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互联网+”驱动智慧社区发展路径研究.doc

    • 资源ID:1582951       资源大小:23.84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互联网+”驱动智慧社区发展路径研究.doc

    “互联网+”驱动智慧社区发展路径研究随着城市居民的关注重点逐渐由社会生产领域向社会生活领域转变,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不断渗透,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延伸而备受关注。在政府层面,在国家试点的290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多数涉及智慧社区建设的子项目,并且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智慧社区50%的覆盖。在市场层面,智慧社区建设产业链上下游的房地产开发、物业以及信息技术相关服务企业等市场化主体,从规划和技术的角度,推出诸多切实可行的智慧社区架构方案。在学术研究层面,学者从概念与内涵解析、核心支撑技术以及管理与服务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智慧社区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上升至国家战略,我国提出要在“互联网+”行动计划引领下,借助社会化服务和市场运作,促进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建设步伐,“互联网+智慧社区发展”将成为未来智慧社区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面对这一新动态,围绕“互联网+社区”“互联网+物业”“智慧社区转型升级”等相关主题的研究较多,但是大多数研究文献中所抛出的理论观点要么仅仅专注于剖析该问题所涉及的概念与内涵及其内部作用机制等问题,要么由于缺乏统一的分析基础而只能提供一些相对众而不聚、衔而不接的解决方案,对于“互联网+”驱动智慧社区发展的具体路径探讨十分有限。当前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隐约表明,“互联网+”和“智慧社区”之间是一体两面、殊途同归的内在共生体系:“互联网+”的未来不会止于技术的“网”“智慧社区发展”也必然从“技术”向“智慧”发展;两者结合之下的智慧社区发展路径必然包含信息技术设施、治理理念、价值定位、服务模式甚至智慧产业在内的整个智慧社区系统的颠覆性跃迁,这将意味着需要对智慧社区发展路径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系进行创新。 1 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缘起 智慧社区的概念源于西方国家。早在全球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之初,国际通讯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ommunication)就提出建设“智慧社区”的设想,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无处不在的网络联系,基于网络为居民提供电子商务、远程教育以及远程医疗等生活服务,极大地提高居民生活的便捷性。1996年,世界首个智慧社区建设项目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推出,希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美国旧金山、硅谷等信息技术较为领先的城市随即也推出智慧社区建设项目。1997年,首届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简称ICF)开始举办,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7个建设成效最为突出的智慧社区,我国的天津市和台北市曾列位其中。这一时期,“智慧社区”建设理念在信息技术水平相对领先的西方国家迅速转化为建设实践,而在我国却尚未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直到2009年,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以及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的发布,在我国快速掀起“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当前住建部和科技部完成试点的国家智慧城市共达290个。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的兴起,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门,智慧社区建设随即被提上日程,并得到我国政务界、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大力倡导。在政府层面,住建部要求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中都包含智慧社区子项目,各级政府因此对智慧社区建设非常重视。与此同时,产业界从规划和技术的角度,推出诸多切实可行的智慧社区建设方案。此外,国内学术界对国内智慧社区的研究逐渐从集中于概念和内涵的解析,转向重点探索信息技术在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策略与路径。 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背景下,2014年5月,住建部发布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提出智慧社区建设的“总体架构与支撑平台、基础设施与建筑环境、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社区管理服务、便民服务、主题社区、建设运营模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旨在指导和规范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将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域范围予以明确规定,即在街道以下经过行政性划分的社区范围(也是每个居委会辖区的范围)。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强调要发展“智慧城市”,借助社会化服务和市场运作,促进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建?O步伐。按照国家相关部委的严格要求,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智慧社区50%的覆盖,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等地区当前已经率先开展有益探索,并在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覆盖提高、生活服务的便捷化水平提升以及社区管理的智能化成效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未来以“互联网+”战略引领智慧社区建设将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2 “互联网+”驱动智慧社区发展的内在逻辑 2.1 我国智慧社区发展面临困境 尽管智慧社区建设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省级中心城市的率先探索中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在基础设施、价值定位、治理理念、服务模式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 2.1.1 基础设施:网络化覆盖程度不高 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固定宽带网络、无线网络(3G/4G/5G)、广播电视网络等智能化的网络硬件基础设施覆盖率不高,尽管深受“宽带中国”“三网融合”等政策的推动,但是以光纤入户(FTTH)为代表的宽带接入规模仍然增长缓慢。与此同时,无线网络仅能覆盖到车站、机场和医院等人口流动量比较大的地区,受制于网速和费用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全网络覆盖。此外,由于智慧社区建设标准、行业标准以及评估标准尚未统一,导致不同城市社区的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难以实现与政府部门、邻近社区之间的系统对接,无法实现“感知-平台-应用”的一体化以及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造成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集成化程度不高。 2.1.2 价值困境:偏重技术导向 城市社区建设的价值观是能够支配社区成员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准则,其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导向机制,而且能够对社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评价,从而引导社区成员的价值追求与选择。尽管智慧社区的建设离不开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作用,但智慧社区的本质是构建一个以强烈的情感精神为纽带的守望相助、平等博爱的社会共同体,为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然而,在智慧社区的发展实践当中,对智慧社区社会环境建设关注不足,甚至存在明显的技术导向问题。具体而言,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发展主要强调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各个业务系统的建设,注重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中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视社区社会资本、居民参与度和社区差异等社区社会环境问题。例如,江苏省作为我国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试点,尽管整体上建设内容较为丰富全面,但是其实践重点仍然呈现一定程度的技术导向,即偏重于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系统的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社区物质环境,而对于社区居民的社会互动和需求多样性的关注明显不够。 2.1.3 治理困境:政府主导模式 在政府主导型的智慧社区治理模式下,智慧社区建设的资源配置主要是由政府部门以行政化的手段完成的,政府机构以维护智慧社区的稳定发展与运行、以及提供更好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为目标,通过“单中心治理”的模式承担智慧社区建设的多数事项,而居民委员会、高校科研机构和社区居民等主体的作用并未发挥作用。例如,自2009年起,北京市西城区为相应国家社区信息化发展与创新社会管理政策,在政府主导下打造集智慧政务、智慧中心、智慧商务、智慧民生为4部分构成系统的智慧化平台“智慧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以及基础数据中心、企业绿色通道、智能停车诱导等14个子系统。 政府主导的社区治理模式过于关注信息化在社区管理与稳定中的作用,仅仅将社区居民作为管理与服务的对象,而非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参与主体,这很容易导致智慧社区提供的管理与服务无法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相匹配,甚至降低居民家庭对智慧社区建设的认同感。与此同时,政府主导模式不利于科技企业、高校和研究院等机构发挥智慧社区建设的直接参与主体地位。 2.1.4 服务困境:同质化问题突出 智慧社区实践中服务供给的同质化现象是由对社区居民家庭多样化需求关注不足导致的。当前智慧社区的服务提供是以“效率为中心”而并非是以“需求为中心”的,即社区服务过度关注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便捷化,所以将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工作,并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相同的便民服务和公共服务,导致因社区服务的同质化问题突出而对居民失去吸引力。以上海“欧风花都”智慧社区建设为例,尽管在整体上上海市的智慧社区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达到领先水平,但是“欧风花都”智慧社区由于其没有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社区服务,导致其在以市民卡、智慧电表和智慧交通等为代表的智慧应用的使用率比较低(见图1)。 事实上,社区成员在拥有一定共性服务需求的同时,又因为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年龄以及职业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的服务需求。与此同时,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会导致服务需求的多样化。未来智慧社区服务实践更应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群体差异,弥合智慧社区服务提供和居民需求之间的“断层”,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社区服务内容和社区生活体验。 2.1.5 产业发展:规模经济尚未形成 当前智慧社区建设的产业发展瓶颈比较突出,这主要是由于智慧产业链的主体比较分散,统一的智慧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无法通过规模的智慧产业发展实现规模经济。 具体而言,从智慧社区产业链来看,主要其包括产业上下游的房产开发商、物业运营商、业务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等,当前大型运营商提供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而规模较小的科技公司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明显不足。倘若无法基于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大型运营商与小型科技企业的合作,则难以构建完善的智慧产业体系以及实现规模经济。从智慧社区产业与关联产业来看,智慧社区建设同样涵盖信息服务、文化创意、设备制造、生活服务、节能环保等诸多行业,这些行业与智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果能够实现跨领域的融合,将有助于构建规模庞大的智慧社区产业生态体系。 2.2 “互联网+”与智慧社区发展高度契合 互联网与智慧社区发展高度契合,就是要利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基础平台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优势,根据当前我国智慧社区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现互联网特征对智慧社区的渗透与融合,最终实现“1+1>2”的契合效果。 首先,互联网思维与智慧社区转型升级高度契合。互联网不仅在技术层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样带来新的思维理念和思维方式,也被称为“互联网思维”。事实上,互联网思维以“开放、共享、合作”为基础,以关注人的服务需求为核心价值,倡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市场、用户、产品、服务等进行重新审视,实现以开放的精神、合作共赢的态度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发展需要从关注设备与系统的数字化转变为服务的便捷性、生活质量的优质舒适层面,互联网思维高度契合我国智慧社区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在“互联网+”情境下,能够推动智慧社区建设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重新审视其价值定位、管理与服务模式等,并且实现社区居民对智慧社区建设的主体参与地位。 其次,互联网平台优化智慧社区发展的资源配置。基于“互联网+”的业务管理平台、综合服务平台以及公共信息基础平台等的建设,为优化智慧社区发展的资源配置提供重要契机。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平台能够突破物理空间的约束,在互联网空间中实现资源的自由组合与高效配置,实现资源配置的虚拟化;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是智慧社区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以及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关联产?I进行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不同领域或产业之间频繁跨界与深度融合,构建完整的智慧社区产业发展生态以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最后,互联网技术打破智慧社区建设的“信息孤岛”。“信息孤岛”是一种在业务功能层面不关联互助、在信息资源层面不共享互通而导致的信息技术应用与业务流程之间出现相互脱节现象,这也是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具体而言,智慧社区建设由于党政不同部门以及房地产商、物业管理公司、科技企业等系统建设的独立化与条块分割特征,导致智慧社区建设的海量数据无法共享而形成大量的信息化孤岛。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的渗透和扩散,“互联网+”有助于在整合社区居民、物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数据的基础上,推动社区建设相关部门内部以及跨部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用,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的瓶颈。 3 “互联网+”驱动智慧社区发展的路径 3.1 全网络覆盖: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布局 在“互联网+”战略的引领下,我国智慧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朝着基于全网络覆盖的智能化、智慧化阶段迈进。首先,百兆宽带全面覆盖。宽带联网是建设“智慧社区”的基石,而百兆宽带全覆盖是支撑智慧社区高效运行的必需条件。为助力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发展,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持续推进“网络降费提速”,这是社区宽带网、无线网、物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等智能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优化布局的重要契机,将有助于实现覆盖社区住宅和服务配套空间的信息网络的无缝隙对接。其次,实现“互联互通”。一方面借助以“互联网+”为核心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物联化、感知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信息设施、物理设施和商业设施等链接成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内部各社区或者全国范围内的智慧社区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在各社区内部,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并基于信息采集识别、无线定位系统、条码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对社区中的居民、车辆、物理设施、民生服务等要素进行智能感知和互联互通,实现社区安全实时监控、医疗服务远程化操作、家居智能化调节以及“水、电、气、热”智能化监管等。 3.2 多主体协同:重构智慧社区治理模式 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主要是在政府主导模式下推进的,在社区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决策制定方面都由政府部门完成。事实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直接参与主体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政府(政府机构、执法机构)、企业(物业、科技企业)、民众(居委会、居民)和科研机构(高校、研究院)。在“互联网+”情境下,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人-机-物”一体化的智慧系统,以及互联网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能够提高社区的粘合程度和频率,推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之间以合作的态势协商共治,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的治理由政府主导模式转向“政府引导、政企研合作、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见图2)。 具体而言,一方面,以“互联网+”为核心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网络技术不仅突破原有社区空间的界限,而且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流动实现互联互通,物业公司、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等研究院等作为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力量,能够直接参与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营,并且在政府机构的引导和监督下实现智慧社区的合作共建;另一方面,社区居民通过社区论坛、智慧社区APP、“双微”(微信、微博)应用等信息化网络渠道,与政府机构和物业公司等进行在线意见表达与反馈、获取信息以及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等,从而解决因居民社区主体地位发挥有限而导致的智慧社区建设内容与公众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3.3 社区共同体:重塑智慧社区价值理念 在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社区建设阶段,偏重技术价值导向的问题比较突出,社区居民主要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物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便捷性,导致居民之间基于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被削弱。“互联网+”的提出及应用为社区“共同体”的建设提供重要契机,其在深刻作用于城市社区中居民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的同时,必将对智慧社区的价值理念进行根本重构。 在“互联网+”战略的引领下,智慧社区建设更加强调人本导向的智能化服务,其本质是要构建一个有归属感、认同感的社会共同体。“互联网+”的具体作用路径是:一是虚拟社区的构建。虚拟社区被定义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基础平台的虚拟社区发展,在拓展社区居民交往空间以及增加社区成员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共同的社区意识与社区文化的形成,而且可以借此提升基于社会价值理念的社会归属感与认同感,形成社区共同体价值的构建。二是智慧化人文素养。较高的智慧化人文素养,是构建一个有归属感、认同感的社会共同体的前提条件。物联网技术构建的“人-机-物”一体化的智慧系统,是虚拟社区和实体社区之间互通的接口,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传统互联网技术的匿名性和离散性的特点,让社区居民以更加聚合和开放的态度应用实体设施和网络平台,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三是智慧化社区环境。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话语表达和价值实现的平台,这有利于形成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守望相助的社区环境,这正是社区共同体重构的体现。 3.4 人本导向:创新智慧社区服务模式 与一般的智慧社区服务模式相比,对于人本导向的社区服务模式而言,关注如何在掌握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特征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能够将实体社区中的人、物、信息网络以及存储集控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居民服务需求信息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与线下实体运营的互联互通,打造以人为本的个性化、一体化服务模式(见图3)。首先,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能够将实体社区中的居民家庭、物理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存储到容量庞大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并通过对居民家庭结构、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整合,实现对居民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差异化进行基本区分。其次,基于“互联网+”的数据中心对居民服务需求差异化特征、物理设施与信息资源的智能化整合,能够在兼顾居民服务需求多样化的基础上,对居民服务的空间方案和时间方案进行综合调控。最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服务是以人本导向的智慧社区服务模式最直接表现形式,也是未来智慧社区服务模式的必然发展方向。个性化服务是基于个体数据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其主要是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加以实现。例如,根据居民在社区卫生中心建立的健康档案,以及在社区公共设施区域内的日常运动情况,就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社区APP等方式向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风险评估、医疗体检方案以及日常饮食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服务。 3.5 跨界合作:智慧社区产业的优化升级 跨界合作是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发展新业态,被理解为跨越行业、领域甚至文化或者意识形态的合作,这主要是由于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能够实现互联网在生产资源与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让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以互联网技术和基础平台为依托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新形态。跨界融合是未来智慧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互联网+”推动智慧社区产业跨界合作主要路径:一是突破合作界限。智慧社区建设涵盖信息服务、文化创意、设备制造、生活服务、节能环保等诸多行业,而并非仅局限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房地产开发商、物业运营商、业务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等。因此,在突破合作界限的实践中,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基础平台,能够实现之智慧社区建设与物联网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的合作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与循环经济圈,尤其是推动智慧社区建设与现代信息服务业培育的良性互动。二是拓展合作渠道。“互联网+”能够通过建立社区电子商务、电子超市和电子医疗等方式,推动智慧社区建设与整个产业链的企业开展合作,形成智慧产业整体发展态势。三是推动业务融合。智慧社区涵盖居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服务平台能够实现金融保险、交通出行、旅游餐饮、商超连锁与智慧社区建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与合作以及兼容性选择,实现业务的融合发展。 4 总结与启示 在回顾和梳理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驱动智慧社区发展的内在逻辑,较为系统全面地找到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且深度解析“互联网+”与智慧社区发展高度契合的内在基础,据此提出“互联网+”驱动智慧社区发展的具体路径。既深化“互联网+”与智慧社区研究领域的内容,同时为智慧社区建设实践提供参考。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价值体现为:在理论层面,鉴于当前多数研究主要探讨该主题所涉及的概念与内涵、现象的内部作用机制等问题,而对“互联网+”引领下的智慧社区发展路径关注不足,本文是对学术界研究内容的丰富和有益补充;在实践层面,针对当前方兴未艾的智慧社区建设热潮,以及“互联网+”与智慧社区建设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从整体上提出未来智慧社区的发展路径,尝试为实践提供参考。

    注意事项

    本文(“互联网+”驱动智慧社区发展路径研究.doc)为本站会员(吴起龙)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