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docx

    • 资源ID:143970       资源大小:665.89K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docx

    1、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二。二二年六月前言6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发展形势8、农田基本况.8二、建设成效9三、主要问题11四、有利条件13第二章总体要求15、才曰JZj?1二、基本原则15三、建设目标17四、规划范围19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20、20二、建设内容21三、重大工程24第四章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27一、建设分区27二、建设任务322第五章效益分析433、夕攵*433二、社会效益433三、生态效益444第六章建设监管和管护利用455一、严控建设标准4551、强化质-jr(*(455三、规范竣工验收466四、统一上图入库477五、加强后续管护477六、严格保护利用4

    2、88第七章保障措施50一、强化组织领导50二、强化规划引领51三、强化资金保障52四、强化科技支撑53五、强化监督考核54前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要在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李克强总理对发展粮食生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2021年8月,国务院批复了全

    3、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2021203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的任务并细化了各省的任务目标。省委省政府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中之重,省委第十二届九次全会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现代农业“十二项工程”;省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列为全省“百大项目”,举全省之力强力推进。2021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黑龙江省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黑政办规(2021)21号)。市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116

    4、5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2019、2020年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巩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并将其作为实施现代农业振兴计划,建设“六个龙江”重要任务之一,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和下达我省的规划目标,编制了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十三五”以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为基础,对接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

    5、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黑龙江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规划(2021-2025年)等相关规划,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建设监管和管护利用、效益分析、实施保障等,是指导各地规范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规划期为2021-2030年。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发展形势黑龙江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全省土地总面积45.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8%,居全国第6位,其中耕地面积2.5794(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含不稳定耕地)亿亩

    6、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全省地貌为山地与平原相间错落,地形总趋势是西北、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与西南部低,土地总面积中,山地占24.7%,漫岗占35.8%,平原占37%,水面占2.5%。西部松嫩平原和东北部三江平原两大平原。北部大兴安岭山区、小兴安岭山区、东南部山地三大山区。全省境内水系发育,江河纵横,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881条。水资源总量81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86亿立方米,地下水287亿立方米(重复量163亿立方米)。全省土壤主要类型有暗棕壤、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泥炭土、盐碱土等。优质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占

    7、耕地面积78%。典型黑土耕地面积L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一、农田基本情况(一)基本农田。全省耕地大部分集中连片,地势平坦,2以下耕地占73.l%o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全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L68亿亩。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2020年我省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68亿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11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0.57万亩。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68亿亩中,松嫩平原9448万亩,占56.0%;三江平原5811万亩,占34.6%。(二)高标准农田。截至2020年

    8、底,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8116.5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L4%,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东部、绥化市中部、哈尔滨市周边市县以及松花江、牡丹江、拉林河、呼兰河、蚂蚁河、穆棱河沿岸。土壤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为主。(三)未建高标准农田。全省现有未建高标准农田L77亿亩(含不稳定耕地),约占耕地面积的68.6%,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三江平原及东南部山区、大小兴安岭山区、松嫩平原西部风沙盐碱干旱地区,以旱田居多,耕地土壤以黑土、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暗棕壤、风沙土、盐碱土为主,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二、建设成效(一)粮食产能大幅提高。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黑龙江省亿亩生态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9、各地各部门通过采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土壤培肥改良等措施,持续推进农田建设,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物质基础,为全省粮食生产连续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通过完善气象、植保等为农服务体系,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建成后高标准农田,亩均增加粮食产能10%以上。(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坚持良田粮用,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方面任务,通过集中连片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配套输配电和科技服务,累计建成田成方、林成

    10、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管、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8116.5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增强了农田防灾减灾能力。(三)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黑土地保护工程,坚持工程、农艺、生物措施相结合,在项目区大力开展秸秆、畜禽粪肥等有机物补充回归,实施深松深翻、保护性耕作等措施,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项目实施前得到显著提高。(四)管理效能明显增强。通过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形成了逐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省级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创新运用“飞检”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市级统筹任务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从规划设计入手,全过程跟踪指导,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质量提升

    11、县级扛起主体责任,主动作为,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取得了数量、质量双丰收的好成绩,深受项目区群众欢迎,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我省经验做法。(五)综合效益日益显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紧扣生态安全主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通过林网建设、坡耕地治理,提高土壤保湿和涵养水源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通过田块整治、集中连片推进建设,有效破解了土地流转难、种植品种统一难等问题,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产出效益,项目区农民年收入增加500元以上。三、主要问题尽管全省农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高标准农田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等级

    12、都不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步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一)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灌溉水源保障工程不足,缺少控制性工程,水资源调蓄能力较低。目前,尚有近1亿亩以上耕地没有灌溉水源或缺少基本灌排条件。未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远未达到“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合理、生态防护完备”的标准。部分已建高标准农田不同程度存在着工程不配套、设施损毁等问题,影响农田使用成效,改造提升任务仍然艰巨。(二)集中连片经营推进难度较大。目前,大部分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的耕地已基本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一些农户独立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不高的零散耕地将是下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对象。由于分散经营,农户的要求各异,建设

    13、占地、改垄改向、地块合并、土地平整、水土保持治理等涉及到承包户的实际利益,规模推进难度逐年加大。(三)工程建后管护相对滞后。农田建设中“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建后管护责任不明晰,管护资金不能落实;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措施不到位。尤其是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清晰,致使设备和设施损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修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四)涝区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不足。近年来,台风频发,平原区排水不畅,涝区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多有发生。全省重点涝区多年没有进行系统治理,排水工程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已不能够满足农田排水要求,目前尚有涝区257个、易涝面积6759万亩(三江平原4042万亩,松嫩平原2

    14、376万亩,中北部山区341万亩)。小流域局部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严重影响地力保持和粮食产能提升。(五)农业数字化技术应用不充分。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为现代农业的数字赋能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我省在“耕、种、管、收”中信息共享,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中提供数字化决策,精准化生产中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等领域还刚刚起步。数字农业综合平台、数字植保、农产品质量溯源、数字农产品物流配送等还不成熟,亟待完善和拓展。(六)高效节水灌溉发展不平衡。由于我省“雨热同期”,大部分年份多雨少旱,尤其是东部地区,夏季植物生长期雨量充沛,旱田作物主

    15、要依靠自然降水,人们对高效节水意识不强,再加上部分地区地下水限采,灌溉水源受限,对建设高效节水设施积极性不高。同时,已建的灌溉节水设施还存在着运行管理低效,部分节水设施没有充分发挥效能。随着农业灌溉用水在整个水资源分配中比例减少,保水、蓄水、节水将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大水漫灌式的用水方式,将不再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四、有利条件(一)各级普遍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系统部署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农田建设补助资金项目给予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列入国家“十四五”期间102项重大工程任务,

    16、作为我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的现代“十二项工程”之一,被纳入全省“百大项目”重点推进,也是市、县两级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二)管理更加高效。2018年机构改革后,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职责整合划入省农业农村厅,总体上改变了过去农田建设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局面,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黑政办规2021)21号)明确规定,要建立完善“五统一”建设管理新机制,强化资金投入和机制创新,为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奠定了扎实工作基础。(三)制度逐步完备。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相继制

    17、定下发了黑龙江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规程(黑农厅规(2019)15号)黑龙江省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质量飞检实施办法(试行)(黑农厅规2019)24号)黑龙江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黑农厅规(2019)25号)黑龙江省农田建设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黑财审规(2020)4号)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黑龙江省财政厅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设施建后管护工作的意见(农厅联发2021)91号)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周调度、半月排名、月通报”的督导推进机制和“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建后管护机制,健全了县级自验自评、市级全面验收和省级抽查三级评价体系,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18、四)氛围更加浓厚。“十三五”以来,我省建成了一大批“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样板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为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我省建设成效,基层和广大农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为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立足新发

    19、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实施现代农业振兴计划,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为首要目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为重点区域,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设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统一组织实施和分区分类施策相结合,健全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突出保护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实施好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巩固我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提供坚实基础。二、基本

    20、原则(一)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强化省级财政投入保障,落实市县政府投入责任,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力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二)整合资源,示范引领。对接黑土地保护、乡村振兴等规划,加强部门协同合作,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项目。在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良好、生态资源丰富、科研与生产联系紧密、发展空间广泛、地方政府重视的地区,进行集中投入、整区域推进,建设规模适度的示范项目区,引领带动全省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三)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依据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水资源利

    21、用规划,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中型灌区和集约化生产经营程度较高的地区,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筑牢粮食生产根基。(四)建改并举,综合配套,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同步,统一组织与分类施策结合,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征及生产主要障碍因素,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建设重点与内容,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实现农田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五)综合施策,绿色生态。坚持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并重,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将绿色发展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切实加

    22、强水土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耕地质量提升,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六)依法保护,良田粮用。坚持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确保建设成效。项目建成后移交使用、确权登记、上图入库,健全管护机制,确定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确保长久发挥效益。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强化长期跟踪监测。强化用途管控,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高标准农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25年,累计建成11085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145万亩标准低的老项目区,以此稳定保障16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累计建成12713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

    23、升3041万亩高标准农田。把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规划期内计划完成49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任务。通过持续改造提升,使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全覆盖、质量监测全覆盖,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绿色、生态、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模式进一步普及,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基础。专栏1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指标序号指标目标值属性1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085万亩约束性到2025年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145万亩到203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713万亩到2030年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041万亩2高

    24、效节水灌溉建设2021-2025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67万亩预期性2021-2030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90万亩3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高标准农田产能稻谷、玉米、小麦分别为预期性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产能不低于当地高标准农田4新增高效节水标准农田10%预期性5建成高标准农田上图入100%预期性(二)单项目标。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目标。1 .田。通过合理归并和平整土地、治理水土流失,实现连片田块规模适度,垄向合理。2 .土。通过土壤改良与培肥,实现农田耕作层适宜、土壤结构好、保水保肥能力强、酸碱平衡、有机质和营养元素丰富,着力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

    25、力。3 .水。通过加强田间灌排设施建设和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实现旱涝保收。4 .路。通过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5 .林。通过农田林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扩大农田防护面积,提高防御风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6 .电。通过完善农田电网、配备必要的输配电设施,满足现有机电井、河道提水、农田排涝、喷微灌等设施应用的电力需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7 .技。通过项目区加快推广黑土地保护技术

    26、农业良种良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肥料利用率、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8 .管。通过上图入库和全程管理,落实建后管护主体、管护资金,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四、规划范围全省现有(生态红线之外)耕地范围内,包括13个地市和农垦北大荒集团9个分公司。规划范围内耕地面积2.5794亿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68亿亩。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一、建设标准遵循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落实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农业资源禀赋和高标准农田建

    27、设的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电力、气象等方面因素,围绕提升农田生产能力、灌溉能力、田间通行运输能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后管护能力、耕地质量监测能力及机械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结合国土空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资源利用等规划,紧扣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八个方面要求,加快构建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兼顾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根据全省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坚持数量、质量、生态相统一,制定分区域、分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市场价格变化等因

    28、素,按照国家政策调整要求,适时调整建设内容和投资标准。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执行修订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黑龙江省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标准(DB23/T1671.1-2015)等国家和地方标准,结合我省各市县自然资源禀赋特点,统筹抓好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确保工程质量与耕地质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有机肥积造等基础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渠道等因素,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为亩均投资不低于1500元。各市县可结合本地经济水平、政府投入和融资能力等条件,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度提

    29、高亩均投资标准。鼓励各地创新投资模式,合理提高社会投资占比。专栏2高标准农田标准体系依据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规范我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标准、建后管护和监测评价等工作;依据国家农田建设定额,制定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定额并适时调整,提高建设质量。二、建设内容(一)整治田块。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充分考虑自然禀赋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进一步优化农田空间布局。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推进旱地格田化、水田条田化建设,确定田块的适宜耕作长度与宽度。有条件的地区,旱田网格面积控制在500亩左右,水田网格面积控制在10亩左右,垦区和合作社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可适当扩大网格面积。合理调

    30、整田块地表坡降,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修筑地度植物带或可耕作地填,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二)改良土壤。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推行深松(耕)整地,加厚耕作层。实施秸秆还田,扩大有机肥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促进土壤养分平衡。建成后(一般经3-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指标达到当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中”或“高”值水平。旱田、水浇地平地耕作层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坡耕地、风沙干旱区耕作层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达到20-25厘米。(三)建设灌排设施。坚持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加强骨干工程与田间

    31、工程的有效衔接,依托骨干工程,完善田间配套,建齐建足输配水渠(管)道、排水沟(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保证灌排水工程体系化。应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广泛开展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技术。项目建成后,田间灌排系统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设计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排5-10年一遇,l-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l-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l-3d暴雨3-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四)整修田间道路。按照农机作业和运输需要,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机耕路宽度46米,生产路宽度不大于3米。为适应我省现代化大型

    32、农业机械化作业,有条件的地区路面可适当放宽。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错车点、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倡导生态型田间道路,尽量减少硬化路面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建成后平原区田间道路通达率达到100%,丘陵区达到90%以上,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五)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根据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进行合理布局,与田块、沟渠、道路等工程相结合,与村庄环境相协调,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以水土流失易发区和黑土保护区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新建和修复农田防护林网,合理建设岸坡防护、沟

    33、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建成后农田防护面积不低于90%,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六)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配套建设输变电设施、配齐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所需的高低压输电线路。建成后,实现农田机井、泵站等供电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七)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配置定位监测设备,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和虫情监测站(点),加强灌溉试验站网建设,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示范,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大型智能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应用。项目建成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农田监测网络,田间

    34、定位监测点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八)强化建后管护。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鼓励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落实管护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完善监测监管系统,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统一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三、重大工程衔接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和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

    35、护规划相关内容,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保数量、提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多措并举建设黑土高标准农田。(一)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按照“集中连片、设施配套、节水高效、稳产高产”标准,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八个方面,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亩投入标准,以水源建设、灌排设施配套等田间基础建设为牵引,围绕建设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总目标,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打造一批集农业科技创新应用、绿色生产模式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农业品牌创新引领、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每个县每年创建示范区不小于5000亩,到2025年全省示范区面积力争达到3

    36、00万亩,到2030年努力实现800万亩。(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程。按照“提质保量、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耕地地力提升和生态系统保护。以有机质全耕层补给、增加耕层厚度、建立肥沃耕层为重点,推广秸秆翻埋(压)还田、秸秆碎混还田、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白浆土耕地可通过机械打破白浆层+秸秆深还+有机培肥等技术快速消除白浆层障碍,培肥土壤。大力推行耕地轮作,建立科学轮作体系。强化面源污染防控,在种养结合区因地制宜实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还田。在水田区,推广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原茬搅浆还田等核心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到2025年,黑土地保护示范面积1亿亩。(三)格田

    37、化改造提升工程。按照旱地方田化、水田条田化要求,加强田块整治建设,全面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大机械作业率。水田区通过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结合路网、田间渠系建设,确定适宜耕作长度和宽度。平原旱田区通过林网、路网建设,合理归并和平整土地,实现连片田块规模适度,形成一批5万亩以上的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和一批万亩以上的创新试验示范田。丘陵漫岗旱田区,强化水土流失治理,通过落实修筑梯田、种植地填植物带、等高耕作措施,科学配置沟道,综合治理侵蚀沟,打造一批保肥、保水、保土的黑土高标准绿色生态农田。(四)内涝区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按照“旱能溉、涝能排”要求,重点开展内涝区和小流域综

    38、合治理。在易发生内涝的项目区,规范改造排水系统,完善排水基础设施,依托大中型排灌设施,打通排涝渠系“最后一公里”,疏浚清淤,护坝筑渠,条件允许地区可建设小型强排站,彻底解决“锅底涝”问题。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坡耕地、侵蚀沟,土壤风蚀综合治理。通过改垄改向,优化耕种方式,种植田梗植物带,治理坡耕地“跑水、跑土、跑肥:修建沟头跌水、营造沟头防护林、构建沟头防护措施,沟底谷坊、沟底防冲林、落实少免耕秸秆覆盖、深松整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阻控坡耕地侵蚀退化。到2025年完成治理大中型侵蚀沟2520条。(五)数字农田建设工程。按照农业信息一张图和云网一体化要求,以培养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人才为手段,构建高标

    39、准农田建设技术体系;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农田建设、生产、管护各要素资源整合,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重点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建设省高标准农田地理信息监管平台,完善我省农田管理“一张图”,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项目储备阶段,“事前”进行现状分析、红线报警,“事中”对工程实施、竣工验收进行全程跟踪,“事后”农田利用,管护维修等实施适时监管。同时对测土配方施肥、苗情监测、病虫害防治、质量追溯和土地托管、农田灌溉排水田间智能作业、耕地保护监测远程智能预警、智慧农机作业等实施同平台监控。(六)高效节水示范工程。按照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

    40、理念,建设高效节约型农业,大力开展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在三江平原紧紧依托大型灌区水源工程,完善田间渠系,减少渠道渗漏,实现保水顺畅。水稻种植区,大力推广干湿交替的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和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稻产量。西部、北部地区,推广开展喷灌、微灌工程措施,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建设节能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省每年建设高效节水示范区不少于50万亩左右。第四章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一、建设分区根据黑龙江省的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结合国土空间功能定位和开发保护要求,按照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条件相对一致、生产障碍因素与破解途径相对一致、

    41、粮食作物生产与农业区划相对一致的理念,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分西部区、东部区、中部区三个区(图1),明确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分区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粮食产能大县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打造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基地。新增建设项目优选耕地相对集中,灌排骨干体系、骨干道路网络、骨干电力设施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备的建设区域。改造提升项目应优选建成年份早、投入低、建设内容不能全面达标的已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造提升。高效节水项目优选西部松嫩平原干旱缺水的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等旱作区

    42、开展工程建设。专栏3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划分表行政区西部区东部区中部区哈尔滨巴彦县、五常市、宾县、木兰县、双城区、阿城区、呼生区及哈尔滨主城区依兰县方正县、尚志市、通河县、延寿县齐齐哈尔富裕县、甘南县、龙江县、泰来县、讷河市、依安县、克山县、克东县、拜泉县、齐齐哈尔市区牡丹江穆棱市宁安市、东宁县、海林市、林口、绥芬河市佳木斯汤原县、桦南县、桦川县、抚远县、同江市、富锦市、佳木斯市郊区大庆杜蒙县、林甸县、肇源县、肇州县、大庆市区伊春铁力市嘉荫县、汤旺县、丰林县、甫岔县、大菁山县绥化北林区、海伦市、庆安县、绥棱县、望奎县、肇东市、兰西县、明水县、青冈县、安达市鸡西虎林市、密山市、鸡东县、鸡西郊区

    43、鹤岗萝北县、绥滨县、鹤岗郊区双鸭山宝清县、饶河县、友谊县、集贤县、双鸭山郊区七台河勃利县、七台河郊区黑河北安市、嫩江市、五大连池市爱辉区、孙吴县、逊克县大兴安岭塔河县、呼玛县、漠河市、加格达奇区农垦北大荒集团北安、九三、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分公司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28-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分区图图1全省黑土高标准农田分区图西部区以松嫩平原为主,涉及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黑河市和伊春市等38个县(市、区)及农垦北大荒集团的5个分公司,总面积16.56万平方公里。是全省农牧业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石油及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其中,耕地面积L37亿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3.1

    44、永久基本农田面积9233万亩,占全省面积的55.0%;两区划定面积9448万亩,占全省面积的56.2虬该区农作物以玉米、大豆、水稻和马铃薯为主,是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也是我国优质高油大豆的重要产区。其土壤类型以黑土、草甸土、黑钙土为主,该区域部分耕地存在土壤盐碱化、沙化等障碍因素,土壤有机质下降、养分不足、耕地贫瘠。该区水资源相对缺乏,城镇密集、经济发达,地多水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脆弱,黑土耕地、草原、湿地退化、侵蚀沟蔓延、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现有农田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效灌溉面积少,配套不完善,田间道路建设标准低,农田输配水系统、农

    45、田防护林和生态保护等工程设施缺乏,重点旱作区缺乏高效节水设施。该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约4310万亩,未来发展空间较大。规划期内,应加强黑土地资源保护、林草保护和修复、发展节水灌溉、完善灌排系统建设,防风固土、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盐碱化发展,建设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保障基地。中部区北起黑龙江,南至黑吉两省交界,包括伊春市(铁力市除外)、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牡丹江市及哈尔滨市等21个县(市、区)。本区以山丘区为主,总面积18.35万平方公里,是我省重要的林农生态农业发展区。其中,现有耕地面积0.35亿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6%;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726万亩,占全省面积的10.

    46、3%;两区划定面积1545万亩,占全省面积的9.2%o该区农作物以大豆、玉米、水稻为主。其土壤类型以暗棕壤、草甸土、黑土为主。该区域耕地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肥力低。该区水资源丰富,地少水丰、中小河流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小,丘陵漫岗占比高,且相对分散,不易形成规模化工程;现有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率低,部分田间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等工程连通性差,影响区域农业规模化发展。该区现有高标准农田数量占比低,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约IlOO万亩,未来发展空间相对较小。规划期内应加快推进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工作,兼顾改造提升任务,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田间工程配套,提高水土流失和

    47、田间工程建设标准,重点建设国家大豆、玉米等保障基地。东部区以三江平原为主,包括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以及穆棱河与兴凯湖平原,涉及佳木斯市、鸡西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七台河市、哈尔滨市及牡丹江市等23个县(市、区)及农垦北大荒集团的5个分公司。总面积10.57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及粮食战略储备基地。其中,耕地面积0.86亿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3.3%,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815万亩,占全省面积的34.7%,两区划定面积5811万亩,占全省面积的34.6%o该区农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粳稻产业带“,也是我国优质高油大豆的重要产区。其主要土壤为暗棕壤、草甸土、沼泽土、白浆土。白浆层等障碍型土壤比例大,土壤贫瘠,黑土地退化和肥力下降风险并存。该区水土资源匹配较好,但地下水灌溉水田面积大,地表水与地下水用水结构不合理,平原地区地下水普遍超采;土地平坦连片,受三大江顶托影响,大部分平原低洼地区存在内涝等障碍因素;现有大中型灌区工程不配套,涝区治理、田间道路等


    注意事项

    本文(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