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威后问齐使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战国策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资料的基本资料 战战国国策策是是中中国国古古代代的的一一部部史史学学名名著著。它它是是一一部部国国别别体体史史书书,主主要要记记载载战战国国时时期期谋谋臣臣策策士士纵纵横横捭捭阖阖的的斗斗争争。全全书书按按东东周周、西西周周、秦秦国国、齐齐国国、楚楚国国、赵赵国国、魏魏国国、韩韩国国、燕燕国国、宋宋国国、卫卫国国、中中山山国国依依次次分分国国编编写写,分分为为1 12 2策策,共共3 33 3卷卷,共共4 49 97 7篇篇。所所记记载载的的历历史史,上上起起前前4 49 90 0年年智智伯伯灭灭范范氏氏,下下至至前前2 22 21 1年
2、年高高渐渐离离以以筑筑击击秦秦始始皇皇,约约1 12 2万万字字。是是先先秦秦历历史史 散散 文文 成成 就就 最最 高高,影影 响响 最最 大大 的的 著著 作作 之之 一一。文章形成文章形成 战国策战国策非出一人之手,亦非各国史官所记。非出一人之手,亦非各国史官所记。纵横策士游说诸侯,先拟腹稿,临场发挥,事后补纵横策士游说诸侯,先拟腹稿,临场发挥,事后补记,研习者借阅誊抄,收藏积累,搜集者记录所知记,研习者借阅誊抄,收藏积累,搜集者记录所知逸闻趣事,故汉成帝时刘向所见宫廷藏书及搜集所逸闻趣事,故汉成帝时刘向所见宫廷藏书及搜集所得,初步成形。得,初步成形。刘向整理:刘向整理:西汉晚期刘向奉诏
3、校阅群书,将所见之西汉晚期刘向奉诏校阅群书,将所见之国策国策国事国事事语事语短长短长长书长书修修书书等重新编辑整理,定名为等重新编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编订为。编订为3333篇,篇,497497章章,编次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编次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战国纵横家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战国纵横家书搜集并非全部。书搜集并非全部。赵威后公元前赵威后公元前266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代理。,
4、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她重视民赵威后代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她重视民生,体恤百姓,因而威信大增。当时赵国虽有蔺相如,生,体恤百姓,因而威信大增。当时赵国虽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支撑门面,但国力大不如前。赵威后刚刚廉颇,平原君支撑门面,但国力大不如前。赵威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发兵进攻赵国。赵国没有实力同强大的秦执政,秦国就发兵进攻赵国。赵国没有实力同强大的秦国对抗,只好向关系较为密切的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国对抗,只好向关系较为密切的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赵威后溺爱其子,不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赵威后溺爱其子,不肯这样做,多位大臣力谏均无果。左师触龙
5、最后说服了肯这样做,多位大臣力谏均无果。左师触龙最后说服了赵威后,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齐国发兵救赵。赵威后,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齐国发兵救赵。战国策战国策.赵策赵策记载有记载有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说赵太后。人物生平人物生平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邪?”使者不说,曰: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6、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何以有君?故有问问舍本而问末耶舍本而问末耶?”使:命令,派遣。使(音事)者:奉使命的人。使:命令,派遣。使(音事)者:奉使命的人。者:者:.的人。问:,问候,聘问,当时诸侯之的人。问:,问候,聘问,当时诸侯之间的一种礼节。赵威后:赵惠文王之妻。间的一种礼节。赵威后:赵惠文王之妻。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书:信,此指齐国给赵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书:信,此指齐国给赵国的国书。国的国书。发,启封。发,启封。岁:年成,收成。岁:年成,收成。恙:忧患。恙:忧患。说:通说:通“悦悦”高兴。高兴。不然:不是这样的。然:不然:不是这样的。然:的样子。的样子。苟:如果。苟:如果。故:哪有
7、难道。故:哪有,难道。本:根本。本:根本。末:次要的。末:次要的。l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l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邪?”还没有打开国书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后问使者: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好吧?百姓还好吧今年收成还好吧?百姓还好吧?(你们的)大王也还好吧?(你们的)大王也还好吧?”l使者不说,曰: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贱而后尊贵者乎?”使者(有点)
8、不开心,说: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l威后曰: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何以有君?故有问问舍本而问末耶?舍本而问末耶?”赵威后回答说: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的人息?如果没有百姓,怎么
9、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的人呢呢?”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后问使者: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好吧?百姓还好吧?(你们的)今年收成还好吧?百姓还好吧?(你们的)大王也还好吧?大王也还好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赵威后回答说: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
10、么繁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的人呢问末梢的人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使者不说,曰:“臣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何以有君?故有君?故有问问舍本而问末
11、耶?舍本而问末耶?”文学赏析 这篇文章表现了赵威后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这篇文章表现了赵威后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有所批判。战国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渐掘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有所批判。战国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渐掘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都已意识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诸如都已意识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诸如“民,神之主也民,神之主也”,“上思利上思利民,忠也民,忠也”等主张。这种思潮在战国时继续发展。孟子有等主张。这种思潮在战国时继续发展。孟子有“民贵君民贵君轻轻”一说,田于方、颜斶也有一说,田于方、颜斶也有“士贵王不贵士贵王不贵”的思想。赵威后提出的思想。赵威后提出“苟无岁,何有民
12、苟无民,何有君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思想,是与历史上这一民的思想,是与历史上这一民本思潮相一致的。本思潮相一致的。齐王使者问候赵威后,信函还没有拆开,威后齐王使者问候赵威后,信函还没有拆开,威后就连续发问:就连续发问:“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齐王安康吧?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齐王安康吧?”她把收她把收成放在第一位,因为成放在第一位,因为“仓禀食而知礼节仓禀食而知礼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天”。接着,她问到百姓,而把国君齐王放在末位,这明显地反。接着,她问到百姓,而把国君齐王放在末位,这明显地反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收成好自然百姓安乐,百姓安乐自然国君
13、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收成好自然百姓安乐,百姓安乐自然国君无恙,逐步推理,简明而正确,却使无恙,逐步推理,简明而正确,却使“使者不悦使者不悦”,他诘问赵威后,他诘问赵威后“先贱后尊先贱后尊”,威后的回答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驳得使者无话可,威后的回答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驳得使者无话可说。说。v战国策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画蛇添足”“”“亡羊补牢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狐假虎威”“”“南辕南辕北辙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