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王晓慧本章要点 o系统了解隋唐时期的教育情况,以及韩愈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o教学内容:教学内容:o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o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o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o第四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o思考题:思考题:o1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o2简析韩愈的教育思想。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o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o隋唐实行重振儒术,主要表现在:o尊孔、提高儒士的地位;o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o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o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
2、人才。第一节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o二、对佛教、道教的提倡与利用o三、儒、佛、道融合的趋势o兼容佛道: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o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教育体系仍然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核心。儒家教育也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其组织管理的特点,这为以后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每一座道观、佛寺都是一座带有宗教色彩的学校。第二节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o一、一、隋朝的学校教育隋朝的学校教育o隋文帝时期设立了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o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
3、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书学和算学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科学校的多样化。o律学和医学尚在萌芽中。二、二、唐朝的学校教育唐朝的学校教育 o唐朝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典型。o(一)官学o中央官学o唐朝中央官学体系完备,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六学一馆学一馆。六学是国子学(三品以上)、太学(五品以上)、四门学(七品以上)、书学、算学和律学(此三个为八品以下子弟),一馆是指750年设立的广文馆(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者)。(一)唐朝的中央官学o唐
4、朝对六学一馆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数、招收学生的标准以及教学内容,都做了具体规定。o中央各专职行政机构中也附设有学校:太医署(医学校)、司天台(天文、历数学校)等。o门下省:弘文馆(学生较杂,大致为皇太后、皇后亲戚)o东宫:崇文馆o尚书省的祠部:崇玄学(道家)(二)隋唐时期的地方官学o隋朝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承隋制,在地方上也推行州县二级制,县以下有乡,乡以下有里。o唐代地方官学有三种:经学,医学,和崇玄学,由府州的长史主管,具体事务归司功掌管。唐代尊崇道教,不仅在中央设置了祟玄学,而且在各州也建立了一所祟玄学,设玄学博士1人,讲授道德经、庄子、文子等道教经典,学生毕业后可参加道举考试。o学生
5、毕业后一是升入中央四门学,二是直接参加科举考试。另外还可以被委派去做一些地方小官吏。三、隋唐时期的私学o唐代私学一直和官学并存。o唐朝明文鼓励私人办学。o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学习诗歌也成为私学和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不同层次,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较广,私学为唐代教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四、四、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o(一)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o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国子监,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模式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以统一管理为主。o(二)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o入学年龄:14-19岁 o
6、束脩之礼o旬考(后改为月考)、岁考、毕业考试o长假(田假和授衣假)和短假(旬假)四、四、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o(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o把儒经分为大经(礼记和左传)、中经(诗经、周礼、仪礼)和小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是公共必修课。o(四)教育的等级性明显o达官显贵子弟进入讲儒学为主的学校,毕业后成为封建官吏候选人;o平民子弟进入各种专科学校,毕业后成为专业人才。四、四、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o(五)学校类型的多样化o(六)学校的分布面较广o(七)重视医学教育o(八)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
7、体o弘文馆和祟文馆一方面担负着整理图书、详正图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招收生徒,进行教育活动。双重的任务使其既是一个研究机构,又是一个教育机构。太医署、司天台、太乐署等则兼有行政机构、研究机构和学校的性质。在这些专职行政部门中,都设有博士、助教或乐师等教学人员,一面进行专业研究,一面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教育和研究的任务成为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机构中派生出了教育和研究的功能,这是唐朝教育的一大特色。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o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的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以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又不同于以门第取人
8、的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o隋唐以前的选士制度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科举制自隋朝产生后,经过唐朝的发展,宋、元、明的演变,更加完备化、定型化,直到清末1905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亡存在了1300年,对隋唐以后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一、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 o隋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要收回旁落于地方长官之手的选士大权,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适应隋朝社会发展,科举制就产生了。表现是隋炀帝(607年)时,诏十科举人。十科举人中,大概文才秀美一科就是进士科。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o到了唐朝,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求地方官员推荐德才兼
9、备的人才;另一方推行科举制,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程序,从而使科举制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二、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o科举与以往的选士制度区别:之前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都是以主管官员的推荐作为选士的关键,所以又统称荐举,而科举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士的基本依据,所以考试是科举的核心。o(一)考生来源与报考方法o唐代常科的考生主要来源:生徒(由学校将考试合格的学生选送),乡贡(由州县选送)。o报考时间大约是每年的十一月一日。o报考学生到京后,必须先拜谒先师。o“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二、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考试的程序、科
10、目与方法 o(二)考试的科目和内容o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招收非常人才,由皇帝亲自主持。o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博学最高)、明经(考核儒家经义)、俊士、进士(注重诗赋)、明法(选拔司法人才)、明字(文字理论和书法)、明算(算术)、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o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目。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是非常设科目。o武举,考试内容是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o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以及糊名考试。二、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o(三)考试的方法o帖经:考查
11、记诵能力。o口试:当场回答问题。o墨义:一种简单的笔试问答,考察记忆力。o策问,要求考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o诗赋:当场写作诗赋各一篇。三三、科举科举制制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和学校教育的关系o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然后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o科举制将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结合在一起,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o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四四、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二)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三)使选拔人
12、才较为公正客观消极影响:第一,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第二,科举制有很大的欺骗性。第三,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第四节第四节 韩愈韩愈(768-824)的教育的教育思想思想o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振兴儒学的卫道者,猛烈反对佛老,提倡古文运动。著作韩昌黎全集。o一 、振兴儒学的卫道者古文运动的主将“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二、“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o他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还有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上品的人是善的,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人性中除了性之外,还有情,情也分为上、中、下三品。情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具体表现。o(一)决定人
13、的发展主要因素是人性,教育也不可能改变人性。(二)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三)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三、“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o教育目的:“明先王之教”,“学所以为道”。o先王之教:仁义道德(诗、书、易、春秋)o“道”:就是抽象化了的封建仁义道德o通过教育的手段,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对付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四、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o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建议上层的统治者要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培养合格的管理而教育天下英才。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抨击了科举选士的弊端。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o“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五、论尊师重道师说o(一)教师的任务o传道,传授儒家仁义之道,首要任务;o授业,讲授诗书易春秋六艺经传和古文;o解惑,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o(二)以“道”为求师的标准。o(三)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交互为师,教学相长。六、论教学方法o(一)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o(二)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o(三)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