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优秀名师资料.doc

    • 资源ID:1438643       资源大小:61.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优秀名师资料.doc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岳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产生了王位世袭制2、 商朝: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商王与方国的关系: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3、 周朝: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对象: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作用: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嫡长子承位可奉祀祖先者;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二、秦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内容:皇权至上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 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制定严苛的秦律 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2、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西汉: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 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安史之乱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宋太祖从“钱”、“权”、“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A、军事上杯酒释兵权;撤消殿前都点检,设“三衙”,中央设枢密院,强枝弱干,守内虚外。 B、政治上削实权(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夫悍将) C、经济上制谷钱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3、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 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作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 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枢密院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 元朝:废三省,行一省。 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票拟”。但票拟是否算数,取决于皇上的“朱批”。 清朝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军机处的设立:、原因:雍正帝时,为了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军机大臣职权扩大,但品级不高,只能跪受笔录。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1、爱琴文明: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它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文明又称“米诺斯文明”。 迈锡尼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充满好战尚武气息2、古希腊城邦:含义: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兴起时间:公元前86世纪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大的城邦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向海外殖民扩张3、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 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 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3、雅典民主制的得失:得:实践民主,推动雅典社会进步,为人类提供民主模式 失: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得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三、古罗马得政制与法律1、政治体制得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罗马共和国:由执政管、元老院、公民大会组成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平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机构保民官 帝制的确立: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专制) 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2、罗马法的形成: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是罗马法的渊源 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鉴于西罗马灭亡而编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3、罗马法的影响:以 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一、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1、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 必要性: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大宪章开始给王权设定限制“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2、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退出内阁,逐渐“统而不治”1721年沃尔波尔出任第一任内阁首相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3、 民主化的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获益、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1918年,30岁以上的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获选举权二、 美国(民主共和制)1、联邦宪法的制定:、必要性:松散的州际联盟,无法满足美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1787年宪法-基本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的原则;民主原则2、联邦制;、确立;1787年建立,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巩固: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平定叛乱,维护统一4、 两党制:、形成:华盛顿之后,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上半期,实行“政党分赃制”、1883年出台文官管理条例,政府体制稳定下来三、 法国(共和政体)1、法国大革命、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1791年制宪会议颁布了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2、拿破仑的统治:、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发展资本主义3、路易。波拿巴当选第二共和国总统,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5、 共和制确立的标志:1870年普法战争,第二帝国覆灭,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年宪法颁布,最终确立。四、 德国1、完成统一:、原因;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完成统一过程:(三次王朝战争:普奥对丹麦;普奥战争;普法战争)2、德意志帝国统治(1871年建立,颁布宪法(特点:建立君主立宪,但留有大量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残余)3、魏玛共和国(建于1919年)人民享有一些民主自由,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较重4、法西斯专制建立:、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建立:1933年1月,希特勒组阁、影响:形成二战策源地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 近代中国列强发动的几次危害巨大的侵略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英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在遭到中国严禁后,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借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订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目的: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2)发动国:英法联军(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战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3、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及导火线:日本侵华预谋已久。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起义平息后,日本以“改革朝鲜案”为借口与清政府纠缠。1894年7月,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 (3)影响: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为名,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进犯中国。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5、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年) 中国取得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收回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二、 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强国御侮的抗争与探索1、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运动,先后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为纲领。当中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坚持斗争14年后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1898年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900年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2、地主官僚阶层: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的惨败标志这场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制,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3、民族资产阶级: (1)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清政府改良政治,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2 ) 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民报为机关刊物。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十六字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1911年,黄兴等人发动黄花岗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3)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以“民主、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4、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1)五四运动(1919年) A、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运动后期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意义: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是运动的主旋律。 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2)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19241927)(3)抗日战争(19371945)(4)解放战争(19461949)三、 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1)君主立宪制: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空想社会主义、出现的背景工业革命后,现实生活的悲惨,产生了对资本主义质疑。、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代表人物国籍主张圣西门法国社会实行实业制度,工业社会的预言家傅立叶法国和谐制度,阶级调和与合作欧文英国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实验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 思想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内容:课本103页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在其指导下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临时政府企图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公社”的性质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公社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实行的改革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经济维护劳动者利益;组成工人合作社;改善劳动条件;教育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公社的结局失败、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客观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敌众根本原因: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观原因: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 大农民的支持。、意义:(1)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革命前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但仍然落后,且社会矛盾尖锐;一战使沙俄各种矛盾激化。2、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罗曼诺夫王朝;3、四月提纲 内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实行土地革命,退出战争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彼得格勒)十月革命胜利的关键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5、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政权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大会 ) 政府-人民委员会 土地法令 和平法令 1918春,苏维埃政体在苏俄初步确立; 1922年,苏联成立(四个加盟国) 6、十月革命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俄国在短时期内摆脱封建残余的束缚,建立新型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立的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陈独秀 上海)建立A、一大:党的名称、性质、奋斗目标、领导机构B、二大: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意义:标志着有了全新的政党来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2、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 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第一次高潮失败的教训-必须建立各阶层的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的兴起A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发展:北伐(1926年7月)C失败的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D教训:没有取得革命领导权;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在八七会议上予以纠正)3、国共十年对峙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军队的开始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秋收起义(毛泽东)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向农村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红军长征A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B遵义会议(1935年):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转危为安。标志着中共由幼稚开始走向成熟。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A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全民族抗日活动高涨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民族危机严重,中共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逼蒋抗日C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的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4、 抗日战争(1937-1945) 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第二次国共和作实现 标志:国民党发布合作宣言及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1937年9月)国共联合抗战(1)初期:A、国民党: 正面战场(主战场):片面抗战路线B、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全面抗战路线(2)相持阶段:A、敌后战场(主战场) B、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C、皖南事变(1941年、反共高潮)-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以斗争求团结,保持统一战线的团结抗战的胜利(1)意义:近百年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收回台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战胜利的原因:结成了全民族抗战的统一战线;中共的领导;国际社会的支持5、两种命运(抗战胜利前后)中共七大-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国民党六大-独裁内战的方针重庆谈判(1)原因: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毛泽东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2)结果:签定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6、解放战争(19461949) 爆发:1946年6月底,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开始 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战略反攻:随着敌我力量对比变化,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7、开国大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 北平)-准备建立新中国、通过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1、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抗美援朝(1950、101953、7)原因:美国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并阻挠中国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总司令:彭德怀结果:1953年美国与中朝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意义:保卫国家安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 镇压反革命(19501953) 政策:“首恶者必办,协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 重点: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 三反、五反(1951、121952、10)斗争的范围、内容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巩固了政权,保障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二、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954 年确立 1957 1965 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遭受挫折 1966 1976 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完善) ( 1 )确立: 1954 年一届人大宪法确立 ( 2 )代表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 3 )代表组成: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 ( 4 )确立意义:奠定了政治建设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关系、昭示了权力属于人民 ( 5 )原则:民主集中制 2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1954 年宪法确立 1957 1976 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与文革遭到破坏 1976 后恢复 1982 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1 )合作基础: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 2 )确立: 1954 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布了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 3 )指导思想: 1956 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4 )合作形式:政治协商 ( 5 )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 6 )多党合作的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治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 7 )政协职能变化:建国初期,年后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1954 年一届人大后,作用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 )实行原因: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集中统一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 2 )基本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 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A 。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B 。 195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详细说明 C 。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明确规定 D 。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入新发展阶段 (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的施行: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全国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数百个自治州、自治县 三、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2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 1 )平反冤假错案首要环节 ( 2 )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 3 )健全法律体系( 1982 年宪法等;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 ( 4 )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1999 ) ( 5 )基层民主实行直接选举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 89 年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98 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四、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1 )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 2 )酝酿:九条方针 ( 3 )形成: 80 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 4 )宪法保证:全国人大五届会议 ( 5 )确立: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 6 )运用:香港、澳门问题成功运用 2 、香港回归的几个问题 条件: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方针完善 回归过程: A 、 1984 年 12 月联合声明 B 、 1997 年 7 月 1 日收回主权 意义:洗刷民族耻辱,翻开香港历史新一页,统一大业迈出坚实一步 3 、澳门回归过程 ( 1 ) 1985 年,中葡取得广泛一致 ( 2 ) 1987 年 4 月,中葡联合声明 ( 3 ) 1999 年 12 月 20 日,收回澳门主权 4 、两岸交流 ( 1 )两岸关系曲折 A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长期紧张,互不承认 B 。蒋经国统治后期,仍坚持自己正统 C 。李登辉、陈水扁等上台后,两岸交流受限,交流不正常 D 。“台独”势力 仍存在 ( 2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A 。共同点: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B 。发展条件:大陆国力提高 C 。蒋经国统治后期顺应潮流 D 。李登辉上台后,大陆“三通”努力 ( 3 )中共的立场和诚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基本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趋势出现并加强。第29课处 两极格局对峙的形成重点: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一、冷战的兴起:1、冷战兴起的背景:1)战时同盟基础的消失2)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美、苏3)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的根本对立(根本原因)二、“冷战”的具体表现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最先发出“冷战”信号1、开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由此,出现了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长达40年的对峙2、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3、柏林危机(分裂德国)4、“北约”和“华约”三、“冷战”的影响:(1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2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3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恐怖平衡4破坏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和越南战争)第30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基本线索: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壮大,美苏的霸权主义受到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本课重点内容:世界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形成的?(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原因:(1)二战后西欧依附美国(2)1950s 以来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联合才能保障安全和发展2、形成: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进展: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加强合作,建立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欧洲货币体系,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1993年,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4、影响:大大促进;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冲击美国的霸权地位。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状况和影响1、二战后初期美对日政策的变化:2、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原因:(1)民主改革2)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3)高度重视科技4)高度重视教育5)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6)美国的扶植7)实行非军事化3、影响:经济:资本主义的第二号经济强国;政治:改变外交方针,从向美国一边倒到实行以美日为关系为主轴的全方位外交4、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经济的多极化)三、不结盟运动兴起:(背景、标志、影响)1背景:1)基础,2)美苏两极格局兴起的原因:摆脱美苏控制,维护自身独立2、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3、含义:反对殖民主义,和平共处。4、影响:标志着开始改变有力地冲击着第31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的努力一、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建国初期的外交三大政策(“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态度。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提出,内容。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 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3、建国初的重大外交活动推论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1)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2)亚非国际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理解确定一个圆必备两个条件:圆心和半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个圆,经过两点也可以作无数个圆,其圆心在这个两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合法权利未得到恢复:原因:美国敌视中国,阻挠中国合法权利的恢复2、合法权利得到恢复:(原因: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的加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应用题表现: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第二章 二次函数三、历史性的握手(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原因(美国:霸主地位相对衰落;越南战争的影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的恶化)9.直角三角形变焦关系:1、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2)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增减性:若a>0,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3)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2、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实现: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四、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成就:1)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2)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加入WTO)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并且向上方无限伸展。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并且向下方无限伸展。3)积极参与地区性组织的外交活动4)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五、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表现:1)反对霸权主义2)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 2)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工作第32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重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的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3、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 在“加与减”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0 <=> 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1、苏联解体:原因:1)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对称轴:x=2)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两极格局的瓦解原因及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二、和平与动荡并存1、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特点: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世界呈现出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原因: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政策;恐怖主义活动频繁表现:1991海湾战争、1992波黑内战、1999北约轰炸南联盟三、多极化趋势加强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1)特点: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2)原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其他多种力量的存在2、影响: 1)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优秀名师资料.doc)为本站会员(小红帽)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