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新时代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管护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河湖管理的通知(办河湖(2018)274号)精神,根据中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2021年度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与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建好、管好农村生态河道,现就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管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关于聚力抓好生态保护修复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建设新要求,按照“突破瓶颈、标准体系、梯次治理”原则,在推进生态河道示范村建设、镇域河道片
2、区治理、“1+3”区域治水的基础上,以一二三级河道为重点,切实推进农村生态河道清淤疏浚、清除“两违三乱”、岸坡绿化、长效管护等工作,进一步整治水环境、提升水生态,恢复主干河道生态功能,为全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现代化篇章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按照“三有一畅一到位”标准,建成生态河道1000条,其中一二三级河道全部建成生态河道;“河长制”工作全覆盖,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管护体制机制,市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面达标,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三、建设管护范围一、二级河道按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三、四级河道有农路或机耕路的以
3、路为界至水面,无农路的按坡比1:1.5折成河坡;泯沟岸坡纳入管护范围。四、建设管护标准根据关于切实做好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与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苏水农(2021)14号)文件精神,按照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要求,达到“三有一畅一到位”标准:(一)水有深度。水深泯沟、横河分别1米、L5米以上,水体清澈,透明度0.5米以上。(二)岸有绿度。实行岸坡回租,大河植乔、小河植灌,植被连续、层次分明。(三)坡有亮度。岸坡无“两违”(违法建设、违法圈坪,乱堆、乱垦、乱排)现象,增加亲水功能,营造水文化。(四)河道通畅。岸线顺直,活水周流,无阻水障碍物,无填埋河道、严重淤积现象,沟沟相
4、通、沟河相通。(五)管护到位。管护范围明晰,责任主体明确,管护组织建立,管护人员到位,经费保障落实,考核机制健全。五、主要内容(一)恢复一二三级河生态功能。2条一级河道、17条二级河道由市统一组织推进,按照生态、亲水、景观要求,重点加强河道轮浚,整理河坡,顺直岸线,确保水深;加强河坡整治,修复防护林断档,处理局部坍塌,确保水土稳固;加强环境整治,突出镇区、桥头、主干道等区域,消除两违三乱,确保干净整洁;加强水文化打造,布置亲水平台,建设亲水节点,确保人水和谐,最大限度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引水、通航功能。57条三级河道原则上由属地区镇实施,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指导督促考核。(二)强化横河综合整治
5、要“固岸势”,因地制宜实施护岸工程,民宅旁和岸坡陡峭河段实行硬质护坡,道路旁河段采用密排木桩护岸,一般河段实施篱笆桩护岸,岸坡平缓河段大多自然岸坡,居民密集处布置亲水节点。要“绿满坡”,乔灌结合、植被连续、间距合理。要“水畅通”,岸线顺直,无阻水建筑物,打开坝头坝梗,应该建桥的决不建涵,涵径不小于水面宽度l3o要“控污染”,坚决拆除“两违三乱”,污染源截污纳管,雨水管不过坡。(三)推进村庄河塘集中整治。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按照“日降雨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高标准农田排涝设计标准及“蓄涝水面率不低于排涝面积的5-10%蓄涝水位低于地面0.3米以上”因地制宜调整农村水系。要实行“一减一复一
6、农路”规划体系,即减少泯沟,根据农业项目性质,原则上泯沟间距100米左右;统一泯沟设计标准,一般应达到底宽,4米、面宽三7米、口宽,10米;合理规划机耕路,实现农机进田、机械作业,机耕路跨河必须建桥,跨泯沟路下涵直径不小于1米。要坚持试点先行,各区镇原则上新建一个整治区,整治区实行整村整域规划建设。(四)健全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完善“河长助理”“河长+检察长”“双河长”“河长述职”等河道长效管理机制,严格河长履职办法,强化河长执行力。要围绕“5年1000条生态河道”建设任务,根据分年度要求,及时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治清单,实行销号管理。要明确管护重点,加强新老集镇、居民密集处、主干道沿线、桥头周围等
7、重点区域管护,实现全天候、巡回式、常态化保洁。要扩大管护范围,生态河道建设到哪里,长效管护、督查考核跟进到哪里。要实行“河长制”全覆盖,完善园区河道“河长制”,扫除管护盲区。六、工作机制(一)完善管理体制。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管护纳入乡村振兴工作统筹谋划,按照省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生态河道建设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一、二级河道由市级负责建设管护,属地区镇负责“两违三乱”清理工作;三、四级河道由区镇负责,泯沟由村级负责,实行农村河道建设管护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导监督好区镇开展生态河道建设管护工作。(二)完善保障机制。一、二、三级河道“两违三乱”清理工作按照单侧1500元/公里对区镇实施
8、一次性奖励。清理结束后,一、二级河道按照单侧1500元/公里年增加管护资金;三级河道按照单侧IoOo元/公里年增加奖励资金。区镇投资建设的一、二级生态河道项目按照相应建设内容审计价的80%予以补助;三、四级生态河道奖励按照关于推进生态河道示范村建设的通知(启农水指(2018)4号)执行。使用市级以上资金建设的三、四级河道,自项目质保期满后按照单侧100O元/公里年奖励至2027年。(三)完善督查机制。生态河道管护督查考核工作由市河长办牵头,实行“月度抽查、季度考评、年度考核”。每月对各区镇开展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交办整改。每季度最后一个月采取抽查方式进行考核打分,年度汇总排名。生态河道建设督
9、查考核工作由市水务局牵头,实行“季度通报、半年度考评、年度考核汇总”。每季度对建设进度进行统计通报;每半年度进行考核打分。七、工作要求(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各级指挥机构,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整合各方项目资源和资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多方面筹集资金,全面加快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加强宣传引导,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形成爱水护水良好氛围。(二)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加强规划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科学制定年度实施计划,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所有一、二、三级河道建设任务,“十四五”期间每年完成200条四级河道建设任务。确保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建设形式,民宅旁和岸坡陡峭河段实行硬质护坡、道路旁河段采用密排木桩或篱笆桩护岸、岸坡平缓河段尽可能保留自然岸坡。(三)创新机制,强化管护。转变重建轻管思想,进一步加强生态河道建后管护工作,市级资金加大对建后管护工作奖补力度,鼓励镇、村结合实际创新管护机制,探索和推广“以河养河”等生态治水模式,整合资金、人员,加强考核奖惩,不断提升管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