆地重点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双低”油菜产业基地,瘦肉型猪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基地。陕北高原重点建设
35、以红枣、马铃薯、豆类为主的优质杂粮干果生产基地,春玉米生产基地,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大漠蔬菜生产基地,绒山羊产业基地。秦巴山地重点建设以天麻、杜仲、丹参、黄芩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基地,以核桃、板栗、魔芋、食用菌、蚕桑等为主的林特产品产业基地,以及优质茶叶产业基地(见附图5)。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经济基础较强,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力,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重点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
36、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是:完善提升城镇功能。有序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金融、信息、研发等服务功能,尽快形成辐射带动力强的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县域中心城镇,构建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推动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城镇群。统筹规划发展空间。适度扩大先进制造业、资源深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居住和交通建设空间,有序减少农村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实现土地科学、高效的动态管理和供给。促进人口合理集聚。适度预留吸纳外来人口空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通过就业带动、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公平享受公共服务等多种途径引导辖区内人口向
37、中心城区和重点镇集聚。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主导和支柱产业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合理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发展质量。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土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产出水平;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应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确保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完善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构建完善、高效、区域一体、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做好生态环境、基本农田等保护规划,减
38、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两个区域,即关中天水重点开发区域的关中地区和呼包鄂榆重点开发区域的榆林北部地区,总面积3383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5%。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2597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2.6%。2010年年末人口1705万,占全省的45.6%。(见附表1,附图67)一、关中地区该区域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体部分,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商洛和杨凌六市一区范围内的部分地区,面积21117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3%。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1516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4%。2010年年末人口1544万,
39、占全省的41.3%。功能定位: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历史文化基地、科技教育与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以西安咸阳为核心,以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沿线走廊为主轴,以包茂、京昆、福银、沪陕高速公路关中段沿线城镇带为副轴,关中环线周边中小城镇为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高水平建设西咸新区,推进西咸一体化,强化科技、教育、商贸、金融、文化和交通枢纽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教育和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
40、造业基地,提升国际化水平。构筑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资源加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依托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做大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做优现代服务业,做精资源加工业。壮大陇海沿线主轴,扩大交通通道综合运输能力,强化产业配套功能,支持宝鸡、渭南尽快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壮大铜川、商洛、杨凌、韩城、兴平、华阴等城市的规模,打造以中心城市为支撑、串珠状中小城镇为依托的西部地区重要城镇群。培育高速公路沿线副轴,依托现有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加强产业配套对接,提高沿线中小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集聚人口和经济,成为区域
41、对外辐射极。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渭河、泾河、千河、北洛河和石头河、黑河等秦岭北麓水资源保护,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地下水保护,修复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生态区,加大重点区域绿化,构建以秦岭北麓、渭北台塬、渭河和泾河沿岸生态廊道为主体的关中生态屏障。二、榆林北部地区该区域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呼包鄂榆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等6个县(区)
42、的部分地区,面积12719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2%。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10813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2%。2010年年末人口161万,占全省的4.5%。功能定位: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构建以榆林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长城沿线城镇和产业带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强化榆林中心城市功能,建成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百万人口大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沙漠绿洲宜居城市。以榆林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神府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榆神和榆横煤化学、府谷煤电化载能工业园区和靖边能源综合产业园区为支撑,推进资源深度转化。建设马铃薯、大漠蔬
43、菜、小杂粮、春玉米、绒山羊等特色农产品基地,不断提高特色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发展红枣、长柄扁桃等特色经济林,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灌区节水改造以及城市和工业节水。加大林草地生态保护,强化“三北”防护林建设,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推进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依法划定一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巩固防风固沙成果。切实保护煤矿开采区地下水资源,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矿山生态修复。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该区域包括延安市、汉中市和安康市的三个区块4个县(区),总面积763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7%。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6662平方公里,
44、占全省的3.2%。2010年年末人口235万,占全省的6.4%。(见附表1,附图67)一、延安区块该区块主要包括宝塔区全部和甘泉县的部分地区,面积4089平方公里,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3751平方公里,是我省南北主轴上的重要支撑区块。功能定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石油化工服务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及陕北民俗文化旅游中心,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构建以延安为中心,以甘泉县城及区域内部分重点乡镇为支撑,以主要交通走廊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延安中心城市地位,强化商贸流通、信息、旅游、文化等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红色旅游城市。壮大甘
45、泉城镇规模,加强与延安主城区的产业互补和城市功能对接,加快一体化进程。重点规划和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乡镇,接纳主城区和农村产业、人口转移,建成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强化与周边区域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的互补性。积极发展石油装备制造、石油开采加工和矿山机械设备制造等配套服务业,鼓励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标准化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业物流水平,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做大做精红色旅游和黄土高原风情旅游业,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草)成果,加大公益林建设力度,构建延河及
46、交通干线绿色生态景观带,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二、汉中区块该区块位于汉台区和城固县,面积1630平方公里,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1454平方公里,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联结点。功能定位: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内一流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城市,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区域性新材料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商贸物流、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构建以汉中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重点乡镇为支撑,以汉江沿岸产业走廊为主轴,以西汉高速公路、阳安铁路和宝汉高速公路为副轴的空间开发格局。强化汉中中心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推进“一江两岸”延伸发展,重点促进南郑县汉山镇、大河坎镇、梁山镇和勉县褒城镇、老道寺镇等与汉
47、中市主城区一体化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建成文化底蕴深厚、产业高度集聚、地域特色鲜明的陕甘川毗邻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大力发展中药材、茶叶、果业等特色农业,推进生产经营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着力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壮大新能源、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度挖掘汉中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两汉三国”、汉水文化等精品景区,形成以文化、山水、“国宝”、民俗风情、红色旅游为重点的多元旅游目的地城市。强化汉中连接西北、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地位,构建支撑省内、辐射周边、高效快捷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加强流域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建设汉江沿岸绿色生态走廊。加大汉江综合整治及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力度。三、安康区块该区块位于汉滨区,面积1915平方公里,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1456平方公里,是关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