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实现路径探索.doc

    • 资源ID:1808112       资源大小:17.2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实现路径探索.doc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实现路径探索 学校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教师,教师资源配置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教育公平和和谐社会的推进。本文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旨在使城乡教师资源得到合理优化的配置,从而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对河南县域内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建立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模式,提出解决城乡教师资源均衡合理配置问题的对策路径。 城镇化进程 城乡教师资源 均衡配置 对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公义的重要基础,而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决定性因素。河南作为全国人口数量最多的传统农业省份之一,也是国家首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体制改革试点省,近年来,省政府与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在县市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共同努力下,全省在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面明确目标、统筹规划、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进行了一些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初期成绩,但总体上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难题亟待解决。笔者以河南县域为单位,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进行研究,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针对性,也更容易操作与实现。 一、河南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现状 1.农村教师流失问题严重 首先,农村教师流向城市。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收入相对较低。农村教师去城市代课,以赚取更多的收入,代课的课时费可以弥补家庭收入的不足,这样相对缓解了家庭经济的困难。 其次,优秀教师资源向优质学校倾斜。农村优秀教师为了更好地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赚取更高的收入,必然向优质学校集中,优质学校有更好的待遇和收入,有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办学条件,这对一些教师有很大的吸引力。 2.教师队伍结构城乡差距较大 首先是年龄结构的差距。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年龄多在40岁以上,需要2040岁的青年人才为教师队伍输入新鲜血液,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生命力。 其次是知识结构老化。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教师知识结构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等新知识应用方面相对不足,这样极大限制了学生对现代化及网络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极大限制了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去扩大知识面、创新知识结构的可能性,极大限制了青少年学生积极性的发挥。 3.农村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相对不足 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骨干教师比例相对较低,且高学历教师多集中在城市。农村教育质量不如城市,导致农村生源流向城市,农村学校生源锐减,教师失去了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也体现不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优秀的教师在农村无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优秀教师资源必然流向优质学校。 二、河南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分析 1.外部因素:“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 “以城市为中心”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障碍,无论教材设定、教育投入、师资配置等都已经形成“城市中心”的观念。有些地方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影响力等,培植示范性学校,致使教育向优质资源学校倾斜,教师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待遇流向优质学校,家长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优质学校接受优质教育,这样就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2.直接原因: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等 教育资源配置多以政府投入为主,县级政府为了追求效益和影响力等,把教育资源投入优质学校、重点学校,这样就牺牲了教育公平,牺牲了农村孩子的教育利益。同时,农村经济条件差,农民的经济收入低使得部分家庭无力负担沉重的教育费用,儿童过早辍学,更加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等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表现更为突出。前几年推行“示范性中学”,使得县、区为了建立“样板学校”、“标准化学校”,把全县各乡、镇优秀教师选拔到县城优质学校,以提高“样板学校”的办学水平,导致优则更优、差则更差的两极分化格局。在这种指导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差距越来越大,就出现了“学校繁荣、教育衰败”1的现象。 3.隐性因素:留守儿童增多 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都要为全国输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国家户籍政策的限制,务工人员的子女多留在籍贯地接受教育,他们便成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缺乏必要的照顾。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多数在外务公人员把孩子送到了县城寄宿制学校,这些学校虽然收费标准较高,但办学质量有一定的保证,大多数在外务工人员能够负担这样的支出。只有极少数家庭条件较差的留守儿童留在农村接受教育,或者随父母外出务工,这样农村生源就所剩无几,农村教师的积极性极大受挫,为了寻求自身发展机会,必然涌向城市。教师的天职就是教育学生,学校没有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再痛苦不过的事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育的衰败再所难免。 4.现实因素:农村教师收入过低 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收入相对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投入差距过大、区域差距过大,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教师待遇有天壤之别,农村教师待遇与城市教师收入有很大差距。农村地处偏僻,生源家庭多数经济较为困难,而城市学校尤其是优质资源学校的生源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教师的“关照”,得到更多的荣誉,给教师送礼、请客、送红包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样就导致了部分教师灰色收入增多。并且,多数学校收取“择校费”,或美其名曰“自愿捐赠”等方式为学校增加隐性收入,这些钱部分用于增加教师福利。在物欲化的社会里,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下,农村教师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增加收入,也必然涌向城市。 三、河南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对策 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并非易事,教师的收入问题、生活质量问题、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等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建立标准化学校、改善教师待遇、城乡共享教师资源等是解决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的应对策略。 1.加速教师资源的共享与合理流动 教师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应统筹好城乡教师资源,从长期的、整体的角度考虑教师资源的分配问题。首先,要建立并完善教师“评聘分离”制度2。“教师评聘分离有利于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队伍质量、有利于留住、用好人才。”3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轮岗制度。当前教师轮岗存在着一定问题,给教师生活带来了不便,如有些城里的教师去农村轮岗或执教只是被动参与,轮岗教师与乡村教育环境存在着教育逻辑的隔膜,教师在轮岗期间其家庭得不到照顾等。针对此种情况,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有其有利条件,县域范围内距离短,可以开通教师专用校车,为轮岗教师提供方便,这样有利于优秀教师的长期轮岗,使轮岗教师不再觉得去农村执教是一种负担,而心甘情愿的在农村执教,从而成为农村教师的一部分,甚至成为骨干。 2.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 城乡教育的差距主要来源于师资力量的差距,无论从教师学历、教师福利待遇、教师生活环境条件等方面来讲,乡村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与城市教师都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教师趋向于优质资源、优质待遇的学校。在物质化程度、现代化程度高度发展的社会里,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生活压力,我们过分苛求教师的“蜡烛精神”和“为人师表”未免有些牵强。改变教师物质待遇、满足教师精神需求是解决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针对性可行策略。 (1)加强农村的教师投入 首先,加强工资、福利的投入。鼓励教师去乡村和偏远地区支教的有效办法是加强对教师的待遇投入。从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特殊补贴等几个方面,使农村教师待遇赶上或超过城市教师。在农村生活的教师同样可以享受到城市教师的待遇,有利于提高其内在动力与积极性。 其次,建立城乡专用的教师公交。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农村教师可以在闲暇时间去城里购物、逛公园等,城市去乡村支教的教师可以回城里与家人团聚,年轻教师可以去城里散心,缓解心里压力,排解压抑情绪等。农村教师也可以利用专车的便利,带学生去城市踏春,增长见识。 再次,加强教师休闲、健身场所的投入。如网球运动场、排球运动场等的建设,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教师。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从办学条件上求得均衡,才能谈及其他。这样教师可以在闲暇时间里进行健身或休闲活动,有利于疏解心胸、缓解疲劳、提高身体素质。 (2)建立教师流动制度,使教师乐于去乡村支教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在我国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如何使城市资源,尤其是无形资源为农村建设作贡献是破解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是开放的时代,教师流动应以鼓励、引导为方向,自愿、自觉为原则,使教师乐于去,又可以随时回来,不能强迫,更不能强制。这就要求相应的待遇投入以补偿支教的教师,如在职称、福利与待遇等多个方面对表现优异的支教教师加以补贴和鼓励,对在农村支教期间做出特殊贡献者给予终身荣誉等。使教师认识到去农村支教不仅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平台,也是人生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和挑战。 (3)实现对薄弱学校“造血”式帮扶 以文化为突破口提高薄弱学校的质量水平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识。孙河川等人编译的从薄弱走向优质欧盟国家薄弱学校改进之路提出,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不仅是技术和制度的改革,更是文化的改革4。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的改革与学校文化建设是分不开的,仅靠输入式、注入式投入是不能长久发展学校、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只有通过文化植入,从内在造血,才能提升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第一,团队化支教。优质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结成一个团队,团队内部结构要合理,支教时间可定为23年,这个团队与薄弱学校共同发展,与薄弱学校青年教师结成“学徒式”关系,起到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样经过几年的时间,可以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从而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水平。 第二,植入式支教。可以将薄弱学校的一些教师和学生“植入”到附近区域的优质学校,通过一定时间的文化熏陶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学习及培养,薄弱学校的师生素质会有一定的改善,但此项措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并要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 第三,共同体支教。可以把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绑定起来,共同发展,统一考核,实行统一培训,综合交流。在教学上,实行课堂开放;在教学评估上,实行统一评估,实现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整体帮扶和提升。

    注意事项

    本文(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实现路径探索.doc)为本站会员(3d66)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