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加快组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方案为探索农业技术服务引领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增强农业科技支撑保障能力,推动我市农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根据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组建市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并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农业服务业战略性大产业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农业服务中心组织优势,
2、积极创新服务机制,着力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推进资源整合,逐步完善支持政策,奋力构建覆盖全域、便捷高效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率先开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区镇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发展目标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深化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切实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
3、力,建立与当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结构与布局相适应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经过3年左右的发展,确保到2025年形成管理规范、运转协调、充满活力、服务到位、农民满意的基层现代农技推广体系。为全市广大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全天候、保姆式、一条龙”的农业技术服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样板”,为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夯实坚实基础。二、工作架构(一)机构设置。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结合服务半径、主导产业布局,综合设置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各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属科站,副股级建制,设主任1名。建立“一个工作班子、一家办公场所、一套管理制度、一份职
4、能清单、一本考核办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区域农业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由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安排。(二)编制使用。3个区域服务中心人员由市农业农村局技术骨干及从各区镇抽借1名农技人员构成。南部区域农业服务中心设在市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负责寅阳、惠萍、汇龙、北新、启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配备6人左右。中部区域农业服务中心设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南阳镇)内,负责南阳、东海、王鲍、合作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配备6人左右。北部区域农业服务中心设在原市海渔局内,负责吕四、海复、近海镇技术推广服务,配备6人左右。(三)专家团队组建1 .市农业农村局通过挂钩联系、挂职锻炼等形式推动市级农业类专业技术人才下沉
5、同时返聘部分已退休的农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到中心指导工作。2 .各区镇抽借1名农技人员常驻中心工作,同时吸纳专业农技协会、志愿者、退休农业高级技术人才参与或聘用本区域在全市有影响的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乡村振兴带头人)担任专业辅导员,协助所属区域行业的技术指导及推广。3 .积极与各农业院校、研究所对接,柔性引进高校院所农业专家担任特聘顾问。(四)明确公益职能。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宣传贯彻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政策;承担和完成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开展关键农业技术试验示范,组织农业公共信息和农业技术宣传教育和培训,普及科技知识;开展植物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防;
6、搜集、整理、传播农业技术信息;收集农业技术推广成效和生产经营情况,反映存在问题,提出建议;组织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指导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宣传农业技术知识,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措施,为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支持、指导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参与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主体;结合区域内产业特色,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成立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结合新发展业态,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带动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衔接,针对区域内产业需求,柔性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搭建农科教结合
7、平台,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等。三、目标任务(一)选优配强建队伍。建立健全农技人才培养体系,坚持育才、引人和用才相结合,“老农”“新农”“智农”相统筹,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条块结合、市镇联动、社会参与的新型管理体系,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明显的农技服务队伍。(二)多元治理拓渠道。针对我市农业科技服务力量薄弱,人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的实际,通过组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集聚资源、整合要素,做大增量,加快构建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因地制宜创特色。立足区域产业特色,系统开展技术协同攻关、集成示范、推广应用及决策咨询等,重点围绕农业优势主
8、导产业,聚焦农业新型业态,完善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质量效益,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1 .服务场地。每个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服务场所面积均大于200m2,除人员办公场所外,要配备培训教室、会议室等,全市统一规范的门牌和标识。2 .仪器设备和设施配置。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根据现有条件和工作需要,补充确定配置仪器设备内容,报市农业农村局统一购置。3 .示范基地建设。围绕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结合现有条件,每个区域农业服务中心确定12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以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特色果品和特色水产为主,重点开展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把基地建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应用及新机具的展示基地,加快科技
9、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成为农技人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舞台。(1)与农民联办示范基地,通过对规模种养大户进行指导服务,将其生产设施办成示范推广载体,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作用。(2)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专业经济组织合办示范基地,通过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使基地成为高效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四)多方合力提成效。建立和完善市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导、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部门协同、区域协作、社会共治等手段,不断提升农业服务效能与质量;坚持考核引领、培训引导,更好发挥科技保障作用。完善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评机制,建立知
10、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制度。建立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服务制度,达到八个方面的工作责任目标。(I)包干一个村,对包干村的所有农业技术工作负责,对非本专业技术问题负责联系有关专业人员解决。每年下村到户时间80天以上。(2)挂钩联系一批农户(一般不少于10户),每年对联系户指导户均5次以上。(3)区域内每年按农时季节组织100人次以上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每个区域建立高产高效示范方,让广大农民就近就能看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新机具等示范。(5)责任区内有一套完整的农事生产指导与服务档案记录。(6)指导、服务好区域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当好技术参谋。(7)参加相关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或者结合生产实际完成相关科学试验。(8)结合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撰写或发表相关专业技术文章。四、工作保障1 .办公设备购置费。尽量整合利用原有办公设备,确需购置的,在国资办规定的配置标准范围内从紧安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2 .办公用房改造装修费。遵循简朴、适用原则,适当进行维修改造、简单装修,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3 .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运转后,如有调整、新增项目,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负担。中心建设费用由市财政予以保障,依据最终政府采购招投标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